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民俗研究

1、渊源:

传说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张天王求东海龙王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龙王假装答应了。张天王从龙王处选了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答应七天后送还。土家族人仿造成现在的湘西吊脚楼。七天后张天王还给龙王时,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你自己去搬吧!”龙王拿不上,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人们担心龙王发怒涨洪水,在桥下安上斩龙刀,它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

2、现状及其特点: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多半临空悬立,因地制宜,形态各异。湘西土家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时往往利用山坡倾斜度较大或者濒临水、沟的一侧,使屋的前半部分临空悬出,从而盖起比比皆是、大同小异的吊脚楼来。这种吊脚楼,是干栏屋中的一种,朴实轻灵,古色古香,与楚建筑或巴建筑有着渊源关系。后来经过历代苗族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不断加工装饰,使建构更为古朴而实用,美观又大方,给苗乡山寨增添了绚丽色彩。

3.吊脚楼的民俗学功能:

1)审美功能:

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有别具一格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

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的情调。湘西吊脚楼因着地形的复杂所形成的多是“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或“天地均不平”的剖面。这些错落有致并且空间处理弹性很大的建筑给人产生了一种流动的浪漫感。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依山傍水,就地起楼,巧妙的结合当地的环境建造出吻合大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

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湘西的吊脚楼在建造时的技术施工符合当地的地形土质以及气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也注意与美型观点结合,既保证了实用性,也兼顾了外观的艺术性。

2)社会功能:

吊脚楼是湘西复合式经济结构在民居建筑形式上的最佳选择。土家人所居之地,既要方便上山采集和野猎,又要方便下河临渊捕鱼,还要方便农耕生产。吊脚楼这种立体居住形式,完整的体现了农耕所需要的生活空间,吊脚楼可以说是湘西土家族小而全的复杂经济结构在建筑上的投影。

吊脚楼的修造过程是交流感情、传播知识、教化族人的一种独特方式。在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中,族人在一起共同工作,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效地维护了土家族内部的稳定与和谐。

4、湘西吊脚楼的发展前景

申遗与发展特色旅游是保护与发扬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由于诸

多现代化因素,湘西吊脚楼文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保护文化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方式保护历史遗留的文明遗产,并设立旅游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文化特色,极大地保留了湘西吊脚楼的建筑。

5、小结

今天我们从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渊源、现状及其特点、民俗学功能以及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详细讲解了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其中重点是民俗学的三大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历史功能。关于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现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带的土家吊脚楼。

湘西州州情常识(DOC)

