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煌教授经方临证经验总汇

黄煌教授经方临证经验总汇

黄煌教授经方临证经验总汇
黄煌教授经方临证经验总汇

我对名中医学经验总结传承的体会.doc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郓城县中医医院 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的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的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1、要有较好的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的坚定意志。2、要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我的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是名医身上的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是医德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显露的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的综合表现。他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和交流也是传承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专家宝贵经验的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的学者和能够领悟其辨证思维的同门等进行充足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的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 名中医效若桴鼓的临证经验,往往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的结晶,从学术流派着手,深入的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的中医前辈先贤的学术著作,

寻觅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的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的精髓有重要的价值。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我的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论,擅用清热解毒药物,可见其学术经验的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的最初创立者的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的继承。 三、临证需要勤跟师 纵观古今名中医成长的道路,早临证,多临床都是不可缺少的成才途径。同样,名中医经验的总结也离不开形影不离的跟师抄方侍诊。名中医许多宝贵经验的沉淀升华,都与临证实践息息相关,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本身就来自于长期细致入微的临证思考和反复的疗效观察,而期间隐藏的智慧火花和辨证施治技巧,非耳濡目染不能用心体会。“望、闻、问、切”各有侧重,辨证施治暗藏技巧,或侧重于舌诊(舌下络脉)辨瘀血程度的轻重,或详于脉诊辨虚实,或侧重于腹诊辨“药证”,这些宝贵的独特的经验,非躬身亲历,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当代经方家黄煌教授,对腹诊有独到经验,诊治病人十分重视腹诊,我曾在南京培训学习,登门求教,对其重视“药证”和“腹诊”的独到临床经验和临床疗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勤学善问勿存疑 名中医临证诊务繁忙,不少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都诊务繁忙,无暇讲

我对名中医经验总结传承的体会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得体会 郓城县中医医院 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与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得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得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得印象。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得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得瞧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得基本素质 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就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得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得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 1、要有较好得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得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得坚定意志、2、要有较为深厚得人文科学底蕴。我得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就是名医身上得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就是医德得体现,更就是一种高层次得精神境界,显露得就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得综合表现、她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与交流也就是传承人必须具备得素质。专家宝贵经验得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得学者与能够领悟其辨证思维得同门等进行充足得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得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 名中医效若桴鼓得临证经验,往往就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得结晶,从

学术流派着手,深入得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得中医前辈先贤得学术著作,寻觅其学术思想得传承脉络, 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得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得精髓有重要得价值、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 人誉“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我得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得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得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 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论, 擅用清热解毒药物, 可见其学术经验得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得最初创立者得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得继承。 三、临证需要勤跟师 纵观古今名中医成长得道路,早临证,多临床都就是不可缺少得成才途径、同样,名中医经验得总结也离不开形影不离得跟师抄方侍诊。名中医许多宝贵经验得沉淀升华,都与临证实践息息相关,许多独特得学术思想本身就来自于长期细致入微得临证思考与反复得疗效观察, 而期间隐藏得智慧火花与辨证施治技巧,非耳濡目染不能用心体会、“望、闻、问、切"各有侧重,辨证施治暗藏技巧,或侧重于舌诊(舌下络脉)辨瘀血程度得轻重,或详于脉诊辨虚实,或侧重于腹诊辨“药证”,这些宝贵得独特得经验,非躬身亲历,不能领略其中得奥秘。当代经方家黄煌教授,对腹诊有独到经验,诊治病人十分重视腹诊,我曾在南京培训学习,登门求教,对其重视“药证”与“腹诊”得独到临床经验与临床疗效,留下了深刻得印象、

