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P3-P4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P3

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第一章

1.天文单位P9

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0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P9

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10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P9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XXX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P11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

同。

4)除天王星外,别的行星的赤道面临轨道面的倾斜都比力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起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的地理意义P19-22

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即大地水准面。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地球形状为椭圆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大,北半球洋面凹陷,南半球洋面隆起。

地理意义: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地从南北纬23°27′之间像两极减小,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大小:地球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总面积 5.1×10km,总体积×10km,总质量 5.98×10g,平均半径6371km,周长4万km。

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地球上的物体至少要达到11.2km/s的速度才能脱离地球,保证大气不致逸散。

6.地球自转、公转的纪律和地理意义P23-27

自转纪律:

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为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的。

自转周期接纳参考点不同,有不同的自转周期,它们划分是: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

1)恒星日是以天球上的某恒星(或春分点)作参考点。恒星日是指: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或春分点)与地心连线的

时间间隔。时间为23h56m4s,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也就是地球恰好自转360º所用的时间。恒星日是常量。2)太阳日是以太阳的XXX作参考点。太阳日是指: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太阳日的平均日长为24h,是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平均长

3m56s,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使日地连线向东偏转导致的。一个太阳日,

地球平均自转360º59’。太阳日不是常量。地球在近日点,公转角速度大(每日公转61’),太阳日较长,为24h+8 s (地

球自转361º0l‘);地球在远日点,公转角速度小(每日公转57’),太阳日较短,为24h-8 s(地球自转360º57')3)太阴日以月球中心作参考点测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叫太阴日。太明日是指:月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通过某地经线的时间间隔。

太阴日平均值为24h50 m,这是潮汐日变化的理论周期。太阴日长于恒星日,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使月地连线东偏所致。一

个太阴日,地球平均自转373º38'。太阴日也是变量。

公转纪律: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太阳则位于椭圆的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的轨道平面与其赤道平面交角为:23°26’21”.448,此角反映在天球上,即为黄道面与天赤道面交角,简称黄赤交角。

公转周期为一年,在天球上挑选不同的参考点就有不同的年:如恒星年、回归年、食年等。它们对应的参考点划分为:恒星、春分点、

12

4

1

黄白交点。

1)恒星年:

恒星年是指地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2564日。由于恒星参考点是天球上的固定点,因此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地心在黄道上恰好转过360°。

2)回归年:

回归年是指地心连续两次经由过程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2422日。回归年之所以比恒星年短(它们之差古人称为岁差),是因为春分点每年沿黄道西退50.29",使地球两次与春分点齐集实践只公转了359°59'9.71"。回归年是季节更替的周期。春分点西移是地轴进动的后果之一。地轴进动是指地轴自东向西绕黄轴作缓慢圆锥反转展转运动的征象(周期为年)。

3)黄白交点西退与食年:

月球轨道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叫白道。白道与黄道的平均交角为5°09’,黄道与白道的交点叫黄白交点。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同一个黄白交点的时间间隔叫食年(年长为

346.6200日)。食年比恒星年短18.6364日,是由于太阳对地、月的差异吸引产生的外加力矩,导致地月系的动量矩的指向发生自东向西进动,致使黄白交点每年西退19.344°所致。

地理意义:

1)天球的周日运动: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昼夜的交替:

概念: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阳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状态,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处于黑夜状态,称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原因: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使得日夜半球和晨昏线也不断自东向西移动,这样就构成了日夜的交替。

意义:有了昼夜的更替,使太阳可以均匀加热地球,创造了较好的生存环境,也使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和各种物理化学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

3)地球表面地理坐标的确定,是以地球自转特性为根据的。

4)地转偏向力,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

5)地方时,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地方时。每隔5°经线相差1小时。360度分24时区。由西向东穿过换日线,日期应

减去一日。

6)潮汐,地球自转使潮汐变为方向相反的潮汐波,潮汐摩擦阻力使地球自转周期变长。

7)其他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

8)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9)四季变化:地球上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φ=±23°26')的南北往返运动;人们把这两种南北向的往返运动,统称太阳的回

归运动。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形成地球四季交替员根本的原因。

10)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11)日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12)五带的划分:太阳回归运动是地球五带构成的最基本原因,分界线为回归线、极圈;它是所有天然地理要素纬度分带的基本因

素。

7.地球的圈层结构P34-P36

地球结构的—个重要特点,就是地球物质分布,形成同心圈层。

高密度、低熔点的铁镍形成地核,较重的岩石下沉而成地幔,较轻的花岗岩和玄武岩上浮而成地壳。从而在地球内部形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首要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1.地球的结构、化学组成P44-P46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大陆平均厚度35km,大洋平均厚度5km。地壳由堆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八大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主要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前提下构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造岩石的基本单元。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布局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2.岩浆岩的分类P47-49

