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思维导向,而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考察中国的民间信仰习俗时我们会发现,稳定发展的农业社会,是民间信仰习俗和神话产生的温床。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常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以物质生产而言,从原始的采集、渔猎到后来的畜牧、农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农业与畜牧业历来是中国社会的两大经济支柱,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民间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人们独特的思维和信仰观念,产生了民俗信仰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差别。特别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信仰习俗,更显得丰富多彩。以往国外学者在谈到中国神话时,认为中国人缺乏想象力,不宜产生神话。事实恰恰相反,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世界中,它的传承者们凭借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灵和神话。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他庞大的神系是最好的证明。

农业社会是产生信仰和神话的温床。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一种定居式的稳定的生产实践,它很容易形成文化的积淀,出现完整的信仰体系。中国道教对众多神灵的信仰就是在这种稳定的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和形成的,它的影响遍及中国各个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也影响到海外华人社会。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信仰因受生产方式、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很大,它的影响必然带有地域性特点。如中国阿尔泰诸民族的萨满信仰,至今还是局限在游牧民族和半农半牧的民族之中,保存着古老的形式。所以在谈到中国的民间信仰时,关注社会的经济形态,关注信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而且也是民间信仰大国,信仰体系庞大,文化内涵丰富。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的开禁,一向被视为禁区和“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活动,开始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宽容,政府的文化自觉意识也在一步步提升,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将民间信仰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文化资源,注意它的发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在宽松的社会背景下,民众的民俗文化意识迅速得到回归,民俗活动显得空前的活跃。在学术领域,最近几年来,一向轻视民间信仰的宗教学家,也渐渐关注民间信仰,发表了许多文章,出版了许多专著,探讨宗教的起源和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信仰和宗教历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始的民间信仰是宗教产生的基础。但是在过去的研究中却将它人为地割裂开了。因为以往的宗教学只研究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民间信仰被排斥在宗教研究之外。这就涉及到如何确定民间信仰的性质,即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萨满信仰,妈祖信仰是不是宗教?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究竟是什么关系?关于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过去也曾划定过一些界限。如:1、宗教(指人为宗教)大都有创始人,如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等;2、宗教有自己的经典,如《圣经》、《佛经》、《古兰经》、《道德经》等;3、宗教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如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道教的道观等;4、宗教有专职的神职人员,如牧师、和尚、阿訇、道士等。而民间信仰是一种松散的、自发的行为。人们由于信仰的不同,可以去宗教活动场所理神,也可以在家中设置神龛供奉神灵(如

在家中供奉观音或关公),甚至可以供奉祖先神。可以说民间信仰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为了区别宗教学的研究领域,民俗学在研究中提出了“民俗宗教”的概念。这一概念日本学者首先使用,是考虑到民俗学与宗教学对待民间信仰的态度不同。民间信仰肯定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它甚至包括了巫术、禁忌范畴,但是“民间宗教”研究范围又不限于此,它还应该包括人为宗教在民间的传播。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如云南的傣族信仰小乘佛教,藏族、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佛教在这些民族中的传播,具有全民的性质,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渗透到思想、生活的各个领域。民俗学不能不关照这种现象。妈祖信仰也是一种民间信仰,因为它不具备一般人为宗教的全部特征,妈祖信仰虽然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但它还是保持着民间信仰的特征,应属于民俗宗教研究的范畴。

中国的汉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民间奉祀的神灵之多无法统计,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这说明中国的造神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妈祖信仰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造神运动和它的传承特点。

一、巫术信仰是民间造神的孵化器

妈祖信仰,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它的影响不止在中国,而且遍及世界许多地域。这和妈祖的海神神格有着极大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属于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妈祖信仰能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庞大的信仰群,说明妈祖精神感召力的伟大。妈祖信仰就地域而言,遍布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乃至世界各地华人居住的地方,也传播到东南亚各国。这一信仰的主体据说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传说的神化无疑给妈祖信仰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也是中国造神运动的特点。考察妈祖的生平得知,这一信仰来自民间传说。首先是传说,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

目前海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传说媽祖的父親林愿,別名惟愨,曾任職都巡檢,世居莆田縣忠門鄉港里村,告老還鄉後隱居莆田縣湄洲嶼東螺村。母親王氏,生下一男六女。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民间女子。传说还讲妈祖出生的当天傍晚,满屋红光,晶莹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由于出生满月间从不啼哭,故取名“林默”。果真如此,妈祖应该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是,纵观妈祖传说,她的奇异出世的情节,我们在民间传说中经常见到。妈祖传说的地域性特点,表现在她的神迹常与海事活动紧密相连。如说她熟悉水性,能驾云飞越大海,拯救海难;在湄洲湾海域遇风触礁蒙难的船只常得她的救助;她善观天象,预知天气变化,能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她还精通医理,能用草药为人治病,救人防疫减灾。

