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态度及动因分析_基于南京市9个区的调查

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态度及动因分析_基于南京市9个区的调查

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态度及动因分析_基于南京市9个区的调查
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态度及动因分析_基于南京市9个区的调查

第11卷第3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No.3 2012年9月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ep.,2012

文章编号:1671-6523(2012)03-0094-07

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

的态度及动因分析

———基于南京市9个区的调查

谭涛,张燕媛,陶璐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城市老人养老方式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的趋势转变,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为了研究城市老人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和态度,通过对南京市9个区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不同婚姻状态下的城市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态度,并重点分析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发现:不同婚姻状态下的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存在差异,而职业与经济分层、家庭与社会支持以及理念的不同是导致这些差异最为显著的因素。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态度;动因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志码:A

Agents and Attitudes of Urban Senior Citizens’Pension Mode Selection ———A Study based on the Survey in Nine Districts of Nanjing

TAN Tao,ZHANG Yan-yuan,TAO Lu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the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is experiencing a fast growth.Pension mode in China’s countryside is transi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family support pattern to one supported by the society.In order to study the choices and attitude of the senior citizens in urban area,this paper,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s of the aged in nine districts of Nanjing,set up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find out their attitudes in different marriage status for their pension mode after retire and analyzed the agents affecting their choices in varying degree.The research shows that occupation,economic status,family and so-cial support and concepts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agents while marriage status does affect their choices for life in retirement.

Key words:urban old people;pension mode;choice attitudes;agents

一、文献综述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却“未富先老”,于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776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

收稿日期:2012-08-25修回日期:2012-09-17

作者简介:谭涛(1977—),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政策研究。

第3期谭涛等: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态度及动因分析

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87%[1]。预计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3%左右[2],而且每5个老人中就有1个是80岁以上的老人。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未婚者占老年人口的1.6%;丧偶者占到30.6%,较高的丧偶率使得婚姻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一定改变[3]。老龄化、高龄化、婚姻结构变化的问题给我国养老安排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

面对严峻的养老现状,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更加令人担忧:首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子女尊老、爱老的观念不断淡化,代际距离不断拉大[4];同时“4-2-1”家庭结构逐渐形成,在经济、时间以及精力方面,养老问题都给子女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次,在老龄化、高龄化、婚姻结构变化等问题以及市场竞争带来的养老风险的影响下,老年人自身的力量变得越发薄弱,自我养老变得越发困难。再次,我国的社会养老在指导理念、资源投入、机构设置、服务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使得社会这一重要支持力很大程度上处于缺位状态[5]。

本文从不同婚姻状态的城市老年人入手,探讨适应我国社会现状又符合城市老年人意愿的养老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纵观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到:不同养老方式下的城市老年人在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性别[6]、经济因素[7]、职业背景[8]、家庭功能[9]、年龄、健康、社会支持系统[10]等因素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对养老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少有一个总体的框架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系统分析,也很少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本研究基于婚姻的视角,综合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养老理念以及家庭与社会特征来系统分析城市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的态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养老方式的优化及相关政策的改善提供思路。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

2000年南京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42%,比1990年上升2.10个百分点[11]。到了2010年,这一比重与2000年相比,又上升了0.78个百分点[1]。随着南京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老龄、高龄人口增长迅速;同时普查资料显示南京城市老年人口的婚姻关系相对稳定,但丧偶率较高。不难看出,南京市城区老年人养老形势严峻。

因此,本研究的调查地点选定在南京市城区,调查采用随机抽样与判断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以入户访谈式的问卷调查为主,在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下关区、栖霞区、浦口区、江宁区共9个区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5%。

(二)模型设定

本研究中,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ln[

p(Y=1)

1-p(Y=1)

]=β

α

+∑

n

i=1

βi X i+ε(1)因变量(Y)设定为:经济供养支持力是否来自社会和是否与家人共同居住两个变量。把选择经济供养支持力是否来自社会作为一个因变量主要是因为经济供养是养老方式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而选择是否与家人共同居住作为另一个因变量,是考虑到居住方式是养老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可以反映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关注点。Y=1表示经济供养支持力来自社会/选择

和家人共同居住。自变量(X

i

,i=1,…,n)设定包含以下维度:个人特征(个人基本特征、个人资源特征、个人经济特征);家庭与社会特征(家庭基本特征、家庭与社会对老人的支持);对传统养老理念和三种养老方式的认同度(表1)。

三、描述统计分析

(一)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的态度

本研究对养老方式选择态度的测量,从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入手:情感成分操作化为对养老方式(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的认同度;行为倾向成分操作化为期望的养老支持力(经济供养支持力、生活照料支持力、精神慰藉支持力)来源。

(1)情感成分方面:①四种婚姻状态下的大部分老年人对自我养老表现出比较乐观自信的态度,认为能够较好地实现老年生活的自理、自立、自强。②不同婚姻状态下的老年人都比较认同家庭养老,都基本赞成子女应当赡养父母,保证其晚年生活;女性老人表现出更高的对家庭的依赖性。

③由社会来分担养老责任在四种婚姻状态下的老年人中获得了普遍认可;但离异(特别是离异女性)老年人对社会的依赖性相对较低。④对于居住方式,52.7%的丧偶者赞成和已婚子女共同居,而未婚、已婚和离异者对此主要持否定态度(比例分别是57.1%、40.4%、60.0%)。

·

59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表1相关变量说明

变量名赋值

年龄段60 69周岁=0;70 79周岁=1;80周岁及以上=2

性别男=1;女=2

性格外向=0;内向=1,内外兼有=2健康状况健康=0;一般=1;较差=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基本能自理=0;半自理=1;基本不能自理=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0;初中=1;高中=2.大专=3;本科及以上=4

原职业

公务员=0;事业单位人员=1;国企人员=2;外企人员=3;