按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分:

超基性岩:SiO2<45%,多铁、镁,代表:橄榄岩。

基性岩:SiO2含量45%~52%,代表:辉长岩、玄武岩。

中性岩:SiO2含量52%~65%,代表: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和粗面岩。

酸性岩:SiO2含量>65%,多钾、钠,代表:花岗岩、流纹岩。

按结构构造和产状分:深成岩、XXX和喷出岩。

3.岩浆岩、堆积岩、蜕变岩的首要构造特征P47、P51、P52

岩浆岩:1因矿物布列无定向而构成的块状构造;2矿物成分、布局、色彩、粒度杂乱布列或分布不均匀而构成的斑杂构造;3保留熔岩流动形迹,矿物与气孔定向布列而致的流纹构造;4气体逸出后残留的气孔构造;5喷出岩气孔被次生矿物添补而构成的杏仁状构造。

堆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装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于堆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

变质岩:既继承原岩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特点,含有变质矿物,具有变成构造与变余构造。

2

4.地层的接触关系P56

沉积岩间:

整合:相邻新老地层产状同等且相互平行,时期连续,没有堆积间断,表面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停止堆积的情形下构成的。

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

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相邻两地层产状不同等,时期也不连续,其间有低层缺失,表明老地层堆积后曾产生褶皱与隆升,堆积一度停止。

侵入体与围岩间:

侵入接触。围岩老二侵入体新。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上覆地层新而侵入体老。

5.地质构造及其主要类型P56-60

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1)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2)倾斜构造:岩石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

3)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

4)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产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征象称为断裂;虽有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

块未产生明显滑动者叫做节理;破裂而又产生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6.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和内容P63-65

依据: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海底年龄仅数亿年。洋底地磁正反向磁极异常带在大洋中脊两侧呈对称分布;同位素定年法测定的地层倒转年代表面其年代也是从大洋中脊向两侧呈对称变化的。

主要内容:

1)年速率为1cm至数厘米的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首要动力。

2)对流产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百千米、强度很小的软流圈内,对流产生的拽力并不作用于地壳底部,而是作用于70-100km深的

岩石层底部。

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抒情千米外汇聚流上天下。海岭热流较高,为对流上升区,海沟为下降区。

海岭两侧地形崎岖,死火山与平顶山离海岭愈远而年龄愈老均系海底扩张的结果。

4)对流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结构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大陆处于压应力作用下因而形成褶皱、逆掩断层等挤压型构造,海洋盆地

则处于XXX形态之下。大陆只是随硅镁层漂移。

5)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软流层。

8886)海底年龄仅2×10~3×10年,整个海底3×10~4×10年,即可更新一次。

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一基本不变。

7.板块的边界类型P67

扩张型边界:新地壳增生的地方。

俯冲型(或汇聚)边界:两个板块汇聚、消减的地方。又分为岛弧海沟型边界和地缝合线型边界(褶皱山脉)。

转换断层(或次数)型边界:由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

8.火山和地震带的主要分布P70-71

首要分布于汇聚型板块边界

火山带:

1)环太平洋弧-沟系统(岛弧上占多数)

2)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欧亚板块南界)

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海沟占多数)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高加索-喜马拉雅山系至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连。

3)大洋中脊带(活动性较弱)

4)东非裂谷带(活动性较强)

9.各地质年代的主要事件P73

3

第三章

1.大气的组成及其首要作用P82-P84

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

氩、二氧化碳,少量氢、氖、氪、氙、臭氧等气体。

2)水汽

3)固、液体杂质:大气悬浮固体和液体微粒也可称为气溶胶粒子,除水滴和冰晶外,首要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分为天然源和

人工源两种。

首要作用:

1)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

2)二氧化碳很少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但能强烈吸收地表长波辐射,致使从地表辐射的热量不易散失到太空中,能改变大气热平衡,

导致地面和低层大气平均温度上升。

3)臭氧具有激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

4)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同时能强烈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能,在相变的过程中还能释放和吸收热量。水汽在

天气变化、大气能量转换过程及大气与地面的能量交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大的水溶性气溶胶粒子最易使水汽凝结,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还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并散射辐射从而改变大气透明度,它

对太阳直接辐射的影响和增大散射辐射、大气长波逆辐射,都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辐射平衡。

2.大气的分层及其特征P88-90

1)对流层:大气的最底层,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集中了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

