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3)第四单元 第3课 美苏争霸 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3)第四单元 第3课 美苏争霸 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3)第四单元 第3课 美苏争霸 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3)第四单元 第3课 美苏争霸 同步练习

第3课美苏争霸

1.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答案D

2.造成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观望柏林墙的那一边柏林墙检查哨

A.古巴导弹危机B.美苏争霸

C.美苏关系恶化D.苏联出兵阿富汗

答案B

3.右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内容是赫鲁晓夫(牙医)对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这幅漫画反映了()

A.柏林危机

B.“马歇尔计划”

C.苏联击落美国U-2飞机

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4.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答案A

5.促使美苏对外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第三世界兴起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

C.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D.与中国关系如何

答案C

6.提出对苏联采取“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的美国总统是()

A.艾森豪威尔B.肯尼迪

C.尼克松D.里根

答案B

7.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

B.苏联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

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

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答案B

8.美国《地理杂志》刊发了一幅“逃兵”的照片,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柏林墙即将合封时,一位参与修建围墙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德修筑柏林墙防止东德人逃入西德

B.东德修筑柏林墙防止民众逃往西德

C.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

D.柏林墙从修建之时起在民众心中就已倒塌

答案A

9.下面是20世纪50~70年代中、美、苏三国关系示意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A.中国、美国、苏联B.美国、中国、苏联

C.苏联、美国、中国D.美国、苏联、中国

答案B

10.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守,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答案B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1.普京谈到柏林墙时表示,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种阻挡工事和分界线,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她为什么能够屹立成百上千年?因为她保护了人民,而柏林墙却分离了人民。”下列对长城和柏林墙命运不同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

B.中国的万里长城因是民族象征而闻名

C.柏林墙因象征“冷战”而令人痛恨

D.普京比较两者的用意在于重视民心所向

答案A

12.1968年夏,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签署了防止核扩散条约,该条约规定,签约的国家不得向非核国家提供核武器,禁止签约的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至1970年3月,已有47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这一条约在当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

A.消除了核战争的危险

B.缓解了冷战所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

C.消弭了美苏间的分歧

D.有效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答案B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语材料二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

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请回答: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够实施“缓和”战略的自身优势是什么?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2)材料二说明苏联的“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目的实现了吗?说明理由。

(3)分析说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外战略政策的内在一致性。

答案(1)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实力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2)目的:加强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而争夺世界霸权。没有实现。因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失败了。

(3)采用“缓和”手段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相比,内容偏多,涵盖了冷战的背景、形成乃至结束。每一篇目下典型事件介绍翔实,同时拥有历史地图以及历史纵横等众多史料。 本课的教学容量巨大,既要把握整体框架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兼顾典型突出事件的史料研读。没有史料支撑又难以使学生对冷战的过程以及一些本质问题认识清楚。 三、本课重难点 本课重点: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的过程。 本课难点:冷战的特征,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四、我对本课的思考 1首先我认为本课在客观上存在另外一大难点:即如何在一课时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个冷战的讲解? 2本课的框架应当如何体现出冷战在每一个过程中与国际关系的联系? 3史料的选取问题。典型史料众多,应当如何选取? 4对于非常紧凑的课程,学生活动应当如何体现? 五、针对思考提出的教学思路设计及教学方法 1按照传统方式,将冷战的发生、发展、结束作为本课的三目标题。同时将发生与发展两目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讲解。(课时紧张,必须有取舍) 2细节与框架我打算用大量的结构图体现出具体事件与整体格局的关系。这样能够最为直观地体现出本课的难点。 3史料的选取,除了节点性质的事件史料,更多选取的是能够体现冷战“有控制的对抗”这一特征的史料。 4学生活动在大量的讲解下已经没有安排的空间,详见“本课反思”。 六、学情分析 本校高一学生。基础较弱,存在大量高中未选历史学科的情况。授课应更偏重基础 七、教学过程展示: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通过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历史 照片通过简单介绍导入新 课。 利用这一历史上少见的一幕,引发出学生对本课的思 考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含义:紧紧把握“既通过对冷战的概念介绍,初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3课《美苏争霸》教案