黄煌教授治过敏性鼻炎给我们的体会

黄煌教授治过敏性鼻炎给我们的体会 1.过敏性鼻炎概述 过敏性鼻炎是由于受到外部刺激所产生的鼻粘膜过敏反应,典型的症状为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它的过敏原种类相当多,主要有尘螨、霉菌、跳蚤、花粉等。其中以花粉所引起的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最多,已被认为是一种大众性疾病,一般人认为它与空气污染或饮食生活的改变以及自律神经失调有关,但具体原因仍然不清。 在清楚过敏原的情况下,西医对于此病多采用“脱敏疗法”,即以逐渐注射过敏原使身体习惯的方法,此法多治疗时间长而疗效一般,还可采用抗组胺和抗过敏药来缓解症状,此多对症处理而较少能根治者。 2.日本汉方治疗概况 过敏性鼻炎多与水分代谢异常有关。在日本,小青龙汤、麻黄汤、葛根汤加川芎辛夷、麻黄附子细辛汤、麻杏石甘汤等麻黄剂是治疗本病的常用处方,疗效甚切。近日日本耳鼻喉科专家通过对比双盲试验发现小青龙汤对于过敏性鼻炎有效,并认为可将小青龙汤看作是过敏性鼻炎的合理病名治疗方,并发现麻黄剂对过敏性鼻炎短期疗效好,长期治疗要注意麻黄的副作用。 3.黄师临证经验 (1).黄师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强调患者的体质状态。临证常用的处方有小青龙汤、葛根汤加川芎辛夷、麻杏石甘汤、八味除烦汤、玉屏风散、小柴胡汤加生石膏、辛夷、桔梗、川芎等。 (2).体质辨证是长期安全使用中药的重要保证,本病在麻黄剂的使用

中尤显。因麻黄中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多种药理成分,在具有良好抗炎、止痛等功效的同时,还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等,故有心脏病、高血压、以及慢性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3).小青龙汤所治疗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多黄肿,鼻塞、打喷嚏而局部分泌物(鼻涕、唾液等)清稀; [自己体会病例】某男。35岁。2003年9月26日诊。7年前秋季因淋雨后出现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经抗感冒治疗后,症状减轻,以后每年9~10月发作,稍感风寒即加重,夏季症状减轻,曾用过大量的抗生素和鼻炎康、鼻炎丸等中成药始终不得痊愈。20天前不明原因,鼻内奇痒,喷嚏不断,清水样鼻涕如注,眼及咽部作痒,鼻塞不知味,晨起更甚。服息斯敏及某医院协定处方苍耳子汤无效来诊,身无寒热感,舌质淡红、苔白,脉缓。予以小青龙汤基本方加荆芥、防风各1 0g,4剂,日1剂水煎饭后服,药后诸症大减,再4剂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以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7剂善其后,2年后随访,未再复发。(4).葛根汤加川芎、辛夷多体格壮实,皮肤粗糙,平时出汗不多,肩颈部容易酸痛,头痛或头重伴有鼻塞、流鼻水清稀,咽喉不红;(5).适用于麻杏石甘汤的患者体格较壮实而皮肤比较粗糙,容易出汗、咳喘,局部分泌物色黄粘稠,咽唇舌红,咽喉容易疼痛,多配伍山栀、黄芩、连翘、半夏等; (6).八味除烦汤患者多心情不安、烦燥易怒,鼻腔粘膜容易充血,常鼻子出血或鼻涕粘稠有血丝,可伴有咽喉不适,胸闷腹胀等; (7).使用于玉屏风散的患者多汗而浮肿,容易感冒,稍受风冷则鼻塞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附98例病案分析 作者:吕永斌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46 【关键词】五苓散;《伤寒论》;《金匮要略》;名医经验 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出自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主治烦渴、水逆、霍乱等病证。《伤寒论》涉及原文共计11条,其中描述的症状主要有消渴、小便不利、呕吐、多汗、脉浮、发热等。历代医家皆有应用五苓散的经验记载,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黄煌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用经方,对五苓散的应用亦颇有心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良多。现将黄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通过门诊收集的98个病例介绍如下。 1 资料统计及分析 本组98例均为黄教授门诊患者,资料为电脑实时记录。时间从2004-04-10—2007-02-27。 1.1 发病特点98例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5岁,平均50.17岁,主要年龄段为:31~40岁(13例)、41~50岁(27例)、51~60岁(24例)、61~70岁(17例),共81例,占病例总数的8 2.65%。本组疾病按照中医病因分类,以内伤为主,没有单纯的外感病;按照病程分类,多为慢性病。致病因素中,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为多。 1.2 病种分布见表1。 表1 病种分布病种分类(略) 由表1可见,本组98例患者,涉及疾病60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以内科为主。按系统分类,涉及循环、消化、呼吸、血液、内分泌、神经、皮肤、生殖等各个系统,其中又以消化(24例)及内分泌和代谢(21例)系统为主。按照是否肿瘤划分,肿瘤共有37例。可见五苓散的应用广泛。 1.3 症状、舌脉特点及分析 1.3.1 症状特点本组98 例,出现症状80个,出现总频次257次。根据症状出现的频次高低排列如下。 1.3.1.1 主要症状指在98例中出现次数>20次者:腹泻或大便不成形(35次)、水肿(34次)、口干渴(27次)。 1.3.1.2 次要症状指98例中出现次数在10次以上,20次以下者:多汗(18次)、疲乏(14次)。 1.3.2 舌脉特点

