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释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释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释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释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释义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实施。

A 2007年10月1日

B 2007年11月1日

C 2006年10月1日

D 2006年11月1日答案:B

2、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级别。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答案:C

3、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Ⅰ级,用()表示。

A 橙色

B 红色

C 黄色

D 蓝色答案 B

4、国务院和()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 县级

B 地市级

C 省级

D 乡镇级

答案: A

5、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总体预案、()、部门预案。

A 单位预案

B 专项预案

C 个体预案

D 政府预案

答案: B

6、()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 国务院 C 民政局 D 红十字会答案:A

7、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

A 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

B 三个以上区域的

C四个以上区域的 D 五个以上区域的

答案: A

8、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A 公安机关

B 检察院

C 法院

D 卫生局

答案: A

9、()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A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B 国务院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 安全监管部门

答案: B

10、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

A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B由人民法院依有关法律给予处罚C由人民政府给予处罚 D 由上级单位给予处罚

答案: A

11、紧急状态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或者由()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B国务院另行通知

C应急指挥部另行安排 D 公安部门另行通知

答案:A

12、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阐述,错误的是()

A 它属于公法范围

B 它具有强制性

C 它是一部行政法规

D 它是一部综合性法律

答案 C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

A 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 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 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 处置与预防并重

答案 B

14、我国主要的应急管理体制不包括()

A 综合协调 B分类管理 C集中管理 D属地管理

答案: C

15、在采取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时,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选择的原则为()

A 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权益

B 最大程度地保护国家财产

C 最大程度地政府财物

D 尽快控制事件发展

答案 A

1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向()备案

A 上一级人民政府

B 上一级政府应急办

C 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D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答案:D

17、()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A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

B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

C 乡级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D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其他法人组织

答案 B

18、在新闻媒体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费用由哪个部门负责()。

A 卫生部门

B 各级政府

C 无偿宣传

D 政府应急办

答案:C

19、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

A 民事责任

B 行政责任

C 经济责任

D 刑事责任

答案:D

20、突发事件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负责

A 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

B 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

C 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安全监管部门

D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答案:B

突发事件应急条例试题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什么时间公布实施的?()

A 2003年5月9日

B 2002年5月9日

C 2002年9月5日

D 2003年9月5日

答案:D

22、什么机构负责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A 国务院有关部门

B 国务院

C 军队有关部门

D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答案:B

2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下列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A 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

B 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 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D 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答案: D

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由哪个部门建立?()

A 国务院

B 卫生部

C 省级政府

D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答案: B

25、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 30分钟

B 1小时

C 2小时

D 3小时

答案:C

26、县级以上政府非卫生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哪个部门通报?()

A 同级卫生部门

B 同级政府

C 上级政府

D 下级政府

答案:A

2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哪个部门发布?()

A 国务院

B 卫生部

C 中央宣传部

D 省政府

答案:B

28、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卫生部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法及时宣布为()

A 法定传染病

B 甲类传染病

C 乙类传染病

D 丙类传染病

答案:A

29、依法宣布甲类传染病由哪个部门决定?()

A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 国务院

C 省政府

D 省政府卫

生行政部门

答案:A

30、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

A 卫生部制定,国务院批准

B 卫生部制定发布

C 国务院制定

D 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答案:A

3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订的目的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B 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C 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D 预防控制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答案:D

3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在应急储备工作方面,以下说法不正确是哪些?()

A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保证应急物资储备

B 各级政府应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

C 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培训演练

D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置传染病专科医院

答案:D

3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就地隔离

B 就地观察

C 就地治疗

D 尽快转诊

答案:D

3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应急物资的生产、供应,负责部门不包括?()

A 国务院有关部门

B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

C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D 医疗机构

答案:D

3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要求不包括?()

A 及时

B 准确

C 注意保密

D 全面

答案:C

36、疾控机构发现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时,应当在()内向辖区卫生局报告?

A 0.5小时

B 1小时

C 1.5 小时

D 2小时

答案:D

37、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时,省级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内向卫生部报告?