首要天气征象均产生在对流层。

2)平流层:气流稳定,随高度上升气温不变或微升,由等温分布变成逆温分布。水汽、尘埃非常少,大气透明度良好。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有相当强烈的空气垂直运动,空气稀薄,水汽很少。

4)暖层:厚度大,空气密度小,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很快增加,顶部可达1000度以上。处于高度电离状

态,极光出现在此层。

5)散逸层: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无明显边界,空气极端稀薄,温度随高度降低而降低。

3.太阳常数P91

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的直接热源。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而使本身温度升高,而后再以长波(红外)向外辐

射,再辐射的能量的75%~95%被大气吸收。地面是大气的第二热源。

3)潜热输送: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得以输送到大气层中,水汽固结放出潜热给空气。大气依靠水汽固结开释潜热而

4

4)

得到的能量最多。

感热输送:地面、水面和低层大气温度不相称,因此地表和大气间由感热交换而产生能量输送。较多地是地表向大气输送能量。5.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P94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即是

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因而地面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温室效应”。

6.气温的日、年变化规律及其原因P96-97

日变化:大气主要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而地面辐射又取决于地面吸收并储存的太阳能量。因太阳辐射有日变化,气温也相应出现日变化。地面储存热量和放出热量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而不是正午,清晨日出前地面储存热量减至最少,此时气温为最低值。气温日较差大小与纬度(低纬>高纬)、季节(夏季>冬季)、地表性质(陆地>海洋,山谷>高地)、天气状况(晴天>阴天)密切相关。

年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一年中太阳辐射变化(四季变化),地面接收辐射差异导致气温夏季高冬季低,由于陆地和水体储存热量能力不同,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海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分别在1月和2月。气温年较差与纬度(高纬>低纬)、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裸地>植被覆盖)、地形(山谷>高地)、气候条件(云雨少>云雨多)有关。

7.气温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P97-99

水平分布规律:

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等温线分布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面。海面等温线平直,陆面等温线曲折。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等温线沿暖流构成暖脊,沿暖流构成冷舌。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随季节变化南北移动。

5)南半球最低温冬夏均出现在极地,北半球最低温夏日出现在极地,夏日出现在高纬大陆。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低纬大陆。垂直分布纪律:

1)对流层大气离地面越高,吸收的长波辐射越少,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夏季和白天直减率大于冬季和晚上。

8.逆温P101

单位高度气温变化值称为直减率。

在特殊情况下,某些气层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加,直减率小于,这些气层称为逆温层。

辐射逆温: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构成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较暖空气流到较冷地面或水面上构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锋面逆温:由于锋面空间向冷空气一侧倾斜,锋的下面是冷气团,上面是暖气团,锋区内的温度直减率特别小甚至小于,小于时即为锋面逆温。冷暖气团间温差越大,锋面逆温越强。

下沉逆温:受高压脊(如副热带高压脊、大陆性反气旋南下)或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区安排下,由空气下沉,绝热增温所引起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

逆温层出现时,空气层结稳定,对空气垂直对流起到削弱阻碍作用,称为阻挡层。悬浮尘埃及污染物难以穿过厚逆温层向上扩散。9.大气湿度的表示方法P101-103

1)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水汽压。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

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开始凝结。饱和

水汽压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水文、地貌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水文——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性。 2、水分循环——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于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程。 3、河流——陆地表面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泄水凹槽。 4、河流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5、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的体积。 6、河网密度——是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长度。 7、地下水——就是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中的各种状态的水。地下水包括气体状态、固体状态、液体状态等形态。而液体状态的地下水又可分为润湿状态、薄膜状态、毛细管状态和自由重力状态等。各种状态的地下水是彼此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8、地下水的蓄水构造——地下水的蓄水构造,是指由透水岩层与隔水层相互结合而构成的能够富集和贮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体。 9、矿化度——一升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的总量,就叫总矿化度,简称矿化度。以g/L表示。 10、胶结作用——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在颗粒之间的空隙内沉淀下来,把松散堆积物胶结成致密的坚4固岩石,这种作用称为胶结作用。 11、潮汐——潮汐是海水位周期性涨落的现象潮汐是地球自转及日月引力所致。一般一个太阴日有两次涨落,白天的称潮,晚上的称汐,合称潮汐。 12、引潮力——天体的引力与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组成的合力 13、密度流——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 14、赤道潮——潮汐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并以赤道为对称,故称为赤道潮(或分点潮)。 15、潮流——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流动。随着涨潮而产生的潮流,称为涨潮流;随着落潮而产生的潮流,称为落潮流。6、洋流:是海水沿着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也称海流。 16、海水盐度——是1000g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盐度(绝对盐度)。单位为‰或10-3。 17.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海水的质量,其单位是g/cm3,但习惯上使用的密度是指海水的比重,即是指一个大气压下,海水的密度与水温在3.98℃时蒸馏水密度之比。因此在数值上密度和比重是相等的。海水的密度状况,是决定海流运动的最重要因子之一。 18、海洋资源——指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均直接与海水或海洋有关的资源。 19、水资源——在广义上,水资源是指水圈中水量的总体。但是海洋水因其含有较高的盐分而难以利用,所以通常说的水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0、海洋化学资源——是指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 21、海洋动力资源——是指海水运动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资源。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整理 题型: 填空题1分*16=16分名词解释3分*7=21分作图题6分*3=18分简答题6分*6=36分论述题9分*1=9分 二○一○年十二月

