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犯罪学课程作业

犯罪学课程作业

犯罪学课程作业
犯罪学课程作业

犯罪学课程作业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班级2011级思政二班

姓名董彤

学号12011244650

课程名称犯罪学

论文名称犯罪控制的途径及体系

犯罪控制的途径及体系

【摘要】治人之病,需找准病根方对症下药。控制犯罪亦然,只有找准犯罪的根源,才能制定高效的犯罪控制方法。犯罪控制是犯罪预防体系中的重点,是指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或犯罪行为发生后采取的不使犯罪行为发生或再次发生并防止犯罪现象超出正常范围的抑制手段和活动我国针对日益复杂的犯罪问题,已建立起一套犯罪控制体系。控制犯罪的根本途径在于保护正当自尊,矫正过度自尊。本文指出了历史上一些犯罪控制方式的盲目性,认为犯罪控制应有计划,犯罪控制计划是数字化了的人民意志,它不单纯是司法工作的打算,也将会给现代司法提出新要求,注入新生机。本文通过借鉴、比较、分析各犯罪控制理论,提出我国目前犯罪体系存在的缺陷以及改革完善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犯罪控制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罪犯犯罪控制体系犯罪预防犯罪行为

【正文】犯罪是侵犯集体意识的行为,集体意识又是社会团结的重要因素,因而犯罪的存在会严重动摇社会团结;刑事政策正是通过抑制犯罪维护与促进了社会团结,后者才是刑事政策追求的真正目标。抑制犯罪是刑事政策的直接目的,但是它并非绝对契合社会团结。社会团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整合社会秩序,整合社会秩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刑事政策在其中的作用极其有限,必须与其他措施相结合才能有助于形成广泛、明确的集体意识,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犯罪是犯罪人对社会集体意识的不认同甚至违反,或者是虽然认同集体意识但由于外在客观因素而无法坚定地践行社会主流价值,从而是社会化不足、不充分的表现。对任何国家而言,犯罪控制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问题。

一、犯罪的直接根源

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长期的研究中,有的学者侧重研究犯罪者生理的或心理的特征,试图探明什么样的人会成为犯罪者,这方面的学说有犯罪人类学、犯罪生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统称犯罪生物学;有的研究大量的犯罪现象,分析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条件会导致犯罪发生,这方面的学说,就是犯罪社会学。”

古典学派和犯罪生物学派所发掘到的犯罪原因比较具体和直观。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两个学派所找到的犯罪原因并不一定准确,这给其后世批判者留下了以偏概全的把柄。与此不同的是,犯罪社会学派所发掘的犯罪原因虽然全面,但不具体也不直观,它的缺点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了。它的定义模式是:犯罪是有原因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层面的,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了犯罪。马克思主义犯罪观,也只是从哲学的高度,将犯罪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阐述了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其对于具体的犯罪控制的指导意义在于未来而不在于目前。

受伤过度的自尊,是一切犯罪的直接根源。此处的自尊,非指伦理学范畴的自尊,而是法学范畴的自尊。它是指人对自身生命健康权益、精神权益和物质权益的自我尊崇。自尊是人类生而有之的本能,芸芸众生,各有其自尊,各为维护发展其自尊而生活、而劳作、而奋斗。人各不同,其自尊自然不同,人与人要交往,其自尊难免因摩擦、冲突而受伤。人的欲望有时难以完全满足,人的理想有时难以实现,如此便会心生不满,有的人自尊度低,能容忍较大的自尊伤害;有的人自尊度高,稍微受损即暴跳如雷。当自尊受到不能忍受的伤害时,或者自尊失常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一般要采取激烈手段以寻求平衡,这就是犯罪的直接根源。

二、犯罪控制的体系与模式

1.犯罪控制体系

犯罪控制是一个主体、措施、目的相整合的体系,正分别对应了主体、行为、对象这三个要素。主体即反犯罪资源的投入者、犯罪控制的设计者、制定者和实施者。行为即犯罪控制的各项具体措施。对象则包括已然的犯罪和未然的犯罪。若以犯罪控制活动的目的为划分标准,犯罪控制包括犯罪抑止与犯罪预防。前者是国家在犯罪发生之后通过对犯罪人科处刑罚来防止犯罪发生的活动,重在对已然犯罪的处置;后者则是"国家为防患于未然,在犯罪尚未发生之前所采取的行动",注重消除犯罪发生的环境、原因、条件等,对已然犯罪的处置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2.犯罪控制模式

