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九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5/题共 20 分)

1、突触:

2、突触传递:

3、牵张反射:

4、牵涉痛:

二、填空题:( 1/空共 31 分)

1、神经系统包括()和()。

2、突触的基本结构包括()()和()。

3、外周递质主要有()()

4、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和()。

5、皮肤痛觉常以()为主,内脏痛觉常以()为主。

6、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分为()和(),其中()主要支配所()肌纤维,()主要支配()肌纤维。

7、牵张反射分为()和()两种类型。

8、小脑根据进化的先后分为()()(),其主要的功能有()()()。

9、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支气管平滑肌()瞳孔(),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支气管平滑肌(),瞳孔()。

三、单选题:( 1/题共 28 分)

1、人体最主要的调节系统是()

A 内分泌系统

B 神经系统

C 免疫系统

D 循环系统

E 生殖系统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提高了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 K+

B、 Cl-

C、 Ca2+

D、 Na+和K+,尤其是 Na+

E、 Cl-和 K+,尤其是 Cl-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E、后电位

4、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叙述正确的是()

2++

B、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C、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

A、对 Ca 、 K 通透性增大

D、突触后膜出现去极化

E、突触后膜出现复极化

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所致()

A、 K+

B、 Cl-

C、Na+

D、 Mn 2+

E、 Ca2+

6、后放的结构基础是()

A、聚合式

B、辐散式

C、环路式

D、链锁式

E、侧支式

7、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为()

A、聚合式

B、辐散式

C、环路式

D、链锁式

E、侧支式

8、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总和

B、易疲劳

C、双向传递

D、突触延搁

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9、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 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 B 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C 调节内脏功能

D 协调肌紧张

E 维持觉醒

10、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 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

B 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C 调节内脏功能

D 协调肌紧张

E 维持睡眠

12、体表感觉的皮质代表区主要位于()

A 中央前回

B 中央后回

C 边缘系统

D 颞叶皮质

E 岛叶皮质

13 、左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损伤后,体表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A 左半身

B 右半身

C 左侧头面部

D 右侧头面部

E 双侧头面部

14、下列哪项是内脏痛的主要特点()

A 刺痛

B 定位不明确

C 必有牵涉痛

D 对电刺激敏感

E牵涉痛的部位是内脏在体表的投射部位

15、突然横断脊髓,离断水平以下的随意运动将()

A 不变

B 暂时性增强

C 暂时性减弱甚至消失

D 永久丧失

E 永久增强

16、下列哪项不属于脊休克的表现()

A 大小便失禁

B 血压下降

C 发汗反射消失

D 断面以下脊髓反射活动消失

E断面以下脊髓支配的骨骼肌紧张降低

17、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是()

A 外伤所致的代谢紊乱

B 横断脊髓时大量出血

C 横断脊髓的损伤性刺激

D 断面以下脊髓丧失高位中枢的调控

E 失去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的始动作用

18、叩击跟腱引起相连的同一块肌肉收缩,属于()

A 肌紧张

B 腱反射

C 姿势反射

D 屈肌反射

E 多突触反射

19、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

A 腱反射

B 肌紧张

C 翻正反射

D 屈肌反射

E 对侧伸肌反射

20、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 梭外肌收缩

B 梭内肌收缩

C 肌梭传人冲动增多

D 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E腱器官传人冲动减少

21、对牵张反射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感受器是肌梭

B 基本中枢在脊髓

C 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D 横断脊髓后永远消失横断脊髓后永远消失

E 反射引起的是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

22、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将出现()

A 脊休克

B 去大脑僵直

C 肢体麻痹

D 腱反射加强

E 动作不精确

23、人的小脑损伤后,肌紧张会出现()

A 不变

B 降低

C 增强

D 先增强,后降低

E 先降低,后增强

24、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

A 小脑

B 红核

C 黑质

D 新纹状体

E 丘脑底核

25、人类的皮质运动区主要在()

A 中央前回

B 中央后回

C 颞叶

D 枕叶

E 额叶

26、自主神经对下列哪种器官的作用是非拮抗性的()

A 心肌

B 唾液腺

C 支气管平滑肌

D 小肠平滑肌

E 虹膜平滑肌

27、副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是()

A 心跳加快加速

B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C 胃肠运动加强

D 瞳孔散大

E 胰岛素分泌减少

28、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A 瞳孔缩小

B 逼尿肌收缩

C 消化道括约肌舒张

D 妊娠子宫收缩

E肺通气量减少

四、多选题:( 2/题共 10 分)

