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开展探究活动。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生生不息”、“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物质的变化”、“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六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4个活动。

“植物的一生”:根据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种植、观察、记录、整理信息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

“生生不息”:教材以植物的繁殖与动物的繁殖、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条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活动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对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为主。

“位置与运动”:通过观察、描述、游戏、实验、测量、统计分析等活动,引领学生发现:描述物体位置时需要用到参照物、方位和距离3个因素;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用到参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

“力与运动”:首先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无处不在;然后通过试验、游戏、测量、统计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弹力、重力、摩檫力。

“物质的变化”:首先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认识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渗透化学变化的概念;最后,综合前面所学进行应用,同时渗透物质守恒的原理。

“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回顾本学期整理资料的活动,归纳总结整理资料

的方法。激励学生在后继的探究活动中继续应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材内容课时

1播撒希望的种子2

2小苗快快长1

3开花结果1

4花开花落为哪般2

5无心插柳柳成荫1

单元评价1

6翩翩雌与雄2

7科技发展话克隆1

单元评价1

8它在哪里2

9谁在运动1

10谁运动得更快1

11它是怎样运动的1

单元评价1

12无处不在的力1

13弹簧和橡皮筋2

14苹果落地的秘密2

15巧推棋子1

单元评价1

16变来变去的盐2

17失去光泽的铜镜1

18燃烧的蜡烛1

单元评价1

19我们怎样整理信息1

20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1

单元评价1

期末评价1

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

1播撒希望的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2、会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会正确播种,使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1、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2、知道种子的萌发条件。

3、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对比图片、某种植物的果实;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黄豆和辣椒的种子。

学生准备:不同植物的种子、花盆、透明玻璃杯。

课时分配

第1课时完成活动1与活动2的教学。

第2课时完成活动3与活动4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让我们一同撒播希望的种子。(板书课题)

二、活动:搜集并认识种子

1、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适当指出。

2、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⑴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观看一个过程: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的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

为什么种子如此奇妙?

⑵观察大豆的种子。

*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观察种子记录表:(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

观察发现(图)猜想将来它能长成植物

的哪一部分经过观察发现它原来是

植物的哪一部分

第1节

*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⑶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三、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师:在上一个活动中你们对胚的各部分将发育成植物的哪一种器官进行了猜想,那么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办?(用种植的方法验证)那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方法一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方法2(学生探究法)

先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种子的萌发条件;再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组织同学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条件: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学生总结种子的特征。

教师引导:大豆,玉米和菜豆的种子结构完全一样吗?(大豆一样,玉米完全一样)

①不同点: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菜豆、大豆和玉米种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玉米种子有胚乳,菜豆、大豆的种子没有,菜豆、大豆有两片子叶,而玉米只有一片子叶)我们把像菜豆、大豆种子这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种子叫做双子叶植物,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如:绿豆、黄瓜、向日葵等。把像玉米种子这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种子叫做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高粱、谷子等)

②共同点:同学在对比一下这些植物种子的结构有共同点吗?(都有胚根、胚芽、胚轴、子叶)我们把胚根、胚芽、胚轴、子叶统称为胚,它是有生命的,能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个体。

第2课时

第2节

一、复习引疑

种子萌发需要哪三个条件?请依据自己的经验说说怎样播种?

二、学习播种

1、看教材第4页提供的图片,补充完善播种过程。

2、组织学生亲自把植物种子播种到花盆里。

3、学生讨论播种时我们是怎样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条件的?

垫瓦片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水分能够缓缓流出,又使泥土不会堵塞排水孔保证空气及水分的流通。

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种子在土壤里发生的变化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植物的哪一器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把种子种在透明杯里。

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实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完成活动1的记录表格,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待学生观察完过程后要特别提醒:在玻璃杯里播种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但是由于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本课教学反思:

2小苗快快长

第3节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管理好自己种植的植物,使其健康成长。

2、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能够随时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数据。

3、学会用绘制曲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通过观察小苗生长数据发现小苗生长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萌发过程的记录。适时提起的话题。让学生感受有时猜想和事实之间是有差距的。

二、活动观察小苗的生长

1、课堂指导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观察内容。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观察方法。教材第6页出示的观察方法是用直尺测量小苗的高度,数叶子的数量,用绘图纸(网格纸)测量叶子的大小、宽窄。

最后,提醒大家观察的同时要记录下观察数据。

2、课后观察、记录

注意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同时栽种一盆小苗,当小苗生长到某一阶段后,教师适时提醒同学观察、记录、交流小苗的生长数据。鼓励学生在其余时间保持自由观察的兴趣。

注意:整理数据的活动可以在小苗生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开花结果之前,结合本单元第3课内容进行教学。

三、拓展寻找植物生长的“证据”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寻找。活动前讲清安全注意事项,给每个小组安排好观察场地,

以便每一个学生都有合适观察的角度。

采用晋级制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与激情:发现4个植物生长的“证据”为C级,发

现5~7为B级,发现8个以上为A级。

本课教学反思:

3开花结果

第4节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初步认识植物的花和果实。

2、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

的资料。

教学准备:

一盆开花的植物、一盆挂满果实的植物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植物一天天在长大,当枝上出现第一个花蕾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什么

信息?

二、新课

1、花的记录

(1)生交流第一次发现花蕾的日期,观察并记录花蕾的变化。

(2)填写种植记录三。

(3)师:一株植物一生中会开多少朵花?你有办法统计吗?

(4)学生讨论交流,填写种植记录四。

2、观察果实。

师:植物开花一般会怎么样?我们来观察辣椒果实的生长位置和外形特点。

生观察后交流,并画出辣椒果实。

师:我们怎么统计一株植物一生中会结多少果实?

3、比较花和果实的数量,并画出花和果实数量统计图。

4、数种子

师:数一数,一个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师指导学生把辣椒切开,为学生准备好镊子、手套、白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

数种子,以免伤害学生的皮肤和眼睛。

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数据,想到了什么。

5、整理我们的植物种植记录

师:植物的一生要经历怎么样的过程?