私企人员=4;个体经营者=5;军人=6;无业或下岗=7;其他=8

月收入是否够用剩余很多=0;略有剩余=1;大致够用=2;有点困难=3;很困难=4是否参加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是=0;否=1

是否参加了社会统筹医疗保险是=0;否=1

是否买了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0;否=1

和子女远近情况同住或同小区=0;同城不同小区=1;同省不同城=2;

省外国内=3;国外=4

目前获得家人赡养和照顾的方面经济上的赡养=0;生活上的照料=1;精神上的关心=2;不承担=3与亲戚关系关系密切=0;关系一般=2;关系较浅=3希望获得家人哪方面赡养或照顾经济上的赡养=0;生活上的照料=1;精神上的关心=2;不承担=3是否希望和子女同住希望=0;不希望=1

老年人最好和已婚子女居住在一起赞同=0;中立=1;不赞同=2

社会有责任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退休金赞同=0;中立=1;不赞同=2

社会(包括养老机构)应该为有需要的老年人

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赞同=0;中立=1;不赞同=2

是否愿意居住在养老机构愿意=0;不愿意=1

老年人在养老院里会有幸福的生活赞同=0;中立=1;不赞同=2

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应该适应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赞同=0;中立=1;不赞同=2

(2)行为倾向成分方面:①自我支持在老年人晚年生活保障中仅起到补充性的作用。②家庭支持在已婚、离异和丧偶老年人各个方面的保障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对于未婚老年人作用则显著变小。③社会支持在老年人晚年生活保障中同样非常重要,对于未婚老年人更是举足轻重。④关于养老地点,85.7%的未婚者和66.7%的离异者愿意居住在养老机构,而71.2%的未婚者和58.2%的丧偶者则不愿意。

(二)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关联度分析

首先需对自变量进行分析,区分出不同婚姻状态间存在和不存在差异的自变量;同时进行关联度分析,剔除掉与因变量不相关或相关性不高的自变量,以提高模型的拟合度。

(1)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文化程度、原职业、月收入、月收入是否够用、是否参加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是否购买了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否参加了社会统筹的医疗保险、子女数、孙辈数、和子女的远近、目前获得家人赡养和照顾的方面、社会有责任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退休金、社会应该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应该适应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老年人在养老机构里会有幸福的生活共19个指标与经济供养支持力是否来自社会有显著性相关关系,且不存在婚姻状态差异。

(2)性格、子女数、孙辈数、与亲戚关系、经济困难时来自家庭支持频数、经济困难时来自社会支持的频数、生活困难时来自家庭支持的频数、生活困难时来自社会支持的频数、有心事时来自家庭支持的频数、有心事时来自社会支持的频数(各

·

69

·

第3期谭涛等: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态度及动因分析

表2经济供养支持力是否来自社会与自变量关联度分析

变量Value Df Sig

年龄13.19320.001

性别4.63910.031

健康状况17.89820.000日常生活自理能力17.68620.000

文化程度27.26140.000

原职业48.87280.000

月收入27.38040.000月收入是否够用27.57640.000是否参加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22.04110.000

是否购买了个人商业养老保险4.20110.040

是否参加了社会统筹的医疗保险19.01610.000

子女数9.98420.007

孙辈数6.41120.041和子女的远近15.57730.001目前获得家人赡养和照顾的方面9.64930.022社会有责任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退休金10.99220.004社会(包括养老机构)应该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6.36220.042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应该适应老年人的收入水平10.53620.005老年人在养老机构里会有幸福的生活10.86520.004

类养老支持力频数是指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选择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养老方式的频数。由于调查问卷中规定被访者只能按照重要程度选择三项,因此选择三种类型支持力的频数在0 3不等。由于样本量不算大,频数的转换采用人工转换)、是否愿意居住在养老机构、是否希望和子女同住、希望获得家人哪方面赡养和照顾、老年人最好和已婚子女居住在一起共14个指标与是否和家人共同居住有显著性相关关系,且存在婚姻状态差异。

四、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一)经济供养支持力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中,自变量进入模型的方式采用向前逐步选择法,依据条件参数估计的似然比统计量的概率值,筛选自变量。表4显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原职业、月收入是否够用、是否购买了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对待“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应该适应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的态度五个变量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中,以基本能自理为参考类,在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半自理老人中经济供养支持力来自社会的可能性只有参考类的14.1%。半自理老人相对年龄都偏大,退休时间都较早,社会提供的退休金较后退休者偏低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自己原有储蓄或子女的补助是他们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

(2)原职业中,以公务员为参考类,在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个体经营者经济供养支持力来自社会的可能性只有参考类的7.8%。个体经营者由于其规模小、流动性强和依赖度低的特点,导致其社会养老金的缴纳不规范甚至不缴纳。因此,与公务员相比,个体经营者的经济供养支持力来自社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他们更多选择的是自我养老和家庭支持。

(3)月收入是否够用中,以剩余很多为参考类,在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表示略有剩余的老人经济供养支持力来自社会的可能性只有参考类的7.0%。调查中发现,表示月收入剩余很多

·

79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表3是否和家人共同居住与自变量关联度分析

变量Value Df Sig

性格10.92220.004

子女数19.00720.000

孙辈数9.43320.009

与亲戚关系8.87420.012经济困难时来自家庭支持的频数11.25130.010

经济困难时来自社会支持的频数13.72020.001

生活困难时来自家庭支持的频数50.61930.000

生活困难时来自社会支持的频数41.84630.000

有心事时来自家庭支持的频数53.52730.000

有心事时来自社会支持的频数33.87630.000是否愿意居住在养老机构33.61410.000

是否希望和子女共同居住17.45410.000希望获得家人哪方面赡养和照顾9.88440.042

老年人最好和已婚子女居住在一起19.41720.000

表4经济供养支持力是否来自社会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自变量B S E Wald Sig.Exp(B)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半自理-1.9620.6608.8360.0030.141

原职业:

个体经营者-2.5481.2644.0630.0440.078月收入是否够用:

