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气候分区图

中国气候分区图

中国气候分区图
中国气候分区图

中国气候区划

xx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 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 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

中国气候图

中国地理填图练习2(气候及重要分界线) 一、在下图中试着描绘下列分界线 ①人口②一二级阶梯③二三级阶梯④秦岭淮河一线 ⑤干湿区分界线⑥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⑦太阳能分界线⑧草场、农区和牧区分界线 二、在下图中填注中国的温度带与干湿区,并注明夏季和冬季最高温及最低温出现地区的代号和名称 三、在图中填注我国雨带的位置及时间 四、在图中填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

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大兴安岭。(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太行山脉。(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横断山脉。(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脉。(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秦岭。(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脉。(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大巴山脉。(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古长城。(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淮河。4.气候界线(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6)太阳能分界线:大兴安岭-北京西-兰州-昆明-折向西北到西藏南部。 5.河流界线(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长城。(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横断山脉(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7.自然地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钱。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8.农业活动界线:(1)草场、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9.行政区界线:(1)南疆与北疆(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2)湖北省与重庆市:巫山。(3)福建省与江西省:武夷山。(4)广东省与湖南省:南岭。(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仑山脉。(6)甘肃省与青海省:祁连山脉。(7)四川省与陕西省:大巴山脉。 10.综合地理界线(1)秦岭一淮河一线:南方北方的分界线 气候:①大致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⑥≥10℃积温4500℃等值线经过地方地形:①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分界线②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河流:①河流有无结冰期、流量大小、水位高低的分界线②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土壤:棕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植被及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对应自然带的界线农业:①农业水田与旱地②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③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2)大兴安岭: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到北部的10 -14℃。大陆性强对农作物蛋白质合成有利,如北部和西北地区小麦品质比南部好,日较差大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有些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比日较差小的地区为优;④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多种需要;⑤一些重要的农业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多。以降水量年变率为例,主要农业区的平均年变率在10-30%之间,生长期中各月的变率更大,以南北纬度差异很大的两地为例,北京在39-83%之间,广州在29-96%之间,年际变化大对于多熟制地区的年总产量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由于季风强弱、迟早和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以及短期强烈天气的偶然发生,我国常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二、分区论述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遵循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区划指标具有明确的农业意义,主导指标与辅助指标相结合,按照指标系统,逐级分区。分区系统依次为农业气候大区、农业气候带、农业气候区。农业气候大区主要反映光热水组合状况的差异和气候生产潜力的高低;农业气候带的划分主要考虑具有明显地带性的热量带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的熟制、不同种类经济林木和作物地域分布、越冬状况和产量等方面的热量特征值;农业气候区着重考虑非地带性的农业气候因素。全国分为3个农业气候大区,15个农业气候带,55个农业气候区。 Ⅰ.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位于我国东半部广大区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6%。农业耕地占80%以上,人口占90%多。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较肥沃,物产丰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

建筑气候分区调研报告(2013版)

《建筑物理(上)》课程调研报告(一) 调研对象:中国五大气候区代表城市及气候适应性建筑实例分析 调研时间:2013年9月16日—29日 专业班级:建筑学XXX班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XX

摘要 通过对中国五大气候区代表城市的气候特征进行资料调查,认真分析各气候区代表城市的气候特征,并选取各气候区城市有代表性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进行探究,总结归纳出我国不同气候区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影响。从而总结得出各地建筑应该如何做到和气候很好地结合,从而达到因地制宜、节能环保的目的。 关键词 气候分区气候特点气候适应性建筑 正文 一.我国五大气候区及建筑设计要求 1.中国五大气候区: 我国一共有五大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以及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区。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不同的要求。炎热地区需要通风、遮阳、隔热,以防止室过热。寒冷地区需要采暖、防寒和保温。 2.五大建筑气候分区 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之间的科学联系,使建筑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从建筑热工设计角度分区,我国可分为五个气候区,分别是:严寒地区、寒冷地区、温和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

3.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各个气候提出了相应的适应各自区域地域性气候的建筑设计基本要求。