讨论小结: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三、全课小结

四、课外作业

搜集植物一生的趣闻与同学交流。

本课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与评价:一课时

简要过程:教师简要总结本单元学生养植物中的表现,表扬那些能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的学生。

学生翻看个人或小组记录,完成单元评价页P65制作变化曲线图。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植物的一生。

学生完成单元自我评价。

教师简要总结,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要能坚持这种中长期的观察。

第2单元生生不息

1花开花落为哪般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借助工具观察花。

2、会使用解剖的方法细致而有序地观察花的构造。

3、能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述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花蕾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

2、激发学生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科学知识

1、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如:萼片、花柄、花瓣、雌蕊、雄蕊等。

2、了解完全花的结构特点。

3、了解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4、知道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

教学准备

1、开花植物的花蕾(或实物、图片);身边常见开花植物的花朵。

2、放大镜、镊子、白纸。

3、有关解剖花、植物传粉、受精的CD 。

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教学时间用2课时。

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

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师:身边的开花植物开始长出花蕾来了,这是植物生长的又一证据。那么植物的花蕾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去观察吧。

二、活动观察花蕾

1、观察花蕾的外形特征

调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看一看、摸一摸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花蕾。第5节 第6节

教师要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在交流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的花蕾颜色、大小、形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花柄、萼片两部分。

在观察花蕾外形特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活动前教师提前考察适合学生观察的场地,注意观察地点是否安全,思考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够便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花蕾。

②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教育,教育学生不要随意采摘花蕾。

③对于采用照片记录观察结果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自己的重要发现照特写,避免在观察过程中不加思考的对花蕾的外形进行简单复制。

④为了落实观察活动的时效性,要求每个同学只观察一到两种植物的花蕾。

2、鼓励学生继续留心观察花蕾的变化过程。

第2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花蕾,它们在一段时间后,会竞相开放。那么里面的构造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花的构造。

二、活动观察花的构造 1、教师指导。

学生观看CD ,学习解剖方法

教师强调解剖时要用镊子尖夹住每一部分的根部,用力拔下,避免学生破坏花的每一部分的完整性。

2、学生解剖花,观察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解剖方法的指导,还要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3、交流总结。

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花有哪些相同的结构,每一部分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后继激趣。

“花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会发生哪些变化?”“植物开花就一定能结果吗?”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之间的认知矛盾,从而激励学生继续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拓展花的传粉

学生观看CD ,了解不同的传粉方式。

植物有的依靠异花传粉(如:菊花),有的依靠自花传粉(如:黑麦花、大豆花);有的是虫媒花(如:菊花),有的是风媒花(如:黑麦花);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还经常对植物进行人工授粉。

在观看之后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花授粉之后的发生的变化。告诉学生这样能更深入地了解了花的作用。

本课教学反思:

2无心插柳柳成荫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使用扦插、嫁接的方法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7节 第8

1、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2、关注与植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繁殖后代。

2、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易于利用扦插技术繁殖后代的植物的茎(如:大蒜、太阳花、马铃薯)、花盆、枝剪。植物繁殖方式的课件。

一、教学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可以利用传粉的方式繁殖后代。

学生讨论:植物还可以用什么方式繁殖后代吗?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能有的学生应用过扦插、嫁接技术,可能有的同学从书本上了解过扦插、嫁接技术,还有的同学可能对扦插、嫁接技术一无所知。教师可以根据前测情况导入下面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前测情况亲身经历直接经验书本间接经验无经验

导入对策请有经验的同学介绍方

这些方式是怎么回

事?怎么操作呢?

教师直接介绍

二、活动植物分身术

1、指导。

在学生操作之前,必须掌握规范的扦插方法。学生观看相关CD。

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实践要求:使用枝剪时应注意安全,要爱护植物。

为学生特别讲述:

*教材图示中,剪除部分叶子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枝条下端剪成斜口,便于与土壤充分接触,在土中挖小坑的作用是防止擦伤植物的新断面。

*植物扦插能否成活,关键还要看扦插后的养护工作。提醒学生细心照料所扦插植物。

2、扦插。

教师选择成活率高的植物(如:大蒜、土豆、太阳花、芦荟)组织学生进行扦插的实践活动。

3、介绍。

教师借助课件向学生介绍利用其他器官繁殖后代的方法。如:大蒜、马铃薯利用茎繁殖后代,榕树用气生根繁殖后代、落叶生根用叶繁殖后代等。

4、阅读。

阅读科技史,指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嫁接。感悟科技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拓展移花接木

1、活动安排学生课外进行实践。

2、让学生意识到嫁接能够结合不同植物的优点,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方面应用广泛。

本课教学反思:

3翩翩雌与雄

教学目标

第9节科学探究

1、能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对物体进行细致有序的观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2、能够利用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

3、能够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整理搜集到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动物繁殖的奥秘,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感受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

3、乐于参与主动接受式探究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2、认识动物繁殖的多样性及相似性。

教学准备

新鲜鸡蛋、放大镜、实验记录表。其他动物繁殖后代的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

第1课时完成阅读资料1和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阅读资料2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提出问题:小鸡是从哪里来的?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介绍小鸡是怎样出生的。

二、阅读从蛋到鸡

1、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鸡蛋中胚胎发育的各阶段产生的变化。

教师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而后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描述进行补充或完整讲述:第一幅图是受精卵时期:请学生重点观察蛋黄上的小白点,这个是鸡蛋的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第二幅图到第四幅图是胚胎发育阶段,这段时期胚胎不断分裂发育成幼小的个体,身体结构逐步形成,逐渐长出喙和羽毛。第五幅图是出生时期,发育成熟的小鸡用稚嫩的喙将蛋壳啄破跃跃而出。最后一幅图破壳而出的小鸡将羽毛晾干后就可以开始四处行走觅食了。告知学生觅食和行走是动物的本能。

2、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小鸡出生过程的认识不断完善;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小鸡生活趣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现象的神奇,激励学生观察鸡蛋结构的兴趣。

特别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只有公鸡和母鸡交配后产生的受精卵才能孵化出小鸡,而且它们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

三、活动观察鸡蛋

1、明确观察方法及要求。

①、观察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鸡蛋。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外壳;再指导学生把鸡蛋从中间敲碎观察卵壳膜;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卵白、卵黄和胚盘。

②、观察要求

鸡蛋打碎后要把卵白、卵黄和胚盘放到培养皿里,既注意了教室卫生,又便于观察。

2、学生观察。

教师提示学生要把观察中的发现用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3、指导学生了解鸡蛋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在学生观察记录鸡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讲述鸡蛋的结构和功能。

相关资料:

鸡蛋椭圆形的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蛋壳上有小孔可以起到透气的作。鸡蛋壳里面有两层卵壳膜,可以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鸡蛋一头大一头小,在鸡蛋大头的一端卵壳膜分开形成气室,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鸡蛋的内部由卵白、卵黄和胚盘等部分组成。卵白能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同时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卵黄内贮存着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

第2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搜集有关自己出生情况的资料 一、谈话引入

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吗?

