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新进展

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新进展

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新进展
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新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甲磺酸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在下腹部手术中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对比分析

甲磺酸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在下腹部手术中硬膜外麻 醉的效果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对比甲磺酸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在下腹部手术中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99例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C三个组,每组33例。全部行硬膜外阻滞麻醉,麻醉药物:A组为甲磺酸罗哌卡因,B组为左旋布比卡因,C组为布比卡因。比较三组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不能举腿时间和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在三组患者中时间是最长的、运动恢复时间是最短的,运动阻滞程度是最弱的,与B和C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肌松效果及麻醉质量评分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阻滞起效、时效和运动阻滞程度不如左旋布比卡因及布比卡因,对只需要阻滞感觉,而不希望过度阻滞神经的情况下,甲磺酸罗哌卡因是首选。 关键词甲磺酸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布比卡因;下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 手术能否顺利、安全地进行与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药物的选用密切相关,硬膜外麻醉中局部麻醉药物的选择与麻醉效果及患者预后更是密不可分,本文将甲磺酸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在下腹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做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99例腹部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均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在大庆市人民医院接受低位硬膜外麻醉手术。全部患者平均年龄(58.2±11.8)岁。男61例,女38例。全部行低位硬膜外麻醉手术。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3例,其中A组麻醉药物为0.5%甲磺酸罗哌卡因,B 组为0.5%左旋布比卡因,C组为0.5%布比卡因。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种类及ASA分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 2 麻醉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于L1~2硬膜外腔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 cm,经导管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将导管固定,由侧卧位改为平卧位,经留置导管注入3 ml的2%利多卡因实验,经过5 min后确认导管没有误入蛛网膜下腔,患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将麻醉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全部患者的麻醉药物总量为12~15 ml,分3次注入,每次间隔的时间为5 min。麻醉效果满意后(或感觉阻滞平面达T8水平)开始手术,手术时间20~30 min 无需硬膜外追加局部麻醉药,手术超过1.5 h后追加研究药物6 ml,以维持麻醉。 1. 3 观察指标①阻滞效果:记录给药后药物阻滞起效时间(到达T8时间)及药物维持时间。通过体表针刺法测定阻滞平面,给药5 min内每分钟都要测

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特点和毒性

堕酉医药2007年第生2卷第7期 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显著的协助降糖作用.并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亚临床炎症状态嗍。另一研究发现。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2周后可以明显改善DPN的自觉症状、体征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对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前列腺素E1,P<0.05),但对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疗效与前列腺素El组的差异无显著意义。总之。丁咯地尔为治疗DPN较安全可靠的药物。有临床应用价值。 8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lE) 有人【1q将中度HIE患儿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给予丁咯地尔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30rIll静脉滴注。qd;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0.1259.d-I。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30IIll静脉滴注,qd,均10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4.9%.80.5%(P<O.05);治疗组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恢复、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和临床症状的恢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O.05或P<0.01),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而且显效快。疗程短。另外。丁咯地尔对改善意识丧失、运动失调、感情障碍、头晕及语言记忆和视觉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十分有效。尚可用于治疗耳蜗一前庭紊乱引起的眩晕耳呜、头晕、突发性耳聋、椎动脉型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外周血管病变、间歇性跛行、皮肤坏死、雷诺氏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冻疮和血管性痉挛等。9参考文献 1丁新生。罗阳,肖继皋,等.国产与进口丁咯地尔对新生大鼠单个脑细胞游离钙影响的比较.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17(3):174 2徐文方.盐酸丁咯地尔的药理与l临床.国外医药一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WorldPharmacy,1995,16(1):29 3吴笃初.吕传真。余惠贞。等.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多中心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3):161 4裴兰田,崔爱玲,申玲,等.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中国药师。2001,4(2):123 5周文。陈运久.盐酸丁咯地尔的药理和『I缶床进展.山东医药工业.1999。 18④:47 6刘赛男.李义召,韩丹春,等.丁咯地尔与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双盲对照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2):74 7杨秀丽.唐明.丁咯地尔并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康复评估.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5):292 8杨红。栾文霞。邓志宽.活脑灵治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疗效.中国新药杂志.1998,7(5):377 9胡昔权.窦祖林,丘卫红,等.丁咯地尔治疗42例恢复期脑卒中病人.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9):567 10张建军.郭涛,张俊,等.丁咯地尔与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比较.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19(6):450 ll黄晓钟,张柏根,符伟国,等.丁咯地尔治疗下肢静脉缺血症多中心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1):39 12kDevehatC,VieuxM,BondouxG。eta1.Effectsofbuflomedilonmi.croseul81"disordemindiabeticpatients.BloodVessels.1991'28(1):38 13叶锦平。王宝平,梅一民,等.盐酸丁咯地尔治疗颅脑损伤疗效观察.中国药师。2002,5(6):364 14马轶涛,谢寅,彭新杰。等.国产和进口丁略地尔对局部脑缺血影响的比较性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00.9(2):92 15冯丽.陈少华.盐酸丁咯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4,44(13):8 16邓向红,刘迪辉。夏荣华。等.丁咯地尔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9例.医药导报。2003,22(8):542 (收稿日期2007—03—26修回日期2007—06—25) 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特点和毒性 来伟综述1徐国海审校:(1解放军第94医院麻醉科,南昌,330002;2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南昌,330006)中图分类号:R971.2 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布比卡因是两种镜像体的消旋混合体.自用于临床后其潜在的心脏毒性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表明其毒性与结构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主要来源于右旋体。左旋布比卡因是一种临床效果与布比卡因非常类似的长效局麻药.实验室和人体试验资料表明其安全性和毒性优于布比卡因.为临床上更加安全合理地使用左旋布比卡因提供了依据。本文就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特点和毒性作一综述。 1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 1.1理化性质:左旋布比卡因是布比卡因的左旋镜像体。布比卡因是两种镜像体50:50的R(+)型和S(-)型镜像体混合的消旋体型,去除其中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心脏毒性的右旋体.得到纯S卜)型镜像体一左旋布比卡因,商品名为Chirocaine.化学名称为S一(一),l一丁基一N一(2,6一二甲基苯基)一2一哌啶

