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中国人口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中国人口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中国人口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中国人口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中国人口未来的可

持续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咨询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三大障碍。“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人口以后面临着生存和进展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与可连续进展的逆境要紧是指:人口连续增长,人口素养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因此,要实施中国人口与可连续进展的整体进展战略,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具体来讲,确实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连续进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连续进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连续进展。而从中国人口的可连续进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操纵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养。不仅要强调人口文化智力素养的提升和人口资源环境素养的提升,而最全然的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

一、中国人口与可连续进展的逆境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咨询题。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也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三大障碍。中国人口与可连续进展的逆境要紧是指中国的进展尚未走出“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逆境,中国人口的以后面临着生存和进展的双重压力。具体来讲有这么几点:

第一,人口连续增长,人口素养低下,就业负担繁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时起,就处于有史以来基数最大、增长最快的人口倍增的局面。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数量还将连续增长,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差不多来临,降低人口出生率的难度较大。即使严格执行现行人口政策,稍有松懈就会达到13亿。到21世纪20-40年代将相继进入人口三大高峰:总人口在2020-2030年至少达到15亿;劳动年龄人口在2020

年达到10亿;老年人口在2040年也将达到3亿以上。中国人口过多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压力将长期存在,专门是在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证、基础设施、资源供应等方面的紧张状况将长期化,生态环境也将长期连续坚持现状,难以有较大改善。

人口众多,且人力投资微薄,致使中国人口素养低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5,但文盲半文盲却占世界人口1/4,平均文化程度不足5年。随着中国人口的连续膨胀,文盲半文盲等低素养人口群还在大量增长,仍处于“高生育率-低人口文化素养-低劳动生产率-高生育率”的人口低质量循环模式,这种状况不仅难以发挥经济进展的人力资源优势,而且已成为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繁重包袱。

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中国的就业压力也十分繁重,且长期存在。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增长势头仍旧较快,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每年需要安排的都市劳动力1900多万,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有限,新增农业劳动力又超过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这无疑使就业压力更加加大。数亿潜在的农村失业大军已成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严峻制约因素。

中国不仅已为过去人口剧增付出了庞大的代价,也将为今天的人口操纵付出可观的代价,中国在低收入时期就会显现人口老龄化咨询题。按照推测,本世纪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上升到6.8%,接近老年型年龄结构,2020年将步入老龄化严峻时期,到2040年达到峰值年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17%,与国民经济进展比较起来人口老龄化具有提早到来和峰值较高的特点。这会使社会承担过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中国从总体上来讲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这种短缺要紧表现为:一是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短缺。如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1/6,人均草原面积不足1/2,人均矿产资源也只有1/2。二是严峻的结构性短缺。具体来讲要紧包括总体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如全部资源中除煤炭十分丰富外,其余较丰富的多为经济建设需求量小的金属和非金

属矿藏;同类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如在化石能源中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所占比例偏低,煤等劣质能源所占比例过高;开发条件的结构性短缺,如铁、磷等矿产资源也较丰富,但多为贫矿,增加了采炼的成本。

随着人口增长,各种有限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还将连续下降,对资源的需求水平却会大幅度上升,同时,经济进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仍将是一个长期面临的咨询题。尽管科学技术进步将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总体上仍将加重资源负荷,专门是加重了对较难增加的土地和淡水资源的压力。所以,我们在考察资源短缺时,不仅要注意到资源人均占有量的短缺,而且要专门注意到资源的结构性短缺。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不可更新资源更是如此),严峻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对其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某些自然资源正在衰竭,且呈锐减趋势,承载能力下降。中国环境资源系统的要紧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临界状态,一些有限资源已进入了承载力的临界点。如农业资源的日益紧张,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人口增多,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缺,粮食需求迅速扩张,而粮食增产却举步维艰,使中国将长期被严峻的粮食紧张所困扰,严峻威逼着中国人口的生存和进展。

第三,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一部人类进展史,从特定的角度来讲确实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进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的阻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截了当作用于环境,专门是人口数量长期连续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差不多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进展。从全球范畴来看是如此,中国的人口增长和快速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也超乎平常的增长。中国正以历史上最严肃的生态环境,负担着中国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人口活动量,生态环境压力超越了大自然许多系统的临界平稳极限,已直截了当威逼着当代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并将持续深化为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生存与进展的要紧危机之一。由于欠帐太多,资金有限,操纵中国的环境污染需要一个较长时期,而操纵中国生态破坏的任务则更为艰巨、持久,也需要更长时刻。如果环境政策稍有松懈,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速度将更加迅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上分析讲明,要摆脱中国人口与可连续进展的逆境,和谐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必须从经济进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方面进一步探讨中国不同时期和区域的适度人口容量,从而有效地操纵人口增长,更好地和谐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依存关系,在整体和谐的基础上促进中国的可连续进展。