二、阅读人从哪里来

1、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人的孕育过程。

学生自行阅读

学生提问教师

提问学生:人的孕育过程与前面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胎生动物胎生、哺乳的特点。

2、制作成长记录卡。

教师提示:希望大家大胆设计卡片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甚至还可以加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照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付出了许多,请大家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感恩之言。

特别提醒:请大家保存好手中的成长记录卡,五年级下册“我们在成长”一课中还需要使用。

3、最后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了解动物繁殖的相同和不同点。相同点:有性繁殖。不同点:卵生、胎生

教师结合教材小狗的图例让学生找到动物有性繁殖的共同点,即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后一代;然后再对比前面小鸡的孵化,了解胎生动物与卵生动物的不同点:卵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而胎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然后再生出来的,而且刚出生的幼体是靠吃母乳长大的。

观看其他动物繁殖方式的录像资料,促进学生对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的认识。 本课教学反思:

4科技发展话克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克隆技术的发展。

2、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关注与克隆技术有关的生物繁殖技术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克隆是生命科学中一项巨大的技术工程。 第10节

第11

2、了解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准备

有关克隆技术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学生谈:“克隆技术知多少”?

二、阅读了解克隆技术

1、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克隆技术

2、组织小型辩论会:主题: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约20分钟)

正方:正面﹥负面反方:负面﹥正面

要求双方在简要提出本方观点后,进入辩论阶段,用3分钟时间做总结陈词。

3、教师简要评述辩论会学生的表现

4、教师向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提出希望:今后保持对生物繁殖技术发展的关注,注意资料的搜集。

本课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与评价:(一课时) 1、和学生一道翻阅本单元所学内容,简要回顾,重点强调。

2、完成单元评价的指南车竞赛场题目。

3、领学生完成单元的自我评价。

4、组织学生完成小组评价的同时,教师快速完成教师评价。

5、布置学生请家长给出评价,主要针对在家实践完成的部分如:扦插是否成功,克隆资料的查阅情况等。

第3单元位置与运动

1它在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语言、路线图等方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利用导游图、路线图寻找物体位置。

3、培养学生辨认位置的生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2、了解人们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

3、知道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

教学准备

石头、彩笔,介绍航海定位及GPS 定位的图片。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第12节

第13

家长要来学校参加座谈会,你怎样为家长介绍你所在教室的位置及进入学校后所走路线。(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它在什么位置

活动进程:

1、认识参照物:

教师选择一个位置站好(如黑板中间位置的前方)请学生描述老师所在位置。

将学生不同的描述板书在黑板上;

寻找不同描述位置的相同点:都相对于某一物体,都描述了老师在这个物体的某个方向上。

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位置的方法,我们在描述位置的时候用到了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来说的,那么这个物体就是描述选定物体的位置时的参照物。然后可以打开书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给出的参照物的概念。

2、学会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分析事例:图中叔叔的怎样为小朋友指路,讲清了什么?

以珍禽馆为参照物,向左走300米描述的是猴山在珍禽馆的什么方位和离珍禽馆的距离。让学生明了如何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练习:如果校门口一位外地人打听去本地学生熟悉的某处地点(新华书店、中心医院),你将怎样指引路线。

3、利用音像资料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

三、活动餐厅在哪里

活动按下列环节展开:

1、认识图标。

2、寻找路线,画出路线图。

要求学生先找到餐厅的图标,然后寻找从西门走到餐厅的路线,并用笔标出两条路线。

3、描述路线。

首先让学生同桌相互描述自己所选路线,做好相互的补充和言语上的准备。

点兵点将台:任意叫一名同学向大家清晰地描述,其余同学按其描述找到路线。再任意叫一名同学指出路线。正确两人都可或星号一颗。

4、比较谁选择的路线最近。

估计活动中学生凭直观判断路线的远近可能会有争议,引导学生利用数学中学到的测量方法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即借用棉线、尺子可以准确比较路线的远近。

5、交流体会。

说说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提供导游图,路线指示图,今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体会学到的这些知识,获得的辨识位置的能力在生活中的意义。

第2课时

室外课:找“地雷”

第14节教师宣布活动目的:在于利用所学,能绘制找“地雷”的路线图,能利用他人绘制

的路线图找到“地雷”。

提出活动要求:

1、先阅读书上的活动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活动的帮助信息,如果你担任“埋雷”,你需要按步骤完成哪些任务?如果你担任“找雷”的任务,又怎样才能找到“雷”?

2、学生回答

3、想想:活动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4、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

*合理安排活动顺序;

先给“地雷”做上标记,然后找到合适的地方埋下“地雷”,再绘制一张找“地雷”

路线图,与他人互换后展开寻找“地雷”的活动。

*合理分配小组、合理人员分工;

组内一半人负责“埋雷”,一半人负责画出线路图,完成后与其他组交换。也可以

将一个活动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活动就在组内进行。

*注意安全,注意爱护环境,整个过程中不要踩踏植物等

*活动结束后的小结。

说一说在寻找的过程中哪些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

帮助找不到“地雷”的同学分析原因,可以让他们和“埋雷”的同学交流,问题出

在哪,是路线图有误,还是辨识路线图有误。课后可以由双方共同找到“地雷”。

本课教学反思:

2谁在运动

第15节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在活动中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知道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教学准备

沙盘、模型车、小塑料人、木棒等小物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教师板书这两句歌词

提问:你曾见过这种情景吗?或者类似的画面?

