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

1.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所谓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而历史证明了改革开放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这是强国之路,也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背景

此时国内情况混乱,由文化大革命产生的错误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灾难;而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的更快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

例如在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中国都是采用计划经济,它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4]? 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人民依然贫苦,技术也比较落后,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并且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更关键的是,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想要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此时邓小

平第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邓小平的复出及其改革尝试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认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也是决定当代中国的命运的关键抉择。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achievement

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可以看到四个方面的变化引导着潮流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

第一,指导思想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第二,政治环境的转变。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方面的改革内容广泛,不仅起到为经济方面的改革清扫道路的作用,也使国家的治理朝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

第三,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方面的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采取渐进方式,根据实践不断调整思路。1992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第四,对外政策的转变。改革开放启动之后,中国明确了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和平环境。邓小平确定的对外战略和政策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国际形势做出和平与发展的大判断;二是明确了中国外交从“一条线”向“全方位”发展;三是重新解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实践开辟的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三.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早在二十多年前, 邓小平就指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 。这种革命虽然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 但它却是对旧体制、旧机制的根本变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必然会引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 必然会引起人们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 必然会触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调整。正是从改革所必然引起的社会变革的角度, 我们才将其称之为一场革命。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决定, 我国的社会制度和体制还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 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从总体上基本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对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也会形成某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不适应就有矛盾, 有矛盾就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调整和变革, 使之更加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是开放的制度, 它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条件, 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二、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进行拨乱反正,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

期。

我们党之所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正如邓小平所说,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 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 是一个混乱状态; 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 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 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 从外部环境看,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通过改革开放, 才能带领人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尽快

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到今天, 可以说是中国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国力增强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 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

第一,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第二,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实践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仍需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第三,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推进改革开放, 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

第四,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

改革步伐,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当前,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就必须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

革开放措施的协调性, 使改革开放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努力把新时期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 二者相互区别: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相互联系: 第一、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 第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二者的关系: 1、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a、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b、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

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试述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自觉地、主动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再发展,原来旧的生产关系即成为桎梏。当旧的生产关系本身不能调整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新的生产关系将以革命的方式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而取代之……如此反复,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人类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人们便总结得出并根据这一规律,不断研究生产力发展的趋向,为适应和推动生产力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陈旧部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叫做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得革新举措,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同时改革又是同社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方面和环节的调整,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党章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教学方案