第3课美苏争霸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赫鲁晓夫的对外基本战略;理解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的特征及表现;熟悉50年代至80年代美苏对华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从整体把握美苏双方在争霸的三个阶段的基本态势,逐步掌握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2)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文字,图表资料,提高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演变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2)通美苏争霸过,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 难点: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原因。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962年,美国高空侦察机发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射程覆盖了美国的许多重要城市。美国立即采取强硬态度,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同时,美国在全世界的海、空、陆三军部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集结部队准备进攻古巴。核战争笼罩世界。在美国强硬态度面前,苏联撤除了在古巴的导弹,美国也作出不进攻古巴的保证。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船只 一、美苏对峙 1.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背景: (1)美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主张实行“软化”政策;1961年约翰·肯尼迪实行“和平

战略”。 (2)苏联: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美苏对峙大事: (1)1959年的戴维营会谈,双方表示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此后,美苏双方都大力宣扬所谓“戴维营精神”。 (2)1960年5月,苏联导弹击落一架入侵的美国U-2间谍飞机,生擒飞行员,美苏之间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激烈交锋,“戴维营精神”也在转瞬之间烟消云散。 (3)“柏林墙”的修建:1961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并沿西柏林四周修筑起一道“柏林墙”。 (4)1959年古巴导弹危机,此后,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器,美国也竭力保持自己的核优势,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 20世纪60年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战争一触即发。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作好准备”。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答案:(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削断失误。 (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

人教版高二历史下册美苏争霸 同步练习

美苏争霸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B.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第三世界的兴起D.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2.美苏争霸中缓和方面不包括()A.苏联承认联邦德国的存在 B.实现北约集团和华约集团的关系正常化 C.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宣布“载维营”精神 D.签订对奥和约,结束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 3.下列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发生于1960年10月②反映了苏联同美国争霸世界的野心③反映了赫鲁晓夫的冒险政策④反映了苏联军事力量的后来居上()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 4.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美关系出现某种缓和,其重要原因是()A.苏联需要美国的技术B.美国需要苏联的市场 C.美国霸主地位动摇D.苏联谋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5.最能反映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特征的事件是:() ①柏林危机②苏联与西方国家合作,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③古巴导弹危机④苏联出兵 捷克斯洛伐克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6.下列对美苏争霸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苏争霸的格局形成 B.60年代初,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C.70年代初,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则转攻为守 D.80年代初,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使苏联逐步调整了对外战略 7.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A.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破产 B.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中止 C.中方外交政策触犯苏联利益 D.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8.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个战略是() ①力争军事优势②推动欧洲缓和③争夺第三世界④维持不战不和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9.下列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欧洲推行“缓和”政策 B.在亚洲推行侵略政策 C.推行首脑外交,激化拉美与西欧的矛盾 D.放松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 10.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全面的是 () A苏联加强对外扩,美苏争夺世界霸权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苏联全球扩张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11.美苏争霸的重点在: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南美洲 12.20世纪70年代美苏在战略核武器问题上达成协议,这说明①美国拥有战略优势②美国对对外战略进行了重

高中历史知识-美国冷战政策

高中历史知识:美国冷战政策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

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

高中历史选修3优质学案:第3课 美苏争霸

第3课美苏争霸[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1.掌握美苏争霸中的重要事件。(重点) 2.理解各时期美苏争霸的特点及成因。(难点) 一、美苏对峙 1.背景 (1)美国 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 ②肯尼迪: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表现 (1)戴维营会议 ①目的:苏联为实现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②成果:双方达成一系列协议,形成了所谓的“戴维营精神”。 (2)U—2飞机事件:使美苏矛盾重新激化。 (3)柏林墙:由于美苏矛盾的加剧,苏联在柏林修筑柏林墙。 (4)古巴导弹危机 ①经过:苏联在古巴修建秘密导弹发射场,引起美国强烈反对,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苏联让步。 ②影响: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思维点拨] 美苏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当时美苏的实力变化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连遭挫折,而苏联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实力大增,于是苏联开始着手调整其外交政策,开始加紧与美国的争夺,形成美苏争霸的局面。