A 0.5小时

B 1小时

C 1.5 小时

D 2小时

答案:B

38、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观察的密切接触者拒绝配合时,由()强制执行。

A 公安部门

B 卫生部门

C 街道办事处

D 疾控机构

答案:A

39、突发事件发生后,()负责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A 卫生行政部门

B 疾控机构

C 县以上人民政府

D 卫生行政部

门指定机构

答案:A

40、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突事件应急预案,由()决定。

A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B 省级人民政府

C 卫生部 D国务院

答案:B

二、是非题:

1、《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酌情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可以给不予以补偿。()×

3、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做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可以不予公布。()×

4、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制定。()×

5、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

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6、只有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才有权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7、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均应在1小时内向本级政府、上级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8、省级启动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由省政府决定,不须向国务院报告。()×

9、医疗机构对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10、接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

施办法》试题

单选题(32道题)

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B)起施行。

A.2004年8月28日

B.2004年12月1日

C.2004年12月10日

D. 2004年11月10日

2.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A)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

A.县级以上地方政府

B.市级以上地方政府

C.省政府

D. 国务院

3.必要时可对传染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的机构是(A)。A.医疗机构

B.卫生防疫机构

C.以上两个机构均有权

D. 以上两个机构均无权

4.国家对传染病实行以(C)为主的方针。

A.治疗

B.控制

C.预防

D. 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b)。A.甲类、乙类

B.甲类、乙类、丙类

C.A类、B类

D. 甲类、乙类、丙类、其他类

6.艾滋病属于(b)类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 其他类

7.除法定报告甲类传染病以外需纳入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批准部门为:a

A.国务院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地方政府因地制宜

D. 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8.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需由(b)根据情况制定。

A.国务院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地方政府

D. 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9.各级人民政府领导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b)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A.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D.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10.(c)必须接受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关传染病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并有权检举、控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住人员

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D. 任何单位和个人

11.(b)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A.国务院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地方政府

D. 国务院法制办

12.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禁止从事的(c)。A.任何工作

B.任何与人接触的工作

C.易使该病传染扩散的工作

D. 窗口行业工作

13.对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的,须经(d)批准。

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B.国际卫生组织

C.地方卫生行政部门

D.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14.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粪便,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 b

A.进行严密消毒后处理

B.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或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处理

C.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监督下进行严密消毒后处理

D. 自行消毒后处理

15.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c)报告。

A.政府卫生部门

B.公安部门

C.附近的医疗机构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

16.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 b),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A.将病人从流行地区转移到未出现疫情地区

B.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C.把易感人群转移

D. 以上均不正确

17.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予以(c )。

A.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

B.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C.隔离治疗

D. 就地治疗

18.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A.鼠疫、霍乱

B.麻风病、炭疽

C.肺结核、百日咳

D. 出血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9.流行性感冒属于()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 其他类

20.流动人员中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传染病报告、处理由()负责,其疫情登记、统计由()负责。

A.诊治地;户口所在地

B.户口所在地;诊治地

C.临时居住证所在地;临时居住证所在地

D. 以上均不正确

21.被炭疽污染的土地、草皮消毒后,必须将()厘米厚的表层土铲除,并在远离水源及河流的地方深埋。

A.8厘米

B.10厘米

C.9厘米

D. 7厘米

22.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可以授权()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A.省、市、县级

B.省级

C.市级

D. 县级

23.紧急措施的解除应由()决定并宣布。

A.任何人

B.任何机关

C.原定机关

D. 当地政府

24.撤销传染病防治紧急措施的条件有()

A.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全部治愈,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得到有效的隔离治疗;病人尸体得到严格消毒处理;

B.污染的物品及环境已经过消毒等卫生处理;有关病媒昆虫、染疫动物基本消除;

C.暴发、流行的传染病病种,经过最长潜伏期后,未发现新的传染病病人,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D.以上均正确

25.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脊髓灰质炎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6.我国传染病的菌(毒)种分为()类:

A.1类

B.2类

C.3类

D. 4类

27.招用流动人员()人以上的用工单位,应当向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按照要求采取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卫生措施。

A.100人

B.150人

C.200人

D. 250人

28.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规定,下面关于狂犬病的防治管理工作职责分工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卫生部门负责县以上城市养犬的审批与违章养犬的处理,捕杀狂犬、野犬。