蛛网膜下腔阻滞

蛛网膜下腔阻滞 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习称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简称腰麻。 一、解剖学基础 1、脊柱: (1)由椎骨组成。椎骨的前部就是椎体,后部就是椎弓。椎弓所包围的空腔称为椎孔,所有椎孔上下相连成为椎管,即脊髓所在的部位。 (2)脊柱共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坐位时颈、腰曲向前,胸、骶曲向后突出,颈4至胸4之间及腰椎的棘突与地面平行,胸4至胸12棘突斜向地呈叠瓦状。 2、脊膜:脊髓腔中有三层脊膜,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在椎体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空隙为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与覆盖于脊髓上的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即就是局麻药与神经根发生作用的部位。 3、脊髓:位于脊髓腔内,浸泡于脑脊液中。上起于枕骨大孔,下终止于第1腰椎(小儿则更低一些)。在腰1以下的脊神经分开成为马尾,在此部位进行穿刺时不易损伤脊髓,因马尾浮于脑脊液中,对穿刺针的冲击有一定的避让作用。 4、脑脊液:成人脑脊液为100~150ml,脊髓腔内的脑脊液为25~35ml,pH值为7、4,就是无色透明液体,比重为1、003~1、009,脑脊液压力为0、7~1、7kPa(7~17cmH2O)。 5、韧带:在棘突上面与棘突相连接的韧带称棘上韧带。连接于上下棘突之间的韧带为棘间韧带。棘间韧带的下面,脊髓腔之后部即黄韧带,就是质密、坚实、有弹性的纤维层。穿刺时有突然阻力减小的感觉,即针穿过了黄韧带进入了硬膜外腔。如再向前进针1~2cm就会有针刺破薄纸的感觉,即穿过了蛛网膜,取出针芯会有脑脊液流出,证明已穿刺入蛛网膜下腔。 二、对生理的影响 (一)神经阻滞 1、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由于神经的粗细不同,阻滞的先、后及范围亦不同。 2、交感神经最细,阻滞最快,平面也最高;感觉神经次之,阻滞较晚,平面较高;运动神经最粗,阻滞最晚,平面也最低。 3、如阻滞平面超过了胸4,因阻滞了心交感纤维,而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 4、在低血容量患者、老年及静脉回流障碍者(妊娠)表现尤甚。 (三)对呼吸的影响