1、对内脏痛的主要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疼痛缓慢、持久

B 对痛的定位不精确

C 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切割及烧灼等刺激敏感

D 可以引起某些皮肤区域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E 与皮肤痛一样,有快痛和慢痛之分

2、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为()

A 舞蹈病

B 遗忘症

C 帕金森病

D 肌无力综合症

E 小儿麻痹症

3、关于小脑对躯体运动调节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节肌紧张

B 维持身体平衡

C 协调随意运动

D 小脑受损可出现动作性协调障碍

E参与随意运动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4、自主神经支配()

A骨骼肌B平滑肌C心肌D腺体E脂肪组织

5、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

A 心搏加强加快

B 瞳孔扩大

C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D 膀胱括约肌收缩

E 胃肠运动加强

五、简答题:

1、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有哪些?(5/分)

2、内脏痛觉的特点有哪些?(6/分)

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突起 B.神经元 C.细胞体 D.神经末梢 *.神经传导的是() A.兴奋 B.神经冲动 C.刺激 D.信号 *.人体主要的调节机构是() A.神经 B.神经元 C.神经组织 D.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 A 脑和脊髓 B.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C.细胞体和突起 D.神经纤维、脑和脊髓 *.大脑皮层上的沟和回增加了大脑的() A. 脑容量 B.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C. 体积 D.大脑皮层的面积和神经元数量 *.人体的最高神经中枢位于() A. 大脑皮层 B.脑干 C.小脑 D.脊髓 *.在脑干中有控制人体呼吸、心跳等的神经中枢,它们属于人体() A.最高级中枢 B.最低级中枢 C.最基本中枢 D.一般中枢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 A.树突和轴突 B.细胞体和轴突 C.细胞体和突起 D.细胞质和细胞膜 *.人喝醉了酒,走路摇晃,站立不稳,受到了酒精麻痹的结构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中风”的病人四肢没有任何损伤,但出现了一侧肢体不能活动的症状,是因为哪个结构受伤?()A.骨头 B.血管 C.大脑 D.脊髓 *.不属于 ...脑的基本结构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D.脊髓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方面的论述,经不起 ...科学推敲的是() A.“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婴儿的吮吸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脊髓的传导功能由其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完成 C.小儿对排尿的抑制力较弱是由于脊髓的发育尚未完善 D.人喝醉了酒,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说明酒精已麻痹了小脑 *.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 A.语言中枢 B.听觉中枢 C.躯体感觉中枢 D.视觉中枢 *.某人左侧躯体半身不遂,是由于此人( )受损伤而引起的 A.左侧大脑半球的躯体感觉中枢 B.左侧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 C.右侧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 D.右侧大脑半球的躯体感觉中枢 *.切除小脑的狗将() A.立即死亡 B.行动不协调 C.不能运动 D.嗅觉丧失 *.人拿到烫手的馒头时,在完成缩手反射后,会感觉到烫。那么,产生“烫”这种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 ) A.脊髓 B.大脑皮层 C.小脑 D.脑干 *在神经系统中,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它作为信息的,既接受周围的传入信息,又可发出信息到周围。(脑、脊髓处理中心)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叫做,该结构的基本功能是。(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神经系统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来实现其调节功能的,所以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

