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题库单选附答案

马克思题库单选附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是( C )

A.剩余价值学说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 A )

A.不仅指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D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阶级斗争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8、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9、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化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C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调查研究

16、1848年,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著作是( B )

A.《共产主义原理》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

D、法国哲学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6.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水、火等“原初”物质

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3、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D )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

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

1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D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1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C )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1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2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否认运动的存在

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D、否认静止的存在

2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C )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2、时间和空间( D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3、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D )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2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D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25、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种观

点( A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是( D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7、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B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2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29、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 )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

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

3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C )

A、形而上学

B、机械唯物论

C、唯心主义

D、二元论

32、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C )

A、可变性

B、无限性

C、不可逆性

D、连续性

3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 C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历史唯心主义

34、“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5、“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6、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 B )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

D、人工思维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

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B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种(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39、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D )

A、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牛顿力学理论

D、相对论

40、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

时间( D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B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

是( B )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44、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A )

A、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

C、发展引起运动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46、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 B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4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4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9.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5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B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5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C )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5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5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D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54.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B )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55.量变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D )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56.量变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B )

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57.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5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B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D )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60.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C )

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6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C )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62、否定之否定规律( A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6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D )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4.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B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65.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C )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6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6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6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6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70.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D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7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7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73.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 C )

A、重点论

B、均衡论

C、一点论

D、两点论

74.“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D )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7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 A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7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7.“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78.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D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79.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B )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80.“或然率”是指(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D.科学实验

3、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5、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B )

A.先验论 B.反映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不可知论

6、对不可知论以最有力驳斥的是( C )

A.客观真理 B.客观事实 C.社会实践 D.规律规律

7、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

在认识论上说明( B )

A.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9、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C )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 )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1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B )

A.概念、判断、推理 B.抽象性、间接性

C.感觉、知觉、表象 D.形象性、直接性

1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 )

A.认识中的“源”和“流”的关系 B.认识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4、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C )

A.概念、判断、推理 B.抽象性、间接性

C.感觉、知觉、表象 D.形象性、直接性

15.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错误在于( D )

A.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把认识理解为主观思维的自我运行过程

C.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6、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1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

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B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18、哲学史上有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长期争论不休,对它们的正确评价是( D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 D.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19、认识论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B )

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B.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0.认识论上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 A )

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B.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1、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C.反映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2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

了( D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23、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

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差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2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D )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2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6.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 B.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真理与谬误相协调的过程 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

27、“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C )

A.唯物主义客观真理观 B.辩证真理观

C.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观 D.形而上学真理观

28.绝对真理是指( D )

A.绝对正确的认识 B.终极真理

C.永恒不变的真理 D.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是( A )

A.前者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后者不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就是绝对正确

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D.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30.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是( C )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认识的辩证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矛盾运动

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31.我们承认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B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可以防止认识发展受到阻碍而僵化

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

32、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同时只有一个

3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

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C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3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

这说明( A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3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C )错误。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直观被动反映论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

36、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

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C )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3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D)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3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 )

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 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3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B )

A.感觉—知觉—表象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4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

是因为( B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4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D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43、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诸如:外企、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这些现象表明( A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44、“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B )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5、“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D )

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46、“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没有包含的哲理正确的有( B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

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

47、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D )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8、从2000年起,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C )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49、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 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这表明( B )

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

B.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50、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

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C )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51、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5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C )

A.认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认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认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认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D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C.国家政权D.生产方式

3、国家的本质是( A )

A.阶级统治的工具 B.各阶级利益的调解者

C.人们相互约定的组织 D.真个社会的代表者

4、经济基础是( D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段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B )

A.地理环境

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是( D )

A.只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才能实现自由 B.两者绝对对立的

C.两者并无本质差别

D.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

7、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 )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

8、人的本质在于( D )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人有阶级性

C.人有思想,有理性 D.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群体意识是( C )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实践的产物 D.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10、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B )

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C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B )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

展,这说明( A )

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

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1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 D )

A.宿命论的观点 B.机械论的观点

C.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5、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D )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16、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D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C.个人意识从群体意识中产生D.两者相互依赖、作用和转化

17、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 A )

A.上层建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与不同步性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经济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

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1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19、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 D )

A.人的自我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

B.人的自我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

C.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D.人的自我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0、社会基本矛盾是( D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

A.全部自然界B.人口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22、区分国家性质的主要根据是( B )

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B.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C.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D.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2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D )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4、生产里所体现的关系是( D )

A.人和人的关系B.人和物的关系

C.物与物的关系D.人和自然的关系

25、社会形态是( D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D )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互相作用27、人的价值的两方面是指( C )

A.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B.政治价值和精神价值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2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C )

A.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B.前者是人造的,后者是自然界固有的

C.前者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后者自发地起作用

D.前者可以被我们废弃和改变,后者无法废弃和改变

2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D.人们的生活水平

30、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而广泛的物质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B )

A.信息传递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C.动力系统D.能源系统

31、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

A.道德B.哲学C.艺术D.语言学

32、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权利的观点,这是对( A )

A.国家本质的错误论断B.国家起源的正确论断

C.国家阶级性的正确论断D.国家职能的错误论断

33、人的解放就是( C )

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D.不受任何束缚

34、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