探讨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腹部手术腰硬联合麻醉对比

探讨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腹部手术腰硬联合麻醉对比 发表时间:2018-03-22T11:06:24.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作者:龚磊 [导读] 在腹部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罗哌卡因对人体运动神经阻滞作用较小,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大邑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四川成都 611300) 【摘要】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腹部手术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腹部手术治疗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旋布比卡因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麻醉,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运动神经恢复时间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腹部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罗哌卡因对人体运动神经阻滞作用较小,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 【关键词】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腹部手术;腰硬联合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8-0193-01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ropivacaine and levobupivacaine in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for abdominal surgery. Methods From June 2015 -2016 year in December in our hospital underwent abdominal surgery in 76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will b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evobupivacaine anesthesia,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pivacaine anesthesia, to compare the anesthesia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recovery time of motor nerv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Ropivacaine has less effect on the motor block in the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for abdominal operation, and it is helpful for the rapid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Key words】Ropivacaine;Levobupivacaine; Abdominal surgery;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本组主要是针对在腹部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行腹部手术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药物在腰硬联合麻醉中的效果[1]。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行腹部手术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女性39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为(41.08±1.27)岁;其中疝气19例,阑尾炎患者26例,子宫肌瘤31例。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8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12h均禁食禁水,在手术前需要创建静脉通路,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选取左卧体位,采用16G硬膜外针穿刺到硬膜外间隙,并在硬膜外用5号腰针穿刺到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药物[2]。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左旋布比卡因麻醉,注射浓度为0.375%,注射剂量为2.2mL;观察组患者注射罗哌卡因,注射浓度为0.375%,注射剂量为2.2mL。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运动神经恢复时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为(76.54±14.24)min,运动神经恢复时间为(71.52±14.63)min,观察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为(97.28±18.57)min,运动神经恢复时间为(62.65±12.54)min。观察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和运动神经恢复时间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都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也是临床腰硬联合麻醉中常用的一种麻醉药物,麻醉维持时间长,麻醉反应少,用量小,对人体机体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小,但这两种药物在药理作用中也具有一定的区别。其中罗哌卡因对于运动神经功能的阻滞作用较小,对感觉神经的阻滞作用较强,而左旋布比卡因对运动神经阻滞作用较强[3]。 在本组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更加显著,麻醉持续时间长,运动神经恢复时间短,与左旋布比卡因相比其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因此在腹部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应首选罗哌卡因麻醉药物,为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提供重要的保障,也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 【参考文献】 [1]马黎明.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4):65-66. [2]苏和.相同浓度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用于dOL骶管麻醉的效果评价[J].包头医学,2017,41(1):7-9. [3]李明.相同浓度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小儿骶管麻醉中的对照研究[J].健康之路,2016,(7):66-67.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汇报教学提纲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 汇报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汇报 一、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患病率为31/10万,发病率为4/10万。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1、含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由于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大量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2、SAH分类: (1)原发性SAH: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2)继发性SAH:脑实质内或脑室出血,硬膜外或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 (3)外伤性SAH 二、临床表现 1、先兆症状: 约30%-60%的患者在确诊为SAH前数天或数周有明显的或非寻常的严重头痛—预警性头痛及眼痛、复视、恶心、呕吐和头晕等症状。 脑膜刺激症(征)和畏光症少见。老年患者意识障碍发生率高。 2、典型临床表现: (1)诱因

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起病突然,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活动、过度用力、情绪激动、异常兴奋、大量饮酒、用力咳嗽及排便等,少数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12%-34%)。 (2)典型症状、体征: 突然爆裂样剧烈头痛、呕吐等临床表现;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明显;25%患者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出血,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可有烦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谵妄,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及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 三、并发症 1、再出血: 发病率为11%~15.3%,再出血的发生时间,国内报道50%发生在2周内,81%发生在1个月内。是SAH致命并发症,当病情稳定后突然再次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甚至去大脑强直及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或脑膜刺激征显著加重,可能为再出血,脑CT扫描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新鲜高密度影,腰穿脑脊液为新鲜血红细胞增多或大量的红细胞。常见诱因有:头痛剧烈,影响休息以及焦虑不安、血压波动明显,或经治疗后头痛缓解,过早下床活动、咳嗽、打喷嚏等,使尚未修复好的血管破裂再出血;卧床休息,肠蠕动减少或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导致便秘,用力排便而致再出血;亲友探视过多或有使情绪激动的因素、血压骤增亦可致再出血。 2、脑血管痉挛: 是SAH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发病时多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有偏瘫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经颅血管多普勒超声或脑血管造影可确诊。 3、脑积水: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常规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常规 一、适应证 一、适应证 下腹部、盆腔、会阴及下肢手术。 二、禁忌证 1、败血症或穿刺部位局部有感染; 2、脊柱畸形或脊柱局部肿瘤; 3、严重出血或休克; 4、严重的呼吸功能不全; 5、严重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6、重度贫血; 7、病人不能配合或拒绝者; 8、出血倾向或抗凝治疗中; 9、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10、腹内巨大肿瘤及腹水者。 三、麻醉准备:

