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期末总结

教育心理学期末总结

教育心理学期末总结
教育心理学期末总结

教育心理学

题型:选择20个,每题1分。判断10个,每题1分。名词解释5个,每题3分。简答5个,每题5分。论述2个,每题15分。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个人心理结构: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惧等

个体心理意志过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行动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两大领域。

2、(填空)心理活动是通过反射产生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体内外的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具体例子判断)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正式成立)(主要流派)当代心理学主要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看书,各种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美国心理学家,特点:一是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第一势力。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的理论核心。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力量构成。第二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第三势力。

认知心理学:美国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五个要素,三个过程)

5、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1903年,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1924年,廖世承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80年代以后,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表现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调查法: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谈出之间看法的一种研究方法。测验法:运用标准化心理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量,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的方法。

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脑成像技术和脑电波研究:是一类无创的探测脑内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测量—成像技术,分脑结构成像和脑功能成像两大类。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感觉规律: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的变化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4、联觉。

5、感觉后像。

2、知觉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3、直观教学: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4、记忆表象: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称为表象,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和想形式,所以表现又叫记忆表象。

5、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过程一般包括识记、保持、提取三个基本环节。

6、保持和遗忘:保持是识记过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积累、储存和巩固的动态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记忆内容的消失。

7、遗忘规律:1、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2、识记材料的特点对遗忘有显著影响。3、学习程度对遗忘有明显的影响。

8、(简答论述P29)科学复习,减少遗忘: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相结合。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5、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9、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类可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类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类可分为直觉思维,分析思维。(大题p34)培养创造性思维:1、保护好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3、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性的学生。5、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

10、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具体表现例子)情绪状态的种类: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额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1、意志行为过程可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动机斗争、目的确立、行为方法选择)和执行决定阶段(开始行动、克服困难、接受成败考验)

12、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13、不良的意志品质: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任性和怯懦。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气质:指的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具有天赋性和稳定性。可分为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胆汁质(兴奋型,攻击性,易兴奋,不易约束,不可抑制)、黏液质(安静型,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不好交际)、抑郁质(抑制型,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

2、性格:指的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表现判断P60)性格的特征差异:是指性格在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

的特征差异。

4、(大题P62)气质和性格的差异与联系。

5、智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力五种基本能力,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6、智力测量: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及医生西蒙在1905年编制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比率智商:IQ计算公式=心理年龄/实足年龄x100。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美国。分为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离差智商:IQ=100+15Z。3、瑞文推理测验,属于团体测验,非文字测验。

7、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1、智力水平差异。2、智力表现早晚差异,3、智力结构差异。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量的差异主要是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质的差异主要是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8、(小题注意具体例子P72)学习风格差异与教育: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威特金。2、沉思型和冲动型,卡根。3、辐合型与发散型,胡德森。

第四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1、(简答)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关键期。

2、(P80具体)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家庭(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婚姻冲突与离婚)、学校、网络。

3、(P84具体)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其运用了四个概念来解释适应的心理机制,即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12),形式运算阶段(12~15)

4、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发:教育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实施支架式教学,组织不同智力水平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5、中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2、抽象材料的记忆水平不断提高,3、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复述,组织和精细加工。

6、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不平衡性。

3、由不完善向完善水平过渡。

7、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2、对问题情境的思维有了质的飞跃,提问方面趋于探究性、开拓性和批判性。3、抽象逻辑思维的不成熟性。(表现:理想主义、喜欢争论、优柔寡断、言行不一、自我关注、与众不同)

8、(P9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认为人的一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组成,并形成一种心理发展危机。勤奋感对自卑感7-11。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

第五章学习理论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人类学习的特点:1、人类学习是以语言、思维为媒介来进行和完成的。2、人类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进行的。