这种情形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迷。

二、活动谁动过

1、游戏:谁动过。

具体方法是,请四名学生上台,并排站立在讲台的一边,要求其余学生先看并记住

这四个同学的位置后转过身去,然后请四名中的一名学生移动位置,再请下面的学生转

过身来判断谁动过,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各自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判断的,小结得出:活动中你们选

择的讲台或者某个同学,就是你选定的参照物,某个同学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这个

同学一定动过。

三、活动运动还是静止

活动分三层展开:

1、场景模拟,判断场景中的人或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在桌面沙盘上设置旗杆等参照物,用模型车,载两个模型小人在沙盘上活动,选择

不同参照物来判断旗杆、车上的人、车后的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看教材提供的游乐场场景图,讨论图上几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说出自己的理

由。

3、师生共同小结依据什么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则该物体是静止的。

4、判断练习,组织填写教材第30页的表格。游船上、电梯上的女孩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相对于船身、电梯是静止的。

5、判断练习:“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

6、解释为什么坐在汽车上看到路边的景物在后退?

本课教学反思:

3谁运动得更快

教学目标

第16节科学探究能力:

能合作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进行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曲线图了解物体运动的距离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小车的运动进行定量测量。

教学准备:

课件(含蜗牛、蚂蚁、小汽车、公共汽车的图片及数据;2名学生跑步比赛的视频;2名学生跑步速度变化曲线图)

小车、棉线、秒表、钦尺、线轴、记录表、粉笔头、记录用的水彩笔、磁铁(可以吸在黑板上的)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几位特殊的运动员,它们要来比一比谁运动得更快,大家来当裁判好吗?(板书:谁运动得更快?)

二、活动:判断不同的物体谁运动得更快

1、判断蚂蚁与蜗牛运动的快慢:

⑴现在第一组运动员上场(课件:蚂蚁和蜗牛),大家看,它们是谁?认识吗?

⑵蚂蚁和蜗牛是怎么运动的呢?

⑶经过测量,蚂蚁爬1米大约用1分钟;蜗牛爬一米大约用11分钟。那么,谁运动得更快呢?

⑷你是怎么判断的?

2、判断小汽车与公共汽车运动的快慢

⑴现在请第二组队员上场(课件:小汽车与公共汽车)。

⑵认识它们吗?

⑶有人测量发现,小汽车1小时可以跑80千米;公共汽车1小时可以跑50千米,那么谁运动得更快?

⑷你是怎么判断的呢?(真是个聪明的裁判员!)

三、活动:设计跑步比赛(判断同种物体谁运动得更快)

1、谈话:在这两场比赛中,蚂蚁比蜗牛跑得更快;小汽车比公共汽车跑得更快。那

我们班上有这么多同学,谁跑得更快呢?

2、看来咱们班跑得快的同学还挺多的,要不这样吧,我们来设计一场跑步比赛,比一比究竟谁跑得更快好吗?请大家先商量商量,看哪能个小组设计的比赛方法又多又好。

3、学生分组讨论。

4、提示:好,时间到,现在,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方案?

5、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相同时间3分钟,比距离相同时间30秒钟,比距离(里程表)相同距离100米,比时间长短相同距离1圈,比时间)

6、提问:

⑸真不错,想出这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来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将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呢?

⑹有的是规定相同距离比时间,有的是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距离。

⑺这两类方法都能比较出谁跑得更快,但如果我们要选出一名学生参加100米短跑比赛,用哪种方法比赛会更好些?说说你的理由。

7、学生回答。

四、活动:测量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

提出问题:如果要精确知道到底快多少,慢多少呢?需要怎么办?

(出示小车)我这里有一辆小车,它能在桌面上沿直线运动(演示几秒钟)它在运动中每个时刻的快慢都是一样的吗?怎样进行测量呢?

1、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提出自己的测量方案。老师板书与追问:

⑴、计时、报时(需要什么工具?多久报一次时?今天我们就10秒钟报一次时吧);

⑵、测量距离(用什么工具量距离?小车在运动的时候好不好测量?怎样做既不会影响小车的连续运动,又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做记号)用什么做记号?做完记号以后再来测量小车到达的位置);

⑶、拉小车;

⑷、做记录

3、演示实验:

⑸、哪个小组先来试试,让小车运动起来,并测量它每运动10秒钟,运动到什么位置。

⑹、大家分一下工吧。

⑺、学生进行合作测量。

⑻、评价:你们觉得这一小组的做得怎么样?

学生提出自已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评价:

测量进行得怎么样?

计时的同学表现如何?

配合得怎样?记录得好不好?

4、交待实验要求后学生动手实验。

5、师生共同总结交流:

大家来看这些曲线图,你能发现什么吗?(线条都是上扬的)

时间与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运动时间越长,运动的距离越远)

小车每个10秒钟内运动的距离一样吗?(不一样)

哪个时间段运动的距离长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曲线的坡度陡一些做减法发现每个时间段内通过的距离不同)

一个时间段内小车通过的距离长,这就说明小车在这个时间段内运动的速度快。

6、应用速度概念

老师这里有一份A和B同学在比赛中每1秒钟通过多长距离的数据图(出示曲线图),大家来分析一下,你们能判断出他们俩人速度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根据曲线图分析A和B的速度(注:A是匀速运动;B是变速运动,且B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要选一个同学参赛,你们会选谁去呢?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在运动时,速度是变化着的,比如:汽车飞机、火车等等。这就有待同学去用更好的方法,更精准的工具来探索速度的奥秘。

课外作业:搜集一组动物或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按由快到慢的顺序填写好书上的表格。

本课教学反思:

4它是怎样运动的

教学目标

第17节科学探究

1、能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2、通过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

3、用纸飞翼探究槭树种子传播的秘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技的先进,激发民族自豪之情。

2、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

慢。

2、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类。

3、了解槭树种子为什么能飘落到离母树很远的地方。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橡皮筋、轮子、(悠悠球)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神舟5号发射升空后的录像,地面控制中心对飞船位置、速度、方向的了解情况。然后可以简单介绍神舟6号在这方面的情况。

用教材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进入下环节的学习。

二、活动小汽车车是怎样运动的

1、学生读图,了解图中信息。

图中包含的信息包括方向,出租车行驶路线,路标,时间指示,和房子等参照物。

2、学生思考并试着自行描述: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情况,怎样描述?