(1)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肌肉注射(或口服安定10mg),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 (2)麻醉用品:准备腰椎穿刺针,5ml注射器及针头,2 ml注射器及针头,手套一副,洞巾一块,以及皮肤消毒用品和麻醉药等,上述用品均需灭菌处理。 (3)麻醉用药:(重比重溶液)

四、蛛网膜下腔穿刺术: (1)患者体位:一般侧卧位或坐位(鞍区麻醉)。头部不垫枕,后背部需与床面垂直、与床沿靠齐,以便操作。尽量把腰部向后弯曲,以利于穿刺。 (2)穿刺部位与消毒范围:选择L2~3或L3~4间隙进行穿刺。穿刺前需严格消毒皮肤,消毒范围自肩胛下角至第2骶椎,两侧至腋后线。消毒后铺洞巾。

(3)穿刺技术: ① 直入法:在欲穿刺的两棘突之间以0.5%~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溶液注皮丘及皮下浸润麻醉,腰椎穿刺针刺入方向应保持水平,针尖稍向头侧,缓缓刺入并从阻力变化体会层次,当突破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即所谓“落空感”。继续进针可将硬脊膜及蛛网膜一起穿破,并进入蛛网膜下腔。 ② 侧入法:.在棘突间隙中点外1.5cm处注局麻皮丘,穿刺针经皮丘向中线倾斜,约与皮肤成75度角,对准棘间孔方向刺入,突破黄韧带及硬脊膜而达蛛网膜下腔。 见脑脊液流出将腰麻药在10~30秒内注入,把穿刺针同注射器一起拔出。 (4)麻醉平面的调节:麻醉平面的调节是将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在极短时间内,使麻醉平面限制在手术所需要的范围内,从而避免对患者过多的生理扰乱。麻醉平面的调节必须综合考虑麻醉用药剂量、比重、穿刺部位、穿刺时体位、注药时针尖斜口的方向、注药时间以及注药后的体位

左旋布比卡因临床药理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左旋布比卡因临床药理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左旋布比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麻醉效能强、作用时间长、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小的特点,本文从临床药理学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对左旋布比卡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标签:左旋布比卡因;临床药理学;临床应用 左旋布比卡因是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理化性质和麻醉效能与布比卡因相似,但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比布比卡因低。本文就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作简要综述。 1临床药理学特点 1.1药效学左旋布比卡因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通过稳定神经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提高神经电刺激阈值,减慢神经冲动的传播,减少动作电位的升高率,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Kopacz等[1]在56例择期下腹部手术中,随机双盲比较左旋布比卡因(0.75%,20mL,150mg)和等量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左旋布比卡因组感觉阻滞达T10和T5的时间分别为(13.6±5.6)和(24.3±9.4)min,而布比卡因组感觉阻滞分别为(14.0±9.9)和(26.5±13.2)min,二者较为相似,但左旋布比卡因组持续时间(550.6±87.6)min长于布比卡因组(505.9±71.1)min,二者肌肉松弛效果无明显差异。左旋布比卡因在离体的几内亚猪心肌标本上的实验发现,左旋布比卡因对心肌钠通道的亲和力和心乳头肌最大去极化率的影响都弱于右旋布比卡因。 1.2毒理学左旋布比卡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主要发生在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肝脏、胃肠道、血液、皮肤等部位。Van等对两组实验对象分别静脉滴定法给予左旋布比卡因(平均剂量67.7 mg)和布比卡因(平均剂量65.5 mg),结果左旋布比卡因组出现中枢或外周神经紊乱的比例为36%,明显低于布比卡因组64%的比例,耳鸣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布比卡因组(9%比36%)[2]。由此可见,左旋布比卡因在安全性和毒性上相对于布比卡因具有优越性。 1.3药动学左旋布比卡因药代动力学曲线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硬膜外给左旋布比卡因30 min后可达血药峰值,在肝脏经CYP3A4、IA2酶广泛代谢,代谢产物经尿和粪便排出。左旋比右旋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血浆清除率高,半衰期短,左旋比右旋毒性低的原因是左旋对脑和心肌组织的亲和力较低。 2临床应用 2.1神经阻滞刘淑娟等[3]通过观察肱中法臂丛麻醉患者感觉、运动阻滞、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评价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肱中法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研究证明,0.375%左旋布比卡因具有镇痛完善、维持时间长及毒性反应低等优点,