行政区划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接壤,辖龙山、永顺、保 靖、花垣、凤凰、泸溪、古丈7县和吉首1市。全州共有90个乡、68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1970个村委会、180个社区(居委会)。其中:龙山县3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20个乡;28个社区(居委会)、434个村委会。永顺县12个镇、18个乡;27个社区(居委会)、300个村委会。保靖县10个镇、6个乡;17个社区(居委会)、196个村委会。花垣县8个镇,10个乡;19个社区(居委会)、288个村。凤凰县9个镇、15个乡;15个社区(居委会)、340个村委会。泸溪县8个镇、7个乡;16个社区(居委会)、134个村委会。古丈县5个镇、7个乡;18个社区(居委会)、140个村委会。吉首市4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7个乡;40个社区(居委会)、138个村委会。 2005年湘西州全面完成了所辖8个县(市)的乡镇村撤并工作,共撤并乡镇56个,乡镇总数由原来的221个减少到164个,撤并幅度为26%。 其中:龙山县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民安镇。设立民安街道办事处;同意撤销华塘乡,设 立华塘街道办事处;同意撤销新城乡,设立新城街道办事处;同意比溪乡与茨岩塘镇合并,设立新的茨岩塘镇;同意西湖乡与红岩溪镇合并,设立新的红岩溪镇;同意坡脚乡与靛房镇合并,设立新的靛房镇;同意凤溪乡与苗儿滩镇合并,设立新的苗儿滩镇;同意八面乡、长潭乡、岩冲乡与里耶镇合并,设立新的里耶镇;同意火岩乡与桂塘镇合并,设立新的桂塘镇;同意辽叶乡、瓦房乡与召市镇合并,设立新的召市镇;同意水沙坪乡与茅坪乡合并,设立新的茅坪乡;同意撤销干溪乡和猛西乡,将干溪乡的细砂坪、木友、耳洞、捞溪、牙龙、扒耳、干溪坪、支家等8个建制村以及猛西乡的水桶建制村 划归洗车河镇管辖;将猛西乡的陈庄、邬都、烈坝、高峰、泽果、中寨、矮王、猛西等8个建制村划 归洛塔乡管辖。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20个乡,共34个乡镇街道。 永顺县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将柏杨乡与泽家镇合并,设立新的泽家镇;将和平乡与大坝乡合 并,设立新的大坝乡;将新寨乡与颗砂乡合并,设立新颗砂乡;将羊峰乡、大明乡与石提镇合并,设立新的石堤镇;将杉木乡与龙寨镇合并,将龙寨镇更名为万坪镇;将仓坪乡与塔卧乡合并,设立新的塔卧镇;将官坝乡、桃子溪与砂坝镇合并,设立新的砂坝镇;将连洞乡与灵溪镇合并,设立新的灵溪镇;同意撤销万福乡,将万福乡的白腊、雨咱、那住3个建制村划归勺哈乡管辖;同意撤销麻岔乡, 将麻岔乡的老司城、上河、博射坪3个建制村划归灵溪镇管辖;其余的新庄、乐拉、通达、龙勺、颗砂洞、友谊、落月洞、行坡、湖必、四联、坡寨洞、麻岔12个建制村划归石堤镇管辖;同意撤销保坪 乡。将保坪乡的龙头、湖坪2个建制村划归松柏镇管辖,其余的吴必、毛冲、保坪、劳庄、大龙5个建制村划归王村镇管辖;同意撤销西米乡。将西米乡的星火、西元2个建制村划归松柏乡管辖;其余的

土家族吊脚楼

[编辑本段] 土家族总体介绍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6 6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编辑本段] 土家吊角楼的结构 吊角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又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角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角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角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总的看来,吊角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角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角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

