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规划讲义

城市规划讲义

城市规划讲义
城市规划讲义

城市规划与总图设计课堂讲义

主讲人:康雄华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本章重点

1.什么是城市?城市产生的原因?

2.世界最早的城市?中国最早的城市?

3.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4.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5.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居民点的概念;人类历史进程中居民点的发展;居民点的分类

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居民点的发展: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初期,依靠采集维生,以穴居和树居为主,无固定居住场所;第二阶段——学会制造工具,并开始捕鱼和狩猎活动,有较稳定的生活群落,产生农业和畜牧业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形成固定居民点;第三阶段——为抵御野兽攻击和敌人侵袭,在原始居民点外围加筑壕沟、栅栏和城墙等,形成城市雏形,尤其在河流发源地,逐渐出现历史上较早的城市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

按照居民点的不同特征,居民点通常被划分为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两类。

城镇型居民点与乡村型居民点的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城镇型居民点是以居住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产业结构上有别于乡村型居民点;二是城镇型居民点聚居较多人口,规模上有别于乡村型居民点;三是城镇型居民点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远远高于乡村型居民点,在景观上有别于乡村型居民点;四是城镇型居民点具有供排水、电灯电话、街道广场、影剧院和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发达,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型居民点;五是城镇型居民点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等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上有别于乡村型居民点。除此之外,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在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基本素质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别。

在我国,居民点除划分为城乡居民点外,还可以分为城市——城镇——乡村三个层次。

城市和城镇同属于城镇型居民点,其中:城市可分为特大城市(>100万)、大城市(50万-100万)、中等城市(20万-50万)和小城市(20万以下);城镇可分为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镇)场);通常情况下,广义的城市包括城市和城镇的概念,城市和城镇概念的使用上并不做明显区分,例如,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可见,广义的城市既包括大中小城市,也包括县城和集镇。

乡村型居民点分为中心村、基层村和自然村。其中:中心村是农村基本居住单元,也是郊区“三个集中”推进的关键问题,将对分散的自然村适度归并,合理配置公共设施。基层村是过去生产队所在地,生产队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基层村又可称为村民小组。自然村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它受地理条件、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比如在山里头,可能几户在路边居住几代后就会形成一个小村落,这就叫自然村。

图1.1 居民点分类示意图

二、城市的形成

城市的初始概念是城和市的综合,城是指城堡,具有防御功能,起防备野兽攻击和敌人袭击;市是指市场,具有商业功能,为商品交换提供场所。由于城市的特殊功能,古代城市的选址非常重要,对于地形地势、周围环境、水源等有着一定要求。正因为此,出现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说、防御说和地利说。

城市产生的原因:城市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劳动的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固定的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离),人类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城市。

城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人类社会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经历了漫

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300多年的历史,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给城市创造大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有力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城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是的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城市是出现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位于古埃及尼罗河下游最南端的孟斐斯城。孟菲斯城是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的美尼斯国王经过长期战争统一全国后建立的首都,由于城市城墙为白色,又名白城。在古埃及第三王朝时期,孟菲斯城经建筑师伊姆霍特普重新规划设计。后来由于战争频繁,直到十二王朝重新统一埃及,建都于伊套伊,其城市才日趋繁荣,其中最有名的城市是卡洪城。直到新王朝时期,公元前1370年左右,皇帝建都阿玛纳城,其明确的分区和灵活自然的道路系统称为该座城市的创举。

图1.2 伊套伊平面图

图1.3卡洪城平面图

图1.4阿玛纳城平面图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城市是出现在中国商代时期的商王城,距今约3500年,其遗址位于今天郑州市市区的地下,城市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700米。到周朝时期,城象征着国家,国者城也,古代受封诸侯国有权按照爵位建造规模相应的城市,而后随着城市逐渐发展,各地可以根据需要来建造城市。其中:比较著名的古代城市有汉长安城、北魏洛阳城、宋东京城和元大都。

汉长安城的突出特点是道路系统,其道路系统是是严整的方格网,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其中:宫前的横街实测220米,朱雀大街150米,其他道路中东西向的宽40-75米,南北向的宽47-68米,居住区道路宽15-30米,可见道路气势之磅礴,同时城市内的河道与城市外的水系全部联通。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南京、北京、杭州、郑州)之一,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经济和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从东周起,东汉、魏、西晋等朝均建部于此。北魏洛阳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址上重建的,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地势平坦,自北而南有坡度向下,东西20里,南北15里,有220个里坊,整个市区分外廓、京城、宫城三个圈层,京城位于外廓的中轴线上,官署、太庙、社稷坛、永宁寺、九层木塔等均布置在宫城前街道两侧,城南设有天台、明堂、太学,市坊则集中在城东、城西。

宋东京城又称汴梁,是五代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宋朝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后也以此为都城,并进行城市的重建。宋东京城周长50里165步,面积约50平方公里,人口约百万以上。商店、酒楼、饭馆、布行、浴室、医铺等布满各处,夜市贸易,通宵达旦。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汁河、蔡河穿过,运输极方便。

元大都是元朝在北京修建的都城,是长安城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又一典范。元大都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三套方城是内城、皇城和宫城,各有城墙合围;皇城位于内城的南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的东部,并在元大都的中轴线上。在都城东西两侧的齐化门和义门内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坛,商市集中在城北,显示出“左祖右社”和“前朝后市”的典型格局。

图1.5 商王城平面图

图1.6北魏洛阳城平面图

图1.7 隋唐长安城平面图

图1.8 宋东京城平面图

三、城市的定义

现代城市远非古代城市可以比拟,城市规模更大、功能更强、结构更复杂。关于现代城市的定义,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

城市地理学强调城市的空间特征,认为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亦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集地,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大型聚落,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城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城市社会学强调城市是特定区域内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型人口所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社会,是人类生存的特殊社区。

城市政治学强调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间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上述不同学科的城市定义表明:城市是相对农村而言的;城市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任何从某个角度或某个特征定义城市都是片面的;城市的概念是随时间发展变化的。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从行政区划意义上讲,我国城市可分为直辖市、市和镇等。目前,城市的类型是按照人口规模和国民经济产值并经过一定审批手续进行划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的界定

国际上城市界定的常用标准

1.人口规模标准:通过人口的集聚程度和数量为标准划分城市。

由于国情不同,不同国家城市人口规模的下限不同,最小的是200人,最大的到高达6万人;

