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

摘要版发展指数报告

前言

“健康中国”是国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

进一步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的论断,这意味着国家将从战略层

面统筹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与长远的问题,并将其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党和国家长

期以来高度重视全民健康问题,持续加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近年来颁布

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

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明确了“健康中国”战略的顶层设计、愿景目标、实践路径与制度保障。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社会基本保障三支柱的重要组成与有力补充,通

过扩大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丰富健康保险服务,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健康服务业、

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将发挥“生力军”作用,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医疗体制改

革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7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

司合作,联合零点有数,发布了《2017中国大中城市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该报告通

过对行业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系统性调查和全方位数字化测量,全面衡量国民对健康与保障的

认知度、充足度与规划度,其发布的指数是我国首个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监测和评价指标。指

数发布后,引起了政府、行业、企业、民众等社会各界对商业健康保险的热切关注与深入探讨,

在政策配套、行业发展、理念宣导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社会影响持续扩大。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项目组再次发布《2018中国大中城市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背景下,该报

告通过对国民健康生活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中的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重点调研与深入

探讨,期望能够引发社会公众对个人健康与家庭健康问题的关注,倡导健康生活、巩固全民健

康基础;期望个人与家庭能够未雨绸缪,进一步提升健康生活与保障意识,尽早为个人与家庭

构筑健康保障机制;期望保险行业能够携手共进,不断提升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管理水平,

开发更多符合百姓需求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并投放市场,促进健康保障、健康服务、健康产业

的协调发展与融合发展;同时也期望借此能够对政府部门在商业健康保险配套政策的制定方面

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运行机制与发展环境,期望保险

行业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前言

为更好地开展《2018中国大中城市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的调研工作,项目组在认真总结2017年度商业健康保险指数调研发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了指数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指数分析维度更全面。从单一的需求侧分析,扩展到包括寿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健康险公司等商业保险公司在内的商业健康保险与服务的供给侧,项目组还对商保公司与医疗机构的合作状况开展调研,了解商业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供给现状和未来规划、当前发展水平和盈利情况、发展难度和期望,从供需结合的角度更全面地分析评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与服务的供求状况;

二是指标体系设计更合理。通过中国社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等专家的多轮充分论证,项目组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完善,在指标体系框架搭建方面,项目组顺应保险行业回归保障的总体发展要求以及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与服务相融合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充实保障维度的指标体系,并扩展了健康管理服务认知与规划方面的指标内容,共形成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更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现状;

三是指数样本调研更充分。通过知名研究咨询机构零点有数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大学生责任行团队共同协作,本报告扩大了大中城市居民样本数量,进一步提升需求侧指数结果的准确性与代表性,并增加了供给侧、合作方医院以及舆情等更多元的数据来源。

四是增强对热点政策的关注。指数报告不仅对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结果作分析与评估,对影响行业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引起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相关热点政策也进行了调研分析。通过与沃民高新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该报告增加了对税优健康保险、医保卡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以及长期护理保险等热点政策的舆情分析。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再次感谢中国社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零点有数、沃民高新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伙伴的精诚合作和辛勤付出。

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需要凝聚各方力量,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将积极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商业保险、健康医疗、新闻媒体等机构开展合作,进一步增强商业健康保险指数体系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将该项目打造成为汇集健康保障产业链多领域多层面专家和实践者的“开放开源”的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保险行业更好地满足社会民生对健康保障的真实需求,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推动行业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目录C O N T E N T S 02前言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需要你我共创05要点与建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意识、行动和规划平衡前进,政府、企业和居民携手共建P A R T 01

18宏观背景: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共铸健康保险之利剑,谱写居民保障之华章

P A R T 02

27研究说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指数创新,政策、需求、供给、合作方四维一体P A R T 03

41指数解读:析毫剖厘,刀铗锋锐

商业健康保险初步发展,居民保障意识略微提升

P A R T 04

56C C H I D I 指数编委会举五湖四海之英杰,绘健康保障之宏图

Part 1

要点与建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王阳明

商业健康保险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个人同心协力、共同推进。

本章从整体上对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年龄微指数、企业微指数进行了解读,并从需求、供给和政策角度对目前商业健康保险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基于政府、行业、企业、个人不同层面为商业健康保险的稳步发展建言献策。