二、中国人口与可连续进展的整体进展战略

经济进展仍旧是中国进展的首要任务,然而中国经济的进展不能再走以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支撑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现代化道路,更不能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这种“人海战术”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比较紧张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状况下,要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没有其他领域的相应进展是不可能的,也确实是讲,在中国这种“硬”约束、“紧”运行的状态下,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实行“单项突进”的进展战略是行不通的,而应该在各个方面比较和谐的条件下实行平稳进展的战略。如在过去实施传统进展战略的条件下,只要紧着眼于经济上的“赶超”,不惜牺牲资源家底和环境质量去片面追求工业增长指标,其结果是人口激增,农业和基础产业进展相对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经济效益低下,付出的代价庞大,经济增长受阻,经常显现大起大落。因此,中国以后的经济进展战略,应该是各个方面和谐配套,相互衔接,兼顾当前和以后的整体进展战略。

和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进展,兼顾当前与以后的整体进展战略,实质上确实是可连续进展的战略。可连续进展是21世纪不论发达国家依旧进展中国家正确处理与和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进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和进展的唯独途径。从经济进展与资源环境的可连续进展来看,经济增长方式应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体来讲,经济进展要从以产值为中心的单一经济指标向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的生态经济指标体系转变;要从单纯的经济进展向经济社会进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同步进展转变;要从传统的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爱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进展战略转变。从人口与经济的可连续进展来看,确实是要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短缺经济的矛盾,这是中国总体可连续进展战略的基础,具体来讲,确实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连续进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连续进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连续进展。

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连续进展的整体来看,按照“可连续进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进展”这一最广泛的定义,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这一思想就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保证全体人民的差不多要求,既包括吃、穿、用、住、行等差不多生存需求,也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证等差不多生存权益;

(2)迅速进展经济,提升人均收入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持续提升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走集约经营的进展道路;

(3)把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增长、经济进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基础之间的长期平稳进展。

明显,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否定那种人口放任、资源白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分配不公、教育滞后、闭关锁国、治理落后的传统的进展模式,而要实施专门对生态环境给以极大关怀,强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生态平稳,促使自然资源持续更新、积存、增殖和永续利用的和谐进展的整体战略。这一进展战略要紧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1)操纵人口数量、提升人口质量、建立从严操纵的人口再生产体系;

(2)爱护资源基础,持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进展资源产业,建立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利用体系;

(3)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证人民躯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进展,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爱护体系;

(4)集约利用资源,持续降低物耗,建立低消耗高产出的物质生产体系;

(5)满足人民差不多需求,引导社会消费,建立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

(6)促进市场发育,改进宏观调控,增强企业活力,建立效益连续提升的经济体系;

(7)建立、健全劳务或劳动力市场,进展社会保证事业,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体系;

(8)促进科技开发和生产结合,建立创新、有用的技术体系;

(9)普及初等教育,加大中等教育,进展高等教育,主动扩大职业教育,建立习惯技术进步和经济进展的教育体系;

(10)进展对外贸易,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固对外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

从中国长久的、稳固的连续进展来看,实施整体和谐的进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专门重要的。

三、中国人口与可连续进展

人口与可连续进展包括人口与资源的可连续进展,人口与环境的可连续进展,人口与经济的可连续进展和人口与社会的可连续进展等内容。那个地点笔者要紧从操纵人口数量与提升人口素养等方面来分析中国人口与可连续进展咨询题。