既然笔者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将犯罪控制体系要素划分为犯罪抑止与犯罪预防、刑事措施与非刑事措施、国家控制与社会控制,那么犯罪控制的理论模式无非以下几种:(1)国家+刑事措施+犯罪抑止,即国家主导、刑事措施为主、重在犯罪抑止;(2)国家+刑事措施+犯罪预防;(3)国家+非刑事措施+犯罪抑止;(4)国家+非刑事措施+犯罪预防;(5)社会+刑事措施+犯罪抑止;(6)社会+刑事措施+犯罪预防;(7)社会+非刑事措施+犯罪抑止;(8)社会+非刑事措施+犯罪预防;(9)各种多元模式。

理论模式虽然很多,但并不等于现实中实际可能存在的模式的数量。首先,由于刑事惩罚权为国家所垄断,社会没有权力实施刑事惩罚,所以含有"社会+刑事措施"要素的模式都不可行。其次,国家虽然也是非刑事措施的实施主体,但是其主要的犯罪控制手段仍然是刑事措施。刑事措施虽然具有犯罪预防的作用,但是其惩罚特性使得其直接与主要的效应还是犯罪抑止;同理非刑事措施的非惩罚性使得其主要作用并非抑止犯罪而是预防犯罪。

三、我国现行犯罪控制体系的功能与缺陷

(一)我国现行犯罪控制体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速期,旧的划经济体制的社会规范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逐步丧失其控制社会行为的功能,而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犯罪种类日趋多元化,规模日盏扩大化,鉴于犯柞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我国目前建立了以下一系列犯罪控制制度:1.户籍管理制度:它是指公安机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采取各种行政措施,实施的国家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户口登记、户口迁移、户口调查等管理内容。通过户籍管理,公安机关可以准确地掌握社会人口信息及基本情况,掌握重点人口的动态,及时发现犯罪嫌疑人,限制和防范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

2.治安联防制度:它是指在公安机关指导下,居(村)委会及其治保委员会组织设立联防组织,例如夜问巡逻、值班守望等。这些措施有助及时了解治安动态,处置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堵截抓获现行犯罪分子、流窜犯以及逃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3.人民调解制度:它是指在人民法院的指导下有居(村)委会下设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民间纠纷,以避免矛盾激化。

4.工读教育制度占缸金:它是指以教育部门为主,公安机关配合,专门对凡有轻微罪错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挽救的一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教育形式。工读教育针对的对象是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在校学生,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性处理措施,有助于矫正工读学生的错误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预防犯罪。

5.劳动教养:它是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有违法犯罪行为但又不够或不予以刑事处罚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行政措施。通过对上述人员的收容,可以有效地清除危害社会治安的因素,净化社会人口,在一定期间内剥夺或者消除其继续危害社会治安的条件与可能。此外,我国还建立了综合治理办公室、检查、纪委以及刑事司法体系等一系列犯罪控制措施。

(二)犯罪控制体系的功能

众所周知,犯罪会给社会和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一方面,犯罪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犯目标,减少犯罪机会,从而控制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实际发生,减少因犯罪行为发生后国家刑事司法机关为揭露犯罪、惩罚与改造罪犯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犯罪控制减少了犯罪风险和代价,强化国家法律和国家权力的震慑力,潜在犯罪人望而却步,从而把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三)我国现行犯罪控制体系的缺陷

1.公安建设不足

建设不足表现在基层公安警力不足,经费短缺,对付犯罪的专门机构装备普遍落后,同时公安人员的专业水平、刑侦技能不精。这就导致了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公安民警往往力不从心,装备匮乏使其不能有效打击犯罪活动,危险意识、专业技能的匮乏导致每年众多民警的无畏牺牲。

2.警民关系紧张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警民冲突事件,无不造成了群众对公安民警印象的急剧变坏,阻碍警民互动以及群防工作的开展,打击犯罪的阻力巨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的警察自身素质不佳,另一方面是

政府职能部门要求民警参与其行政活动,例如强制拆迁、处理上访工作等。

3.流动人口及城市失业人员的不稳定

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经济状况不明,居无定所,公安部门管理难度较大,加上管理方式多采用“抓”、“堵”、“防”,欠缺疏通工作,导致这类人群易失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产生抵制情绪,从而实施违法犯罪。

4.相关立法落后和空白

我国在社会转型的三十年间,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各种新型计算机犯罪、电信诈骗犯罪、网络犯罪等高科技犯罪不断兴起,然而立法速度却远远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变革,立法上的真空,无疑给不法分子提供了绝佳的犯罪机会,即使公安民警将他们捕获,立法的空白也对其无能为力。

四、犯罪控制的途径

(一) 保护正当自尊的途径

保护正当自尊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经济、优化分配制度,充分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就是从根本上保护人的物质方面的自尊。创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创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使人们心情舒畅地生活,就是从根本上保护人的精神方面的自尊。创建高度治安的社会,使人的生命健康权及财产权得到充分保护,也是保护正当自尊的重要途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活动,都应当把保护人类的正当自尊、发展人类的正当自尊作为终极目标。