略有剩余-2.6550.9627.6110.0360.070是否购买了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否2.0300.7637.0800.0087.613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应该适应老年人的收入水平:

中立-2.1190.7967.0920.0080.120

常数项1.9830.9124.7300.0307.262

的老人基本都是国家机关公务人员,与之相比,表示略有剩余的老人无论是养老前的工资福利还是养老后的退休金/离休金都较低,因此,他们更可能通过自己原有储蓄、家人赡养等渠道获得经济支持。

(4)是否购买了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中,以购买者为参考类,在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没有购买者经济供给来自社会的可能性是参考类的7.613倍。选择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老人基本是这两种情况:一是他们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在已经拥有来自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金后,又给自己购置了商业养老保险以双重保障老年生活;二是他们没有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因而只能通过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来保障晚年生活。无论出于上述哪种动机,相较于没有购买者,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老人更多的是依靠自我支持。

(5)对待“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应该适应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的态度中,以赞同为参考类,在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持中立态度的老年人经济供养支持力来自社会的可能性仅是参考类的12.0%。

·

89

·

第3期谭涛等: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态度及动因分析

表5是否和家人共同居住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自变量βS E Wald Sig.Exp(B)生活困难时社会支持频数-1.0980.4456.0740.0140.334

有心事时家庭支持频数0.9540.3407.8630.0052.596是否愿意居住在养老机构:

不愿意1.6470.51610.1690.0015.190老年人最好和已婚子女居住在一起:

不赞同-2.0170.60810.9900.0010.133

常数项1.2990.9581.8400.1753.665

(二)居住方式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5显示,生活困难时社会支持频数、有心事时家庭支持频数、是否愿意居住在养老机构、对待“老年人最好和已婚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态度四个变量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生活困难时社会支持频数变量中,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社会支持频数每增加一个,老人倾向于和家人共同居住的可能性将降低66.6%。这反映了老人在生活中得到社会的帮助越多,他们对家人的依赖就越少。

(2)有心事时家庭支持频数变量中,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家庭支持频数每增加一个,老人倾向于和家人共同居住的可能性将提高1.596倍。这意味着老人从家庭成员处获得越多的精神慰藉,那他们在行为上就越有可能选择和家人共同居住。

(3)愿意居住在养老机构方面,以愿意为参考类,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表示不愿意的老人和家人共同居住的可能性是参考类的5.190倍。研究中发现未婚和离异者表示愿意居住在养老机构的比例高于已婚和丧偶者,对应因变量中,没有和家人共同居住的未婚和离异者也高于已婚和丧偶者,其行为和态度保持一致。

(4)老人最好和已婚子女居住在一起方面,以赞同为参考类,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持不赞同态度的老人和家人共同居住的可能性仅是参考类的13.3%。研究中发现多数未婚、已婚和离异者不赞同和已婚子女居住在一起,而半数以上丧偶者表示赞同该行为,对应因变量中,没有和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的未婚、已婚和离异者的比例也高于丧偶者,其行为和态度保持一致。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简要结论

本文基于南京市9个区的调查,考察了不同婚姻状态下的城市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不同婚姻状态下的老年人对养老方式有不同选择,家庭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占据主流地位,在已婚、离异和丧偶老年人各个方面的保障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社会支持在老年人晚年生活保障中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未婚老年人而言。②职业与经济分层、家庭与社会支持以及养老理念显著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性格外向的老年人更加乐于接受和家人同住;具有网络优势的高权力和高地位的阶层,其养老支持力的来源具有多样性;家庭和社会的“主动性”直接影响老年人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老年人养老行为选择的差异和他们养老理念在婚姻状态上的差异保持一致。

(二)政策启示

(1)鼓励老人培养积极乐观的养老心态和理念,支持老人(尤其是还很健康的年轻老人)再次参与到社会中来,比如参加老年互助体系,在实现自身自理、自立、自强的同时,还能对其他老人、自身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一定的帮助和贡献。

(2)推动家庭养老的合理发展:第一,要强化“孝”的观念,加强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伦理道德教育和宣传,因为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会有行动上的遵行。第二,借助法律规则与社会舆论,从法律上规范和约束子女等家庭成员的行为;第三,改变重物质轻精神的观念,理解、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第四,政府适当介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家庭养老。如新加坡许多子女心甘情愿地把父母接来家中养老,其中既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影响,更因政府鼓励老人居

·

99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家养老,对与老年父母同住的儿女给予免税优惠。

(3)推进社会养老,尤其是社区组织这样一种较为正式又很有前途的社会支持力量的发展壮大:第一,开拓筹资渠道,尤其是政府要加大对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同时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养老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

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健全依托社区构筑的养老服务体系(如老年互助体系等)和养老机构(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心理咨询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蔡昉,都阳.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陶立群.养老离不开爱情和婚姻基础[J ].心理与健康,2005(9):12-13.[4]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5]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与展望[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39-44.[7]苏丽惠,童沛,李翠.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J ].广东医学,2010,31(5):633-644.[8]李若建.不同职业背景老年人生活及养老模式的选择[

J ].人口研究,1999,23(2):61-64.[9]陈梅文,华茵,乜金茹,等.南京市老年公寓入住者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 ].2002,5(9):721-722.[10]董沛,崔艳青,杨兰兰,等.城市老年人群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2009,26(8):56-60.[1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2]胡艳,李爱华.论家庭+社区的社会养老方式[

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7(6):107-109.(责任编辑:翁贞林,英摘校译:吴伟萍)

·

001·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岗位职责最新

总干事职责 1、掌握机构发展动态,拟定机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计划。 2、组织各个部门制定部门管理制度以及部门年度发展目标及工作计划。 3、统筹机构日常事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方案或转介给相关部门解决。 4、定期召开管理层会议,传达机构各项决策决定,了解各部门运作情况。 5、负责决策权限范围内的机构日常事务,费用开支。 6、积极了解同行机构发展动态,参与各项社会交流活动,为机构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7、跟进机构各项大型活动或项目的开展,确保活动或项目的顺利进行。 8、配合机构理事会协调机构其他部门完成机构突发事情处理。