表1.1 部分国家设置城市人口标准

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前苏联印度联合国

人口低限/人2500 3500 3500 1000-2000 5000 20000 2.人口密度标准:通过单位地域空间内聚集人口的密度高低划分城市。

常常在发达国家采用,因为城市和农村在生活水平和市政设施差别不大,难以直观区分。

人口密度标准也因国情有所区别,例如,美国400人/平方公里,日本4000人/平方公里,澳大利亚

是190人/平方公里。

3.行政区划的标准:通过政府规定或立法宣布的结果划分城市。

是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标准。但是,行政区划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容易扩大城市实际规模,混淆城乡之间的差别。例如,在我国,由于1983年开始实行以市带县的行政体制,很多城市管辖范围急剧膨胀,例如,重庆市市区人口230万,此外还带12个县,总人口1500多万,显然与城市的实际规模相去甚远。

4.职业构成的标准:通过人口职业的构成划分城市。

通过人口职业,尤其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例如,前苏联规定,在有一定规模的人口聚居地,凡非农人口比重在70%以上者才能设市。

我国城市界定的标准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有限,设立城市标准相对发达国家高出许多。城市是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一般又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四个级别。2002年底的数据,全国共设城市660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60个,县级市381个,此外还有建制镇20600个。

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

地级市:受省、自治区政府直接领导和管辖,一般均为设区的市。

县级市:不设区的市,具有与县平行的行政地位。

地级市的标准和县级市的标准(见表1.2)

我国设立建制镇的标准

我国建制镇的标准经历过几次较大变化,1984年民政部公布的调整后设镇标准是:凡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均可设镇;总人口在2万人左右的乡,其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比重的10%以上,非农人口最低限度为2000人可设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条件可适当放宽。

表1.2 我国城市建制镇标准(1993年)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城市的产生源于劳动大分工和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随着城市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前工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时期和后工业社会时期。

前工业社会时期:始于公元前3000年,延续至公元1760年(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间人类社会经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发展以农业为主,非农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主体,城市内只有手工业和商业,城市是行政中心,管辖一定范围的农村区域。城市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发展缓慢,延续时间很长;城市结构简单;城市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城市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规划的很少。

工业社会时期:公元1750年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结束,前后约200年历史,期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生产技术、交通、建筑技术和通信技术日臻完善,社会化的大生产取代自给自足的小农

经济,城市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典型特征表现为三个积累:城市数量、规模和经济总量的积累;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积累。 后工业社会时期: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尚未结束。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进入上升时期,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城市化明显加快,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造成的城市问题开始显露,城市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城市数量持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城市出现两极分化倾向,综合性中心城市数量增多,部分甚至跨越国界,成为国际化大城市,同时城市职能分化,出现专业化城市,如大学城、电影城、旅游城、赌城、科学城等;城市的地域结构趋向分散,但中心城逐渐发展为多中心城,一些城市与比邻城市连接起来,形成巨型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城市趋向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城市与乡村有原来的分离和隔绝走向融合,城乡差距趋向缩小。

二、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为阻止野兽侵袭和敌人的攻击,常在居民点外围深挖沟壑,广筑石墙或木栅栏,因此,城市作为居民点的进一步发展,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满足防御的要求。古代城市都有坚固的城墙围绕,从一套城墙发展到两套城墙甚至三套城墙,城墙之间还有沟壑阻隔。从防御要求出发,欧洲中世纪的城堡都建在山顶上或者水域边,在外围开设人工壕沟或架设吊桥,城市的平面布置上还会考虑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射击问题。

图1.9 巴比伦城平面图

图1.10 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 1商业大街;2主要广场;3、4粮食市场; 5交易所广场;6柴草、牲畜市场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古代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也反映在城市建设方面。

例如:商都“殷”城,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奴隶主和自由民居住区,在外围是手工业作坊和

手工业奴隶的居穴,在外圈是务农的下等自由民和农业奴隶,还有部分小奴隶主。

再如:曹魏时期的“邺”城,城内一条东西干道,路北是贵族专用区,其西为铜雀园,正中为举行典礼的宫殿,其东为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宫廷,再东为贵族专用居住区——戚里;路南是一般居住区。另外,隋朝长安城,埃及卡洪城的城市建设都有明显的阶级分化特点。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的体制;欧洲的君权专制和神权统治;政治体制的不同,城市建设各异。中国古代城市多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建有宫殿、衙署等建筑;而欧洲古代城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是代表神权统治的教堂。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例如,中国的封建地主制决定城市是政治和经济中心,而欧洲的封建领主制决定城市是经济中心,而城堡是政治中心;再如,中国古代的城市多在交通要地和河流的交会点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岸城市发展缓慢,而欧洲很早发展海上交通,海岸城市很发达。

三、现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发展与人口聚集:1784年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标志着人类摆脱依赖风力和水力等天然资源的局面,也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经济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带动着商业和贸易的发展,进而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扩展又大量占用城市周围的农地,失地农民生活所迫大量涌入城市,推动城市的发展。

图1.11 伦敦城自发发展图

图1.12 伦敦(上)和东京(下)城市发展示意图

(a.1800 b.1850 c.1900 d.1950)

城市布局的变化:工业化初期城市是以工厂为中心圈层式的向外扩张,随着产业部类增加,出现工业仓储用地,进而产生许多新类型商业和公共建筑,金融机构的发展,城市又出现商务贸易区。火车、轮船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相继出现,大大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城市道路系统发生布局受到很大冲击。与之适应,城市类型增加,出现矿业城市、港口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综合城市等。

城市与环境:城市扩展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的距离越来越远,工业三废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给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逐步增加,城市环境明显恶化,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科学技术带来城市聚集效益和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产业门类的增加,不同产业的协作和聚集大大提高城市运行的聚集效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加快城市市政设施和基础设施发展,自来水、电灯、电话、煤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系统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学校、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娱乐设施的集中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同时,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及社会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不断解决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城市问题。

四、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1.城市集中发展的同时,出现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如郊区的卫星城;英国的新城运动等。2.国际经济全球化,航空、汽车、航海技术的发展,城市对外交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3.城市中心区出现衰退,城市出现“郊迁”现象,许多城市推出复苏老市区的政策,例如,土地置换、产业更新和相应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

