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家争鸣意义

百家争鸣意义

百家争鸣意义
百家争鸣意义

百家争鸣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春秋孔子:仁,德,礼,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

春秋老子:世界本原是道,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战国庄子:世界万物是相对的,放弃一切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战国韩非子:以法治国,利用权术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战国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新儒术: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

汉武帝: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接受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大兴儒学,五经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程颐程颢: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

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南宋后的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科举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欧洲。

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心就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王阳明: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影响: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贽:自称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王取代一家之法,工商皆本。

评价: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天下郡国利病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有规律可循的,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评价: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划时代意义。

影响: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评价: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请求一律,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关注人类社会,理想国根据智慧品德明确分工。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人是最高级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强调理性的同时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背景: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实的享乐,当时的教会要求人们听从

上帝的安排祈求来世幸福,意大利有着丰富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存。

核心:人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扬人的个性。

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得拉克:《歌集》以人的哲学代替神的哲学,人文主义之父。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拉斐尔:圣母像反映了人间母子的亲情。

米开朗琪罗:塑像大卫,突出人的力量。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宗教改革背景: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16世纪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1517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三大新教: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内容: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实质:借助宗教改革的外衣,调整宗教社会的利益关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意义: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启蒙运动原因: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教会的压迫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17世纪英国,18世纪德国涌现出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核心:理性主义。

内涵: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三权分立彼此制衡。评价: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

卢梭:《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的总结,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强调人的重要性,相信主权属于人民,人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影响: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魏晋南北朝白平薄,唐宋时期产地增多,竹纸,皮纸,造纸术传入阿拉伯随后传入欧洲和北非。

隋唐之际雕版印刷术,宋代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生胶泥活字印刷术。

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军事上广泛运用火药。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战国时期司南,后来制成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影响: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进步,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

《九章算术》采用十进制计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计算工具最早是算筹明清时期珠算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方。战国时期石申,《石氏星表》,浑仪,元代郭守敬简仪。

历法:夏朝《夏小正》,秦汉以后历法越来越精准,元朝郭守敬《授时历》

四大农书: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朝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

三大医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春秋末年,中国出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西周至春秋中期,风雅颂,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战国屈原,楚辞,《离骚》,浪漫主义风格,骚体,表达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汉赋《子虚赋》、《上林赋》、《二京赋》

唐,王勃、陈子昂,盛唐:岑参、孟浩然、王维。

李白,浪漫主义,诗仙。杜甫,现实主义,史诗,诗圣。白居易,讽喻诗。

宋词:唐代出现词;到了宋代词达到了高峰。

原因: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曲:宋代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到元代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实甫《西厢记》

过程: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传》等志怪小说。唐朝短篇小说传奇,宋朝话本,明清小说达到高峰。原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国的原始文字成为图画文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由繁到简

书法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

绘画:最早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成熟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游春图》《步辇图》《送子天王图》;唐莫敦煌高窟壁画;两宋时期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文人画,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

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优伶,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昆曲。京剧出现: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同光十三绝

条件:文艺复兴解放思想,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17世纪英国科学家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经典力学体系。

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无关,存在着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时间。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力学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量子论对微观世界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背景: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一切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教会还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只是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文艺复兴以后神学受到极大的冲击;17~18世纪资产

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事业不断拓宽思想更开放。

英国科学家胡克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胞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总结了细胞研究的成果;第二年德意志动物学家施旺把这一学说扩展到动物研究领域;德国医生德马克复制过程成为细胞分裂细胞学说得到进一步完善;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早期的生物进货思想开始形成;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评价: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的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达尔文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美国人富尔顿蒸汽机轮船,英国人史蒂芬蒸汽机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气时代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避雷针;意大利科学家伏打发明了电池;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是发电机出现之前最重要的电器发明。

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形成,世界市场形成,电灯、电话、电梯、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

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战后20世纪40、50年代1946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4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新思潮的萌发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前后)代表阶级:地主阶级的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设立驿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林则徐成为师夷长技的第一人。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师夷长技以制夷。意义:引导人民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

作用: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戊戌变法19世纪末1898年高潮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发展和高潮:19世纪90年代初,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减少改革阻力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1898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作用:虽然失败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

