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整理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泰勒(美国)“现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6、特征: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多样化,课程论从教学论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1、课程定义: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2、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

发展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赞科夫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布鲁纳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杜威、皮亚杰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3、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学术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优势:按学科组织教学,有利文化的保存于传递;按学科教学,有利系统知识的掌握;

课程构成较简单,容易教学和评价。

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卢梭

·主要观点:

1、课程设置应该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3、强调在活动中学习

4、教材的编排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结构

5、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协助与引导

·优势: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材的心里组织;强调实践

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重视课程的综合性。

·局限: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活动课程组织较困

难;降低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4、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要有一个从观念转化成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种是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重要)

一种是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课程计划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转变课程计划△P139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是学校教学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转变课程标准△P140

在我国,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和进行课。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

性文件

●教科书:△P141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主要材料。

教科书名称的出现,在中国始于19世纪70年代。

教科书的采用或认可制度有国定制、审定制和自由制三种。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系统阐释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

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5、课程定义的基本类型

横向层面归纳

1.课程是学科、教材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目标

4.课程是计划

纵向层面分析古特莱德

古特莱德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即理想课程,正式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体验课程。他认为可以在不同水平上理解和分析课程,揭示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逐渐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和形式。

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名词解释)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关系△P150

是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

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为“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方式。

一般认为,分门别类地设置课程就叫“分科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就叫“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整合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这是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而划分的两类课程。

必修课程就是根据课程计划的统一规定性,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其根本特征是强制性,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允许个人选择修习的课程。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关系△P143

显性课程也叫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显性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进行测验和评价。其特点有:显露性、计划性、行政性、规范性、可评估性。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影响,是伴随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内容。

特点:整体性、非公开性、依附性、潜隐性、易接受性、持久性、难评估性。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一般由中央政府授权教育部门自上而下统一编制、实施和评价,是由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和对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开发

设计的课程,是一个国家课程的主体,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特点:强制性、统一性、公共性、基础性、神圣性。

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政府或由其指定的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其特点有地方性、多样性、特色化、自主性等。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根据对自身学校学生需求的科学分析与评估,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根据学校自身特色而开发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特色。基本特点:校本性、多样性、灵活性、个性化、特色化、自主性。

第三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理解)

一、课程与社会

二、课程与知识

三、课程与儿童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一节课程目标及其确定

1、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

2、三级课程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的宏观课程结构大致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与此课程结构相对应,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有:国家课程目标、地方课程目标和学校课程目标。

3、▲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专家泰勒提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

㈠学习者的需要(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本位)

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方法是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社会生活需求,并根据以下三个原则从社会生活需求中推导出课程目标:第一,民主性原则;第二,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第三,教育先行原则。

㈢学科的发展(知识本位)

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载体。正是通过学科的方式,人类的知识得到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4、▲课程目标的取向(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目标和内容两个方面)P62

㈠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当前,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1,只是本位的价值取向;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㈡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着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

优点:体现了“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教育情境。

缺点:缺乏科学依据,受日常经验局限,缺乏逻辑完整性、彻底性,涵义不够清晰、明了,易出现歧义。

2,行为性目标

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确立始于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他认为“科学的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因此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

优点: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

缺点:只强调可以识别的因素,预先设制目标,抹煞了教师学生的创造性。

3,生成性目标(创生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优点: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教学的过程。

缺点:过于理想化,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4,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课程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的表现。“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这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

优点:重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

缺点:过于模糊。

●补充考点:

ABCD形式:行为主体(A)、行为动词(B)、行为条件(C)、表现程度(D)注意事项:主体不能误用;行为动词的选择;AB为必须,CD可选择。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3、课程内容的含义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关于课程内容的理解,需要重点把握如下三个要点:第一,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第二,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第三,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4、▲课程内容的不同选择取向

课程内容有三种基本取向:㈠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㈡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㈢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三种取向的关系:

每种取向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现代课程论的发展倾向于比较广义的方式理解课程内容,即不只是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种取向,使三者对立起来,而是辨证的考虑与处理这几方面的关系,使课程内容的内涵同时兼顾学科体系、学习者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这几方面的因素。

5、▲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般来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㈠注重基础性(双基知识):它包括系统知识的基础、一般学习能力基础、方法的基础、使用工具的基础、做人的基础、艺术鉴赏的基础、健身的基础等等。

㈡贴近社会生活(学习内容生活化):课程内容不仅要贴近社会,还要贴近生活,更要贴近学生。

㈢尊重学生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课程要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必须注重联系学生经验。