宋人黄岩孙撰《仙溪志》载,当地有所謂仙妃廟三座,其一順濟,其一昭惠,其一慈感,皆巫也。順濟謂州林氏女,能知人禍福,即妃也。《宋绍熙蒲陽縣志》,亦稱妃為里中巫。由上述記載,又可知媽祖本來是莆田縣的一個女巫,“能言人休咎”,“能言人禍福”,死後被廟祀。可见妈祖的神迹充满了巫术信仰的特色。这种由巫变神的传说,将巫视为神灵,设庙祭祀的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林默是否真有其人,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五天妃条和《天妃宫碑记》认为妈祖神通广大,非普通女子所能为,不必认为真有其人。蔡襄《乞相度公海防备盗贼》奏折中认为:“......海上别无巡检”,北宋莆田沿海没有都巡检职务,所以妈祖非都巡检之女;妈祖是普通民女,而非官家女子。其实在民间信仰中,

妈祖是否真有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在她身上附会的种种传奇和愿望,这才是民间信仰的核心。

巫术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民间造神运动的孵化器。妈祖信仰最初的形态是巫术的。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當時由于航海技術的落後,渔民因海難喪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妈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适应了人们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此后,她的一个个神迹才接踵而至,并将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间对巫术的信仰是妈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巫术在中国民间造神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造神的心理历程

神是民众心灵信仰的的产物。当妈祖从巫的信仰中脱胎出来时,她必须要变换一种身份,升华为神。许多文献记载,妈祖最初不过是一位懂得巫术的普通民女,死后也只是作为莆田地区的地方神加以奉祀的,影响的范围极为狭小。但是正如民俗的传播规律告诉我们的,作为妈祖信仰风俗的发动者,既然被崇拜的对象已经产生,就会坚信不移,同时他们还会在无形中为妈祖增光添彩,增强她的影响力,将自己创造的神灵的事迹远播出去。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妈祖显灵的事迹,引起周围地区的关注,于是更多的信徒参与近来,妈祖信仰便像滚雪球似的传播开来。

有些学者认为,妈祖信仰的产生和远播是北宋以来中国海事活动频繁及朝廷加以利用宣传的必然结果。北宋时期,中国航海业已日益发达,福建沿海已开始成为航海转运的要地,由于海上航行常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航海人普遍产生了祈求神灵的迫切心理,妈祖信仰便应运而生。这一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的确,沿海居民捕鱼作业只是一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出海求助神灵的保佑属于正常的心理需求;自宋代以来频繁的海事活动,才是妈祖文化形成的客观环境。

中国的水神信仰由来已久。因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代中国人认为水神属阴,应属女性,而妈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倍受人们的关注。海事活动离不开水,特别是明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大开,在航海活动中由于信仰心理的驱动,妈祖屡屡显灵。如《圣泉救疫》讲,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兴化一带发生瘟疫,无药可治,妈祖托梦给白湖一村民,说离海边不远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疗愈疫病。第二天群众前去挖掘并取水饮用,果然灵验。消息传开后,远近的人都来取水,络绎不绝,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这口井便被誉为“圣泉”。《神女搭救》传说,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飓风,帆船差一点覆没,急忙呼神女搭救,喊声刚刚结束,大海突然风平浪静起来,洪氏躲过了灭顶之灾。《神女救船》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在东海上遇到大风浪,其中八条船沉了七条,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然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的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托梦建庙》传说,宋绍兴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东五里处的白湖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地立庙,随后验其地果然是吉地,于是建庙,第二年庙建成。宋绍兴三十年,海寇侵扰,百姓到庙里祈祷,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敌畏惧而退。后敌人又来侵犯,再次显灵威,很多敌寇被官军擒获。

明代是中国航海事业最为辉煌的时期,据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三次船队遇到海寇掠夺和受到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一次船队为苏门答刺国生擒;三次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和险情。每次都说得到妈祖神灵庇护而脱险。《天妃神助》传说,永乐七年,钦差尹璋出使,同年钦差陈庆等往西洋;永乐十三年,钦差内官送甘泉于榜葛剌国,同年太监王贵等又奉命往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乙未,钦差内官柴山往琉球;嘉靖十一年(1532年),钦差给事中陈侃等人往琉球册封;嘉靖三十七年,复遣郭汝霖等出使;均得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

和战争有关传说更多,如《甘泉济师》传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此类传说还有《佑助收艇》、《澎湖助战》等。神迹传说是一种口碑,它会不胫而走,四处传播,这不仅增加了民众的信仰信心,同时由于当地士宦的提议和倡导,朝廷也频频给予妈祖赐封,妈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天上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由此可以看到,民众的造神心理必须经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民间信仰到官方助势,形成妈祖文化这一精神宝库。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官方的封赐对妈祖文化的形成往往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妈祖信仰不仅成为海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三、妈祖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价值

妈祖信仰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从妈祖文化的形成到传播始终离不开她与海洋的关系。妈祖文化的分布主要在中国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带有海洋文化的显著特点。其次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涉及到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以及华人居住的地区。中国内地远离大海,很少有人信仰妈祖。这说明在妈祖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妈祖信仰为核心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妈祖信仰文化圈”。

“妈祖信仰文化圈”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中国的沿海和台湾地区,外层是东南亚各国和海外华人居住区。特别是海外妈祖文化圈的研究,对了解海外华人社会和信仰,有着重大的意义。

