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第十四讲

授课内容:第五节戏曲音乐(上)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南戏、元杂剧、传奇与“四大声腔” 、“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1我国戏曲音乐源起简述

北宋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出现了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杂剧” 。

关于我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可以追塑到我国的秦汉时代和隋唐时代的“角抵” 和“参军戏。

关于“角抵” ,宋代陈在其所著《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戴牛角而相抵,汉造此戏其象也??。”

东海黄公戏——《西京杂记》的记载

三国时,出现了“优人”嘲弄“犯官”的“参军戏” 。到了唐代,这种参军戏形式已经比较固定,并且有了“参军” 、“苍鹘”两个角色;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八年记载中可以看出到唐代已有了“魃”和“参军等固定的角色。到了唐代,“俳”、“优”和歌舞演员的分工比较明确。

2宋杂剧

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也有认为北宋的“杂剧” 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我们认为杂剧先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的北方,并且杂剧是以典型的戏曲形式出现的,故可以认为:宋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后来戏曲艺术的“雏型”。

北宋时期,杂剧既是各种伎艺(如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的

泛称,与散乐、百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各种伎艺中进行演出,为单

也可以作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到南宋时,杂剧在各种伎艺中已处于主要的地位。《都成

纪胜》载:“散乐、传学教访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在这一时期,它在北方又被称作“金院本” 。

宋杂剧的演出包括三部分:

第一,先演“艳段” ,做的是“寻常熟事” ;

第二,演“正杂剧” ,这部可能是歌、舞、戏三者结合的戏曲形式搬演。第三,演滑稽戏性质的“散段” (或叫“杂扮” )。

3南戏

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南戏源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 年)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 、“戏文”。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 、“念白”、“插科”、“打浑”等成份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其剧目,不论是民间传说或时事秩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例如宋末曾风靡杭州的《风流王焕贺怜怜》就是一出歌颂坚贞的爱情与抨击封建官僚贪暴的南戏。

南戏的音乐构成与后来兴起的元杂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

流利婉转,这与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的杂剧(北曲)大异其趣。

南戏的剧本也比杂剧灵活,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一折一宫调的限制,并可以随时转换宫调,可转换各种曲牌。其套曲的形式是以缠令为最常用,各曲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方式。

南戏的演唱方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独唱,又可对唱、轮唱、合唱等。凡登场的各个角色均能演唱,这和元杂剧的区别就更为突出了。

4元杂剧

元杂剧是我国较早的戏曲形式,因盛行于元代,故称之为“元杂剧”,也称之为“元曲”。元杂剧最初是金院本中的一种演出形式,后来又从金院本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戏曲艺术。因此,院本、杂剧二词常通用。

元杂剧一般是由“曲” 、“白”、“科”三者结合而成的一种综合的戏剧艺术形式。

元杂剧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剧,所用音乐称之为“北曲”。剧词、音乐结构十分严谨。一本戏通常分为四折,外加“楔子” 。这种戏剧结构形式,是按照音乐的四组套曲形式构成。

其演出形式是,全剧只由主角一人歌唱,其他角色只有独白,是由说唱故事转化为扮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剧中主唱的男主角称为“正末” ,女主角称为“正旦” ,其剧本又分为“末

本” 、“旦本”、两种。

从戏曲的形式和其内容的联系来看,元杂剧较之宋杂剧、金院本也有所发展。宋、金杂剧的三个部分,在内容上并无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元杂剧全剧则是贯穿地扮演一个完整故事,其内容自然丰富和复杂。

元代杂剧艺术繁荣的几方面原因:

①从客观上来看,蒙古贵族取得了中国的统治权后,长期陶醉于军事上的胜利,他们迷信于武力的征伐,对汉族人民也是注意其在武力上的防范,所以在政治上、文化艺术上、道德思想上,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相比,则是相当放松的;

②元朝的建立,长期禁锢人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扼制。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思想上、道德上则是一次很大的解放。

③知识分子在元代是最受岐视的一个阶层,有才得不到发挥,于是他们便把本来应该

施于军国大业的才能用来雕琢戏剧,自然是游刃有余;

④元朝统治确立之后,少数的蒙古贵族长期处于广大汉人的包围之中,他们逐渐开始

腐化、享乐,过着纸醉金迷生活,歌舞、表演成为他们喜欢追求的东西,加上语言和习俗的隔阂,他们对表演内容的容忍性恐怕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宽松;

⑤元代的武力和版图一直扩展到地中海沿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印度佛教故事以及精湛的表演艺术都给中国以很大影响。此外,武力征伐的本身,也使统治者们扩大了眼界,早期成熟的希腊戏剧他们也有所领略。

元杂剧著名的作家——“关” 、“王”、“马”、“白”

优秀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王实甫的《西厢记》;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墙头马上》等。

关汉卿(约1229--1307),号已斋,大都(北京)人,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艺术家,被当代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于关汉卿的生平见于记载的极少,只有钟嗣成的《录鬼薄》为关

汉卿所写的挽词一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捏杂班班头” ,可见其在艺术方面的成

就和影响。他擅长编剧、导演,甚至还能“躬践排场,面付粉墨”亲自登场表演。他曾在散曲《不伏老》中自称“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 ,也就是说它不仅能演奏各种管弦乐器,同时也会表演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舞蹈,是一个精通戏曲创作和艺术表演的大师。

经典作品——《窦娥冤》

《窦娥冤》是一部典型的作品。此剧创作于元世祖“至元”28 年(1291)以后。它通过善良妇女窦娥被污陷至死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官吏昏庸、流氓横行,人民生活困苦,生命毫无保障的社会现实,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每折一个套曲。每个套曲曲牌联缀形式相当灵活。如果剧作者在音乐上没有很深造诣是很难创作这样悲壮感人、催人泪下的作品来。

第十五讲

授课内容:第五节戏曲音乐(下)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传奇与“四大声腔” 、“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5传奇与“四大声腔”

在元杂剧盛行时期,南戏仍然在民间流传和发展。到元末明初,元杂剧渐趋衰微,而南

戏则日趋兴盛。到明初,在南戏基础上,同时吸收了元杂剧的丰富成果,发展成为明代的“传奇”和后来的“清传奇” 。

“明传奇”一般篇幅长大,一本戏往往分为数十“出” (或“折”)。音乐属于曲牌体,每一出(折)戏各由一套曲牌组成,并以南曲联套为主,间用北曲联套或南北联套,使其情调色彩