黄煌教授临证经验

黄煌教授临证经验: 葛根用于下痢,下痢越重,用药越重 * 顾志君:连翘,通透十二经,善清血中毒素,大剂量应用还可以升高白细胞。另外,和中消导不可小视 * 《皇汉医学》:大人小孩呕吐不止,可用连翘加入任何药方之内 * 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方,不是补益,也不全是清热,而是对机体抗病能力的调整。所以,对于反复发作的疾病,所谓往来寒热的疾病,一般都可以考虑小柴胡汤。现在看来许多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是常常反复发作的,具有往来的特征。药理研究,也提示小柴胡汤有抗炎、抗病毒、抗过敏的作用。所以,小柴胡汤是天然的抗病毒剂。临床上一般都会加连翘、山栀,以清热泻火。 * 单纯性疱疹——小柴胡汤加味(连翘、山栀) * 带状疱疹,也属于热毒感染,也可以考虑小柴胡汤加连翘 * 半夏泻心汤,可应付一半的中医脾胃病。临床变动不能大,或加味一二,或肉桂,或大黄,或山栀子,或连翘,或厚朴, 沈阳?飘扬(535648982) 15:21:51 或附子 * 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如见效以后,当守方,多服些日子。 * 人赖胃气以生,药亦赖胃气以运 * 气血俱虚,其特征是羸瘦、形容枯槁,此时可以考虑炙甘草汤 * 炙甘草汤绝对不可以用于肥胖之人 * 炙甘草汤是古代的止血强壮方,又称“复脉汤”。方中大剂量的生地黄、阿胶是重要的止血药,人参、桂枝、炙甘草、麦冬是强心定悸的药,30枚大枣能给身体充足的糖分能量,所以用于体液极度匮乏,“脉结代,心动悸”的人,无疑是一剂强心剂和强壮汤 * 炙甘草汤全方用量不宜过大,过大会导致腹胀。煎煮时要加“清酒”文火久煎 * 黄连黄芩治烦悸,甘草桂枝治动悸,龙骨牡蛎治惊悸,半夏茯苓治眩悸,人参麦冬阿胶甘草治虚悸 * 脉浮与出汗、出血有关;脉沉与腹泻、过量发汗有关;脉浮紧,提示可以使用强烈的发汗剂;脉滑实,提示可以使用泻下剂 * 咳加五味子、干姜、细辛;腹痛加芍药;口渴、小便不利加茯苓、白术;气上冲加桂枝;沈阳?飘扬(535648982) 15:21:51 咽痛加桔梗;不呕去半夏;无汗、小便不利去桂枝;咳去人参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咳嗽胃痛;防己黄芪汤治汗出而肿的糖尿病;黄连阿胶汤治漏下不眠;白虎加人参汤治出血 * 大剂量黄连除烦,小剂量黄连消痞 * 心下痞硬,提示一种虚弱消瘦的体质,提示汗、吐、下之后病人津亏液涸,提示病人饮食不佳,提示脉弱无力,提示舌面干燥,提示用参、草、枣等补益中药 * 呕吐——柴胡桂枝汤证为“微呕”,小柴胡汤证为“心烦心呕”,大柴胡汤证为“呕不止”;大黄甘草汤证为“食已即吐”,大半夏汤证之“胃反”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 腹痛——小陷胸汤证“按之则痛”,大陷胸汤证“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是不按也痛,大小建中汤证之腹痛也有轻重之别 * 肿——甘草附子汤证“身微肿”,桂枝芍药知母汤证“脚肿如脱”仅限于脚,防己黄芪汤证“腰以下当肿及阴”,气部位在腰以下,越婢汤证则“一身悉肿”,其范围更为广泛 * 沈阳?飘扬(535648982) 15:21:51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 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 1. 排脓散 组成:枳实芍药桔梗 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 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 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所以可称“排痰散” 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 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 2.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 治偏头痛,伴吐水者。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 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 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 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治疗抑郁症专方。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 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 惊:做恶梦,心慌心悸 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 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厚朴汤的经验修订稿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厚朴 汤的经验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厚朴汤的经验 黄煌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及临床工作,临床搜用仲景方。