从中国人口的可连续进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操纵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养。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素养低下、人口结构不尽合理,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中国人口的可连续进展所要解决的三个首要咨询题。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将达到历史上最大数量15-16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缓解这一矛盾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格操纵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二是提升人口素养,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既充分又合理的利用。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了,就能减轻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为可连续进展制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坚决不移地实施打算生育,长期不懈地操纵人口增长是解决中国其他社会经济咨询题的差不多条件。就生态环境而言,人口得不到有效操纵,环境咨询题就不可能得到全然解决,可连续进展就不可能落实到实处。因此,要连续坚决地实施打算生育,严格操纵人口的增长。这是我们必须毫不坚决地长期坚持下去的战略思想,也是到二十一世纪还要坚持的人口政策。中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回落是一个连续百年的历史过程。按照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咨询题的长期性、累积性和周期性的特点,中国人口政策也要按照中国人口现状和经济进展水平,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咨询题,而且要考虑今后数十年后可能显现的咨询题,要尽可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固性。因此,要加大对目前人口状况的研究分析,充分开发、利用现有人口数据,并通过多方案推测对人口进展趋势做出明确的分

析,在操纵人口出生率和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制定一个适度人口增长、提升人口质量、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综合方案。

实施上述人口政策方案,要树立长期稳固的战略目标,逐步实现人口的零增长;要把握政策界限和政策的时期性,逐步实现人口结构的合理化;要选择好政策的重心,抓关键,带全面,重点杜绝多胎生育,关键操纵农村总和的生育率。为保证中国打算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大人口的法制建设和治理;加大经济操纵政策和实行利益诱导;加大宣传教育和发动群众参与人口治理;重视社会的作用和实行国家、地区、家庭三个层次的治理相结合。此外,还要开展人口教育,转变生育观念,建立和完善社会保证体系,专门是农村的社会保证体系。只有如此,中国的人口增长数量才能得到有效的操纵。操纵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养是中国人口可连续进展咨询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操纵人口数量对减轻人口生态环境的压力有明显的作用;提升人口素养则对转化人口压力、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因为,资源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矛盾的。资源丰富有助于经济进展,但经济进展可能使某些资源衰竭,二者的调和要紧靠人类的聪慧――科学技术,也确实是需要高素养的人口。

人口素养要紧指人的躯体素养,文化智力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提升人口素养要紧指提升人口这三个方面的素养。那个地点笔者只就提升人口的文化智力素养等作些分析。人的文化智力素养,是指后天人在社会实践中所具有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体会和劳动技能。在现代科技革命阻碍下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智力支出日趋成为人类劳动的主导。科学技术引起的产业结构日趋向技术密集、信息化方面的进展,进一步引起了职业构成的变化,日益要求人口文化技术素养持续提升,并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核心。人口众多之因此成为中国经济进展的繁重包袱,全然的缘故是中国人口文化智力素养低下,人力资源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本,且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只有努力提升中国人口素养,充分利用其人口资源并使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中国的人口包袱才会变为社会财宝,变为中国经济进展的真正源泉。这一点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情形下显得专门重要。越是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越是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越是建设资金紧张,越是要强化人力资本投入;越是经济进展落后,越是要进展教育科技。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进展。这不仅是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的最重要的体会,也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进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的缘故。

然而,我们强调的人口文化智力素养的提升,自然包括人口的资源环境素养的提升。人口的资源环境素养是指人口开发利用和爱护资源、环境的知识、技能以及人口的生态环境意识。在当今世界,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养的重要标志。在一个“生态盲”、“环境盲”充斥的国度里,要想全然改善环境是难以想象的。中国之因此在人口环境咨询题上付出如此繁重的代价,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缘故是愚味、无知、缺少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环境伦理。因此,从长远考虑,要把树立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作为提升人口资源、环境素养的重点,把人口教育、环境教育植根于国民教育之中,使社会公众具备差不多的生态环境基础知识、生态环境国情意识和人口意识,并使之长期保持人口、环境的危机感和担忧意识。

阻碍人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因素中,从长远来看起全然作用的是进展经济和普及教育。相对而言,教育比其他因素对生育率的阻碍以及对人口素养的提升,更为直截了当,也更为紧密。从教育对生育率的阻碍来看,妇女生育率与妇女文化教育都存在着一种明显的负有关关系。即妇女文化教育程度越高,终生生育的平均子女数越少。根调查,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还会降低人口的死亡率。教育水平是人口素养的核心。也确实是讲,决定人口素养的关键在于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在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已十分发达的今天,这一点更为明显。为此,中国要努力提升教育投资强度和效益,实现全民普及教育目标。最要紧的是要按照中国国情和经济进展时期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教育入手,提升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连续进展提供一定的前提条件。