更具鲜明对比,以适应戏剧情节和矛盾的发展起伏。

传奇创作要求文学与音乐一致性,对戏剧情节的组织、乐曲的联套布局、以至词句四声的谐调、韵脚的顺畅等,都极讲求,并重视曲词的歌唱性。因此,明代“传奇”和“元杂剧”比较起来,又有了重大发展。具体表现在宫调上不像元杂剧规定的那样严格,同时也不象元杂剧那样每一折只是由一个人演唱到底,而是同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有说有唱。

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构成了明代“传奇”的腔调。明代的“四大声腔”尤为突出——浙

江一带的“海盐腔” 、“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

“海盐腔”概念

“余姚腔”概念

“弋阳腔”概念

“昆山腔”概念

“昆山腔”——汤显祖——《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 )江西临川人,我国明代的戏曲作家。曾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

部主事等职,后因上书被贬。其文重性灵,反对复古摹拟,特别“妙于音律”(见姚士磷《见只篇》)。所作传奇有《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等。另外还有研究明代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

《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鲜明的形象,揭

露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虚伪。作品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曲词优美,并突破了南北曲的旧格律,对后来戏曲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到了清代后期,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昆曲”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在

艺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但在“京剧” 、“川剧”、“湘剧”、“赣剧”、“婺剧”、“晋剧”等剧种中,仍保留了很多的“昆腔”剧目和较多的昆曲曲牌。“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其所起的“承先启后”作用是重大的。

6“梆子腔”、“皮黄腔”与“京剧”的形成

明、清时代是我国各种戏曲腔调发展非常重要的时代,由于多种戏曲腔调的发展和流传,各种腔调之间相互影响和衍变,加上许多地方的民间曲调逐渐被运用于戏曲之中,于是又有许多新的戏曲腔调不断兴起,其影响日益增长。到清乾隆年间(18 世纪后半期),官办的戏

曲演出的就有了所谓“雅部” (昆腔)和“花部” (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二黄腔)之分。把“昆腔”放到“雅部” ,虽有尊尚之意,但在“花部”中这些新兴的腔调已经具有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花部”诸多新兴腔调之中,要属“梆子腔”和“皮黄腔”影响最大。

“梆子腔”概念

“皮黄腔”概念

“梆子腔”和“皮黄腔”均属“板腔体” ,曲调虽然简单,但却颇为灵活,可以作多层次的节奏和色彩变化,富有戏剧特点,便于学习和欣赏,它的出现和流行,使我国戏曲音乐出现了历史意义的重大转变。

京剧的产生与发展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又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其它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 。

京剧的发展

近代京剧的发展

公元1851 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经过十几年的斗争,由于满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侵略者共同镇压和其内部矛盾而宣告失败,使得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得到了暂时安定和繁荣。因为连年战乱,南方各省的戏曲活动受到影响而无法开展,各地的戏曲艺人陆续汇集到北京。这就使得“京剧” 在这一时期有机会和可能广泛地学习和吸收各地方剧种的精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清代画家沈容圃所画的“同光十三绝”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在这批京剧艺术家们的努力下,京剧的唱腔和伴奏音乐也不断得到丰富,各行角色出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演员,形成了各自的流派。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刘鸿生、汪桂芬、孙菊仙、梅巧玲、余三胜、陈德霖、龚云甫、俞润仙、刘洪声、朱文英、杨小楼、尚和玉等。

谭鑫培

汪桂芬

孙菊仙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北京成立了“喜连成班” (后又改成“富连成

班” )。这个班连续办了三十多年,培养了很多学生和乐师,这些学生和乐师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到20世纪20 年代以后,京剧不同的流派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演员。如四大名旦梅兰

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老生有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等;武生有杨小楼;花脸北方有郝寿臣,南方有周信芳、盖叫天等,他们在各自的行当里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和风格,加速了京剧的繁荣和发展,并对各地兴起的地方小戏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戏曲艺术的发展

我国戏曲的形成的重要阶段是明清两代,而明清两代的重要戏曲腔调基本上是从民间小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这些腔调陆续占有优势的同时,还有许多民间小戏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特别是自清代中叶以后,就更显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它们以亲切的人民生活气息和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而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中间。许许多多的民间小戏,都在近百年和数十年中经历了迅速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它们吸取了其它剧种的丰富经验,在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的表现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明、清时代流行的地方戏,种类繁多,除“秦腔”、“京剧”外,还有“湘剧” 、“柳子戏”、“豫剧”、“粤剧”、“滇剧”、“川剧”等,总数不下数十种,这些剧种已不是“民间小戏”这一名称所能概括的了。

戏曲艺术的影响与意义

我国的戏曲音乐虽然较之民族音乐的其它体裁出现得晚,但其发展之迅速、影响之广泛,却是其它体裁、种类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到了近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日趋深入,这种情况就更为显著。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许多进步的因素得到发展,落后的因素受到淘汰;还有许多毒素不断侵入戏曲音乐,许多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东西反被扼杀或任其自生自灭。加上广大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痛苦遭遇,也无法使戏曲音乐迅速得到真正的提高,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戏曲音乐才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崭新面貌。

作品欣赏:

1南戏《琵琶记》中的《孝顺儿》

2杂剧《窦娥冤》中的《斩窦》

3《牡丹亭》中的“游园” 选自昆剧《牡丹亭》图例欣赏:

1汤显祖

2《窦娥冤》剧本

3关汉卿画像

4洪洞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

5谭鑫培画像6清代沈容圃绘“同光十三绝”作业:1 简述我国说唱音乐在宋、元时期的发展

2 论元杂剧产生的原因

3 简述“四大声腔”

4简述“皮簧腔”对中国戏曲所产生的影响5简述我国戏曲音乐的形成过程

6论京剧的产生及其历史意义

课后预

习:第六节朱载堉的

“新法密律”——“十二平均律”

第七节音乐论著第十六讲

授课内容:第六节

朱载堉的“新法密律”——“十二平均律”