项目主管职责 对机构的项目负第一责任,与直属上级机构总干事共同承担风险与责任; 1、在总干事的指导下,在机构行政部、传播部门的支持 下,带领团队执行、评估和管理机构的项目或业务; 2、制定现有项目的标准和流程,如项目产出标准与要求、 项目执行标准与要求、项目档案资料标准与要求; 3、制定机构的项目或业务发展规划、月度工作计划及预 算、年度工作计划及预算、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年度报告及决算; 4、梳理项目经验和成效,形成行动笔记和项目操作手册; 5、定期听取、收集、整理、反馈项目负责人或一线执行 人员的工作汇报和档案相关资料。及时提交给宣传部门专员进行宣传;按期提交给行政部门专员留档或对外汇报。 6、向机构督导、机构总干事定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项 目投入产出比、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解决或调整方案。 7、配合行政部门制定下属的岗位职责说明、薪资福利标 准及考核标准、激励制度、团队建设计划、员工聘用和解雇。有建议权和监督权,无决策、执行。

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王江萍: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王江萍 【摘要】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关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社会调查所获取的资料,结合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对目前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理想的城市老人的居住方式。 【关键词】老年入;居住方式;养老;理想方式 完善的居住条件和令人愉悦的物质环境,对于 所有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必要的,理想的居住方式对 于任何人的生活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其 住所实际上就是其所有活动的中心,而适宜的居住 环境和居住方式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它有利于老 年人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减少对政府各类援 助的需要。2000年4月我们对武汉市部分社区居 家老人和中青年人进行了老年居住问题的调查,该 调查在武汉三镇各选取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小 区,按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被访问的老 年人中60~70岁的占58.3%,70~80岁的占 28.3%,另有13.4%的老人80岁以上,居家老人 的问卷共回收187份(男性占43.3%,女性占 56.7%),中青年的问卷共回收92份,调查结果基 本真实有效。 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武汉市老年人的居住方式 以与子女同住为主占65.2%。有47.6%的老人希 望与子女共同生活,52.4%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分开 居住;现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有64.8%认为这种方 式很理想,而有35.2%的老人则希望能分开居住; 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有84.6%仍愿与子女分开住,15.4%的则希望与子女同住(表1)。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发生 表1老人居住方式调查结果 现在的居住人比例希望与子女比例希望独居比例方式数%同居的人数(%)的人数(%) 与子女同住12265.27964.84335.2 未与子女同住6534.81015.45584.6 合计1871008947.69852.4 252图1在宅养老独居老人对居住方式的选择 着变化,转而更注重生活质量。 调查表明,虽然有52.4%的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是独居,但大都选择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其中有82%的老人愿住在普通的住宅里,而与子女同社区近邻者居多数(图1)。这说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居家养老仍占据重要地位。另外,在选择独居的老年群体中,不同年龄层选择独居的方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年龄越高的老人选择独居方式的越少,这是由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对传统居住方式的认可度决定的。当然,老人选择独居也并非完全割断与子女的联系,在空间上和心理上仍有与子女接近的愿望。 中青年人对未来老年人居住方式选择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青年一代(20~25岁)仅有28.5%,中年人(40~50岁)有42.8%,希望将来与子女住在一起(表2)。当他们进入老年时, 我国的各种养老机构已很完善,其中很多人会选择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及解决对策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安证兴 【摘要】社会发展的进程总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的发展和不断的深化。然而伴随着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西方的发展成果和文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传入中国,使得我们的家庭规模越来越趋向于核心化,这也就潜在地促使“空巢”这一现象在我国逐渐的普遍化,而空巢老人的人数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他们有的也许是自己主动选择空巢,有的也许是被动的选择空巢。而如今在养老这个大难题的背景下,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式,积极寻求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 【关键词】空巢老人;困境;解决途径 Empty Nester city pens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 Zhengxing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s always at an amazing spee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deepening. However, along with this change rapidly changes,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began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make our China, family size tends to the core, it is the potential to the phenomenon of "empty nest" in our country generally gradually, but the number of Empty Nester showed a linear upward trend, some of them may be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choice of empty nest, or perhaps choose empty passive. And now in the pension problems in the background, the pension problem Empty Nester is facing a very severe form, so that we actively seek approach is really imperative to solve this problem.【Key word】Empty Nester; The mire; solution 2000年我国在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在那个时候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队伍。在整个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也开始备受社会的关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它造成的一些影响也确实在威胁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寻求可行的