蛛网膜下腔阻滞

蛛网膜下腔阻滞 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习称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简称腰麻。 一、解剖学基础 1、脊柱: (1)由椎骨组成。椎骨的前部是椎体,后部是椎弓。椎弓所包围的空腔称为椎孔,所有椎孔上下相连成为椎管,即脊髓所在的部位。 (2)脊柱共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坐位时颈、腰曲向前,胸、骶曲向后突出,颈4至胸4之间及腰椎的棘突与地面平行,胸4至胸12棘突斜向地呈叠瓦状。 2、脊膜:脊髓腔中有三层脊膜,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在椎体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空隙为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与覆盖于脊髓上的软脊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即是局麻药与神经根发生作用的部位。 3、脊髓:位于脊髓腔内,浸泡于脑脊液中。上起于枕骨大孔,下终止于第1腰椎(小儿则更低一些)。在腰1以下的脊神经分开成为马尾,在此部位进行穿刺时不易损伤脊髓,因马尾浮于脑脊液中,对穿刺针的冲击有一定的避让作用。 4、脑脊液:成人脑脊液为100~150ml,脊髓腔内的脑脊液为25~35ml,pH值为7.4,是无色透明液体,比重为1.003~1.009,脑脊液压力为0.7~1.7kPa(7~17cmH2O)。 5、韧带:在棘突上面与棘突相连接的韧带称棘上韧带。连接于上下棘突之间的韧带为棘间韧带。棘间韧带的下面,脊髓腔之后部即黄韧带,是质密、坚实、有弹性的纤维层。穿刺时有突然阻力减小的感觉,即针穿过了黄韧带进入了硬膜外腔。如再向前进针1~2cm就会有针刺破薄纸的感觉,即穿过了蛛网膜,取出针芯会有脑脊液流出,证明已穿刺入蛛网膜下腔。 二、对生理的影响 (一)神经阻滞 1、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由于神经的粗细不同,阻滞的先、后及范围亦不同。 2、交感神经最细,阻滞最快,平面也最高;感觉神经次之,阻滞较晚,平面较高;运动神经最粗,阻滞最晚,平面也最低。 3、如阻滞平面超过了胸4,因阻滞了心交感纤维,而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 4、在低血容量患者、老年及静脉回流障碍者(妊娠)表现尤甚。

蛛网膜下腔出血(讲义)

