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节 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 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 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 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解剖特点]

(一)肾脏

小儿年龄愈小,肾脏相对愈重,新生儿两肾重量约为体重的1/125,而成人两肾重量约为体重的1/220。婴儿肾脏位置较低,其下极可低至髂嵴以下第4腰椎水平,2岁以后始达髂嵴以上。右肾位置稍低于左肾。2岁以内健康小儿腹部触诊时容易扪及肾脏。婴儿肾脏表面呈分叶状,至2—4岁时,分叶完全消失。

(二)输尿管

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容易受压及扭曲而导致梗阻,易发生尿潴留而诱发感染。

(三)膀胱

婴儿膀胱位置比年长儿高,尿液充盈时,膀胱顶部常在耻骨联合之上,顶人腹腔而容易触到,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至盆腔内。

(四)尿道

新生女婴尿道长仅lcm(性成熟期3—5cm),且外口暴露而又接近肛门,易受细菌污染。男婴尿道虽较长,但常有包茎,尿垢积聚时也易引起上行性细菌感染。

[生理特点]

肾脏有许多重要功能:①排泄体内代谢终末产物如尿素、

有机酸等;②调节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③内分泌功能,产生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前列腺素等。肾脏完成其生理活动,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及排泄。小儿肾脏虽具备大部分成人肾的功能,但其发育是由未成熟逐渐趋向成熟。在胎龄36周时肾单位数量已达成人水平(每肾85万~100万),出生后上述功能已基本具备,但调节能力较弱,贮备能力差,一般至1—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一)胎儿肾功能

人胎于12周末,由于近曲小管刷状缘的分化及小管上皮细胞开始运转,已能形成尿液。但此时主要通过胎盘来完成机体的排泄和调节内环境稳定,故无肾的胎儿仍可存活和发育。

(二)肾小球滤过率(GFR)。

新生儿出生时GFR平均约20ml/(min,1.73m2),为成人的1/4,早产儿更低,3~6个月为成人1/2,6~12个月为成人3/4,2岁达成人水平,故不能有效地排出过多的水分和溶质。

(三)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

新生儿葡萄糖肾阈较成人低,静脉输入或大量口服葡萄糖时易出现糖尿。氨基酸和磷的肾阈也较成人低。新生儿血浆中醛固酮浓度较高,但新生儿近端肾小管回吸收钠较少,

远端肾小管回吸收钠相应增加,生后数周近端肾小管功能发育成熟,大部分钠在近端肾小管回吸收,此时醛固酮分泌也相应减少。新生儿排钠能力较差,如输入过多钠,容易发生钠潴留和水肿。低体重儿排钠较多,如输入不足,可出现钠负平衡而致低钠血症。生后头10天的新生儿,钾排泄能力较差,故血钾偏高。

(四)浓缩和稀释功能

新生儿及幼婴由于髓袢短,尿素形成量少(婴儿蛋白合成代谢旺盛)以及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浓缩尿液功能不足,在应激状态下保留水分的能力低于年长儿和成人。婴儿每由尿中排出lmmol溶质时需水分1.4—2.4mL,成人仅需0.7ml。脱水时幼婴尿渗透压最高不超过700mmol/L,而成人可达1400mmol/L,故人量不足时易发生脱水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新生儿及幼婴尿稀释功能接近成人,可将尿稀释至40mmol/L,但因GFR较低,大量水负荷或输液过快时易出现水肿。

(五)酸碱平衡

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发生酸中毒,主要原因有:①肾保留H003—的能力差,碳酸氢盐的肾阈低,仅为19—22retool/L;

②泌NH3和泌H/—的能力低;③尿中排磷酸盐量少,故排出可滴定酸的能力受限。

(六)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新生儿的肾脏已具有内分泌功能,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均等于或高于成人,生后数周内逐渐降低。新生儿肾血流量低,因而前列腺素合成速率较低。由于胎儿血氧分压较低,故胚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较多,生后随着血氧分压的增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婴儿血清1,25(OH)2D3水平高于儿童期。

(七)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1.排尿次数93%新生儿在生后24h内,99%在48h内排尿。生后头几天内,因摄人量少,每日排尿仅4—5次;1周后,因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进水量较多而膀胱容量小,排尿突增至每日20~25次;1岁时每日排尿15~16次,至学龄前和学龄期每日6~7次。