概括来讲,实现中国人口的可连续进展,确实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所谓人口现代化是指人口进展的以后方向,是指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类自身现代化建设。人口现代化的内涵要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即向现代人口类型转变;二是人口素养的现代化。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与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相习惯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所形成的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模式。即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的交互进展出现“低生育率――高人口文化素养――高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率”高级循环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自产业革命后,与工业化、人口都市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以及教育普及化相同步,已形成现代化的人口再

生产模式。中国正处于人口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中,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水平的交互进展也正处于由初级向高级循环模式转变时期。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再生产转变并不是与工业化、都市化、产业结构现代化和教育普及化同步发生的。因此,在中国通过打算生育政策的推动来推进人口的现代化就显得专门有必要。人口素养的现代化在人口现代化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世界经济社会的进展趋势也已显示,人口素养对经济社会的进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点笔者在前面已作了较多的阐述,那个地点也就不再赘言。

可连续进展的差不多目标是谋求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进展。尽管现在中国和世界正处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进展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然而,实践证明,人类是能够通过自身素养的提升来逐步找到以上矛盾缓解和和谐的途径的,从而实现良好的人口环境,适度的经济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能够持久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的。这正是人类能够走向以后的期望所在。(曹新/中共中央党校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

在我们迎来了低生育率,专门是13亿人口日之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咨询题激起了学界新一轮的讨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尽管不是初露端倪的咨询题,但重新予以凝视也势所必定.

一、历史回眸

人类对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探寻源远流长。晚近的缘起能够追溯到马尔萨斯毁誉不一的《人口原理》。但世界范畴内对人口、环境与进展爱好的彰显,能够讲显现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地经济、政治、生态及文化迅速重构的背景之下。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进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以后》报告中第一亮出了“可连续进展”的旗帜。继联合国环境与进展大会(1992,里约热内卢)之后,国际人口与进展大会(1994,开罗)、社会进展高峰会议(1995,哥本哈根)、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北京)及其一系列后续会议均确认了人口资源环境可连续进展之道。例如,在国际人口与进展大会上,179个国家一致通过的《行动纲领》突破了传统的人口操纵视界,提出了以“人的全面进展”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可连续进展的目标。这一里程碑般的范式转变标志着世界人口与进展领域全新的进展指向。可连续进展之风随之吹遍全球各个角落,“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以后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理念赫然写入了国际进展议程,也逐步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

始自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制约就逐步显露,但国人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在那时还相当肤浅。中央政府在1956年开始号召打算生育,但现在尚未就资源环境爱护采取相应的措施。到70年代初出台

打算生育方案时,尽管其理论依据之一是人口数量对资源环境构成的庞大压力,但当时的认识依旧专门模糊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改革开放以来,在遏制人口过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迅猛进展,对资源的无克制索取和对大自然的破坏也空前未有。这一切引起了境内外有识之士的警觉和关注。

跨入90年代之后,国际潮流的推动、政府的承诺与行动、人口压迫资源环境的现实挑战以及学术研究的推展等诸多合力一步步将此主题推向新高。当全世界聚焦可连续进展之时,改革开放、打算生育、环境爱护和男女平等在我国被并置列为差不多国策。谋求人口与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可连续进展成为中国人口与进展的战略性目标。中央决策层自1 991年起在“两会”期间召开一个“中央打算生育工作座谈会”,1997年更名为“中央打算生育和环境爱护工作座谈会”,到1999年再度更名为“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这一名称更替本身便是折射中国政府认识转变的最好例证。此外,全国政协1998年成立了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下设人口(综合)处、资源处、环境处等部门。它曾就“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农村打算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咨询题开展过调查研究。在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之下,人口、资源与环境颇具中国特色地被整合到了一起。自90年代中叶以来,中国做出了可连续进展的战略选择。以人为中心的可连续进展逐步由理念变成政策,再由政策化为实践。

二、打算生育与资源环境压力的缓解

打算生育的实施是否缓解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呢?回答明显是确信的。中国当下的资源环境危机林林总总,无一不与人口咨询题息息有关。其中人口数量、素养、结构、空间分布及人们的生产与消费方式等等,莫不对生态环境有直截了当或间接的阻碍,反之亦然。但中国众多资源环境危机的根由可能首推人口过剩(Qu,1994)。人口众多那个差不多国情过去是、在以后数十年还将是困扰我国实现可连续进展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打算生育这一差不多国策的贯彻执行,中国得以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之列。我国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低于生育更替水平。在不到30年的时刻内,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