妈祖信仰覆盖了中国沿海地区,福建的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闻名遐尔的妈祖文化发祥地。千年氤氲的妈祖祖庙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是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台湾的妈祖信仰是中国妈祖文化圈的又一中心。尽管台湾的妈祖分灵于湄州祖庙,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台湾的妈祖信仰更能体现妈祖文化的人文精神。

首先,台湾地区的妈祖庙数量多而集中。据统计,台湾岛内有妈祖庙870多座,这显示台湾民间妈祖信仰的兴盛。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妈祖金身千年首度巡游台湾一百天,驻跸18个县市35个宫庙,受到台湾1000多万人次的顶礼膜拜,成为海峡两岸间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民俗文化交流。2002年7月23日,台湾澎湖天后宫妈祖前来泉州天后宫祖庙,实现了50多年来澎湖和泉州两地间的海上直航。这说明妈祖信仰对海峡两岸社会的深刻影响。台湾妈祖庙的建筑多姿多彩。每一座妈祖庙,因其创建背景、神像来源之不同,呈现多采多姿的面貌。在台湾,妈祖不但深受民众的膜拜,而且成为惟一的海神,

压倒了其他神祇。在台湾沿海各县,都筑造妈祖宫,海船、宗祠、会馆等处大都设有妈祖神龛,敬虔崇奉,祈求平安。

其次,台湾的妈祖信仰仪式保存十分完整。妈祖信仰是一种仪式文化。人们的信仰活动是通过具体的仪式体现的,失去仪式过程,就等于失去了妈祖文化的灵魂。中国大陆的妈祖信仰,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政治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仪式已经消失或具有了表演性质,它和民众的信仰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特别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妈祖文化只是被当作当地一种文化资源来利用。但是在台湾,妈祖信仰还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它的祭祀仪式至今还延续和保存着原初形态。如台湾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进香活动,可以反映出妈祖祭祀仪式的面貌。

台湾地区规模最大的进香活动,首推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遶境进香。除了远赴大陆湄州谒祖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八天七夜前往嘉义县新港“奉天宫”的进香活动。香客多达十余万人,往返路途280公里,途经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四个县市。妈祖所到之处,信徒夹道欢迎,顶礼膜拜。而且这些香客主要是来自大甲五十三庄的居民。

整个大甲妈祖进香仪式分为七个议程,称为“七部曲”,即“启驾”、“坐殿”、“祝寿”、“交香”、“插香”、“回銮遶境”、“添火”等。

启驾。启驾前,先举行诵经、净轿仪式,以祈求进香过程平安顺利。并将正、副炉妈、湄州妈祖及令旗等相关物品请入神轿内。吉时一到,随即“启驾”。

坐殿。指妈祖神轿到达新港奉天宫时,庙前会排列许多香阵,当神轿于庙前依礼踏“大小礼”后,即快速冲入庙内驻驾“坐殿”。此时,大轿班人员会打开轿门,将妈祖及其它相关物品,由工作人员传递至内殿的神龛内供奉,完成坐殿仪式。

祝寿。隔日清晨举行“祝寿”典礼,来自全台各地的大甲妈祖信徒,都会来为妈祖祝寿。

交香。当天晚上十二时,举行“交香”仪式,法师依古礼进行,从奉天宫的香炉,连续舀三次香火放入镇澜宫的小香炉内,挑香担的人员,再把小香炉放回香担的小木箱内,由法师贴上封条,完成仪式。

插香。是大甲妈祖在回銮途中,由事前抢得头、贰、参、赞香的信徒,在指定地点迎接妈祖,并在妈祖神轿里的小香炉中依序插香、膜拜祈愿。

回銮遶境。最后一天返抵大甲后,即展开镇内“回銮遶境”。

回銮后,还须举行“添火”仪式,由诵经团主持人将先前交香的香火,用长杓舀入宫内各个香炉中,举行该仪式时,会将庙门深锁,闲杂人等不可进入。

仪式完成后,八天七夜的大甲妈祖遶境进香便落幕了。1

仪式研究是目前妈祖信仰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妈祖祭祀仪式最能反映主祭者和参与者的心理和情绪,而这种信仰心理是通过一个个仪式环节表现的。妈祖祭祀仪式不止是表现在大型的宫观仪式中(如大甲进香仪式),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妈祖的祀奉。这些仪式也许比大型的祭祀仪式更重要,因为它是作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被反映在具体的行为中,如船民、渔民、航海者、各种行业会馆对妈祖的祀奉,是研究妈祖文化传播、传承、心理感应的不可或缺的民俗事象。

海外妈祖文化圈的研究近来显得非常的活跃。妈祖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是一种移民文化现象,很值得注意。

妈祖信仰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她同样随着中国人的足迹传遍世界各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印尼、泰国等地;在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等地的华人居留地,也有妈祖庙的踪迹。法国巴黎的"真一堂"更称妈祖为国际和平女海神。据《世界妈祖庙大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众近2亿人。

妈祖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中国自宋代以来,海外交通、贸易频仍。南宋时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人们只好改从福建泉州出海,打开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沿海居民开始移民海外,他们出海时不仅在船上供奉妈祖,而且将这一信仰带到移居地,妈祖信仰习俗从此在海外流传开来。明成祖时,郑和下南洋(当时称西洋)前,奉旨先到湄洲岛祭拜妈祖。从宋代到清代,妈祖被历代皇帝敕封28次,在清康熙及乾隆年间被尊为"天后圣母",这更使妈祖信仰威名远扬海外。