2.排尿控制正常排尿机制在婴儿期由脊髓反射完成,以后建立脑干—大脑皮层控制,至3岁已能控制排尿。在1.5岁~3岁之间,小儿主要通过控制尿道外括约肌和会阴肌控制排尿,若3岁后仍保持这种排尿机制,不能控制膀胱逼尿肌收缩,则出现不稳定膀胱,表现为白天尿频尿急,偶然尿失禁和夜间遗尿。

3.每日尿量小儿尿量个体差异较大,新生儿生后48小时正常尿量一般每小时为1—3ml/kg,2天内平均尿量为30~60ml/d,3~10天为100~300ml?d,~2个月为250~400ml /d,~1岁为400—500ml/d,~3岁为500~600ml/d,~

5岁为600~700ml/d,一8岁为600~1000ml/d,~14岁为800—1400ml/d,>14岁为1000~1600ml/d。若新生儿尿量每小时<1.0ml/kg为少尿,每小时<0.5ml,/kg为无尿。学龄儿童每日排尿量少于400ml/m2,学龄前儿童少于300ml /m2,婴幼儿少于200ml/m2时为少尿;每日尿量少于50ml /m2为无尿。

(1)尿色:生后头2—3天尿色深,稍混浊,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此为尿酸盐结晶。数日后尿色变淡。正常婴幼儿尿液淡黄透明,但在寒冷季节放置后可有盐类结晶析出而变混,尿酸盐加热后,磷酸盐加酸后可溶解,可与脓尿或乳糜尿鉴别。

(2)酸碱度:生后头几天因尿内含尿酸盐多而呈强酸性,以后接近中性或弱酸性,pH多为5—7。

(3)尿渗透压和尿比重:新生儿尿渗透压平均为240mmol/L,尿比重为1.006—1.008,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婴儿尿渗透压为50~600mmol/L,1岁后接近成人水平,儿童通常为500~800mmol/L,尿比重范围为1.003~1.030,通常为1.011~1.025。

(4)尿蛋白:正常小儿尿中仅含微量蛋白,通常≤l00mg /(m2·24h),定性为阴性,一次尿蛋白(mg/dL)/尿肌酐(mg/dL)≤0.2。若尿蛋白含量>150mg/d或>4mg/(m2·h),或>100mg/L,定性实验阳性为异常。尿蛋白主

要来自血浆蛋白,2/3为白蛋白,1/3为Tamm—Horsfall蛋白和球蛋白。

(5)尿细胞和管型:正常新鲜尿液离心后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白细胞<5个/HP,偶见透明管型。12h尿细胞计数(Addiscount):红细胞<50万,白细胞<100万,管型<5000个为正常。

解剖学泌尿系统练习题

第五章泌尿系统【A1型题】 1.关于膀胱叙述正确的是 A 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 B 分底、体、颈三部 C 无论何时均不超过耻骨联合上 缘 D 是储存浓缩尿液有器官 E 男性膀胱上方毗邻前列腺2.有关女性尿道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末端开口于阴道前庭 B 有两个生理弯曲 C 仅有排尿的功能 D 较男性尿道短、宽、直 E 前邻耻骨联合,后邻阴道3.男性尿道可分为哪三部分 A 分尿道球部、膜部和海锦体部 B 分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和海锦 体部 C 分前列腺部、膜部和海锦体部 D 分壁内部、前列腺部和海绵体 部 E 分壁内部、膜部和海绵体部4.关于肾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肾门平第3腰椎高度 B 肾的外侧缘与输尿管相连 C 前缘中部凹陷叫肾门 D 位于脊柱两旁,右肾较左肾高 E 第十二肋斜越左肾后面中部5.成人肾门平对 A 第1腰椎 B 第12胸椎 C 第2腰椎 D 第11胸椎 E 第3腰椎 6.不属于腹膜内位的器官是 A 胃 B 肾 C 空肠 D 阑尾 E 卵巢 7.输尿管 A 起于肾大盏 B 分腹部、盆部和壁内部 C 有两个狭窄 D 长约15~20厘米 E 第一处狭窄位于小骨盆上口水 平 8.左肾上端 A 平第2腰椎下缘 B 低于第3腰椎 C 低于右肾上端 D 与右肾上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E 平第11胸椎下缘 9.尿道膜部穿经 A 盆膈 B 肛提肌 C 尿生殖膈 D 前列腺 E 无上述情况 10.女性输尿管 A 通过尿生殖膈 B 分腹段、盆段 C 至上而下粗细均匀 D 行经子宫颈外侧2厘米处与子 宫动脉交叉 E 无上述情况 11.肾的被膜自外向内依次为 A 肾脂肪膜,肾纤维膜,肾筋膜 B 肾纤维膜,肾脂肪膜,肾筋膜