新课导入:我国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理论上有四个重大问题需要做出准确回答:一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二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还是改革;三是改革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改革;四是用什么标准检验改革实践的成败得失。 对第一个问题做出正确回答的是毛泽东,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对第二、三、四个问题做出完整而科学回答的是邓小平,从而形成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邓小平同志他是怎样回答的呢? 新课教学;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案例:改革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 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 1)1848年—1920年前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建党、夺权; 2)1921年前后—1949年前后,主要任务是在孤立的苏联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3)1950年—今,在此期间出现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却取得了辉煌成就。 2、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面对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三种不同选择 1)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共同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被模式化,要求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既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力,又要改革超越的生产关系。 2)不同选择: A、拒绝改革,固守僵化的苏联模式,最终大多数国家发生剧变。做出这一选择的国家是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柬埔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国家已陷入重重危机,柬埔寨由于大搞阶级斗争,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首先亡党。此后其他国家虽然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维持了一段时间,但在政治经济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以后,实行苏联模式所产生的巨大差距明显地摆在国人面前,到1989年,大多数国家发生了历史性逆转。 B、选择了改革道路,但未能坚持社会主义改革路线,最终仍然发生了剧变。这一类国家主要有苏联、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这些国家大多数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改革,如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十年改革、匈牙利的“静悄悄的改革”、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等,但由于这些国家的改革目标一直不明,改革时断时续,无法持久深入。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些国家掀起了新的一轮改革热潮。在经济体制改革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这些国家转而优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它们逐渐抛弃了马列主义指导思想,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由于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长期实行苏联模式,经济没有搞好,又犯过许多历史错误,在轻装上阵,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反对党的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步步退却,而已被搞乱了思想的广大群众在“民主选举”中自然倾向于反对党。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纷纷下台也就在所难免。 C、选择了社会主义改革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作出这一选择的主要是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东国家积极进行改革之际,我国却在搞阶级斗争,轰轰烈烈地进行“文化大革命”,置身于改革潮流之外。与苏东相比,我国落伍了。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这前,我国各条战线都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国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绍兴文理学院绍兴艺术学校教学点毕业考试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2014.12.) 考试科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 试 成 绩 考试形式 闭 卷 考试对象 2013级高职学生 考生姓名 考生学号 一、单选题 1.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 )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 )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 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 )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 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 1.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所谓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而历史证明了改革开放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这是强国之路,也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背景 此时国内情况混乱,由文化大革命产生的错误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灾难;而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的更快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 例如在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中国都是采用计划经济,它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4]? 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人民依然贫苦,技术也比较落后,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并且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更关键的是,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想要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4卷第1期 2002年3月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 rnal of Sh ijiazhuang T eachers Co llege V o l.4,N o.1 M ar.2002 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特点 李 贽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马列部,河北石家庄 050801)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党和政府的主导性、实践探索的试验性和体制过渡的长期性三大特点。这三大特点是社会主义改革客观规律和我国现实国情在我国改革方式上相结合的体现,是我国20多年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实践的奥秘所在,更是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成就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基本特点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188(2002)0120001204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已进行了20多个春秋。通过这20多年成功的改革实践,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在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变为改向,纷纷陷入困顿、停滞和战乱的情形下,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奥秘就成为国内外政界和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由于学科的差异性和研究范式的不同,对此问题的答案也难免有别。笔者试图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我国改革方式所呈现的基本特点及其原因作为切入点,从而揭示和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奥秘所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党和政府的主导性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党和政府的主导性,也即改革主体鲜明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其领导力量——党及政府集中体现出来。有的学者也将此特征称为改革过程的可控性、可逆性,其实质都是强调我国改革过程中领导主体的重要地位。所以,党和政府的主导性也可以看作是我国改革过程中领导主体重要地位的集中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党和政府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改革实践(客体)对党和政府(领导主体)的主导性的基本要求及其实现方式。首先,改革实践对党和政府主导性的基本要求即对改革方向的把握。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所以“我们的改革,我们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1〕。在此,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具 体内容,概括地说,最重要的是坚持“三个地位和两个目标”。“三个地位”就是指,经济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政治上坚持共产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两个目标”是指,一是要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发展目标。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握这三个地位和两个目标,从而使我们的改革实践能够更好地为巩固这三个地位和实现这两个目标服务。所以,党和政府“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2〕。其次,改革实践中党和政府主导性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改革政策的规范。通过党的决议、文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党和政府对改革的规范权,这是实现党和政府主导性的主要方式。党和政府在总结、加工和提高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地规范改革政策,指导改革实践,“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3〕。这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改革政策规范的科学性。国有企业破产试点工作中发生的“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的事实,也反映了党和政府保持对改革政策规范权的必要性。二是对改革环境的监督。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党和政府始终控制着经济,监视着增长,通货膨胀到目前一直被合理地控制着。党和政府对经济环境的有效监督使得改革能够更好地发挥服务于经济的目的,同时也使得党和政府能够把握有利时机,选择改革重点,不断推进改革。而 Ξ〔收稿日期〕2001212210 〔作者简介〕李贽(19742),男,陕西延安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马列部讲师,硕士。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对外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在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主要方面。关于改革,主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关于开放,主要是阐述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关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内容结构: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学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展示改革30年成就,导入本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新课讲授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1.现实依据 国内背景:文革十年,政治混乱,经济临近崩溃,社会主义建设非常坎坷—国弱民穷 国际背景:新科技革命兴起,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2.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照搬苏联的模式带来一系列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 邓小平:“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3.理论基础 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吗? ◆马克思论述—列宁论述—斯大林论述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论述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 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泽东认为它可以依靠社 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识记;易考选择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考点: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的原因】 1.从国内情况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2.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3.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考点: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和重要法宝】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识记;易考选择题)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考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他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它们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缺乏科学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出现偏差等原因,实践中出现了严重失误,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其主要内容有: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它们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考点: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政策的重新选

社会主义国家历次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

苏联等国家历次改革的特点及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班,老师:齐英艳 摘要:社会主义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改革历史进程中,既有成功改革的典型,也有失败的例子,这些真实的案例给都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以苏联为主,苏联在改革过程中的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引言 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并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政之后由军事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以来,社会主义国家迄今已经历多次改革浪潮。从历史的维度纵向梳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程,我们便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递次深化的过程,而且每一次改革浪潮都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认真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历次改革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的认识,而且也会给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二、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思路与政策 2.1 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探索从列宁时期的苏俄就开始了。在经济层面上,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对前一时期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案。但是,有关新经济政策,列宁还没来得及形成系统的理论就去世了,但列宁晚年有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思考却是相当深邃的。历史表明,斯大林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与列宁晚年的思路并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列宁晚年的探索本身就蕴涵着对斯大林体制弊病的否定因素,即改革的因素。 1.这次改革发生在社会主义制度尚处于草创阶段,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刚刚开始探索,还远未定型。在这一背景下,所在国的国情,所在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制度奠基者们的认识水平,都直接影响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态的塑造。 2.这次改革发生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联,而苏俄/联的前身沙俄帝国虽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它却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极端不平衡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时,俄国的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到革命后的1920年代初,俄国的文盲率仍在70%以上。正如列宁谈到俄国时所说,“在一个农民人数相当可观的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和从资本主义到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C A.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 B.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2、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B 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 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 3、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A A.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的诞生 C.城市企业承包制 D.设立经济特区 4、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 )。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B.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集体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D.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C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6、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D A.改革 B.开放 C.现代化 D.改革开放 7、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 A.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B.坚持“一大二公”为标准 C.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标准 D.坚持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 8、下列不属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是()。D A.人民生活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实践标准 9、“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C A.人民生活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实践标准 10、我国改革的重点是()。C A.政治体制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C.经济体制 D.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 11、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B