B.畜牧兽医部门负责兽用狂犬病疫苗的研制、生产和供应;对城乡经批准的养犬进行预防接种、登记和发放"家犬免疫证";对犬类狂犬病的疫情进行监测和负责进出口犬类的检疫、免疫及管理。

C.卫生部门负责人用狂犬病疫苗的供应、接种和病人的诊治。

D.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养犬的管理,捕杀狂犬、野犬。

2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的具体预防、控制措施由()制定。

A.国务院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地方政府

D.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30.截止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有()种。

A.23种

B.27种

C.25种

D. 26种

31.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后,乙类传染病中新增加了()。

A.手足口病

B.炭疽中的肺炭疽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 甲型H1N1流感

32.传染病病人的隔离期限应根据()确定。

A.传染期

B.潜伏期

C.检疫期

D. 医学检查结果

判断题(8道题)

1.传染病防治法中所指疫点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

2.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可以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的紧急措施。()

3.铁路、交通、民航部门必须优先运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处理疫情的人员、防治药品、生物制品和器械。()

4.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可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6.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派的其他与传染病有关的专业技术机构,可以进入传染病疫点、疫区进行调查、采集样本、技术分析和检验。()

7.自然疫源地指某些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8.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疫情防控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向社会公布本辖区内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A

4.C

5.B

6.B

7.A

8.B

9.B 10.C

11.B 12.C 13.D 14.B 15.C 16.B 17.C 18.C 19.C 20.A 21.B 22.B 23.C 24.D 25.A 26.C 27.C 28.A 29.A 30.D

31.D 32.D

二、判断题:

1.X

2.对

3.对

4. X

5.对

6.对

7.对

8. X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开心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我们今天将以问题式的方式来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情况。 一、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共7章,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能够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二,背景 那么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呢?为了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迫切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教训、

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制定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突发事件如何分类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把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四、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是如何确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五、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是什么?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第四条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第六条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从其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八条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知识复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知识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A )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 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 2.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C )。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3.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C )。 A、二级 B、三级 C、四级 4.突发事件最基层的行政责任主体是( B )。 A、乡镇人民政府 B、县人民政府 C、市人民政府 5.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 )。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 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C、静观事态发展 6.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 )、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A、监测与预报 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警 7.(C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个人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8.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9.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C )的罚款。 A、5万元 B、15万元 C、20万元 10.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 )。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1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C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 B、救援措施 C、预警级别 12.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B )。 A、保留 B、撤销 C、升级 13.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先期处置的相关情况信息上报,除特殊情况外,最迟不得超过( B )报省政府应急办,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并及时反馈后续处置情况。 A、12小时 B、2小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问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问答 1.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可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大)、 Ⅱ级(重大)、Ⅰ级(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2.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 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3.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中央和有关领导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精神与指示 (1)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指出: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坚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机关单位《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 理知识学习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2、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答: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4、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答: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V(一般)、III(较大)、II(重大)、I (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

范围之内,可被县政府所控制和处置;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后果严重,影响范围较大,发生在一个县市区以内或波及两个县市区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地(州、市)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地(州、市)以内或波及两个地(州、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其影响超出本省范围,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方可控制,其应急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必要时(超出地方处置能力范围或者影响全国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5、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答: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 A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 B 《突发事件应对法》 ( 正确答案 ) C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D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A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 正确答案 ) B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 C 、特别重大、重大二级 特别重大、重大、一般三级 3. 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A 、行政责任 B 、刑事责任 C 、民事责任 ( 正确答案 ) 4. 按照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法治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公共卫生事件事件可以划分为()。

A 、二级 B 、三级 C 、四级 ( 正确答案 ) D 、特级 5. 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 A 、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 B 、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 正确答案 ) C 、静观事态发展 6.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A 、监测与预报 B 、监测与预防 C 、监测与预警 ( 正确答案 ) 7.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 个人 B 、企业事业单位 C 、新闻媒体 ( 正确答案 ) 8. 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的罚款。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度