3、组织学生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注意教学的组织,强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要求学生评价他人的描述。

出租车的运动情况:3点出租车位于路标10千米处,往东北方向行驶3:30到达路标20千米处,此段10千米用时30分钟,速度较慢;然后向东行驶,3:45行驶至路标30千米处,此段10千米用时15分钟,速度较快;然后在路旁一座红色房顶的屋子处转弯向南行驶,4:00行驶至路标40千米处,此段和第二路段速度相同。

4、师生共同小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三、活动: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

学生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很多物体的运动,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呢,让学生用轮子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归纳出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

1、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一个用轮子模仿上面物体的运动,另一个在纸上可以用文字

或图画来记录轮子的运动路线。当学生小组合作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时,教师适时指导。

2、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请学生上台用悠悠球模拟物体的运动,然后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也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板书。

教师介绍: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动和转动两种。讲述:摆动属于振动,振动又属于平动这是因为摆动和振动都是物体在来回或上下移动,因此可以看作平动。

四、拓展槭树种子会怎样运动

由于槭树的种子具有双翅,像长了翅膀的鸟,故而能将其中的种子带向远方。安排学生课后制作纸飞翼进行探究。

本课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与评价:(一课时) 简要进程:

1、教师组织学生一并回顾单元学习内容。

2、学生复习。

3、单元知识要点及运用抢答赛。

4、进入P25页的单元评价

教师领学生一道完成,对于等级的划分标准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做必要补充,让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清晰的标准。

5、完成指南车竞赛场题目,凡答对的同学可以自己加计星号。

第4单元力与运动

1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弯道‘竞走’”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条形磁铁;人们生产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海绵(手按下去须有一定反弹的感觉)、厚纸条(做蛇形弯道用)、胶带、乒乓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帆船在海面上航行,想想船受到了哪些力?

师:对,就像你们回答的那样,水的浮力使船只漂浮,风力让船只前行,力的作用第18节 第19节

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力的作用吧。

二、活动力的作用

1、体验

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人人都要参与、要有秩序,要明确每一种体验活动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体验:向对方用力时,对方有回应吗?如果有回应,和你用力的方向一样吗?

人与物体可直接感知的力:进行“提水”、“推门”、“掰手腕”等活动。

物体与物体之间须间接感知的力:进行“压海绵”、“用磁铁改变运动小铁球的快慢和方向”等活动。思考:“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力对物体可以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先进行组内的交流,然后再组织全班的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帮助他们认识到:提、推、拉、压、吸引都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三、活动弯道“竞走”

1、明确竞赛规则:蛇形弯道一旦做好,必须用胶带固定保持不变,组内成员可轮流监督;必须预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并做好明显标记(可以用画线的方法),终点距起点不能太近;同一小组的成员必须使用同一个乒乓球;用力时,可以吹、可以弹、可以用笔去推,方法不限,又快又不出界的就是获胜者。

2、学生开展活动。

3、竞赛情况交流会:怎样控制乒乓球取得成功。

四、指南车信箱 各种各样的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对这两项活动中所获得的力的知识进行总结,然后补充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力,同时教给学生关于力的单位名称的知识并适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分析与谈话:

P68单元评价页中的1和2题:图中物体分别受到了什么力?活动中,力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力?

本课教学反思:

2弹簧和橡皮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表示它们形状的变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认识弹力。

2、能正确使用测量力的大小并做好记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能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据此制作简易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究弹力的奥秘,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2、认真分析数据,善于发现规律,愿意合作制作测力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

1、知道弹簧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知道使用测力计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第20、21

2、知道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教师用橡皮筋自制的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握力计,按教材第43页的形式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长短不一、来自不同产品上的各种弹簧和橡皮筋,平板式弹簧测力计,钩码。

学生准备:长20厘米宽4厘米的硬纸板,剪刀,市场上常见的外面没有缠绕彩线的小号普通橡皮筋,长约16厘米的细铁丝。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并学习使用测力计,第2课时将测量记录表中的数据制成统计图,从中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这些产品中都用到了弹簧或橡皮筋,弹簧和橡皮筋在这些产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活动变形的弹簧

1、教师强调活动体验的重点是: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你用力的同时有什么感受、反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学生玩弹簧和橡皮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3、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运用上一课的知识描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①谁施力了?方向是怎样的?②谁产生了反作用力?方向又是怎样的?③结果怎样?通过描述它们的变化并且画出反推力(弹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或完善弹力的概念。

三、活动使用测力计

1、教方法教师可以手持弹簧测力计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所测量的力不要超过它的量程。

②、测力前应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它的指针是否指向零刻度线,

若指针没归零,则应通过调节使指针归零。

③在测力过程中,要注意轻拉轻放,以免用力过大使指针与面板下端导板相撞而移位,并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防止由于弹簧与外壳摩擦而影响测量的精度。

④待指针停稳后,眼睛平视指针读数,要尽量减小读数误差。

1、练习测量并记录数据

先让学生练习调零,再要求他们将测力计挂在支架上,然后在下面的挂钩上先挂1个钩码,全组成员练习读数。

1个50克的钩码挂上去以后怎么读数,是用gf(克力——非国际单位制,是工程单位制)还是N表示(牛顿——国际单位制),教师应适时补充说明:用N表示,1个50克的钩码重量是0、49牛顿,用学生的话说,就是钩码对测力计的拉力是0、49牛顿。

学生再次练习之前,教师应当再次提醒他们:如果测力计的量程为2、5牛顿,每个钩码重0、49牛顿,那么测量时最多只能挂5个钩码。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读数并做好记录。

2、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拓展活动制作简易测力计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1、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 )( )( )( )( )( )六种器官构成的。 2、植物的器官包括( )器官和( )器官,( )( )( )属于植物的( )器官,分别有( )( )( )( )作用,并能使植物获得营养和生长。( )( )( )属于植物的( )器官,有保证植物种族繁衍的作用和功能。 3、根是构成植物( )系统的器官之一。植物的根具有( )和( )的作用。有的植物的根还具有( )的功能。 4、植物用( )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5、植物的根有( )和( )两种。白菜的根是( )根,葱的根是( )根。 6、植物的茎有( )的作用。还有( )的功能。 7、1606年,( )科学家(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是从( )获得的。 8、( )年,( )国的( )发现,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 )。 9、植物的生长离不开( )。 10、什么叫光合作用? 答: 11、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动物和人类有什么意义? 答: 12、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 答: 13、什么叫叶的蒸腾作用?叶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答: 14、仙人掌的刺是它的( ),作用是:( ),厚厚的绿色部分是它的( ),可以( )。 15、华南虎生活在中国的( )部,估计20世纪50年代早期仍有近( )只,目前已经濒临灭绝了。 16、动物的( )( )( )与它的( )是相适应的。