百家争鸣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B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C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D教学过程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 (1)主流思想是什么? (2)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3)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主流思想是什么呢? 时间上:主要指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 内容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内涵上: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 【导入新课】 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讲述内容】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概念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 生: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历史③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2.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3.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4.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可向学生简要介绍《历史·3》(必修)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与学生一起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 单元导言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理解概念:“百家争鸣”的含义。 学生结合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教师归纳解释: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私学兴起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 影响:积极:对当时:①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②推动了教育和儒学思想的发展; 对后世:儒学独尊,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 影响深远 消极:儒学独尊扼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百家争鸣”的意义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意义 造纸术: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进步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发达并领先于世界?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较早确立封建制度 (2)经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3)对外:清朝以前,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4)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5)中华民族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甲骨文——殷商时代 2、金文——殷商时代 3、小篆——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4、隶书——始于秦朝,通行于汉魏) 5、楷书(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正) 6、草书——奔放跃动 7、行书——盛行于晋代(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1、秦代篆书家——李斯 2、东晋“书圣”——王羲之(擅草书、行书) 3、唐代:欧职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怀素和张旭之的狂草 4、北宋四大书法家 5、元代赵孟頫(赵体) 6、明代:文征明、董其昌 概述唐朝到清朝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演变,并归纳其日趋世俗化的表现和原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世俗化的表现: 柳永的词大量吸收俚俗口语,多写城市的繁荣和男女的悲欢离合; 宋代民间兴起了散曲,其庄谐杂出,可雅可俗; 明清时期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小说达到繁荣阶段,适应了广大民众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原因:

初中历史《1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8 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 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教学贯穿了“走进圣贤,汲取智慧”的设计思想。 1、“一条线索”: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人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 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种能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分析历史观点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

百家争鸣优秀教案

百家争鸣 一、课题:百家争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性本善”以及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3)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

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提供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猜是哪位大家。然后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 材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名人之首 2.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他那里寻找智慧。” 3.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提纲)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原因、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出现;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士大夫阶层崛起; ③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原来属于社会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④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了私人讲学。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学派 (一)孔子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代背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春秋末年,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的战争频繁,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 ②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③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儒学提供了条件。孔子把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方面①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对“鬼神”的态度: (2)政治方面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3)教育方面①思想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②实践上: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范围。逐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3、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二)孟子 (1)孟子的思想主张:政治思想――①“仁政”学说(核心);②重民思想:“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2)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设计

《百家争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的运用。 本课难点: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式 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 本课头绪纷繁,涉及到百家争鸣众多的人物及其主张。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通过师生共同设计“主要的学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一览表”的环节来达到目的。根据本课课标,结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等,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用具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 五、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国一个大夫,用了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而当时礼乐制度规定,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只能天子才能享用,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当这个人物知道这件事后,气愤难忍,大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他是谁?他为什么会那么气愤? 孔子。这个历史人物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为什么孔子知道这件事后会那么生气?(因为孔子很重视礼乐制度,重视人的尊卑等级。) (二)讲授新课 1.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 必修3】 百家争鸣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 要贡献。 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 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 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 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对这 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 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流程】 【导言】 〖文科〗如何学好历史? 一、自求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 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 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菩萨。走进庙里,才 发现观音菩萨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菩萨一模 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菩萨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二、自信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 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 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 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 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 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三、坚持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你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师父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 示意年轻人退下了。才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 另一个什么也没动。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 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成了经理。

历史上的三个百家争鸣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百家争鸣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第一次,也是众所周知的一次,起于三千年前的春秋末期,贯串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大竞争的时代。由于经济发展和时代需求,教育、文化空前普及,“士”这个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特别是,标志性的文化巨人们比肩继踵而出,儒、道、墨、法之外,还有若干家大师。种种因素表明,中国成为世界文化大国,是从这个时代开始。 中国最近一次的百家争鸣,是在距今八十多年前的五四时代。产生了区别于封建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成果,出现了划时代的、当之无愧的文化大师,标志着苦难深重的中国,以全新的文化大国面貌而崛起。 上述两次文化繁荣昌盛,无庸置疑,也不须赘述。 王母的蟠桃,三千年一结实,中国文化的大繁荣,真如瑶池仙果一样稀有吗? 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众彩纷呈,每隔千年出现一次繁荣昌盛,应该合乎情理。 其实,距今一千年的北宋,也具备了文化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首先,经济空前发达,国家年收入超过七千万两白银,“国家干部”的工资,属于历代最高;其次,教育空前普及,开科取士人数众多,选拔规则完备,士子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公务员”考试成为求教读书的巨大推动力;从而,北宋以四大发明俱备的实力,科技水平领先于当时世界;再者,首次实现“三教合一”,又各家分门别