现就其运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的经验介绍如下。 1.声带麻痹案 陈某,男,49岁,干部,1997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声带麻痹半年余,每遇精神负担过重时症情加重,经多方治疗仍发音困难。有胆结石、萎缩性胃炎等病史。刻下:声音嘶哑,心烦,寐差,咽喉暗红,舌稍暗,苔薄白,脉滑。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姜制半夏10g,川朴6g,苏梗10g,获等15g,枳壳6g,山栀10g,连翘12g,黄芩6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并嘱其多参加室外活动。服3剂后,喜来告之,上午发音已正常,下午稍有嘶哑。继用原方20余剂而安。 2.顽固性失眠案 周某,男,29岁,1998年2月28日初诊。患睡眠障碍2年,曾经当地医院及精神病院治疗,未见好转。刻下:入睡困难,多梦,早醒,每日睡眠4h~5h,恶心,胸闷,干咳,痰白粘不多,咽中如有物阻,大便每日2行,时干时溏,尿频,舌暗,苔薄黄,脉弦滑。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姜制半夏10g,获等12g,川朴10g,苏梗10g,山栀10g,连翘12g,滑石12g,积实6g,生甘草39。服7剂后复诊,入睡已不困难,但仍多梦、胸闷、心烦。效不更方,原方去滑石、枳实,继服14剂而愈。 3.顽固性腹痛案 丁某,女,30岁,1998年1月3日初诊。患腹痛年诊为缺铁性贫血,曾服红桃K 等药物未效。刻诊:腹泻,夜寐不安,多梦,醒后有汗,口干而粘,尿频急色赤,面青黄不泽,消瘦,唇白,舌苔厚微黄,脉细数。处方:姜制半夏10g,茯苓15g,川朴10g,苏梗10g,山栀6g,滑石15g,生甘草5g,黄茶3g,连翘10g。5剂。药后腹痛即止。1个月后因情志不遂致腹痛又作来诊予原方7剂。随访至今腹痛未作。 4.焦虑性神经官能症案 李某,男,34岁,1998年2月28日初诊。患经常性头昏多年,多方求治未效。刻下:患者头昏,尤以餐后明显,心悸,时有早搏,夜寐欠佳,右胁按之硬满,手足汗出,厌甜食及辛辣,喜冷饮,餐后胰岛素增高,甲状腺肿大,但功能尚正常。B超提示:胆囊息肉、脂肪肝。血脂2.0~3.5mmol/L,黄疸指数20单位~30单位,转氨酶正常或稍高。舌尖红,脉细弦滑。用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加减:姜制半夏10g,柴胡10g,茯苓15g,苏梗 12g,川朴10g,山栀10g,连翘12g,黄芩6g,生姜3片,红枣10枚。7剂。药后头昏明显改善,已有正常上班,精神状态亦佳。效不更方,原方7剂继服工固。 按: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获荃、紫苏、生姜等药组成,具有行气解郁、降逆化痰之功,仲景用本方名疗气郁痰凝之“妇人咽中如有炙育”的病证。黄教授主用本方的指证有三:①咽喉不利,包括咽喉部异物感咽痛、失音等;②恶心呕吐,胸闷腹胀;③眩悸,眩即耳晕,如坐舟中;悸指跳动,如心下悸、脐下悸、肌肉跳动等。黄教授对食道炎、支气管炎、哮喘、更年期综合症、小儿厌食症、帕金森氏综合症等具有上述指征的患者,动用本方加减治疗,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黄教授临证还发现,患者服用本方后,常易出现心烦不安、胸闷、寐差早醒、多梦易惊、咽红痛或暗等烦躁证,应加山栀、连翘、黄芩、甘草清心除烦,疗效卓着,称此加味方为“除烦汤”。 《伤寒论》第317条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的训示。前两案,病虽不同,但皆有痰气交阻所致的咽喉不利”这一经典指征,所以从仲景投半夏厚朴汤,又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经验经方药证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经验经方药证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经验每年的夏至时节,在山坡溪边、桑田等阴湿处,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翠绿的小草,长而细的叶柄,开始是一片叶子,以后变为3片,花苞特别长,开白色的小花。这种小草就叫半夏。“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半夏就是根据其生长时节而命名的。 半夏的药用部分是它的根茎,圆圆的,犹如小芋头,所以,江南一带的老百姓又叫它野芋头、老和尚头等。 半夏味辛辣,粉嗅之呛鼻,嚼之发黏。 生半夏有毒,中毒症状为口舌麻木,胃部不适,口腔咽喉及舌部烧灼疼痛,肿胀、流涎、恶心及胸前压迫感,音嘶或失音,呼吸困难,痉挛甚至窒息。所以,民间又称半夏为蝎子草。中医认为生姜、蛋清、白蜜、甘草等可解半夏毒。据说,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曾治疗一位天童寺的小和尚,忽然声哑来诊,以手指喉抚胸,作无可奈何状。陪同来诊的和尚说他在山上看笋,见山中鲜草鲜果必欲食。范文虎断为生半夏中毒,以生姜3钱、白蜜2匙煎汤服之,3服而瘥。所以,药房使用的半夏,都为经过用生姜、明矾等炮制加工过的半夏,处方名制半夏、法半夏等。 半夏入药的历史悠久,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汉代半夏已经作为重要药物应用于临床,《伤寒论》、《金匮要略》中

