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年级除法意义的理解

二年级除法意义的理解

二年级除法意义的理解

除法是一个简单但重要的数学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意义对其后续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除法的意义是平均分配。小明有12个糖果,他想要平均分给他的3个朋友,他需要用到除法。他按照12除以3等于4,意味着每个朋友可以拿到4个糖果,这就是除法的意义。

其次,除法的意义还可以理解为剩余数量。小张有20个糖果,他想分给他的4个朋友,但每个朋友只能分到3个糖果,那么他用除法计算的余数就是他自己能够拥有的剩余的糖果数。即20除以4等于5,余数为0,这意味着他没有糖果剩余。如果剩余数不为0,他就有了一些糖果作为剩余。

除法的另一种理解是分数。比如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苹果分成3份,每份有多少苹果?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即12除以3等于4,所以每份有4个苹果。这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即12分之3等于4。

另外,除法与乘法有一定的关系。除法可以通过乘法推导出来,比如12除以3等于4,就相当于3乘以4等于12。因此,理解乘法也有助于我们理解除法。

最后,除法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理解其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除法的意义,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9篇)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9篇〕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9篇〕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篇1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构造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理论才能和初步的语言表达才能。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根底,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理论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老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老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理论操作很感兴趣,通过理论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重的兴趣。 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篇2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根底。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场,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构造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局部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通过理论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

小学数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概述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中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6个桃、3个盘子的图片,每个同学还要准备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已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

四、资源 本节课是在电教室中进行完成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科书。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支。手中的笔分完了。 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 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 (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常用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常用知识点总结 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欢迎阅读!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 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讲义(二年级下)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过程讲解 1.理解题意 题中有两幅图,左图中有6个草莓,右图中有7个草莓,分别把这两幅图中的草莓每2个摆一盘。 2.实际操作,摆一摆 (1)左图中的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正好摆3盘,用除法算式表示为6÷2=3(盘) (2)右图中的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易错点提示 剩余的1个草莓没 有被平均分,所以不能写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还剩1个草莓,用除法算式表示为 7÷2=3(盘)……1(个)。

3.明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从分草莓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平均份时, 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 是有剩余。当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就 把剩余的数叫余数。即: 7÷2=3(盘) (1) 余数(表示分完之后剩下的数) 4.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写法。 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如: 7÷2=3 (1) 商 余数 (2)读法。 7÷2=3……1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 归纳总结 【知识点二】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问题 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重点提示 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余数表示平均分后剩 … … … 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过程讲解 1.摆正方形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 10根 10÷4=2(个)… 11根 11÷4=2(个)……3(根) 12根 12÷4=3(个) 2.探究算式中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算式 商 余数 9÷4 2 1 10÷4 2 2

除法的意义二年级教案

除法的意义二年级教案 【篇一:二年级数学除法的意义2】 课时教案 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课题:飞行表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能正确地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问 2、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余数。 教学重点:体会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行列排列的图片若干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二、问题探究 1、摆一摆。 创设“飞行表演”的情景。给他们18个学具,让他们设计飞行队形。 2、说一说。 每行排6架,排3行,一共有18架。 一共有18架飞机,每行排6架,可以排3行。 一共有18架飞机,排成3行,平均每行有6架。 3、列一列。 4、找一找。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5、按照自己的排列说一说列一列找一找。 三、体验感悟 把这些飞机4架4 架地排,结果怎样呢? 1、学生操作。 2、列式表示。 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统一表示的方法。 读作:18除以4商4余2。 3、说一说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有18架飞机,4架一组,可心编成4组,还多2架 四、实践应用 试一试

把32页34页的问题用除法算式表示、订正 完成练习3、4、5 五、小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体验”等方面总 结与交流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27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分。教材里呈现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 两种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数量 间的因果关系。想想做做里的每道题都设计了把总数平均分的两种 情况,能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第1题的得数在摆圆片时知道,其 他题的得数能在图画中看到。另外,第2~5题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 视角观察现象,把获得的数据填入括号,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 平均分的现象。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对下 面的认识除法也十分有益。2.联系平均分的活动,教学除法知识。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 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 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 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 成初步的除法概念。(1)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第36页例题用 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 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 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 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两道例 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 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 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 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1 这节课学习的“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是乘法的含义以及刚刚学习的平均分的含义,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除法算式,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准备了小棒,但并不要求一定要用小棒操作,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前几天的学习,平均分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2 二年级上的教材中设计到了学生要学习的两种新的运算,一种是乘法,还有一种是除法。在乘法的教学中,重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那除法是否只是乘法的一种相反运算呢?除法在学生的理解中已经达到了怎么样的水平。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概述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中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6个桃、3个盘子的图片,每个同学还要准备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已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 四、资源 本节课是在电教室中进行完成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科书。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支。手中的笔分完了。 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