泌尿系统课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肾门 2.肾区 3.膀胱三角 二、填空 1.泌尿系统由____、____、___和____构成。 2.肾门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出入的部位。 3.膀胱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四部分。 4.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一般在_____与第_______肋所成的夹角。 5.肾椎体的底朝向_____,尖端钝圆,伸向____称______。 6.肾的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出入肾门的结构不包括() A.肾的血管 B.肾盂 C.输尿管 D.神经和淋巴 2.关于肾的位置,正确的是() A.位于腹膜后面 B.第12肋斜过右肾的下部

C.右肾比左肾高 D.女性的肾较男性高 3.肾门位于() A.平第11胸椎 B. 平第12胸椎 C.平第1腰椎 D.平第2腰椎 4.输尿管() A.起始于肾盂 B.属腹膜内位器官 C.全长有两处狭窄 D.开口于膀胱体 5.膀胱() A.属腹膜外位器官 B.空虚时全在小骨盆内 C.膀胱尖的下方有尿道内口 D.膀胱经的后方有前列腺 6.位于膀胱最下方的是() A.膀胱尖 B.膀胱底 C.膀胱体 D.膀胱颈 7.女性膀胱后方有() A.直肠 B.阴道 C.回肠 D.乙状结肠 8.膀胱肿瘤与结合好发于() A.膀胱前壁 B.膀胱体 C.膀胱尖 D.膀胱三角 9.女性尿道长约() A.3~5cm B.5~8cm C.8~10cm D.2~3cm 10.女性尿道开口于() A.尿生殖膈裂孔 B.阴道前庭

C.盆膈裂 D.阴道口与肛门之间 四、简答题 1.简述肾的位置 2.何谓膀胱三角?有什么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 3.女性尿道的起止、开口部位如何?有什么解剖特点?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 学习要点 1. 儿童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 鹅口疮及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要点。 3. 儿童腹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 4. 轻型腹泻与重型腹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5. 脱水程度和性质的判定以及儿童腹泻病治疗中液体疗法的运用。 第一节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口腔为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等功能。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和吞咽功能。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感染。 3 个月以下婴儿唾液中淀 粉酶含量低,故不宜喂淀粉类食物。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但因婴儿口底浅,不 能及时吞咽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二、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发育不完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故10个月以下婴儿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三、胃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松弛、张力低)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特别是吸奶时常吞入过多空气,故易发生生理性溢乳和呕吐。胃黏膜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胃酸和各种酶的分泌少且酶活力较低,消化功能差。儿童胃容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新生儿期约为30?60ml ,1?3个月时为90 ?150ml ,1岁时为250 ?300ml , 5 岁时为700?850ml。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水的排空时间为 1.5?2小时,母乳 2?3 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 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为身长的5?7倍(成人仅为4倍)。肠黏膜富含血管和淋巴组织,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但由于肠壁薄、通透性高且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易经肠黏膜吸收入血,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婴幼儿肠黏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固定性差,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婴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 结肠反射,故大便次数常多于成人。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肾 肾为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的脂肪囊中,右肾位置略低于左肾。每个肾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1.肾小体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肾小囊构成的球状结构。肾小球也称为血管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分成4~8个毛细血管小叶,与输入及输出小动脉相连于血管极。肾小囊由内外2层组成,内层为肾小囊的脏层,紧紧包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及球内血管系膜区的周围,在脏层和毛细血管内皮间有共同的基膜;外层称为壁层,是肾小囊的外壁,壁层与近端小管曲部的管壁相连接。内、外2层之间为一囊腔,与近端肾小管的管腔相连通,原尿经肾小球滤出后经该囊腔进入肾小管。肾单位中滤过膜(滤过屏障)是最为重要的结构,可分为3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底膜和伸出许多足突的上皮细胞层(肾小囊的脏层)。上述任何一种屏障损伤均可引起蛋白尿。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双肾血流量约为1L/min。 2.肾小管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部分,近、远端小管又分为曲部(分别称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直部2段。近、远端小管的直部和细段组成U字形的肾小管髓袢。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有:①重吸收功能: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绝大部分物质被选择性地重吸收而回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其中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最大。原尿滤液中绝大部分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钾、钙、钠、水、无机磷等都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②分泌和排泄功能;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内的物质分泌或排泄到尿中,借此调节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排出代谢产物和进入人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药物等。③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人在机体缺水时,组织渗透压升高,通过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比重上升,尿液浓缩;反之,尿比重降低,尿液稀释而排出机体多余的水分。 3.肾小球旁器肾小球旁器位于皮质肾单位,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三者组成。肾素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分泌,可以感受肾入球小动脉内压力和血容量的变化,当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时,肾内灌注压下降,入球小动脉内压力下降,肾素分泌增加。肾素使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再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Ⅲ,它们均可通过收缩血管和增加细胞外液量两种作用而使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较强,使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较强,血管紧张素Ⅲ的容量效应较强。通过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 4.肾的皮质和髓质肾的皮质和髓质内含有大量肾单位和许多集合小管,构成肾的实质部分。在这些结构之间,含有少量结缔组织,称为肾间质。内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穿行。肾皮质可产生1羟化酶,使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有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从而调节钙、磷代谢。肾脏髓质中的间质细胞能分泌前列腺素,主要有PGE2、PGA2及少许PG2a,前两者能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促进水钠排出,使血压降低;PG2a则有收缩血管的作用;肾皮质内所含缓激肽释放酶促使激肽原生成激肽(在肾脏主要为缓激肽),对抗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使小动脉扩张,增加肾血流量,促进水和钠的排泄,使血压降低。此外,激肽释放酶还可促使前列腺素的释放。肾素、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3类激素共同调节肾的血液循环和肾小球滤过,并与其他激素共同维持血压和水盐代谢平衡。 此外,当机体组织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激素(EPO)增多,刺激骨髓红系增殖、