二.夏热冬冷气候区 1.气候特征概述 位于省中部、江汉平原东端,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市区地貌为江汉平原和大别山延伸的丘陵,其中平原地区平均海拔为50米,而丘陵地区则为200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根据中国建筑气候分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ⅢB)。 号称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另外二者为、),夏天闷热,冬天阴冷。一般年均气温15.8℃-17.5℃,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8.7℃。夏季极长达135天,因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 市年降水量平均为1259.4毫米,最少仅680.5毫米;最多达2047.5毫米。 2.气候形成原因 众所周知,与所在的同气候分区的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地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水文状况。 地处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中,三面环山,一面敞口,呈“凹”字形地理布局,每年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增温,云量稀少,辐射强烈,会出现几段持续性的晴热天气,使得蒸发的水气不易分散,使气温不断升高,又因地处在长江汉江两江交汇之处,并且市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会将整个城市罩住,使其像一个“蒸笼”更使人感到闷热。 是一个有8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工业发达,高楼林立,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导致市闷热潮湿,素有“火炉”之称。 的冬天也异常的冷,虽然地处秦岭分割线的南方,但的冬天并不比北方城市温暖,由于处于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地带,市湖泊众多,造成在冬季空气十分潮湿,加上较低的气温,造成冬季气候阴冷。 3.与同气候区城市气候比较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3.1海陆影响: 上海(ⅢA):上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上海地处江海交汇的长江三角洲东部,受冬夏季风进退的影响,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总的说来就是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上海气温最高的是7、8两月,,超过35℃的高温天数10天左右;冬季1月下旬到2月初(通常是春节期间)最冷,降雪的日子不多,有时终年无雪。3月到5月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是最好的旅游季节。这与

(完整word版)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各气候区的建筑基本要求,提供建筑气候参数,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第1.0.3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时,除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气候区划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建筑气候的区划应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第2.1.2条建筑气候的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一级区划分为7个区,二级区划分为20个区,各级区区界的划分应符合图2.1.2的规定(见文后插图)。 第2.1.3条建筑上常用的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等21个气候要素的分布,应按本标准附录一全国气候要素分布图附图1.1至附图1.21的规定采用。 第2.1.4条建筑气候参数应按本标准附录二全国主要城镇气候参数表附表(一)至(九)的规定采用。 注:当建设地点与本标准附录二各表所列气象台站的地势、地形差异不大,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本标准附录二所列建筑气候参数,可直接引用。 第二节区划的指标 第2.2.1条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第2.2.2条在各一级区内,分别选取能反映该区建筑气候差异性的气候参数或特征作为二级区区划指标,各二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第三章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基本要求 第一节第Ⅰ建筑气候区 第3.1.1条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1月平均气温为-31--10℃,7月平均气温低于25℃;气温年较差为 30--5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16℃;3--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可达25--30℃;极端最低气温普遍低于-35℃,漠河曾有-52.3℃的全国最低记录;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干5℃的日数大于145d。 二、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0%--70%;年降水量为200--800mm,雨量多集中在6--8月,年雨日数为60--160d。 三、年太阳总辐射照度为140--200w/m2,年日照时数为2100--3100h,年日照百分率为50-70%,12--翌年2月偏高,可达60%--70%。 四、12--翌年2月西部地区多偏北风,北、东部多偏北风和偏西风,中南部多偏南风;6--8月东部多偏东风和东北风,其余地区多为偏南风;年平均风速为 2--5m/s,12--翌年2月平均风速为1--5m/s,3--5月平均风速最大,为3--6m/s。 五、年大风日数一般为10--50d;年降雪日数一般为5--60d;长白山个别地区可达150d,年积雪日数为40--160d;最大积雪深度为10--50cm,长白山个别地区超过60cm;年雾凇日数为2--40d。 第3.1.2条该区各二级区对建筑有重大影响的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IA区冬季长9个月以上,1月平均气温低于-28℃;多积雪,基本雪压为 0.5--0.7KPa;该区为永冻土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4.0m左右。 二、IB区冬季长8--9个月,1月平均气温为-28--22℃;年冰雹日数为1--4d;年沙暴日数为1--5d;基本雪压为0.3--0.7KPa;该区为岛状冻土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2.0--4.0m。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详细)分析