老年人养老问题调查分析

老年人养老问题调查分析后的心得体会某一天,表姐问我关于我对象的问题说:他有兄弟姐妹吗?我回答到:没有,跟我一样独生子女。谈到这个问题,一般人都会感叹到:哇!真好,以后你们双方家里都会给与你们最大的支持,因为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可是作为一个已经结婚生子的姐姐,对我说的确是:妹妹呀,以后你们可要辛苦了,上面有多少个长辈需要照顾呀!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理解独生子女的烦恼。我也很震惊,恍然大悟,如今我们这辈90后,特别是像我一样的独生子女,未来我们肩上的责任远比那些有兄弟姐妹的家庭更重。 由于姐姐的这个问题深深触动我的心,因此利用这次寒假,我以我自己的力量了解并分析了家乡铜梁区安居镇老年人养老问题,以此写下这篇心得体会。 重庆市铜梁区安居镇在几年前盛行过一段时间的示范性退还征地购买养老保险的政策,通过文件渝府发〔2008〕26号文件《重庆市2008年1月1日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可以了解到。在当时该文件出台的原因是中央高度重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地尽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又因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决定对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作出长期性、规范性、制度性安排。而铜梁区安居镇作为一个老城镇,小镇厂区唯二的两个厂区歇业倒闭后镇上留下最多的都是些老年人,所以这个政策几乎在镇里的老人口中口口相传。 养老问题上很大部分得感谢与政府的支持。就是这个农转非养老保险政策让铜梁区安居镇一部分老年人解决了养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深有感触,当时该政策盛行时,我婆婆已经古稀又几,并且身体不好,每年家里都需要年终几家人清算分摊婆婆的生活费和医疗费用。婆婆在我们的老家还有一块房屋用地。最后婆婆毅然决然的换地购买了这份养老保险,如今婆婆一个月1千加的“工资”完全够她的生活,并且还有闲钱够她置备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政府支持,带来的是给后辈减轻不少的压力。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年人并没有在当时购买该保障,我走访了家邻居的老爷爷老奶奶,从他们口中我知晓了主要原因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原本是城市户口 二:是农村户口,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土地(以上两条便不符合政策基本条件) 三:以上两条满足,但没有换地购买该基本养老保险的费用 四:子女不允许购买该保险 以上条件都充满着种种无可奈何,而对于真正贫困到付不起该保险的老年人,政府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资料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相关制度(仅供参考) 1、居家养老服务券申请程序 2、服务对象回访记录表 3、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评估表 4、居家养老服务协议 5、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简介 6、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公示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参考) (1)生活照料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托、陪购代购、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 (2)医疗保健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 (3)法律维权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益等服务。 (4)文化娱乐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老年人大学学习、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图书阅览、棋牌娱乐等服务。 (5)体育健身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6)精神慰藉服务。邻里结对、老年人互助、志愿者慰问、社区关怀等志愿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参考) 一、定期参加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召开的工作会议,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辖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二、对辖区内需求老年人调查摸底,并适时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建档。 三、及时受理需求居家养老服务老人提出的申请,按照《居家养老服务申请程序》进行审批,入户服务。 四、做好《服务记录本》、《补助资金额度登记卡》填写、管理和《补助资金代金券》的发放、使用工作。 五、根据对象需求,及时调整或更新服务项目,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六、每周对服务对象进行一次回访。 七、协调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抓好日常工作,根据服务对象反映的情况进行核实,有责任监督核查或调整服务人员。 八、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全方评估。 九、对居家养老工作进行总结、考核及奖励。 十、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宣传与咨询。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城市老人养老护理的5种模式

城市老人养老护理的5种模式 随我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多,许多不同模式的养老护理方式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城市老人的养老护理模式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居家养老和社区照顾5种模式。1老年护理院 老年护理院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且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机构。 但是这种养老护理方式经济费用高,无论是给老人还是其子女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在老年护理院里老年人没有家的归属感,并且伴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所以说老年护理院也未臝得多数老年人的青睐。 2养老院 养老院又称敬老院,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性组织。这种养老护理方式一般适于经济收入不乐观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养老费用基本由国家承担,提供给老人基本的生活保障。 某些养老院缺乏相对完整配套的医疗服务设施,对于慢性病多发的老年群体而言,无疑是一种缺陷。所以相对于当今的现实而言,这种养老护理模式是不为提倡的。 3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是指医疗单位对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的某些患者,在其家庭建立的病床。家庭病床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因为大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与康复,而家庭病床既能解决这种需求又能解决经济费用,具有方便、经济、环境熟悉的优点。但是家庭病床增加了子女的负担,尤其是对于现代“四二一”式的家庭。对于家庭小型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而言,家庭病床模式的养老护理似乎背道而行。况且家庭病床在养老护理方面还有待于完善。 4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即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6]。居家养老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具有经济、实用、灵活、相对专一等特征,多适于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与护理。在这种养老护理模式中,社区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医疗护理等服务,并且与老年人联系方便、及时。 在我国许多城市居家养老护理模式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在宁波海曙实行的“政府购买服务”,即由当地政府出资,向非营利组织——宁波海曙区星光老年协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落实居家养老人员,每天上门为辖区内600余名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服务[7]。这种新兴的养老护理模式,目前适于我国人口老龄与高龄化趋势,同时也被人们所青睐。 5 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是被西方国家广泛运用的概念。苏珊特斯特认为:最广泛的社区照顾包括室内保健、居住地保健和福利机构服务、日间照顾服务,以及有助于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交的、休闲的和教育的设施等等。换句话说:社区照顾包括了对居家老人的所有照顾[8]。我国目前城市老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自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 这种老年人的养老护理模式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护理方式而探求的适于中国国情与老龄化现状的一种养老护理方式。具有社区照顾功能的全方位性、社区照顾资源的多元性等优势,与居家养老相比更为系统与全面,与政府的扶持功能更贴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更适用于所有城市社区的老年人养老护理。

中国南京下关桥东地区城市设计

中国南京下关桥东地区城市设计 前言 随着南京沿江开发战略的深化实施,下关区将成为南京外滩核心发展区以及跨江发展中心辐射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加快建设的要求。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地对下关滨江地区新一轮的整体设计和开发改造,加快该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塑造滨江城市的形象风貌,南京市规划局和南京市下关区政府联合举行了“南京市下关区桥北地区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竞赛”。 说明: 1、本材料是为方便公众了解、城市规划而制作的参考性文件,不作为法律文件使用。 2、本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性文件,不代表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一旦有建设行为,应依据规划实施。 3、城市规划是个不断优化更新的过程,规划内容以南京市规划管理局存档备查的最新版本为准,同一地区同内容深度规划若有更新,南京市规划局将尽量即时在规划局网站上公布,本材料自动作废。 4、本材料版权归南京市规划局所有,未取得版权人的书面授权,谢绝改变、分发、发布或使用本材料图文资料。 5、本材料最终解释权属南京市规划局。 南京市规划局