?绪论 ★1·地球表层的空间界限: 大多数学者: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沉积岩底部,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岩石圈的沉积岩部分,整个水圈和生物圈,共十几千米。 ★2·地球表层的特征:P40-41 1 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主要发生在地表。 2 固液气三态并存于地表,且相互转化。 3 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生物,土壤层)--这是 负熵增长的表现。 4,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地球 1·天体的概念 广义的天体 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通称天体,表现为多种存在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弥散在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积聚实体,如恒星、行星、彗星、星云等,称为积聚态天体。通常将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天体在内的宇宙物质,统称为天体,而不包括电磁波。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序、运动特征、显著特点 3·日地距离:1.496×108 km,一个天文单位。 ★4·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并由此形成地球上的温度带。这是地域分异规律得以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5·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版本一: 地球的大小适中。如果太大,超过太阳质量的0.07,则产生热核反应,演变为恒星;如果质量太小,则无法吸引大气,不会产生大气圈,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不会孕育出生命,而且将会被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撞击得千疮百孔。 版本二:地球的巨大质量,可以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超详细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自然地理学问点归纳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状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进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点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显现和进化的缘由:光照条件,稳固的宇宙环境,相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护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猛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究阶段的开头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头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胜利; 23,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XX 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爱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来线和南北极圈:23°2和6′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定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定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定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 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 1.天文单位 P9 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 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 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起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的地理意义 P19-22 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即大地水准面。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地球形状为椭圆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大,北半球洋面凹陷,南半球洋面隆起。 地理意义: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地从南北纬23°27′之间像两极减小,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大小:地球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总面积5.1×108km2,总体积10820×108km3,总质量5.98×1027g,平均半径6371km,周长4万km。 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地球上的物体至少要达到11.2km/s 的速度才能脱离地球,保证大气不致逸散。 6.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和地理意义 P23-27 自转规律: 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为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的。 自转周期采用参考点不同,有不同的自转周期,它们分别是: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 1)恒星日是以天球上的某恒星(或春分点)作参考点。恒星日是指: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或春分点)与地心连线的 时间间隔。时间为23h56m4s,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也就是地球恰好自转360o所用的时间。恒星日是常量。 2)太阳日是以太阳的视圆面中心作参考点。太阳日是指: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太阳日的平均日长 为24h,是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平均长3m56s,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使日地连线向东偏转导致的。一个太阳日,地球平均自转360o59’。太阳日不是常量。地球在近日点,公转角速度大(每日公转61’),太阳日较长,为24h+8 s (地球自转361o0l‘);地球在远日点,公转角速度小(每日公转57’),太阳日较短,为24h-8 s (地球自转360o57') 3)太阴日以月球中心作参考点测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叫太阴日。太明日是指:月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通过某地经线的时间间隔。 太阴日平均值为24h50 m,这是潮汐日变化的理论周期。太阴日长于恒星日,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使月地连线东偏所致。一个太阴日,地球平均自转373o38'。太阴日也是变量。 公转规律: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太阳则位于椭圆的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的轨道平面与其赤道平面交角为:23°26’21”.448,此角反映在天球上,即为黄道面与天赤道面交角,简称黄赤交角。 公转周期为一年,在天球上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就有不同的年:如恒星年、回归年、食年等。它们对应的参考点分别为:恒星、春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这颗行星及其自然环境的科学,涉及的 范围包括地球表面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 和动物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简要概括。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行星,经过测量,其赤道周长为40075 公里,而极径则为6357公里。这意味着地球的直径在赤道上为12756公里,在两极处则为12714公里。由于地球并不是完全的球体,而是稍微扁平了一些,因此偏离赤道越远,地球越扁平。 地球上的气候带 地球的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高度、纬度、地形和海 洋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从极地气候到 热带气候各不相同。在赤道附近,气候通常很热,因为太阳垂直 照射,而在两极附近,则非常寒冷。