(二) 矫正过度自尊的途径

如果人的自尊是顽固不化的,就谈不上矫正不当自尊的问题。事实上自尊完全可以教化。大多数人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修养而使其自尊保持在一个适当的限度内,这就是大多数人不犯罪的原因,犯罪的人总是少数。“道德对社会稳定与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维护和保证作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道德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它要求人们主动地为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服务,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时进行必要的节制和作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能够在法律的规范下,自觉地按道德的要求调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是社会基本稳定的基础。

(三) 刑事诉讼中的自尊保护与矫正

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控制犯罪,因此,刑事诉讼也必须保护正当自尊,矫正过度自尊。被害人和被告人都有正当自尊,也可能都有不当自尊。刑事法官矫正犯罪人的不当自尊的主要手段是刑罚。适当的刑罚不但能矫正罪犯的过度自尊,还能够安抚被害人,保护被害人的正当自尊。既能使罪犯消除继续犯罪的主观动因,又能使被害人消除报复犯罪的主观动因。过轻的刑罚非但不能矫正罪犯,反而还会引起被害人不满,给双方都有可能埋下犯罪的种子。过重的刑罚,则使犯罪者的自尊进一步受伤,可能使其自尊度因受压过度而反弹得更高,这为罪犯埋下了更大更强的犯罪种子。除了从实体上保护自尊,还要从程序上保护自尊,公正的程序,能够令各方当事人无可挑剔,其自尊不会因程序不公而受伤。

五、完善我国现行犯罪控制体系的建议

(一) 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

犯罪根植于社会,因此犯罪控制也必须根植于社会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在社区开展综合治理,可以参照西方国家的“邻里守望”的做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提高自我警务意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警察报告;公安民警可以在社区举办有关犯罪预防与控制的宣传活动,教育群众如何使自己成为被害人的几率降到最低,教授群众必要的防身方法等。

(二)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的“减震器”,在我国发挥的作用一直不大,于是各地方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对于犯罪控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同样势在必行。改革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改革,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消除社会福利的城乡差别待遇,缩小农民工向城市的盲目性流动。

(三)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继续加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保

证农民工有序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入,缓和大中城市社会矛盾。同时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应向服务性转变,消除过去以“管、抓、堵”为主的模式,对流动人口问题应多疏导,而不是围堵。

(四) 继续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或户籍法的制定

我国一些地区已经逐步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的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但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确定以合法固定住所或工作、收入等为入籍的基本条件,明确公民取得当地户籍后,在受教育、求知等方面享受平等的权利。犯罪严重危害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是侵害生活安宁与经济发展的反社会行为,但犯罪行为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研究犯罪控制理论,有助于我国探索优化犯罪控制的具体路径,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六、现代犯罪控制方式及其计划性

(一)编制犯罪控制计划的意义

1、编制犯罪控制计划,是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需要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在总结古今中外法治经验基础上制定的比较科学的刑事政策。但在具体执行该政策时,会遇到何时该宽,何时当严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因少数人不准确的主观判断而导致严打的后果。如果在犯罪统计的基础上,制定年度或者季度犯罪控制计划,规定一些犯罪率上升或下降的指标,就能解决宽严相济政策在落实中的盲目性问题。当犯罪上升率达到计划规定的程度时,即应从严,当犯罪率下降到某种程度时,则应从宽。当犯罪控制计划由立法机关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时,该计划即成为人民意志的体现,即具有强制力和公信力。

2、编制犯罪控制计划,能够提高司法效率

这种计划的好处在于给司法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犯罪控制目标。制定犯罪控制计划,用完成计划的好坏定奖惩,代替以判案数量质量定奖惩的传统作法,为司法工作者提出了科学的工作目标:司法工作的目的在于控制犯罪,降低犯罪率,而不在于审判多少案件。这种新目标将促使司法工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尽各种可行的方法,去追求最佳的犯罪控制效果。当司法者认识到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文明以及道德、法制教育等有助于减少犯罪,对其完成犯罪控制计划有帮助时,就会积极地参加综合治理,就会自觉地维护公正,就会努力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犯罪控制计划的编制机构

由于犯罪控制计划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执行方式有密切关系,与犯罪者人身自由受限程度及对被害人和社会利益的保护力度也紧密相关,将什么样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将犯罪处罚到什么程度,将犯罪率控制在什么范围内,都应当由人民说了算,犯罪控制计划的意义重大,非人民的意志不能制定它,因此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或其授权的机构编制,并以人大名义发布。如此一来,犯罪控制计划才会具有强制力、公信力,才能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提供具体可操作的且具法律强制力的参照系,才能确保宽严相济政策在实施时符合民意。