主管护师儿科讲义——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教学大纲 1.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解剖特点 (2)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1.肾小儿年龄越小,肾相对越大。婴儿期肾位于髂嵴以下平第4腰椎,2岁以后才达髂嵴以上,故2岁以内小儿腹部触诊时容易扪及。 2.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易发生尿潴留而诱发感染。 3.膀胱婴幼儿膀胱位置较高,尿液充盈时,在耻骨联合上容易扪及,至1.5岁左右时可自主排尿。膀胱容量(ml)约为(年龄+2)×30。 4.尿道新生女婴尿道仅长1cm(性成熟期3~5cm),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污染,故上行性感染比男婴多。 (二)生理特点 1.肾功能肾小管对水、钠的负荷调节较差,容易发生水、钠潴留。 2.排尿次数及尿量 约93%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99%在48小时内开始排尿。 小儿肾小球肾炎的特点 小儿尿量的特点 每日尿量少于50ml为无尿,新生儿每公斤体重少于0.5ml/h即为无尿。 3.尿液特点 出生后前几天尿液色较深,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为尿酸盐结晶。 正常婴幼儿尿液淡黄透明,但在寒冷季节放置后可出现乳白色沉淀,为盐类结晶而使尿液变混。 正常小儿清洁新鲜尿液离心后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白细胞<5个/HP,管型一般不出现,12小时尿沉渣计数(Addis计数)蛋白含量<50mg,红细胞<50万,白细胞<100万,管型<5000个。 第二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教学大纲 2.急性肾小球肾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原则 (5)护理措施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小儿泌尿系统最多见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水肿、血尿、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高血压,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多数发生于急性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被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后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上出现水肿、少尿、高血压及急性循环充血等表现; 肾小球基膜因免疫损伤而断裂,血浆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漏出,临床上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二、临床表现 在秋、冬季呼吸道感染是急性肾炎主要的前驱病,尤以咽扁桃体炎常见;夏季则为皮肤感染,偶见猩红热。 呼吸道感染至肾炎发病约1~2周,而皮肤感染则稍长,约2~3周。发病年龄以5~14岁为多见,<2岁者少见。男女性别之比为2:1。 急性肾炎仅有镜下血尿,重者在病期2周以内可出现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衰竭而危及生命。 (一)典型表现 1.血尿呈浓茶色或烟灰水样(酸性尿),也可呈洗肉水样(中性或弱酸性尿)。 2.水肿、少尿70%病例有水肿,晨起明显,轻者仅眼睑、面部水肿,重者全身水肿,水肿呈非凹陷性,水肿的同时伴尿量减少。 3.高血压于病程1~2周后随尿量增多而降至正常。 (二)严重表现 部分患儿在病初2周内可出现下列严重症状: 1.严重循环充血表现咳粉红色泡沫痰、心率增快,有时呈奔马律,肝脏大,颈静脉怒张。 2.高血压脑病血压急剧增高,导致脑血管痉挛或脑血管充血扩张而致脑水肿。表现视物模糊或一过性失明,严重者出现惊厥。 3.急性肾衰竭常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引起暂时性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 三、辅助检查 1.尿常规镜检除大量红细胞外,尚可见尿蛋白+~+++。 2.血液检查 (1)血常规:常有轻度贫血。 (2)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可增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 3.免疫学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0”(ASO)滴度升高,血清总补体(CH50)和C3下降,多于起病后6~8周恢复正常。 4.血沉多数轻度增快。 四、治疗原则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无特异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加强护理,注意观察严重症状并及时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限制水分及钠盐,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应用青霉素及敏感药物7~