使用半夏达42方。 1 药证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 古时候呕吐分论,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半夏所主治的就是那些呕恶有声的恶心与呕吐。半夏为中医称为治呕的圣药。《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及大半夏汤(半夏、人参、蜜),均用于呕吐。许多加减法也提示半夏止呕。如厚朴七物汤条下有“眍者加半夏五合”,竹叶汤条下有“呕者,加半夏半升”,白术散条下有“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以上加减均可见半夏主治呕吐。 但是,按照张仲景的经验,并非所有呕吐均使用半夏,仲景提出必须是呕而不渴。如小半夏汤主治“呕家……不渴”。所谓的不渴,为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润的黏腻的舌苔。相反,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无津,虽然有呕吐,也不宜使用半夏。例如,《伤寒论》中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柴胡、甘草、人参、黄芩、生姜、大枣、栝楼根)治“疟病发渴者”,因为病人口渴,而去半夏。这是张仲景使用半夏的原则。 半夏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等症。 《伤寒论》有半夏散及汤(半夏、甘草、桂枝)治“少阴病,咽

黄煌经方治疗高血压经验

黄煌经方治疗高血压经验(2008-11-2312:20:46) 高血压 →心梗塞、脑溢血(中风),若中风不死→半身不遂 用中药治疗或预防高血压的优势: 1.可以调整体质(中风患者大多是热性体) 2.可以改善症状(如: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等) 3.可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发展 正常人血压:90~140 高血压患者:95~160 一、黄连解毒汤(唐朝药方,外台祕要) 原方:黄连3两黄芩2两黄柏2两栀子14枚 黄煌方:黄连5~10g黄芩10~20g黄柏5~10g栀子6~12g干姜3~10g红枣10~30g (加入干姜、红枣,会比较顾胃,而且比较好吃) 1.本方多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见以下症状: 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失眠、心悸、舌红口干者 (烦躁、失眠等精神方面的问题须特别关注) 在张仲景眼中的黄连是“除烦药”,例如:黄连阿胶汤(主治心中烦不得卧)中,用黄连的药是最多的约60g(此烦例如为精神不集中、失

眠….心中烦) 而神农本草经当中,黄连为上品,功效为久服令人不忘 此要方为温病学派当年的主打方 没有把此方当作降压药 2.临床效果: (1)有降压作用 (2)抗焦虑(心中烦不得卧),能改善情绪、睡眠;例如硃砂 安神丸也是用黄连 (3)减缓心律 (4)对脑血管疾病不错,对出血性脑血管有防制的效果,而 且能增加脑部的血流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亦有效果 3.具体的体质特征: 体格较强建、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口唇暗红或深红、舌质红或暗红、脉象多滑数有力、腹部按之有力或有不适感、平时喜凉恶热、多梦、皮肤长有疮癠、上腹部常痞闷不适、口干、口苦、常 有口舌溃疮、咽喉痛、小便黄短 4.本方用量较小,可采用胶囊内服 二、三黄泻心汤(金匮) 原方: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6 3~6 黄煌方:大黄5~12g(大便干结用生大黄,一般用制大黄)黄连3~ 黄芩6~20g