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00044)高旭光 1.概述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整个卒中的5%~10%。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是SAH最常见的原因(约占80%)。1/10的病人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而猝死;其中40%见于后循环的动脉瘤;另有10%~20%的病人到达急诊室时呈昏迷状态或需要辅助呼吸。 囊状动脉瘤最常见于脑底部大动脉的分叉处。前循环大约占85%;后循环占15%。 脑动脉瘤破裂后可导致脑实质损害、脑内血肿、颅内压增高、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和脑梗塞。SAH的严重程度、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对预后影响最大。 2.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腰椎穿刺呈血性;出血引起的脑损害;大型动脉瘤可引起颅内占位症候群;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 Hunt-Hess分级、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分级和CT脑扫描分级可用于判断病情的轻重。 3.SAH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入院时意识水平(昏迷);SAH的间隔时间(<3天);年龄(> 65岁);有过出血或没有认识到警觉性渗漏;入院时有限局性神经系统体征;伴有严重的共存性疾病(如高血压)。 4.诊断CT,CTA,MRA,MRI,DSA。DSA仍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有时因脑动脉瘤被破坏或血栓形成导致造影阴性结果,需要复查。 5.SAH的治疗策略治疗出血本身所致的脑部原发性损伤;采取必要的、相关的一般支持疗法;预防出血带来的继发效应(如脑血管痉挛,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脑积水);治疗导致出血的动脉瘤。 尽管介入栓塞或神经外科夹闭破裂的动脉瘤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但这些绝不是仅有的治疗内容。许多预后不良的病人是因其合并症引起,而不是再出血,比如继发性脑缺血、脑积水、各种全身性疾病和治疗动脉瘤本身的合并症。SAH 病人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相互配合,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NICU、康复科、神经心理科、护理小组、理疗科、语言和职业治疗科的医护人员共同参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与进展性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与进展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4-06-03T15:43:46.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0期供稿作者:凌云1 荣根满 [导读] SAH所出现的剧烈头痛主要是由于进入珠网膜下腔的血液以及活性物质对脑膜的刺激和颅内高压等综合因素所致。凌云1 荣根满2 (1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辽阳 111000) (2 辽阳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辽阳 111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脊液置换疗法对解除SAH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预防CVS发生的作用。方法:在常规治疗下,对84例SAH入选病例行腰椎穿刺术,术前均给予20%甘露醇250ml 快速静点,穿刺成功后接测压管测压,对压力<200mmH2O(1.95Kpa)者行脑脊液置换术;压力>200mmH2O(1.95Kpa)者降低颅内压后再行置换术,首先放出10-15ml脑脊液,然后注入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无不良反应后再重复前述操作一次。首次置换时加入地塞米松5mg,根据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不同置换次数不等。结果:发现头痛缓解的程度与 脑脊液置换次数和置换量呈正相关,其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疗法可以减少蛛网膜下腔积血和CSF中的活性物质,减轻对脑膜的刺激,缓解头痛,预防和减少 CVS的发生。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疗法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084-0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chnoid hemorrhage, SAH)时,头痛是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常给清醒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而脑血管痉挛(CVS)是其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引起SAH后脑缺血和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为此解除头痛症状,预防CVS发生,是治疗 SAH的主要措施之一[1-5],我们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84例SHA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病例均为自发性SAH患者,符合1995 年由中华神经科学会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联合公布的 SAH诊断要点,经腰椎穿刺确诊,部分患者行头颅CT检查,所有患者均以头痛为临床第一主诉,并排除其它能引起SAH的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肿瘤等)。对入院时己昏迷并伴严重高血压和瞳孔改变,存在明显高颅压者不列为本组。84例SAH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16例,年龄25-55岁,平均40.36±5.95岁,其中伴血压升高者58例,有定位体征者8例,玻璃体膜下出血者12例,两次以上 SAH 者8例。 1.2 对照资料将患者本人不愿行腰椎穿刺术,临床以头痛为主诉的患者,逆时间顺序,随机抽取60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其一般资料如下:男性52例,女性8例,年龄30-60岁,平均41.72±6.71岁,其中伴血压升高者42例,有定位体征者6例,玻璃体膜下出血者8例,两次以上SAH者4例。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 0.05)。 1.3 在常规止血,降低颅内压,管理血压,预防CVS及对症治疗等措施下,所有入选病例于入院48小时内行腰椎穿刺术,术前均给于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点,穿刺成功后接测压管测压,对压力<200mmH2O(1.95Kpa)者,立即行脑脊液置换术;对压力>200mmH2O(1.95Kpa)者,在降低颅内压后行置换术。首先放出10-15ml血性脑脊液,然后注入同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无不良反应之后再重复前述操作一次,首次置换时加入地塞米松5mg,每位患者根据临床症状缓解程度不同,置换次数不等,平均3.98±1.23 次。 1.4 评价标准头痛缓解时间是指患者头痛开始明显减轻的时间,头痛消失的时间是指患者头痛完全消失的时间,以患者临床主诉为主。CVS诊断以患者的临床表现:①经治疗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性加重,周围白细胞持续增高。②意识障碍:呈动态变化,即清醒转为嗜睡或昏迷,或者由昏迷转为清醒后者再昏迷。③出现定位体征。④颅内压增高作为参考[6-11]。 1.5 统计学处理:头痛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 检验;死亡率采用X2检验。表1. SAH 后 CSF 置换与非置换疗法疗效比较(-X±S ) 2 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组头痛缓解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 0.001)。我们在治疗中发现部分患者术后头痛症状即刻缓解,且头痛缓解的程度与置换次数和置换量呈正相关。对照组常需镇痛剂止痛,其头痛消失时间明显迟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CVS发生8例,占9.52 %,且症状较轻;对照组 CVS 发生22例,占36.67 % ,并且相对症状较重,两组间有明显差异 ( P<0.01)。 3 讨论 SAH所出现的剧烈头痛主要是由于进入珠网膜下腔的血液以及活性物质对脑膜的刺激和颅内高压等综合因素所致。CVS的发生是由于珠网膜下腔积血对血管壁发生慢性病理变化起主要作用,而脑脊液中增高的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HT等与血管痉挛相关,尤其是溶血后大量的氧化血红蛋白有抑制内皮衍生物弛张因子(ED-RF)的作用,可引起 CVS。另外大量积血可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造成对血管壁的损害,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以及血小板释放的TXA2破坏血管壁,氧化血红蛋白转变为血红蛋白产生对血管有破坏作为的活性氧-游离基反应,因而促成血管壁的炎性反应,也与 CVS 的发生相关。目前有学者认为由血管内皮产生的一种21个氨基酸组成的血管活性多肽——血管内皮素-l (ET-1),在血管内外均产生强烈而持久的缩血管作用,在 SAH 后脑脊液中ET-1含量明显增多,可以通过促进Ca2+内流激活蛋白激酶C,促进氧化血红蛋白丝裂反应等多个途径致血管痉挛,所以认为ET-1在 SAH 后CVS中起主要作用[3]。当前预防和治疗CVS 的方法很多,有拮抗剂(如:ET-1受体拮抗剂,PAF受体拮抗剂等)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应用等。由于CSF置换疗法操作简单,而且经济实用,较适于基层医院应用,其机理推测是它可以减少蛛网膜下腔积血,从而减轻积血对脑膜的刺激,减少CSF中的活性物质,因而缓解头痛症状,预防和减少CVS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蒋玲,荣阳,荣根满,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4):47-48.