170内科护理习题【附答案】@柳州医高专_第九章_神经系统疾

第九章神经系统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完全瘫痪,其肌力级别为 A.0级 B.1级 C.2级 D.3级 E.4级 2.出现脑疝前驱症状时,护士应立即 A.给氧 B.降体温 C.气管切开 D.手术治疗 E.按医嘱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 3.脑血栓形成的治疗主张超早期溶栓治疗,“超早期”是指 A.发病3~6小时以内 B.发病10~12小时以内 C.发病12~24小时以内 D.发病24~48小时以内 E.发病48~56小时以内 4.患者腰穿后通常应去枕平卧的时间是 A.1~2小时 B.2~4小时 C.3~5小时 D.4~6小时 E.5~7小时 5.脑出血病人发生脑疝与下列哪项无关 A.用力排便 B剧烈咳嗽 C.腰穿放液过多 D.快速大量补液 E.脱水剂快速静脉滴注 6.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观察中最要注意的是 A.脉搏强弱 B.呼吸节律 C.血压波动 D.体温变化 E瞳孔变化 7.瘫痪病人的护理措施中错误的是 A. 鼓励多饮水 B.预防泌尿道感染 C.预防褥疮和肺炎 D.避免瘫痪肢体活动 F.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 8.急性脑梗死患者,不适宜溶栓治疗的是 A.发病6小时以内 B.CT证实无出血灶 C.病人无出血体质 D.出凝血时间正常 E.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 9.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 A.血液病 B.脑动脉炎 C.脑血管畸形 D.先天性动脉瘤 E.高血压动脉硬化 10.脑梗死发病常在 A.用力排便时 B.剧烈运动时 C.安静睡眠时 D.情绪激动时 E.大量进食后 11.脑出血最好发的部位在 A.脑叶 B.脑干 C.小脑 D.脑桥 E.基底节区 12.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高血压 B.动脉瘤 C.血液病 D.动静脉畸形 E.脑淀粉样血管瘤 13.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护理哪项错误 A.注意保暖 B.冰袋冷敷头部 C.按危重病期护理 D.保持安静,避免搬动 E.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14.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 A.脑动脉炎 B.血小板增多症 C.红细胞增多症 D.脑动脉粥样硬化 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5.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最威胁病人生命的是 A.出血后血肿形成 B.出血后并发脑水肿 C.昏迷后肺感染 D.脑水肿并发脑疝 E.昏迷后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16.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后,病情好转,何时开始作康复护理为宜 A.发病1周后 B.发病2周后 C.发病3周后 D.发病4周后 E.发病2个月后 17.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服阿斯匹林是为了 A.抗风湿 B.消除头痛 C.退热降温 D.预防感冒 E.抗血小板凝聚 18.区别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主要依据是 A.起病的时间 B.意识障碍程度 C.血压的高低 D.肢体瘫痪程度 E.脑CT扫描结果 19.用于治疗脑水肿的脱水剂中,目前应用最广疗效较好的是

第九章学生神经系统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 一神经系统的机能 感觉机能: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感受机能。 运动机能: 高级机能:神经系统的高级整合机能。 二神经元 1 结构 2 神经元的机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 中枢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三神经突触 1 概念 2 结构 3 分类 4 突触传递的过程与原理 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Na+,膜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K+、Cl-,膜超极化。) 5 神经递质(中枢递质) 种类: (1)胆碱类:乙酰胆碱(ACh) (2)单胺类: A:儿茶酚胺(CA)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 肾上腺素(E)。 B:吲哚胺(IA) 5-羟色胺(5-HT) (3)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氨基丁酸、门东氨酸 (4)其它前列素(PG)、P物质、组胺等。 四反射活动 1、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规律性的反 应。 2、反射弧: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和感觉器官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