㈣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教育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必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

6、▲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处理好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关系

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用一些“大观念”“广义概念”和“探究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使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校外经验有效联系起来。

2.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逻辑顺序是按照有关科学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程序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是按照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改革倾向于把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统一起来。

3. 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采取环环紧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方式排列;

螺旋式又称圆周式,是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门课程内容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补充考点:△P132

课程组织的准则:1、连续性,2、顺序性,3、整合性

第四章课程评价

第一节课程评价概述

一、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即依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等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二、课程评价的对象

1、宏观层面,涉及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的评价。

2、中观层面,涉及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和课程整体系统的评价。

3、微观层面,涉及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时间)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评价者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过程还是结果)

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评价与目标的关系)

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性质)

1.诊断性评价是对事件(物)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互有关联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评价诊断,也是在事件(物)之前或事件进展至某一阶段的开始之前所做的评判,以求发现问题所在并且确定下一阶段的任务。

2.形成性评价

是指在事件的形成过程之中、在事件进行和实施到了一定阶段后必须作出评判的阶段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及时改进课程,甚至修订、发展课程,使课程趋于完美的评判。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

它是一种事后评价,目的是要获得对所编制出来的课程质量有一个“整体”的看法。它通常是在课程计划完成后,并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后进行的。它的焦点放在整个课程计划的有效性上,以便就这项课程计划是否有效作出结论。

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是对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活动过程的评价;结果评价是一种“底线式的或清算结账式的评价”,也是一种传统的、常用的评价形式。

5.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目标本位评价是以目标为基础进行的评价,旨在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中被实现了多少。

目标游离评价是针对目标本位评价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评价类型,它要求脱离预定目标,重视课程的所有结果,包括非预期结果。

6.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绝对评价:是指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或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的一种评价类型。适用于以鉴定资格和水平为宗旨的课程与教学评价(高中会考)。

相对评价:这是指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基准,然后以此为评价标准来评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相对位置的一种评价类型。适用于以选拔为宗旨的课程教学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每一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者将评价对象个体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的评价类型。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

2、发展性

3、全面性

4、●多样性:1、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2、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3、定期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

4、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第二节课程评价的改革(了解)

一、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充分关注和研究

2、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目的认识不足△P283

3、课程与教学评价多是围绕学生的知识学习△P283

4、过分强调量化评价△P284

5、课程与教学评价成为权利人士单方面的活动

二、我国课程评价的改革:

在指导思想上: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

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

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在评价的方法上:结合△P276: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

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

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分

数,更要看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第五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分析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王策三教授)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基本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的制约,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着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掌握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也称为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过程,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

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第二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定义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注意其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2.直观系性与抽象性统一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启发诱导原则

第三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涵义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教学方法的三个本质特征:→●必考△P193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优点)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

●以探索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201

补充: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以学论教,重视对学习方法的研究。

3、重视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4、强调教学方法的整体化、综合化。

第四节教学组织

一、教学组织的含义

教学组织: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一定目标从事教与学活动,掌握课程教材

的形式和结构。

二、▲教学组织的类型

1、班级授课组织●→△P157

含义:

确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特点: (优越性、局限性:)

2、分组教学组织●→△P159

含义:

类型:外部、内部

特点:(优点、缺点)

3、个别化教学组织 P160

第五节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二、国外教学模式及评价

1.“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倡导者:罗杰斯

2. 合作教学模式

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创立:布卢姆

4. 暗示教学模式首创:乔治.洛扎诺夫

5. 发现教学模式提出者:布鲁纳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00467(简答题部分★66) 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选择: 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16、学术课程吸收杜威·进步主义·经验课程因素,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17、施瓦布被认为是仅次于布鲁纳的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建立起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18、施瓦布: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是班级或学校的完整文化。方法是“课程审议”,即主体“课程集体”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得出的。 19、课程审议三种艺术:实践、准实践和折中方式。 20、施瓦布“实践的艺术”包括“观察”和“问题形成”。“折中”是针对情境的特殊性对不同理论进行选择、修改、超越。 21、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是主体,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其兴趣和需要是课程审议的核心问题。 22、实践性课程本质是“实践兴趣”的追求,教师与学生得到尊重。 23、70年代课程开发由“怎样有效开发课程”转向“怎样理解课程”。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解放兴趣”。 24、“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基础。25、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拉特克。特点: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既依赖儿童心理又依赖学科知识的性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6、夸美纽斯是捷克·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大教学论》是标志,与拉特克同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确立者。 27、法国卢梭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者。《爱弥儿》是柏拉图《理想国》后西方最完整主张自然教育和尊重儿童发现天性的教学论。 28、瑞士裴斯泰洛齐创造性发展卢梭的教育思想,主张:适应自然、自我发展、直观、教学心理学化。 29、教学论发展时代代表有赫尔巴特、杜威。德国赫尔巴特主张:观念心理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教学的“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 30、杜威确立了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四个哲学命题。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即着眼于儿童