核心问题与价值 城市结构的再创承载着基地历史与人文的脉络延续,更是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期许。我们在分析基地本身五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都市架构,以期焕发地区发展的新活力,未来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们在此能体验过去,享受现在,品味未来。 规划范围 下关区地处南京主城区西北,濒临长江,处于整个南京都市圈的核心位置,是南京拥江发展,走向滨江时代的重要突破口。长江大桥南北的这段滨江岸线也是南京主城内唯一一段城市与长江接触的滨江岸线。 基地位于长江大桥以北,幕府山以西,是处于长江与幕府山两大开放空间之中的狭长地带,占有南京城区内具有丰厚历史和人文底蕴的两大重要开放空间资源,是处于生态和历史中的重要区域。随着原有功能和活动的变化,人们重新意识到水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这个区域的改造和复兴将为人们全新的生活和创业带来良好机遇。 城市设计框架 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范围示意图 总平面 道路断面设计 住宅墙 VS 滨水空间 视线廊道 VS 城市形态 旅游活动 VS 连续性 工业地景 VS 城市新场所 传统产业 VS 滨水价值 构建一个连续的滨江链接系统 创造一个与城市的链接系统 塑造一个与山水呼应的城市形态 传承地区记忆的城市公共空间 形成六个特色分区 开放空间系统 连续的开放空间系统是形成城市整体空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搭建从大桥公园、滨水、老虎山、幕燕风景区城市整体的绿脉结构;构建连续、开放的滨水公共带,串联不同的开发区域;创造山水之间开放空间的连接,同时建立立体的连接包括步行栈桥等;建立幕燕风景区、老虎山、大桥公园与城市内部绿地系统的连接;建立若干与滨水垂直的指状开放空间,把城市带到滨水。 交通系统 通过对路网的细分,实现了街区单元的合理化。高密度、小尺度街道设计与干道系统结合实现了交通的高效。支路系统实现了城市与江的连接,同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空间风格。 路网构架体现“三横三纵”布局,三横体现滨江连续通道以及与下关滨江地区的连接,主要包括:沿江休闲道路、中央大街东延以及燕江路,三纵体现与江垂直的通道,把城市带到江边,主要包括:中央北路北延线、金燕路北延线和金陵小区道路北延。

敬老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政策

敬老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政策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子女不在身边,生活难以自理,越来越多的城市独居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面临如何养老的难题,养老问题已经由家庭问题演变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各类养老服务政策陆续出台,各地养老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完善和出现,初步形成了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由于城乡经济基础和体制的不同,致使城乡养老形式发展的结果也不一样。目前,市以上的大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相对较健全,再加上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发展,城市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县以下的(含县级)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老人观念等问题制约,大多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有一部份的家庭需要这种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目前农村的养老机构是公办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少或根本没有,主要原因是民办养老机构投入大,回报慢,需求量小很难在农村发展壮大,所以农村敬老院除承担农村五保对象的养老外还应承担有需求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因此农村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拓宽服务对象,扩大服务范围,实行“一院两制”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是敬老院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综合上述得到以下几点:一生活方面 问题:老年人没有丰富的娱乐活动,生活单调,令老人们感到冷清,从而使得听我们情绪低沉消极,生活饮食差,老年人们无法按时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每日不是三餐仅仅两餐,这导致老人们在

吃饭问题上的严重不足。敬老院人居住环境较差,并且由于没有长远考虑,加上资金的缺乏,当时是按容纳90%以上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床位规模对敬老院进行的新、改、扩建,现在该敬老院集中供养率为85.2%,在保证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基础上,大多数敬老院没有多余的床位来容纳除五保对象以外的养老需求,无法满足社会养老的需要。对策:就老人们的居住环境来说应该增添适合老年人们活动的运功器材,多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应该按照一定的时间给予老人们补充一定的营养素。早餐必不可少。做到一日三餐的合理膳食。保证老年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农村敬老院在满足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基础上,已没有更多的床位来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敬老院本身是无力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敬老院的资金投入,在有条件的敬老院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如建立单独住房和餐厅等生活设施,彻底解决硬件设施不够的问题。同时在敬老院开办老年休闲场地,如门球场、麻将室、图书室,还可教他们学太极拳,或者交际舞,象征性地收取费用,如每人每天一元,先把老人吸引过来,慢慢让他们知道敬老院的保健、饮食、住宿方面的优点,我想随着时间推移,敬老院的老人会多起来的。应该尽量争取社会或政府的赞助,争取把费用适当的再优惠一点 二工作人员方面 问题:虽然去年市政府对敬老院管理出台了一些政策,加大敬老院工作人员的配备,提高了他们的工资、福利等待遇,但是由于敬

城市老人养老文案

如何破解城里老人的养老难题? 嘉宾人选: 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自治区老龄办主任(二上一) 正茂社区主任孙仙梅、长城社区主任?、宁红爱心养老公寓院长、凤凰北街办事处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何宁红 特约嘉宾:区老龄办副主任岳秀霞 银川市老龄办副主任武树森 老人代表赵秀兰 义工代表罗传海 观众:社区职工、老人、志愿者、义工等。 主持人开场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我们的目光又聚集到了老年人的身上。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即可看做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7年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11%。养老已成为13亿人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尤其在商品经济社会残酷竞争的冲击下,大多数年轻人为生计而离家在外奔波,他们虽有奉养老人之心,但无日日伴其左右之力,于是老人的养老问题又迫切地摆在他们的面前。 第一环节:各种养老方式的利与弊 1.短片进入:养老调查。