1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味蕾细胞) 2感觉器官:除包括感受器外,还包括一些非神经性的附属结构。(眼睛) 3 感受器的分类: 内部感受器:存在于组织内部的感受器。 外部感受器:分布于体表,感受外部环境变化。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敏感性最高的能量形式的刺激叫适宜刺激。 2 感受器的阈值: 能引起感受器兴奋的最小刺激量称阈值。 3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把适宜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生物能量称之。 4 感受器的放大作用 感受器在将刺激能量转换成神经信号时表现出不同程度功率放大作用。 5 感受器的适应 二感觉的概念、种类及一般性质 1 感觉:是指主观上对单纯的刺激成分的认知作用。 如:内外环境的适宜刺激感受动作电位传入大脑皮质,产生感觉。 2 种类: 3 感觉的性质: (1)特殊感觉活力 (2)投射 (3)辨别阈与鉴别性 (4)敏感性与感受性 (5)渐增与渐减 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一)躯体感觉(皮肤) 1 触觉与表层压觉 2 温热觉与冷觉 3 痛觉(为对损伤性刺激的反应。) 4 深部感觉 (二)内脏感觉 内脏痛: 特点: 牵涉痛:内脏病变时引起机体不同部位的疼痛。 产生的原因: 1)会聚学说:患病内脏和牵涉痛皮肤区域的传人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会聚到同一后角神经元,并由同一上行纤维上传入脑。由于日常生活中能意识到的疼痛多来自体表,而内脏痛很少发生,所以将此时来自患病内脏的传人冲动误认为来自体表,产生牵涉痛。 2)易化学说:患病内脏和牵涉痛的皮肤在脊髓内的两个中枢相距甚近,来自患病内脏的传人冲动可以经侧支提高邻近脊髓中枢的兴奋性,即产生易化反应,以至正常时不易引起痛觉的轻微刺激通过皮肤传人神经,使其脊髓中枢发生更大兴奋,上传冲动增强。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教材首先简述了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从宏观上介绍了神经系统的概况。通过对神经系统的微观结构——神经元的介绍,引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从而引出动作电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深入介绍了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最后教材描述了体温调节的方式和机理,进一步说明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所有内容在编排上逻辑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从地位和作用上看,本节课是承接了内环境与稳态之后的一节课,阐述了动物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生命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调节与内环境稳定的关系,也为之后的体液调节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了神经系统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构建新知。从生活经验上看,学生对于许多神经活动都有所体验,比如瞳孔反射、膝反射等等,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简单活动中涉及的器官和原理,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反射。从能力起点上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较强,教师可利用文字资料和图表引导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高中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成熟,所以能够通过示意图模拟动作电位的变化这一抽象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2.说出动作电位的概念 3.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表格和文字资料,逐步提高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学习神经系统的功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难点:动作电位 五、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第九章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5/题共20分) 1、突触: 2、突触传递: 3、牵张反射: 4、牵涉痛: 二、填空题:(1/空共31分) 1、神经系统包括()和()。 2、突触的基本结构包括()()和()。 3、外周递质主要有()() 4、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和()。 5、皮肤痛觉常以()为主,内脏痛觉常以()为主。 6、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分为()和(),其中()主要支配所()肌纤维,()主要支配()肌纤维。 7、牵张反射分为()和()两种类型。 8、小脑根据进化的先后分为()()(),其主要的功能有()()()。 9、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支气管平滑肌()瞳孔(),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支气管平滑肌(),瞳孔()。 三、单选题:(1/题共28分) 1、人体最主要的调节系统是() A内分泌系统B 神经系统C免疫系统D 循环系统E 生殖系统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提高了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K+ B、Cl- C、Ca2+ D、Na+和K+,尤其是Na+ E、Cl-和K+,尤其是Cl-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E、后电位 4、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叙述正确的是() A、对Ca2+、K+通透性增大 B、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 C、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 D、突触后膜出现去极化 E、突触后膜出现复极化 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所致() A、K+ B、Cl- C、Na+ D、Mn2+ E、Ca2+ 6、后放的结构基础是() A、聚合式 B、辐散式 C、环路式 D、链锁式 E、侧支式 7、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为() A、聚合式 B、辐散式 C、环路式 D、链锁式 E、侧支式 8、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总和 B、易疲劳 C、双向传递 D、突触延搁 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9、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B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C调节内脏功能D协调肌紧张E维持觉醒 10、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B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C调节内脏功能D协调肌紧张E维持睡眠 12、体表感觉的皮质代表区主要位于() 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边缘系统D颞叶皮质E岛叶皮质 13 、左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损伤后,体表感觉障碍的部位是() A左半身B右半身C左侧头面部D右侧头面部E双侧头面部 14、下列哪项是内脏痛的主要特点() A刺痛B定位不明确C必有牵涉痛D对电刺激敏感 E牵涉痛的部位是内脏在体表的投射部位 15、突然横断脊髓,离断水平以下的随意运动将() A不变B暂时性增强C暂时性减弱甚至消失D永久丧失E永久增强 16、下列哪项不属于脊休克的表现( ) A大小便失禁B血压下降C发汗反射消失D 断面以下脊髓反射活动消失 E断面以下脊髓支配的骨骼肌紧张降低 17、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是() A外伤所致的代谢紊乱B横断脊髓时大量出血C横断脊髓的损伤性刺激 D断面以下脊髓丧失高位中枢的调控E失去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的始动作用 18、叩击跟腱引起相连的同一块肌肉收缩,属于() A肌紧张B腱反射C 姿势反射D屈肌反射E多突触反射 19、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 A腱反射B肌紧张C翻正反射D屈肌反射E对侧伸肌反射 20、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梭外肌收缩B梭内肌收缩C肌梭传人冲动增多D梭外肌和梭内肌同时收缩 E腱器官传人冲动减少 21、对牵张反射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感受器是肌梭 B 基本中枢在脊髓C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D横断脊髓后永远消失横断脊髓后永远消失E反射引起的是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 22、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将出现() A脊休克B去大脑僵直C肢体麻痹D腱反射加强E动作不精确 23、人的小脑损伤后,肌紧张会出现() A不变 B 降低C增强D先增强,后降低 E 先降低,后增强 24、帕金森病的病变部位在() A小脑B红核C黑质D新纹状体E丘脑底核 25、人类的皮质运动区主要在() 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 C 颞叶D枕叶E额叶 26、自主神经对下列哪种器官的作用是非拮抗性的()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第九章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知道机体各部分的功能得以正常进行,要靠神经、体液和自身三种调节方式进行调节,其中神经系统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那么,神经调节的主要方式和特点,我们已在第一章绪论中进行了讨论,请大家进一步回顾。在这里我们主要复习一下神经系统的组成。 二、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 从神经元的组成中,我们了解到轴突离开胞体一段距离后获髓鞘,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细胞兴奋后,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而神经纤维的基本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有四: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性 3.相对不疲劳性