最新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编语文课程论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1. 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其基本特点。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由于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体现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的特质。 (2)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 ①体现为语文课程特性的语言文字在其他课程中有广泛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 ②其他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他科目说明性的逻辑的语言,会以其准确、简练的特点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的帮助。 2.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分别包含什么内容? 工具性: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之中。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功能 “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 (一)知识传递功能。①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②社会知识 (二)能力培养功能。①读、写、口语交际能力②综合性活动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①情感教育功能②态度教育功能③价值观教育功能 (四)文化教育功能。①文化知识教育②文化熏陶 (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 (七)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理念 语文课程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构建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 1、语文课程的应用性 语文能力: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能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语文能力的结构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组成。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区别---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交际工具,而言语是人们对语文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运用成果。语言是社会性的,而言语是个人性的;语言是潜在性的,而言语是显在性的;语言是重规则的,而言语是重运用的。 联系---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都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不断发展。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2、语文课程的审美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是这套丛书关注的焦点。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愿兵与生力军去冲锋陷阵。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孔企平曾经担任多年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1 6年级)主编,曾担任多个国家级中小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主讲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数学课程教材,数学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理论与案例分析,数学教学评价等。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先后获理学学士学位(基础数学专业)和教育学硕士学位(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专业方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数学教育专业方向)。 本书目录: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就一轮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第三节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第二章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第一节新课程的理念 第二节新课程的目标体系 第三节新教材的特点分析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第三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四章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第一节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什么是小学数学学习 第三节小学数学学业习过程 第四节小学数学学习的分类 第五节转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第五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 第一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概述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 第三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决策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研究(上) 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加强与削弱 第二节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三节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 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 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 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 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 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 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 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 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 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 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 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 是什么? 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 个环节的关系怎样? 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 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 征是什么? 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 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 么? 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 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 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的? 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 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 自的涵义。 3.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 目标观的相同之处。 3.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 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 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3.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 节是什么? 4.1.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 何? 4.2.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 4.3.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 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4.4.“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 “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4.5.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 程内容? 4.6.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 么? 4.8.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 值及局限性。 4.9.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 涵义及价值。 4.10.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 什么? 4.11.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 价值。 4.1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4.1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 应符合的要求。 5.1.课程组织的标准中,课程的整合 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5.3.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 什么? 5.4.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有何特征? 5.5.经验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5.6.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5.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5.8.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 何? 5.9.“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 么? 5.10.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的 基本依据是什么? 5.11.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 么? 5.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3.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5.14.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 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5.15.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5.16.开发隐性课程时应注意什么? 5.17.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8.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其基本特 征是什么? 5.19.简述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 型。 5.20.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 征。 5.21.简述分组学习的特点。 6.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6.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 是什么? 6.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6.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能够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当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 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1、学习语言、2、关于学习的语言3、通过语言学习4、探究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3、语文知识与策略 语文知识: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 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3、语感比语识丰富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5、语感语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7、即使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识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对子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8、语识在一定条件中向语感转化,转化标志是:高度熟练至无意识地领会运用。 语文的实践活动(三种类型):1、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2、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2018年10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课程代码00467)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2.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儿童与课程》 3.从本质上看,实践眭课程的深层价值追求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5.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撰写的教育小说是 A.《爱弥儿》 B.《窗边的小豆豆》 C.《夏洛的网》 D.《教育漫话》 6.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7.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A.目标模式 B.审议模式 C.过程模式 D.工作模式 8.儿童在熟悉“萝卜”、“菠菜”、“西红柿”等概念以后再来掌握“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9.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成就动机中,推动学生学习的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是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以下不属于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主导性 B.基本性 C.基础性 D. 范例性 11.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是 A.最近发展区 B.活动发展区 C.接近发展区 D.可能发展区‘12.“解释《失乐园》的意义,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A.生成性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行为目标. D.表现陛目标 13.课程开发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需要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教学的定义: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1 .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当前优化教学总的质量标准。 2.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教学是否优化,还应从教学过程的角度进行评判,即考察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形式是否科学、道德和有艺术性。过程标准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教学应体现真善美的精神. 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1遵循教学规律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激励、标准。教学目标分类的意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局部,有利于全面实现教育目的,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1.1956年出版专著《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奥苏泊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四种类型:1.抽象符号学习。主要词汇学习。2.概念学习。各层次学习的重要基础。3.命题学习。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阐释两个要素之间按的相互关系,4.发现学习。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科学性、灵活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

