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7范仲淹家训

17范仲淹家训

17范仲淹家训

范仲淹家训

范仲淹早年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然后对子弟的教育也是忠恕之道,所以子孙发达,代有达人。范仲淹立范氏义庄,也是很大的功德,对子孙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也奠定家族发达的基础。苏州天平山的高义园,就是这些历史遗存。

妄想莫起,想亦无益,美色莫迷,报应甚速。

待人莫刻,一个恕字,作事莫霸,众怒难犯,

女色莫溺,汝心安乎,淫书莫看,譬如吃砒,

立身莫歪,子孙看样、果报莫疑、眼前悟出。

降惊莫损,及早回头,淫念莫萌,怕有报应。

暗室莫愧,君子独慎,国法莫玩,政令森严。

赏析:范仲淹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其中的精华绝妙之句: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

相,继续为实现他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而奋斗。正是凭着这样的家训、家风,范仲淹家族兴旺数百年。

中国古代 大家规家训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 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练习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1)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3.赖以示予 4.不然,吾几失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2)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

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②迨能倍诵乃止迨: ③迨能倍诵乃止乃:④咏其文咏: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 (3)《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

范仲淹简介_范仲淹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范仲淹简介_范仲淹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诗人、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回家糊涂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子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此诗是范仲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

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现编入初中鲁 教版及人教版语文八下教材第六单元、苏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和沪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 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 范仲淹代表作品: 《渔家傲·秋思》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其古诗全文如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

第十集 千秋楷模

第十集千秋楷模 上一集我们讲了,范仲淹是做到了“三不朽”的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历史上能有几人? 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文武全才,更能有几人? 范仲淹为什么会受到千秋敬仰? 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看一下。 一、先忧后乐,以民为本 为官一任,为民兴利 1021年,捍海堰 1033年,江淮赈灾 1034年,睦州德政-建严子陵祠,兴学校,治水患 1034年,苏州治水 1036年,饶州仁政-剿平湖匪,免除茶税,清查积案,“九箭射东湖” 二、谏言献策,奋不顾身 1026年,冒哀上书 三出专城—— 两谏太后, 谏止废后, 上书论朝政被指为朋党。 二、谏言献策,奋不顾身 最能体现范仲淹见义忘身精神的,是他弹劾阎文应。 范仲淹任礼部员外郎不久,改判国子监。 这时候郭皇后暴死。 前面我们讲过,当年皇帝在吕夷简等人怂恿下废掉了郭皇后。 至景祐年间,尚、杨二美人失宠,仁宗又怀念郭皇后。 皇帝曾经密令召郭后入宫。 郭后说:若再召见,必须面对百官重新册封方可。 不久,郭皇后患小疾,遣阎文应带领医生诊视,数日内竟暴亡。 朝廷内外怀疑阎文应下了毒药。 阎文应与吕夷简关系很亲密,郭皇后被废,他们都是出了力的。 事实证明,阎文应一伙搞这个废后闹剧,纯然出于发泄私愤。 现在郭后有可能重新被册封,于是便下了毒手。 范仲淹对阎文应一向不满,因为他以内侍之便,干涉朝政。

郭皇后之死,他更是罪责难逃。 谏官们开始弹劾阎文应,范仲淹更决心向皇帝揭发他的罪恶。 为此,他留下遗嘱,安排了家事,对长子纯佑说: “吾不胜,必死之!” 这一次,范仲淹赢了。 阎文应终于被贬逐岭南,死在路上。 对此,梅尧臣曾作诗赞扬: 山水番君国,文章汉侍臣。 古来中酒地,今见独醒人。 但同时又写了一篇《灵乌赋》劝范仲淹少说话: “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啄兮尔自遂。同翱翔兮八九子,勿噪啼兮勿睥睨,往来城头无你累。” 但范仲淹不愿意结舌钤喙,也作《灵乌赋》以答,态度却和梅尧臣截然相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三、戍边御敌,知难而上 1040~1041年,抵御西夏 1044~1045年,宣抚陕西、河东,又知邠州。 四、创通经义,明体达用 复兴儒学,提出“孔颜乐处”思想。 创立“春秋学”。 范仲淹在南都掌府学时收留孙复,即“授以《春秋》”。 “宋初三先生”即胡瑗、孙复和石介,先后游仲淹之门。 五、革新政令,为国图远 宋学精神中的“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王安石)而止,其始则亦是创自范仲淹(钱穆)。 由范仲淹倡导、推行的庆历新政,是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先河。 六、重视教育,举荐人才 宋代“书院”的兴起,本于范仲淹。仲淹掌教应天书院开创了中国的书院式教育。欧阳修,富弼,张方平,田况,王洙 种世衡,狄青 种世衡(985年-1045年),大儒种放之侄子。 北宋一朝种家将的开山人物。后来有杨家将。为时总领西北军务的范仲淹一手提拔。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 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 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 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股和你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 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 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 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 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 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 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赏析:《诫伯禽书》讲 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 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二、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