4.绝缘性 三、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 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有突触传递、非突触传递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1.突触传递 从上面的框图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通常我们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相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称为突触。 突触的结构、分类及传递特征等我们将在后面进行讨论。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3.局部神经元回路 局部回路神经元:中枢内某些神经元轴突短或无轴突,它们的轴突或树突仅在某一中枢部位内部起联系作用,并不投射到远隔部位,这些神经元称为局部回路神经元。局部神经元回路:由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间的联系通路,称为局部神经元回路。这种神经元间的联系通路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提到过,比如呼吸一 章中呼吸节律的形成原理,“局部神经元回路反馈控制学说”。 四、突触 1.突触的分类

根据突触发生的部位分类:轴突-胞体突触 轴突-树突突触 轴突-轴突突触 根据突触信息的传递物分类: 化学性突触:突触处的信息传递物是化学递质。这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电突触:也称缝隙连接。 根据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分类: 兴奋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对后神经元的影响结果是后神经元发生兴奋。 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对后神经元的影响结果是后神经元发生抑制。 2.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一般反复分支形成许多小支,其末端膨大成球形,称为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贴近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 由此可知,一个神经元可与多个神经元发生联系,也可受多个神经元的影响。突触的构成: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突触的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突触前膜→钙离子的通透性↑、钙离子内流→突触小体前移→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特异受体相结合→改变后膜离子的通透性→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去极化或超极化) 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神经系统的组成

教师授课教案 章节名称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内容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主备人案别二案授课教师 集体备课 时间 授课时间领导审核签字 具体内容个性化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过程 与方法 1.尝试动手制作神经元、神经的模型,增强动手能力、加深对相关 概念的理解。 2.分析资料、联系自身、深入思考,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关注神经系统的损伤对健康的影响。在日常活动中,注意神经系 统的保健。 教学重点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阅读法,分析、交流等 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和图片、自制PPT、用于制作神经元、神经的模型。 德育 三分钟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搭桥引线,明确目标】 通过幻灯片展示图片创设情境。2012年 伦敦奥运会上我国羽毛球单打冠军林丹以 21:19的比分又一次绝胜马来西亚的李宗伟, 他靠的是什么取胜的? 教师提问:无论稳定的心理素质、还是 敏捷的反应都是靠人体的什么系统来调节 的? 其实我们的身体完成写字、听课、踢球 等每一个动作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作 用。 那么神经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在人体的分布如何? 引出课题:神经系统的组成。 学生思考推测分 析,可能是稳定 的心理素质、敏 捷的反应等 学生说出神经系 统。 引导学生思考 神经系统的调 节功能,激发学 习神经系统组 成的兴趣,提出 课题。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2、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人体是一个各部分协调工作的统一体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神经纤维和神经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篮球一个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我们已经知道人体在生活过程中可以通过眼、耳、皮肤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的信息。那么,人体是如何综合利用这些信息呢? (请两个学生上讲台前接抛篮球) 问:要准确接到篮球,身体各部分应该怎样默契配合?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指导并评价,引出课题) Ⅱ.新知识教学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设问:通过抛接球活动,我们认为人体各部分默契配合中神经系统起主要作用,能不能用反面例子来说明呢? 请阅读课本P97的【资料分析】,参考屏幕上的表格,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尝试提问和解释。 (放映幻灯片)表格表示四种病情:1、脑血栓2、脊髓损伤3、扭伤4、脑肿瘤 (在学生讨论后,提问,说出可能的解释) 结论:1、脑与四肢有联系,脑能控制四肢活动 2、脊髓是联络脑和四肢、脑和内脏的通道 3、脊髓与下肢之间有神经联系 4、脑中的某个部位与视觉有关,脊髓通过神经控制下肢 (师生共同小结):脑与四肢和眼之间、脑与内脏之间,脊髓和四肢之间都有神经联系。 请在课本P97找到相应内容并做记号。 可见,人体各部分配合工作确实要靠神经系统来协调。 (过渡)神经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指导识图)请仔细看P98的图Ⅳ-52,并阅读相应的文字说明,试着归纳出神经系统的组成,用表解图表示出来。(首先提示表解图写法,以消化系统的组成为例,要简化) (巡视指导)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 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 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 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 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 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 可概括为: 神经元: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脑: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1)大脑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皮层是覆盖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大脑皮层表面具有许多深浅不同的裂或沟以及沟裂之间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和神经元的数量。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关,为人类特有)、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 (2)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人喝酒喝醉了,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小脑被酒精麻痹而引起的。 (3)脑干 脑干灰质中,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如果这一部分中枢受到损伤,会立即引起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 脊髓: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1)脊髓的结构 从脊髓的横切面可以看出,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部分。灰质在中央,呈蝶形;白质在灰质的周围。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各部分之问以及脊髓和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2)脊髓的功能 反射功能:人的脊髓灰质里有许多低级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等。但是,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 传导功能: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反之,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脊髓才能传递到身体各部位。因此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联系的通道。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视觉部分 1.近点(near point):可用来表示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指眼作充分调节时眼所能看清 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近点离眼越近,晶状体的弹性越好,眼的调节能力越强。 正常人随年龄的增长,近点将逐渐移远。9,11,83)近点移远,老视,凸透镜。 2.远点(far point):当眼注视6m以外的物体(远物)时,从物体发出的所有进入眼内的 光线可被认为是平行光线,对正常眼来说,不需做任何调节即可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通常将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楚的最远物体所在之处称为远点。理论上可无限远但由于光线太弱或被视物体太小可看不清。 3.暗适应(dark adaptation)和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 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是视色素特别是对光敏感度较高的视杆色素在暗处合成增加的结果);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等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几秒内即可完成;机制: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了大量的视紫红质,遇强光迅速分解,产生耀眼光感。只有在较多的视杆色素迅速分解之后,对光相对不敏感的视锥色素才能在亮处感光而恢复视觉)。 4、视杆细胞感暗光,无色觉。视锥细胞感强光,为什么会产生色觉?阐述三原色学说。 1)颜色视觉(color vision):对不同颜色的识别是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之一。颜色视觉简 称色觉,是指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刺激人眼后在脑内产生的一种主观感觉,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心理现象。正常人眼可分辨波长380~760nm之间的150种左右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都与一定波长的光线相对应。在可见光谱的范围内,波长长度只要有3~5nm的增减,就可被人视觉系统分辨为不同的颜色。 2)三色学说(trichromatic theory):在视网膜中存在分别对红、绿和蓝光敏感的三种不同 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视红质、视绿质和视蓝质为其感光色素,当某一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可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发生兴奋,信息传至中枢,就产生某一种颜色的感受。如果红、绿、蓝三种色光按各种不同的比例作适当的混合,就会产