[概念阐释] 戴维营精神 所谓戴维营精神就是1959年美苏两国领导人在戴维营会晤时达成的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的精神,其实质是美苏两国一同称霸世界的构想。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原因 (1)美国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的综合国力提高。 2.表现 (1)尼克松调整政策 ①内容: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②措施: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主动同中国、苏联协调关系。 (2)苏联的“缓和”战略 ①在外交上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②在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3)美苏开始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4)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 3.缓和下的较量 (1)美国: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2)苏联:勃列日涅夫提出“缓和”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 [易混易错] 美国以“谈判”方式加强与苏联的抗衡,希望通过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制约苏联;苏联则以“缓和”战略同美国争夺,赢得时间加强其军事和经济实力,改变美国战略均势。 [归纳总结]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以来,美苏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既有紧张对抗,又有对话缓和,对抗和缓和都服从其争夺霸权的需要。美苏缓和的真正目的是维护美苏两极格局,实现“利益均沾”,同时,也是为了争取喘息机会,为下一轮的竞争做好准备。 [知识图示]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于此同时,冷战使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增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当前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更加显得及时而有力量。 史学界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的研究成果颇丰,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都很多。许多历史学家的著述多有提及,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有反映,网站上的资料更是多如牛毛。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和探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3课美苏争霸教案

第3课美苏争霸知识网络 一、美苏争霸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 2、重要原因:苏联实力的增强 3、历史原因: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 4、直接原因: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 二、美苏争霸的经过(三个阶段)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A、美苏关系演变的影响: 消极: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⑵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⑶两极格局解体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①冷战思维仍然存在 ②两极格局解体后各种矛盾激化 ③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 积极:⑴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 ⑵美苏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B、启示: ①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 ③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 ④综合国力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道路。 ⑤必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 疑难解析 和科技力量, 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时,要注意发展综合国力。片面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对比是难以持久的。 2、合作探究:试述在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它们采取这些政策的 ⑴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⑵内容: ①调整与欧、日、中国的的关系,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

②维持与苏联的均势,从实力出发,以谈判为手段,继续与苏展开争霸斗争。 ⑶实质: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策略。 基础金题 1.二战后“柏林墙”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抗 B.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C.德意志的民族分歧 D.东西德的正式分裂 2.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与美争霸,对外扩张 B.联合第三世界,孤立美国 C.打击资本主义,维护社会主义 D.打击美国,压制中国 3.在美苏争霸中,苏联采取进攻战略的顶峰是 A.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B.苏联入侵阿富汗 C.苏联把导弹运入古巴 D.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 4.下列不能表明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的是 A.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B.美苏在欧洲都集结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状态 C.德国和西柏林问题陷于僵局,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 D.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 5.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防御的态势。下列各项与形成这种态势有关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滞胀” B.马歇尔计划成为美国经济的负担 C西欧、日本加紧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D.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 6.促使美苏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与中国关系如何 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7.以下涉及美苏争霸的内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8. 这幅漫画不能直接反映出的信息是 A.世界曾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B.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国 C.美苏争霸威胁到世界和平 D.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9.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墓志铭上写到:“历史给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的称号。”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尼克松在位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将侵越美军撤出越南;在美苏争霸中,一面进行争夺,一面以谈判代替对抗。尼克松为中美、中苏关系的缓和作出了贡献,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尼克松并不是和平的缔造者,他本质上仍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是美国霸权政策的当时执行者。

高中历史上册-世界近现代史《第四节-美苏争霸》优秀教案.docx

精品文档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中历史上册世界近现代史《第四章第四节美苏 争霸》优秀教案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第一,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一套对外基本战略,在50 年代中期至60 年代初期的 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第二,60 年代后期至70 年代末的美苏争霸, 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第三,在80 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对苏联采取 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解析:50至80年代的世界,是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时期。这一阶段,在国际关系领 域,出现了美苏争霸的局面。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提出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 战略。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自50 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进入 60 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已经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由美苏两极世界的“ 雅尔塔体系” ,进而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造成国际局势的动 荡不安。本节的核心就是美苏争霸在不同阶段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整体性强,环环相扣, 不可割裂,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内容,有助于对50 至 80 年代的世界形成正确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了解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50 年代中期至60 年代初期; 60 年代后期至70 年代末; 80年代的美苏关系 (2)理解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和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 (3)全面认识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对世界的影响 2.解析: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美苏双方在争霸的三个阶段的基本态势,让学生学会综合概括历史 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文字,图片、图表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和处理历史资 料的方法。 (3)通过美苏争霸过程中两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在国际政治斗争和国 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3)第四单元 第3课 美苏争霸 同步练习