增长”。通过人口操纵项目我国少出生了3亿多人,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四年。这一人口转变无疑对稳固世界人口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奉献。总和生育率跌至更替水平以下也为解决中国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迫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背负着人口的历史包袱前行。当人口压力同全球化交汇之时,经济进展和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之间的矛盾更形凸显。毋庸质疑,中国的现代化努力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近30年的经济奇迹和进展在专门大程度上无疑是以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增长方式,致使人口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持续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正像我们不能孤立地看人口危机抑或资源环境危机一样,我们不能把人口咨询题同资源环境咨询题的交互作用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化地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专门明显,中国环境危机的根源和对应之策决非只是人口众多本身。摆脱生态失衡的出路亦非只是严格操纵人口数量。只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拥有的是16亿而不是13亿人口的话,我们又该面对如何样一种的生态逆境?!诚然,我们需要对人口遗产和生态变迁有更深入的探讨和思索。

三、人口遗产与资源环境前景

我国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增长态势仍不容乐观。中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明显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够从全然上予以解决的。由于人口的惯性增长,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强劲的进展势头。以后几十年我国人口将仍以每年净增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到2030年前后总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满足持续膨胀的人口的差不多生存需求仍将是无可回避的严肃挑战。到本世纪中叶当中国人口达到最大规模之时,或许确实是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最大考查之际。

其一,我们疆土广袤,占世界第三位,但要紧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下。

我国人均耕地、森林、草地及水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人均耕地仅1.6亩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相伴人口数的进一步增长,

各种要紧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将连续呈下降趋势。这将严峻制约我们缩短同发达国家之间人均GDP的差距。

其二,中国是个有13亿消费者的国度。随着经济进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自然资源的损耗和需求将与日剧增。已有许多专家惊呼,“中国要紧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临界状态。”以粮食生产为例,尽管我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之首,但解决13亿乃至以后15亿人吃饭的咨询题仍是庞大的挑战。农地的锐减及其生产率的下降已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自1980年以来,我国每年丧失的可耕地在50-100顷之间徘徊。沿海省份的都市化和工业扩张侵吞了大量优质地。不适当的灌溉、复种、化肥的滥用、有机物白费等已严峻威逼到粮食增产(Smil,1997)。专门是“入世”以来,粮食进口逐年递增。“中国人能否养活自己”不时激起境内外学者对中国以后粮食安全的怀疑(Brown 1994和1995)。

其三,科技进步一方面可能有助于缓解资源紧缺,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加速对土地、水及其他资源的损害。凡此种种一再昭示人们,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经济连续快速进展、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将对业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更严肃的威逼。若不及时有效地予以遏制,势必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与进展。鉴于如此之巨的人口总量和年增长量,稳固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可连续进展刻不容缓。

当今世界可连续进展运动方兴未艾。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进展中国家,约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人对能源、土地、粮食等需求的持续增加不可能不阻碍到“地球村”的其他国家。中国人口操纵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进展的成败因而也将对整个人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阻碍。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人口与可连续进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从那个意义上讲,这是我们站在新起点上反思人口过剩及人口与其他进展咨询题互动的一个契机。稳固低生育水平无疑是我们走可连续进展道路的必定选择,任重而道远。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初稿格式

初投稿格式模板 特请注意: 1.为便于匿名外审,仅首页出现作者姓名、单位、基金信息。 2.请严格按照本模板格式化后投稿,字体字号方便阅读即可。 中国煤炭产业效率及其规制效应分析 李××1, 2王××1成××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产资源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和能源安全保障需求,政府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应该成为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的当下,科学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评价现有主要政策对煤炭产业效率的规制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基于SFA方法检验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结果显示:①样本期内,煤炭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稳定,但技术效率却出现了恶化趋势;②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都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而特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率却不一定高;③技术水平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正向效应明显,而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的负向效应明显。这意味着,要想规制不伤害煤炭产业效率,就要短期内鼓励煤炭企业加大R&D投入以提升效率水平,而中长期要引导煤炭企业循序渐进加大安全投入以避免“暴饮暴食”和“消化不良”,并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支持煤炭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和努力构建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同时,应在目前资源整合政策效应已显现的基础上,继续“抓大放小”,扶持适度规模的中大型煤炭企业和关停并转小煤矿,以促进整个煤炭产业效率水平提升。 关键词煤炭产业;效率;规制效应;中国 收稿日期:2015-05-14 作者简介:李××,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政策创新与公共治理;王××,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通讯作者:成××,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批准号:××××××),“我国煤炭资源清洁化×××××××××”(批准号:××××××);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批准号:××××××)。