人体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神经系统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特异性投射系统 2.非特异投射系统 3.牵张反射 , 4.肌紧张 5.腱反射 6.条件反射 7.去大脑僵直 二、填空题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突触传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易疲劳。 3.胆碱能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N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肾上腺素能α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β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 ! 4.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大脑皮质既处于_______________,又能产生_______________。5.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完成的。 6.正常成年人的脑电图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波形:____波、_____波、______波、______波。正常人在安静、清醒、闭目状态时,所记录的脑电图主要是_____波。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对________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指对__________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8.反射弧中最容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 9.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_____、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_____、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在化学突触传递的特征中,错误的是() ' A.总和 B.后放 C.双向性传递 D.兴奋节律的改变 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2.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 B.中枢突触的多少 " C.刺激的强弱 D.感受器的敏感性 E.效应器的敏感性 3.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

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九章神经调节 第一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二、神经元: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元的功能: 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传导兴奋。 3、神经元的分布: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 2、反射弧: 第九章神经调节 第二节脊髓和脊神经

第九章神经调节 第一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1、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解析:反射是动物或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弧是指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它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就不能进行。如果有完整的反射弧,则需要有适宜的刺激,反射才能完成。答案:B 2、灰质是指脑和脊髓中()的部位 A.神经元集中 B.神经元及其树突集中 C.神经元及神经节密集 D.神经元的细胞体密集 解析: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白质是脑和脊髓中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神经节是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细胞体集中的部位,灰质则是脑和脊髓中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答案:D 3、下列关于感受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感觉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 B.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结构 C.感受器是转换能量形式的结构 D.感受器是直接产生感觉的结构 解析:感觉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感受器接受的各种刺激都要将其能量转化为电能,再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所以感受器是接受刺激,转换能量形式的结构。人体的感觉是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有关的神经中枢共同完成的,只能说感受器是参与感觉形成的结构,不能说是直接产生感觉的结构。答案:D 4、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做() A.神经 B.神经纤维 C.神经末梢 D.感受器 解析:此题正确答案为B。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叫做神经。轴突和树突末端细小的分支叫做神经末梢,最简单的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此题考查上述概念是否清楚。答案:B 5、下列关于神经元细胞体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存在于灰质中 B.存在于神经节中 C.存在于神经核中 D.存在于白质中 解析:神经元的细胞体分布于灰质中、神经节中和神经核中。白质是由神经纤维组成。答案:D 第九章神经调节 第一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 A.树突和轴突 B.脑体和轴突 C.胞体和突起 D.细胞质和细胞膜2.神经纤维的构成是()。 A.胞体、轴突、树突 B.长的树突和胞体 C.树突和轴突D.轴突、长的树突和髓鞘 3.构成白质的是()。 A.神经元细胞体 B.神经元 C.树突 D.神经纤维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描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3.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资料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 1.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归纳法。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设计本课教学过程。