4.各国城市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高度城市化,城市空间扩展转为内部更新改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仍以外延扩展为主,具体表现出多种发展形态:中心圈层式扩展;沿交通轴线的放射状扩展;中心城与卫星城的扩展;多中心开放组合式扩展;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群的发展等。5.城市群得到迅猛发展,如美国的东北部、芝加哥地区和西海岸城市;日本的阪神地区;英国的东南部地区(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南地区和成都地区等。6.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渐体现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受到重视,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其城市发展形态和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第三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城市化也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职业的变化: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业人口增加;

产业结构的变化: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土地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居住形式由分散走向集中,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增加,基础设施覆盖区域扩大。

城市化的含义: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城市人口规模指标衡量城市化进程,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农业比重持续下降,非农产业内部结构此消彼长;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既是二三产业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表1.1 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发展

表1.2 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美国著名学者诺瑟姆(Northam)1975年提出的“城市化过程曲线理论”得到世界城市研究学者的广泛认同,理论认为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

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一般在30%以下,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城市化水平才能够达到30%。

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30%-70%之间时,城市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批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

城市化稳定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后,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农村人口相对稳定,城镇人口的增加渐趋缓慢甚至停滞,最终城镇人口的比重稳定在90%以上的饱和状态,后期城市化不再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而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四、世界城市化发展概况

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从乡村时代迈入城市化时代,当代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呈现三个特点:

1.发展速度快且呈现持续加速发展趋势:19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总人口增长3.5倍,而城市人口增长35倍。据联合国人类聚落研究中心的预测,2010年全球城市化水平约55%,2025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增至65%,其中:预测发展中国家2025年城市化水平为61%,发达国家和地区2025年城市化水平为83%。

表1.3 1800-1990年世界人口发展状况

2.以20世纪中叶为界限,全球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80年,世界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标志其城市化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同时发达地区的总人口增长率也

趋于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独立,并开始复苏经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人口突然快速增长,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浪潮的主流,欠发达国家和地区1980年的城市人口还只有30%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37%,标志着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3.大城市膨胀且在现代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世纪50年到以来,世界大城市人口在城市人口的比重弊端提高,部分大城市经过地域空间的不断发展,形成以一个或若干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城市化地区的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每个大都市区的人口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进而形成影响力巨大的大都市带(metropolis)。

五、中国城市化发展概况

中国城市化进程比西方国家要晚,解放前城市化进程缓慢,且受封建制度和殖民主义的影响,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得到长足发展,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城市数量和城市总规模有较大增长,城市化发展成就巨大:1949年全国城市数136个,城镇人口5765万人,城市化水平是10.6%;1998年全国城市数668个,城镇人口36935万人,城市化水平是30.4%,开始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表1.4 1949-199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概况

2.城市化发展过程曲折,阶段性特征明显

第一阶段:1949-1957年正常发展时期,围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694个重点建设项目,采取“重点建设,稳步推进”的城市发展方针,1957年底城镇人口9949万人,城市化上升到15.4%。

第二阶段:1958-1965年大起大落阶段,1958-1960年违背经济规律搞“大跃进”,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剧增,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造成国民经济大滑坡;1960-1965年,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第三阶段:1966-1978年停滞不前阶段。由于文化大革命和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失误,城市建制工作基本停顿,新设市极少,建制镇下降,城市建设投资减少,城市各种问题突出,城市人口比重多年徘徊在12.2%左右。

第四阶段:1978年以后的迅速发展阶段。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全国设市城市有663个,建制镇19000个,城市人口4.56亿人,城市化水平上升至36.09%。

3.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基本上是合理、积极和有序的

城市规划法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在上述基本方针指导下,我国城市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大城市的控制缓解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短缺、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的同时,也促进大城市土地的节约利用。中小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有效疏解大城市的部分产业功能,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4.与世界城市相比,中国城市化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1998年的城市化水平是30.4%,而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1990年就达到了42.6%,部分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甚至达到75%,发展中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也在37%。

5.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沿海与内地、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省内部都存在明显的城市化差异,城镇和城镇人口分布也不平衡。

表1.5 1997年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分布情况

6.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表1.5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重点

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3.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

4.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

5.戈涅的“工业城市”理论

6.柯布希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7.卫星城镇理论和有机疏散理论

8.邻里单位、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理论

9.《雅典宪章》、《马丘比宪章》、《华沙宣言》和《环境与发展宣言》的规划思想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总体上讲,古代城市建设普遍利用有利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地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充分体现人类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及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关系。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例如,《周礼·考工记》中记述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解释:建筑师营建(规划)都城时,(选址时)城市平面边长九里,城门大小三个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街道划分成九纵和九横。街道宽度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商君书》中都阐述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并分析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管子》中记载居民点选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而完全打破《周礼》中单一城市模式的束缚。

秦朝时期提出“相天法地”的思想;三国时期城市功能分区和“形胜”的思想;南北朝时期儒教礼制的思想;隋唐时期的“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里坊制度)的思想;宋代开放的街坊制;元代的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思想等。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图2.1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图2.2 曹魏邺城平面图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时期的希波丹姆模式:强调城市布局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聚集的空间。希波丹姆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米列都城。

公元前300年古罗马时期的营寨城模式:城市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是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十字形街道中心附近是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组成的中心广场。

14-16世纪,随着西方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影响城市规划布局,部分城市开始改建,其集中体现在广场建筑群方面;

16-17世纪,欧洲相继建立君权专制国家,城市扩建改建规模空前,其中巴黎的扩建改建影响最大,在巴黎城郊新建的凡尔赛宫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成为当时城市建设模仿的对象。

1889年西特出版的《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引起人们对城市美学问题的兴趣。

三、其它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

表2.1 现代挖掘的其它古代文明的城市数两

其它古代文明有发源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小亚细亚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发源于现今伊朗的古波斯文明等。其中:代表性的城市有波尔西巴城、乌尔城、巴比伦城、孟菲斯城、卡洪城等。

图2.3 波尔西巴城复原图

图2.4 乌尔城复原图

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8世纪工业革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出现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市政设施匮乏、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导致传染病流行(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和欧洲大陆霍乱蔓延),城市未来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

1.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内设计有50个城市,城市间最远一天能够到达,城市规模受到控制,城市每户一半人口在乡村工作,住满两年轮换,街道宽度200英尺,乌托邦内财产公有,建立公共仓库、公共食堂和公共医院。乌托邦的设想希望消除城市乡村的对立和脱离,缓解私有制和土地投机造成的种种矛盾,但企图通过回归到小生产的旧路上去,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模式。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康帕内拉的主要著作有1593年的《论基督王国》,1602年的《太阳城》和1638年的《形而上学》,其中“太阳城”的方案提出建立财产公有制,居民从事畜牧、农业、航海、防卫等,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3.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19世纪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病,主张建立“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共厨房和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和牧场。4.傅立叶的法郎吉