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 (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4)教师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分得的正方体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5)教师出示“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教师让学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使学生明确:(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2)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板书:2) 2、教学例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出示题目:6个桃平均分在3盘里,每盘几个?(板书) (2)教师提问:“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知道;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3)师生合作分桃子。 ①教师让学生回想分正方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②学生用学具自己试着分一分。 ③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学生的汇报可归纳为:先把桃每盘放1个,没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盘放一个就分完了。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2个。 ④师生小结:6个桃,分在3个盘里,每盘分得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个。(板书:2) (4)归纳概括除法含义: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含义》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含义》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含义》说课稿 这节课我想从五方面来说:一.说教材;二.说目标;三.说教法;四.说学法;五.说设计,说过程。 一.说教材 《除法的含义》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二节课第一课时,是本单元的例4,教学核心内容为理解除法的含义。除法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一种运算,本单元第一节的3个例题都是在探讨“平均分”,已为本节做好了铺垫;本节课之后紧接着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建立在“除法意义”基础上的教学,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课,以后再深入地学习除法,都必须首先弄清楚除法的含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教学;另外,从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弄清楚除法的含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节课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之一。 这节课的内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以及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二.说目标 数学新课标要求: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探索除法的含义,我把三维目标定位于: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分一分、摆一摆”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说一说”语言描述平均分;“想一想”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介绍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想一想、读一读”;“想一想、连一连、圈一圈、填一填”进行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圆和12根小棒;学生每桌准备8个圆片、12根小棒和12个三角形.一、复习引入1.激趣.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吧?老师讲故事了哦,有一天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它们呀采到了8只大蘑菇,后来小白兔和小灰兔要回家了。它们决定把这8只大蘑菇分成两份,每人带一份回家。可是它们不会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我们给小白兔和小灰兔帮帮忙,帮助它们分一分好吗?(好)请小朋友们用圆代替大蘑菇,帮它们分一分。(学生操作)你是怎么帮它们分的?学生汇报,师板书。提问:这几种分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动手实践,分圆.①提出要求:把12个圆分成4份,每份要分的同样多。会分吗?分分看。②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③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只要是每分分得同样多,允许有多种分法。).分成了4份,每份同样多吗?像这样把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巩固平均分。看黑板判断哪些是平均分的。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1)出示8个梨和4只盘子,示题: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每盘是( )个。(2)提问:一共要分多少个梨?(8个)平均分在几只盘子里?(4只)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就是每盘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呢?(3) 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梨,动手分分看。分后4人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4)请学生口述分的过程,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老师先拿4个梨,每盘放1个,问:分完了吗?还剩下4个梨,再每盘放1个。问:分完了吗?问:每盘是几个?(填空)问:是不是每盘分得同样多?每盘分得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2.揭示课题.归纳:把12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3.教学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1)认识除号.加法里的运算符号叫加号,减法的运算符号叫减号,乘法的运算符号叫乘号。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做除号(板书:÷) “÷ ”这个就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要画得平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两点要对齐.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2)除法算式的读写法.①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每盘是(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1 这节课学习的“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是乘法的含义以及刚刚学习的平均分的含义,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除法算式,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准备了小棒,但并不要求一定要用小棒操作,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前几天的学习,平均分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教学反思2 二年级上的教材中设计到了学生要学习的两种新的运算,一种是乘法,还有一种是除法。在乘法的教学中,重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那除法是否只是乘法的一种相反运算呢?除法在学生的理解中已经达到了怎么样的水平。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案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20名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智力水平层次不齐,可分为三个等级:智力水平好新知识接受快,运用较灵活占三分之一;智力水平一般,新知识需巩固后才能接受,运用知识较死板占三分之一; 智力水平较差,新知识反复讲解巩固才勉强接受,运用知识就更别提了占三分之一。思想积极要求上进但不能持久,有倦怠情况。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生活中懂得人人平等,有福同分同享,平均分配的原则。 教学重难点: 除法的含义,怎样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13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及教学过程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幻灯片①)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分东西的情况,比如爸爸妈妈给我们分糖等等。现在老师就手头的这些东西(竹笋),请同学上来给老师按要求分一分。 1.(幻灯片②)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上台演示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教师演示订正: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6份等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复习板书+、—、×)那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符号——除法符号,除法的符号是(板书“÷”)。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幻灯片③)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例题4。 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 写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设计理念:“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课一开始,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

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竹笋分给4只小熊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再要根据分的结果写出算式,并学习算式表式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再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含义。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材分析:在这课之前,通过分东西,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从本节开始,学生要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分竹笋”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