(2)了解神经系统损伤及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的事例,最好是录像或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资料。 (2)注意现实生活中与本课有关的病例并与神经系统知识相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人体由八大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联系的,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说,人在剧烈运动时,不仅仅由运动系统参与完成,还有循环系统中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快、出汗增多。可见,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等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再比如,人在生气时,怒目圆睁、脸色发红、手握成拳、咬牙切齿,出气呼哧哧,也是多器官系统参与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神经系统具有神经调节作用,从而使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配合一致。那么,神经系统为什么有那么完善的调节作用呢?噢,这与神经系统的组成有关,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神经系统的秘密。 [讲授新课]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9章神经系统(教研版)

第九章神经系统 重难点解析 1. 神经系统结构复杂,名词较多,抽象难懂,而且中枢神经的许多内部结构直观性差,也给学习、理解有关内容增加了难度,学习时应认真预习有关知识,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及活体,提高学习效果。 2. 周围神经分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分布到全身每一个器官,在许多方面与脉管类似,多数与血管伴行,学习时给结合脉管理解、记忆。 3. 掌握的内容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脊髓的位置、功能;脑干、间脑、小脑的组成;大脑半球的分叶、主要功能区、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脊液循环;脊神经各丛的主要分支和分布,脑神经的分布概况 4. 熟悉的内容:神经系统的组成;脊髓、脑干的外形,各脑室的位置;脊神经的组成、分支;主要脑神经的性质、分支和分布。 5. 了解的内容:脊髓、脑干的内部结构,脑的动脉,小脑的位置、外形;内脏神经的组成;深、浅感觉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锥体外系。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 一. 单项选择题 相同知识点:神经系统的概述(1-2) 1. 神经系统( )

A. 活动的基本方式是联络 B. 在调节各系统中起辅助作用 C. 可以调节内环境的平衡 D. 包括脑、脊髓及周围神经 E. 位于颅腔和椎管内 答案: D 2. 中枢神经系统( ) A. 是指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 B. 包括脑和脊髓 C. 指脊神经和脑神经 D. 是指脊髓和脑干 E. 又称内脏神经 答案: B 知识点:神经系统术语(1) 3. 在中枢神经内,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形成的结构为() A. 灰质 B. 神经 C. 神经节 D. 白质 E. 神经核 答案:E 相同知识点:神经细胞的结构(1-3) 4.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 ) A. 神经胶质 B. 神经节 C. 神经元 D. 神经核 E. 以上都不对 答案: C 5. 神经元( ) A. 由胞体和突起两大部分组成 B. 突起分为树突、轴突和树突棘 C. 分为单极、双极和多极神经元 D. 多极神经元属感觉神经元 E. 双极神经元属运动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和反思-公开课

第六章第二节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的组成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有关生理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的知识,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在身体上的位置以及初步认识他们的功能。所以学生在学完此课之后,应该至少有如下收获:第一层次:对着别人的身体或自己的身体能指出大脑,小脑和脊髓的部位。知道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第二层次:知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的差别;能够想象由神经细胞如何组成神经系统,如何作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在其中行使作用;第三层次:会用以上的知识初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本节内容教材上提供了许多实用和生动的资料,比如说87页上的资料分析中的病例、88页上的图片等等,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这些资料,既充分利用了教材,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尚不足,本节的知识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故教学中应尽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较多的模型和真实事例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神经系统。神经元模型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节约了课堂时间。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4.初步学会在踩踏事件中避险。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完成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教学难点】 预测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在身体中的切实存在并能和日 常生理活动联系起来。 【教具】 课件;人脑模型;小锤子;糖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组织学生做“传糖果”的游戏,来创设紧张的游戏气氛, 引导学生体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二、资料分析(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学生活动] 读教材第87页《资料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 对问题作出假设。(每小组4人,每人分析一个病例,尝 试说出病人症状和病因) 讨论完毕后,请同学对以上发言作出小结。