17、动物的运动方式是( )的,如( )( )( )( )( )等。 18、根据动物食性的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答: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腐食动物。 19、人的一生只换一次牙齿,换牙期在( )——( )岁。 20、鱼类外表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答: 21、我国人民对鱼类的观察、认识和利用很早就开始了,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 )编著的( ),就记述了鲤鱼养殖技术。 22、起源于中国( )的金鱼,是先由( )的野生鲫鱼突变为( )的金鲫,再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才有了现在的多姿多彩的金鱼。 23、鲸鱼不是鱼,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蝙蝠不是鸟,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 24、举例说明什么是哺乳动物? 答:像兔子、牛、马、羊、熊猫这样( )、( )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25、哺乳动物的特点是( )和( )。 26、海豹、蝙蝠、犀牛、青蛙、鳄鱼、海豚这些动物中,哪些是哺乳动物,为什么? 答: 27、( )是动物飞翔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28、( )是鸟类特有的,略有( )和( ),有( )( )( )等功能,羽毛通常分为( )( )和( )三种,羽毛的羽轴根是( )的。 29、( )、( )、( )、( )、( )等都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30、比较鸽子、蜻蜓、、和蝙蝠的翅膀的特点。 答: 31、鸟类有哪些形态结构适于空中飞翔的特点?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复习资料

四年级(下)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结构分为种皮和胚。 种皮:保护种子。 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胚分为: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子叶:提供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2、种子萌发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有些种子还需要阳光。 3、植物幼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幼苗的高度,叶子的数量、大小、宽窄都会发生变化。 4、花盆底部垫瓦片的主要作用:保证水分能够缓缓流出,又使泥土不会堵塞排水孔保证空气及水分的流通。 5、在透明的玻璃杯里播种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但是由于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应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6、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第二单元:生生不息 1、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的生命能够延续、能够发展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繁殖方式。 2、植物的花由花萼、花瓣、雌蕊、雄蕊组成。 3、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药里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昆虫、风、水、人工)传到雌蕊顶端,这个过程叫传粉。花经过传粉后,花瓣会脱落,子房发育成果实。 4、不同的传粉方式:植物有的依靠异花传粉(如:菊花),有的依靠自花传粉(如:黑麦花、大豆花);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还经常对植物进行人工授粉。 5、植物繁殖方式具有多样性。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开花结果)和无性繁殖(通过根、茎、叶繁殖)。 6、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①扦插: 剪除部分叶子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枝条下端剪成斜口,便于与土壤充分接触;在土中挖小坑的作用是防止擦伤植物的新断面。植物扦插能否成活,关键还要看扦插后的养护工作。 ②嫁接能够结合不同植物的优点,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方面应用广泛。苹果、梨、桃等果树,都是进行嫁接繁殖的。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要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学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 显的根属须根。 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 5、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在茎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向下运输养料 的筛管。 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 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1774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发现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9、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 输,也可以保持植物相对恒定的体温。 10、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 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每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它的身体结构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也会出现差别。 3、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7、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是有区别的: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蜻蜓的翅膀膜质,蝙蝠的翅膀是皮质的。 8、羽毛是鸟类特有的,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9、鸟适合飞翔的特点有:羽毛轻,骨骼中空,身体呈流线型,龙骨突发达等。 10、我国的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有: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大熊猫等。 11、珍稀动物减少或灭绝的原因主要有:栖息地被破坏,食物的匮乏,人为的捕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体温计)、(指针式温度计)等, 3、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记作(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记作(100℃)。 4、零下六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5、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 6、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7、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8、(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9、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灭时要用(灯帽盖灭)。 10、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①安装地板砖时留缝隙;②夏天电线变长;③被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④架设高压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容易断裂;⑤在铺设铁轨时要在铁轨间留缝隙;⑥啤酒瓶或饮料瓶中的啤酒、饮料不能装的太满,夏天受热容易使瓶子胀破。 11、热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或是从一个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12、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13、为什么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会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要穿厚一点,会感到暖和? 答: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是为了(加快热的传递),所以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穿厚一点,是为了(减少热的传递),所以感到暖和。 14.传热比较快的材料有(铁、玻璃、铝)等,如:炒菜用的锅大多用(铁)或(铝)制成;传热比较慢的材料有(木头、陶瓷、塑料)等,如:锅把却是用(木头)或(塑料)制成的。 15、保温设备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弱)的材料,散热器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强)的材料。 16、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晴天、下雪天、阴天、下雨天、雾)等现象来描述天气。冬季,我国北方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有(下雪、雾凇、大雾)等;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是(炎热多雨)。 17、我知道有关天气的成语有:风雨交加、风和日丽、狂风暴雨、骄阳似火、滴水成冰。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 植物的身体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植物卡片、有关植物器官的图书资料、课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网络教室上课)资料卡。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教学建议用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观察植物,总结、指认植物体的六大器官。 第二课时:查阅资料知道植物六大器官的功能。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资料上自己质疑的内容。 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简单的话语,让学生明了观察活动的目的有二。其一:观察不同的植物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其二:寻找所观察的植物身体结构上的共同之处。明确的观察范围和观察目的,有助于学生观察活动有效、有序的展开。 活动1 观察植物的身体 活动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在观察多个个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加工,归纳概括出植物体共同的结构特征。教材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植物。教师在引领学生展开活动时,应先选择一种可以同时观察到植物六大器官的典型植物,让学生以独立观察为主。最好提供一张没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植物的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之后组织学生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须在室内简要提示活动要求:带上活动记录表;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接着组织室外观察,最后在室内交流汇报观察结果。最后的环节是一个概括、归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 为了便于组织教学,课堂上可让学生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或是教师用课件演示当地一些有代表性的绿色开花植物,作为课内观察的内容。让学生分别说出每种植物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之后再让学生结合对典型植物的观察进行总结,归纳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教材呈现的学生观察记录示例有很强的代表性。一般情形下,学生通过观察能比较容易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溶解 第一课它溶解了吗 1.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 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 1.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 通过不断调制和比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种泡泡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比找到最优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第一课观察兔子的反应 1.科学知识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 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第二课观察蜗牛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一课发光发热的太阳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第二课看太阳认方向 1.科学知识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学习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学习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1.植物的身体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1.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习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 学习难点:提炼资料。 学习用具:课件。 学习用具:各种课外书、资料卡。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体问: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么?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植物的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于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于须根。 4、将右图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容器内水量会减 少。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5、把一段芹菜插入红水瓶,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芹菜的茎变红 了,将芹菜横切,可以看到一圈红点,将芹菜纵切,可以看到一条 条的红线,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6、海尔蒙通过做柳树实验认为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普里 斯特利的小鼠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7、植物的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8、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 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 称为光合作用。 9、叶蒸发水分的作用称为叶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 的意义是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 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 10、仙人掌的叶子呈刺状,大大降低了水分的蒸发。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 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 去描述。 2、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以植物 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 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3、人的一生只换一次牙齿,换牙期在6~12岁。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重点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线索,围绕“事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变化”,编排了“植物生活的秘密”、“多种多样的动物”、“声音”、“信息的传递”、“水的变化”、“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6个主题单元、53个活动。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本单元由3课书组成,第1课“植物的身体”,主要让学生观察、指认植物的6大器官,并通过查阅和搜集资料,让学生知道植物各大器官的作用;第2课“根与茎的奥秘”是在观察根的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验证根、茎的作用;第3课“神奇的叶片”则利用科学史激趣和引领,通过实验研究和直接呈现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太阳与植物的关系,了解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第2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本单元按“总—分—总”的结构来构设教材,由5课书组成。第1课“动物的特征”先指导学生对“动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其生存”这一特征作个初步了解,然后再分生活在水中的、陆地的、空中的三个领域来具体研究动物的这一特征,其中,第2课“水族的公民”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第3课“吃奶长大的动物”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获取食物的适应,第4课“飞翔的精灵”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运动的适应,与此同时,通过每一课的学习再次体验动物的多样性;第5课“珍稀动物的保护”是进行单元总结,让学生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第3单元(声音):本单元由“辨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4课书组成。 第4单元(信息的传递):本单元由“信息”、“书信和标志牌”、“电报与电话”、“信息时代”4课书组成,这是1个既与本册训练重点相关联、又能体现科技史特色的单元。 第5单元(水的变化)):本单元由“不翼而飞的水”、“飞回来的小水珠”、“结冰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4课书组成。 第6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这是湘版科学教材的特色单元(每册都有),都是对全册教材的探究技能训练重点的回顾与总结,并用又一次的活动来进一步强化、提升,而本册教材是在总结了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之后,通过“恐龙之谜”的活动来巩固、提升的。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围绕研究主题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搜集信息进行主动学习,能比较熟练地制作资料卡片和资料摘要等。 尝试探究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其所具有的功能之间的关系,逐渐从“认识是什么”提高到“探究为什么”。 能由“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等角度提出可探讨的问题,能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尝试自己制定简单的实验(如对比实验)计划,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控制变量的实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 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

