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城盐池: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运城盐池: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运城盐池: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滔滔奔流到秦、晋、豫三省的汇交处,弯转向东,在山西省的西南端形成了一个金色的三角地带,这就是古老的河东地区,运城盐池就位于此。
人说“中国人都是运城人”,河东地区运城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根在这里。位于黄河折流处的河东盐池孕育了河东原始文化,孕育了古代中华文明。长久以来,河东盐池以它特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盐池文化。河东盐和河东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最古文明兴起于河东盐池
大约距今7000万年的时候,由于受一次大的造山运动的影响,运城盆地南部的中条山和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断上升,其他板块下沉,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沉积洼地,这个沉积洼地的主要部分就是河东盐池。从考古学的角度推断,早在180万年前,盐湖一带已经有了人类活动,并且可以制造工具和使用野火。
运城盐池南依中条山,北滨峨嵋岭,东靠安邑,西据解州,东西长,南北狭,周长约60公里,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形状宛如一个天然沐盆。前代诗人称它是“平浦横拖一匹练”。
古河东地区,曾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和他统领的部族活动重要地域。传说,黄帝曾在运城盐池旁的“海隅”之地寻访到一位贤人风后。黄帝的夫人嫘祖是运城夏县西阴村人。黄帝与南方九黎族首领蚩尤发生过战争,战场就在运城盐池附近,战争的起因是为了争夺“盐”这一特殊的、稀缺的资源。黄帝和炎帝之间,也曾发生过3次战争,战争的原因也是为了争夺运城盐池的天然盐业资源。
盐是人类维持生命必须的食品。在猿人向人进化的过程中,盐起着重要的作用。盐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原始时期,人类的祖先为了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总是向有盐蕴藏的地区聚集,休养生息,从而形成部族群落。考古发现的14处原始人类活动文化遗址,分布在运城盐池周围50-200公里间一大片土地上。
黄帝与蚩尤、炎帝之间的战争,其结果,都是黄帝取得了胜利。黄帝不仅更为牢固地继续控制运城盐池,而且使黄帝族与炎帝族、蚩尤族得以融合。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称为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的初步基础。”各部族融合,把轩辕黄帝推到了“华夏始祖”的崇高地位。而运城盐池在这一伟大融合过程中,为促进华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帝之后的尧、舜、禹都在河东地区建都,尧都

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运城盐池附近。
国外历史学家认定,中国最古的文明,实兴起于山西南部的河东盐池附近。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经济基础正是盐。中国商业的起始亦和盐密切相关。就是以后的历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在相当以致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河东盐业活动的影响。河东盐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河东盐文化源远流长
河东盐和河东盐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古人对运城盐池的最早开发利用,距今已达4000年以上历史。
早在虞舜时,盐池就被人发现利用,舜帝于盐池巡视有感,抚五弦琴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运城盐池晒盐过程中须借助南风。据史料记载,最迟到春秋战国时,盐池已被时人作为美食财富开采利用。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运城盐池得天独厚的条件,借助天日能够结晶成盐的生产方式,是它明显的优势。在生产发展的进程中,人类不断地探索,改进,终于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到唐代发明了恳畦浇盐法。恳畦浇盐法的出现,是河东盐池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使河东盐池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唐王朝又改革盐法,推行了鼓励盐业生产的政策,运城盐池盐产量得以大幅度增长,行销区域“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供华夏20余州。柳宗元称之为“国之大宝”。据记载,在唐代宗大历初年,全国盐利收入占全国赋税收入的一半,而运城盐池的盐利收入占唐代全年盐利收入的1/4。
河东盐始终是历代封建国家的财政支柱,盐的开采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设专职官掌管盐务要政。运城是由运盐集散重地而得名。上至秦汉、下至明清时期共39位帝王都亲临河东视察过盐池。
运城盐池由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历代封建王朝不断开创一些重大工程崇敬它,保护它,发展它。
池神庙由此而建造。唐代宗大历12年,由于阴雨连绵,造成灾害,运城盐池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当时任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的崔垂时通过户部韩滉侍郎谎报运城盐池生了红盐,是祥瑞之兆。唐代宗被骗,下了诏书,赐盐池名为“宝应灵庆池”,封盐池之神为“灵庆公”,并在盐池内的卧云岗上修建了池神庙。从此,历代王朝都对盐池之神封赐有加,而且不断壮大池神庙的规模,使池神庙成为一个宏伟壮观的建筑群落。现存的池神庙内主体建筑多为嘉靖十二年时遗构。
元代河东盐生产规模的扩大,河东盐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盐务专城——运城