浅谈重大突发性事故或灾难应急法的制度 学生:向刚毅学号:080111128 单位:五大队刑侦三区队 在当今我国,特别需要一部重大突发性事故或灾难应急的法律,当我看经历过汶川大地震,江南大雪灾,莫拉克台风,各地的洪水自然灾害,拉萨事件,石首事件,我们可以回答是因为我国的现状: 1,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火山外,所有自然灾害在我国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地理位置特殊,季风性气候,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大;地理构造活跃,地形条件复杂,山地和高原占69%;最常见的是洪涝、干旱、台风、滑坡、泥石流。 2,重特大事故灾难频繁发生,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引发新的事故灾难。 3,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艾滋病、活动性肺结核、乙丙肝炎、血吸虫等感染者、患者都在几十万以上! 4,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因素依然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对敌斗争形势复杂。 面对上述问题,我国在立法方面也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但也存在很多缺陷: 具体是已出台涉及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律30多件、行政法规30多件、部门规章50多件;还出台中央、国务院及部门文件100多件。法律、行政法规确立的应急制度。动乱、暴乱或者严重骚乱的应急处置制度;破坏性地震、防洪、环境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草原火灾、森林火灾、旱灾、突发性天气灾害等的应急制度;破坏性地震、防洪、环境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草原火灾、森林火灾、旱灾等的应急制度;公共卫生事件、动物疫情、植物疫情等的应急制度;金融风险等的应急制度。有关文件和部门规章确立的应急制度。反恐怖、群体性治安事件、民族或者宗教因素引发事件、劫机等的应急制度;城市供水、城市燃气、水库大坝安全、铁路运输安全等的应急制度;外汇电子数据备份与电子系统故障等的应急制度。还未建立应急制度的突发事件。重大计算机系统故障、大面积停电、大面积中毒、重大爆炸、外来生物入侵、价格干预以及有关城市公共交通、民用燃气安全等方面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 从上面看,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存在的问题。缺乏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现有应急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质量有待提高;某些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还缺少法律规定;多数应急预案还缺乏法律依据。 所以,重大突发性事故或灾难应急法的立法思路,应遵从以下方面: 1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管理体制。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政府应当立即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等四级。军队参与应急。有必要时,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委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且主动要求国际合作。 2,做好宣传、及时预警、及时报告、有效传递信息。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其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指导和监督。政府、居委会、村委会、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 第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 【释义】本条是对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规定。 突发事件在时间上是突然发生的,为在关键时刻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必须反应迅速,协调一致,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为此,必须在平时制定完备的预案。预案是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作的全面、具体的实施方案。它不同于其他计划文书的特点,在于其针对性更强,内容更加系统、详尽。 预案有助于识别潜在突发公共事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明确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突发事件的应急预防、预警、财物保障等工作有章可循;有利于对突发事件及时做出响应和处置;有利于避免或防止突发事件扩大或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居安思危,积极防范社会风险的意识。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目的是,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部门在体系中的职能清晰明确,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控制、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害,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央一级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二是地方一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起实施。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2.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 B、遏制 C、消除 D、控制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的原则。 A、处臵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臵为辅 D、处臵与预防并重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国家建立有效的()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A、分级响应 B、统一指挥 C、社会动员 D、以人为本 5.国务院和()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 B、地市级 C、县级 D、乡镇级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制度。 A、经济管理员 B、信息报告员 C、信息咨询员 D、社会监督员 7.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 A、征用单位财产 B、征用个人财产 C、征用个人某些财产 D、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9.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自()起实施。 A、2005年 B、2006年 C、2007年 D、2008年 10.()是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A、省委 B、省人大 C、省政府 D、省政协 11.()是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领导、议事和协调机构。

突发事件应对法(下)答案86分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及应用——突发事件应对的九项原则(下)试卷 1-----15题全对 1、王重高教授指出,从突发事件应对的角度看,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发布信息。 正确 错误 2、社会动员机制,是《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的四大机制之一。 正确 错误 3、王重高教授指出,我国的调查评估在找原因时,往往“重大轻小”,而国外则是“以小见大”。 正确 错误 4、王重高教授指出,预警信息主要来源之一是通报。 正确 错误 5、王重高教授指出,科学救援需要有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包括物资保障、通讯保障、救援人员保障、领导保障等。 正确 错误 6、王重高教授指出,报告是预警信息主要来源之一。 正确 错误 7、王重高教授指出,举报是预警信息主要来源之一。 正确 错误 8、在我国突发事件的赔付中,商业保险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才是国家的赔付。 正确 错误 9、王重高教授指出,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信息报告是各级行政机关应有的职责。 正确 错误 10、王重高教授指出,统一指挥是为了确保指挥链畅通,政令统一。 正确