派,封建王朝的朋党之争,本不是优良传统,但学术上的内斗,也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拥现出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文化大师。 可惜的是,北宋这个辉煌的朝代,被不可思议地灭亡了,它的光辉文化史,随之陪葬于其末代皇帝骇人听闻的腐败。它的文化含金量,也被莫名其妙地贬低了。到二十世纪前期,史学教授钱穆一句“积贫积弱”,几乎成为这个时代的盖棺定论。现今的人们,只能从拍卖场上的天价,才会去估量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 每千年一勃兴的文化繁荣昌盛,在世界上,足够一个文化大国身份了。 然而,北宋的灿烂文化,因被草原民族的残暴蹂躏而贬值;五四的光辉传统,随着旗手被冷落而改换门庭。 漠视已有辉煌,无视眼前巨匠的现象,反映出文化上的幼稚。 处在新世纪之初的今天,我们要打造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多少路要走呢? 从历史筛选出的软、硬条件,我们都不妨参照一下。 要有雄踞世界的文化,第一个问题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 办教育,经费是基础。并不是花钱越多越先进,而在于愿否在教育上投入。看看教育经费在国家计划中所占份额,就可一目了然。比比这个份额在世界各国的排名,就会测量出我们算不算“教育大国”。若干年来,“国家有困难”,几乎形成中国教育的专用语,其微言大义,就是“国家不在这里真花钱”。

2017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各学派的政治主张 三、【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解题教师:本课我们要学习三个内容: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同学们说一说,本课我们要了解哪些思想家? 学生: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 (一)教材自读 1.老子简介 姓名──李耳时期、国家──春秋后期楚国人人物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无为而治 片2:1.孔子简介 姓名──名丘、字仲尼时期、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人物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2)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片3:3.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中注重德育与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有哪些文化成就? (1)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如《诗经》《春秋》。(2)思想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片4: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片5:完成表格: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提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找学生补充。 (二)合作析疑 1.你能举出哪些事例(成语)体会老子的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3.结合课后活动1,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 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先秦百家争鸣的条件有哪些

先秦百家争鸣的条件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历史进入了一次重要的巨变时代, 这一时期, 中国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力的大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 新兴的地主阶级替代了奴隶主阶级, 社会动荡, 诸候割据, 列国纷争。旧的政治道德观念、伦理法则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 新的学术的大争鸣, 思想文化领域第一次出现了文化百花园的空前盛世的局面, 国家的稳定, 秦皇汉武一统天下的确立, 中国走上了一条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的道路。适应这一集权政治的需要,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百家。从此百家争鸣局面结束了, 致使其在后世封建社会很少重现。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出现。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这就是经济、社会结构解组,激烈的社会冲突,独立的“士”阶层的形成与天才的涌现。 一、经济、社会结构解组 中国思想文化和世界思想文化有一个共同规律:或者是社会经济大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或者是社会大变革, 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转折刺激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而“百家争鸣”却遇到了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双重因素发生作用, 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学术思想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 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铁和发现和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大约春秋初年,我国就发明了冶铁技术,铁的硬度提高,适用于制造各种农具和手工用具。冶铁技术发明后,铁器以其锋利,坚硬取代青铜器开始广泛使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到战国后期,基本完成了铁器的普及过程。铁器的使用, 对农业和手工业等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恩格斯认为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 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其次, 牛耕的出现。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农业生产靠手工劳动进行的时代, 耕牛是农业生产中最强大的动力。战国时期, 牛耕进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教材分校是上好一节的基础,首先我和给我考官交流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理解。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F写了中国传统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该地位非常重要。但这节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而且我校的学生学识面不广,史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基于该认识和结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三维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提高学生史料分析和探究的能

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之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清晰可见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本节当中,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教法采用视频欣赏、图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 ②学法那么本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材料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我将通过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上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景。提问:孔子是何时人呀?能用个词形容看这个时候的感受吗?奥运会怎么重大的场合,大导演张艺谋为何要设置这样的一幕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百家争鸣探询其中的答案。进入本。(写板书) 通过这样的导入是希望通过视频观看,讲学生的感受,提问设疑,确定春秋战国时期。调动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本以下的学习环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中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儒、道、法三家治国之争。 2、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诸子百家对人生态度的把握和百家争鸣对自己人生追求的影响。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 (出示《芈月传》剧照)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剧照吗?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个片段。(播放“诸子争鸣”的剧情)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学习目标】 一.熟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记忆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理解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二.理解诸子对宇宙时空、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三.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对其接纳程度,并认识争鸣的阶段性特征。 四.通过学习儒、道、法家的思想,认识思想在社会转型中的指导意义和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积极、消极影响。 【教材分析】 一.重点难点与疑点 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 2.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 3.教学疑点:各家学说的阶级性。 二.教材解读 【总论】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