(三)制定犯罪控制计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犯罪控制计划是一个新鲜事物,无足够的经验可循。司法工作者对此计划需要有一个适应时期,因此,初定的计划,要求不宜过高,对犯罪率下降幅度的要求或对犯罪率上升幅度的限制要求,应该是一个从宽到严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计划执行机构,对完不成计划者的处罚措施,应该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轻到重渐进的过程,而对于完成计划或超额完成计划者的奖励。此外,在制定计划前,要尽量多地搜集以往各年的犯罪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的数据,以使计划具有准确性和可行性。

【注释】

①储槐植,犯罪学.法律扳社.1997版.第269贞,第33S贞

②罗锋,围礼会治安形势和犯罪控制地略.群众扳札.2009年版.

③巍应明,犯罪预防学.海联传店.2010年版.第231—233页.

【参考文献】

(1)田冰《转型期我国犯罪控制途径及出路》河北公安警察学院报2009

(2)王牧《学科建设与犯罪学的完善》吉林大学法律系2003

(3)约翰尼斯安德聂斯著《刑罚与预防犯罪》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4)杨伟民《社会犯罪控制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犯罪学期末考试

从犯罪学角度分析醉驾 姓名:彭双高学院:理学院学号:11008030117 为了能够更为公正、客观、统一的规制醉驾行为,准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应该由最高司法机关及时发布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性案例,对较为典型的犯罪情节予以明确。 近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的争议,把醉酒驾驶的争执从最初是否应该犯罪化推向今天醉驾行为能否一律入罪的高峰。如果说,立法上醉驾行为应否入刑是可以借助公众讨论的“民意”问题,那么,司法中醉驾能否一律入罪应当是相对专业的法律适用问题。因为,犯罪认定是依赖严谨与科学,需依法进行的司法过程,不能掺杂任何非理性的激情与私利。就此而言,回顾近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问题所面对的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分析相关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可以更好地厘清这一问题。 一、从刑法典第十三条“但书”谈起 刑法典第十三条在正面阐明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以“但书”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把危害行为的情节对犯罪成立的影响予以明确化。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除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加以认定外,还必须考虑包括犯罪情节在内的所有要素对相关法益所造成的侵害或威胁是否符合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醉驾能否一律入罪”也不例外。 从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犯罪概念与具体犯罪类型的关系来看,刑法总则规定了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犯罪概念、刑罚种类等原则、原理内容,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之原则、原理的具体体现;刑法分则要接受

刑法总则的指导和制约,不能与总则相抵触。从这个意义上说,“醉驾入罪”的司法适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危险驾驶罪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其司法认定需要遵从罪刑法定原则和犯罪概念的制约。虽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一般不能直接依据犯罪概念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与否,但是,认定犯罪成立决不能超越犯罪概念的约束,这是总则指导性、制约性的体现,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化判断的需要——借助犯罪概念将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出罪化。二是司法者把醉驾行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时,必须把“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不但要符合危险驾驶罪的具体犯罪构成,同时犯罪行为须符合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征。前者的判断依赖于刑法条文的明文规定,后者的考量则需要结合案件情节予以审慎斟酌。总之,不能因为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没有为醉酒驾驶机动车设定情节限制,就突破刑法总则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特征的相关规定;“醉驾不能一律入罪”正是承认 刑法总则效力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应有之意。 二、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考察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以侵害或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为前提,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威胁的行为是不能被认定为犯罪的。即使在危险与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今风险社会,立法者为更好地防范风险与保障公共安全而在刑法中设置抽象危险犯——以期能够对造成法益危害的行为予以提前规制,预防危害结果的发生,也仍应以违法行为对法益造成抽象危险为前提。 具体到以醉酒驾驶机动车为客观行为之一的危险驾驶罪,立法者将其归入刑法典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可知危险驾驶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该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利益;其直接客体,应该是道路交通安全。由此,根据犯罪客体的基本理论,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必须在客观上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没有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便不能被认定为犯罪。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出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B)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2、根据犯罪现象的地位,犯罪现象可分为(AB)