第3课美苏争霸 1.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答案D 2.造成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观望柏林墙的那一边柏林墙检查哨 A.古巴导弹危机B.美苏争霸 C.美苏关系恶化D.苏联出兵阿富汗 答案B 3.右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内容是赫鲁晓夫(牙医)对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这幅漫画反映了() A.柏林危机 B.“马歇尔计划” C.苏联击落美国U-2飞机 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4.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答案A 5.促使美苏对外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第三世界兴起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 C.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D.与中国关系如何 答案C 6.提出对苏联采取“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的美国总统是() A.艾森豪威尔B.肯尼迪 C.尼克松D.里根 答案B 7.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 B.苏联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 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 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答案B 8.美国《地理杂志》刊发了一幅“逃兵”的照片,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柏林墙即将合封时,一位参与修建围墙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德修筑柏林墙防止东德人逃入西德 B.东德修筑柏林墙防止民众逃往西德 C.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

高二历史美苏争霸

高二历史美苏争霸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一?专题九当今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一、美苏争锋 【内容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教学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考试说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① 雅尔塔体制;②“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③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④ 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考点解读】1、雅尔塔体制:(1)原因:①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美苏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②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原因);④美苏两国势均力敌。(2)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杜鲁门主义”:舆论准备:“冷战”的公开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出“冷战”信号,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做了舆论准备。“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提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3月,杜鲁门发出了“冷战”宣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特别咨文,这篇咨文的内容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内容: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影响: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3、马歇尔计划:①提出: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②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③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4、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①北约:为了加强集体军事防御,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华约:为了对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3课《美苏争霸》

第3课美苏争霸 一、美苏的对峙: 1、争霸局面的形成:肯尼迪对苏的“和平战略”——赫鲁晓夫的“平起平坐” 战后斯大林时期在对外战略上,基本目标之一是揭露美国的霸权政策,抵制美国的扩张行动。 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 直接原因: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 2、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争霸态势:缓和与紧张并存。 (1)缓和:戴维营精神(1959年9月):美苏合作外交,表示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 (2)紧张: ①苏联击落美国U-2间谍飞机(1960年5月) ②“柏林墙”的修筑(1961年)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苏联由于在危机中所显示出战略劣势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总体态势——美守苏攻 1、美国对外收缩战略: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外交方针 (1)原因: ①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②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提高油价引发石油危机,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这场石油斗争,不仅在经济上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大大加强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实力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2)表现: ①从越战中脱身 ②主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一个同美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 70年代,东西方关系进入了所谓的缓和时期。

④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 核心:“伙伴关系”用于调整与欧、日的关系,通过与欧、日建立“伙伴关系”,维系西方战略同盟,分担安全责任,建立新的、相对更为平等的美欧关系。 后盾:“实力”政策是维持美国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地位,推行“现实威慑战略” 手段:“谈判”则是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和美国与其他国际力量之间关系的调节手段。 2、苏联对外扩张战略:“缓和”与霸权扩张并存 (1)原因:勃列日列夫上台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着力提高综合国力,使苏联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 (2)苏联的“缓和”战略 表现: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实质:赢得时间、积蓄实力,以便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 (3)苏联的霸权扩张: ①向中东、南亚次大陆和非洲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 ②在亚非拉取得20多个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 ③出兵占领阿富汗(1979年,霸权主义的顶峰) 3、美苏争夺中的缓和表现: (1)1963年8月,苏美英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2)1968年1月,苏美英等国签署防止核扩散条约 该条约具有明显的缺陷,但它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推动裁军、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等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1972年5月,美苏签署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苏美相互关系准则等文件 是东西方关系缓和达到高潮的标志。 (4)1973年参与召开“中欧裁军会议” (5)1975年参加欧安会 4、美苏关系缓和中更加隐蔽的进攻方式及表现 (1)美国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策略,以“尊重人权”为口号扩大影响,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 西方对社会主义实行“和平演变”战略是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2)通过东西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PPT出示: 1、地缘政治学: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2、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学说: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3、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地缘政治学(详见ppt)……在冷战时代,美苏两国的全球战略似乎显示出以地缘政治理论为指导的迹象;地缘政治一直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带着这个理论我们一起走进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设计意图:本课试图通过地缘政治理论为主线串起整个课堂,学生对于地缘政治概念比较陌生,因此导入环节让学生了解概念,便于理解课堂内容) 一、冷战的起源:苏联VS美国 [教师过渡语]从理论上讲,如果美苏双方恪守和平共处的原则,即使双方不再是同盟关系,至少也可以维持一般的合作关系。究竟是什么让双方走上对抗的不归路呢?我们以往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是其根源,对此我并不否认,但今天我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 PPT出示: 材料一: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杜鲁门 材料二:“(斯大林)谋求的势力范围是环苏联领土的“中间地带”,他将这一地带视为苏联国家安全的屏障。” 提问:根据材料一、二,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各确立了怎样的战略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此让学生知道美苏两国战后的外交战略,为以后的冲突做铺垫)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历史选修3 第四单元 第3课 美苏争霸