蛛网膜下腔出血试题及答案

蛛网膜下腔出血培训试题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8分) 1、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是:() A、先天性脑血管畸形 B、颅内动脉瘤 C、高血压并细小动脉硬化 D、脑动脉炎 E、血液病 2、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最具有意义的检查是() A、CT B、MRI C、DSA D、脑脊液检查 E、TCD 3、对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防止再出血的根本方法是() A、卧床休息4-6周 B、保持血压 C、防止便秘 D、止血治疗 E、对先天性动脉瘤和脑血管瘤畸形行手术治疗 4、脑部基底节出血的典型表现是( ) A、交叉性偏瘫 B、眼球震颤 C、中枢性高热 D、失语 E、“三偏综合症” 5、蛛网膜下腔出血特征性的表现是( ) A、脑膜刺激征 B、动眼神经麻 C、呕吐 D、偏瘫 E、剧烈头痛 6、侧位腰穿正常压力是:() A、60-120mmH2O B、60-180mmH2O C、80-120mmH2O D、80-180mmH2O E、80-200mmH2O 7、患者男性,56岁,有高血压病史。早晨因用力排便突然出血头痛、呕吐、右侧肢体偏瘫,CT示高密度影。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脑出血 B、脑血栓形成 C、癫痫 D、脑栓塞 E、帕金森病 (8-10题共用题干)

患者女性,42岁。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头痛、枕部疼痛,伴呕吐,无高血压病史,体检:意识清楚。血压轻度升高,颈项强直,Kerning征(+)。脑CT示脑正中裂、大脑外侧和基地池呈高密度影。 8、首先考虑诊断是( ) A、脑膜炎 B、脑出血 C、短暂性脑出血发作 D、脑血栓形成 E、蛛网膜下腔出血 9、该患者目前首要的护理问题是( ) A、疼痛 B、潜在并发症 C、生活自理缺陷 D、恐惧 E、知识缺乏 10、对患者的护理措施正确的是( ) A、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B、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2周 C、禁用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 D、血压变化不可以作为观察重点 E、可多次大量放脑脊液,减轻脑膜刺激征 二、问答题(共1题,20分) 请简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三、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分) 3、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是:( C ) B、先天性脑血管畸形 B、颅内动脉瘤 C、高血压并细小动脉硬化 D、脑动脉炎 E、血液病 4、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最具有意义的检查是( C ) A、CT B、MRI C、DSA D、脑脊液检查 E、TCD 3、对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防止再出血的根本方法是( E ) A、卧床休息4-6周 B、保持血压稳定 C、防止便秘 D、止血治疗