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要点与建言

要点部分(一)指数要点

1.1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处于基础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为63.0,与2017年(60.6)相比虽有所提升,但整体发展处于基础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1.2居民重视并高度关注自身健康,但在商业健康保险配置方面,有认知无规划、有规划无行动等知行不一的情况仍较突出

本次调研,健康维度得分整体高于保障维度得分。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对健康的重视度与关注度较高,体现为受调研群体的健康充足度处于相对较理想的水平(77.6);但保障维度得分较低(51.6),有认知无规划、有规划无行动等知行不一的情况仍较突出。

国民对自身所面临的健康风险意识以及对商业健康保险保障的认知方面虽有所增强(保障认知度58.3),但落实到商业健康保险的规划配置与具体实践方面表现不足(保障规划度55.9,保障充足度仅47.7)。除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健康保险保障方面的教育外,商业保险机构与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应增强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与服务供给之间的纽带联系,通过创新产品设计、丰富产品供给,切实满足老百姓对自身或家庭所面临健康风险与财务风险的保障需求,促进其通过配置商业健康保险加强个人、家庭对健康风险、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

1.3年龄微指数:60后群体健康资讯来源较传统,关注医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70后群体已进入家庭稳定阶段,健康保障认知较理性,关注自身及家庭的健康风险保障的覆盖能力与水平;80、90后群体在商业健康保险配置方面更具前瞻性,并倾向于通过新媒体获取健康资讯与产品服务

60后群体更倾向于通过日常亲朋好友交流和电视/广播等传统渠道获取健康资讯,受投保年龄增长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所发挥的保险保障的经济杠杆作用下降或虽已配置商业健康保险但服务体验不足等因素影响,这部分群体的保障意愿较低(保障规划度33.7)。此外,该群体较关注健康医疗服务资源的可及性,商业保险公司应重点加强健康产品与服务的紧密结合。

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

要点与建言

要点部分

70后群体已进入家庭稳定阶段,大部分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该群体对家人的健康与保障关注度相对更高、对健康与保障的认知也更为理性与科学,更倾向于通过专业人士获取健康资讯,并具有较好的健康生活管理与规划水平(健康规划度75.2)。对这部分群体,商业保险公司应重点考虑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对群体个人及其家庭成员健康风险的覆盖能力与保障水平。

80后、90后的健康认知(68.1,66.0)与保障认知(61.7,61.2)情况更佳,该群体更倾向于通过移动互联等创新专业媒介获取更新更专业的健康资讯,在商业健康保险配置方面更具前瞻性,未来一年内配置商业健康保险保障以及尝试新的健康服务项目的意愿和兴趣也较强(63.5,60.8)。针对年轻群体,商业保险公司可推出适配移动互联网等创新渠道购买的健康保险产品与创新服务,通过新兴媒体加大推广与宣传力度。

1.4企业微指数:外商/港澳台企业得分最高,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得分均较高,而个体工商户和无单位人员得分最低,提升灵活就业人员的健康和保障水平仍是难点外商/港澳台企业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得分最高(67.5),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得分均较高(65.7,65.9),个体工商户(61.0)和无单位人员(56.9)得分最低,这也符合项目组预期。中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仍有一定比例的劳动力处于非正规化的就业状态,提升灵活就业人员的健康和保障水平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府在着重提升劳动市场正规化水平的同时,也要在一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向这一部分人群有所倾斜。

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要点与建言

要点部分

(二)需求侧要点

2.1健康情况:调研人群整体处于相对健康状态,个人生活习惯、收入水平、年龄、所属行业及工作环境、家庭结构、对自身及家人健康问题的认识等因素对个体健康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健康信息的获取在不同年龄、地区、收入人群间存在不同程度分化;居民对健康体检、运动健身等传统的健康服务兴趣度较高

健康行为直接影响个体健康状况。健康风险更高的高BMI群体健康习惯欠佳,体检、运动、吸烟等方面的习惯均不如受调研人群的平均水平。

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健康行为差异明显。25-29岁年轻受访群体更关注健康生活,30周岁是个体生命周期中运动习惯发生显著变化的分水岭,50-54岁人群体检频率最低。

家庭结构不同,所产生的生活压力有差异,对个人健康行为产生较显著的影响。在三代同堂家庭结构中处于家庭中流砥柱地位的受访者,其运动频率显著低于单身人士。

收入水平与健康行为密切相关。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对健康的时间投入与经济投入的意愿与能力更强,受访群体使用体检服务情况以及运动时长情况均随收入水平提高而改善。