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三、刘邦 手敕太子文》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简介 篇一: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作家档案 范仲淹:989年─1052年 字号:字希文;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谥文正;后追封楚国公 时代:北宋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活经历: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年),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作品:《范文正公集》。其中《岳阳楼记》、《四民歌》、《渔家傲》等比较著名。名望: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主张抵御了西夏的袭扰,博得了宋仁宋“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的赞赏。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迁参知政事,施行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血、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措施,后终因受诽谤而罢执政。事虽未成,范仲淹庆历新政实开王安石熙宁新法之先河。

家训百字铭--中华好家风---你值得拥有

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树欲静而风不 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在佛教里,更是将孝道作为衡量学佛人修行深浅的度量,在经典中一再强调,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孝子经》、《大方便报恩经》等。人之孝心,亦如法之正轨,孝道一行,家道全也。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必能惠及自身、周遭,乃至天下。古语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兄弟间理应

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我们持家立业,必须得注重孝道,维系好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不遗余力。无论是孝道也好,丹诚也罢。都是慈悲的体现,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的。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团结齐心,创建和美家庭。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书到用时方恨 少”,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勤学苦练,一旦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也不会惊慌失措。范仲淹在年轻时一度连夜苦读,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四书五经中寻乐,数年之后,他深谙儒家经典,吟诗作对,顺手拈来,成为一代文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我们应该向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遵守礼仪,谦逊忍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味疏忽,用狂妄的心态去为人处事,必将事倍功半,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逊让敦睦邻”,即是说,唯有谦逊忍让,用宽厚和善的态度,才能促进邻里和睦。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谦卑宽厚,能够彬彬有礼、友好待人,才能广结善缘,赢得福报。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尊老爱幼历来是 我们的传统美德,体恤鳏寡孤独和弱势群体同样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像现在在公交车上设有老弱病残席,在乘车时设有老弱病残孕专用通道,为百姓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就是“敬长怀幼”、“体恤孤贫”的直接体现。大至一个国家,中至一个团体,小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情愫,能够发扬“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的精神。“满招损,谦受益”、“公生明,廉生威”,我们为人处事,要具备谦虚和廉明的品质,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恃权傲物。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

《范仲淹家训百字铭》

《范仲淹家训百字铭》 不久前,有网友给我发来一幅书法《范仲淹家训百字铭》图片(见下图),想让我为他用隶书写一幅。提起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几乎无人不晓,但知道他的“家训”的人就不多了,我这还是第一次见到!拜读后觉得范仲淹的家训写得非常好,正如这幅魏碑书法作品题款中所言“范仲淹家训百字铭以八德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本,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旨,乃传统家训中的精华也”,应该说是当今学习国学发扬民族传统的上佳范本。所以一见到它我就喜欢上了它,决定以几种形式书写下来。附: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title="[转载]《范仲淹家训百字铭》字词求真附: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line-height: 2;"> 附: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title="[转载]《范仲淹家训百字铭》字词求真附:范仲淹家族兴旺800年的秘诀" action-data="http%3A%2F%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13411931.html,%2Flarge%2F563 ebbf5hb85b9c8e94a5%26690" action-type="show-slide"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max-width: 100%; line-height: 2;"> 范

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家规祖训〗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祖训〗中国古代20 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 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姬旦《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 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 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赏析: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后来根据这个故事,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学诗和学礼,讲的是读书和做事,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孔子犹江海