探讨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于下肢骨科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

探讨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于下肢骨科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25T13:29:05.72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作者:孙晓霞吴丽霞黄鑫 [导读] 手术是下肢骨科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法,术前给予科学、有效的麻醉,可减少患者的疼痛感。 大庆龙南医院 16345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于下肢骨科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4例下肢骨骨折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选择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给予布比卡因麻醉。结果实验组无痛比率高于对照组,轻度疼痛及中度疼痛比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骨科手术中,选择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疼痛率低。 关键词:下肢骨科手术;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evobupivacaine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in lower limb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nesthesia. The object of the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84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bone fracture,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experimental group selection of levobupivacaine for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bupivacaine anesthesia.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inless rate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mild pain and moderate pain rate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tor block score(P>0.05). Conclusion levobupivacaine combined with epidural anesthesia in lower limb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can achieve better anesthesia effect and lower pain rate. Keywords lower limb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peration; left Bbu Be Kain; 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effect; 手术是下肢骨科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法,术前给予科学、有效的麻醉,可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使手术顺利进行,促进疾病治疗。我院于2012年4月——2013年6月对43例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给予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其麻醉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84例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21-72岁,平均 (45.51±6.14)岁;体重44-81kg,平均(51.20±2.30)kg。对照组: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龄22-73岁,平均(46.23±6.22)岁;体重45-82kg,平均(51.40±2.27)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麻醉方法两组患者均于下肢手术前1h应用咪唑安定,同时选择晶体液10ml/kg,于麻醉前20min静脉输入,实验组43例在此基础上选择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即引导患者向下侧卧下肢患侧,并于L3-4腰硬间隙实施穿刺,并联合阻滞,同时选择0.75%左旋布比卡因(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570)2ml,将其溶入50%葡萄糖注射液1ml中,进行单次注射,速度控制在15s之内,注射结束后15min可选择仰卧。对照组41例给予布比卡因麻醉,其剂量、浓度与麻醉方法与实验组相同。 1.3疗效评定标准 1.3.1麻醉质量评定标准无痛:经疼痛评分,显示为0分;轻度疼痛:偶有疼痛,无需应用相关的辅助药物,经疼痛评分,显示为1分;中度疼痛:存在明显的疼痛感,需应用相关的辅助药物,经疼痛评分,显示为2分;重度评分:存在明显的疼痛感,应用相关辅助药物后仍无法进行手术,经疼痛评分,显示为3分[1]。 1.3.2运动阻滞评分标准0分: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1分: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可正常活动,但大腿无法承受重力;2分:踝关节基本可活动,膝关节、髋关节无法正常活动;3分: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均无法正常活动[2]。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 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麻醉质量比较实验组无痛比率高于对照组,轻度疼痛及中度疼痛比率少于对照组,证实其麻醉质量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左旋布比卡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而且安全、可靠,可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使手术能够顺利进展,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任玉琢等[3]人认为,应用左旋布比卡因进行麻醉,可在短时间内恢复运动阻滞,这对减少和预防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李元春等人认为,相比于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对血液动力学所产生的影响较小,更有利于循环系统的恢复,同时可减少心脏毒性的产生,其安全性较高。董鹏等人认为,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可取得相似的运动阻滞效果,但应用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更有利于调控麻醉平面,可将麻醉诱导时间控制在最短范围内,进而可影响麻醉平面,防止其过高而导致心率异常、低血压等现象的产生,降低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本研究实验组选择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给予布比卡因麻醉,其中实验组无痛比率高于对照组,轻度疼痛及中度疼痛比率少于对照组,两组运动阻滞评分无明显差异,证实选择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对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对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给予左旋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是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静.低浓度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1,15(06):608-609. [2]李艳.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手术的应用[J].江苏医药,2009,11(10):112-113. [3]任玉琢,金立民.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能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3(03):552-55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