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精品 文档 【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湘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 1. 植物的身体 教学内容: 主要是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观察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2、科学知识: 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具准备:观察记录表 教学时间:2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

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 植物的身体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绿色开花植物 观察 爱护植物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植物的器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应知应会知识点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应知应会知识点 一、填空题:第一单元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 苹果树上的苹果是(果实),苹果籽是(种子)。 3. 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氧气),根具有(吸收水分、养分)和(固定)植物身体的 作用。 4. 在植物的根吸水实验中,过一段时间容器内水量会(减少)。 5.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6. 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 同时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叫(光合作用)。 7. (阳光)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一般背阴的植物长势(不如)向阳的植物。 8. 植物的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叫叶的(蒸腾)作用。 9.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养料的运输)。 第二单元 1.骏马在(草原)上奔驰,大猩猩一般生活在(森林)里,鸟儿可以(飞翔),鱼儿 可以在(水)中游。 2. 我的身边最常见的动物有()。 3. 动物的身体特点是和(环境)相适应的。 4.像兔子、牛、熊猫这样()生,靠()长大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5. 我认识的会飞翔的鸟有()。 6.鸟类的飞行工具是()。 7.鸟类的皮肤表面有(羽毛),具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 8. 鸟类是体表有()覆盖,善于(),()生的恒温脊椎动物。 9.()被称为“国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10.我知道的珍稀动物有() . 11.保护珍稀动物,首先要保护它们生存的(),禁止滥砍乱伐森林。 12.企鹅的双翅变成了(鳍)状,失去了(飞翔)能力,却能在(水里)很快地(游泳)。 13.松鼠生活在()里,鲤鱼生活在()里。 14.动物的食性各不相同,我们把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 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腐食动物。 15.鲸是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体型像(鱼),前肢成(鳍)形。 16.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7.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境内,是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的理想地区。 第三单元 1.声音)可以供人们互相交流。 2.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3.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平时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6.声音的大小可以(控制),当声音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时,就会变成(噪音)。 7.人的听觉器官是(耳朵),我们一定要保护听觉。 8.(植树)可以在城市里有效减少噪音。

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期末考试试卷 湘教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共9题;共9分) 1.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 2.在标准状态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________°C,水烧开(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__°C。 3.把装水的盘子放在太阳下,过一会儿,盘子里的水减少了这种现象叫做水的________。 4.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地面或物体上受冷后凝结成的小冰晶是________。 5.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产生,物体停止________,我们就听不到声音。 6.宇航员在太空中,面对面也不能听到对方声音,是因为声音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7.声音的强弱叫做________,声音的高低叫做________。 8.碘酒遇到________会变成深蓝色;在纸上挤压后留下油迹的食品中含有________。 9.预留铁轨缝隙是人们应用了________原理做的事情。 二、选择(共9题;共18分) 10.下列哪种物体不是大自然中水的化身( )。 A. 云 B. 霜 C. 干冰 11.碘酒滴在馒头上会变蓝,是因为馒头中含有( )。 A. 脂肪 B. 淀粉 C. 维生素 12.太阳能热水器的管子做成黑色,主要是为了( )。 A. 保护管子 B. 吸热 C. 美 观 D. 散热 13.热在固体中传递的方式是(________ ),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方式是( ________ ),不依靠任何物体能传递的方式是( ________ )。 A.辐射 B. 对流 C.传导 14.下列三种物质形态,通常( )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 A. 固体 B. 液体 C. 气体 15.上课铃声响起,小朋友们从各处跑向自己的教室,这说明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朝着( )的。