世界气候 一、气候形成因子 (一)、气温影响因素 1、纬度:纬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下垫面: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洋流等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2)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阴坡气温偏低,阳坡气温偏高。 (3)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低。 (二)降水影响因素 1、纬度——大气环流:低压带为多雨带,高压带为少雨带;大陆的迎风一侧降水多,背风一侧降水少;夏季风降水多,冬季风降水少。 2、距海的远近:绝大部分水汽都来自海洋,所以距海越远,降水越少,越近降水越多。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降水偏多,寒流经过的降水偏少。 (三)、气候形成主要因素 1、纬度 2、海陆分布 3、地形 4、洋流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气候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最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 (3)下垫面(地面状况):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如: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形成气候的四个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与降水,气温与降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类型. 二、完成表“气候特点、成因、分布”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一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一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一) 2011年01月02日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 建标[1993]462号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1994年2月1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区分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影响的差异性,明确各气候区的建筑基本要求,提供建筑气候参数,从总体上做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气候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第1.0.3条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时,除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气候区划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建筑气候的区划应采用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第2.1.2条建筑气候的区划系统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两级:一级区划分为7个区,二级区划分为20个区,各级区区界的划分应符合图2.1.2的规定(见文后插图)。

第2.1.3条建筑上常用的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等21个气候 要素的分布,应按本标准附录一全国气候要素分布图附图1.1至附图1.21的规定采用。 第2.1.4条建筑气候参数应按本标准附录二全国主要城镇气候参数表附表(一)至(九)的规定采用。 注:当建设地点与本标准附录二各表所列气象台站的地势、地形差异 不大,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本标准附录二所列 建筑气候参数,可直接引用。 第二节区划的指标 第2.2.1条一级区划以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 湿度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和年日平 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5℃的日数为辅助指标;各一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2.2.1 的规定。 第2.2.2条在各一级区内,分别选取能反映该区建筑气候差异性的气候参数或特征作为二级区区划指标,各二级区区划指标应符合表 2.2.2的规定。 第三章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基本要求 第一节第Ⅰ建筑气候区 第3.1.1条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 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值宜符合下列条件: 一、1月平均气温为-31--10℃,7月平均气温低于25℃;气温年较 差为30--5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16℃;3--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可达25--30℃;极端最低气温普遍低于-35℃,漠河曾有-52.3℃的全国最低 记录;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干5℃的日数大于145d。

建筑与气候(清华大学权威教授教案)

第一讲建筑与气候 1.1室外热环境 ●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室外气候的组成部分,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要功能即在于抵御或利用室外热环境的作用。 ●因此,要做好建筑热环境设计,必须掌握室外气候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1.1.1地区性气候及其特征对建筑的影响 ●气候因素(日照、降水、温度、湿度等)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形式、围护结构。决定了建筑的形式是紧凑的还是疏松的?是封闭的还是开敞的?是厚重的还是轻盈的?是平屋顶还是坡屋顶……所有这些构成了乡土建筑的最基本特征。 ●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例如气候条件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水源、植被状况,对地质土壤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大体上限定了该地区的建筑材料。 ●气候还会影响人、社会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性,最终间接而又鲜明的影响到建筑本身。 1.1.2气候与地方特征的技术策略: ①.建筑本身适应地域气候; ②.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的就地取材; ③.利用本地廉价劳动力,采取一种手工式、劳动密集型的作业方式; ④.建筑形式多采取低层高密度的模式; ⑤.采用一种可逐渐增长的模式,便于改建和扩建; ⑥.注重地方文化和民俗习惯,体现人文建筑。 1.2 建筑气候分区及对建筑热工设计的基本要求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不同的要求。炎热地区需要通风、遮阳、隔热,以防止室内过热。寒冷地区需要采暖、防寒和保温。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的科学联系,使建筑可以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我国和世界分别进行了气候分区。1.2.1我国的气候分为五大区: ▲严寒地区 ▲寒冷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世界气候分布常用图表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各气候因子相互关联,共同影响气候的形成 3、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口诀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第一步:根据最热(冷)月气温定南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月均温定所属热量带—以“温”定“带” 第三步:根据降水量的分配定雨型—以“水”定“型”