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是重要的健康服务获取途径。企业福利水平较高的单位在职工健康福利方面的供给水平相对较稳定,员工体检情况普遍较好。行业工作环境、行业获取体检服务的便利性也是影响居民所获健康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

对自身及家人的健康问题的了解,有助于其改善健康行为。健康风险较高的群体更关心自身和家人健康,罹患慢性病、有家族病史的受访者,增加自费项目或自费体检的意愿更强。

对健康信息的获取在不同年龄、地区、收入人群间存在不同程度分化。年轻一代对移动互联等新兴传播方式的接受度较高,45周岁以上年长群体的主要接收渠道仍然是电视广播与亲友传播。一线城市居民通过新兴及专业渠道获取健康信息的比例仍高于二线城市,但智能手机的普及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健康信息获取方面的区域差距。新媒体对健康理念与知识的传播影响力普遍高于专业类的报纸杂志和书籍等传统媒体。经济收入状况越好的群体,通过专业人士的建议获取健康信息的比例越高。

从健康服务的投入偏好来看,受访者对健康服务的兴趣度与对此项服务的认知度、可及性与获得感密切相关,总体而言,受访者对健康体检、运动健身等传统的健康服务兴趣度较高,对于可穿戴设备等新型健康服务兴趣度较低。经济状况较好的群体对APP问诊咨询等新颖健康服务项目的兴趣较高,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群体,相对更加关注体检、运动健身等认知度较高、可及性较好的传统健康服务项目。

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

要点与建言

要点部分

2.2健康风险保障情况:商业健康保险的认知与地区经济水平、个人收入、年龄等因素相关,个人和企业的健康保障实际配置率均较低,个人的知与行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商业健康保险的认知与地区经济水平、个人收入、年龄等因素相关,经济水平越好、收入越高、年龄在20-44岁的个人,对健康险的认知程度较高。居民对重大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认知度大幅高于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险和高端医疗险等其他健康险。

商业健康保险在受访群体中的覆盖度较低,购买比例不足10%。健康风险的覆盖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人仍依靠基本医疗保险与自筹资金。调研中,年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受访群体配置商业健康保险的意愿最低,保险配置集中在高端医疗险产品上。

不足三成的企业为其员工提供了健康风险保障,并且保障形式较为单一,医疗保险占比最大。

个人的知与行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对于健康风险的认知并未能转化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行动。认为自己身发生重大疾病的风险非常大的受访者中,仍有82.1%尚未购买商业健康保险。

2.3商业健康保险的配置规划:居民更加偏好给自己和子女投保,且重大疾病保险是首选。居民有配置商业健康保险的投入考虑,但认为商业健康保险价格过高是无法满足需求的主因

个人首次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时,实际案例(如:他人因病面临经济困窘)是触发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保险行业内人士”是受访者获取商业健康保险相关资讯的最主要渠道,”保险代理人/业务员”也仍然是当前商业健康保险的最主要购买渠道。作出购买决策时居民最关注

的是保险产品责任范围与保险公司实力。

在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对象选择上,受访者表示将优先考虑为自己的父母投保商业健康保险,其次是为自己投保,但实际行为中多数将自己和子女作为商业健康保险的首次投保保障对象。对已配置商业健康保险的人群来说,配偶和子女是其优先考虑的投保对象,对未配置商业健康保险的人群来说,会优先考虑自己父母。

结合被保险人选择与被保险人年龄两个因素进行分析,受访者首次投保商业健康保险时:选择为自己投保的,大部分处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初期(19-35岁);选择为子女投保的,子女通常尚未就读大学(0-18岁);选择为父母投保的,投保时父母往往已年满56周岁。

供需两侧在商业健康保障类型选择上的认知一致:受访者在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时首选重大疾病保险产品。

受访者中近半数认为,价格过高是当前商业健康保险无法满足自己购买需求的主要因素。年收入50万元及以上受访者中,有16.3%的人认为健康险的覆盖范围不能满足自己和家庭的需要。

未来一年内,受访者愿意在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方面追加的投入,大致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健康体检是居民相对更愿意额外支付费用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但受访者中也有近1/3不愿意为商业保险公司所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支付额外费用。