第七节音乐论著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朱载堉的“新法密律”——“十二平均律”

《唱论》、《乐府传声》、《谿山琴况》主要观点。

重点、难点:朱载堉的“新法密律” 、《谿山琴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

第六节朱载堉的《新法密率》-- “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的发明者是我国明代的朱载堉。

朱载堉( 1536——1610),字伯勤,号“句曲山人” ,今安徽凤阳人,我国明代著名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他是明朝贵族郑恭王朱厚烷的儿子。早年从其舅父何塘学习天文和数学,后来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其父朱厚烷被捕入狱。朱载堉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在其父入狱期间,筑土室于宫门外,独居19 年,钻研律学,数学、天文历法和舞蹈。直到其父释放才回到王宫。朱厚烷死后,朱载堉不肯承袭爵位,而以著述终身。著有《乐律全书》、《嘉量算经》、《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等。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

;能够简单叙述《琴论》

也叫“十二等程律” ,朱载堉在其《律历融通》中把这种生律法的数理原则称作“新法密律”

(1581 年序言)。“新法密律”就是用“等比级数” (也叫“几何级数” )来平均划分音律,这就是平均律。

朱载堉在十二平均律的实验中,一方面发现同经管律的错误,另一方面,他又找到了异经管律的规律。所以他在其所著的《律吕精义》中,明确地提出了“不取围经皆同” 的主张,并用数字开出了他对异经管律的设计方案。

朱载堉所设计的36 异经管律,音高上误差很小,能够蒙过1890 年国际音响学家的耳朵。比利时音响学家马容( VICTOR MAHILLON)曾测验过朱载堉的倍、正、半、三黄钟律,而得出结论。

朱氏十二平均律计算结果与现代计算的结果完全相同,只不过前后顺序正好相反,这是

因为现代计算的是“振动体”的“频率” ,而朱氏计算的却是“振动体”的长度。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意义、影响和遭遇

“新法密律” 的诞生,在音乐理论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划时代发明,可以说是对我国二千多年律学研究中得失的总结。它的发明,在理论上彻底解决了历来未能完善处理的旋宫转调问题。

朱载堉十二平均律所得出的数据不仅与我们今日的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并且要比西方的

十二平均律创立早至少半个世纪以上。

公元1606 年,朱载堉自已多年心血之作《律学新说》《乐学新说》和《律吕精义》等

13 种著作编篡成音乐理论文献的巨著——《乐律全书》献给皇帝,他期望封建社会最高统

治者、他血缘上的亲属,能够帮助他将这一理论成果付诸实践并结出丰硕果实来。可是朱载堉的著作被置之高阁,远离人世。

20 世纪30 年代,我国著名文学家刘半农在其文章中向世人指出:中国人对十二平均律理论的认识要比欧洲早半个世纪,发明十二平均律的第一人是中国的朱载堉,才使历史恢复了本来面目。

从朱载堉及其音乐理论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典型而生动的侧影,它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逐步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根本原因。

第七节音乐论著

比较重要的音乐论著有沈括的《梦溪笔谈》和《补笔谈》、陈晹的《乐书》、王灼的《碧鸡漫志》、朱长文的《琴史》、芝庵的《唱论》、徐青山的《谿山琴况》和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

沈括的《梦溪笔谈》和《补笔谈》虽然不是专门的音乐著作,但他在这两部书中用笔记的形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乐曲、乐器、演奏技术、歌唱艺术和宫调的记载。

① 在音乐的社会作用方面,他非常注重音乐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当时文人不顾音乐的思想感情,机械呆板地套用现成曲牌提出了批评。

② 沈括还对唐宋燕乐也有精深研究,《笔谈》中对燕乐起源、燕乐二十八调研究、燕乐和雅乐乐律比较、唐宋大曲的结构及演奏形式、唐宋字谱的记载以及有关乐器的制作等,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唐宋音乐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晹的《乐书》

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的一部带有音乐百科性质的音乐著作,全书分《训义》(共95 卷)、《乐论图》(共105 卷)两部分,篇章达1124 条之多。《乐书》渊博宏大,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几乎对当时的中外音乐资料都有记载。书中的俗、胡两部保存了很多重要的音乐资料;《乐图论》部分有插图540 幅,并对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及典礼音乐都有记载,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一部十分珍贵的文献著作。

王灼的《碧鸡漫志》

是一部属于“类书”的音乐著作。全书分五卷,论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流变,考证了唐代《霓裳羽衣曲》、《凉州》等28 首大曲曲名的来由、历史沿革以及与宋词的关系等。此外,书中还把自己亲身见闻的北宋民间艺人张山人、孔三传以及宋词音乐等作了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宋代音乐的一部具有参考性的著作。

朱长文《琴史》

朱长文( 1038——1098),曾任太学博士、枢密院编修等职,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古琴音乐史论家。

《琴史》成书于1084年,1233年由其侄孙朱正大付梓。全书共分六卷,前五卷按时间

顺序收有近156 个人与琴有关的事迹并加以评论和辩证,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古琴的专史著作。

《琴史》的序言首先叙述了琴的发源,认为“琴之为器,起于上皇之世,后圣承承” ,并

说“自伏羲作琴,乐由此兴” ,把琴的历史推到了远古,使中国古琴的历史有了上限;卷一、卷二专门记写先秦琴史,卷三、卷四专门记写汉唐琴史,而卷五则记写宋代琴史;第六卷专门对古琴的表演艺术进行了论述。

芝庵的《唱论》

芝庵,真实姓名及生平已不可考。《唱论》全书共31 节,不分卷。主要论述了宋、元的乐曲和歌唱方法以及其它有关的音乐理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曲声乐论述。

徐上瀛的《谿山琴况》

徐上瀛,号青山,江苏太仓人。明“万历” (1573——1619)年间曾从古琴“虞山派” 前辈严徵、沈太韶、张渭川等人研讨,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和严、徵并称“严、徐” ,是明末古琴“虞山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琴况》是仿照司徒空“二十四诗品”而提出的“琴学”审美著作,但在总结我国琴学理论方面却独树一帜。