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

第三章人口与资源(重点章节) 本章重点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Td=0.7/r) ▲2.世界人口发展史. ▲3.中国人口发展特点. ▲4.自然资源的分类. ▲5.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6.人口容量.中国人口容量. 第一节世界人口发展情况 一.人口与人口过程 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 (二)增长特点 第二节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一.中国人口发展特点 (六)人口分布不均 二.中国人口发展趋势 第三节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 一.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其通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以及矿物等。?(二)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自然资源按其生产的渊源及其可利用性,可分为: ?1.非耗竭性资源 ? 2.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自然资源的地理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状况、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各圈层之关系等地理特性,常把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岩石圈)、土地资源(土圈)、水利资源(水圈)、生物资源(生物圈)、气候资源(大气圈)、海洋资源六大类。 2.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 ?自然资源按其产生的渊源及其可利用性,可分为: ?(1)非耗竭性资源:又称无限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风、降水、气候等。这类资源随着地球形成及其运动而存在,基本上是持续稳定产生的。 ?(2)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这种自然资源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形成的,质与量是有限定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 耗竭性资源又可分为:

?①可更新资源,又称为再生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只要开发强度不超过承载力,这些资源从理论上讲是可以永续利用的。 ?②不可更新资源,又称非再生资源。这类资源一般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逐渐减少以致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各种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这些矿物都是由古代生物或非生物经过温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因而它的储量是固定的,在开发利用中,只能不断地减少,无法持续利用。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 ?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中国自然资源有如下特点: ? 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 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 ? 3.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 4.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主要资源地人均占有量普遍偏少。如我国1988年人均耕地只有0。88hm2,远低于世界平均0。367hm2的水平;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普查资料,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98%,不足世界平均水平31。2%的一半,居世界的第120位;人均林地面积位0。11hm2,人均林木蓄积量位9。6m3,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8左右。我国人均草地面积0。367hm2,为世界平均值的1/2。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700m3,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 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 ?我国疆域辽阔,就全国而言,东农西牧,南水(田)北旱(地),地平川农林互补,江湖海洋散布环集,在总体上呈现以农为主,农林牧渔各业并举的格局。在工业资源方面,除了农业为轻纺工业提供各种原料以外,能源、冶金、化工、建材都有广泛的资源基础。世界上中国和前苏联、美国、加拿大、巴西都是资源组合状况最好的国家。 ?但是,耕地不足是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整个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也将面临日益缺乏的局面;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别化肥(钾)资源的保证程度很低等。 3.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不论地面资源还是地下资源都存在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由于气候、地貌、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内部差别,资源分布不平衡是一个客观规律。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有利于进行集中重点开发,建设强大的生产基地;但另一方面也造成煤炭、石油、矿产、木材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给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巨大压力 4. 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这种现象在耕地、天然草地和一部分矿产尤为突出。例如,在全部耕地中,单位面积产量可以相差几倍到几十倍,复种指数的差距可以达到3倍以上。 二.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 ?(1).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日趋减少。(2).为保证粮食供应,加剧开发土地,导致土质恶化日