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1.教学模式的结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运用策略;评价体系。2.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1.制约模式选择和应用的因素第一,教学目标和任务。第二,具体学科的性质。第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第四,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风格。第五,教师自身的优势。第六,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2.选择和应用教学模式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模式。第二个阶段:对了解和掌握的各个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第三个阶段:实际的运用和改造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1.所谓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额探究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和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2.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学生主体性,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第二,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的总称。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直观形象性,讲授的时间,语言艺术2谈话法也称为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认任务和内容,向学生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浦东新区金英小学黄一青 假期中拜读了钟启泉、张华两位老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这是一本系统阐述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的书籍,走马观花还是细细研读,我选择了后者。 第一章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是我较为感兴趣的章节,在这里,我又一次聆听了智者的声音。从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这些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这些熟悉的教育理论,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念书的时候,常常觉得这些理论是枯燥而乏味的,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默念背诵,如今,工作了这么多年,回过头来再次拜读,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不寻常的地位。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令人惊叹的。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夸美纽斯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依然既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是夸美纽斯提出的第一原理。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特征,不能躐等,另一方面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由此想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 2002年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绪言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从而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研究对象:现象—划定研究的范围,问题—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策略问题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相对独立、紧密联系。课程论:主要探讨教育内容问题,教学 论:主要探讨教育形式问题。内容制约形式、形式影响内容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 《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 一年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乐学亲师,七年小成、九年大成。 古希腊:雅典的文雅教育注重和谐发展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注重思想统治和身体锻炼。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的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一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论争。 1、20世纪早期,“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之争 传统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 现代教学论(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20世纪30、40年代,前苏联凯洛夫建立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的教学论流派。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分科教学、班级教学 3、20世纪50、60年代,教学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苏联阿莫纳夫维利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各种流派可分为两大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包含:程序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论、教学最优化理论。科学主义教学论: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上,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上,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上,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手段上,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全国2020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 ) 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属于 ...“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 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下述不属于 ...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下列不属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 A.实验教学论 B.发展性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 A.教育性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C.发现教学 D.情境教学 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 ) A.行为表征 B.言语表征 C.符号表征 D.图像表征 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 A.课程变革 B.课程实施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2017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2017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 D、《儿童与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A、观察 B、审议 C、实践 D、规定 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学记》

7、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8、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儿童,通过学习“菱形”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边形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是奥斯伯尔所提出的() A、尚未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结学习 9、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随着后天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下列属于行为控制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C、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模式 D、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11、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应”和()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实物强化” D、“奖励强化” 12、“学生将通过陈述而证明已掌握了五个逗号规则的知识,并能在逗号被删除的句子中正确插入逗号。”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 A、行为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021年自考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归纳知识点归纳资料

1、19,美国知名教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普通以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当代评价理论之父,当代课程理论之父。 19,出版《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是当代课程理论圣经。 3、泰勒原理实质是技术兴趣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构造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如何改进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贡献。 7、拉特克:在教诲史上第一种倡导教学论德国教诲家。 8、夸没纽斯:捷克知名教诲家,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所有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拟定。 9、卢梭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引思想:出自造物之手东西,都是好,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民主主义教诲思想家、教诲改革家。 (1)教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诲教学心里学化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发展:赫尔巴特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形式阶段,必然有两种基本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晰、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观念与旧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新旧观念各种联合与小朋友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普通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备逻辑性德、构造严整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D.办法即把业已形成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3)教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过程教学和作为善意志之形成道德教诲就是统一。 历史第一次揭示了教学教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诲统一起来。 12、当代教诲论发展里程碑:杜威教诲论。 教诲即经验持续改造,教诲是一种社会过程。教诲即生活、教诲即生长。 基于经验教学论: (1)经验涵义与知行统一论。 经验即人与环境之间互相作用 1.人积极地作用于环境 2.人作用于环境所产生成果反过来又影响人自身。 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2)经验课程与积极作业。 13、20世纪教学研究发展线索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兴盛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崛起。赞科夫:发展性教学论布鲁纳:发现教学论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范例教学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