徐青山所著的《琴况》在总结了古琴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等“二十四况”作为古琴表演艺术的美学原则,对明末以前古琴表演艺术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有所发展。

他在《琴况》中首先阐述了关于“和”的理论。徐上瀛认为“音与意合”必须是“音从意转” ,“意先呼音,音随乎意” ,在这里,“音” 与“意”是相辅相成的,“音”必须服从“意”的需要来进行表达。

在艺术风格方面,《琴况》认为风格是发自于内、形之于外的。

在表演艺术创造方面,《琴况》强调了“神” (狭义即“音乐形象” )的问题,认为要达到“神”的境界,就要用清淡、简洁的笔墨支好骨架,然后在足以揭示“神”的所在,把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交待清楚,才能“定将一段情绪缓缓拈出,字字摹神” 。

《琴况》还认为“神”与“远” (想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谿山琴况》的价值和意

在研究音乐艺术自身美学规律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中很多经验也是我们在表演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如果说《乐记》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最早总结了先秦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以“礼乐”观为核心的艺术与美学思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最早论述中国音乐的内部矛盾的话,那么《谿山琴况》在论述中国音乐具体美学方面所提出的系统论点和建树值得我们进行认真总结和继承。

徐大椿《乐府传声》

是徐大椿于清“乾隆” 9 年(1744)在总结了元代的《唱论》和明魏良辅、沈宠绥等各家之

戏曲声乐的演唱经验基础上,并根据当时“昆山腔” 在演唱上的成就加以研究而写成的一部戏曲声乐美学著作。

首先,《乐府传声·曲情》认为唱曲应“声” 、“情”兼备以“情”为主的主张;其次,《乐府传声》对讲究声乐的技巧重要性进行了论述,认为正确解决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在声乐演唱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此外,《乐府传声》还对歌唱中的起调、断腔、顿挫、轻重、徐疾与歌词及内容的关系等进行了论述。

乐府传声》的意义

① 较为细致地探讨了戏曲声乐表现技巧包括音乐形式美与刻画音乐形象、表现乐曲内容的关系问题;

②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戏曲声乐演唱经验和音乐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业:

1 简述朱载堉的“新法密律”

2简述《琴论》与《唱论》

3《乐府传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谿山琴况》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本文标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A)

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 20XX级《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A) 一、判断题:每题0.5分共25分 1、原始时期的乐器一般多用石骨等材料制造() 2、我国迄今出土最早的鼓是殷时期的() 3、《云门》这一乐舞,是黄帝时期的() 4、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第一个用乐舞形式与民同乐的帝王是舜。() 5、《大濩》是歌颂商汤的乐舞() 6、商代创作淫乐的乐师叫师延() 7、周代音乐等级制度非常严格,诸候使用的乐队是三面摆设的。() 8、根据周代的法律,天子欣赏乐舞,其表演人员应是65人() 9、六代之舞和四夷之舞是周时期创制在乐舞() 10、周代的音乐教育学制为七年() 11、根据考古证实金属乐器最早出现商代() 12周代还没有出现弹拨乐器() 13、“礼崩乐坏”的局面是从东周时期开始的() 14、远古民歌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规整,多用感叹字,歌词少,对吗?() 15、《诗经》共有歌曲作品305首() 16、“夸爬鼓瑟而渊渔出听,师旷鼓琴而六马仰秣”对吗?() 17、《乐记》是中国音乐史中的一部美学专著,它主要反映了古代道家的思想() 18、儒家认为:音乐艺术应该大力提倡,不应该仅限于宫廷中() 19、《楚辞》中的“倡”“乱”“少歌”说的是音乐曲式结构() 20、《成相篇》是孟子根据一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文学作品形式,被现今的学者们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鼻祖() 21、汉乐府中的音乐领导人是司马相如() 22、汉乐府这一音乐机构含有音乐教育功能() 23、相和大曲是一种歌有舞的音乐形式,也叫但歌() 24、鼓吹乐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合奏形式() 25、现在洞箫的前身是笛子() 26、大乐律学家京房是西汉时期的人() 27、《踏谣娘》这种表演形式最早出现在南北朝() 28、古“高昌乐”中的“高昌”说的是现在的新疆吐鲁番地区() 29、清商乐是在北方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 30、西曲与吴歌都不把歌曲连缀起来演唱() 31、《广陵散》这一古琴曲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演奏的代表作品() 32、筚篥是一外来吹奏乐器也叫唢呐() 33、钹这一乐器大约在公元五世纪传入我国() 34、我国杰出的乐律学家何承天是南北朝时期的人() 35、变文对后来的说唱音乐诸宫调、鼓子词等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一 第一讲 授课内容:上编中国古代音乐(远古——公元1840年) 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秦乐律学 教学目的: 学习本节应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先秦乐律学的成就;对中国古代十二律应熟悉。 重点、难点:三份损益法、十二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1 音乐的起源 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2 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 ②语言扬抑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3 先秦乐律学 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4 三分损益法 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着作《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管子·地圆篇》中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 三分损益法的意义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音乐学系统考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基本信息

音乐学系统考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基本信息 一、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注:外语考试说明:报考统考学术学位者考英语一,报考统考专业学位者考英语二,其他语种限日、俄、德语。

二、初试考试要求

三、复试前须提交的材料 通过初试的考生请于复试考试前将以下材料提交或寄送至音乐学系(具体提交时间待定): ◆报考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含当代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史、世界民族音乐、专业音乐教育学、琴学研究方向的考生须提交本人撰写的、所报考专业研究方向的论文一篇(大学毕业论文或相当于大学毕业论文,须一式三份)。同等学力报考者所交的必须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可以习作(学期论文)替代学位论文。 ◆报考音乐文献翻译(英语)方向的考生须提交本人翻译的译文一篇(附原文)。 ◆报考音乐编辑与出版方向的考生须提交由本人撰写的图书选题或报刊栏目策划方案一份;大学毕业论文一份,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可以习作(学期论文)替代学位论文。 ◆报考音乐治疗学方向的考试须提交一篇与音乐治疗专业相关主题的论文。 ◆报考音乐艺术管理方向的考生须提交本人撰写的艺术管理学专业论文(实习报告)一篇,内容为大学毕业或相当于大学毕业论文(实习报告);同等学力或非艺术管理专业报考者所提交的必须是经公开实施后的策划方案(需提交与之配套的实践光盘);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可以习作(学期论文或策划方案)替代学位论文。