宠物犬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汇总

宠物犬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宠物犬为食肉目、犬科,其解剖生理特点与之相适应。 一、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颧骨腺、腮腺、舌下腺、颌下腺)、肝脏、胰腺。 图1:宠物犬消化系统组成 二、解剖生理特点 犬的牙齿,上下颌各有一对尖锐的犬齿,体现了肉食动物善于撕咬猎物的特点,犬的臼齿也比较尖锐、强健,能切断食物,啃咬骨头时,上下齿之间的压力可达165千克,但不善咀嚼。因此,犬吃东西时真是“狼吞虎咽”,很少咀嚼。 犬的食管壁上有丰富的横纹肌,呕吐中枢发达。当吃进毒物后能引起强烈的呕吐反射,把吞入胃内的毒物排出,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防御本领。犬的唾液腺发达,能分泌大量唾液,湿润口腔和饲料,便于咀嚼和吞咽。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在炎热的季节,依靠唾液中水分的蒸发散热,借以调节体温。因此,在夏天我们常可以看到犬张开大嘴,伸出长长的舌头就是为了代替发汗散热。犬胃呈不正梨形,胃液中盐酸的含量为 0.4~0.6%,在家畜中居首位。盐酸能使

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分解消化。因此,犬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很强,这是其肉食习性的基础。 图2:宠物犬牙齿组成 犬在食后5~7小时就可将胃中的食物全部排空,要比其他草食或杂食动物快许多。犬的肠管较短,一般只有体长的3~4倍,而同样是单胃的马和兔的肠管为体长的12倍。犬的肠壁厚,吸收能力强,这些都是典型的肉食特征。 犬的肝脏比较大,相当于体重的3%左右,分泌的胆汁有利于脂肪的吸收。 犬的排粪中枢不发达,不能像其他家畜那样在行进状态下排粪。 犬对蛋白质和脂肪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但因咀嚼不充分和肠管短,不具发酵能力,故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差。因此,给犬喂蔬菜时应切碎、煮熟,不宜整块、整棵地喂。

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八章泌尿系统疾病 学习要点 1. 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 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有关并发症。 3. 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预防措施。 4. 泌尿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一节儿童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一)肾脏 儿童年龄愈小,肾脏相对愈重,新生儿两肾重量约为体重的1/125,而成人约为1/220 。婴儿肾脏位置较低,其下极可低至髂嵴以下第 4 腰椎水平,2 岁以后位置达髂嵴以上。右肾 位置稍低于左肾。由于婴儿肾相对较大且位置较低,腹壁肌肉薄而松驰,故 2 岁以内健康儿童腹部触诊可扪及肾脏。婴儿肾脏表面呈分叶状,至2?4岁时,分叶完全消失。 (二)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容易受压和扭曲而导致梗阻,发生尿潴留而诱发感染。 (三)膀胱 婴儿膀胱位置比年长儿高,尿液充盈时膀胱顶入腹腔而在耻骨联合之上,容易触及。随年龄增长膀胱逐渐下降至盆腔内。 (四)尿道 新生女婴尿道长仅1 cm (性成熟期3?5 cm),且外口暴露而接近肛门,易受细菌污染。男婴尿道虽较长,但常有包茎,积垢时也易引起上行性细菌感染。 二、生理特点 肾脏具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①排泄体内代谢终末产物如尿素、有机酸等;②调节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③内分泌功能,产生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内皮素等。肾脏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完成其生理活动。小儿出生后上述功能虽已基本具备, 但调节能力较弱、贮备能力差,肾脏功能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成熟的,一般至1?2 岁时接近成人 水平。 一)肾小球滤过率