湘西土家族情歌的语言艺术

第27卷第3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5月V ol.27,N o.3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06湘西土家族情歌的语言艺术 Ξ 石雯丽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湘西土家情歌是湘西主要的民间文学样式,它通俗质朴、风趣含蓄、富有韵律、形象生动,具有着浓厚的 艺术氛围。 关键词:湘西;土家情歌;语言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7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6)03-0082-03 作者简介:石雯丽(1968-),女,湖南花垣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湘西土家情歌是民间文学中最早产生,又一直伴随土家人由远古走向今天的主要民间文学样式。“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声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1](P170)湘西土家人“以歌为媒”,自由恋爱自古成习。要想成就一段姻缘,唱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彼此用歌声表情达意互诉衷肠。“好水洗衣不用槌,好姐连歌不用媒,阵阵山歌架起桥,情哥情姐桥上会。”[2](P50)只要遇到自己心仪的异性,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是在特定节日里(如土家社巴节)都会敞开歌喉,尽情表达爱慕之意,思念之情。“青山田园美如画,吊脚楼住毕兹卡,郎如青山妹似花,歌声恋情传佳话。”[2](P51)湘西土家情歌种类繁多,依据男女的相恋过程,可分为动心歌、试探歌、赞美歌、挑逗歌、初恋歌、迷恋歌、相思歌、反抗歌等等种类。湘西土家情歌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措辞、真挚微妙的情感、富有音乐性的声韵等,展现出独特的生活情景及文化风情,因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下面 从其语言运用角度进行探讨。 一、通俗质朴 湘西土家情歌的语言,多是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结晶,既通俗,又雅致,既质朴,又清新。因此,“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平淡中见新奇,浅显里寓深意,质朴中含清新,清新里显质朴。不论是对唱、叙述、还是描写一件事、吟唱一个人,虽然用的都是通俗的口语,却如泥土般纯朴,绿叶上滚动露珠儿般清新感人,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平易自然、质朴生动。如: 松柏生在大山坡,常年四季叶不落,一根青藤缠上树,扭来扭去解不脱。[3](P61) 我想阿妹想得呆,粪桶当作水桶抬,菜园当作内房进,衣柜当作大门开。[3](P60) 这些情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风花雪月的描写,有的是湘西土家山区人民常见常听的口语, Ξ收稿日期:2006-04-24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2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境内居住着土家、苗、汉、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总人口275.83万人,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辖吉首市和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七县,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 一、境域位置 地理位置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 境域面积湘西州境域,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土地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州域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森林面积亦有降有升。 二、沿革区划 建置沿革湘西州域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唐虞之时,有“蛮地”之称,属“三苗”范围。夏,为“荆州之域”。商代,属楚“鬼方”地域。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战国时属楚黔中郡。西汉属武陵郡。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时期属黔中道。朱为荆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司。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为岳、辰两州地。清置永顺府和风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民国时期.1914一1922年为辰沅道。1938—1949年为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今吉首)、永绥(今花垣)、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6县,并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4县。年底,代管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4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设吉首,辖吉首、泸溪、风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设市。1988年,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是年12月31日,大庸市及桑植县正式划出湘西州。1989年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8县市。 行政区划湘西自治州今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7县,截止2009年未,下辖90个乡、68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全州有172个居民委员会、1975个村民委员会。 三、自然环境 地貌湘西州域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贯州境,北部多山,有大小山峰130多座。州内最高点为龙山县境内大灵山,海拔1736.5米,最低点为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受酉水、猛洞河、武水、沅水、辰水等河流的影响,境内地面被切割成众多盆地、台地和高峰、沟谷及陡坡,相互交错,山峦叠嶂,千姿百态。境域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境域地貌大致分为三大区域:西北中山山原地貌区占州域总面积的22%,海拔800一1736米,地形切割较深,顶部岩溶发育,干旱少雨,光热偏低,土壤自然肥力较好,适宜发展林、粮、牧业生产;中部中低山山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59%,标高50一1000米,丘状起伏,岩溶发育,光、热、水、土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粮、林、牧、经济作物和矿业生产;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18.98%,地势比较平坦开阔,光、热、水、土条件较好,为湘西州域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最佳区域。

湘西土家族

湘西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 、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 武陵蛮”的一种。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 “土蛮”、“土兵”等名称。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 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 泰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西汉末年,“武陵夷”田 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 对象。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唐 朝开始,中央采取羁縻州县制度,任命归顺的地方首领以州县官职,治理其地,并准其世代承袭,使土家族日趋稳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加强。土家族人民在抗击外敌入 侵、支援红军长征。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此文献由湘菜连锁加盟品牌“湘西部落”提供。