四、复试考试要求 注:本年度《和声》、《作品分析》共同课考试大纲适合于音乐学系各专业方向,但试题难度有所区分。其中,音乐治疗学、音乐艺术管理试题难度同管弦系、民乐系等,音乐学系其它专业方向试题难度略高于音乐治疗学、音乐艺术管理。

中国音乐史新

中国音乐史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 第一部分 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55年)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起源和先乐律学 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 ②语言扬抑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主要内容: 1音乐的起源 第二部分 第一节远古和先秦乐舞 第二节西周的礼乐制度 第三节 《诗》和《楚声》 重点、难点:六代乐舞、西周的礼乐制度 远古和先秦乐舞 1葛天氏、伊耆氏之乐 2“六代乐舞” 云门—————黄帝————祭天神 咸池—————尧—————祭地神 箫韶—————舜—————祭四望

大夏—————禹—————祭山川 大濩—————商—————祭先妣 大武—————周武王———祭先祖 西周的礼乐制度: 概述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也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诗》与《楚声》 乐器与器乐:1“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的“曾侯乙墓”出土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分三层悬挂在矩型钟架上,显示了我国奴隶社会音乐的发达和乐器制造技术方面的成就。 曾侯乙,是楚国下属的曾国一个名叫“乙”的侯。生年不详,约死于楚惠王55年(公元前433年)。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器有编钟共65枚,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 10琴、瑟、筝和伯牙的琴曲创作与演奏 第三部分 中国先秦音乐论著及音乐美学思想的典范——《乐记》 重点、难点:《乐记》的内容和意义 3《乐记》

中国音乐通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音乐通史 题型 填空题 词条解释 简答题 问答题 远古、先秦 一、简答题 1.词条解释: 贾湖骨笛: 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 大司乐: 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 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 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 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 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 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 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 三分损益法:

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 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 石类:鸣球 二、问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 汉代 一、简答题 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 相和歌: 李延年: 鼓吹乐: 百戏: 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 二、问答题: 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

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 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 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 一、简答题 1.词条解释 清商乐: 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 西曲: 何承天: 《广陵散》: 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 二、问答题 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 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四) (2)

1.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魏书·乐志》载:“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它所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篪、箫、埙、钟、磬等。 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2.《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么样的 《声无哀乐论》是由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所着,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关于音乐的本质,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之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与儒家的音乐观点——表情说相对立。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音乐的本体是“大小、单复、高埤(pi增加)、善恶”的总和,它只能引发人们的“躁静”(兴奋或恬静)、“专散”(精神集中或分散)。 人们的哀乐之情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其表现出来。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gou相遇)于心,但固和声以自显发。”并且“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 嵇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大胆地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的观点。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着,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不同,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3.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学研究开始探索和解决在实践中的旋宫转调问题。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有何承天和荀勖(xu)。 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370一447)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其计算方法是:用黄钟本律之数(9寸)与仲吕所生黄钟之数(按三分损益法计算到11次所得寸)相减,其差数为寸,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第十四讲 授课内容:第五节戏曲音乐(上)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南戏、元杂剧、传奇与“四大声腔”、“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1 我国戏曲音乐源起简述 北宋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出现了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杂剧”。 关于我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可以追塑到我国的秦汉时代和隋唐时代的“角抵”和“参军”戏。关于“角抵”,宋代陈在其所著《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戴牛角而相抵,汉造此戏其象也……。” 东海黄公戏——《西京杂记》的记载 三国时,出现了“优人”嘲弄“犯官”的“参军戏”。到了唐代,这种参军戏形式已经比较固定,并且有了“参军”、“苍鹘”两个角色; 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八年记载中可以看出到唐代已有了“魃”和“参军”等固定的角色。到了唐代,“俳”、“优”和歌舞演员的分工比较明确。 2 宋杂剧 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也有认为北宋的“杂剧”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我们认为杂剧先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的北方,并且杂剧是以典型的戏曲形式出现的,故可以认为:宋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后来戏曲艺术的“雏型”。北宋时期,杂剧既是各种伎艺(如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的泛称,与散乐、百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各种伎艺中进行演出,也可以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到南宋时,杂剧在各种伎艺中已处于主要的地位。《都成纪胜》载:“散乐、传学教访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在这一时期,它在北方又被称作“金院本”。 宋杂剧的演出包括三部分: 第一,先演“艳段”,做的是“寻常熟事”; 第二,演“正杂剧”,这部可能是歌、舞、戏三者结合的戏曲形式搬演。 第三,演滑稽戏性质的“散段”(或叫“杂扮”)。 3 南戏 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南戏源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戏文”。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念白”、“插科”、“打浑”等成份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其剧目,不论是民间传说或时事秩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例如宋末曾风靡杭州的《风流王焕贺怜怜》就是一出歌颂坚贞的爱情与抨击封建官僚贪暴的南戏。 南戏的音乐构成与后来兴起的元杂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流利婉转,这与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的杂剧(北曲)大异其趣。 南戏的剧本也比杂剧灵活,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一折一宫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 一,原始乐舞 形式:1歌舞乐三位一体。 2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葛天氏之乐: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应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因而有一定的客观性。 伊耆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礼记。效特性》。它是一部岁末祭祀乐舞,用以崇奉万物,反映了原始先氏在岁末祭祀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的一篇原始乐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舞,体现了原始社会音乐朴素的社会功能。 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古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干旱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乐舞。 弹歌:1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猎歌。见于文献《吴越春秋》 2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3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乐舞。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咸池》:1尧时乐舞,六代乐舞之一。《周礼》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皇帝所做乐也,尧增修而用之”。可能是皇帝时已有之,而最终的完成是在尧。 2它是一部表现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 3《庄子。天运篇》称其“此之谓天乐”。可知它是一部远古时期十分优秀的乐舞作品。 《萧韶》:1相传为舜时乐舞,见于《吕氏春秋。仲夏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等多部文献。乐舞的排箫为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 2乐舞有九个段落,九次歌唱,九次变化。所以又称《九韶》,《九歌》,《九辨》。 3孔子对《萧韶》做出了“尽善尽美”的评价。可见它在当时所表现出的极高的音乐表现力及艺术成就是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与此同时,由他而引出的“尽善尽美”此后便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标准。影响深远。 舞蹈纹彩陶盆——原始乐舞考古材料 1考古学家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一件内壁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 2据鉴定距今5000年左右。所绘图案是迄今发展的年代最早的一幅乐舞图。 3图案中,五人一组,动作整齐。服饰,头饰统一。 4它的出土作为实物与古代文献相印证。在一定程度上共同传记了我国原始乐舞——形式的存在及其发展水平。为探索我国原始社会的乐舞提供了珍贵而罕见的形象资料。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音乐与舞蹈学 中国古代音乐史 李宏峰考研参考书 考研真题 笔记资料经验 考研辅导