傅立叶的主要著作有1808年的《四运动和人的命运》,1822年的《关于家庭农业联合》和1830年的《新的工业世纪》,针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和矛盾,其提出建立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的想法,由1500-2000人组成的公社,生产和消费结合,公社不是小生产,是有组织的大生产,生产与消费结合,公社住所是很大的建筑物,建筑物内既有公共房屋,也有私人房屋。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理论的提出:1898年的《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田园城市的实质: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由若干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圆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永久农业用地。

田园城市的布局:圆形,中央是公园,6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自内向外依次是公共建筑(市

政厅、音乐厅兼会堂、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商店和商品展览馆、住宅、林荫大道(内侧是学校、儿童游戏场和教堂;外侧是花园式住宅),城市外围地区建工厂和仓库。

田园城市的实践:房地产公司经营的大型住区;1902年恩维和帕克设计的列契沃斯。

图2.5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方案图

1-图书馆2-医院3-博物馆4-市政厅5-音乐厅6-剧院7-水晶宫8-学校运动场

2.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

理论的提出:1915年的《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

规划思想:城市不是封闭和孤立的,而是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城市规划应该是城市地区的规划,城市和乡村要纳入同一体系,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他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城市规划要“先诊断后治疗”,通过“调查——分析——规划”的过程,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格迪斯是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

3.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

理论的提出:1882年,索利亚·马塔首先提出“带形城市”的概念

背景:19世纪末的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

规划思想:城市应该以大运量、宽阔和高速的轨道交通运输干线作为轴线,各种空间要素、工程管线和建设地带聚集在其两侧来营造。可以限制城市的宽度,而城市的长度可以无限延长,未来城市不再是分散在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铁路和交通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带形城市的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巴黎的轴向延伸

4.戈涅的“工业城市”理论

理论的提出:1901年,《工业城市》

规划思想:城市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秩序,主张城市各种功能按照其使用的需要进行组织和分区,

戈涅理想中的城市人口规模是35000人,城市内布置一些工业部门,如铁矿厂、炼钢厂、机械厂等。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由道路相连,沿道路展开。城市市中心布置公共建筑,市中心的两侧布置划分为几个片区的居住区,居住区与工业区有铁路总站相联。

戈涅的“工业城市”规划方案摆脱传统城市规划,不贪求对称和轴线放射,各类用地按照功能划分的非常明确,使他们各得其所。

5.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背景:19世纪末,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特点是长距离轴线、对称、追求纪念性和宏伟气派;

规划思想:1889年西谛出版《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提出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代,要以“确定的方式”形成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西谛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互动。通过城市空间的各种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探讨,总结设施位置选择、布置及交通、建筑群布置的一系列基本准则。

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1.柯布希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法国人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提出空间集中的规划思想,以建筑美学角度向旧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发起冲击,其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由其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中。

理论的提出:1922年提出巴黎建成“300万人口的当代城市”;1925年的《城市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的设想:城市中部是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的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中;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联系。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加上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

现代城市的实践: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霍华德与柯布希埃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等。

不同点: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理想。柯布希埃的现代城市设想主张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大城市的结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2.卫星城镇规划理论与实践

背景:20世纪初,大城市恶性膨胀,如何控制和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

2019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真题及答共7页word资料

单选题: 1、城市的理解是最理想的聚居地? 人类创造理想生活的场所 2、大都市区功能地域概念: 法国都市国情调查区 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 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和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 瑞典的劳动—市场区。 3、城镇发展应避免那个阶段: 空间分异等阶段 城市更新与再城市化 4、40个车位停车场最合理布局:C A 55×14 B 45×14 C 55×18 D 45×18 5、错误:城市规划的组织和实施有各地人民政府承担 34城市规划实施错误的:B个人房地产开发对规划产生负面影响 6、不是城市实施内容: A拟定规划设计条件 B产业优惠政策 C行政许可 编制专项规划,以保证工程设计与具体建设行动开展 7、省域体系规划原则错误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基本农田方针与国民经济计划和计划 8、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错误的:生产力布局的依据 9、社会调查不包括:城市居民收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10、矿产城市不容易形成类型:星座型 11、城市职能定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职能 12、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形成原因错误的: 龙山农耕社会 赵国意识形态 汉长安地形原因 13、错误的:总体规划应考虑居住区级配套设施

14、城市交通(规划?)作用:完善子系统等 15、城市公共停车场用地总面积按规划人口人均0.8-1.0平米 16、紫线定义: A保护范围线 B控制范围线 17、污水错误的: 18、不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小区内绿地林地等 19、下面错误的(B) A、1929年南京“首都计划”采用功能分区 B、1929年南京“首都计划”采用方格网路网 C、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采用有机疏散理论 D、1949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代表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20、城市“四线”不需要划定的:首末站(好象) 21、与全球化(?)正确的:担当管理/控制职能必须在大城市CBD 担当研究/开发职能,在……小城镇发展制造向第三国家转移,在(?)无法生存 22、不属于法律规划:村庄控规 23、预测城镇化水平关联最小的: 综合增长率、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 24、交通战略方面的(忘了,请记的给回忆出来) 25、交通需求与关联最小的:城市人口结构 26、:防洪标准错误: A防洪标准与城市经济地位有关 B山洪比河洪标准高 C校核标准比设计标准高 D频率为0.5/百年,200年重现期 27、错误:地下空间各层次规划审批机关方面的内容 28、公共设施错误: 规模由城市人口决定 可以有政府,团体和私人投资开发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模拟152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模拟152 一、单项选择题 1. ______既是城市经济区的核心,也是城市经济区形成的第一要素。 A.腹地 B.空间通道 C.中心城市 D.经济联系 答案:C [解答] 中心城市是指在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商业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信息等方面都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城市。它们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般都有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中心城市是城市经济区的核心,也是城市经济区形成的第一要素。 2. 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中,______是实现城市各种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设施。 A.城市自然环境 B.城市的经济环境 C.城市人工环境 D.城市的社会环境 答案:C [解答] 城市人工环境是实现城市各种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设施。没有城市人工环境,城市与其他人类聚居区域或聚居形式的差别将无法体现,城市本身的运行也将受到抑制;城市的社会环境体现了城市这一区别于乡村及其他聚居形式的人类聚居区域在满足人类在城市中各类活动方面所提供的条件;城市的经济环境是城市生产功能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力;城市景观环境(美学环境)则是城市形象、城市气质和韵味的外在表现和反映。