海外华人祭祀妈祖,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不忘记祖先,不忘记根本。妈祖本来是海上保护神,后来当她的职能逐渐扩大时,无论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无论是难产或其他疾病,人们都认为妈祖都能帮助他们排难解困。所以海外的华人同样建庙祭祀。新加坡的粤海清庙是潮州人祭祀妈祖的主要庙宇;福建人创办的天福宫、南洋莆田会馆都把妈祖圣诞作为重要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人们会用最隆重的仪式祭祀妈祖。如福州会馆以最高的祭祀礼节12碗荤供奉妈祖。妈祖诞前夕,会馆的理事们还会用素食为妈祖做"暖寿",晚上举行的宴会。林氏大宗祠九龙堂的妈祖诞祭祀活动也很有规模。妈祖本姓林,因此林姓族人把她奉为祖姑,并规定祭祀妈祖是林氏大宗祠的宗旨之一,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加强林氏的宗谊。其他把妈祖诞列为会馆重要节庆的还包括海南会馆、广西暨高州会馆等。可见新加坡的华人会馆与妈祖有不解之缘,它不仅在血缘和地缘组织上发挥了团结的作用,也在业缘组织上产生相同的功能。如新加坡红灯码头电船公会、新加坡摩哆船主联合会、炭商公会以及其他与航海业、渔业相关的业缘组织都祭祀妈祖。祭祀妈祖的庙宇,有的还是华人移民子弟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在新加坡,妈祖信仰还包含了华族先驱者南来拓荒的血泪史和社会价值观,是当地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总希望通过妈祖祭祀,将妈祖的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尽孝的观念发扬光大,把妈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传给下一代。

笔者在日本冲绳做民俗考察时,曾参观过那里的“文庙”。庙内供奉着孔子、关公和妈祖的神像雕塑。这是妈祖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一个佐证。据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尹怀哲先生介绍,目前在日本有十处供奉妈祖的祠堂,分别为长崎市的崇福寺妈祖堂与兴福寺妈祖堂,神奈川县的箱根观音福寿院,茨城县的矶原天妃山与天妃山妈祖权现、曹洞宗昌寿山祇园寺,青森县的大间稻荷神社,冲绳县的那霸天妃宫迹与那霸至圣庙内天妃宫,以及埼玉县的圣天宫。虽然各地供奉妈祖的详情各有差异,但主要是由中国移居到日本的中国人将妈祖给“带去”的。

很明显,日本的妈祖信仰是和它本土的神道相结合,同时将佛教信仰与对儒家的崇拜结合起来,这是符合日本民族的信仰心理的。

总之通过妈祖文化圈,使我们认识到妈祖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妈祖文化的外延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

很高。目前中国大陆正在掀起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程,我们应该借这股东风,对妈祖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编纂中国的《妈祖志》,使这一具有千年流传史的文化发扬光大。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1、海上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历史也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远 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 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 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 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朝廷册封传播: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 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 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 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 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自宋代开始,妈祖精神成为海上工作者的重要精神支柱。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 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 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 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 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3、宫庙文化传播:

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作为汉族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近千年来一直与我国诸多和平外交活动、海上交通贸易,都有着密切关联。随着2009年“妈祖 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 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妈祖信众有两亿多人,其中以海上丝 绸之路沿线国家为甚。 妈祖文化的宗教精神: 由于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和传播范围,妈祖信仰不仅具有神缘文化的特质,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 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组织核心和主要 场所。 妈祖信仰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无形中也促进了华侨与所在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联络,达到“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因此,进一步传播妈祖文化的大爱 精神,可以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的凝聚力和创 造力。 妈祖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妈祖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先锋,在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深度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由妈祖文化搭台,在基 础设施、产业对接、海洋经济、投资贸易等领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开合作。福建已在东盟建有7个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沿 海港口业已开通至东南亚的51条海上航线,同时面向东盟国家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沿线地区信息互通、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妈祖文化精神: 传承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是福建省、全国乃至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所共同的责任。要大力推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搭建密切情缘关系、扩大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推动妈祖文化交流与传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妈祖文化品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影响力。

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4月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4月)试题 1. 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 A. 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 .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 .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2.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生前并无画像传世,也未留存任何与容貌有关的资料,但后世依照个人想象为张仲景绘像者颇多。下列两幅画像 A. 源于想象并不具有史料价值 B. 表明了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 C. 体现文人画注重形似的特点 D. 反映了中医学的传播与发展 乾隆年间余浚明绘张仲景像,原载(日) 木村博昭著《伤寒论讲义》(1933年版)明代木刻《伤寒论》 中的张仲景像

3.据记载,海神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到明清时期遍及德州、济宁、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并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这一变化是由于 A.明清海外贸易发达 B.运河流域商业的繁盛 C.妈祖信仰符合需求 D.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4. 图1、图2、图3分别为中国古代汉、唐、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 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 图1 图2 图3 A.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变化同步 B.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C.黄河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发达 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5. 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 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A. 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B. 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 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妈祖文化及其信仰|万灵宗教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妈等。妈祖的两大部将,是为妈祖察、听世情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相传妈祖俗姓林,出生于中国福建省莆田湄洲岛。自北宋开始受人建庙膜拜,逐渐传播到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省分,并向海外的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布。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南洋天地宫。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的影响力由湄州岛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华人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信仰源起 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史料中有多种传说:

一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身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二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三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 四(明)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元佑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通悟秘法,预谈休休咎无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 五(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佑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

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_王元林

2004年12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Dec.2004第22卷第4期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Vol.22No.4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 王元林,邓敏锐 (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通过系统考察明清时期海南妈祖庙分布以及其所反映的规律,探讨海南妈祖信仰兴盛的原因,并述及妈祖信仰经由海南人传到海外的情况以及妈祖崇拜在东南亚海南华人崇拜中的地位。 [关键词]妈祖信仰;海南;明清时期;华侨 [中图分类号]K248,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04)04-0381-06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明清时期设置琼州府,属广东省管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中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海上保护女神的妈祖,自宋时始,便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较广泛的民间崇拜,海南岛亦不例外。明清时期,琼州府妈祖崇拜不仅庙宇林立,香火鼎盛,而且还随着海南人向海外发展而传到了南洋各地。本文拟以明清时期海南岛妈祖崇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妈祖庙分布的时空规律加以探讨,分析这一地区妈祖崇拜兴盛的原因,并略述海南妈祖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概况。 一、明清海南岛妈祖庙的分布及其规律 洪武元年(1368年),明廷在海南岛置琼州府,以琼山为府治,以文昌等13州县属之,清沿之。除定安县为内陆县外,其他各县均为沿海州县,其行政区划呈环状分布在海南岛周边的沿海地带。环岛近海是海南行政建置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为妈祖庙的分布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史料记载,明清琼州府13州县均建有妈祖庙,其中琼山县(今属海口市)有3座,分别在“海口所”(元建)、“郡城内总兵署前”和“白沙门”;崖州(今三亚市)有2座,分别在“州治西南海边”(元建)和“在州治南海边”;儋州(今儋州市)有4座,分别在“城东门外大街尾”、“销皮街”、“距州20里之处”和“海头老市”;万州(今万宁市)有7座,其中2座在“朝阳街”,其他分别在“城东”(元建)、“城东迎恩街”、“东市”、“草子坡墟”和“城中迎恩街”;会同县(今琼海市)有2座,分别在“县治东”和“县治西”;乐会县(今属于琼海市)有4座,分别在“县东门外”、“县北门内石碛上”、“城南门”和“城东门外”;文昌县(今文昌市)有11座,分别在“便民桥南紫贝山”、“城南门外”、“县南新安桥南”、“邑北百里溪梅市”(该庙宇名为双龙庙,内祀有天妃)、“下市”、“邑南白延市”、“邑南四十里陈一啬龙朝村前”、“铺前市北”、“迈号市南西边街”、“清澜所陈家市海边”和“东北区清澜所马头埠”;临高县(今临高县)有2座,“在县城之东郊,后迁于临江桥东”,另一位置不详;澄迈县(今澄迈县)有2座,一“初在城西下僚地(《琼州府志》称通潮阁右),后迁于通潮门外”,另一则在“那托都道僚铺”;感恩县(今东方市)有3座,分别在“县西”(元建)、“县北”和“城西北一许里”;昌化县(今昌江县)有2座,在“附所治西”和“城西小岭”;陵水县(今陵水县)有4座,分别在“城南”、“北门外”、“上灶村”、“城北”;定安县(今定安县)有1座,在“中街东向”①。这些妈祖庙的分布反映了以下的时空特点: [收稿日期]2004-07-16 [作者简介]王元林(1968-),男,陕西大荔人,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和中外关系史研究。 ① 上述资料主要由以下文献整理而得:正德《琼台志》卷26《坛庙》,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书影印本;万历《琼州府志》卷4 《建置志》(日本内阁所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康熙《乐会县志》卷2《秩祀》,清康熙八年(1669年)刻本;乾隆《陵水县志》卷4《祠祀志》,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刻本;嘉庆《琼东县志》(旧为《会同县志》)卷3《建置志》,1925年铅印本;道光《广东通志》卷151《建置略》,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道光《琼州府志》卷8《建置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补刻本;道光《万州志》卷4《建置略》、卷9《古迹略》,1958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本;咸丰《琼山县志》卷5《建置志》,清咸丰七年(1857年)刻本;咸丰《文昌县志》卷3《建置志》,清咸丰八年(1858年)刻本;光绪《临高县志》卷5《建置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刻本;光绪《澄迈县志》卷2《建置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刻本;光绪《定安县志》卷2《建置志》,清光绪四年(1878年)刻本;民国《儋县志》卷4《建置志》卷9《金石》,1936年铅印本;民国《感恩县志》卷5《建置志》,1931年海南书局铅印本;民国《文昌县志》卷3《建置》,1920年刻本;《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1380卷《琼州府部》;《大清一统志》(《嘉庆一统志》)卷453《琼州府》。 381