A、主犯罪现象 B、副犯罪现象 C、常规犯罪现象 D、随机犯罪现象 3、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犯罪行为可分为:(ABD) A、蓄谋性犯罪行为 B、突发性犯罪行为 C、无罪过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4、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ABC) A、犯罪决意 B、犯罪实施 C、犯罪准备 D、犯罪处理 5、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有:(ABCD)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冲突模式 C、被害人催化模式 D、斯德哥尔摩模式 6、犯罪场包括:(ABCD) A、时间因素 B、空间因素 C、侵犯对象因素 D、社会控制疏漏 7、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包括:(ABD) A、原生性 B、间接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8、下列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ABC) A、决定性 B、普遍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9、犯罪心理矫治的中心环节是:(C) A、改善生活态度 B、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C、消除思想障碍 D、改善生活习惯 10、犯罪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论是:(AC) A、系统论 B、整体论 C、因果论 D、环境论 三、判断题 1、20世纪以来,随着女权的伸张,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犯罪率明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预防犯罪 D.学科建设 2.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 A.事实分析法 B.规范分析法 C.法律论证法 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 3.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 A.法学观点 B.心理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观点 4.“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 A.孔德 B.托皮纳尔 C.塔尔德 D.加罗法洛 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犯罪的心理预防 B.犯罪的社会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6.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 A.法律 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 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D.刑罚 7.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A.被害人 B.刑罚 C.犯罪情境 D.犯罪人 8.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对芝加哥地区的犯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A.同心圆说 B.犯罪饱和说 C.犯罪的生物遗传说 D.模仿论 9.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来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 第 1 页

A.配额抽样 B.判断抽样 C.等距抽样 D.随机抽样 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 A.解释性分析 B.描述性分析 C.横向比较分析 D.纵向比较分析 11.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A.立案率 B.破案率 C.人犯率 D.犯罪率 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发案数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恒比数 13.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 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 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 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 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 1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 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 15.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违法性 B.社会性 C.形式多样性 D.社会危害性 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 C.核心作用 D.基础作用 17.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8.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 A.天生犯罪人论 B.人种论 C.亚文化论 D.差异交往论 19.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第 2 页

犯罪学简答题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犯罪区域分布: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情况,包括具体分布和类型分布。 4.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体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是局部文化。 6.被害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案件或经刑事诉讼程序的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7.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的时起起伏,波浪式的发展趋势。 8.犯罪高峰年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段。 9.犯罪暗数: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10.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和养活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11. 犯罪治安预防:是指以公安保卫部门等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为主体,广大社会民众协同进行的旨在维护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社会 管理和控制的活动与措施。 12. 犯罪后预防: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以后,为了防止其重新犯罪,而采取惩罚改造措施,进行心理、人格矫正,纠正其不良 的心态和行为模式,重塑健康的人格和建立健康的观念体系。 13.模仿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来的一种关于犯罪发生原因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会因接受刺激和暗示而发生类似的行为。是 研究人依照一定的榜样实施特定动作和行为的过程的理论。 14.犯罪的时空条件:是指适于犯罪分子达到犯罪目的,逃避抓捕的作案时机和情境。 15.比较分析法:即把犯罪资料中不同单位的同类因素或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同类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他们之间异同的方法。 16.犯罪动力:是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 17.犯罪原因:能够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及其过程、结构和作用机制。 18.被害人的刺激性:.被害人本身存在并显露出引起加害人注意,诱发其犯罪行为的特点。24.犯罪行为:是指由犯罪人直接实施的具体 活动表现出来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21.文化冲突:是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规范不同的异质文化接触、碰撞而产生的对抗现象 23.犯罪后果:是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24.物防:是指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较低的加固目标措施。 25.犯罪动态:是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26.环境预防:从研究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出发,在环境设计上堵塞犯罪的可能,或者造成一种不能实施犯罪的环境,达到限制消除犯罪目的的预防理论。 27.犯罪条件:是指在犯罪情境中那些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28.犯罪规律:指在一定条件下犯罪升降变化和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29.犯罪现象:是指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 30.犯罪特点:指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现象的特殊性。 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根源:P146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原因。 犯罪因素:P148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 犯罪预防:P280指综合多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除或减少诱发犯罪的因素和原因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的行为体系。 人防:P290指犯罪预防主体组织人力、发动群众为犯罪预防采取的相应措施。 技防:P291是利用技术设施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手段。 物防:P290指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 重点预防:P289是抓主要矛盾的预防方法。 一般预防:P288一般预防的对象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尤其要指向可能接受犯罪影响的潜在犯罪人。 特殊预防:P289指采用专门措施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制止、制约、遏制犯罪的举措。 情境犯罪预防:P314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势,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减少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犯罪饱和法则:P43犯罪的发生率受一定的法则支配。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犯罪学论述题