黄煌教授运用温胆汤经验

黄煌教授运用温胆汤经验 【摘要】从温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以及加减法方面介绍黄煌教授运用温胆汤经验,并分析其治疗头晕、精神分裂症、便秘等3则典型病案。黄煌教授强调在运用温胆汤时,应考察患者体质类型,判断“病”是否属于温胆汤的主治疾病谱,使得方药的加减有法有度。提示审证治病时,可借鉴黄煌教授的方证相应思想及其“方—病—人” 方证三角为指导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温胆汤头晕便秘精神分裂症黄煌 黄煌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名中医,是中医教育界知名学者和经方家,在经方医学和中医学术流派等方面颇多建树。笔者有幸随师门诊,现将其运用温胆汤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温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及加减法度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1],后被《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引用[2]。《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3]。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其药物组成较《备急千金药方》增茯苓、大枣, 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虚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4]161,或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4]194。后世医家常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应用甚广。黄煌教授临证运用温胆汤更强调患者体质类型以及主治疾病谱,使得方药加减有法有度。 1.1辨体质用药黄煌教授认为中医是治疗“患病的人”,这个“人”就是整体,就是全身。未识方证,先辨“药人”,即辨别某种药证方证出现频率较高的体质类型[5]。而体质判断要保持客观性。体质由外观特征和好发症状两大块组成。外观特征包含体型、皮肤(包括面色、唇色)、肌肉松紧、行为特征、精神特征、腹壁形态和软紧、舌苔、脉象等;好发症状是指患者过去一定时期内容易或经常发生的症状[6]。其中望诊很重要,一般从患者进入医者视线就已开始,观察内容包括形体、肌肉、肢体动作、表情、面色、唇色、衣着、谈吐等。温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为:中青年多见;营养状况较好,体型中等偏胖;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主诉甚多,却无明显阳性体征;平素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较敏感;易出现咽喉异物感、恶心、呕吐、黏痰、头晕、心悸、失眠、焦虑、多疑、恐惧、忧虑、抑郁、多梦、晕车、恐高、害怕小动物等。 1.2主治疾病谱疾病的病名可以是中医的,也可以是西医的,但必须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范畴,不能太笼统,必须有临床指导意义。只有明确疾病诊断,才能区别用药,才能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和可重复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方药的主治疾病谱,然后通过临床检验,不断对疾病谱进行修正和评价。这种疾病谱的确立便于医生间的交流,能让医生的经验更好地传播和积累。 黄煌教授用温胆汤治疗的常见疾病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恐惧症、更年期综合征、产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幻听、临界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室性早搏、心律失常、抽动症、近视、弱视、失眠、眩晕、头痛、胃炎等。 1.3加减有法有度常规的加减法:加黄连,适用于胸闷烦躁、心律偏快、失眠者;合半夏厚朴汤,用于伴有咽喉异物感、腹胀者;合栀子厚朴汤,用于伴有口干、胸闷、焦虑、腹胀者;合酸枣仁汤,用于伴有精神恍惚、失眠而脉不滑、舌不红者,该类患者多为处于更年期的中老年妇女;加麻黄,用于伴有乏力、精神萎靡、脉缓者。 2病案举例 案例1:张某,女,34岁。2008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40 d前意外流产,就诊时诉头晕,纳谷不香,眠差,梦多惊恶,常有恶心感和乏力感,舌红苔薄,脉弦。有眩晕发作史。诊断:头晕(证属痰饮内停而上扰)。处方:姜半夏15 g,茯苓15 g, 陈皮10 g,生甘草3 g,枳壳15 g,竹茹6 g,干姜6 g,红枣20 g。每天1剂,水煎服。服14剂后复诊,诉头晕消失,余症明显改善。 按:本病案体现了辨体质用药的重要性。笔者详细记录了患者就诊时的情形:中等偏胖,皮肤白晰而有光泽,两眼圆而光亮,眼神和表情透出抑郁和冷漠。其父代诉病情,间中能恰当地补充,语声低柔。由此提示患者身体素质尚好,注重形象,谨慎细心,情感丰富。其体型、皮肤、好发症状、行为特征、精神特征都符合温胆汤体质,故用温胆汤治之可取效。