的兴建和运学的创立。
运城在战国时期名为盐氏,到了汉代叫司盐城。名虽为城,并没有城池建筑,不过是个小村镇,到元代时,叫潞村,直到元代末期,才由盐运使那海德俊主持修筑了城池,并因“盐运”而定名为运城。后经明、清两代多次增修,使城池建筑更为壮大、完备、巩固。运城建城之后,逐渐发展为河东一座名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中心。它是因盐务而建筑起来的城市,因此,运城被世人称为“盐务专城”。运城的建城与发展和运城盐池的生产、运销、管理息息相关
元成宗大德3年,盐运使奥屯茂创建了一所盐务学府,名为“运学”,它是由运城盐务官府创建,接纳盐商、盐丁子弟入学的一个普通学府,这在全国产盐区是一个创举。运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商人子弟学校的诞生,同时也反映出元代河东盐商人数之众,地位之重要。元、明、清之际,兴办书院之风很盛,运城前后创办了3所书院,5所社学,都是由盐务官吏所创办,在经费上有盐商资助,所以,学校得以维持,教学也有成果,培养了一批人才,明代的200余年间,运学共考取进士24人;清代的100余年间,运学共考取进士33人。以运城盐池为依托兴办起来的学府、书院、社学,为后世运城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了维护运城盐池生产的安全和丰硕的赋税,历代都在盐池修筑一些安全防范设施。唐代就在运城盐池一周修筑了“壕篱”,到宋代,又在“壕篱”的基础上扩建为“拦马短墙”。到了明代,两次大规模地征调民夫,环池一周修筑禁垣,禁垣全长58.07公里,高6.6米,厚4.8米,是一个将盐池全部环绕、封闭起来的城堡建筑,这在中国乃金至世界产盐地区中是绝无仅有的宏伟工程。禁垣建成后,虽然经过历届政府不断维修,维持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历经沧桑,到清末民初由于维护乏力,便毁败不堪了。现在仅剩下一些残垣断壁。
水与运城盐池的关系极为密切。治水,历来是运城盐池的重大事业。运城盐池治水有治主水和客水之分。主水,就是池内的咸水,是制盐的原料。治理主水就是将咸水经过风吹日晒操练成饱和卤水,再搭配淡水晒盐。客水就是运城盐池外面四周的洪水。治理客水就是千方百计防止洪水侵犯盐池。所以,运城盐池自古就有“未治盐,先治水;未治主水,先治客水”和“治水即治盐”的治水理论,而治客水的实践就是修建多种综合性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包括在盐池一周修筑堤堰,防堵客水进入盐池,环盐池一周的堤堰共有72条;利用盐池周围地势低洼的地方,建

立护卫盐池的滩池20多处,以减轻洪水对盐池的压力;修筑人工渠,将洪水导流远去,主要工程是姚暹渠。运城盐池的水利工程,体现了一种工程多种效能的作用,将疏导与堤堵结合,堤堵与导引结合,滩蓄与堵拦结合,防洪与利用结合,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典型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称:猗顿用盬盐起,与王者埒富。在古代,盬盐专指河东池盐而言。司马迁说猗顿由于经营河东盐池的盐而发财,成为富甲天下的巨贾。猗顿是战国时期第一大盐商。明清时期兴盛起来的晋商也是由经营河东池盐起家的。明中叶在运城盐场注册登记的河东盐商就有500多家。
《河东盐池之图》——中国又一张清明上河图
在运城市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块珍贵的石刻《河东盐池之图》,高1.03米,宽1.07米,下有基座,为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出任河东巡盐御史的吴楷主持镌刻。石刻图文并茂、生动逼真地展示了明代万历年间河东盐池的全貌。至今虽已历经近400年的风剥雨蚀,图文仍清晰可辨,是研究明代河东盐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明以前,历代对于河东盐池的地理位置、生产方式、神话传说均只有一些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出现了碑文记载,并能以生动的语言、逼真的图像展示这1000年古池独特的风采。
《河东盐池之图》南部绘的是中条山脉,由图可见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逶迤起伏,十分壮观。中条山下,由东向西,刻有蚩尤村、小李村、大李村、西姚村、盐池镇巡检司、张村、关公故里常平村、蚕坊。图北,由东往西绘有圣惠镇巡检司、安邑县及唐代的太平兴国寺塔和运城。中列运学、察院、河东都转运盐使司等盐务衙署。整体布局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姚暹渠从城北蜿蜒穿过,渠边草木茂盛。池东是鸭子池,吴楷的《南岸采盐图说》即刻于此。池西有女盐池,即《水经注》中女盐泽,今之硝池滩。滩南是古老的解州城,环池有禁墙围绕。禁垣内的百里盐滩上,图现出产盐之母——黑河,位居盐池之中。
图的东南角,刻有吴楷亲自前往黑河察看采盐的情景,随从人中“肩者、持者、拽者、导者”前呼后拥,场面十分气派。在黑河中有盐丁捞采解盐的生产场面。
图北面禁墙内还刻有关王庙、池神庙、海光楼、歌熏楼、巡池公署、野狐泉等建筑群体,另在池神庙东西两侧,刻有盐丁的居留之处庵厦和巡盐罗卒的驻守休息之地铺舍。
图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刻绘在盐池北岸的捞采产盐场景,数以万计的盐丁齐集水上,手持各色工具,进行劳作,姿态不一,神色