答: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大模式: (1)被害人与犯罪人无关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被害人在被害之前与犯罪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在犯罪发生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人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积极的影响。这里所说的被害人与犯罪人没有关系,是指静态而言的,并不等于说被害人没有与犯罪人发生互动。在这种模式中,被害人毫无责任。 (2)被害人与犯罪人有关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发生起了不同程度的诱发作用,死且与犯罪人曾经有过较久或较多的社会互动关系。它包括四种情况:被害人的可责性小于犯罪人;被害人的可责性等于犯罪人;被害人的可责性大于犯罪人;完全有责性被害人。 2、试论犯罪人在行为学方面的特征。 答:行为理论的基本设想,是几乎人类所有行为都是学来的。他的基本原则是行为受其后果制约。行为理论认为,犯罪按照和其他行为同样的原则而被学习和实行。任何足以强化犯罪行为的获得和实施的环境影响都是犯罪的原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犯罪行为也是通过模仿学来的,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决定模仿行为。犯罪行为是在同赞成这种行为的人交往而同反对这种行为的人隔离的过程中学会的。只要赞成的观念超过了反对的观念,犯罪行为就会发生。社会理论学代表人班杜拉认为,人并不是生而具有侵犯行为本能,这些机制的运行还取决于适当的刺激并且受到认识的控制。挫折作为一种不悦感受是产生“生理觉醒”的一般条件,这种生理觉醒能够激发不同的行为,对于已经学会用侵犯态度来反映不悦感受的人则最易激发侵犯行为。这一理论还指出了行为学的背景,即人所生存的家庭、亚文化群以及有新闻媒介提供的象征榜样等等。 答:意义:家庭与青少年犯罪有明显的关联,这是因为,青少年犯罪在犯罪总数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阶段是青少年时代,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正常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对犯罪预防具有治本的价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中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的状况如何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少年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因此,要控制减少犯罪,必须要筑好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庭预防。 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提高家长对教育好子女重要意义的认识。青少年犯罪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忽视对子女的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有关,而这又与家长的不正确认识有关,因此首先要提高家长对教育子女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提高家庭素质。家庭这道防线是否牢固,同每个家庭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家庭素质的优劣,对于下一代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一个家庭都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家庭的素质。(三)注意教育内容和方法。须强调如下问题:1不能只重视子女的智力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2要从小抓起。3既不能简单粗暴的打骂训斥,也不能一味的溺爱娇惯。4家长不能脱离实际,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强行要求孩子。5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应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一致。6家长要以身作则。(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有关单位的工作密切配合。青少年不仅生活在家庭中,而且也生活在学校里和社会上。家长应该经常和学校及有关单位联系,了解情况、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取得学校和社会有关单位的配合,共同搞好对下一代的教育工作。 试论家庭预防在预防犯罪中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中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的状况如何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980年联合国第六界预防犯罪及犯罪处遇大会的有关材料指出:“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可见家庭的作用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据有关资料,在我国当前的犯罪中,有70-80%是青少年犯罪;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不重视家庭教育或家庭有缺陷。因此,要控制和减少犯罪,必须要筑好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即家庭预防。其中尤须注意以下问题: 1、提高家长对教育好子女重要意义的认识。青少年犯罪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有关,而这又与家长的不正确认识有关。因此,要发挥家庭这一道防线的作用,首先,要提高家长对教育子女重要意义的认识。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应当树立“养不教、父母过”的观念,树立教育子女是父母职责的思想,要认识到不能把子女当作私有财产,把教育子女的好坏当作自己家庭的私事,而必须要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既要有当家长的家庭责任感,又要有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也为家庭,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切实负起全面教育的责任来。 2、通过家庭素质。家庭这道防线是否牢固,同每个家庭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每个家庭的素质,如婚姻基础、家庭人口、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程度、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有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家庭防线牢固程度的不同。总之,家庭素质的优劣,对于下一代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一个家庭都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各个方面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家庭的素质,筑好第一道防线。 3、注意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发挥家庭在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仅正确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是不行的,还必须注意教育内容和方法,否则同样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内容和方法涉及的面很广,从预防犯罪的角度,须特别强调如下问题:(1)不能只重视子女的智力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所以,从孩子懂事起,父母就应以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子女,注意孩子个性所健康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从小抓起。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往往伴随终生。有问题小时不管,大时想管已为时过晚。所以必须从小抓紧孩子的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微杜渐,这对子女的一生都具有重要影响。 (3)既不能简单粗暴地打骂,也不能一味地溺爱娇惯。首先,不能迷信“棒下出孝子”,动辄打骂训斥。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信奉“不打不成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成祸害”,虽然有时也可见效一阵子,但终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的还事与愿违,或是使孩子丧失自尊心、荣誉感,自暴自弃;或者使孩子产生惧怕心理、悲观,甚至造成绝望自杀等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必须坚决拒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即便对于犯了错误甚至犯了法的孩子,也不能简单地痛打一顿了事,而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与有关部门配合,反复地进行说服教育。当然,反对打骂训斥并不意味着不要严格管理。家长必须对之严格管理,全面关心,注意孩子的生活、学习、玩耍、交际往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不可马虎大意。其次,也不能一味地溺爱娇惯孩子。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有的家长过于娇惯,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高傲、任性,冷漠等不良习性,对家庭、对社会都没有好处。这样的教育方法,明为爱孩子,实则害了孩子。上述是家庭教育两种主要的错误倾向,都须防止。 (4)家长不能脱离实际,按自己主观愿望去强行要求孩子。有的家长急于使自己的孩子“成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本身素质,强迫他们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如强迫孩子练琴、绘画、考大学等。即浪费时间,又扼杀了孩子的潜在能力,甚至还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诱发违法犯罪。 (5)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应积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一致。切不可你张我驰,你批评我庇护,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结果互相矛盾,前后矛盾,受不到教育效果,有的孩子还利用家长的相互矛盾和前后矛盾,遮掩甚至发展自己的缺点错误,结果走向了反面,甚至违法犯罪。 (6)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不准孩子做的,家长一定不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使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相反。 解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家长需为之努力。 4、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和有关单位的工作密切配合。青少年不仅生活在家庭中,而且也生活在学校里和社会上。要使家庭具有针对性,收到更好的效果,家长和应经常和学校及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主动到学校和单位了解情况,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子女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取得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的配合,共同搞好对下一代的教育工作。 总之,家庭在预防犯罪方面具有其他力量所不能取代的特殊重要作用。切实发挥家庭在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需要亿万个家庭在上述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修订稿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 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 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 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 A.京蒂 B.施耐德 C.萨瑟兰 D.门德尔松 7、犯罪学家( D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着《犯罪学》。 A.龙勃罗梭 B.贝卡利亚 C.菲利 D.加罗法洛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A )。 A.边沁 B.霍尔巴赫 C.孔德 D.菲利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D )。 A.犯罪人类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理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 ( A )。 A.激进派犯罪学 B.芝加哥学派 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D.社会结构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 A )。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费尔巴哈 D.菲利 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 B )开始的。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 D.暴力犯罪 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 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 )。 A. 社会危害性 B. 形式多样性 C. 传染性 D. 违规性 15、(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 A.犯罪条件 B.犯罪直接原因 C.犯罪根源 D.犯罪相关因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 B ) 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B.抑制犯罪动机 C.严厉打击犯罪 D.预防重新犯罪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 )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FI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自然犯罪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由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 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的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B 3、ABD 4、ABC 5、 ABCD 6、ABCD 7、ABD 8、ABC 9、C10、AC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 1、X 2、X 共12分) 3、V 4、V 5、V 6、X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菲利认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各种因素起作 用的程度和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总的来说,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 (2)据此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故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或减少,比国民经济的收支还有规律。 (3)菲利的三因素论实际上标志着犯罪学多因素理论的建立,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即在重疏导、轻刑罚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替代措施”的概念,主张以社会防卫概念取代刑罚的概念,在刑罚制度方面,主张广泛使用保安处分和其他预防性措施,并极力推崇不定期刑。 2、(1)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 (2)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 (3)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4)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 3、犯罪现象基本包括:(1)犯罪状况;(2)犯罪特点;(3)犯罪规律 犯罪现象的特性有:(1)直观性;(2)综合性;(3)因果性;(4)相关性; (5)饱和性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罪犯矫正学 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非结构性访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 A.财产矛盾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 A.恒比定律 B.差别规律 C.漏斗效应 D.反射效应 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 A.起伏律 B.消长律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C.80年代初期 D.2000年以后 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 A.冲动性 B.冷静性 C.有同情心 D.好奇性 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 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 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 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 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5.犯罪动机是( ) A.犯罪的直接原因 B.犯罪的条件 C.犯罪的相关因素 D.犯罪的根源 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 A.犯罪意识 B.犯罪工具 C.犯罪时间 D.犯罪对象 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