说明:根据气温与降水的数据判定气候类型时,数据并不是绝对的,各本书的划分也会有一些差异,对于一些难于判定的气候类型应综合气温、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综合考虑。 4世界气候类型种类较多,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如下表所示:

温带温带季 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 冬季寒冷 干燥,夏 季高温多 雨 南北纬 35°~50° 之间的大 陆东岸 我国华 北、东 北,日本 和朝鲜 半岛 温带大 陆 性气候 终年受大陆 气团控制 冬寒夏 热,干旱 少雨 南北纬 40°~60° 之间的大 陆内部 亚欧大 陆和北 美大陆 的内陆 地区 温带海 洋 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 带控制 全年温和 多雨 南北纬 40°~60° 之间的大 陆西岸 西欧 寒带苔原 气候 纬度高,太阳 辐射弱,受极 地气团或冰 洋气团控制 全年严 寒,降水 少 北半球极 地附近的 沿海 亚欧大 陆和北 美大陆 的北冰 洋沿岸 冰原 气候 纬度最高,太 阳辐射弱,受 冰洋气团控 制 全年酷 寒,降水 少 南北半球 极地附近 内陆 南极大 陆、格陵 兰岛 高原和高山气 候地势高,地形 起伏大 全年低 温,降水 少 高大的山 地、高原 青藏高 原、南美 安第斯 山脉 5、6、

沥青路面的气候分区指标

沥青路面的气候分区指标 为了保证路面上雨水及时排出,减少雨水对路面的浸润和渗透而减弱路面结构强度,路面表面应做成直线形或抛物线形的路拱。3.如何提高路基的稳定性⑴正确设计路基横断面。⑵选择良好的路基用土填筑路基,必要时对路基上层填土做稳定处理。⑶适当提高路基,防止水分从侧面浸入或从地下水位上升进入路基工作区范围。⑷正确进行排水设计⑸必要时设置隔离层隔绝毛细水上升,设置隔离温层减少路基冰冻深度和水分积累,设置砂垫层以疏干土基⑹采取正确的填筑方法,充分压实路基,保证达到规定压实度。⑺采取边坡加固,修筑挡土结构物,土体加筋等防护技术措施,以提高路基整体稳定性。4.冻胀(春季)翻浆的原因⑴土质不良(粉性土)⑵水文条件不良(路基旁或底下有充足的水源供给)⑶气候条件不良(温度反复无常)⑷形车荷载(重车通过)5.我国出现季节性冰冻翻浆冒泥原因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为季节性冰冻地区,这些地区的路基在冬季冻结的过程中会在负温度坡降的影响下,出现湿度积聚现象。积聚的水冻结后体积增大,是路基隆起而造成面层开裂,即冻胀现象。春暖化冻时,路面和路基结构由上而下逐渐解冻,而积聚在路基上层的冰先溶解,水分难以迅速排除,造成路基上层的湿度增加,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便大大降低。若是在交通任务繁重的地区,经重车反复作用,路基路面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变形,严重时,路基土以泥浆

的形式从涨裂的路面缝隙中冒出,形成翻浆。冻胀和翻浆的出现,使路面遭到严重的损坏。6、沥青路面的设计内容:⑴ 原材料调查、选择⑵ 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⑶ 各项参数的确定⑷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⑸ 结构层厚度设计⑹ 方案比选7、混凝土路面板厚度的流程1,交通分析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2,计算荷载疲劳应力6Pr4,计算温度疲劳应力6Tr5,将6Pr,6Tr代入极限状态平衡方程,初拟路面板厚度6,对中温地区将近行,防冻厚度检验8、挡土墙稳定性计算1抗滑稳定性验算2抗倾覆稳定性验算3 基底压力及合理偏心矩验算4 墙身截面强度验算9、干容重r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在同等条件下一定含水量之前R随W增加而提高主要原因是水起润滑作用土粒之间阻力减小施外力后 孔隙减小土粒易于挤进 E得以提高 R值至最大值后W再增大土粒孔隙被水占据而水一般不被压缩因而W增大E随之降低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及区划表格