3. 生态系统对干扰具有抵抗和恢复的能力,甚至面临季节、年际或长期的气候变化的动态,生态系统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这体现生态系统______的特征。 A.是复杂、有序的级秩系统 B.具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 C.深受环境的影响 D.具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 答案:B [解答] 生态系统具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的特征: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环境条件是经过长期进化适应,逐渐建立相互协调的关系。生态系统对干扰具有抵抗和恢复的能力,甚至面临季节、年际或长期的气候变化的动态,生态系统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4.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中,______亚系统是主导。 A.经济生态 B.社会生态 C.环境生态 D.自然生态 答案:B [解答] 一般城市生态系统分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一级子系统(亚系统)。自然生态亚系统是基础,经济生态亚系统是命脉,社会生态亚系统是主导。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复合体的矛盾运动。 5. 社会生态亚系统的特征是______ A.物资从分散向集中的高密度运转,能量从低质向高质的高强度聚集 B.高密度的人口和高强度的生活消费 C.生物与环境的共存,城市活动的支持、容纳、缓冲及净化 D.信息从低序向高序的连续积累

(完整版)城市规划资料集电子版

城市规划资料集电子版 篇一:城市规划资料集内容详述 (第1分册总论概论)目录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概述第二部分城市规划体系 第三部分城市规划重要文件、法规资料索引附件《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6月1日建设部令第43号发布)各章引据的文件、法规和技术标准目录后记(第2分册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目录 第一部分城镇体系规划 1 概述 2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3 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4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例简介 5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部分城市总体规划 1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3 城市性质、城市规模 4 城市总体布局 5 城市用地规划 第三部分城市分区规划 1 概述 2 常用表格 3 实例 第四部分城市总体规划实例共计60个实例 附录城市空间发展战备规划研究(或称“概念规划”) 1 概述 2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实例后记 (第3分册小城镇规划)目录 1 小城镇界定、类型和发展 1.1 小城镇界定 1. 2 小城镇的类型

1.3 小城镇的作用、发展理论和现状 1.4 国外小城镇建设 2 小城镇规划特点、依据和原则 2.1 小城镇规划特点2.2 小城镇规划依据 2. 3 小城镇规划原则 2. 4 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 3 小城镇规划的内容、程序与审批 3.1 小城镇规划的一般任务 3.2 小城镇规划编制程序 3.4 小城镇镇域规划的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5 镇区总体规划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6 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7 小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8 小城镇规划的编制管理与审批主体 4 小城镇规范的基础资料 4.1 基本要求 4.2 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基础资料 4.3 其他相关资料 4.4 详细规划基础资料 5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5.1 镇域村镇体系 5.2 镇域村镇发展条件的评价 5.3 镇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5.4 镇域职能结构 5.5 镇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5.6 镇域村镇空间分布结构 5.7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8 镇域基础设施及社会设施 6 小城镇的性质与规模

城市规划实务

规划师——规划实务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析要点 1、是否符合国家、区域对本地区城镇发展的战略要求 2、是否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城镇发展战略的依据是否充分,目标是否可行 3、城市化水平及各城镇的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结果是否合理 4、城镇布局是否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地区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城镇的等级、职能的确定依据是否 充分 5、区域性交通网络布局是否合理,与区域外的交通现状及规划有无衔接 6、区域性能源供应、水资源分配、防灾规划等基础设施规划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7、是否与更大范围及相邻区域的规划衔接,是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进行衔接 8、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方案评析一般着重于:规划构思、分析论证、功能划分、空间组织、环境景观、生态系统、地方特色、综合交通、重要基础设施、保障设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 ?实例评析要点 1、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与自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等的关系,中心城区的地位和作用 是否发挥 2、产业结构(职能结构):产业布局是否恰当,产业发展是否与市(县)情、自然条件相背 3、等级结构: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4、区域交通:是否合理(路网过密还是过疏;环路有无必要;高速公路选线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 发展是否有机联系;有些公路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 5、市镇设施:布局是否合理(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和自然条件是否相背 6、生态环境:主要是工业、港口和风景区、水体等生态保护区的关系,污水厂和水源的关系等 7、文字与图面是否一致,图纸是综合性还是单项内容规划

2021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三章复习资料(整理

2010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三章复习资料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 一、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规划的作用 2、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掌握) 1、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城市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 2、城市规划的作用及基本任务 作用: ①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②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 ③重要的政府职能; ④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实施管理手段,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协调各

项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城市整体和公共利益。 基本任务: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规划的地位 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是城市各项建设工程设计和管理的依据; 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1996年,《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城市建设和发展,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系重大,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999年,温家宝讲话——城乡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城市和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 2000年,《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规划工作的重要地位: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重要工作。 (二)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掌握) 1.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2018年注册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实务知识要点归纳

2018年注册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实务知识要点归纳 一、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析要点 1、是否符合国家、区域对本地区城镇发展的战略要求 2、是否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城镇发展战略的依据是否充分,目标是否可行 3、城市化水平及各城镇的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结果是否合理 4、城镇布局是否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地区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城镇的等级、职能的确定依据是否充 分 5、区域性交通网络布局是否合理,与区域外的交通现状及规划有无衔接 6、区域性能源供应、水资源分配、防灾规划等基础设施规划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7、是否与更大范围及相邻区域的规划衔接,是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进行衔接 8、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方案评析一般着重于:规划构思、分析论证、功能划分、空间组织、环境景观、生态系统、地方特色、综合交通、重要基础设施、保障设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 ?实例评析要点 1、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与自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等的关系,中心城区的地位和作用是 否发挥 2、产业结构(职能结构):产业布局是否恰当,产业发展是否与市(县)情、自然条件相背 3、等级结构: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4、区域交通:是否合理(路网过密还是过疏;环路有无必要;高速公路选线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 展是否有机联系;有些公路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 5、市镇设施:布局是否合理(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和自然条件是否相背 6、生态环境:主要是工业、港口和风景区、水体等生态保护区的关系,污水厂和水源的关系等 7、文字与图面是否一致,图纸是综合性还是单项内容规划 8、配套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教育、文体、医疗卫生、体育设施、市场体系等) 9、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 10、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水资源、地震带、防洪等) 11、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 二、城市用地条件分析 1、避免各种灾害区 2、避让有重要开采价值的矿藏区、军事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3、城市新建用地要考虑地形,地形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地区不应作为建设用地 4、城市新开发的地区应与旧城区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5、新开发的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用耕地,特别不能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 6、充分考虑经济因素 三、总体规划——方案评析要点 1、是否与相关规划有较好的衔接,把握了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性质的描述是否准确地体现了城市发展的主要职能,论据是否充分 3、城市发展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与城市的主要职能相匹配,是否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最新注册城市规划师实务真题及答案资料