解密湘西吊脚楼

解密湘西土家族吊脚楼 姓名:XXX 学院:XXX 学号:XXX

解密湘西土家族吊脚楼 摘要: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由落地建造的座子屋与架空的横屋组成的"半干栏",是我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一个独特的类型。吊脚楼民居主要分布于鄂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武陵山区。吊脚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专家们研究少数民族民居住宅的重要对象。笔者将从吊脚楼的地域特征、来由、建筑特色等方面来分析湘西土家楼吊脚楼。 《一》、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简介 一、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二、地理位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可分为西北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中底山山原地貌、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最高海拔1737米,最低海拔97.1米。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材料及环境 二、建筑材料的选用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料。杉木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国省养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 州国省养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价格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州政办发[2012]36号 【发布部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 【发布日期】2012.11.20 【实施日期】2012.11.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国省养护管理办法》的通 知 (州政办发〔2012〕36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湘西经开区管委会,州直有关单位: 《湘西自治州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湘西自治州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细则》、《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州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国省干线公路是指经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的由公路管理机构管养的国道、省道、县道及其所属的桥梁、隧道和其他附属设施。 已升级为省道的县道、乡道和村道,在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未纳入省道养护管理范畴之前,依原管理权属进行养护管理。 第三条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主要包括日常养护、养护维修工程、路政管理等。 (一)日常养护指国省干线公路小修保养,是对国省干线公路及沿线设施经常进行维护保养和修补其轻微损坏部分的作业。 (二)养护维修工程指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危桥和隧道改造工程、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水毁修复工程、灾害防治工程及国省道局部改线工程等。 1、大修工程:对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较大损坏进行周期性的综合修理,以全面恢复原设计标准,或在原技术等级范围内进行局部改善和增建,以逐步提高公路通行能力的工程项目。如路基、路面大修等。 2、中修工程:对公路及其沿线设施的一般性磨损和局部损坏进行定期修理维修加固,以恢复原有技术状况的工程项目。如水泥路面面层、沥青路面面层中修等。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

基金项目:2008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08j w sk111)的中期成果。收稿日期:2008-11-24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 王希辉 摘 要: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文化生境主要体现在以山为中心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外来文化影响等三个方面。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吊脚楼文化面临建筑工艺失传、传承者后继无人、政府保护缺位等尴尬局面。同时,现存吊脚楼建筑群也处于濒危边缘。因此,笔者认为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保护意识,从立法、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多角度来加大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生境;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T U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08)06-0041-04 土家族是聚居于湘、鄂、川、黔、渝边区的一个山地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土家族已达8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165%。千百年来,土家族先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吊脚楼文化。据学者研究,土家族吊脚楼主要有“一”字型、“L ”型、“撮箕口”型、“现代”型和“复合”型等六种类型。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土家族的生态观、家庭伦理观、宇宙观和民间信仰,而且还在土家人的家庭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任何一个民族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任何民族文化也都在特定的生境中产生与发展。所谓文化生境,就是由特定文化加工,并与特定文化相适应的外部空间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包括自然和社会两大 系统。 [1](P161) 因此,当文化生境发生变化时, 文化系统也会发生巨大改变。正如段超所认为的那样:“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存活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变化,该文化就会发生变异甚至消解,民族文化资源就会发生变异和消失”。[2] 因此,本文拟以吊角楼为例,来探讨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土家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问题。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 吊角楼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土家先民长期生态适应而形成的居住样式。在社会变迁的历史长河中,吊角楼基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产生,也伴随着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土家族吊角楼文化。笔者以为,土家族吊角楼的文化生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4?

土家族简史

土家族概述 作者:小敏彭彭 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了其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神文化。 土家族形成 土家族的族源在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她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第二种则认她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第三认为她是有贵州迁来的乌蛮族的后代。多源论和主源论者的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是由纯粹的族源形成的,土家族也不例。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土家族是由古代巴人的两支——廪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了后来的众多的族群,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巴人分为板楯蛮和廪君蛮。 秦汉以来,以巴人为主体的又融合了彭、冉氏等其他民族成分的土家族逐渐开始形成。唐王朝在今土家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制,致使向氏、彭氏、田氏、冉氏、覃氏、杨氏、白氏、张氏等等,纷纷涌现,得以壮大,从而发展成为上述土家族地区的主要姓氏,这也是构成今日土家族宗族制度突出的重要历史原因。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彭、田、覃、向,冉、马六大姓氏首领世袭统治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土家族稳定的共同地域最后形成。 以后随着汉族居民大量迁入,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的历史传承: 土家族是一个热爱祖国和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 早在殷商时期,土家族人的祖先巴人就积极参加反抗历代奴隶主和封建王朝的斗争。《华阳国志》已有关于巴国军队的记载在夏禹“会诸侯于会稽,执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后人称之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周之季世,巴国内乱,将军巴曼子许楚三城以平乱,事平,将军不与楚城,自刎以谢楚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 卷 总分数 100分时长:9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题 ,总计60分) 1.(2分)细胞分裂过程中,先复制加倍再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是() A. 染色体 B. 细胞质 C. 细胞膜 D. 细胞壁 2.(2分)与家兔的结构层次相比,油菜的结构层次中无.() A. 器官 B. 细胞 C. 系统 D. 组织 3.(2分)在沙漠地区,生存的生物种类非常少,影响生物在此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 土壤 B. 阳光 C. 温度 D. 水 4.(2分)下列哪项不是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A. 二氧化碳 B. 水 C. 高温 D. 光 5.(2分)青蛙属两栖动物。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繁殖时出现抱对现象 B. 发育类型为变态发育