第一节 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解剖特点] (一)肾脏 小儿年龄愈小,肾脏相对愈重,新生儿两肾重量约为体重的1/125,而成人两肾重量约为体重的1/220。婴儿肾脏位置较低,其下极可低至髂嵴以下第4腰椎水平,2岁以后始达髂嵴以上。右肾位置稍低于左肾。2岁以内健康小儿腹部触诊时容易扪及肾脏。婴儿肾脏表面呈分叶状,至2—4岁时,分叶完全消失。 (二)输尿管 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和弹力纤维发育不良,容易受压及扭曲而导致梗阻,易发生尿潴留而诱发感染。 (三)膀胱 婴儿膀胱位置比年长儿高,尿液充盈时,膀胱顶部常在耻骨联合之上,顶人腹腔而容易触到,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至盆腔内。 (四)尿道 新生女婴尿道长仅lcm(性成熟期3—5cm),且外口暴露而又接近肛门,易受细菌污染。男婴尿道虽较长,但常有包茎,尿垢积聚时也易引起上行性细菌感染。 [生理特点] 肾脏有许多重要功能:①排泄体内代谢终末产物如尿素、

有机酸等;②调节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③内分泌功能,产生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如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前列腺素等。肾脏完成其生理活动,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及排泄。小儿肾脏虽具备大部分成人肾的功能,但其发育是由未成熟逐渐趋向成熟。在胎龄36周时肾单位数量已达成人水平(每肾85万~100万),出生后上述功能已基本具备,但调节能力较弱,贮备能力差,一般至1—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一)胎儿肾功能 人胎于12周末,由于近曲小管刷状缘的分化及小管上皮细胞开始运转,已能形成尿液。但此时主要通过胎盘来完成机体的排泄和调节内环境稳定,故无肾的胎儿仍可存活和发育。 (二)肾小球滤过率(GFR)。 新生儿出生时GFR平均约20ml/(min,1.73m2),为成人的1/4,早产儿更低,3~6个月为成人1/2,6~12个月为成人3/4,2岁达成人水平,故不能有效地排出过多的水分和溶质。 (三)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 新生儿葡萄糖肾阈较成人低,静脉输入或大量口服葡萄糖时易出现糖尿。氨基酸和磷的肾阈也较成人低。新生儿血浆中醛固酮浓度较高,但新生儿近端肾小管回吸收钠较少,