2012年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实务》真题试卷 问答题 1、A市为某省一地级市,地处该省最发达地区与内陆山区的缓冲地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 城,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邻近的B市、C市共同构成该省重要的城镇发展组群,经相关部门 批准,目前要对A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试问,在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分析和研究A市城市性质时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2、图1为某县级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示意图,规划人口为36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为43平方公里。该市确定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物流为主导的综合性城市,规划工 业用地面积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35%。铁路和高速公路将城区分为三大片区,即铁西区、 中部域区、东部城区。铁西区主要规划为产品物流园区和居住区;中部城区包括老城区和围 绕北湖规划建设的金融、科技、行政等多功能的新城区;东部城区规划为高新化工材料生产、 食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组团。

试问,该总体规划在用地规模、布局和交通组织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为什么? 3、图2为某市大学科技园及教师住宅区详细规划方案示意图。规划总占地面积51公顷。地块西边为城市主干道。道路东侧设置20米宽城市公共绿带。地段中部的东西向道路为城 市次干道,道路的北侧为大学科技园区,南侧为教师住宅区。 科技园区内保留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结合周边广场绿地,拟通过文物建筑修缮和改扩建作为园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教师住宅区的居住建筑均能符合当地日照间距的要求。设置的小学、幼儿园以及商业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均能满足小区需要。 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未设置机动车地面停车场的区域。均通过地下停车场满足停车需 求。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复习参考资料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一篇建筑学 一、熟悉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与交通联系P3-4 ◆空间组成包括:主要使用部分(教室、实验室)、交通联系部分(走廊、门厅)、次要使用部 分(厕所、仓库)三类空间。 ◆交通联系部分: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水平交通:简单交通、主要交通兼顾他项功能、综合功能的廊道。 ◆垂直交通:楼梯、坡道、电梯、自动扶梯。 *楼梯梯段连续踏步数不多于18级、不少于3级; *坡道一般8%—15%,常用10%—12%,残疾人使用的坡道为12%; *8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同样重要,宜靠近布置,以利协调使用; *以电梯为主要交通的建筑物或建筑物内,电梯不少于2台; *电梯应位于核心位置,不宜在转角处紧邻布置,单侧排列不超过4台,双侧不超过8台; *自动扶梯一般为30度。 ◆人流组织分为平面和立体,人流疏散分为紧急和正常。 ◆室内空间组织:走道式、单元式、穿套式、大空间穿插与分割等组织形式。 ◆室外空间组合:建筑(群)及其附属建筑、室外场地、道路、广场、绿化、小品、道路入口 等 2、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P11-12 ◆要点:A总体联系方便紧凑合理;B室外空间组合完整统一;C室外空间效果丰富多样。…… ◆空间组合类型:分散式布局和中心式布局的群体组合。 3、住宅建筑的类型及设计P14、16、17、18、19 ◆层数类型:低层(1—3)、多层(4—6)、中高层(7—9)、高层(10—30层) 区位类型:炎热地区、严寒地区和坡地住宅 性质类型:单一和底层公建式住宅。 构造类型:一般式和工业化住宅 ◆多层住宅的平面类型: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集中式(点式) ◆工业化住宅的模数构件法:单元、套型、基本间、部件定型法。 4、工业建筑P20 ◆总平面设计特点(与他类建筑比较): A简单流线与复杂流线的差别; B简单环境影响与复杂环境影响的差别; C单一尺度与多尺度的差别; D多学科与多工种的密切配合。 ◆工业建筑分为生产、辅助生产、仓贮、动力、管理、生活单元。 ◆功能单元的组织形式:区带式、台阶区带式、成片式。 二、熟悉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1、气象条件P23 、24 ◆风象以风向、风速及污染系数三个参数来表示。 ◆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风速是风吹的速度。风玫瑰图包含风向频率玫瑰图和平均风速玫瑰图。

2004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实务真题及答案

2004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实务真题及答案 试题一:(15分)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级市,其南部为丘陵,北部为山区,山区经济以农林为主。受地形条件影响,城镇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地带,市域城镇化水平在35%左右.市域内现有大城市一个,县城6个,其它建制镇34个. 规划为求市域内城镇均衡发展,在北部地区新设3个镇:市域交通规划基本符合发展要求,试结合现状和规划示意图,指出在城镇等级布局和主要交通线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5分) 1、重点镇设置过多。(3分) 2、4号镇和34号镇不宜作为重点镇(3),不靠近主要交通干线(l)。(3分) 3、新增设的3个镇中,35号(2)和36号(2)设置条件不充分。(4分)

4、南北向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市联系不便。(4分) 试题二(15分) 图为某县级市城市用地发展布局和省道改线的两个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该市西距人口65万的地级市40公里,东距5万人口的县城30公里:用地条件较好,西部为山丘坡地,东部较为平坦,水资源充沛,虽现状人口不足10万,但近些年国家铁路通车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已确定其为重点发展城市。 试评析,哪一个方案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为什么?(注:不考虑人口规模预测及各项用地比例)。 答案:(15分)

1、方案二更为有利(3分)。 2、主要用地布局合理(2)有利于城市发展(2)。(4分) 3、少占良田(2)。(2分) 4、城市向西发展有利于接受大城市的辐射作用。(2分) 5、省道的改线方式既能使城市的长远发展用地完整(2),又便于组织城市路网(2)(4分) 试题三:(10分) 图为某城市新区主干路AB与次干路CD交叉口规划平面图.规划主干路AB的横断面为双向6条机动车道三块板布置,次干路CD的横断面为双向4条机动车道一块板布置。交叉口设置了5个公交停靠站,其中2、3、5号站为直行、右转公交站,1、4号站为左转公交站,停靠站距交叉口距离如图所示. 试指出该交叉口规划平面布置存在的问题. 答案:(10分) 1、交叉口的机动车道(l)没有渠化(1)、拓宽(1)。(3分) 2、1号公交停靠不应布置在进口道上。(2分) 3、4号、5号公交停靠站距交叉口过近。(3分) 4、干道公交停靠站未布置为港湾式(1)。(1分)