第3课美苏争霸 [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的对外战略,认识赫鲁晓夫战略目标的实质及影响。 2.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对抗的史实,认识美苏争霸对世界的危害。 3.知道20世纪70年代美苏谋求“缓和”的背景及目的,了解“缓和”战略的实施状况,并探讨其本质。 一、美苏对峙┄┄┄┄┄┄┄┄① 1.背景 (1)美国 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 ②约翰·肯尼迪实行“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表现 (1)1959年的戴维营会谈,双方表示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形成所谓的“戴维营精神”。 (2)1960年5月,苏联击落一架入侵的美国U-2间谍飞机,美苏矛盾重新激化。 (3)1961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并修筑起一道“柏林墙”。 (4)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两国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② 1.背景 (1)美国国力大量消耗。 (2)苏联综合国力提高。 2.“缓和”战略 (1)美国的尼克松主义 ①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②美国调整了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并主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 (2)苏联的对外战略 ①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开始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②随着苏联实力的增强,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③苏联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到处出击。20世纪70年代末,以苏联出兵阿富汗为标志,苏联的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 3.“缓和”表现 (1)1963年和1968年先后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防止核扩散条约。 (2)1972年5月,尼克松同勃列日涅夫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苏美相互关系准则等文件。 (3)1973年和1975年,召开了由东西方国家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4.“缓和”战略的角逐 (1)美国 ①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以“尊重人权”为口号扩大影响,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 ②通过东西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2)苏联:勃列日涅夫提出,“缓和”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也不能妨碍苏联对民族解放运动和进步、民主与民族独立力量的支持。,①[阐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苏联实力大增,转而推行新的外交政策,开始加紧与美国的争夺,并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导致中苏关系破裂。至此,二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逐渐演变为美苏争霸的格局。 [思考]美苏争霸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根本原因:双方都想称霸世界。直接原因: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矛盾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 [思考]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图片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说明美苏争霸使世界处于核威胁下,和平局势岌岌可危,然而两国都不敢轻易发动核战争。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课时同步导学案:4.3 美苏争霸

第3课美苏争霸 [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课堂互动 一、美苏对峙 1.背景 (1)美国: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 ②肯尼迪: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表现 (1)戴维营会议:①目的:苏联为实现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②成果:双方达成一系列协议,形成了所谓的“戴维营精神”。 (2)U—2飞机事件:使美苏矛盾重新激化。 (3)柏林墙:由于美苏矛盾的加剧,苏联在柏林修筑柏林墙。 (4)古巴导弹危机:①经过: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引起美国强烈反对,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苏联让步。 ②影响: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重点精讲] 美苏争霸的原因。 (1)根本原因:双方均想称霸世界。 (2)直接原因: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 (3)矛盾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竞赛、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 [教材互补] 斯大林去世半年后,赫鲁晓夫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在他领导下,苏联逐步调整对外战略,力争在新的基础上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导世界格局。(人民版) 1962年,美国高空侦察机发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射程覆盖了美国的许

多重要城市。美国立刻采取强硬态度,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同时,美国在全世界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集结部队准备进攻古巴。核战争笼罩世界。(岳麓版) [深化探究] 材料一“从任何国家或港口驶往古巴的不论是什么种类的一切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将迫使它们回转。……从古巴对西半球发射的任何导弹……看成是苏联对美国的进攻,需要对苏联作出充分的报复性反应。”——肯尼迪电视演说 思考 美国要报复的是什么事件?肯尼迪的态度怎样? 答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态度强硬。 材料二右图是一幅漫画,图中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在起劲地掰 手腕,他们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赫鲁晓夫满 头大汗…… 思考 材料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在起劲地掰手腕,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另一只手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反映了什么?赫鲁晓夫头上的汗滴又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古巴导弹危机是两国实力的较量,是美苏争霸的表现。反映了当时美苏关系极度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说明在这场较量中优势在美国。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原因 (1)美国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的综合国力提高。 2.表现 (1)尼克松调整政策:①内容: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②措施: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主动同中国、苏联协调关系。 (2)苏联的“缓和”战略:①在外交上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②在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