黄煌教授09年临证医案.doc)

黄煌教授09年临证医案 2009000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某女,46岁。 初诊日期:2009-01-06。 体型中等偏瘦,面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8个月,目前口服熊去氧胆酸片。疲乏,腰痛,皮肤痒,鼻涕多,巩膜黄染,大便栗状,脚易抽筋,腹肌不紧张,舌紫暗。前做油漆工。哥哥红斑狼疮。患者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信心不足,极度焦虑。 2008-12-31张家港某医院检查:总胆红素49.3 mmol/L,直接胆红素21.5 mmol/L,谷丙转氨酶69U/L,谷草转氨酶76U/L,谷氨酰转肽酶198U/L,球蛋白40.3g/L,甘油三酯1.9mmol/L,总胆固醇7.4mmol/L,高密度胆固醇0.8 mmol/L。 黄师述,前面有一同病患者,疗效确切。师兄黄波述两位患者症状极为相似,都是身痒、腰痛、大便干结、巩膜黄染、乏力,脚抽筋。师徒二人相视一笑,黄师欣然处方: 【1】黄师处方,仅供参考 赤芍50g 白芍50g 生甘草10g 30贴嘱其停服西药。 刘按:此案作三点解说,提一疑问: 第一、方证鉴别很重要。患者腰痛、大便干结、乏力、脚抽筋、舌紫暗、体瘦等情况,可以看到明显的芍药证。身痒、巩膜黄染、面黄明显是黄疸引起。 第二、药味并不是越多越好。开始提到的另一病人,曾经他处服用中药包括有些经方。黄师用简单的芍药甘草汤却有显效。 疑问是:同样有芍药甘草,夹杂在其他中药里面,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呢? 第三、用芍药甘草汤只是针对目前病情。 20090002突发性胸闷心慌案 081115 某男,63岁 初诊 突发性胸中窒闷,疑"心梗"入院治疗不解。 刻诊:发作性胸闷、心慌,伴失眠、纳差,易腹胀。 舌红苔薄,舌苔见两条平行白线,其人体型中等偏瘦,八字眉,眼角、嘴角均下垂。目光有神,心思谨慎,每次挂号都在前两名。说话时总把头歪向左边,目光不看对方,仿佛自言自语。 处方一【半夏15 厚朴15 茯苓15 苏梗15 陈皮10 生甘草3竹茹10 枳壳15 栀子15 瓜蒌皮15 连翘15 干姜6 红枣20 单位g】 081122 二诊,药后舒服,失眠好转,腹胀消失,仍偶有胸闷心慌。 原方7*2剂 081206 药后睡眠尚可,仍偶有心慌,查体:前列腺炎; 发作时自觉心有下坠感,叹气可缓解,剑突稍上部压之不适。 处方二【半夏15 厚朴15 茯苓15 苏梗15 枳壳15 栀子15 黄芩10 连翘15 单位g】 081220 服药两天后胸部舒适,睡眠佳,有梦,情绪好转。 大便正常,偶有粘液。舌暗红苔薄,心率:84.

黄煌教授体质学说(建议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阅读)

黄煌教授:体质学说(建议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阅读)体质学说 医道之难也,难于辩证 朱莘农先生幼承家学, 壮年以擅治伤寒大症而享盛名, 平生对《伤寒论》钻研甚勤,临床重视验体辩证。 他有句名言:“医道之难也,难于辩证,辩证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验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病证之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医家不易之准绳也。” 其辨体质,多从望诊和切诊入手,尤其是擅长使用“咽诊”与“脐诊”。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我已经开始注意到,不同体型、不同体貌患者在辩证用药上的不同点, 将临床诊疗的思路从单纯的症状辨别及对病论治转向辨体质论治。 ——黄煌《我的体质观的形成》 黄煌教授的体质学说 体质的确定,是有效并且安全使用中药的基础。 由于当前疾病谱的变化, 中医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的治疗原则以调整体质状态为主, 服用药物的周期长,如果不针对体质用药,常常会出现许多副作用。 所以,“药人”和“方人”的提出,也是有时代背景的。 重视患者的体质特征,是古典中医学的基本思想。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中,有许多有关患者的体貌体态特征及疾病的易趋性的记载。 如:尊荣人、失精家、亡血家、