初中生物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思想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不断思考,从而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同时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展示实物和标本,以求有更多直观认识。在其中适时地介绍给学生一些研究方法,便于有特长的同学在课外能够自学以至自行进行研究,扩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交叉的思想:从语文学习中的词语入手,通过分析词义,了解到语言发展和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解除学生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认为思考的器官是心脏。2.俗话说:久病半个医。人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决心去分析它、解决它。介于人们对健康问题持久不衰的兴趣,本课从病例开头,可激发学生继续进行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将教材中资料分析的中的病例依次拿出,请同学进行大胆猜测和联想,找出各个例子中导致病症的各种可能性。3.借用提线木偶帮助学生理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观察动物的神经标本和神经细胞的切片则能使学生对神经系统有切实的感性认识,才能真正理解这部分知识。4.着重介绍给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案例记录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积累的科学习惯,从而使其更善于自学。课题第六章第二节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的组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功能上的关系;2.能够理解神经细胞如何起到结构和功能单位的作用。能力目标1.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2.培养学生勤于分析、思考问题和大胆假设的习惯。情感目标1.感受并领会到科学研究的历史性、无限性;2.养成收集资料和随时进行科学记录的爱好。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完成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假设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学难点预测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在身体中的切实存在并能和日常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解决重难点的途径1.课堂上不断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利用相应的教具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多用实物和标本增加感性认识。教具提线木偶;动物的神经剥离标本;投影片;神经细胞永久切片;显微镜。板书设计第二节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的组成课堂流程及时 间分配导入在学习语文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词“心想事成”“言为心声”“心潮澎湃”等等。请同学解释一下这些词的意思。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些词的不当之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今天我们知道了,思考是由脑这个器官来进行的,而不是心脏。在脑的指挥下,在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下,我们得以顺利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解剖开人体之后,我们是否能看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就有大胆的科学 七年级生物教案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享前人的研究成果。(板书标题)进行资料分析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开始,而疑问产生于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一眼就看出原因的问题,便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去探究它。这里有几个生活中的例子看起来是有些奇怪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学生活动]读教材第97页《资料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对问

神经元的结构 分类和功能

神经元的结构、分类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细胞构成包括两类细胞: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一般将神经细胞称作神经元(neuron),被认为是神经系统行使功能、信息处理最基本的单位。而胶质细胞则主要起支持、营养和保护的作用,但随着人们积累知识的增加,逐渐发现胶质细胞也能够行使一些特殊的生理功能。 在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约含有1011个神经元,其种类很多,大小、形态以及功能相差很大,但它们也具有一些共性,例如突起。我们以运动神经元为例介绍神经元的典型结构,如图2-37所示。与一般的细胞一样,神经元也是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的胞体(cell body)和一些突起(neurite)构成的。胞体为代谢和营养的中心,直径大小在μm级别。除胞体外,与神经元行使功能密切相关的结构是各种各样的特异性突起,也称为神经纤维。其中自胞体一侧发出、较细长的圆柱形突起为轴突(axon),每个运动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其功能是信息的输出通道,代表着神经元的输出端;同时还可以借助轴浆进行物质的运输,主要包括由胞体合成的神经递质、激素以及内源性的神经营养物质,这种运输称为轴浆运输。轴突从胞体发出的部位呈椎状隆起,称为轴丘(axon hillock),并逐渐变细形成轴突的起始段(initial segmeng),这一部分的功能及其重要,它是神经元产生冲动的起始部位,并随后继续沿着轴突向外传导。轴突通常被髓鞘(myelin)包裹,但并非是完全的将其包裹,而是分段包裹,髓鞘之间裸露的地方为郎飞结(node of Ranvier),其上含有大量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轴突末梢(aoxn terminal)膨大的部分称为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这是信息在某个神经元传递的终点,它能与另一个神经元或者效应器细胞相接触,并通过突触结构(synapse)进行信息的传递。 神经元中另一类重要的突起为树突(dendritic),一般是从胞体向外发散和延伸构成,数量较多,由于与树枝的分布类似而得名,是神经元进行信息接收的部位。树突表面长出的一些小的突起称为树突棘(dendritic spine),数目不等,它们的大小、形态数量与神经元发育和功能有关。当神经元活动较为频繁时,树突棘的数量和形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是神经元可塑性研究的重要方面。轴突和树突的作用反映了功能两极分化的基本原理。 图2-37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神经元进行如下分类: (1)根据细胞形态分类 神经元形态的多样性令人印象深刻,根据树突和轴突相对于彼此或胞体的方向形态进行的分类如图2-38所示,可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级神经元。形态学相似饿神经元倾向于集中在神经系统的某一特定区域,并具有相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