建筑气候区划 建筑气候区划是出于使建筑更充分地利用和适应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的目的,而在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对我国进行的气候区划分。建筑气候区划包括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地理纬度、地势等条件的不同,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因此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建筑的节能设计都有对应不同的做法。炎热地区的建筑需要遮阳、隔热和通风,以防室内过热;寒冷地区的建筑则要防寒和保温,让更多地阳光进入室内。为了明确建筑和气候两者的科学关系,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把我国划分为了7个主气候区,20个子气候区,并对各个子气候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分区代号分区名称气候主要指标建筑基本要求 ⅠⅠA ⅠB ⅠC ⅠD 严寒地区1月平均气温≤-10℃ 7月平均气温≤25℃ 7月平均相对湿度≥50% 建筑物必须满足冬季保温、防寒、防冻 等要求 ⅡⅡA ⅡB 寒冷地区1月平均气温-10~0℃ 7月平均气温18~28℃ 建筑物应满足冬季保温、防寒、防冻等 要求,夏季部分地区应兼顾防热 ⅢⅢA ⅢB ⅢC 夏热冬冷地区1月平均气温0~10℃ 7月平均气温25~30℃ 1、建筑物必须满足夏季防热、遮阳、通 风降温要求,冬季应兼顾防寒 2、建筑物应防雨、防潮、防洪、防雷电 ⅣⅣA ⅣB 夏热冬暖地区1月平均气温>10℃ 7月平均气温25~29℃ 1、建筑物必须满足夏季防热、遮阳、通 风、防雨要求 2、建筑物应防暴雨、防潮、防洪、防雷 电 ⅤⅤA ⅤB 温和地区1月平均气温0~13℃ 7月平均气温18~25℃ 建筑物应满足防雨和通风要求 ⅥA ⅥB 严寒地区 Ⅵ ⅥA 寒冷地区1月平均气温0 ~ -22℃ 7月平均气温<18℃ 建筑热工设计应符合严寒和寒冷地区相 关要求 ⅧⅦA ⅦB ⅦC 严寒地区 ⅦA 寒冷地区1月平均气温-5~ -20℃ 7月平均气温≥18℃ 7月平均相对湿度<50% 建筑热工设计应符合严寒和寒冷地区相 关要求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详细)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 一、气候形成因子 (一)、气温影响因素 1、纬度:纬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下垫面: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洋流等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2)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阴坡气温偏低,阳坡气温偏高。 (3)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低。 (二)降水影响因素 1、纬度——大气环流:低压带为多雨带,高压带为少雨带;大陆的迎风一侧降水多,背风一侧降水少;夏季风降水多,冬季风降水少。 2、距海的远近:绝大部分水汽都来自海洋,所以距海越远,降水越少,越近降水越多。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降水偏多,寒流经过的降水偏少。 (三)、气候形成主要因素 1、纬度 2、海陆分布 3、地形 4、洋流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气候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最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 (3)下垫面(地面状况):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如: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形成气候的四个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与降水,气温与降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类型.