1/11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1622901.html, 1【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招生目录、招生人数、导师信息 【育明教育提示】2014年复试情况、复试方案、流程及复试内容 根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我院结合2014年招生计划,确定了进入复试考生的基本分数(详见下表)。国家下达我院的硕士生招生计划人数:学术型硕士84人,专业型硕士35人。参加我院复试的人数为155人,复试比例1︰1.30。【育明教育提示】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复试成绩基本要求(学术类) 报考专业总分外国语 思想政治理论 专业一、专业二单科成绩文艺学(050101)35055 83艺术学理论(130100)32534 51音乐与舞蹈学(130200)32534 51戏剧与影视学(130300)32534 51美术学(130400)32534 51美术设计(1304Z1)325 3451

2/11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1622901.html, 2【育明教育提示】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复试成绩基本要求(专业类) 报考专业总分外国语 思想政治理论 专业一、专业二单科成绩美术(135107)325 3451【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主要参考书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艺术概论》王宏建 【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611艺术概论分值情况总分150 一、名词解释:一共8道,每道5分,共40分; 二、简答题:一共给出3道,只需选择其中2个即可,每个15分,共30分; 三、论述题:一共给出3道,同样选择其中2个即可,每个40分,共80分。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号: 20135014245 《音乐鉴赏》论文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法学 年级2013级 姓名陈华悦 论文题目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指导教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2014年12 月28 日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 学生姓名:陈华悦学号20135014245 政法学院法学专业 指导老师:邵良柱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的音乐有着很长的文化历史,但是中国真正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人却不多。本文首先就中国古典音乐的大体情况展开分析,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典音乐的关系,重点探讨中国古典音乐的主要特点及其蕴含的意境和感情,由此向世人展示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音乐赏析中国古典音乐特点影响 Abstract: China music has a long cultural history, but Chinese appreciate classical music Chinese person but not much. Firstly, the general situation China classical music to analyz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classical music, focusing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and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feelings contained, thus to show the world the charm of art and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China method. Key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中国古典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古典音乐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和多彩多姿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以音乐修身养性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反映中国古典音乐难以欣赏,不如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那么直感。当然,热衷于中国古典音乐者也大有人在,其关键在于是否懂得欣赏。

中国古代音乐史

1.简述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及其发掘的历史意义。 骨笛是1986年和1987年的两次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长约20多厘米,上有七个同规则音孔,末端上另有小孔,共18支。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距今有8000年。已经能够完整的吹出六声和七声音阶,对我国音阶发展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2.“葛天氏之乐”的丰富内容与原始乐舞的特点。 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传说中有个远古氏族,叫葛天氏。《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八支歌,葛天氏之乐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勾画出一副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途径。 原始乐舞是处于萌芽的音乐艺术,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 3.“弹歌”及其原始音乐内含。 《吴越春秋》记录了一首古歌谣,辞曰:“断竹、续竹、飞土、逐穴”。 这是一首反映远古时期狩猎活动的歌谣。 内涵:具有简单的节奏形态,体现了一往一复的原始节奏。 4.黄翔鹏关于古代音乐史历史分期的论述。 从音乐形态角度而言,黄翔鹏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音乐艺术。 5.简述原始社会的典章乐舞。 黄帝时期的《云门》。传说中的黄帝氏族是一云为图腾的,黄帝氏以云记事,所以各官之长都以云字命名。《云门》就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古人认为它主管五谷,人们祭祀它,也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咸池》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舜时的《箫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并有着极为深远影响的作品。 6.原始社会时期出土的乐器(鼓、磬、埙)的形制、音乐性能如何? 鼓 鼓是原始乐器中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最古老的鼓为土鼓,后有木鼓,到商代才有铜鼓。 磬 磬是石器时代的产物,现存较早的磬为山西陶寺和夏县东下冯出土的夏磬。其制作工艺很粗糙,其音高分别为#C4和#C。 埙 埙是以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一般成平底,卵形。也有其他各种形状。制作材料由陶土、石、骨等。 7.夏代的《侯人歌》 夏代的音乐色彩显然比远古时期丰富的多,《吕氏春秋》有这样的记载,涂娇在其丈夫禹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 远古时期 1.原始乐舞的概念:诗,歌,舞/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2.《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原始乐舞。《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反应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由此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文学艺术活动经常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 《伊耆氏之乐》:《蜡辞》是《伊耆氏之乐》中的一首祭歌,其辞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反映出先民以举行“腊祭”祈求不要发生自然灾害,向神灵祈求丰收的愿望。这一资料记载于《礼记·郊特牲》。(神龙时代) 《箫韶》:舜时乐舞,雅乐,这部乐舞以排箫为主奏乐器,为多段体,别名为《九韶》,《九歌》,《九辩》等,于“六乐“中称《九韶》。以鸟为图腾崇拜为主,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乐舞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具有高度抒情化特色。孔子入齐欣赏曾说,“学之,三日不知肉滋味”。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 本乐舞体现了远古人民的敬神意识,认为万物有灵,高雅的艺术可以上通神灵,使吉兆来临。 3.我国第一首情歌是什么:《候人兮猗》,被称为南音之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磬又名什么:“石"和"鸣球"/“拊石” 5.目前所知距今年代最久远的土类乐器是什么,它大概是距今多少年以前的乐器:陶埙,7000年/3500年 6.世界上最久远能演奏七声音阶的乐器是什么:骨笛。 7.乐县(xuan):指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关于数量,排列方位的等级制度。)《周礼·春官·大司乐》载:“正月县之位:王宫县【东西南北四方】,诸侯轩县【北西东】,卿大夫判县【东西】,士特县【东】。乐悬制度与佾(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一样,都是由森严的宗法制度决定的。制作的也自是雅乐,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周公“制礼作乐”时在成王六年(公元前1038年)。自此,奠定周朝前期礼乐制度,对于西周近300年间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8.六代乐舞,文,武舞分别指哪些作品: 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 《大濩》(桑林之舞,商)和《大武》(武王伐纣,六段,周)所表现的都是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君主,叫做“武舞” 《云门大卷》(云门,黄帝)《大咸》(咸池,尧)、《九韶》(箫韶,舜)、《大夏》(夏龠,禹)所代表的各代,都是由禅让得的天下,所以称“文舞” 9.目前所知最早的音乐机构为何:瞽宗,殷商时期出现的,也称“西雍”。 10.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家分辨列举五位: 春秋:师旷(晋国),师涓(卫国),师囊(卫国),师文(郑国),师乙(鲁国),师开(齐国),师阳(鲁国),师已(鲁国),师悝(郑国),师触(郑国),师茷(郑国),师慧(郑国),师曹(卫国)。 战国:秦青,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伯牙,雍门周,高渐离,荆轲,成连先生。12.八音分类法,所代表乐器“金类:钟、鍑,镛,錞于,鉦,铙。石类:编磬。土类:埙、缶。革类:鼓(八音之领袖),鼗、雷鼓,建鼓,扁鼓。丝类:琴,瑟,筝,筑(前三者为