中国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

中国2010年地级市人口统计收集于2010年12月31日 城市 总人口(万人) 自然增长率非农业人口百分比 (万人) (‰) 地区市区地区市区地区市区 城市合计110297.04 30400.92 30797.59 17753.31 4.38 4.05 1.北京112 2.30 988.10 780.10 744.10 0.63 0.39 2.天津91 3.98 747.99 535.22 509.59 1.79 2.19 3.河北6291.96 957.93 1290.90 72 4.59 4.46 4.98 石家庄89 5.94 195.00 231.26 163.23 5.04 5.62 唐山700.15 168.82 193.89 127.92 3.10 2.26 秦皇岛268.20 69.97 78.05 52.11 2.50 2.14 邯郸844.33 134.89 154.47 10 6.91 5.25 5.55 邢台661.36 53.49 104.12 46.32 3.65 6.04 保定1062.43 89.06 166.96 63.55 5.46 6.55 张家口448.94 84.38 108.93 68.11 3.53 5.20 承德355.47 43.67 68.46 31.85 5.23 4.60 沧州673.55 46.78 114.71 36.83 4.04 6.95 廊坊381.59 71.87 70.05 2 7.76 4.90 7.28 衡水 4.山西2881.95 822.54 833.69 508.03 5.63 6.39 太原315.31 239.20 209.89 190.65 8.04 7.20 大同287.86 134.99 123.01 99.99 7.67 7.32 阳泉124.83 63.86 57.86 47.77 3.13 5.17 长治316.16 65.34 74.72 44.53 4.00 5.90 晋城210.63 26.45 41.04 1 8.03 4.01 6.31 朔州140.04 56.19 31.46 15.41 6.83 7.68 晋中303.30 52.20 74.76 25.96 3.20 4.78 运城484.90 60.80 74.00 1 9.61 6.24 4.19 忻州293.83 49.60 57.52 16.56 4.56 8.81 临汾405.09 73.91 89.43 29.52 6.62 3.89 5.内蒙古1603.83 523.06 623.01 346.75 5.99 6.89 呼和浩特211.83 108.38 95.92 81.75 7.47 8.53 包头206.16 138.93 127.31 114.65 8.39 7.24 乌海40.59 40.59 34.38 34.38 7.27 7.27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在高中的课本中,也有关于人口迁移的描述,在世界大战期间的迁移以及工业革命时的迁移。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就有很多人口迁移过去,我们来南京上学有部分就把户口迁移过来了。这也会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 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目前,虽然中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而这 需要广大人民的实施。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此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2012-06-17 自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中国人口得到了控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的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年轻人相比之下有所减少,随着人们晚婚晚育的意识逐渐的增长,年轻人就业问题,中年人的压力降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偏远地方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自己不但要养活一家人,夫妻双方的2对老人,再加上还有小孩的问题,平均每个人需要养活4个人,如果正常的夫妻每月工资为4000元,这样的工资平均家庭收入每人每月也只有500,去掉正常日常开支,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加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医疗费和消费水平,面对这样的窘境,辛辛苦苦挣到的血汗钱,也花费殆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让农民工没有歧视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当前世界处于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面对电子行业纷纷裁员下,中国应该加快科技的步伐,构建更加和谐的电子信息社会。各行业均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科学有序的去发展。政府工作,更应该面向每个百姓,应该把服务面向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政府积极的工作,和化解、减少政府与百姓的矛盾,提高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可以在手机中增加应用程序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搭建政府与百姓心与心的沟通,让百姓有话有地方说,有倾听的对象。 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由原来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4------1.7个孩子,这样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不至于阶段性的就业潮,婴儿潮,和老龄潮,稳步推进,更加合理稳健的人口控制机制。当人口低于一定的数量时改为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8------2.3个孩子,有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紧张。人口问题,如果得不到更会的解决,势必在以后25-40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突出。希望尽早处理,妥善解决这些关系到中国13亿发展方向中来。 QQ:724814227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摘要 人口总数的预测对未来资源分配,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所给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进行模型改进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较理想的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问中,采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的增长规律,通过简要的假设设置相应的预测系数 第二问中,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运用Matlab以及Excel得出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三问中,通过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系数x =r 万人,并判断模型的可用性。 .0 248205= 0253 m 第四问中,根据所得的模型,带入相关数值得到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4210万人 第五问中,通过改进求解拟合参数的方法,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分析可知2030年可能会达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峰值近似为145168万人,与国家人口预测结果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最小二乘估计;Matlab;线性拟合

一. 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 问题一,作出适当的简化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人口群体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二,对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1949~2017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三,对第1问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问题四,预测2030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 问题五,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二.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一问的模型选取应该选用能够反映阻滞作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使增长率r能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基于此选择了典型的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函数,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二问中由Matlab能够得到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三问中对于大数据处理要得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需要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估计,通过分析曲线的特点评价模型的可用性。 在第四问,根据模型带入相应的时间预测对应的人口总数。 第五问中,由分析可知,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要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更高,因此通过观察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一次函数的现象,将估计参数的方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结合数据实际曲线,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生育模式相对不变 (2)所用数据真实可靠 (3)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 (4)较短的时期内的死亡率是稳定的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12级工商管理 2012070136 谢金平一、概述 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质量的提高,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了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的素质。 二、背景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人口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因此,要实施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仅要强调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口资源环境素质的提高,而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 三、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人口现状 1、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 万。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3、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