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影响 阅读精选(1):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影响: 1、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构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各家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如秦国商鞅变法是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分界点,这场变法正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阅读精选(2):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繁荣带给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争夺、较量。对社会变革发表不一样的看法。(注意:诸子百家正是代表不一样阶层和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礼贤下士。“士”们受到重用并期望用自我的思想治国平天下。(法家的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孟子虽未受重用,可也是周游列国宣传自我的治国之道。)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 阅读精选(3): 谈周分封制于“百家争鸣”的影响 本来这只是一个小问题,不需多说,学者也早有研究定论。关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之构成,其中原因颇多,各家归纳,虽说是各有风格,但观点颇为一致,没有讨论的缘由。然前段时间语文课上,老师对于此问题的归纳,却有遗漏,在此,我做些补充。 大部分学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注重于周末年以及春秋始这段时期的各种因素,归纳起来大抵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使上层知识分子流落民间,致使民间构成了大批的知识分子集团;其二周末礼崩乐坏,底层士族从宗教礼法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的社会身份,能够参与更多地社会事物;其三诸侯争霸,急需人才,刺激了民间知识学派的兴起;其四,兼并战争使得各地孤立的文化习俗得以融合,同时得以超多传播;其五,社会四分五裂,没有统一,造成了学术不统一。以社会现状出发,剖析事物缘由,也是就事论事,但如果只关心事物构成的近期原因,而忽略长期因素,那么解释是否就会缺失而变得不完美。语文课上老师的解释亦是如此,并非我认为老师的解释有错,只是认为,要分析“百家争鸣”局面的构成,不能单纯局限于当时时期的近况,于是我认为,周朝的分封制对于春秋“百家争鸣”的构成亦有深刻的影响。 首先,我们对周的分封制进行简单的了解。周武王伐纣而建周,以分封而治天下,封诸侯五十余,如姜尚封齐王,周公封鲁,另有陈、宋、卫、晋等,周领土北至甘肃,东至大海,以黄河中游为政治文化中心。当时,周朝领土上大部分是蛮夷人,而且各地风俗不一,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后,命各诸侯按照自我的意愿治理邦国。我们以齐鲁为例,齐国和鲁国大致在今山东一带,当时为东夷人,可谓文化风俗一致,可齐国和鲁国的治理却大相径庭:周公以《周礼》治鲁,三年使鲁国人民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人人以礼相待,过着规规矩矩的生活,而姜尚本就是东夷人,他入乡随俗,以夷治夷,保存了当地人民尚武和竞争的精神,还大力发展以渔盐为主的经济,能够说,在姜尚和周公的治理下,齐国和鲁国已经变成了截然不一样的两种面貌。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整个周朝出现了,各地文化不一且繁荣发展的局面。当时齐国和郑国的民风比较开放,而鲁国则相对保守,我们来看一个事例,齐僖公时,他的儿子齐诸儿和女儿文姜(两人为同父异母的兄妹)发生了乱伦

诸家思想解释——诸家学派的“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诸家思想解释——诸家学派的“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思想上更是百花齐放。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学派“百家争鸣”,更是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字:春秋战国、知识分子、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思想一直都是民族的奠基,但是单一的思想无法推动历史的齿轮,所以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可以使中华民族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进。他们对天地万物、对社会、对人生的各种思考和认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品格。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学派,诸家学派“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社会的发展。 首先,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而百家争鸣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

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震荡中,在历史的夹缝中,学术界和学者获得了相对充分的自由。从本质上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完全可以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相媲美。自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学派齐流并进,相互批评辩难,这就是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政治思想观点鲜明、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道、墨、法四家。 从历史的角度,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孔孟之道,也就是儒家思想。它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礼和仁,其中仁的学说使儒家突破了旧的传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孔子所说的仁包含有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立场和理想人格,后被提升为人情日用之常和每个个体内在自觉意识。孔子的学说得到了孟子和荀子的继承和发展,经后世不断修订,成为在中国具有普遍和长久影响力的学说。 孔孟之道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质教案

《百家争鸣》 第一课时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同时将有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同学们还记得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吗?——(众答:儒家) 对,那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儒家这一学派,还有其他派别吗?——(众答:有)对,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大家可以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的哪两种局面?——(学生:乱,闹)那在这样一个乱纷纷的时代里,诸子百家们到底在闹什么?诸子是谁?百家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在今天的新课《百家争鸣》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6页。 二、进入新课: 知识模块一可以采用教育论坛。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二可以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反对苛政的,在他的思想中,就有仁政的内容。那么,孔子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 (一)老子 自主阅读课本P36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