地球上的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生物体和它们所处环境的综合体,范围从地球上 的森林到沙漠等多种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森林、草原、沙漠和海洋生态系统等。每种类型的生物群落都 与不同的气候和地形特征相关联。 地球上的地形和地貌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例如山脉、平原、丘陵和峡谷等。而地貌则是指由内部和外部力量形成的地形特征,如火山、 陨石坑和峡谷等。这些地貌可通过地震、火山爆发和风化等自然 过程形成。 地球的水文循环 地球上的水文循环是指水的循环,开始于海洋蒸发,然后通过 蒸发的水形成云,最终形成降雨或雪等的形式下降到地面上。其中,雨水或融雪回流到河流、湖泊或地下水库中,并最终返回大海,从而完成了整个水文循环。

地球上的土壤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上植被层,由岩石经过风化和侵蚀形成的。它们包括一定的有机物和水分,通常用于种植作物和其他植被生长。土壤的质量和类型取决于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火山爆发和洪水等,它们对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这些灾害通常在地球上某些特定的 区域更常发生,对人类和当地社区造成巨大影响。 总结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多个方面,主要涉及地球表面 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等。这些知 识点紧密相连,并相互影响,必须综合考虑才能全面了解地球自 然环境的特点和特征。

地理知识点汇总

地理知识点汇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和其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包括自 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分支。地理学是一门既综合性、又交 叉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多的联系和交叉,所以掌 握地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来汇总一些常见的地理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 1. 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它的半径在赤道处是6378.14公里, 在两极处是6356.75公里。 2. 地球的自转是从西向东,每天转一圈,也就是一天24小时。而地球的公转是绕着太阳转,一年365天。 3. 地球上分布着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 和北极洋。 4. 地球上还存在着七大洲: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5. 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它的长度为6650公里。而最大的河 流是亚马逊河,它的流域面积达到772万平方公里。

6.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它的最低温度可以达到-89.2℃。 7. 地球上有很多的山脉,最高的是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达到了8848米。 8. 地球上的气候类型有很多,常见的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沙漠气候、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等等。 9.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非常丰富,主要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等。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 1. 今天的人类已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大多数人居住在亚洲、非洲和欧洲这三个大洲。 2. 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 3.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权利制度,主要有民主制、独裁制、君主制等。 4.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和风俗习惯与各自的历史、地理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P3-P4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P3 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第一章 1.天文单位P9 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0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P9 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10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P9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XXX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P11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32学时知识点 1、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分类;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划分。 2、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哪些;物质组成、能量组成和要素组成具体又包括什么。 4、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概念、特点、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的概念,各自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的概念。 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6、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太阳活动的概念和对地球的影响; 2、研究月球的意义; 3、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4、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地壳 1、地壳的组成从微观到宏观概括哪些:元素、矿物、岩石;地壳元素丰度前两位的是:O、SI;主要造岩矿物前两位的是:石英和长石;按成因把岩石分为三类是: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2、矿产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合理利用; 3、地壳运动的概念和按照向量的分类; 4、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世界主要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如何应对地质灾害?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6、地质年代的单位有? 7、城市规划中地质条件的分析。 第三章大气 1、大气的组成,大气按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结构划分; 2、试结合当前的大气污染问题分析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3、主要气象要素包括? 4、大气凝结物的类型;降水的类型; 5、气候的概念、天气的概念、气团按温度的分类、锋的类型;大型空气涡旋主要包括:气旋和反气旋。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的气团有: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寒潮天气的特征,梅雨天气过程。 6、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辐射和热力因素、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7、城市小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8、城市规划中气候条件和气候资源的分析评价。 第四章水 1、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模式分类;水循环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旨在揭示地球表面现 象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下面将介绍一些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1. 地球的结构 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地核是地球最内部 的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温度和压力极高。地幔位于地核和地壳 之间,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包括陆地壳和海洋壳。 2. 地球的内部运动 地球内部存在着构造运动和物质循环。构造运动包括地壳的隆起和 下沉、板块运动等。物质循环主要指地球的岩石循环、水循环和物质 循环。 3. 大气层 地球表面被包围着一层气体,即大气层。大气层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对流层最接近地表,对气候 和生物活动有重要影响。 4. 地表水资源