2.4已购商业健康保险人群的服务体验:已购险居民的理赔服务体验总体尚可,对健康服务的体验不足

已经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居民对理赔服务的体验总体尚可,四成以上办理过商业健康保险理赔的受访者表示未遇到理赔方面的问题。

居民获取服务的主要途径是传统渠道,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渠道理赔的覆盖面相对不足,但后者的理赔满意度显著高于前者。

受访者反馈遇到的理赔问题主要是理赔流程繁琐和处理时效较长,受访人群反馈的平均理赔时效为13.7天。调研结果显示,当理赔时效压缩到11天以内时,消费者满意率相对改善,因此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理赔服务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客户对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健康服务体验不足,已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受访者中,近四成未享受过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各项健康服务。少数已享受过商业保险公司健康服务的受访者中,超七成认为所享受的服务内容能够满足需要,在服务选项中偏好体检服务,其次是运动健身与慢病管理。

商业保险公司对于健康管理服务定价的心理预期集中于500-1000元之间,低于受访者对于同类型健康管理服务的支付意愿水平。

(三)供给侧要点

3.1行业发展现状: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连年增长,虽然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但经营发展难度仍较大,尤其体现在团体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保险经营方面。制约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瓶颈仍未破除,医疗健康市场环境和医疗健康数据获取两个方面亟待破局

2017年,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6581.01亿元,寿险业务表现最抢眼,占比58.7%;而健康险业务仅占12.0%,但有较大发展潜力。自2014年以来,我国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连年增长,年复合增长率40.4%,至2017年已达4389.5亿元。

在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方面,本次调研显示,个人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情况普遍优于团体商业健康保险。从产品形态看,受调研的28家保险公司普遍认为提供意外医疗保险和住院补贴保险的经营难度相对较低。

接受调研的28家保险公司中有近八成认为当前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亟待破局的发展瓶颈主要在医疗健康市场环境(32.1%)和医疗健康数据获取(25.0%)两个方面。

3.2产品供给情况和销售情况:当前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给数量上以医疗险、短期险产品居多。2017年个人商业健康保险新保排名前三的是提供重大疾病给付、住院医疗费用补偿和意外医疗费用补偿责任的产品;2017年团体商业健康保险新保排名前三的是提供住院医疗、补充医疗和重大疾病保障责任的产品

截至2017年底,受调研的28家保险公司投放市场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总数为2432个,产品形态方面主要以医疗险产品为主(54.7%),责任期限方面主要以短期产品为主(70.7%)。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投放中,多采取长短险结合、主险和附加险产品结合的组合方式等进行销售。

在个人商业健康保险方面,2017年新保排名前三的大部分是提供重大疾病给付、住院医疗费用补偿和意外医疗费用补偿责任的产品;在团体商业健康保险方面,2017年新保排名前三的主要是提供住院医疗保障、补充医疗和重大疾病保障责任的产品。

受调研的28家保险公司客户疾病险平均保额为17.4万元,相比重大疾病医疗支出成本,民众健康风险覆盖方面保额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3健康管理服务供给情况:大部分商业保险公司会针对个人或团体商业健康保险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且类型较为丰富,导医服务、重疾绿色通道服务的供给占比最高。但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配套服务的覆盖能力仍显不足,已购险客户对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服务体验不足。健康管理服务的成熟度、客户对服务的认知、服务的效用可能影响此项服务的受欢迎度

在受调研的28家保险公司中,85.7%商业保险公司表示会向商业健康保险个人客户提供健

康管理服务,且类型较为丰富,其中提供导医服务、重疾绿通服务的比例最高。75.0%的受调研商业保险公司,会向商业健康保险企业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与向个人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相比,服务项目相差不大。

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配套服务覆盖能力仍表现不足,客户对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服务体验仍不充分。尽管高达85.7%的商业保险公司反馈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但近四成已购买健康险的受访人群表示从未享受过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各项健康险服务。

此外,健康管理服务的成熟度、客户对服务内容的认知与获得感也会影响健康管理服务受欢迎程度,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控指标以及健康饮食管理等服务内容在受访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当前仍不高,受调研的28家保险公司亦反馈其服务受欢迎程度一般。