沥青路面的气候分区指标

1.沥青路面的气候分区指标: ⑴气候分区的高温指标 ⑵气候分区的低温指标 ⑶气候分区的雨量指标 沥青路面温度分区,低温分区和设计雨量分区组合而成。第一个数字带便高温分区,第二个数字代表低温分区,数字越小表示气候因素越严重。第三个数字代表设计雨量分区如图1-1-4表示。夏炎热冬严寒干旱区。 2.设置路拱的目的:为了保证路面上雨水及时排出,减少雨水对路面的浸润和渗透而减弱路面结构强度,路面表面应做成直线形或抛物线形的路拱。 3.如何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⑴正确设计路基横断面。⑵选择良好的路基用土填筑路基,必要时对路基上层填土做稳定处理。 ⑶适当提高路基,防止水分从侧面浸入或从地下水位上升进入路基工作区范围。⑷正确进行排水设计⑸必要时设置隔离层隔绝毛细水上升,设置隔离温层减少路基冰冻深度和水分积累,设置砂垫层以疏干土基⑹采取正确的填筑方法,充分压实路基,保证达到规定压实度。⑺采取边坡加固,修筑挡土结构物,土体加筋等防护技术措施,以提高路基整体稳定性。 4.冻胀(春季)翻浆的原因 ⑴土质不良(粉性土)⑵水文条件不良(路基旁或底下有充足的水源供给) ⑶气候条件不良(温度反复无常)⑷形车荷载(重车通过) 5.我国出现季节性冰冻翻浆冒泥原因 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为季节性冰冻地区,这些地区的路基在冬季冻结的过程中会在负温度坡降的影响下,出现湿度积聚现象。积聚的水冻结后体积增大,是路基隆起而造成面层开裂,即冻胀现象。春暖化冻时,路面和路基结构由上而下逐渐解冻,而积聚在路基上层的冰先溶解,水分难以迅速排除,造成路基上层的湿度增加,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便大大降低。 若是在交通任务繁重的地区,经重车反复作用,路基路面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变形,严重时,路基土以泥浆的形式从涨裂的路面缝隙中冒出,形成翻浆。冻胀和翻浆的出现,使路面遭到严重的损坏。6.沥青路面的设计内容: ⑴原材料调查.选择⑵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⑶各项参数的确定⑷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⑸结构层厚度设计⑹方案比选 7.混凝土路面板厚度的流程 1,交通分析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2,计算荷载疲劳应力6Pr 4,计算温度疲劳应力6Tr 5,将6Pr,6Tr代入极限状态平衡方程,初拟路面板厚度 6,对中温地区将近行,防冻厚度检验 8.挡土墙稳定性计算 1抗滑稳定性验算 2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3 基底压力及合理偏心矩验算 4 墙身截面强度验算 9.干容重r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在同等条件下一定含水量之前R随W 增加而提高主要原因是水起润滑作用土粒之间阻力减小施外力后孔隙减小土粒易于挤进 E得以提高 R值至最大值后W再增大土粒孔隙被水占据而水一般不被压缩因而W增大E 随之降低

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解析版)

2017 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 09:气候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 、单选题 1、图中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全年由信风或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D 、由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2、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下题。 A 、终年温和湿润 B 、终年高温多雨 C 、终年炎热干燥 D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下图是根据 a 、b 、c 三地各月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所作的统计图 (每个区间有 12 个点,表示 12 个月), 据此图判断 a 、b 、c 三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 、 a 地为地中海气候, b 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c 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B 、a 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c 地为地中海气候 C 、a 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b 地为地中海气候, c 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D 、a 地为地中海气候, b 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c 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 是(

4、该图为以北半球为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 (1) 若图乙是图甲四地中某地的气候资料图,则图乙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2) 四地中最符合图乙所示气候特点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下列不属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原因是() A 、受东南信风影响 B 、位于山地的迎风坡 C 、位于大陆西岸 D 、沿岸有暖流经过 A 、西风带控制下 B 、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下 C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 D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下 图中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 A 、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 、南北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C 、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 D 、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6、图 1 是“ 40° N 的地形剖面图”,图 2 是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 读图回答。

填绘中国气候大区图

第三章气候 一、填图 填绘中国气候大区图。 要求:在中国空白地地图上,按中央气象局的中国气候区划方案填绘出9个气候带、18个气候大区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4个气候大区。 注意: ①不要求填绘气候小区 ②气候大区名称以热量带(或高原气候区域)+湿润区名称写出。例如,中温带湿润区、 中温带亚湿润区、高原气候区域湿润区等。 ③9个气候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分别用10种不同颜色(或线形)表示。4个湿润状况分别 用4个不同线形(或颜色)表示。 二、填充 1.季风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季风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种;狭义的季风指_________。 2.我国的的季风区域采用_________义的季风概念。在此季风区中,冬季陆地比海洋_________,陆上近地层受_________系统控制,盛行_________风,气候_________;夏季陆地比海洋_________,陆上及地层受_________系统控制,盛行_________风,气候_________。 3.中国气候的大陆性,主要表现为_________、最热与最冷的月份紧跟在夏至与冬至之后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4.根据张家诚(1985年)的中国气候的大陆性或海洋性区划,其空间分布及主要特征如表3—1。 表3—1 气候区分布 气候特征大陆 度 年均日较 差 月均日较差 海洋性气候区 东块在<50 <10℃<10℃ (个别站、个别月>10℃) 西块在 海洋性过渡气候区 东块在 西块在 大陆性过渡气候区 东块在 西块在 大陆行气候区 5.中央气象局的气候带和高原气候区域气温指标如表3—2。