2.现场调查一下看看大家都将采用什么样的养老模式? 3.不知道民政部门对老人的养老形式做过调查? 4.当下,养老方式不外乎以下这么几种方式,和儿女住在一起养老,靠社区养老,入住老年公寓、敬老院,还有自己独住养老,我想听听几位嘉宾的意见,你们倾向哪种养老方式?为什么?(谈各种养老方式的利与弊) 第二环节:提倡居家养老(主要环节) 1.政府为什么要提倡居家养老?何为居家养老?和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宁夏在居家养老方面进展如何?可值得推广的经验有哪些? 一键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推行一键通?讲讲在实行一键通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到底什么样的家庭能安装一键通? 在谈老饭桌之前先看短片再交谈。 首先大家怎么看待这个老饭桌?假如让你们社区来办,你办不?为什么?你所担心的是什么?现如今宁夏的养老机构有多少?这种状态反映出的问题是什么? 3.在居家养老试行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什么问题?以后将如何解决?4.和外地相比,我们还有哪些差距? 5.宁夏在城市老人的养老问题上还将有什么样的举措? 第三环节:老人心目中的理想养老方式是什么?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以沂水镇为例 姓名:李雨薇学号:专业班级:环工1302 【摘要】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我省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我省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人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空巢老人”问题尤其突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而社会在这时候就应给予我们的“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与关怀。就此问题,我们做出一系列的调查,调查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问题,如何去帮助空巢老人。 【关键字】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原因解决办法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什么是空巢老人,它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而在农村,许多老人虽和子女同村而居,却也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为了解本地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以及有关空巢老人的各种普遍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对我镇范围内的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我镇范围内的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大多数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亲朋共同生活;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社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无后人照料。通过此次对空巢老人的问卷调查,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现状,包括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状态、生活照料状态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更让这些空巢老人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关注。 二、空巢老人现象出现的原因 据了解,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 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1] 通过一些走访调查、上网了解我们从中得到,我们镇上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这些老人生活十分艰苦,通过调查了解空巢老人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决定的,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家庭情况所致,还与这些老人生活经历和受到的政府帮助有关。从这些方面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一)子女入城务工,无法回家与老人相处 由于生活在农村,经济上得不到很大的满足,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进入城市,通过打工赚取工资补贴家用,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因为他们不愿意在农村以务农赚取较低的收入,于是选择进入城市,才获得高额的报酬,但是他们在进入城市以后,离家远了,无法及时回家。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二)计划生育影响,几代同堂情况减少 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使得人们对老

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姓名: 学号: 班级: 邮箱: 2016/6/8 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老人问题将不再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家庭提供老年福利功能弱化的同时,老人福利社会化也就成了必然。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是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由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的物质和社会服务。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大多享有一定的社会福利保障,生活因而相对稳定和舒适,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老年人则呈现另一番景象,她们的老年生活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由于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总数急剧增加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增多,而现阶段中国的老年人福利政策还不成熟。因此,急需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 关键词:社会福利;人口老龄化;福利政策; 引言: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特别明显。与中国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一同到来的问题是,家庭小型化日渐明显,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与家庭实际能提供的帮助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进程,但当前中国“社会化养老”明显不足,使得老年人福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加快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首要关注重点。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中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问题是人口老龄化首要问题,中国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将给中国社会和自然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能够看出,中国的老年人口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增量上都是极为突出的。 (二)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中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有直接关系,因而形成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发达国家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中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0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先富后老,中国则是未富先老,当中国进入老年社会时,中国所拥有的财富无法满足大量的仅作为消费者的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养老就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 (三)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的迁徙率相对国外来说极低,地区间的人口分布不平衡,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1]。 二、中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老年福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下,对处在特殊困境下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

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探析 方 云 毛 伟 高 荣 1 苏普玉 1 (安徽医科大学2007级妇幼卫生专业,安徽合肥230032)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中国〔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4-0881-03;doi :10.3969/j.issn.1005- 9202.2012.04.108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No.20100344)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通讯作者:苏普玉(1980-),男,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学研 究。 第一作者:方 云(1989-),女,在读本科,主要从事妇幼专业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至2009年,中国老龄化率已达到11.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53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接近70%,我国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与速度均高于城市 〔1〕 。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现状 自1978年以来,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亦在随之转型,历史上自然经济状况下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广大农村地区显现出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景象,也出现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如社区养老、养老保险、以房养老等。每种养老模式各有其优劣势,影响农民选择不同养老模式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现今,中国两代人分居现象较为普遍,一些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虽然仍趋向 于家庭养老,但已开始接受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不同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不同,使得城乡、国内外的养老模式具有较大差异。一些新型的养老模式在农村也面临着一定挑战,同样也蕴有巨大的机遇。良好的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的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状态,而那些未婚的和那些被报道有巨大家庭冲突的老年人则生活状态较差。1.1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的利弊1.1.1 家庭式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 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的老年人基本生活。家庭养老体现了代际间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互惠互助。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老年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用越来越小,使得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老人寂寞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1.2 机构式养老模式 老年公寓虽然较大,设施和服务均 较齐全,便于同龄娱乐、医疗照顾以及专项服务,但前期资金投入高,直接导致收费较高,超过了一般农村老年人承受标准,并且减弱了老年人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造成了部分子女弘扬美德的感情剥离,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其他如养老院 、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报告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报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调查,希望能帮到您,上站,发现学习。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社会流动人口迅猛增加,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大量空巢家庭出现,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日益明显。根据走访调查的结果,可以将老人生活支持划分为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精神支持,又根据社会支持的来源将其划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不同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关键词】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空巢老人与社会支持概述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13.7%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称,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空巢家庭”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①空巢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一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地方工作、生活,这就导致了空巢老人的现象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空巢老人综合症”愈发严重。空巢老人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心情沮丧、郁闷失眠、食欲减退甚至流泪哭泣。有的会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尽到父母责任;有的也会责备子女,认为他们对自己不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父母的感受。有数据显示,空巢老人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预计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②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而城市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尤为严重。年轻子女思想开放、个性张扬,他们喜欢独立自主,尝试新鲜事物,大多数子女要么外地工作,要么离开父母另立门户,剩下老年父母相互扶持。长时间下去,城市老年人面临着生活、疾病、经济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生活质量下降,主观幸福感降低。目前老年人空巢问题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完善健全,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空巢老人现象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社会关怀和社会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对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也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造成的。社会支持在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但大体含义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社会各个网络资源所提供的支持统称为社会支持;还有一类是社会成员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行为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总报告责任编辑:山东省老年学学会发布日期:2008-12-21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总报告 为全面反映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了解存在的问题,给制定老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委托其所属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承担并启动了由民政部申报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项目。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拨专款并以政府名义进行的全国性老年人口状况调查。调查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获得了丰资料。 本次调查涉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的160个市(县)、640个街道(乡)、2000个居委会(村)。调查时点为2000年12月1日,调查对象是抽样范围内城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调查问卷分城市问卷、农村问卷和城乡社区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活动、老龄基层组织和工作等情况。调查采用分层配额系统随机抽样方法(2),共获得有效样本量20225份(3),其中城市10171份,农村10084份。获得社区问卷160份,其中城市80份,农村80份。 一、老年人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显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从总体上看,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自身的素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主要表现在: 1、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增加 近十几年,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全国人民的生活迈人了小康阶段,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根据2000年调查(4),城市老年人的年平均收入达到8496元,较1992年的(5)2053元增长了3.1倍;农村老年人达到2232元,较1992年的832元增长了1.7倍。 2、老年人家庭生活条件改善 2000年,老年人的家庭生活设施较1992年有了显著增加。在城市,老年人家庭生活设施拥有率1992年达到50%的有自来水、电视机、电风扇和洗衣机等4种;2000年增加到8种,其中,自来水拥有率从1992年的92.0%增加到2000年的93.4%,电视机从88.2%增加到95.2%,电风扇从77.3%增加到78.3%,洗衣机从51.5%增加到70.6%。除了上述4种外,还增加了煤气、电话、电冰箱和室内厕所,煤气拥有率从49.9%上升到77.4%,电话从7.6%上升到71.1%,电冰箱从46.6%上升到65.9%,室内厕所从38.0%上升到68.9%。 在农村,老年人家庭生活设施拥有率达到50%的有电视机和电风扇2种,其中,电视机拥有率从1992年的47.4%上升到2000年的76.0%,电风扇从44.3%上升到52.1%。同时,自来水拥有率大幅度增长,从0.9%上升到39.2%。 城市老年人家庭平均拥有住房3.32间,户均住房面积达70.3平方米。