2015年湖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备考资料四

2015年湖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备考资料四 2015湖南特岗招考音乐备考: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要点(四) 1.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清商乐的形式结构略同于相和诸曲,其宫调系统亦与相和诸曲相同,并称“三调”,即“平调、清调、瑟调” 2.吴歌在东晋、南朝时颇盛,流传于以建康(南京)为中心的地区。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3.西曲的产生较吴歌略晚,时在南朝宋、齐、梁时期,流传地区大体以念江陵为中心。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 4.歌舞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型。歌舞戏产生的直接渊源可追溯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觚。歌舞戏重要的节目有《大面》、《钵头》、《踏谣娘》。 5.曲项琵琶:此乐器是我国现在通用琵琶的前身。它的形制为:曲颈、梨形音箱。溯其源渊,为东晋十六国时,经印度传入我国,到南朝梁代时传到江南。 6.何承天的新律:南朝律学家何承天(370—447)宋人。他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旨在解决由三分损益律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律学研究方面的缺憾。何承天所创的“新律”,已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在世界律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7.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它的设置,可以上溯到秦代。 8.鼓吹乐:西汉初年出现的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9.相和歌是汉代的一种民间歌曲。它的另一种含义是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最初产生于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称为“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叫做“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10.相和歌所用的调式主要有平调、清调、瑟调三种,称为“相和三调”。后来,相和歌演变为清商乐,相和三调也随之改称为“清商三调”。 笔试指导招聘信息|报名入口|成绩查询|公益讲座|面试指导|考试试题|报 考指南|笔试指导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重点

我国古代音乐形态大致可分为:1、远古先秦时期乐舞。2、汉唐时期歌舞大曲。3、宋元清明时期戏曲音乐。 (一)原始乐舞的作品主要分为四类:1、同劳动生产相关有:《弹歌》(载于东汉赵烨《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伊耆氏之乐》;2、同自然灾害斗争的《朱襄氏之乐》(旱灾)、《阴康氏之乐》(水灾);3、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云门》(黄帝时乐舞)是祭天,《咸池》(唐尧时乐舞)是祭地,《大韶》(虞舜时乐舞);4、同战争有关的《大章》(表现禹征服苗人的干羽舞)等。 (二)原始乐舞的特点:1、是氏族全体成员的集体创作,乐舞的成果也属于氏族全体成员而不被某部分人单独占有。2、先民们表演乐舞的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宣泄情感,他们同时扮演着表演者和观摩者的双重角色。3、尽管原始乐舞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但更多是带有朴素的功利主义色彩。 (三)先秦时期即夏商周三代,为奴隶社会时期,主要在宫廷中供奴隶制度的统治阶级所享用,故称为宫廷乐舞。 1、乐县是我国周代礼乐制度下关于钟、磬等乐器数量和设置放方位的一种等级制度。《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2、八佾之乐,“佾”是周代对乐舞行列的规定。用来表示列数。 3、六代乐舞相传是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代的祭祀乐舞,总称“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的表演形式有文舞和武舞之分:1、文舞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4部作品,象征以文德定天下。2、武舞有《大濩》、《大武》持干戚而舞,象征以武功取天下。(四)宫廷乐舞的特点:1、周代宫廷乐舞改变了原始乐舞由全体氏族成员参加的方式,其表演者和观摩者、欣赏着开始分离。2、尽管周代宫廷乐舞继承了原始乐舞的表演形式,但其中的巫术活动已渐趋消失。3、统治阶级强调乐舞受政治、伦理的制约,并从理论上大量论证了乐舞的本质、功能和审美情趣,最终形成了几套周王室审定的祭祀乐舞,从而使宫廷乐舞得以规范并逐渐程式化。 1、相和歌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继承了周代《国风》和战国楚声的传统而形成的艺术歌曲。相和歌最初有平、清、瑟三调世称“相和三调”,是周代房中曲之遗声。后又增加的楚调和侧调,是楚声的两种调式。 2,相和歌的特点:歌者自己击“节”而歌,管弦乐器为之伴奏应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3,相和歌的伴奏乐队基本上由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等7种乐器组成。 相和大曲是相和歌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大型歌舞曲。它具有诗、歌、舞三者并用,曲式结构为多段体但又运用灵活的特点。在相和大曲中曲是作品的主体,每个唱段间以“解”;解是器乐演奏与舞蹈表演的段落;艳是作品的引子、前奏,也可能是作品中艳丽的抒情唱段;趋是含有尾声的高潮段落,纯器乐演奏的趋较少。曲式结构特点是艳—曲—解—趋。 1,清商乐是南北朝时期在西曲、吴歌基础上,继承汉魏时期相和歌传统而形成的艺术歌曲。清商乐又称清商曲。 2,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清商乐曲由中原旧曲、江南吴歌(声)、荆楚西声(曲)3部分组成。 3,吴歌,又称“吴声”,江浙一带的民歌。所用乐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筝。4,西曲,又称“西声”,长江中游一带的民歌。宋代郭茂青《乐府诗集》:“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西曲多表现水边离情。《西曲》中还有一种名为“倚歌”的形式,用铃鼓和管乐器伴奏。吴歌、西曲的歌词多为五言四句体。 1,清商大曲又称“清乐大曲”。它是在南北朝时期清商乐得基础上,继承了汉魏相和大曲的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 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 古代音乐史部分 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 (一)概述 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 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 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 原始乐舞图 (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 ??????????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 (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 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 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 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 ??(一)概述 (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 《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 (三)“雅乐”与礼乐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 (原始社会) 1.贾湖骨笛: ●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 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