错误 11、王重高教授指出,综合协调是在统一指挥之下,我们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有效开展救援。 正确 错误 12、王重高教授指出,突发事件需要专业的应对、专业的救援、专业的处置,但是,任何灾害的第一反应永远是灾害身边的人。 正确 错误 13、王重高教授指出,我国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都有明确的调查评估要求。 正确 错误 14、王重高教授指出,对总结经验教训,我国重责任追究,国外则轻责任追究。 正确 错误 15、王重高教授指出,调查评估重点在于吸取教训,在于找到造成事故的原因。 正确 错误 16、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出自下列哪位诗人? 王昌龄 杜甫 王维 王安石 17、震后半小时内获救,唐山大地震被埋人员抢救成活率是多少? 95%以上成活 80%左右成活 50%左右成活 35%左右成活 18、震后1天内获救,唐山大地震被埋人员抢救成活率是多少? 96%以上成活 80%左右成活 50%左右成活 35%左右成活 19、震后2天内获救,唐山大地震被埋人员抢救成活率是多少?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 理知识学习手册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机关单位《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2、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答: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4、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答: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V(一般)、III(较大)、II(重大)、I(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范围之内,可被县政府所控制和处置;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

后果严重,影响范围较大,发生在一个县市区以内或波及两个县市区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地(州、市)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地(州、市)以内或波及两个地(州、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其影响超出本省范围,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方可控制,其应急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必要时(超出地方处置能力范围或者影响全国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5、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答: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6、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

《突发事件应对》讲解

《突发事件应对》讲义 教学目标 学习结束,学员应熟悉 中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背景 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 突发事件分类 突发事件特征 掌握 突发事件应对“五步工作法” 了解 常见突发事件应对 一、中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背景 截止至2008年底,我国制订和修订了40多部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40多件行政法规和60多件部门规章。其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就是2007.8.30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是应急管理的“龙头法”,让公共危机管理更加规范、更加有力。 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思路: 1、预防为主,关口前移; 2、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 3、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相统一; 4、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就调整的事件范围而言,适用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突发事件。 就调整的活动范围而言,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

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五个环节应对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二、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 1999.4,朱镕基在参观美国芝加哥9·11城市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时指出:9·11应急系统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这种运用高科技管理城市的办法值得中国借鉴。 2002.3,公安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处理交通事故快速抢救新机制的通知,要求在2002.6底前,在全国实行“110”报警服务台、“122”交通事故报警服务台、“120”急救电话三者之间交通事故信息相互通报和反馈制度。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 2006.4.10,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的通知》,该部门承担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此后,各省(区、市)相继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陆续成立或加强了应急管理机构。 上海应急警务指挥体系的发展历程: 1、起步建设阶段—建立市、区(县)两级公安指挥中心:1989,上海市公安局成立总值班室。1992,市公安局在总值班室的基础上建立指挥中心,各分(县)局指挥中心也随之建立起来,初步建立了公安两级指挥中心体系。 2、快速成长阶段—强化110接处警体系建设:1993.5.1,上海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正式开通,到1995年,全市各分(县)局都建立了110报警服务台。 3、发展壮大阶段—建立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从2003开始,上海市政府决定以公安指挥为依托,建立处置突发事件的市应急联动中心。2004.9.30,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正式启用。 目前,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和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以两位一体工作方式运作。市110报警服务台统一受理全市110、119报警;依据《上海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暂行办法》,市局指挥中心实行交通、消防、综合“三台”合一,建立市应急处置平台,赋予市局指挥中心联动其他政府部门,实施应急处置的职责。 三、突发事件分类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体会 六年级一班王沛沛家长王广存后登瀛社区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突发事件应对法》分别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阐述。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位置;坚持有效控制危机和最小代价原则;对公民权利要保护和限制相统一;建立同意领导、分级负责和综合协调的应对机制。 作为大学生,更有必要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因为大学生的责任不仅在于自己和家庭,更有责任对社会做出贡献。增强安全意识、保护自己,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还要更好地带动全民学习,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把损失降到最低。 当前我国处于高风险时期,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害严重。如今年年初的冰雪灾害和五月的汶川大地震,给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上带来严重影响。目前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面临道德危机,食品安全问题和生产安全事故频频出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各种潜在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提高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忧患意识培养方面,应让全体公民意识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严峻考验。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较容易出现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因素。从自然灾害来看,由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台风、地震、洪水、干旱等灾害将会越来越多。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因此,要求全民具有较强的灾害意识是公众安全的基本要求。 尤其在当前,甲型H1N1形式严峻,不论是在校学生还是社会都在全力应对,以减少各种损失。而《突发事件应对法》在某种程度上为甲流的防范提供指导。所以要认真抓好了宣传、学习和培训,确保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真正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保障人民权益的依据和准绳。 在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按照《突发性事件应对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 [单选题] * A《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 B《突发事件应对法》(正确答案) C《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单选题] *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正确答案) 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 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 特别重大、重大、一般三级 3.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单选题] *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正确答案) 4. 按照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法治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公共卫生事件事件可以划分为()。 [单选题] * A、二级