妈祖文化调研

妈祖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妈祖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一:妈祖信仰的积极作用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帆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犹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汉时期,方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汉武帝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开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为始发港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渤海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南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亚历山大港。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海上航线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明万历年间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民间舟舶包运,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津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蓬莱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蓬莱阁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澎湖天后宫早200多年;比中国第一个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作为妈祖庙之“鼻祖”的湄洲妈祖庙,建庙时仅“落落数椽”,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步形成99间斋房,由此可见蓬莱阁天后宫建造时的规模。另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岛显应宫(庙岛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丽

从文献看宁波妈祖文化研究现状

从文献看宁波妈祖文化研究现状 作者:谢柯宝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5期 [摘要]宁波妈祖信仰文化作为“江南、江浙”等概念中的妈祖信仰文化的一部分,其影响力不大,学界直接关于宁波妈祖信仰的研究成果不多,且集中于个别学者的研究。文章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认为对宁波妈祖文化的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宁波妈祖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69-02 一、宁波地方研究文献 与宁波直接相关的文献有附录于《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的《甬东天后宫碑铭》,载于1987年1期海交史研究,此碑铭现与《宝顺轮始末》藏于庆安会馆。1993年陈焕文《妈祖信仰及其在宁波的影响》①,根据史籍记载,论述了妈祖成为天妃娘娘的过程及原因,并重点介绍了妈祖信仰在宁波传播的规模、影响及文化意义。陈梅龙《宁波商文化发展史初探》②提到在唐宋元时期,宁波商业规范与传统有祭祀与庙会,而宁波的商业祭祀始于海神祭祀,前有东海之神,元代之后演变为天妃崇拜,然而,商业祭祀活动并非只对单一的海神崇拜,还包括向关羽、张天师、城隍等多神崇拜发展。董贻安《宁波与妈祖信仰渊源关系辨析》③认为妈祖第一次封神源出于镇海打造的四艘神舟。2002年黄浙苏、钱路、林士民所著《庆安会馆》④出版。2003年黄浙苏《从庆安会馆看妈祖文化的地域特色》⑤一文首先提及浙东地区的妈祖文化,其次以会馆天后宫庆安会馆出发论述妈祖文化的地域特色及演变成因诠释。俞信芳《从妈祖的早期文献看造神过程——谦论妈祖与宁波的关系》⑥重点论述了妈祖的早期文献、妈祖形象的转变、庙额加封,最后简单提到了第一座妈祖庙与宁波的关系。2005年,黄浙苏在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上就妈祖信仰对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影响,及庆安会馆作了专门论述⑦。2009年,在宁波举行“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后编成讨论文集。讨论集⑧包含综合篇、浙东篇、各地篇,其中浙东篇主要围绕宁波的妈祖信仰展开。主要有纪俊臣《妈祖信俗与世界文化遗产》、蔡丰明《妈祖文化功能转型与开发——以江南沿海地区妈祖文化的发展与开发利用为例》、王日根《妈祖信仰文化的分野与和合》、黄浙苏《妈祖信仰与宁波海洋关系拓展》、金涛《浙东妈祖信仰的传布与地域特色》、张如安《初探宋代宁波的妈祖信仰——兼论宋代妈祖信仰与宁波的关系》等。 关于宁波各地方的妈祖信仰研究如《象山妈祖文化述略》《天妃宫——宁海妈祖文化的历史见证》⑨等。 二、江南、江浙、东南、浙东、浙江概念内的文献

第一单元 妈祖传说

第一单元妈祖传说 单元导读: 一千多年来,有关妈祖的 故事或传说,一代传一代,脍 炙人口,千古不衰。 妈祖,姓林名默,也叫默 娘,娘妈,于宋朝建隆元年(公 元960)农历三月二十三在湄 洲岛诞生。相传她从出生到满 月都不啼不哭,所以取名“默 娘”。默娘“秉性聪颖,善观 天象,救人济世,降妖除怪, 治病救人,拯救海难。”做了 大量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好 事,极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抢险中不幸遇难。 妈祖不是人为杜撰的偶像,她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她以自己的行为和精神,为后人展现了智慧战胜愚顽、慈爱战胜冷酷、善良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光辉形象。妈祖的许多传说,经过千年演绎和发展,形成了反映人类“真、善、美”追求的妈祖文化和人们对妈祖的无限信仰。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让我们一边阅读这些传说故事,一边感受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阅读完这些故事大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更多的妈祖传说故事,通过参观访问了解人们对妈祖的信仰。