3、人类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P105具体方面)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效果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得到满意的效果,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增强,给予烦恼的结果,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减弱。练习律:通过学习者的练习和应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增强,否则会减弱,练习律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反应在情境中用得越多,它们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后者是指如长期不用这个反应,联结就会趋于减弱。准备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准备状态,给予活动则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会感到厌烦。

4、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学习的本质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理论斯金纳区分了有机体的两类行为:一是应答性行为,二是操作性行为。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当某行为出现后,给与一个奖励性刺激物使个体的该行为反应概率增加。正强化包括食物、奖励和金钱。负强化是指当某行为出现后,撤除一个厌恶刺激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负强化包括取消惩罚,消除痛苦。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本质,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的条件。(名词解释)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构而进行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需要经历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动机过程。

6、苛勒的顿悟说: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来实现的。

7、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可以分为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的目的是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发现学习四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核心,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

8、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客观:学习材料,主观: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倾向,认知结构,积极主动的使新旧知识结合。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

第六章学习动机

1、(小题P128)学习动机的分类: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2、(看书P130)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1、总体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2、对一项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学习和学习效果之间是一条曲线呈现倒U 型关系,动机水平太高或太低学习效果都不好,只有当学习动机处于中等水平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

3、(看书P131开始)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说,成就动机说,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4、(论述简答P13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内部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训练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形成习得性无助。3、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感(设置难易合适的任务,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树立良好榜样,利用替代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4、设置合适的目标定向,提高成就动机。

外部动机:有效运用表扬与批评(表扬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空洞。表扬应该准确,讲究分寸。表扬要及时。)2、合理运用外部奖赏,确定诱因的价值。3、适当开展学习竞赛。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反馈要及时,具体,经常)

第七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分类:丹塞洛的分类(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麦克卡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加涅的分类(通用学习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

(看书P150学习策略表)

2、认知策略:是能够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保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大题P165)时间管理策略:时间分配(分轻重缓急。灵活利用零碎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根据自己一天的最佳学习时间来安排学习。监控时间利用。)

第八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看书)

1、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具体阶段包括: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陈述性知识的巩固,陈述性知识的提取。

2、陈述性知识的直观:是个体同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的表层含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即是对有关知识做出的感性的、能动的反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类型有四种,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和电化(视听)教学。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与形象的结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形成积极的表象表征。

3、陈述性知识的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教师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陈述性知识概括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1、合理运用正反例。2、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4、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同消极遗忘斗争的过程。保持记忆和避免遗忘的策略:1、有效运用记忆术。2、适当过度学习。3、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其他策略(避免干扰,去除抑制效应与利用促进效应,利用首因与近因效应)

第九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程序性知识:是有关啊“怎么办”的知识,是个体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一种知识。

2、动作技能(例子P200):又叫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协调性、适应性等特点。动作技能的定向阶段可以分为定向阶段、模仿阶段、整合阶段、熟练阶段。动作技能大题(P203)

3、心智技能(例子P200):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技能有别于操作活动方式和外部言语,具有对象的观念性、过程的潜在性和结构的简缩性等特点,心智技能的学习可分为定向阶段、操作阶段、内化阶段。

第十章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也被称为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学习的内容,可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机制,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3、早期学习迁移理论(P226)共同要素说:美国桑代克,伍德沃斯。经验同化说,又称概括化理论,美国贾德。

4、现代学习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和奥苏贝尔

5、(简答)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学习者的心理定势、学习者的智力和年龄以及教师的指导。

6、(论述P238)促进迁移教学的策略:可以从教学内容本身以及学习者的改变两方面入手。从材料内容入手:1、精选教材内容。要把学科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放在首位,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2、合理编排教材。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加工和理解,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3、科学安排教学步骤,并使用变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4、利用变式进行教学。变式就是在教学中经常变换所用具体的样式。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从学习者的角度入手:1、教授学习策略,是实现“为迁移而教”这一教育目标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教学过程中必须留有策略性知识教学的时间和地位、教师要善于把内隐的思维活动外显化、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2、利用学习动机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十一章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3、皮亚杰认知发展论(P253)

