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研究.doc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研究.doc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研究

作者:陈晓蕾

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他们当下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以自我同一性为主题,引用了Kroger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昆明市五所高校的577名大学生为研究被试,以加藤厚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自我同一性问卷》和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测量工具,分析了昆明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以及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水平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1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1.1 Erikson的重要理论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Erikson最早提出的。他在《童年与社会》中正式提出并使用自我同一性概念,并在《同一性:青少年和危机》中对此进行了系统介绍。Erikson 在其理论中把精神分析中的生物本能的动力学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更强调社会因素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他认为青少年时期首要的心理社会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和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性作为一种发展结构,是一个多元性的概念。他对同一性概念的解释有四个基本的意义:个别性、一致性和连续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社会凝聚力。Erikson(1958,1963,1968)在对自我同一性的讨论中,明确地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和动力功能,它能提供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主观一致感和连续感,提供组织和整合不同行为的框架,为社会比较提供基础,给个体明确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以及生活的方向、目的和意义。但是他也提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强调不同的问题。因此,该概念内涵宽泛并且被广泛使用,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概念。

1.2 加藤厚的定义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厚(1983)将同一性的地位划分为以下六个方面: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积极的延缓、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的中间地位。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假设

针对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笔者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处于不同同一性地位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3)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所处的同一性地位、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2 研究方法

采用标准化量表测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样本测量过程中,将研究涉及的三个量表装订成册并制作好答题卡,由研究者本人到样本所在各院校按班级进行施测。测试时,主试出示统一的指导语,先要求被试在问卷上写明学校、年级、专业、性别、家庭背景等相关信息,在确定被试明确作答方式后才开始正式施测。测验不限时,被试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能够完成。

2.3 研究对象

从云南大学、昆明学院、昆明医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和师大文理学院随机抽取年龄范围在18~23岁的大一到大四的学生600人进行调查,其中男性248人,女性329人,剔除调查问卷中有大量数据缺失或者明显没有真实回答问卷的样本后,得有效问卷为577份,占调查样本的96.2%。

2.4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用量表为: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12题)、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36题)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28题),共计76题。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由加藤厚于1983年编制,并由张日昇教授于1989年修订。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由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等人在对大学生围绕“我是谁?”与“我将走向何方?”为中心的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参考Erikson对同一性问题的经典论述及同一性缺失临床症状的描述(Akhtar,1984)编制而成。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编制,共有28道题目。

2.5 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测量数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统一处理。

3 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3.1 性别独立样本差异比较

从表3.1可以看出,高校男女大学生在现在、过去和将来三个时间维度的自我同一性投入、自我同一性状态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男女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和人际关系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个体间的差异可能要大于性别差异。

表3.1 性别独立样本差异比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