3.4产品和服务未来供给:未来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投放方面,计划重点包括:重大疾病给付保障、住院医疗费用补偿和医保目录外自费药费用补偿;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规划方面,计划重点包括:“借助APP进行健康饮食管理”、”导医服务与重疾绿色通道“和”使用可穿戴设备监控相关指标“这三大方面

对于未来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投放,受调研的28家保险公司均计划增加重大疾病给付责任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给,96.4%的保险公司计划增加提供住院医疗费用补偿责任的健康险产品供给,82.1%的公司计划增加提供医保目录外自费药费用补偿责任的产品供给,78.6%的公司计划增加提供门急症医疗费用补偿责任的产品供给,另有67.9%的公司计划增加包括海外就医保障责任的产品供给。

在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规划方面,“借助APP进行健康饮食管理”、“导医服务与重疾绿色通道”、“使用可穿戴设备监控相关指标”是商业保险公司在调研中反馈的服务供给计划重点,但考虑居民接受度,需设计好服务提供内容与模式。

(四)政策要点

4.1政策、产品、流程三大要素的有效推广对于推广税优健康保险尤其重要。税收优惠的激励作用有所不足,但产品责任仍具有较强吸引力

总体来说,受访者表示不购买税优健康保险产品的主要原因包括:对政策不了解(47.3%)、对保障产品不了解(31.5%)、对减税操作流程不了解(22.6%)。因此政策、产品、流程三大要素的有效推广对于推广税优健康保险尤其重要。

调研显示:从税收优惠力度看,近四成受访者反馈税收优惠政策会对自身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其中,48.7%的20-24岁受访者表示税收优惠政策会对其购买产生比较大或极大的促进作用。从产品本身看,年收入水平在20万元以上的受访人群中44.4%表示即便没有税收优惠也会选择购买,说明产品本身包括保障责任、价格等其他非税收产品因素在促进购买方面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4.2税优健康保险的网络舆情:关注度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政策本身、相关产品

功能等方面

随着税优健康保险政策的不断推进,网民对税优健康保险的关注度也持续增加,网民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政策本身、相关产品功能等方面。网民对该项政策的正面评价包括税收优惠、价格低廉、可带病投保和保证续保等;从网民的反馈来看,税优健康保险产品在投保流程、税优额度和购买渠道丰富度方面有一定提升空间。

4.3医保卡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网络舆情:关注度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政策本身、相关产品功能等方面,总体政策认可度较高

随着医保卡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政策的不断推进,网民对其的关注度也持续增加。网民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政策本身、相关产品功能等方面。网民对该项政策认可度较高,作出积极和中性评价的网民占比超过九成。

网民对该项政策的正面评价包括产品保费低、购买便捷、覆盖责任广、盘活医保卡结余资金等;从网民的反馈来看,医保卡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在承办公司数量、对投保人使用医保卡购买保险时的医保卡余额限制、对投保人的健康及年龄方面的限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4.4长期护理保险的网络舆情:关注度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长期护理服务、政策本身、相关产品功能等方面,总体政策认可度较高

随着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不断推进,网民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关注度也持续增加,网民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长期护理服务、政策本身、相关产品功能等方面。网民对该项政策认可度较高,作出积极和中性评价的网民占比超过九成。

网民对该项政策的正面评价包括能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部分护理问题、待遇保障范围合理、待遇支付不设起付线、多渠道筹集资金等;从网民的反馈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障人群范围、老人生活能力评估、养老机构数量、护理人员数量及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网络分析显示,网民对以政府为主导的长期护理保险与以个人为主导购买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之间,存在一定的概念混淆。

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

要点与建言

要点部分

(一)政府层面

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因此需要政府从各个方面来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的落地与政策支持。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首次为商业健康保险做出顶层设计,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显著提高。文件颁布三年多以来,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虽有增长,但仍在2%左右,距离发达国家10%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尚还有一段路要走,有赖于多方发力。商业健康保险具有特殊性,体现为服务链条长、关联产业复杂度高、盈亏平衡周期更久,涉及与社会保障体系、医疗系统、健康管理等多产业的衔接,跨行业特性使风险控制难度更高。在政策与落地方面仍有部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细化商保公司承办大病保险业务的招投标管理与筹资标准,落实保本微利与成本覆盖;税优健康保险等第三支柱政策性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应着力从制度创新推动“应保尽保”,对低收入在职劳动者提供参保补贴,扩大收益群体,产品创新层面鼓励更多符合政策要求的产品纳入制度范围;加快健康医疗数据标准化与集中管理,推动医疗数据分析应用试点并加快规范立法,政策上支持商保公司使用脱敏后的健康医疗数据服务于大病保险、补充医保、精准扶贫等业务以及社保商保一站式理赔服务,建立政商合作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分析的试点地区与样板地区等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离不开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离不开与政府的紧密协作。随着商业健康保险经营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与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其必然能更显著地分担第一支柱即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发挥更大的补充作用。