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研

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一、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与原理 1、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三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本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在国内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强的理论支持;通过对具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走访调查了解机构的运作和为老服务现状,同时从对老年人的抽样问卷调查中掌握了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最后运用现代统计学成果对数据的进行处理,并根据层次分析理论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2)实用性原则 即可操作性原则。各级指标与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的粗细、简繁、深浅要适度。并不是说指标越多、体系涉及的面越广就越好,而是要对那些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做出相应的评价即可。因为具体的评估过程牵涉到指标获得的难易程度,成本与效益的利益对比。操作过程的经济性也是实用性的一个方面,即在满足评估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评估的成本最小。 (3)可持续性原则 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必须考虑到指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要根据各地的基本情况、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来构建,由于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我们构建的是一个起点比较低的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然而随着“银色浪潮”的冲击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老服务的水平必将随之逐渐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也会不断发展。而为了与此未来趋势相适应,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在构建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指标的可持续性,既不能过于超前也不能太滞后,这样的指标才具有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构建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分析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

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 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此后AHP在决策问题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同时AHP的理论也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目前每年都有不少AHP 的相关论文发表,以AHP为基本方法的决策分析系统——“专家选择系统”软件也已早推向市场,并日益成熟。 AHP于1982 年传入我国。在当年召开的中美能源、资源、环境会议上萨第教授的学生高兰尼柴(H. Gholamnezhad)向中国学者介绍了这一新的决策方法。随后,许树柏等发表了发表了国内第一篇介绍AHP 的文章“层次分析法——决策的一种实用方法”(1982 年)。此后,AHP 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1987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AHP 学术讨论会,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AHP 学术会议,目前AHP在应用和理论方面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排序的原理,即最终将各方法(或措施)排出优劣次序,作为决策的依据。具体可描述为:层次分析法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可以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叫做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科学处理,因此,更能适合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的情况,较准确地反映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同时,这一方法虽然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但表现形式非常简单,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因此这一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二、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1、评估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 针对老年人生活、医疗、精神三大方面的需求,需要对居家养老体系中提供不同服务的各服务机构建立供规范评估的规范,同时也有必要对老年人需求、健康状况、经济能力等建立相应的评估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评估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评估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两大部分之间

城市老人对机构养老需求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文献回顾 (2) 二、研究设计 (3) (一)基本概念与测量 (3) (二)资料收集方法 (3) (三)资料分析方法 (4) (四)样本情况 (4)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5) (一)调查对象概况 (5) (二)老人对机构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6) 四、结论与思考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附录 A 调查问卷 (12) 附录 B 访谈提纲 (14) 附录 C 访谈资料 (15)

城市老人对机构养老需求的研究 ——以镇江市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镇江市四个调查地点的老年人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研究城市老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情况,描述了老年人产生机构养老需求的具体原因以及影响其需求的各种因素。总体来看,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有需求,具体体现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陪同购物等方面,而文化娱乐、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沟等精神上的需求也同样重要。影响城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需求情况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养老机构的因素三个方面。 关键词:机构养老;城市老人;需求 The Research of Demand in Institutions Pension for the Aged in Urban Areas ——Taking Zhenjiang as an Example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of visiting the elderly people on the four survey locations in Zhenjiang, analyses the situation of their demand in agencies of pension in agencies, describes the demands why they have and what factors effect on them. On the whole, more than half the aged have demands for agencies of city pension. It is reflected in the daily care, health care and accompanied shopping, including the spiritual requires ,such as cultural recreation, communication in contemporaries and so on.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to effect the demands of urban old person to institutions pension: the individual factor, the family factor and the retirement organization factor. Key words: Institutions pension; Urban old person; Deman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