中国社会改革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社会改革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社会主义的含义,阐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分析经济,文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关键字:社会主义;改革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持续提高社会保障和公民福利、增加绝大多数人群的幸福感。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持续向“和谐社会”迈进的人类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准和谐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然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是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1)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第三,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从实践上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并不等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就完全搞清楚了。也不等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也不是对资本主义或其他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批驳、谩骂中体现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实干出来的。(3)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社会主义是一种共产主义社会前夕的社会体制,它的存在意义是根据社会中还普遍存在资本主义体制和社会生产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共产主义。为了自身能与资本主义共生和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保留了税制、官制和军队等暴力机关,同时又采用了较低层次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机制和生产方式,成了一种有共产主义社会特征又有资本主义社会双重特征的特殊社会体制,这就是社会主义体制。 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3)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要点: (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4.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案要点: (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5. 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人们就可以大大解放思想。 一切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采用,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正确”、多么“革命”,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 (2)“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6. “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2)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第七章 毛概《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1)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阶级斗争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之间 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 A、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 C、经济建设 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 C、发展生产力 6、在全面改革中,( )改革是重点 A、经济体制 B、政治体制 C、文化体制 7、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大家是否赞成 B、“三个有利于” C、生活富裕 8、党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 A、“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B、对抗性 C、不可调和 10、( )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A、2000 B、2001 C、2002 11、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的决议 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C、《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议》 12、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 A、经济体制 B、政治体制 C、教育体制 13、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 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 C、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 D、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 1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物质利益原则 C、改革 1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 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我国的强国之路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对外开放 C、改革开放 D、发展高科技 16、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 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毛概选择题(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 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经济以先进的交通、通讯和共同规则标准为纽带,形成统一的全球性资源流动、配置的(世界市场体系) 4. 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5.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6. 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8.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 9.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10.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1、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2、我国现阶段对外技术交流的重点是(技术引进) 13、当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14、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毛泽东) 15、加入WTO 后,中国将严格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实行公开、透明、平等的贸易和投资政策,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16、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实践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17.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12月) 18.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1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动因在于(争取国际比较利益) 20.温州和福建的鞋业生产型企业,将国内运来的半成品鞋,进行组装和加工,再将成品鞋销往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这反映了(贸易全球化) 21.日本生产的SONY,其电子芯片来自美国,外壳来自印度,在新加坡或印度尼西亚组装,然后在日本的神户印上“日本制造”的牌子,远销全球。这反映了(生产的全球化) 2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收消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主要是通过(①④)来实现的①外资企业的发展④对外贸易的增长 23. 2007年11月23日,正在为总统之梦努力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博客上写道:“如果我当上总统,我将立即要求独立的第三方检查玩具;增派产品检察官的数量;对儿童产品立法……”。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战打响之初,所有的民主党候选人,都明确地表示了贸易保护主义立场。这警示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做到(①②④)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②促进科技和体制创新,转变贸易增长方式④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市场选择方向 24.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稳定是(前提) 25、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改革)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C)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D)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A)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B)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A)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 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 B 内外互补、互惠互利 C 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 D 与国际市场接轨 8、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重大战略判断是(C) A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B 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 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D 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是(C) A 改革、开放、党的领导 B 政府、市场、社会 C 改革、发展、稳定 D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立足于(B) A 我国处于总体小康社会水平 B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我国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 D 我国属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 二、多选题 1.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D)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坚持共同富裕 E.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两者的区别表现在:(ABD) A.条件不同 B.形式和手段不同 C.目的不同 D.内容和对象不同 3.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段话表明:(ABCD)

专题六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专题六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单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B 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巴黎公社工人起义 D.《资本论》的发表 答案:A 3.认为和平过渡只是“革命史上极为罕见的机会”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答案:C 4.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是:A.无产阶级专政 B.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C.共产党领导 D.消灭阶级 答案:A 5.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首要标志: A.由什么理论的指导 B.是否实行民主 C.生产资料所有制 D.哪个阶级对政权实行领导 答案:D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 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C.社会和谐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答案:D 7.工人阶级只有把()团结联合起来,才能形成足以战胜剥削阶级反动统治的强大革命力量,从而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否则,无产阶级革命就“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式的“独唱”,是不可能胜利的。 A.农民 B.民族资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富农 答案:A 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答案:D 9.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结论这一著名论断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D.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答案:B 10.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