二是搭建行业健康医疗数据平台。

搭建行业健康医疗数据平台,积累包括医疗保障数据与商业健康保险理赔及服务数据等的大数据,为保险行业实施供给侧改革、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提供支持。在充分保障公民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快推动基本医疗保险数据信息与商业保险行业理赔数据的互联互通,或向相关行业和公司开放数据查询接口,促进商业保险企业发挥精算与风控技术能力,推进健康险产品与服务创新,贴近居民差异化的健康和保障需求。

三是进一步开放基本医保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经办与管理服务的合作空间。

鼓励商业健康保险更深入地参与基本医疗保障社会化经办,加快推进商业健康保险系统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序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社保+商保”一体化经办管理,加强成本统筹管控、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提升服务品质管理,最终形成多元经办、多方竞争的格局。

四是加大公众媒体对商业健康保障理念的传播力度,加强健康风险管理教育。

向民众宣传风险管理理念、多层次保障体系,并大力宣传和解读商业健康保险政策,树立保险行业的良好形象,提升全社会保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

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要点与建言

要点部分(二)保险业与保险公司层面

保险业和保险公司应认识到行业在构建健康中国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客观看待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国民健康保障需求间还有较大差距的问题,了解居民对商业健康保险的认识与需求,把握制约客户需求满足的实际问题,并据此推进行业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满足国民的保险保障与服务需要。

一是要发挥商业健康保险支付作用,联结相关产业链。商业健康保险因其天然的支付属性,在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健康服务资源、药品和信息、患者健康需求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保险资产端、负债端的协同优势,联结广大的健康管理产业上下游主体,构建较完整健康生态圈,促进上下游企业有序发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体验。

二是要以“保”为本,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供给侧变革。商业健康保险应立足风险保障,放大服务外延,打通保险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资源,不断拓展与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服务的外延与内涵,在财务补偿之外,为参保人提供一站式的、一揽子的健康保障综合解决方案;提供集“防治保”于一体的健康服务,促进客户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起到增进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切实调研了解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和痛点。

三是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渠道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一方面商业健康保险要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对潜在客户的画像和需求进行研究,更好地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健康保障和服务需求,开发差异化的健康保险产品,逐步构建能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体系,确保广大居民能购买到符合需求的保障与服务;另一方面要应用新技术,优化从信息获取、产品购买到理赔服务的全流程的交互界面与操作流程,进一步提升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可及性、服务的便捷度以及需求响应的时效性。

四是要聚焦精准扶贫,发挥保险行业优势。保险行业应在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产业脱贫保险以及教育脱贫保险等多个方面承担扶贫攻坚责任。商业健康保险可以通过服务大病保险制度来开展扶贫工作。以太平洋寿险为例,截至2018年3月底,太平洋寿险通过提供大病保险、基本医疗经办服务等多种政府医保合作项目的形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累计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0万人,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保险保障约12232亿元,累计赔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万人次,赔付金额约11460万元。

五是做好公众健康教育及相关产品的宣传工作。针对不同群体获取信息的偏好,定向投放适宜的健康服务信息、保险产品信息等,提升居民的风险管理和保障意识、促进居民自发提升风险保障,在发生风险时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给付作用;加强对政策性项目和产品的宣传推动力度,助力惠民政策普及。

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

要点与建言

要点部分

(三)企业层面

员工的心理、生理健康素质与工作效率存在显著关联。企业应提升员工的健康保障水平,更好地发挥员工的主动精神,推动企业经营与价值创造达到新的高度。

一是应意识到商业健康保险在企业员工福利保障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未来企业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企业员工及家庭提供全面保障与健康管理服务,对企业来说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福利水平,吸引并留住关键人才。对员工来说,可帮助其更好地投入工作,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此外,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搭建企业员工弹性福利平台,在有效控制企业福利成本的同时,可进一步增强员工的满意度。