地球表面的水分布广泛,包括海洋、淡水湖泊、河流和冰川等。地 表水资源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污染和短缺 等问题。 5. 气候和气象 气候指某一地区长期变化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象是研究短期天气现象和过程的学科。气候和气象对人类的生产、 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深远影响。 6. 土壤资源 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和有机质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薄层物质。土 壤资源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 生物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演化和互动关系。地球上的 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物适应性都受到生物地理学的关注。 8. 自然地理灾害 自然地理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等自然力量造成的 灾害。了解自然地理灾害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应对和减轻灾 害的影响。 9. 地球资源和环境保护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1、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划分: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 4、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由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相互交织组合形成。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1)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2)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3)不作硬性规定,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 5、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分类: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研究的对象: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学科。 6、自然地理组成:(1)物质组成:对流圈: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沉积岩石圈:地壳的上层,主要由沉积岩构成,包括火成岩和变质岩等岩类。生物圈: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2)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以及潮汐能等等。(3)要素组成:地质、地貌(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气候(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水文(最活跃)、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也是一个组成要素)和生物(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 7、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特点:(1)分层性(圈层构造特性)(2)交织性(四个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叠、相互渗透,彼此交织为一整体)(3)集中性(在海陆表面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4)综合性(最鲜明的体现是自然综合体的形成)(5)差异性(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显著,海陆表面这种地域差异现象尤其鲜明)(6)多级性(可划分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结构单位)。分类: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8、空间结构: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分类;①组成结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实质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反映。)②地域结构: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实质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地或差异的基本反映。)时间结构: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9、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l)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 10、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局部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太阳射电等。影响:①形成“范·艾伦辐射带”地球磁层,保护地球生物;②干扰电离层;③产生磁暴、极光等;④影响降水、气温。 11、研究月球的意义;由于月球具有几乎没有大气层,没有磁场,弱重力场和稳定的地质构造等特征,所以从月球上发射深空探测器比在地球上要容易得多。因此,未来的月球基地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天然的发射平台,还是一个理想的太空探测的中转站。①理想的对天观测和对地监测站;②人类资源补给的新生长点;③天然实验室与特殊材料生产基地。 12、地球形状意义:(1)当平行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热量状况有关的自然现象也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2)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圆球体,当它受到来自一个光源的照射时,就必然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从而产生昼夜现象。大小意义:①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大气圈。②没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就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没有生物。 13、地自转传的地理意义;①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②产生自转偏向力;③地方时不同;④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都有密切关系。 1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③昼夜长短变化与极昼极夜现象以及天文五带;④产生四季更替和二十四节气。 15、地壳的组成从微观到宏观:元素、矿物、岩石;地壳元素丰度前两位:O、SI;主要造岩矿物前两位:石英和长石;岩石分为三类(成因):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16、矿产资源:赋存在地壳中的,具有开采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岩石、矿物和元素的聚集体。特点:⑴数量的有限性;⑵分布的不均衡性;⑶赋存状态的复杂性。合理利用:⑴建立合理的经济模式: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⑵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⑶积极寻找新的矿源;⑷开发替代资源。 17、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按照向量的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旋扭运动。 18、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分类: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19、世界主要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火山带。 20、如何应对地质灾害:(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2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①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裂谷、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构造单元,称之为板块;②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接合处则是相对活动的地带;③刚性的板块在软流层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驱动板块运动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其中地幔上升流导致板块分离,下降引起板块汇聚;④板块可以增生也可以消减。 22、地质年代的单位:宙、代、纪、世、期、时。 23、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和杂质等。大气按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结构划分;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大气污染形成原因:自然原因(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水蒸发、植物花粉传播等);人为原因(工业生产、生活染少各种交通工具排放的烟、粉尘、废气等)。措施:1)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2)加强科学规划,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3)改革生产工艺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物的无害处理;4)加强监测,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进行有效的污染治理。 24、主要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降水、水平能见度。 25、大气凝结物的类型;云和雾。降水的类型;①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上升,冷却凝结形成积雨云而降雨,常伴随雷电现象,又称热雷雨;赤道常年可见,我国夏季常见;②地形雨:暖湿气流沿山地迎风坡抬升冷却凝结而降水。山地迎风坡常形成多雨中心,而背风坡则由于焚风效应,降水少,成为雨影区。③锋面雨(气旋雨):冷暖气团相遇,暖湿气流沿锋面抬升凝结成雨。降水范围广、时间长。在温带很常见;④台风雨: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夏秋季常见。26、气候: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天气:某地区短时间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即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连续变化的综合现象。气团按温度的分类:气团温度高于流经下垫面温度的,称为暖气团;气团温度低于流经下垫面温度的,称为冷气团。锋的类型;①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②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③准静止锋: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很慢的锋;④锢囚锋:两条移动的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大型空气涡旋主要包括:气旋和反气旋。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的气团有: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寒潮天气的特征:剧烈降温、大风和降水天气现象。 27、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地球轨道要素变化)和热力因素、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地极移动、造山运动、