C. 幼体生活在水中 D. 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 6.(2分)在水稻的根尖结构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A. 根冠 B. 分生区 C. 伸长区 D. 成熟区 7.(2分)下列与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无关 ..的描述是() A. 孔雀开屏 B. 飞蛾扑火 C. 雌鸟孵卵 D. 雌雄鸟交配 8.(2分)在炎热的环境中,树荫下比较凉爽,原因之一是由于树木() A. 进行呼吸作用 B. 进行光合作用 C. 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D. 大量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9.(2分)“春蚕吐丝”这一现象发生在家蚕的哪一个发育时期() A. 卵 B. 幼虫 C. 蛹 D. 成虫 10.(2分)人体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 A. 输卵管 B. 卵巢 C. 子宫 D. 阴道 11.(2分)正常情况下,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能够维持是因为() A. 呼吸作用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 B. 呼吸作用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C. 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光合作用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D. 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 12.(2分)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应激性 B. 反应

土家吊脚楼 教学案例

土家吊脚楼 长阳实验小学刘小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土家吊脚楼的来历、结构、形式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3.会画土家吊脚楼。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家吊脚楼》课件,学生准备土家吊脚楼的相关资料和画画用的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民居 欣赏民居:看看这些民族的居所有些什么特点? 课件示蒙古族、满族、藏族、纳西族、傣族、羌族、土家吊脚楼的居民组所图片与解说。 引入新课:土家吊脚楼 二.揭示课题,探究新知 板书课题:土家吊脚楼 1.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土家吊脚楼的简介 (2)土家吊脚楼的特点 (3)土家吊脚楼的形式 (4)土家吊脚楼的传说和文化内涵 (5)土家吊脚楼的画一个吊脚楼

2.土家吊脚楼的简介 吊角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 课件示学生收集的吊脚楼的简介,点名读,相互交流。 3.土家吊脚楼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角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结构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身临其境,俗世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如果对大城市的奢华和浮躁感到厌恶,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吊脚楼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泛舟静静流淌的江水中,欣赏两岸错落有致

湘西州土家语课本第一册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湘西州土家语课本第一册 教 案 古丈县红石林完小整理

第一课土家声调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掌握土家语声调 重点:认识土家声调及掌握调值 难点:从汉语拼音声调转换成土家语声调 方法:讲授 课时:一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拼音字母 二、土家语声调简介 1、土家语声调。比较统一的认为有四个调:55高平,21低降,53高降,35中升。 2、土家语声调:与西南官话相接近。 3、土家语声调:与普通话的高降调、低降调也正好相反。如石蛙,土家语:bǎn bàn,汉语:bàn bǎn;高平调和中升调相接近。 三、土家语调值及声调符号 土家语声调调值 调序: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调号:x r v f 调值:高平55 低降21 高降53 中升35

字例:ax ar av af Tax接tar浮tar砍taf烤 四、土家语拼写法制 1、句头或词头不用大写字母,一律小写; 2、音节的最后一个字母写的是声调调号; 如:laorcir(太阳) 3、以词为单位,词组连写,词与词之间相距一个或半个字符。其他拼法与汉语拼音法则一样。