二是应配合并促进惠民政策性保险的宣传普及,为员工购买惠民政策性保险提供经济或组织方面的支持。关注惠民的商业保险政策,做好员工宣传和内外部流程对接,促进企业员工尽快了解并享受相应政策红利。

(四)居民层面

部分大中城市居民在健康行为认知方面有待提升,风险管理和保障认知不足、意识和行为知行不一现象普遍。需加强个人和家庭在健康和保障领域的知识储备、行动力和规划力,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和45岁以上面临更高健康风险的人群,更需重视自身的健康管理及风险防范。

一是部分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少运动,抽烟,少体检和高BMI相伴存在。居民应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增加运动时间投入,扩大信息渠道,获取更多元、更权威健康信息。

二是居民应强化健康保障意识,有意识地去获取和掌握健康保障相关知识,为个人和家庭健康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三是充分利用好商业健康保险来充实保障,在发生风险时发挥其经济补偿和给付作用,分散个人与家庭的健康和经济风险。

Part 2

宏观背景

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苏辙《颖滨遗老传上》

商业健康保险保费虽呈连年增长趋势,但基数低,渗透率仍不理想,在多层次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仍不显著。在与健康医疗产业合作、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供给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本章以行业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概况与居民健康保障状况作为出发点,道出了商业健康保险在当前发展阶段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的现状。

与此同时,国家通过加快制度层面的创新与突破,释放一系列政策利好,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助推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

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报告

宏观背景

(一)2018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介绍

2017年为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创始元年,该指数的建立旨在通过了解国人对健康和保障的认知情况、充足度情况和规划投入情况,衡量国人的健康保障水平,并评估商业健康保险行业发展水平,提升商业健康保险对于国人健康保障的促进作用。

2017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为60.6,处于基础水平。一方面,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而对保障的重视程度相对偏弱;另一方面,国人保障意识不足,虽然购险意愿相对较强但行动力不足。面对迅猛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和紧迫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无论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来看,商业健康保险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需要引导人们重视商业健康保险,把商业健康保险纳入个人的全面健康保障计划之中;促动行业完善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进一步发挥保障作用;获得政策方面的支持和推动,最终提升商业健康保险行业的发展水平,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国人健康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2018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致力于在2017年指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创新,更好地为促进商业健康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石和行动依据。

2018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指标体系设计更合理,框架搭建顺应保险行业回归保障的总体发展要求以及健康险产品与服务相融合的发展趋势。二是指数分析维度更全面,从单一的需求侧分析,扩展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侧分析,并就商保公司与医疗机构的合作状况开展调研,从供需结合的角度更全面地分析、评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与服务的供求状况。三是指数样本调研更充分,扩大了大中城市居民样本数量,进一步提升需求侧指数结果的准确性与代表性。四是增强对热点政策调研,指数报告对税优健康保险、医保卡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以及长期护理保险等相关热点政策也进行了调研与舆情分析。

2018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的这些变化,旨在更好地分析需求侧健康保障行为、市场需求、商业健康保险配置现状,挖掘供给侧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现状及市场缺口,了解合作方医院对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现状与合作方向,评估热点政策效果,最终倡导社会各方协心共力,推动保险行业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图2-1各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对比(2016年)

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 之比。

保险密度是指按限定的统计区域内常住人口平均保险费的数额。

数据来源:【1】原保监会

【2】Swiss Re Institute

337

3395

4064

2548

3732

4174

4.1%

9.2%

10.2%

6.1%

9.5%

7.3%

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

400045000.0%

2.0%4.0%

6.0%8.0%10.0%12.0%中国

法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保险密度(美元)

保险深度(%)

(二)健康险行业概况

2.1健康险保费增长迅速,但健康险密度和深度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2017年全国原保费收入36581亿元,同比增长18%,保险深度4.42%,较上年增加0.26个百分点,保险密度2646元/人,较上年增加407元,保险密度在过去的38年间增长了5629倍。2010至2017年,商业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从691.72亿元迅速增长至4389.46亿元;健康险占全行业保费收入比重从4.66%增长到12.0%;健康险深度由0.17%增长至0.53%;健康险密度由50.5元/人增长至315.8元/人。

尽管我国保险的增长速度很快,但无论是深度还是密度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小贴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