支饮家、中寒家、湿家、 喘家、呕家、冒家、 淋家、黄家、疮家、 衄家、汗家、盛人、 强人、瘦人等。 这些病人的个体特征,为张仲景的处方用药提供十分重要的参照依据。 本人的“药人”与“方人”,很多都能从张仲景所说的那些“人”、那些“家”中找到影子, 比如黄芪体质与尊荣人相似, 桂枝体质与失精家相似, 麻黄体质与湿家相似。 我所认识的“药人”与“方人”,应该是药证与方证的延伸, 尤其突出药证、方证中“人”的部分, 也就是突出了患者的体型体貌,以及发病趋势的特征,从而突出了药证方证的客观性和完整性。 这样,可以使人更易于把握方证与药证,更容易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 换句话说,“药人”“方人”的提出,与其说是经验的传授,倒不如说是思维方式的强调。 从本人的教学实践看,讲“药人”“方人”,可以让当今中医大学生们的思路发生很大转变。 一方面,让他们从纷繁的理论中摆脱出来,转向朴实无华的临床技术; 还有一方面,让他们从“对病用药”及“对症状用药”的思路中解放出来,转向整体的用药思路。 所以,“药人”“方人”说的提出,是一种中医临床思维方式和技术调整。 作为本人处方用药的参照系,“药人”“方人”说具有一定的预测病情及指导选方用药的临床实用价值。 但这种体质归纳,经验性很强,许多是经典的训示及前人临床经验的提示和总结。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芪作者:岐黄医道李乾辉 黄芪 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称为绵黄芪.奉为道地药材。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交、天填、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品质亦佳。此外,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亦为佳品。《神农本草经》谓黄芪?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金匮要略》入8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5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本方既是黄芪的最大量方,又是配伍最简方,故分析黄芪证的可靠性较大。从原文可见,其证之一为身体肿,从?状如风水?句,可见其浮肿是全身性的,因风水为?一身悉肿?。其证之二为汗出,且汗出的量较多,汗出可以使衣服沾在身上,汗或黄色。所以,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次大量方(3两):防己茯苓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 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水在皮肤中,故四肢肿,为黄芪主治;聂聂动者,属动悸类,为茯苓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尊荣人骨弱,指其人养尊处优,缺少运动,肌肉松软无力,故称骨弱;肌肤盛,即是指肥胖。可见黄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乌头汤方中有黄芪、麻黄、白芍、甘草、川乌等,主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五)。《金匮要略》中黄芪与麻黄同用者尚有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五),也是手足拘急,骨节疼痛。可见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次简方(4味):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二)。《外台》?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腰以下肿、难以屈伸、下重,均指下半身有浮肿。 加味方: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原文为?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闰,闰即胸中痛,有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十四)。本条文字较多,但其所述的症状有:①出汗,以腰以上为多,或进食后出汗,或盗汗,汗色发黄;②身重,甚至疼痛,尤其是腰髋部疼痛;③小便不利;④皮肤粗糙如鱼鳞,或易生恶疮。桂枝汤本可治疗自汗,但汗出程度较严重者,当加黄芪;自汗而有小便不利而身体重者,当加黄芪。另外,有皮肤粗糙、有痈疽败疮者,当加黄芪。这与《神农本草经》?主痈疽久败疮?的记载相似。 ●仲景方根 黄芪桂枝芍药:主治汗出而肿,关节疼痛者。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身体不仁,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身肿,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出而小便不利、身体重及恶疮。 黄芪防己:主治四肢肿。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黄芪白术:主治汗出而肿,肌肉无力。方如防己黄芪汤。如加防己,为防己黄芪汤的基本配伍,多用于下肢浮肿。加防风,即为后世名方玉屏风散。可用于虚人感冒、恶风自汗等。 黄芪麻黄:主治身体重汗出而喘,或关节疼痛。方如防己黄芪汤(加减)、乌头汤、《千金》三黄汤。 方名黄芪用量主要配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