最全城市规划书单

《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 [美]贝利著 《城市意象》 [美]凯文·林奇著 《城市设计》(修订版) [美]培根 《拼贴城市》 [美]柯林·罗等编 《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丹麦)盖尔编 《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闵学勤著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特兰西克著 《街道的美学》(日)芦原义信著 《城市策划实战案例》赵卓文著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刘易斯·芒福德编 《城市设计新理论》 [美]亚历山大等著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雅各布斯 《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 《城市文化》刘易斯·芒福德 《落脚城市》 《包容性的城市设计》 《城记》王军 《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 《城市与人——一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美)吉罗德 《城市色彩——一个国际化视角》(美)斯文诺芙 《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美)吉勒姆 《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美)卡尔索普,富尔顿 《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实例》顾朝林 《街道与城镇的形成》迈克尔·索斯沃斯 《城镇化与区域规划》姚士谋 《反规划途径》俞孔坚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 《建筑:形式·空间·秩序》弗朗西斯·D·K·钦 《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卡米诺·西特 《街道与广场》克利夫·芒福汀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沙尔霍恩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斯皮罗·克斯托夫《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黑川纪章 《城市规划哲学》孙施文 《城市空间发展论》段进 《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刘伯英、冯钟平 《从“功能主义”走向“文化城市”》单霁翔 《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规划》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沙立宁 《总体设计》凯文·林奇 《空间的语言》布莱恩·劳森 《网络城市》 《城市突变》 《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西)鲁亚诺

2014年注册城市规划师真题和答案

2014年 城市规划原理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不属于全球或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基本特征的是(C)。 A.作为跨国公司总部或区域总部的集中地 B.具有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 C.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 D.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2.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是(B)。 A.城市用地的快速扩展 B.人口向城市的有序集中 C.产业化进程 D.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3.在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体系中,(B)属于第三产业。 A.采掘业 B.物流业 C.建筑安装业 D.农产品加工业

4.在“核心—边缘”理论中,核心与边缘的关系是指(C)。A.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B.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C.具有创新变革能力的核心区与周围区域的关系 D.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关系 5.城市与区域的良性关系取决于(C)。 A.城市规模的大小 B.城市与区域的二元状态 C.城市与区域的功能互补 D.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 6.与城市群、城市带的形成直接相关的因素是(D)。A.区域内城市的密度 B.中心城市的高首位度 C.区域的城乡结构 D.区域内资源利用的状态 7.(D)不是欧洲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 A.轴线放射的街道 B.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 C.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 D.有机组合的城市形态 8.关于点轴理论与发展极理论,表述更准确的是(D)。

A.点轴理论与发展极理论是指导空间规划的核心理论 B.点轴理论强调空间沿着交通线以及枢纽性交通站集中发展C.发展极核通过极化与扩散机制实现区域的平衡增长 D.发展极理论的核心是主张中心城市与区域的不均衡发展和增长 9.关于我国古代城市的表述,不准确的是(C)。 A.唐长安城宫城的外围被皇城环绕 B.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其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 C.曹魏邺城的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只有南半部才有一般居住区D.我国古代城市的城墙是按防御要求修建的 10.下列城市中,在近代发展中受铁路影响最小的是(B)。A.蚌埠 B.九江 C.石家庄 D.郑州 11.最早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功能分区思想的是(B)。 A.柯布西埃的“明天的城市” B.《马丘比丘宪章》 C.戈涅的“工业城市” D.马塔的“带形城市” 12.下列工作中,难以体现城市规划政策性的是(B)。 A.确定相邻建筑的间距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

第一篇建筑学 考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木构架体系(承重、非承重;大木作、小木作)木构架体系包括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即梁、檩、枋、椽、柱等大木作,以及仅为分隔空间或装饰用的非承重部分,即门、窗、隔扇、屏风以及其他非结构部件等小木作。 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 【例题】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建筑专有名词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2010年-木构架体系】 a.“小木作”是指门、窗、隔扇等非结构部 b.“通进深”是指侧面建筑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c.“面阔”是指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d.“步”是指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垂直距离 答案:d 考点2:几类典型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以下六大类型: ?宫殿建筑 ?坛庙建筑 ?陵墓建筑 ?宗教建筑 ?传统住宅 ?传统园林 (1)宫殿建筑: 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了解周、汉、隋唐、宋元各时期宫殿 (2)坛庙建筑 坛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祭祀自然神;第二类是祭祀祖先;第三类是祭祀先贤的柌庙。(3)陵墓建筑: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例。 了解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十三陵等建筑。 (4)宗教建筑: 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殿为主的两大类型。这类寺院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放行广廷和回廊门殿。 (5)传统住宅建筑:主要类型有:庭院式、窑洞式、毡包、碉房、干阑等。 (6)传统园林: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 【例题】关于我国坛庙建筑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a.祭祀天、地、日、月等自然物的建筑称为“坛” b.祭祀帝王等祖先的建筑称为庙 c.北京的天坛与地坛形制相同 d.曲阜孔庙的大成殿与故宫的保和殿形制相同 答案:c。形制、规模级别、功能特点均不同 考点3:外国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1)奴隶制社会建筑 1)古埃及建筑:石头是埃及主要建筑材料,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反映着古埃及的自然和社会特色。 2)古典建筑:希腊盛期的建筑和罗马共和盛期、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称为古典建筑。 (2)中世纪建筑 熟悉拜占廷建筑和罗马风、哥特建筑的特点。(3)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广义地把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称为文艺复兴,了解这三类建筑特点。 (4)19世纪末复古思潮及工业革命影响 (5)新建筑运动初期的特点 (6)一战后、二战后分别有哪些新建筑流派(7)现代主义四位大师理论及作品: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大师为代表的现代主义。 (8)后现代主义 反对现代主义的机器美学,肯定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例题1】关于西方古代建筑材料与技术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2012年】 a.古希腊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b.古罗马建筑材料中出现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 c.古希腊创造了券柱式结构 d.古罗马发展了叠柱式结构 答案:c。罗马券柱式 【例题2】下列关于十九至二十世纪西方新建筑运动初期代表人物建筑主张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a.拉斯金:热衷于手工艺效果 b.贝伦斯:提倡运用多种材料 c.路斯:主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 d.沙利文:强调艺术形式在设计中占主要地位答案:d,沙利文“形式追从功能” 考点4: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交通联系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公共建筑的空间由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交通联系部分这三类空间组合