马匹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马匹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马匹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采食、咀嚼、吞咽、分泌、消化、吸收和排泄,其各部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马匹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消化系统疾病是马匹最高发疾病,发病率占到马匹内科疾病的一半以上。这与马匹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有关E消化系统解剖生理有以下特点: (一)马匹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其一,马匹牙齿坚硬发达,咀嚼肌发达,有灵活的上下唇。坚硬发达的牙齿,强壮的咀嚼肌使马匹能采食、咀嚼粗硬的饲料,灵活的嘴唇使马匹采食容易。因此,马匹采金运围比较宽,从柔软的青草到坚硬的树枝、树皮、秸秆都能接受。摄人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摄入过多粗硬的食物易导致马匹出现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其二,马匹口裂较小。马匹口裂较小导致其每一-次进食动作摄入的食量有限。因此饲喂马匹时应少量多次饲喂。 其三,马为单胃,胃容积小约为其消化道总容积的8 5%,相当于生置的人分之一至七分之一。马匹单胃,胃容积小的解创特点导致其单次进食量有限,因此,马匹要少量多次地饲喂,每次喂食量不能太多,防止胃急性胀大,发生急性胃扩张等胃部疾病。 其四,马的肠道发达,相对容积大,是马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马匹肠道总长度达到33米左右,总容积达到200升左右,可以容纳大量的食物,是马匹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其五,马匹盲肠发达,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与人类小肠是主要的营养吸收器官不同的是,马匹小肠不是很发达。而盲肠是马的重要消化器官,素有“发酵罐”之称。育肠租结图1-2-30马胃(塑化标本)肠容积大约占肠道总容积的62%左右,寄生着大量可以分解纤维的微生物菌群,马匹食物中80%左右的纤维在结肠、直肠中完成消化吸收。 其六,马匹各段肠管内径粗细不均。马匹各段肠管内径粗细不均,尤以相邻肠管的结合部更为明显,如盲结口、回盲口、结肠起始部更细。这导致食物残渣在通过这些相邻肠管间结合部时非常容易滞留,引起肠道阻塞。所以马匹饲养管理或使役不当,非常易引起肠道阻塞或大便秘结等肠道疾病。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教学内容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精品文档 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肾 肾为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的脂肪囊中,右肾位置略低于左肾。每个肾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 1.肾小体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肾小囊构成的球状结构。肾小球也称为血管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丛,分成4~8个毛细血管小叶,与输入及输出小动脉相连于血管极。肾小囊由内外2层组成,内层为肾小囊的脏层,紧紧包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及球内血管系膜区的周围,在脏层和毛细血管内皮间有共同的基膜;外层称为壁层,是肾小囊的外壁,壁层与近端小管曲部的管壁相连接。内、外2层之间为一囊腔,与近端肾小管的管腔相连通,原尿经肾小球滤出后经该囊腔进入肾小管。肾单位中滤过膜(滤过屏障)是最为重要的结构,可分为3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基底膜和伸出许多足突的上皮细胞层(肾小囊的脏层)。上述任何一种屏障损伤均可引起蛋白尿。肾小球具有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双肾血流量约为1L/min。 2.肾小管肾小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3部分,近、远端小管又分为曲部(分别称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直部2段。近、远端小管的直部和细段组成U字形的肾小管髓袢。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有:①重吸收功能: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绝大部分物质被选择性地重吸收而回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其中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最大。原尿滤液中绝大部分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钾、钙、钠、水、无机磷等都在近曲小管重吸收。②分泌和排泄功能;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或血液内的物质分泌或排泄到尿中,借此调节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排出代谢产物和进入人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药物等。③浓缩和稀释功能:正常人在机体缺水时,组织渗透压升高,通过渗透压感受器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比重上升,尿液浓缩;反之,尿比重降低,尿液稀释而排出机体多余的水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活动,早产儿则较差。吸吮动作是复杂的先天性反射,严重疾病可影响这一反射,使吸吮变得弱而无力。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粘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明显增多。但婴儿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因此常发生生理性流诞。 (二)食管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粘膜仟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三)胃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ml,后随年龄而增大,1~3个月时90~150ml,l岁时250~300ml,5岁时为700ml~850ml,成人约为2000ml。故年龄愈小每日喂食的次数愈多。但哺乳且不久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陆续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胃容量不完全受上述容量限制。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引起幽门痉挛出现呕吐。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含凝乳块的乳汁排空慢;水的排空

时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或为坐高的10倍。小肠的主要功能包括运动(蠕动、摆动、分节运动)、消化、吸收及免疫保护。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进一步吸收水分以及形成粪便。小肠粘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故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肠粘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大便次数多于成人。 (五)肝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其正常功能。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六)胰腺出生后3~4个月时胰腺发育较快,胰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出生后一年,胰腺外分泌部生长迅速,为出生时的3倍。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至成人每日分泌1~2升。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新生儿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2岁~3岁时才接近成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护理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护理 aim ?熟悉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掌握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症在病因、临床特征方面的异同点及护理措施 ?自学:掌握不同部位的尿路感染表现有什么不同?如何护理? 解剖生理特点 ?解剖特点 –肾脏相对大、重,位置较低,<2岁腹部可触及 –输尿管长、弯,壁弹力纤维和肌肉发育差, 易受压及扭曲而导致梗阻,易发生尿潴留而发生感染;输尿管膀胱结合处结构发育不成熟, 易发生返流。 –膀胱位高,腹部可触及。容量(ml)=(年龄+2)×30 –女婴尿道短,男婴常有包茎,易发生上行感染 ?生理特点 –肾生理功能尚不完善,1.5岁时才达成人水平 –尿外观、尿量、尿检随年龄而变化 小儿尿量与排尿次数 ★约93%的新生儿在生后24h内,99%在48h内开始排尿 排尿次数: 出生初数日4-5次/日 1周后20-25次/日 1岁15-16次/日 学龄前6-7次/日 尿量: 婴儿400-500 ml/日 幼儿500-600 ml/日 学龄前600-800ml/日 学龄期800-1400 ml/日 每日尿量(ml)=(年龄-1)×100+400 正常尿量:1~3ml/Kg.h 新生儿少尿:<1ml/Kg.h 新生儿无尿:<0.5ml/Kg.h