犯罪学期末考点

犯罪学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再度被害:就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在随之而来的调查与诉讼过程中,因不得不接受警方询问、出庭作证或进行控诉、辩论等活动,而再次遭受的物质损失(时间与金钱等)、人格侮辱与名誉损害以及精神刺激。这些因犯罪被害而来并具备被害性的损失、损害或痛苦,通称为再度被害。 2、犯罪场:就是指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领域。或者说,犯罪原因产生犯罪效应的特定领域,称为“犯罪场”。其构成内容包括四种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犯罪侵害对象有关情况,社会犯罪控制机制。这些因素给犯罪人以易于得逞的印象。无犯罪人则无犯罪场,通过控制犯罪场可以制止犯罪。 3、被害人贬值:犯罪人在预备,实施犯罪或就是犯罪后,为了防止产生或就是消除自己的犯罪感,有意无意地贬损被害人的存在价值,否定被害人的固有人格的一种心理纹饰活动。 4、犯罪饱与理论:每个国家都存在着促使犯罪发生与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分别就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与人类因素。这三种因素就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每个国家始终都存在一定数量与一定种类的犯罪,犯罪始终处于与其原因相适应的饱与状态。环境与犯罪数量之间的比倒就是保持不变的,呈现动态的规律,有可能局部国家或地区犯罪会出现超饱与现象,但最终还就是会回到饱与状态。(菲利的观点) 5、犯罪标签理论:犯罪并不就是客观的,而就是人们主观的产物。犯罪之所以为犯罪就是因为人们将之解释为犯罪,即司法认定。任何行为本身都不就是有罪的,而就是社会把某些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并给她们贴上犯罪的标签。 6、犯罪亚文化:就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与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如犯罪暗语,犯罪亚群体及其规则、禁忌与仪式,纹身以及与犯罪有关的手势、图像等非语言符号。 7.自然犯罪:就是违反了人类社会所具有的这种最基本的怜悯与正直的道德观念的犯罪,其为任何文明社会所不容,就是真正的犯罪。