最新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 5、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 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 程称为光合作用。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 利的发现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9、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 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3、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4、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5、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是有区别的: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蜻蜓的翅膀膜质,蝙蝠的翅膀是皮质的。 6、羽毛是鸟类特有的,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7、鸟适合飞翔的特点有:羽毛轻,骨骼中空,身体呈流线型,龙骨突发达等。 8、我国的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有: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大熊猫等。 9、珍稀动物减少或灭绝的原因主要有:栖息地被破坏,食物的匮乏,人为的捕杀等。可以采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方法保护这些珍稀动物。 第三单元声音 1、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4、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是利用固体传声的原理制成的。 5、使声音变大的方法有:提高音量,借助传声物体(如话筒、喇叭等),缩短声源与耳朵间的距离。 6、噪音指令人心烦的声音。包括:过大的声音,杂乱的声音,让人不舒服的声音……… 7、噪音给人带来的危害有⑴会使人的听力受损,⑵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⑶影响人的神经系统, ⑷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8、减少噪音的办法有:⑴从噪音的产生、噪音的传播、噪音的接收这三个环节来防治,⑵加强宣传,杜绝噪音源,⑶利用法律武器,控制噪音源。 第四单元信息的传递 1、信息是指人们与外界沟通时自己所感知的某种事物的样子。 2、五次信息革命分别是: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和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的迅速推广。 3、利用标志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标志具有:会意、醒目、美观、简洁等特点。 4、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电报机。1876年,贝尔获得电话发明的专利权。 5、发电报最早用的是“莫尔斯电码”。 6、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读做“滴”;“—”读做“哒”。 7、发收电报要经过“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 8、现代数字通讯是用电路的接通(1)和断开(0)来传递信息的。 9、信息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有:(1)导致了学习和工作方式的改变(2)娱乐方式的改变(3)网上购物(4)远程控制(5)方便了查询。 10、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传输速度快,传播容量大,传播距离远,保密性强,功能多等。 11、使用互联网时注意:(1)合理控制使用时间,(2)控制使用范围,(3)提高警惕,(4)不要随意去网吧。 12、为什么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改变了我们的娱乐方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五单元水的变化 1、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水温不会升高。其原因是水变成水蒸气跑掉的过程中要吸热。 2、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热。 3、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温度(2)提高风速(3)扩大蒸发面积。 4、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5、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可以变成小水珠,当这些小水珠飘散在高空中就是云,低空的则是雾,附着在物体上的则是露。 6、冰是固体状态的水。它是水遇冷到0℃以下变成的。水——→冰 7、用冰盐混合的方法可以降低温度,所以实验室可以用冰盐混合的方法来造冰。 8、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而结成的小冰晶。 9、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固态的是冰,液态的是水,气态的是冰。 第六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 1、搜集信息的方法有: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借助电脑、书籍等获取第二手资料。 2、通过搜集资料,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3、搜集关于恐龙资料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搜集研究——整理记录——展示交流。 重点实验 1、凝结实验 方法:①取用2个烧杯,在一个烧杯里倒入适量热水,另一个烧杯里倒入等量冷水。②分别将2个冷玻璃片盖在2个烧杯上,观察玻璃片底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盖在盛热水的烧杯的玻璃片底部出现了小水珠。 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 2、造“雾”实验 方法:往大口杯里倒入大半杯温水,将冰块放入塑料袋,然后伸入杯口,接近水面。观察杯口处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在杯口会看见许多白色的“烟雾”出现。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7 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并懂得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2、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需准备的、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及早准备。 4、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重点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难点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学教育 1、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 2、重新交待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3、总结上期考评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发新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自备的材料 用具。 四、进行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选定课代表及组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根据班上 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 板书:后记:

第一单元溶解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 28 课题1、它溶解了吗?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 活的自主意识。 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把看 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 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 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 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 2 :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 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 篇一: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三、[设计理念]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认识上的跨越。为此我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观察、收集发声物体的变化特点,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

完整word版,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试卷(附答案)

中心小学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试卷 分值:100分时间:60分钟 姓名:()班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12-15附加题每空1分) 1、植物的身体一般包括()、()、()、()、()和()6个部分。 2、植物的根有()植物和()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根一般可以分为()和()两类。 3、绿色植物的叶在()下,能利用()和()制造出()等营养物质,并释放出(),叶的这种作用叫叶的光合作用。 4、植物的生长需要()、()和()。 5、动物按食性分类,可分为()动物、()动物、()动物和()动物。其中老虎属于()动物。 6、鱼的身体分为()、()、()三部分,鱼的身体表面覆盖着()能保护它的身体。 7、像兔子、牛一样(),靠()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8、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特征,羽毛有()、()和()

三种。 9、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声音的高低叫()。 10、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11、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但是不能在()中传播。 12、听诊器是()年由()国医师()发明的,利用 科学原理是()(气体传声/液体传声/固体传声)。 13、电话是由()发明的,电报机是由()发明的。 14、现代数字通讯中电路的接通用数字()表示,电路的断开用数字()表示。 15、加快蒸发的方法有()、()、()等。 二、判断题:根据题意判断,正确的在()内画√,错误的在() 内画×。(每题2分,共26分) 1、萝卜、白菜的根是直根,葱、大蒜的根是须根。() 2、鱼鳔能帮助鱼停在不同的水层间。() 3、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肉质的茎都有利于它适应沙漠的环境。() 4、鱼的嘴一张一合是鱼在喝水。() 5、麻雀、鸡、鸵鸟、企鹅、蝙蝠都是属于鸟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