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P255)

第十二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客观因素:1、问题的陈述或者呈现方式。2、问题情境中无关信息的干扰。主观因素:1、知识经验。2、问题表征。

3、定势。

4、功能固着。

5、个体心理的特点。

3、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启发式策略是个体凭借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顺向推理,逆向推理。

4、创造力: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5、(简答)创造性的培养:1、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创造氛围。2、注重创造性人格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发散思维训练,脑力激荡法)。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所有资料仅供大家参考,用黑体标出来的属于重点内容,请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结合书本,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观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 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形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31)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操作。他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比如:长得多,密得多或高得多,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三、建构主义(必考) (一)、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皮亚杰提出了建构论,他认为新结构或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个体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的知识经验时,心理产生不平衡的状态。每经过一次由失衡到新的平衡,其认知结构就会产生一次新的改变。个体认知结构的改变使之能够吸收更多心的知识经验,促使智力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 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 2、情景、协作、会话的意义结构; 3、建构主义模式/策略:a、支架式b、抛锚式c、随机进入 (二)建构主义的特点 1、比认知心理学更强调认知的主观方面,在认知上向客观主义相对立的一面发展。 2、强调情境的积极作用(抛锚式教学) 3、强调社会文化的互动和积极作用(维果斯基) 4、关注知识如何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皮亚杰的认知、同化、顺应) (三)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 1、积极的学习 2、建构性的学习 3、累积性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四、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1.维果斯基把历史研究作为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他首先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个是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直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3.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4内化学说: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5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6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教学支架的概念,交互式教学模式,同伴合作模式,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三、流体智力:是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四、晶体智力:是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五、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七、谭顶良提出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1、学习风格的生理因素:生理刺激:声音、光线、温度;时间节律;感觉通道: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大脑的单侧化。 2、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教育心理学总结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3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环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策略的改进教学评价的调整 4对于大学生记忆的特征描述 意义识记占优势 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 熟练 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6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随个体的成长逐渐发展成熟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22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 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 复杂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经历 认知阶段操作分解阶段操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阶段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包括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7大学生交往心理差异性的是交往风格不同 交往认知不同交往情感不同 8良好的人机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 自我完善 认知他人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 9认知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 10高校教师的角色认知 11 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社会地位职业道德言行举止 张老师每次跟别人说起自己的职业, 都会充满自豪感。 这说明张老师处于 教师角色信念阶 12 13 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师德魅力是教师 的灵魂。 14 15 教师的职业期待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个人魅力崇高的职业道德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扮演的主要角色包括 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 知识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问题解决的顾 16 17 构成权力性威信的因素传统职位资历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 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决定 教师威信的人格特征有 资历声望才能品德 18 19 20 21 教师成长的外部途径严厉惩罚激励、帮助学生让学生敬畏 富勒和布朗(Fuller& rown)划分的教师成长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教学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 23 24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5 26 27 28 29 30 31 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可分为 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 只有过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学生把“会飞”作为所有鸟的本质特征,是变式错误因素造成的。 促进知识的理解的途径有哪些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我们把植物分解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属于知识的分析 在参观了服装博览会后,能够记住一件件新的服装样式和颜色,这属于 形象记忆 在识记“女孩”、“小鸟”、“森林”、“唱歌” 4个词时,可用自然语言把这些离散的词重新组织为 “一个女孩在森林里听小鸟唱歌”,这样便于记忆。这一事例中,运用了语义编码 短时 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是有限的,大约 练习是技能形成的条件和途径 32 33 7 ±2组块 34 35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这学期,我通过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通过认真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作为一位教师,必须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而且我认为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也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考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②教师③教学内容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载体)⑤教学环境(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 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新教师成长经历三个阶段:①关注生存阶段——重视师生、同事间的人际关系;②关注情境阶段——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③关注学生阶段——重视学生个别差异。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的作用 ①描述和解释:对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分析,找出因果,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以指导评价自己的教学 ②预测和控制:帮助教师正确分析学生行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心理学诞生】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年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卷。由此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行为主义学习论>[1949新中国成立] 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基本特征:⑴连续性与阶段性{第二性征}⑵方向性与顺序性{从头到脚的动作发展}⑶不平衡性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⑷差异性{人与人性格能力不同}。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一时期学生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独立倾向,?极力想争取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自主的地位,他们对自己往往高估,事事都想自己做主。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合理建议和要求,又要积极给予正面引导。 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基础——生理发展的特点 ①身体发育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期;②神经系统趋于成熟;③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2.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识活动。①初中生认识活动的随意性已显著增长,可以长时间集中学习,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②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初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2)情绪情感。表现出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矛盾性特点。 (3)个性发展。①自我意识高涨;②反抗心理突出;[尊重、理解、平等、接纳、信任] (4)人际交往。①同伴关系在初中生活中日益重要。交友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缩小,更注重交友质量;与异性伙伴的关系要好于同性伙伴,与同性伙伴关系较为稳定。 ②初中生与成人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与父母情感不如以前亲密,寻求独立;另一方面,不再盲目接受教师的观点,开始品评各位教师。初中生所喜欢的教师的特点主要是: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 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和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和思考的知识。 (2)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和思维的学习。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和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 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 )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结合后,就可能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而引起无条件反应。(5)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7)消退: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8)自然恢复:一段时间后,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重新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自然恢复。(9)泛化:将所习得的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卷答案答案