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以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为研究对象的。 地动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①地球自转的环境效应: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②地球公转的环境效应: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特征: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岩石圈 1、岩石圈:地球圈层之一,包括整个地壳和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2、岩石圈的组成: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组成(石英,云母)岩石组成(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3、沉积岩:是由地表的松散堆积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的分类: 1)碎屑岩类:由碎屑物经胶结而成。按成因可分为火山碎屑岩和正常碎屑岩两种。火山碎屑岩是介于火山岩与普通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岩类。正常碎屑岩是指母岩机械风化的碎屑经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 2)黏土岩类:由大量黏土矿物和其他细微物质组成.泥质结构,是介于碎屑岩与生物化学岩之间的过渡类型。 3)生物化学岩类:绝大多数的生物化学岩是在海相或湖相环境中由化学或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物质组成的,具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成分较为单一,种类繁多。 5、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 6、地震: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 7、局地构造地貌:在大地构造格局与区域构造背景下,主要由于局地构造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地貌。 8、局地构造地貌分为:①褶曲地貌:单斜地貌、背斜谷和向斜谷、背斜谷和向斜山、顺向河与次成河、穹窿地貌②断层地貌③火山地貌 大气圈 1、大气的成分:氮、氧、氩、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 2、大气圈的结构: (1)垂直分层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 自然地理是关于地球自然现象的学科,旨在研究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的基础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本文将就自然地理领域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对自然地理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一、地形和地貌 地形和地貌是自然地理的两个核心概念,承载着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过程。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起伏状况等,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态的全貌或整体构成。在自然地理学中,对地形和地貌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的形状和尺寸:根据地球形状不同,其自转过程也是独立的。地球的周长是40075公里,其顶点在赤道,两极距离为12713公里,赤道直径为12756公里。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主要可以分为四层,分别是地球核心、地球地幔、地球地壳和地球大气层。此外,还有板块结构和地壳矿物等部分。 3、地球的形态:地球表面主要分为海洋和陆地。陆地主要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河流和湖泊等。 4、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公转、倾斜和迁移等现象的发生,会导致地球的日照、季节、温度、气候等变化。

5、地球的风化作用: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植物受到风、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的变化等。 二、气候和大气层 气候和大气层是自然地理中的两个关键内容,涉及到地球的气候特征与变化及其原因。在自然地理学中,对气候和大气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等类型。人们可以通过气候的温度、降水等参数进行区分。 2、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气压、风向和风力、气温、湿度、降水、雾、霜、雪、露、云、雷电、风暴等因素。 3、大气层的结构:地球大气层主要由五个层次组成,包 括对流层、平流层、分层、中层、热层等,每一层次的特点、厚度和含气成分都不同。 4、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地球自身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人类活动中,如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人类生活等的行为,以二氧化碳排放等活动影响极大。 三、水文地理 水文地理是研究地球水文现象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领域。在自然地理学中,对水文地理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地表水的形成:包括降雨、融雪、融冰以及地下水和 湖泊等水源。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绪论部分主要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 杨达源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气水土生地“的运动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发展变化,以及在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种种变化。(来自于杨达源版自然地理学内容简介部分) 伍光和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所谓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源于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绪论) 二、绪论部分例题 例题1.大学《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在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深刻情况下,过去所说某“规律”,现在已不再具有实际意义与价值?(10+10+20)【答】(1)研究内容: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学科,起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包括人周围由“气、水、土、生、地”的物质与物质运动,以及由“气、水、土、生、地”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共同构成的自然环境。 (2)处理问题的思路:自然地理学处理问题的思路多样,基本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统计,记录)总结并找出原因或解决方法。例如,我们在探究长江三峡大建成的影响时,首先要

分析在“气水土生地”这几个方面可能分别造成了哪些影响(展开),并根据记录的数据,以及居民问卷等了解具体情况,并基于调查分析结果进行未来的规划,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的防护措施。 (3)“规律”是指除人以外,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动态、平衡调节规律。 这里所举的例子为生态平衡被打破的澳洲兔灾案例。 例如,在人类未将兔子引入澳大利亚之前,澳大利亚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处于良性循环的过程。但当人类讲兔子带入澳大利亚,由于缺乏天敌,导致兔子过度繁殖,破坏了大面积草场,草场退化又进而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加重,进而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到了原有的动态平衡,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自身调节机制。 (注:开放性习题无标准答案,仅供参考,自圆其说即可。) 例题2.关于《自然地理学》应该是高校地学院系公共基础课的论述。 即答:《自然地理学》应该成为高校地学院系公共基础课的原因:【答】(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杨达源等认为现在中国的自然地理学的的基本特点是,继承了探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个方面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的传统,以阐述“气、水、土、生、地”物质与物质运动及其相互关系与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为主要内容。 (2)自然地理学囊括了地学中几大学科内容 高校地学院校中,学习科目主要包括《气候学》《土壤地理学》