智慧树知到《犯罪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犯罪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犯罪学是专门研究犯罪原因的学科。( )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犯罪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龙勃罗梭率先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到了犯罪学的研究领域。()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犯罪学实证研究的基本步骤首先是应当产生研究假设。()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犯罪是可以预测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二章 1、龙勃罗梭对于犯罪学的贡献在于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的变革。()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菲利是犯罪学研究史上第一个提出社会因素是导致犯罪的最重要的因素的人。()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加罗法洛认为法定犯罪是不理性的,是不应该存在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李斯特提出的犯罪二元论也承认天生犯罪人,只是不承认自然因素对犯罪的影响。()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萨瑟兰主张犯罪是模仿产生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根据犯罪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男性、女性和双性犯罪人。()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犯罪人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坏人。()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犯罪被害人都是非常无辜的人,他们在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是消极被动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犯罪人的分类是为了便于研究,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龙勃罗梭将犯罪人区分为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习惯犯,偶发犯和激情犯。()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四章 1、犯罪率便于国家间治安状况的比较。()

00235犯罪学(一)2018年10月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犯罪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35)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更真题资料请咨询Q或微信28225803。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

精品文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D.门德尔松萨瑟兰 B.施耐德 C.京蒂 A.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犯罪学》。7、犯罪学家( D D.加罗法洛C. B.贝卡利亚菲利A.龙勃罗梭 A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D.菲利B.霍尔巴赫 C.孔德 A.边沁 D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人类学理论 B.A. 犯罪社会学理论 D.C.犯罪生理学理论。)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A B.芝加哥学派 A.激进派犯罪学 社会结构理论学派D.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A D.菲利C.费尔巴哈 A.贝卡利亚 B.边沁 )开始的。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B D.暴力犯罪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A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违规性 D. C. 传染性形式多样性A. 社会危害性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B 15、( D.犯罪相关因素C.犯罪根源 B.A.犯罪条件犯罪直接原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B B.抑制犯罪动机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 .预防重新犯罪 D C.严厉打击犯罪)B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实证犯罪学派A.古典犯罪学派 D .社会犯罪学派C.当代犯罪学派 )、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18 D AB.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 精品文档 C.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小D.初犯年龄越小再犯可能性越大

犯罪学试题及答案.docx

犯罪学复习试卷(一) 一、填空题(10%) 1、__犯罪预测___是搞好犯罪预防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犯罪预防战略,对策和措施的基础. 2、依据犯罪预防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可以将犯罪预防分为_犯罪前预防___________,_犯罪中预防_______和__犯罪后预防___________. 3、在激情性的暴力犯罪者中,_胆汁质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而在意志型的暴力报复犯罪者中,__粘液质___________气质类型的居多. 4、精神病患者在___心理_______及___情感_______方面都有缺陷,因而可能实施各种危险行为,其中就包括犯罪行为. 5、犯罪条件主要包括__时空条件_,__工具条件__和侵害对象等. 6、犯罪的时空条件包括__犯罪机会___________和__空间环境__________两个方面。 7、犯罪的属性主要有:__阶级性_____________,__社会性____________和___相对性_____________. 8、依据犯罪手段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___传统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与__现代手段犯罪_____________. 9、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___犯罪现象________,____犯罪原因__________和__犯罪预防__________三个部分. 二、选择题(14%) 1、贝卡利亚提出了刑罚的: ( BCD ) A、强制性 B、确定性 C、均衡性 D、即时性 2、芝加哥学派对犯罪学的研究形成的理论被称为: ( AC ) A、社会解组论 B、犯罪生态学 C、犯罪同心圆论 D、不同接触论 3、依据犯罪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 (ABC ) A、个体犯罪 B、团伙犯罪 C、集团犯罪 D、有组织犯罪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犯罪主体的特点有: ( ABCD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