歌八阙。”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5.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6.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 西周: 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中国音乐学院本科中国古代音乐史试卷A

2008年秋季学期期末试卷A 一、填空题(2分×22小题=44分) 1、迄今所见最早的出土乐器是----河南舞阳贾湖古笛。 2“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记载在———《吕氏春秋?古乐》。 3、柷在周代乐器分类法中,属于-----木类乐器。 4、笙在周代乐器分类法中,属于-----匏类乐器。 5、周代礼乐制度规定:“王宫县,诸侯轩县”。 6、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政权下移,导致——礼崩乐坏。 7、“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描写的是------秦青高超的歌唱技艺。 8、曾侯乙编钟采用的是三分损益律和——纯律的结合律制。 9、乐府始于——始于秦,盛于汉。 10、汉乐府中的重要音乐家是———李延年。 11、汉百戏中的幻术表演来自————西域。 12、“短箫铙歌”是———鼓吹乐中的一种。 13、相和大曲是一种除主体部分之外,又有“艳”、“趋”、“乱”等多段结构的歌舞。 14、“清商”一词,最初见于《韩非子?十过》,指的是一首琴曲名。 15、西曲,它是流行在江汉流域带的民间音乐,即所谓“荆楚西声”。 16、《碣石调?幽兰》是用文字谱记写的一首琴曲。 17、琴曲《酒狂》相传为魏晋名士阮籍所作。 18、《木兰诗》是北方鲜卑族的歌谣。 19、《代面》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歌舞戏。 20、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琴已有七弦,但无徽分。

21、西汉京房提出六十律理论。 22、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乐记》。 二、简答题(第1题20分;2、3两题各18分。) 1、简述周代礼乐思想对其后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2、简述曾侯乙编钟发掘的历史意义? 答:1.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也是编制最完备的一套编钟乐器,充分反映了战国初期的音乐发展水平。 2.一钟双音证实了先秦时期双音钟的存在,也由此引起了双音钟研究的热潮。 3.钟上刻有大量的乐律学铭文为我们研究当时乐律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4.律名对照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音乐交流的情况。 3、谈学音乐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 2008年秋季学期期末试卷B 一、填空题(2分×22小题=44分) 1、————再现了五千年前的原始乐舞。 2“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载在《管子.地圆》和《吕氏春秋.音律》。 3、敔在周代乐器分类法中,属于木类乐器。 4、竽在周代乐器分类法中,属于匏类乐器。 5、周代礼乐制度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 6、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政权下移,导致礼崩乐坏。 7、“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对韩娥高超的歌唱技艺的描写。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上古-先秦(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 1、骨笛:新石器时代/8000年/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 最古老的乐器:骨笛;闭口吹奏乐器:埙。 骨笛、骨哨是苏格兰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风笛 2、音乐起源:劳动起源说/情感表达起源说/模仿/精神起源说 3、原始乐舞:歌舞乐三位一体(歌唱/舞蹈/奏乐) 4、葛天氏之乐=八阙:《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一个八阙。” 5、弹歌:《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ru。” 6、商:巫乐-民间音乐和淫乐-宫廷音乐 7、周:礼乐制度- 王(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天子8佾,诸侯6佾,卿大夫4佾,士2佾。 礼乐机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春官包括大司乐、乐师、大师; 大司乐的职能:音乐教育、行政管理、音乐表演。 礼崩乐坏-郑卫之音:民间音乐(新乐) 雅乐(古乐) 8、《诗经》=《诗三百》:第一部歌诗总集 风:民间歌曲;雅:宫廷歌曲;颂:祭祀乐舞。 9、《楚辞》:第二部歌诗总集; 楚声: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采菱等 屈原《九歌》有11首,离骚、招魂等 10、《成相篇》战国荀子荀况/最早的说唱音乐形式 内容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改变作风,实行开明政治 11、六代乐舞: 《云门》皇帝; 《大咸》尧;

《箫韶》舜;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尽善尽美” 《大夏》夏(大禹治水);(侈乐) 《大濩》商(商汤伐桀);(巫乐和淫乐) 《大武》周(武王伐纣)。“尽美未尽善” 12、歌手: 秦青“声振林木之势”;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13、琴曲: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高山流水》。 师旷:《阳春白雪》。 14、“八音”:周/制作材料/ 金(钟)石(磬)土(缶埙)木(柷敔) 丝(琴瑟)革(鼓)匏(笙簧竽)竹(箫)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15、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65件,3层 16、音乐思想: 儒家:倡乐/孔子、孟子、荀子/《乐记》-儒家礼乐思想大成;最早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 墨家:非乐/墨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既倡又非/老子(大音希声)、庄子(至乐无乐,清静无为,自然,主张无为) 17、乐律 春秋战国: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篇》/弦上求律 益一:增加1/3,求下方纯四度音 损一:减去1/3,求上方纯五度音 宫藢商羽角 汉代:京房六十律/仲吕不能还原黄钟 魏晋&南朝宋?:何承天新律:十二等差律/实际效果上已相当接近十二平均律西晋:荀勖笛律/管口校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