孔子犹江海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 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 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孔子犹江海2.赐不能识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I.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赐则奚足以识之? 三、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2.疑问代词“何”作宾语: 四、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推敲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 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 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 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一、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 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 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 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始欲着“推”字( ) 2.炼之未定( ) 3.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 4.与为布衣之交( ) 三、下列朗读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岛/初赴举/京师B.岛初赴/举京师 C.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D.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四、韩愈认为“作敲字佳”,请你说说理由。 罗生还镯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 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付还。仆叩首,且屈 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 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 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赖人解救。 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费2.仆叩首;曰3至其家 456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刚峰宦囊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苏点其宦囊,竹笼中俸 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 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即千万言谀之2.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二、下列对“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千言万语来奉承阿谀海瑞,也不如王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 B.使用千言万语来赞美海瑞,能及得上王世贞这三句话的评价吗?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 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 年),终年六十四岁。仁宗时,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文官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却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苏州。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 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 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 应天府书院" 读书学习。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他甚至都没回头看一眼心爱的母亲。在南部应天府书院,他" 昼夜苦学 " ,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 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范仲淹以百姓疾苦为己任,带领百姓在苏州治理水患。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为官,仍以百姓的饥苦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在苏州为治理水患,他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引导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天圣五年(公元1027 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曾几次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因此而被贬为通判;章献太后去世后,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被贬知睦州。景祐二年,又晋升为国子监,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出京城”三起三落。 康定元年(公元1040 年),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因战事需要,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副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他亲自到边关延州视察,看到的是番不容乐观的景象,他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将自己调往边关延州,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到了延州之后,他首先抓了边军整训,在精兵的同时,严整军纪,并对边关城塞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边关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庆历三年(公元1043 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次的升迁,为范促淹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改革朝政,富民强国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 庆历新政"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从庆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 庆历新政" 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庆历新政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副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因此而被罢免参知政事。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其中的精华之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

观看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感悟体会

观看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感悟体会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谥号“文正”,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等职,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主持的庆历新政,后来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他逐步推进教育变革,为国家选拔了大批实用人才,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流光溢彩的精神财富。 四川德阳范家大院 范家大院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御营镇响石村境内,为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范仲淹后裔居住地,是德阳市境内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清代民居。清朝雍正年间,范仲淹的第20代孙范养源在“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携家人入川,后经辗转,从川东至川西,艰苦创业后在罗江县御营镇买下田产,落户响石板,后由其孙修建范家大院,族人在此繁衍生息。 范家大院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占地约3500平方米,共有房122间,天井12个,巷子10道,为石木结构,功能齐全,古色古香。大院左右侧为民居,院前为农田,视野宽阔,前800米左右有

自北向南的黄水河。大院选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集中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每年春分时节,移居外地的范氏后裔均来到这里祭祀祖先、交流亲情,谨记祖先“先忧后乐”的谆谆教诲,将范氏家规家风传承和发扬下去。 范氏家规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成为千古名篇,至今为世人所传诵,为后世无数立志“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仁人志士所仰慕和效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诠释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的思想精髓。 范仲淹治家甚严,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并且专门写《诫诸子书》教育自家子弟。后代依其训导整理形成了《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教导儿孙后代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教导族人要和睦共处、相扶相助。 罗江县范氏族人谨遵祖训,不断完善,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和“谦恭自律”的仁人志士节操融化到族人的日常规范中,并由此制定了《范氏家规》十三条、《新定族规》十条和《范氏传统家风》八条,其内容涉及子孙教育、婚丧嫁娶、礼义廉耻、产业管理、行善布施、奖惩考核等方方面面,要求“凡我范氏族人,以上美德务必代代相传,以保持并发扬我范氏源远流长的优良作风”。 丰厚的文化积淀自然吸引范仲淹到此求学。五年书窗生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在这里萌芽。这里是范仲淹思想起源的根本,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他正是从这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中国古代20大家规家训,持家、旺家、传家 家规是祖上对家族内人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家训家规中,包含了股和你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而且家规都是非常质朴的,真诚而实用,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规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 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

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赏析: 《诫伯禽书》讲的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二、孔子家训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 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不学诗怎么会说话? 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怎么做人?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 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二、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知困(4)教学相长也 2.翻译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和___的关系,说明了___ 的道理。 三、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齐民要术》序) 【注释】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学习《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感悟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感悟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中的家规--范仲淹》心得体会【1】 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载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齐者,整治也。”古人认为,家与国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只有善治其家者,才会善于从政,善治其国。“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在治家之道上,有很多著名的家训,而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的《家训百字铭》则是家训中的突出代表。《家训百字铭》全文为: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末学最近研习佛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持家经历,再来看这段百字