城市规划设计资料教程文件

城市规划设计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1)含义: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2)、城市规划的任务 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3)、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 1)调查收集和研究必要的基础资料 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发展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3)合理进行用地规划,确定城市规划结构 4)合理解决旧城保护性开发建设的各项问题 5)确定城市建筑艺术布局原则 6)确定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确定近期规划建设项目 (4)、城市规划的工作阶段

城市规划一般分总体现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A、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 1)定义: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2)总体规划内容: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B、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 1)定义: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2)内容: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C、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 大城市、中等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2010-2014年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实务》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实务》真题及详解 试题一(15分) 西部某县,属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县城生态环境脆弱,东北部山区蕴藏有较为丰富的煤矿资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3年,县域常住人口30万人,呈现负增长态势,城镇化水平38%,辖9个乡镇。规划期为2013~2030年,规划大力发展煤化工业,2030年县城常住人口55万人,城镇化水平75%,县域形成1个中心城区、5个重点镇、3个一般乡镇组成的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城镇布局、饮用水源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矿产开采及煤化工业区分布如图所示。

图1 某县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示意图 【问题】 试问:根据提供的示意图和文字说明,指出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试问:根据提供的示意图和文字说明,指出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说明理由。 答:(1)该县的城镇化呈负增长状态,至规划期末,城镇化率由规划期初的38%提高到55%,明显脱离实际不合理。 (2)重点镇设置过多,根据该县的资源条件概述,不具备发展4个重点镇的条件。 (3)该县为资源型缺水城市,发展高耗水的煤化工业不合理。 (4)煤化工业区选址不合理:接近水源一级保护区,造成废气和粉尘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的品质,与采矿点没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5)在省级风景区设采矿点不合理,违反《风景名胜区条例》的相关规定。 (6)高速公路规划选线不合理,对内没有与中心城市、重点镇取得便捷的交通联系。对外没有与周边县区取得联系。 (7)省级主要道路选线布局不合理,没有与相应的镇村体系构成完善的交通网络,部分线性建议取消。 (8)铁路选线不合理,没有便捷的联系主要城区,甚至选线穿越东北角重点镇不合理。 (9)铁路客货运站点距离中心城区太远不合理。 试题二(15分)

(完整版)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1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3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城市规划实务4模拟题

[模拟] 城市规划实务4 案例分析 [问题] 第1题: 试根据该城市总体规划对本方案进行综合评析。________ 参考答案: 方案中的优点(1)根据该城市周围用地条件及环境来看,采用紧凑的城市格局比较合理,由于受河流分割,规划布置成两个组团,结构比较合理。(2)城市主要功能用地分区比较明确。(3)道路网布置清晰,功能明确,特别是结合地形布置。(4)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组织比较有特色,特别是西河北岸留出了充足的滨河景观带。(5)该市处于一个盆地,静风频率高,城市污染难以扩散,为此,城市新工业区选址在西南角盆地以外,并在主导风向方向规划了一个楔形绿地,以改善城市小气候。2.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1)三类工业用地不应布置在风景区的附近,且位于主干河流上游,应迁到支干河流东岸组团,集中布置。(2)支干河流东岸的工业组团与支干河流之间应留出防护绿带,既起到防护作用,也可创造较好的景观岸线。(3)二类工业区不应布置在城市上风向,因其对城市环境有一定污染,应迁到支干河流附近。(4)省道穿越城市中心区,对城市造成很大干扰。应外迁到城市北侧,形成北外环路,再接到高速公路出口处。(5)污水处理厂西侧的桥梁没有功能要求,可以去掉。(6)城市新建大型电站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根据规划法中关于城市规划区划定的意义,应列入城市规划区内。因此应扩大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将城市新建电站包括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 详细解答:

(二) 下图所示为某城市一所中学规划的设计方案。 [问题] 第2题: 请指出学校选址及总平面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________ 参考答案: 根据中小学校设计的有关规范,该学校选址及总平面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选址环境不当。学校选址不应紧邻工业厂区,容易受到噪声、污染等的干扰。 (2)校园内不允许有架空高压线通过。(3)主要教学楼层数过高,造成使用不便和安全隐患。教学楼一般不宜超过4层。(4)学校的出人口不宜开在城市主干道上,无法避免时,学校门前应留出足够的缓行地带,避免交通事故。 (5)④号教学楼距离城市主干道过近,容易受到噪声干扰。主要教学楼外墙与道路通侧路边距离不应小于80m。(6)①、②、③号教学楼之间的距离过小,③号教学楼距离运动场太近。根据学校设计规范要求,教室长边相对或与运动场之间的间距应不小于25m,以避免噪声干扰。(7)教学楼与铁路间距不够。主要教学楼用房的外墙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8)运动场长轴方向不宜东西向布置,易造成眩光,影响使用。(9)该学校平面调整方案见下图所示。

,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讲义1-28章节全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1讲讲义 前言 前言 一、相关信息 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实务》。 2.2007年度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时间安排 日期时间科目 2007年10月20日上午9∶00-11∶30城市规划原理下午2∶00-4∶30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2007年10月21日上午9∶00-11∶30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下午2∶00-5∶00城市规划实务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2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如下: ①单项选择题:共70题。 ②多项选择题:共30题。 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 本门讲课中,考 P13 代表教材13页, 二、答题注意事项 (一)考前准备。 (二)答题原则。 (三)掌握速度。 (四)减免差错。 (五)答题技巧。 三、复习注意事项 1.复习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 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 第三步,查漏补缺。 2.复习技巧。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大纲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考 P1 1、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例题』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征:() A. 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居民点 B. 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C. 非农业生产聚集的居民点 D. 公共活动聚集的居民点 答案: BC 分析:这个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城市定义。这个题是对定义考查的题目,这是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一种题型,对这类题目我们的策略是记住关键词,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还能记忆准确。 2、城市产生的动因: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于城市的产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3、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村推动力 二是城市的吸引力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考 P2 主要包括: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1)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环境的一个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