大一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 然现象、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作为大一的学生,学习自然地理 学的基础知识对于了解地球的奥秘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至 关重要。下面我将对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供参考。 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类似于椭球的球体,在地理上通常以一个理想的球 体来进行研究。地球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地 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底部。地幔是地壳 与地核之间的区域,主要由固态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中心,有内核和外核两部分,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则主要是液 态的铁和镍。 二、地理经度和纬度 地理经度和纬度是用来确定一个地点具体位置的坐标系统。地 理经度指的是东西方向上的位置,通过经度线来测量,以本初子

午线(0°经度线,通过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作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地理纬度指的是南北方向上的位置,通过纬度线 来测量,以赤道为起点,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三、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有三种运动:自转、公转和章动。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 线旋转,完成一圈约为24小时,是白天和夜晚交替的原因。公转 是指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轨道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天左右,是一年的基础。章动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和摇摆运动,导致地 球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 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离太阳较远时为冬季,离太阳较近时为夏季。同时,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不断变化,这也影响了各地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四、地球上的气候和气象系统

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长期合理的天气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和海洋流等。地球上的气象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球表层构成的。 大气圈是地球围绕着它自己的中心旋转时所带动的大气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外层。水圈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各种水域如海洋、湖泊和河流等。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居住区域,包括陆地和水域。地球表层则是指地壳和地壳上的各种地理要素。 五、地球的内部和地质现象 地球的内部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地球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地球上的地质现象。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地震是由地壳发生蠕变和位移引起的地球的振动。火山喷发是地壳下岩浆充满岩腔而猛烈喷发形成的现象。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的隆升和下沉,地形的变化。 六、地球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要素的形成、分布、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下面将对自 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大地形:包括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湖泊、海洋等。地形对气候、植被等自然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气候与气象:研究地球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以及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 3. 生物地理学:研究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物种多样性及其形成原因,揭示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 土壤与地表水:关注土壤的类型、质地、成因和利用情况,以及 地表水的分布、来源和利用等。 5. 自然灾害: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 的发生机理、预防措施和减灾方法。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1. 地壳:地球最外部的固体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约 厚度为5-70公里。

2.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包围地核的一层固体壳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包括外地核和内地核,呈液态和固态,直 径约为3486公里。 三、地球的外部结构 1. 大洋和大陆:大洋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 洋组成,占地球表面积的71%;大陆包括陆地和岛屿,占地球表面积 的29%。 2. 大气层: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气层和热层。 大气层是地球与宇宙空间相隔的气体包层,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 的作用。 3. 水圈:地球上的水分为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形式,构成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循环系统,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气候有 重要影响。 四、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 1. 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在自身轴上的旋转运动,一天24 小时完成一次;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365.25天完成一次。 2.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度和地球自转产生了季节的交替 变化,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可以分为人文 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类。而自然地理是关于地球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 的研究,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总结和归纳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学的知识点。 1. 地貌与地质过程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形状的特征,是地球表面经过长期的地质过 程所形成的。地质过程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作用于地壳,使其 发生各种变化,包括构造变化、岩石变化、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 地貌与地质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球上的 不同地貌类型。 2. 气候与气象 气候是指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气象是研究短期天气变化的科学,包括大气层的组成、气象要素 的观测与分析等。了解气候和气象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变化、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 3. 水文与水循环 水文是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贮存等现象的科学,水 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不断流动和循环过程。水文和水循环的研究对于 我们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保护和管理水资源。

4. 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理学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的生态系统, 包括生物圈、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概念。生物地理学则是研究生物 在地球表面不同地理区域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的科学。学习生态系统 和生物地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分布规律、生态平衡的 维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 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地球自然环境中产生 的灾害事件。灾害管理是指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减轻和恢复的过程。学习自然灾害和灾害管理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警和应对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满 足当前需求而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学习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推动可持续 发展理念的实施,保护地球家园。 总结: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的知识点包括地貌与地质过程、气候与 气象、水文与水循环、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理学、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 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些知识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 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关现象,为保护地球、应对自然灾害和推动可持续 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