家训,不禁感慨万千,受益匪浅。现与众同修共同分享心得体悟。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在佛教里,更是将孝道作为衡量学佛人修行深浅的度量,在经典中一再强调,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孝子经》、《大方便报恩经》等。人之孝心,亦如法之正轨,孝道一行,家道全也。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必能惠及自身、周遭,乃至天下。古语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兄弟间理应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我们持家立业,必须得注重孝道,维系好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不遗余力。无论是孝道也好,丹诚也罢。都是慈悲的体现,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的。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团结齐心,创建和美家庭。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勤学苦练,一旦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也不会惊慌失措。范仲淹在年轻时一度连夜苦读,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四书五经中寻乐,数年之后,他深谙儒家经典,吟诗作对,顺手拈来,成为一代文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我们应该向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遵守礼仪,谦逊忍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味疏忽,用狂妄的心态去为人处事,必将事倍功半,得不到理想的结果。“逊让敦睦邻”,即是说,唯有谦逊忍让,用宽厚和善的态度,才能促进邻里和睦。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谦卑宽厚,能够彬彬有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礼记·大学》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修身是基础,是根本。如果没有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而修身同时也包含养性是后天的事情,需通过人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品质。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修身,修身养性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立志。“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家诫》)“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法,有志者事竟成矣。”(于成龙《于清端公治家规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修身须先立志。身陷囹圄、即将被处死的杨继盛在临刑前依然告诫儿子“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故吾要你

第一先立起志气来”(《给子应尾、应箕书》)。立志必须持恒。朱熹给在外求学的儿子提醒要立下高尚之志,担心儿子“志趋卑凡,不能克己从善……自趋小人之域”(《与长子受之》)。王守仁还专门给其弟王守文写了《示弟立志说》一文训诫弟弟,又督促侄子正思“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赣州书示四侄正思书》)。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千古不朽的《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秉承父教,立下远大的志向,忍受腐刑的凌辱和打击,“发愤著书”,终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司马谈《命子迁》)。持恒贵在“素日”。“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玄烨《庭训格言》),不抓住“素日”而得过且过,志向不可能实现,修身也很难成功。 正心。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讲道:“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杨继盛《临刑之前诫子书》曰:“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心里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枯,蒂坏则果落。故我要你休把心坏了。”费氏家训十要中,第一要就是要存好心。“心者,身之主也,心若无良,何以生世而为人乎!惟以天良为主,使吾心之所发,一丝一毫不容苟且。每操守于寸衷,毋疏忽于一念,处世则尽己之心,经维持待人,则推己之心以相及。凡一切邪不正之心,损人利

课外文言文

(一)范仲淹作墓志P180 译文 范仲淹曾经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注释 ①尝:曾经②师鲁:尹洙(人名),字师鲁 ③示:给......看④俗儒:庸俗的文人 ⑤赖:幸亏;多亏(依靠)⑥失:失误。 ⑦起:引起⑧诚:诚然,的确 ⑨太守:汉代官名,相当于宋代知州 相关用意 因为范仲淹是个大名人,他的话,他的文章,必定被后人尊捧,而在墓志铭中,他

却把宋代现行的官职,改用前朝相等官阶职务的名称,表面看来,这是具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才能做到的,也是一种雅致的说法,但是师鲁认为,如果虚构事实,改用官职名称,容易产生误导,后人还以为宋代没有知州,仍设太守。他的目的是让范仲淹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师鲁的指正和范仲淹的感叹,表现了他们对写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启示 写作要严谨求实,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骄傲自满。 (二)治国之道,必先富民P188 作者简介 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汉族,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等词,能听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 己任的精神品质。 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⑷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二)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 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 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启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 德。 ⑵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 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

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二)合作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三、教学难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人具有哪些品质。(如:父母、同学、老 师) 2、读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 3、出示范仲淹的画像 (1)说说你对范仲淹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词 1、小组之间交流生字的部首、写法、易错的笔画以及为生字组词。 2、自学废寝忘食、泱泱、于心不忍、千载难逢、毫不介意、清高这几个词语。 2、反馈学习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