B、三级 C、四级(正确答案) D、特级 5. 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单选题] *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 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正确答案) C、静观事态发展 6.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单选题] * A、监测与预报 B、监测与预防 C、监测与预警(正确答案) 7.()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单选题] * A.个人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正确答案) 8. 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的罚款。 [单选题] * A、 5 万元 B、 15 万元 C、 20 万元(正确答案) D、 10 万元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释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释义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实施。 A 2007年10月1日 B 2007年11月1日 C 2006年10月1日 D 2006年11月1日答案:B 2、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级别。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答案:C 3、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Ⅰ级,用()表示。 A 橙色 B 红色 C 黄色 D 蓝色答案 B 4、国务院和()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 县级 B 地市级 C 省级 D 乡镇级 答案: A 5、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总体预案、()、部门预案。 A 单位预案 B 专项预案 C 个体预案 D 政府预案 答案: B 6、()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 国务院 C 民政局 D 红十字会答案:A

7、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 A 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 B 三个以上区域的 C四个以上区域的 D 五个以上区域的 答案: A 8、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A 公安机关 B 检察院 C 法院 D 卫生局 答案: A 9、()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A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B 国务院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 安全监管部门 答案: B 10、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 A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B由人民法院依有关法律给予处罚C由人民政府给予处罚 D 由上级单位给予处罚 答案: A 11、紧急状态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或者由()

0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将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日前,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问题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问: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答: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许多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了有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同时,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够充分、有力。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得到控制。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有待提高。为了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迫切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制定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 一、填空题 1.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最高级别为Ⅰ级,用(红色)表示。 3、《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4、《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 5、《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6、《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二、判断题(如果认为该说法正确,请在题后划“√”,否则划“×”) 1.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2.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3.基层应急管理应以“五个早”的工作机制为重点,“五个早”是: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

4.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6.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7.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8.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三、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区人民政府的(A)。 A.办事机构; B.办事机关; C.派出机构; D.派出机关;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B)。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D.处置与预防并重;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何时向区人大常委会

突发事件应对法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2月31日;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区人民政府的()。 A.办事机构; B.办事机关; C.派出机构; D.派出机关; 3.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A.5万元; B.10万元; C.15万元 D.20万元;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 A.处臵为主、预防为辅; 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预防为主、处臵为辅; D.处臵与预防并重;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有权对其做出何种处理决定()。 A.警告; B.罚款; C.停止其业务活动; D.以上三项都错,无权对新闻媒体做出处理决定;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何时向区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A.应急准备阶段; B.应急处臵工作结束; C.恢复重建工作结束; D.应急处臵期间; 8.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阐述,错误的是()。 A.它属于公法范围; B.它具有强制性; C.它是一部行政法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