答案 一、BADCA DACCD 二、11、心理诊断 12、基本技能 13、主观性稳定性完整性 14、道德行为方式技能的掌握 15、预期感知信念 16、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统一 17、设计管理维持和完善 18、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9、准备技能 三、对错对错错 四、25、心理诊断的目的有三个: ①来访者心理状态和行为是否正常及异常的性质、程度、原因。 ②来访者生理状态是否正常,生理障碍的部位、程度和性质,生理障碍对心理过程的影响及心理过程对生理障碍的影响,心身关系。 ③社会因素对心理和生理障碍的影响。P252 26、1、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2、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3、能积极悦纳自我;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5、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6、有坚定的信心和意志; 7、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27、1、板书要与教师口语表达相结合。 2、板书应规范、美观 3、板书可以多种形式呈现。 4、要控制黑板的合理使用量。 5、要重点突出。 6、板书的内容要有较强的层次性、逻辑性、连贯性、概括性。 P38 28、1、教师既往教育教学的成败经验和认知归因 2、教师的间接经验 3、他人的评价,劝说和自我规劝 4、教师的生理唤醒和情绪状态 五、29、答:(1)、从情感与智力活动的关系看: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 想象、思维等心智技能的发挥是受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将潜在的各种心智技能充分发挥出来。相反,情绪萎靡不振、心烦意乱,

就会阻碍各种心智技能的发挥。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反映了人的心境的易感性和扩散性。 从情绪的扩散性看:从教师角度而言,情绪的扩散性可能会导致有些教师依照自己不同的情绪状态来对待教育教学和学生。当情绪好时,就会对学生的反应持更多的肯定态度,信任学生,对学生出现的小错误也能够更大度的谅解、容忍、妥善处理。相反,当情绪不好时,就会事事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甚至对微不足道的事也会勃然大怒。 (3)、从情感的感染性看:情感具有感染性,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的一点。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教师态度和谐,面带笑容,课堂气氛就会轻松和谐,学生就能积极配合;教师态度凶狠、厌烦,学生就会胆怯、焦虑不安等等都说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受教师的影响很大。P157 30、答:此题无固定答案。根据学生所答的详细程度来给分P150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北师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 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整体性d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儿童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1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是经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章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大,集中性就越差;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小,集中性就越好。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他功能都是在它的前提下发生作用的)、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a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b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c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