新生儿少尿:<1ml/Kg.h 新生儿无尿:<0.5ml/Kg.h 尿的性质 1.尿色:淡黄,初生因尿酸盐多有褐色沉淀;有盐类结晶与饮水量及寒冷有关 2.酸碱度:初生强酸,后中性或弱酸 3.尿蛋白、尿糖:正常阴性 4.尿沉渣检查:RBC<3个/HP,WBC<5个/HP,无管型 5.Addis尿沉渣计数/12h:红细胞<50万,白细胞<100万管型<5000个;蛋白含量<50mg 排尿控制 ?婴儿期排尿由脊髓反射完成 ? 1.5-3岁通过控制尿道外括约肌各会阴肌控制排尿 ?到3岁脑干-大脑皮质层控制完善,并经排尿训练,条件反射形成主动控制排尿 ?3岁后仍不能控制膀胱逼尿肌收缩,则出现不稳定膀胱,表现为白天尿频、尿急,偶然尿失禁和夜间遗尿 病例分析 ?男孩,3岁,以“浮肿3天”为主诉入院。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睑浮肿,晨起后为著,午后减轻,伴尿量减少,尿色加深,老酒样,有诉头痛,不剧。患儿浮肿渐加重,波及颜面及双下肢,压之无凹陷,尿量、尿色较前无明显变化,无明显泡沫尿,今晨起诉头痛较著,予收住。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软,呼吸平稳,T37.2℃,P92次/分,R21次/分,Bp160/112mmHg,双眼睑、颜面及下肢中毒浮肿,压之无凹陷,无移动性浊音。尿常规:WBC1+/HP,RBC3+/HP,BCD3+,Pr4+。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口腔:足月新生儿在出生时已有舌乳头,唇肌、咀嚼肌、两颊脂肪垫发育良好,故生后即具有较好的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早产儿则较差。新生儿出生时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及唾液中淀粉酶分泌不足,导致口腔粘膜干燥而易受损及不宜喂淀粉类食物。此外,婴儿可出现生理性流涎。 2.食管、胃:新生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不能有效的抗反流,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一般九个月时消失。婴儿胃呈水平位,奔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婴儿吸奶时常同时吸入空气,故易导致溢乳和呕吐。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胃容量出生时30~60ml,1~3个月90~150ml,1岁时 250~300Inl。 3.肠:婴儿肠道相对较长,分泌面及吸收面较大,有利于消化吸收。但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早产儿肠乳糖酶活性低、肠壁屏障功能差和肠蠕动协调能力差,因此,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细菌经肠粘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和粪便滞留或功能性肠梗阻。 4.胰腺: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3~4个月时增多。但胰淀粉酶活性较低,1岁后才接近成人,故不易过早地(生后3个月以前)喂淀粉类食物。新生儿及幼婴胰脂肪酸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较低,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完善。

5.肝: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新生儿肝在右肋缘和剑突下易触及;但肝细胞和肝功能不成熟。解毒能力差。在传染病、心功能衰竭、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肝肿大变性。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6.肠道细菌: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出生后细菌很快从口、鼻、肛门侵入肠道,大多集中在大肠及直肠内。而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者以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为主。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桔抗作用。消化道功能紊乱时,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可进入小肠甚至胃而致病。 7.健康小儿粪便: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粘稠、无臭味,称胎粪。胎粪由胎儿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消化液及吞下的羊水组成,多数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便,总量为100~ 200g, 2~3天渐过渡为黄糊状粪便。如24小时内无胎粪排出,应注意检查有无肛门闭锁等消化道畸形。母乳喂养儿粪便为金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应,每日2~4次。牛、羊乳喂养儿粪便为淡黄色,较干厚,有臭味,呈中性或碱性反应,每日1~2次。添加谷类、蛋、肉、蔬菜等辅食后大便,接近成人,每日1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