1、妈祖诞生 传说福建莆田湄洲岛,有一位林姓官员,为人朴实敦厚,乐善好施,乡亲们都称他为“林善 人”。他生了一男五女,当时海难频繁,他怕只有一个儿子,难以维持香火,想多生一男。他们夫妻都信佛,他的妻陈氏,吃斋念佛,日夜向观音菩萨祷告,祈求多赐一子。 有一天晚上,陈氏梦见观音菩萨拿出一颗丸子并对她说:“你家累世功德,上天当庇佑你家,吞食此丸,可得一子,以济天下苍生。”陈氏把丸子一口吞下,她的梦也醒了,就感觉自己怀孕了。 常人怀胎十月,妈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酉时,傍晚时分,天色已黑,伸手不见五指。忽然一颗流星从天而降,光华夺 目,照得湄洲岛山海如天,岩石紫红,草木清晰可见,老百姓无不惊奇。上林村(即今天湄洲岛东蔡石后自然村)的林家更是红光冲天,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上编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思维导向,而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考察中国的民间信仰习俗时我们会发现,稳定发展的农业社会,是民间信仰习俗和神话产生的温床。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常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以物质生产而言,从原始的采集、渔猎到后来的畜牧、农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农业与畜牧业历来是中国社会的两大经济支柱,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民间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人们独特的思维和信仰观念,产生了民俗信仰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差别。特别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信仰习俗,更显得丰富多彩。以往国外学者在谈到中国神话时,认为中国人缺乏想象力,不宜产生神话。事实恰恰相反,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世界中,它的传承者们凭借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灵和神话。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他庞大的神系是最好的证明。 农业社会是产生信仰和神话的温床。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一种定居式的稳定的生产实践,它很容易形成文化的积淀,出现完整的信仰体系。中国道教对众多神灵的信仰就是在这种稳定的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和形成的,它的影响遍及中国各个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也影响到海外华人社会。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信仰因受生产方式、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很大,它的影响必然带有地域性特点。如中国阿尔泰诸民族的萨满信仰,至今还是局限在游牧民族和半农半牧的民族之中,保存着古老的形式。所以在谈到中国的民间信仰时,关注社会的经济形态,关注信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而且也是民间信仰大国,信仰体系庞大,文化内涵丰富。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的开禁,一向被视为禁区和“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活动,开始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宽容,政府的文化自觉意识也在一步步提升,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将民间信仰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文化资源,注意它的发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在宽松的社会背景下,民众的民俗文化意识迅速得到回归,民俗活动显得空前的活跃。在学术领域,最近几年来,一向轻视民间信仰的宗教学家,也渐渐关注民间信仰,发表了许多文章,出版了许多专著,探讨宗教的起源和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信仰和宗教历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始的民间信仰是宗教产生的基础。但是在过去的研究中却将它人为地割裂开了。因为以往的宗教学只研究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民间信仰被排斥在宗教研究之外。这就涉及到如何确定民间信仰的性质,即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萨满信仰,妈祖信仰是不是宗教?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究竟是什么关系?关于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过去也曾划定过一些界限。如:1、宗教(指人为宗教)大都有创始人,如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等;2、宗教有自己的经典,如《圣经》、《佛经》、《古兰经》、《道德经》等;3、宗教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如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道教的道观等;4、宗教有专职的神职人员,如牧师、和尚、阿訇、道士等。而民间信仰是一种松散的、自发的行为。人们由于信仰的不同,可以去宗教活动场所理神,也可以在家中设置神龛供奉神灵(如

【校级联考】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9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校级联考】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9届高三10月 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妈祖信仰发生于宋代的莆田湄洲一带,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 随后妈祖得到了朝延的青睐和加封。妈祖从此进入了国家正祀的序列,其信仰形式也得以官方化和经典化。近现代以来,该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又开始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妈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特号,妈祖信仰则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明清以来妈祖就是一位国际化的神灵,但种种原因使得妈祖信仰呈现出多画相的特征。 当代的妈祖信仰开始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进行传播。伴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全球各地通过分香(分灵)的形式兴建了妈祖的宮庙。缘于中华文化的“寻根”情怀,各地妈祖分香经常会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提升系谱的排位顺序;或彼此宫庙之间进行“绕境进香”,扩大妈祖信仰的向心力。这些朝圣活动,一方面以拟亲属关系来建构不同地城层次的妈祖信仰共同体,另一方面也增进了两界三地人文血脉的联系,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增进,很多海外、港澳台妈祖庙分香也会前往湄洲岛祖庙进香,这意味着妈祖信仰已经超越了地域,成为人类的“和平女神”,在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两岸三地的民族情感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在“文化资源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产业化和旅游化的发展趋势在所难免,但它作为一种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中华信仰文化,也必须保持其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同时不断注入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凝聚力的象征符号。以妈祖的故乡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莆田市为例,在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的“妈祖信俗”广受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应时刻意识到本身所肩负的让开发与保存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重任。所谓开发,指的就是对妈祖文化品牌化的推进,同时加快湄洲岛地区的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当地的服务体系,为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创一流的观光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对当地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挖掘和重构,恢复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最基本、最真实、最本土的那部分妈祖信俗,并通过适当的宗教机构和媒介方式将这些

妈祖信仰在海的南岛的流行与传播及其当代价值

妈祖信仰在海南岛的流行与传播及其当代价 值 【摘要】文章阐述了元明清时期妈祖庙宇在海南岛的分布和海南妈祖信仰向南海诸岛及海外的传播情况,探讨了海南妈祖信仰文化的当代价值。认为,海南妈祖信仰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与文化价值:一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稳定,二是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维护国家统一。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海南;妈祖信仰;当代价值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本为福建莆田林氏女子,“宋宣和中,朝廷遣使臣船海中流,适有风涛之变,赖神以免难。使臣路允迪以闻,于是庙中始知妃之灵验著于海也。高宗甫渡,绍兴丙子(1156)始有灵惠夫人之封。壬子(1192),加以妃号。元朝以海运足国,于是配妃以天”。[1]即是说妈祖信仰在宋代即已经开始出现,先是赐封为“灵惠夫人”,后又加封妃号;元代时候封为“天妃”。明清之际,朝廷多有赐封,妈祖信仰更是广泛传播至中国沿海各地区,包括台湾、海南