浅论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浅谈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结合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低出生率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为出生率迅速下降阶段和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为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的波动阶段。 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原则,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期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讲话,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②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他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阐述了实行晚婚和节育的有关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农村推行。

③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年)。1971年2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批转。1974年底,毛泽东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重要批示。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1978年6月,国务院对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1978年起,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邓小平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同年,他提出了“人均目标”的概念,深化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2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把计划生育列入宪法,并把计划生育列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工作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积累了丰富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最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资料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 一、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2001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年),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 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精)

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成为制约中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口过多导致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对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从解放前的四亿人口激增到目前的13亿人口,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资源的索取也伴随着对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努力寻求人口与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人口趋势 1、中国人口总量趋势 联合国2004年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为14.46亿;国家人口发 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预测,中国人口高峰值将出现在2033年,为15亿左右。另据邓艳预测21世纪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峰值不超过14亿;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鉴于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一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显著负 相关性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生育水平还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降低,因此人口总量在高峰值过后的急速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2、中国人口结构趋势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诸多的文明。人口,就就是聊以自傲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正就是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说起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更不能忽视人口的发展历程。人口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说。 首先,从时间上来瞧,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就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数据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与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特别就是清代的康雍乾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竞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量从不足1亿人增加到了4亿多人。相对于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前两个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人口增长实在就是太快太猛了。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体现在图象上,即波浪式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也就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而从空间上来瞧,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还有人口分布格局上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急剧增长,中国人口分布也发生着变化。这就就是最终形成的南重北轻与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任何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提供的基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表面化,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或合理人口容量问题的广泛兴趣。 所谓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于以下原因,使得精确估算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当困难;①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合理化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作出精确估量;②不同的系统开放度和外来补偿度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把握;③采用什么样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很难确定。尽管如此,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仍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它可以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定量地提出一个有一定科学可信度的依据。当然,对其中一些结论在认识上也不能绝对化。 自8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了大量的研究。胡保生等同志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可能性”和“满意性”两个概念,把二者统一起来,可合称为“可能—满意度”。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1)粮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 (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 (3)土地——总人口超过10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6.7亿为0。 (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4亿为0。 (5)能源——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 宋健等同志的结论是:“如果全国妇女平均生育1.5个孩子的话,那么在一百年内,依靠我们自身土地资源,饮食水平将不可能达到美国目前水平,如果生育2个,那么一百年内,我们整个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末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 宋子成等则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 1988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4个基本问题,提出了题为《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以生物生产力为基础,以人均400公斤粮食为标准,计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是:1985年总生物产量(干物质)31.7亿吨,粮食总产量3787亿公斤,可承载9.5亿人,实际超载1.1亿人。2000年生物产量35亿吨,粮食4622亿公斤,可承载11.6亿人。2025年生物产量39.8亿吨,粮食5925亿公斤,可承载14.8亿人。远景生物产量72.6亿吨,可承载16.2亿

中国人口分析

1 中国人口现状 1.1 计划生育国策的出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人口数量已高达13忆,人口问题一度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关键因素。为了减小人口问题对我国提高综合国力 产生的阻碍作用,我国这些年来一直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家只生一个孩子。 1.2 人口问题初步显现 过去的中国坚持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个体都以家庭人口兴旺为荣,加之国家也一直 鼓励生育,所以尽管当时的医疗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极高,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总人口数量还是呈现出爆炸式地增长。然而建国以来,考虑到快速提升我国的国 际地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国家开始限制生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 开始发生转变,人人准求高质量的生活,家庭模式流行“四二一”组合。 1.3 人口老龄化现象不容忽视 现在我国的人口增长方式进化成出生率低、死亡率低的状态,且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增长率大大降低。这一举措的实施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对于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我国的国际地位也突飞猛进,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观察,中国人口逐渐表现出老龄化的现象,这将再一次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我国的 人口进行分析,借助抽象模型的建立,以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国人口政策。 2 我国人口模型分析 2.1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分析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比较适用于年限较短的人口模型分析,长序列时也可酌情使用,但 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精确值,对于较短年限的人口预测分析可采用下面的公式:普通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t+1)=-17143.853*exp(-0.05244452*t)+ (18100.853),t=1,2,3... 新初值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3898.853*exp(-0.05244452*(k-n))+ (18100.853),k=1,2,3... 离散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0.9628X1(k)+900.1719,k=1,2,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