气候区划

气候区划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气候区划 英文名称:climate regionalization;climatic division 定义1:选用有关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进行逐级区域划分。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按气候特征的相似和差异程度,选用有关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进行逐级区域划分。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3:采用一定的气候区划等级指标将全球或一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的气候区。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气候区划是根据研究目的和产业部门对气候的要求,采用有关指标,对全球或某一地区的气候进行逐级划分,将气候大致相同的地方划为一区,不同的划入另一区,即得出若干等级的区划单位。 目录 简介 特点 方法 种类 中国气候区划 编辑本段简介 按气候特征的相似和差异程度,以一定的指标,对一定区域范围所进行

气候区划 的气候区域划分。属自然区划中的部门自然区划。气候区划是气候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编辑本段特点 气候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进行气候区划的基础。由于太阳辐射分布的纬度差异,产生气候随纬度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纬度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对比关系带来干湿度的差异,产生气候随干湿度发生有规律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产生气候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垂直带性;气候受地方的地形起伏、坡向以及下垫面状况等因素影响,也发生变化。因此,任何地方的气候都是受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综合影响的结果。气候区划必须反映这些气候分布规律。 气候区划与气候分类是气候划分的两种方法。气候区划是将一定区域,按气候特征,依次由大到小,由上到下逐级划分;气候分类则是将不同地区的气候按其主要特征划归类别,依次由小到大,由下到上逐级合并。某一类型的气候,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区域,而气候区划所划出的区域必须是连成一片的。 编辑本段方法 一般采用发生学方法和实用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发生学方法着重从气候形成因子选取指标,进行区划;实用方法主要根据服务对象对气候的不同要求选取指标,进行区划。指标的选定,随区划的目的、种类而异。例如,农业气候区划以温度、降水、越冬条件的指标较为重要;建筑气候区划以风压、雪压、冻土深度等指标较为重要;航空气候区划以能见度、雷暴日数等较为重要。区划指标有两类:一类是气候指标,这些指标是无形的,其代表性随观测地点而异,但它是定量的;另一类是其他自然因子的指标,如地貌类型、地势高度、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等,这些指标是有形的,但一般只能定性。气候区划应以气候指标为主,以其他自然因子的指标为辅。气候随地区的不同逐渐变化的,区划界线实际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带,一般应把线划在带的平均位置上。 编辑本段种类

(完整版)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归纳表)

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图分布地区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南北 两侧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 大陆内部和西岸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的印度半岛和 中南半岛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 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亚热带地区大陆东 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温和少雨 (1月均温在0°以 上,一年四季分明, 风向随季节而变化) 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 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地区的亚欧大 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寒冷干燥 (1月均温在0°以 下,一年四季分明, 风向随季节而变化) 温带海洋性气 候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全年温和湿润(气温 和降水的年变化比 较小) 温带大陆性气 候中纬度内陆地区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 寒冷干燥 (冬冷夏热,年温差 大,降水少且集中夏 季) 寒带气候南北极圈内的高纬 度地区 全年严寒少雨,温差 大 高原山地气候海拔较高的高原、山 地 由于海拔高,终年寒 冷

如何确定气候类型 第一步: 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 7月温度高、1月温度低则为北半球 7月温度低、1月温度高则为南半球 第二步: 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以“温”定“带” 热带:最低月均温﹥15°C(各月都在15°C以上);终年高温;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热带季风 温带:最低月均温0°C——15°C;冬暖夏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低月均温﹤0°;冬寒夏热;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最热月﹤5°C;终年严寒; 寒带气候 第三步: 根据降水量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学会比较易混淆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读下图回答: 1、图中月气温最高的是,出现在 月;月气温最低的是,出现在 月,由此可知本地位于半球。 2、图中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 本地属于季多雨的气候。 3、本地的气候类型 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