各异,呈现出一派繁忙紧张的劳动场景。还有一些监工的盐务官吏和护盐缉私的官兵。所有画面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看上去十分形象逼真。
《河东盐池之图》是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它是迄今发现、收存的唯一完整全面反映明代河东盐业面貌的地形图。它包罗万象,有关盐池的地理环境、建筑群体、盐政设施均绘入图中,而且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人物逼真,表现出极高的绘图、镌刻水平,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它不仅描绘出了盐池的自然景观、山川、树木、渠堤闸堰、铺舍庙宇,而且展示了明代河东盐池生产解盐的动人场景,印证了明代盐丁捞采制盐的历史事实。画面浑然一体,布局合理,将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面积只有1.1021平方米的石刻上,堪称神工鬼斧般的艺术杰作,它是历史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为我们研究盐池史和石刻艺术提供了双重价值的宝贵资料。
今日盐池新变
解放后,围绕盐池的保护与利用,运城潞盐管理局、潞盐制造场联合会、潞盐运销公司、运城盐务大队等组织先后设立。据资料统计,潞盐最盛时,生产量达23500吨,行销山西47县、陕西44县、河南31县。1985年,经过对运城盐池资源的充分研究,潞盐生产基本停止,取而代之的是硫化碱、工业无水芒硝等产品。运城盐池从历史上单一生产潞盐而发展为生产60多种化工产品的中国最大的无机盐化学工业基地,以崭新的面貌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月上旬,在运城盐湖区采访时驱车沿盐湖路行进,不远处,盐池水面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中条山也清晰可见。路边时常会出现堆积的芒硝。盐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运高告诉我们,芒硝是生产洗涤用品的原料,也是目前盐池的主要产出品。“成立于1996年的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动了盐池开发进入快车道。”陈运高说,目前,以“运”字牌为代表的无机化工名牌产品和以中国驰名商标“奇强”牌为代表的日化产品,都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信誉。
如今,在盐池的中心位置建起了一处占地约100亩的漂浮浴场。据考证,盐池内含有8种微量元素,不但同中东“死海”的成分相同,也能像“死海”一样进行人体漂浮。而且古老盐池的深层黑泥,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能活化细胞,对皮肤有很好地滋养保健作用,开发出的黑泥护肤系列产品也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
据浴场方面介绍,目前日接待能力在1000人左右。记者从盐湖区委宣传部了解到,暑期正值旅游高峰,来盐池旅游的除了团队客人外,也有不少散客。在浴场门前,记者

就看到停放了不少悬挂外地车牌的私家车。“来自西安、太原、临汾等周边城市的游客占了绝大多数。”陈运高说,“盐池是运城旅游的重要品牌,但是目前它的旅游知名度还没有完全打响。如何让更多的游客了解盐池、来盐池旅游,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运城市委宣传部长于波眼中,盐池积淀了4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是运城的宝藏。尽管顶着“中国死海”的光环,但是,盐池的开发还远远不够。指着《河东盐池之图》的拓片,于波说,时过境迁,图中所展示的禁墙如今已坍塌许多。
但是,一幅新的盐池规划蓝图在于波心中清晰起来:引黄河水入盐池,重现盐池烟波浩淼的景象,并在池周重修禁墙,沿禁墙修筑一条长约120里的观光道,环路一周便可观盐池的壮美。“如果这个构想能够实现,盐池作为运城的市内湖,将成为运城市一大亮点,盐池文化也将重焕生机。”于波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