岛等地,同时还传播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许多国家。 妈祖信仰在海南岛,亦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据明代唐胄所撰正德《琼台志》载,在琼州府所属琼山县(今属海口市)、万州(今属万宁市)、崖州(今属三亚市)和感恩县(今属东方市)等地有4座天妃庙,它们都是元代时候所建立。[2]明清时期,海南岛妈祖信仰达到高潮,在琼州府所属的13个州县均建有天妃(后)庙,据统计共有50座之多。“到了近现代,妈祖庙宇在海南有增无减。……在海南岛只要是有港口、码头和商埠的沿海地区就有妈祖庙,数量之多估计已经超过100座。”[3]所以说,妈祖信仰在海南岛具有悠久的传统,同时海南渔民还将妈祖信仰带到南海诸岛,海南籍华侨更是将妈祖信仰传播至所到的南洋各地。 一、元明清?r期妈祖庙宇在海南岛的分布 据地方史志和相关文献著录,元明清以来,海南分布有大量的妈祖宫庙,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妈祖信仰之盛行。本文现试就所查阅的相关文献著录,以当时海南岛(琼州府所辖)的13个州县为线索,对元明清时期海南妈祖庙的分布情况做一简述。 琼州府本府及琼山县3座。琼山县是明清时期琼州府州治所在地,今属海口市。其时所建妈祖庙有3座,分别是:其一“在海口,元建”,这是明正德《琼台志》所载元代海南岛所建最早的4座天妃庙之一。其二“在白沙门”。张岳崧所撰道光《琼州府志》谓:“天后庙,一在白沙门,一在海口所。元建,明洪武间屡葺。”据其意,白沙门和海口所2座天后庙,均当在元代时候所建。如果张岳崧所言不虚,加上万

张士闪--传统妈祖信仰中的民间记忆与官方记忆

传统妈祖信仰中的民间记忆与官方记忆 [摘要] 本文借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透过千年间围绕妈祖信仰而孕生出的神话传说、庙记碑文、仪式行为等纷纭事象,关注围绕着妈祖信仰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集体记忆方式,借以分析妈祖信仰中的官民互动关系。该文认为,妈祖信仰作为一种历史记忆的载体,承载着民众个人及集体的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社会与民间社会的微妙关系;妈祖信仰中的官方记忆,是对相关民间记忆的有意识的吸纳、颠覆与重建。妈祖信仰的集体记忆,乃是通过在民间民俗生活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反复使用而得以长期传承,进而提供国家社会与民间社会之间的文化认同的深层基础。 [关键词] 妈祖信仰民间记忆官方记忆官民互动 [作者简介] 张士闪(1964-),男,山东淄博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山东济南,250014。 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寻常女性,既无著作等身,又无片言警世,也未建立起显赫教派簇拥于生前身后,围绕她的只有一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神话传说,却能成为历史上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供奉的影响最大的海神,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据不完全统计,现世界各地有妈祖庙近4000座,信众达2亿人之多。而无数学者对于妈祖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久热不衰的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 乍看起来,妈祖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似儒非儒,似巫非巫,既多次受过皇封,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又一直广泛兴盛于各地,信众队伍庞大而又成分复杂,研究起来似乎难以找到一条明晰主线。而其典范意义实则正在于此,它既是民间信仰的某种形式,又是传统的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细察之,妈祖信仰首先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渔民生活中兴起的,自宋代始逐渐引起上层社会的注意、重视与推崇,并在屡受皇封后重新沉降民间,,如是再三,渐渐扩布到更大范围的区域,在民间社会中持续繁荣至今。在这种官民互动的发展态势中,妈祖自身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从功能的累积到角色的转变,从性质单一的区域保护神到神性无限追加的万能海神,从民间信仰的本体意义到附生的多重文化意蕴,不一而足。 本文试图在借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基础上,透过千年间围绕妈祖信仰而孕生出的神话传说、庙记碑文、仪式行为等纷纭事象,关注围绕着妈祖信仰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集体记忆方式,借以分析妈祖信仰中的官民互动关系。该文的出发点在于,妈祖信仰是一种历史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民众个人及集体的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社会与民间社会的微妙关系;妈祖信仰通过在民间民俗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使用而使得这种集体记忆得以维系与传承,进而提供国家社会和民间社会共同认同的深层基础。 一、对于妈祖家世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 无论是民间传说也罢,庙记碑文也罢,都只是对历史的记忆,而不是对历史的实录。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于妈祖信仰诸多记忆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就不会惊讶了。 尽管历代皇帝加封在妈祖身上的封号众多,但我们注意到,越是靠近妈祖的出生年代,关于其人其家的说法越是语焉不详,矛盾之处甚多。而在众说纷纭的相关神话传说中,却都显示出妈祖作为寻常村姑的一面,这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聪颖好学、急公好义的嘉言懿行与善“走阴走阳”之术、想往自由生活、避婚畏育、定时省亲等民俗特征。即使是诸多官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