第二课 a o e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掌握aoe在土家语中拼写土家语的作用,和表示的意义 重点:aoe在土家语中的意义 难点:“e”的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一节 教学内容: 一、板书课题 a o e (学生自学aoe) 重点教“e”字的读音,从汉语拼音的“e”,转读成土家语中的“ê”。讲清为了书写方面,去掉了“e”的帽子“^”。 二、看图学土家语 1、学生预习; 2、教师讲解。 三、课堂训练 从到造句:即说一句话。 如:a axmax axmax sixbax lar。 奶奶奶奶缝衣服。

土家族民俗建筑

公共选修课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古典家具艺术鉴赏任课教师:叶聪 论文题目: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建筑 学生姓名:吴琴学号:1306104038 所属院部: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班级: 1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目录: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 一、简介 二、吊脚楼的由来 三、地理位置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选址、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选址 二、材料 三、环境 《三》、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建筑特色及建筑形式 一、吊脚楼的结构 二、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三、吊脚楼的建筑形式 《四》、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传说、历史发展、民居的优势及文化内涵 一、建筑传说 二、历史发展 三、民居的优势 四、文化内涵 《五》.、结语

摘要: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由落地建造的座子屋与架空的横屋组成的"半干栏",是我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一个独特的类型。吊脚楼民居主要分布于鄂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武陵山区。吊脚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专家们研究少数民族民居住宅的重要对象。笔者将从吊脚楼的地域特征、来由、建筑特色等方面来分析湘西土家楼吊脚楼。 《一》、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简介 一、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二、地理位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可分为西北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中底山山原地貌、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最高海拔1737米,最低海拔97.1米。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建筑材料的选用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料。杉木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具有芳香气味,有木中之王的美称,为中国重要的建筑用材和家具用材。因为杉木材的这些优点,被广泛用于湘西吊脚楼的建筑构架、围板、栏杆、地板、门窗和雕刻,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四、吊脚楼周边的环境 (所有图片来自百度)

吊脚楼的分析

吊脚楼结构形成与气候关系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最重要的是生态表现贵州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常年多雾,吊脚楼是结合地形、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作品。贵州吊脚楼建筑平面

灵活自由,依坡而建,体型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较为开敞,建筑全部或部分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建筑方式,非常有利于通风,避免了地面潮气侵入室内。吊脚楼源于干栏建筑,但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干栏建筑。纯干栏建筑的基本条件是底层全部架空,但西南地区山高崖陡,可种植粮食的田地稀贵,当地人采用在斜坡上建造房屋,挖填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前、后部地基,后地基作为建筑的地面承重部分,前地基上用木构架做穿斗式掉层的吊脚楼,产生的建筑底层前部地面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这样半楼半地样式的吊脚楼由此形成。这种建筑样式适合各种坡度变化,缓坡地段,平面前移,楼面部分增大,地面部分减小,可以扩展楼底层空间,陡坡地段建筑结构相反,吊脚楼的楼地面比例亦随之调整,非常适合于不规则、起伏变化的山地地形。这种造型的房屋在占地、采光、通风、日照等诸多方面,非常适合西南地区的环境特征,历经沿袭,千年不衰。 吊脚楼内部结构功能一般为三段式划分:顶层作为储藏粮食用,因为通风,在温室潮热的气候条件下使粮食不易霉变,而且也使建筑的脊下木质构不会因潮湿而污损。底层一般作为堆放杂物用,有的地方甚至把底层作为饲养动物的场地,既通风良好,又保证二层空间的干燥。二层为家人生活起居层,在功能上很重要,它是全家活动和休息纳凉之用,作为款待亲朋乡友、谈天说地、观山望景之所。这种“三段式”功能分布,使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相得益彰:一、三层较虚,二层较实。二层作为主要生活起居层,人的主要活动全部集中于此,与一、三层比较起来,较为封闭,产生了厚重感和沉实感。一、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