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1章到第18章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第1章到第18章

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

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

的古典建筑典籍。

4、田园城市: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5、卫星城市: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

务设施

6、柯布西耶: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

度。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

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7、《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

行。

8、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

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9、《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体制

一、城乡规划法

1、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

1、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实施性规划。

2、城乡规划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一产业: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以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残矿业、执照也、店里、燃气及水的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机械增长率=(本年嵌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一、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特点

1、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应道措施。

2、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具有地方性;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具有实践性。

二、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1、总规纲要的主要内容:市域城镇体系纲要;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智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市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提出简历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人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3、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①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②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③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④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⑤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

⑥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5、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强制性内容。

6、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①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②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③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④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⑤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⑥竖向规划设计;

⑦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实用性评价

一、土地分类(详见复印资料)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些自然要素的影响,需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活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2、工业用地选址:位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相对风向是,平行布局。

3、热岛效应: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三、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

一、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二、都市区规划

1、大都市区概念:宝货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

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②社会经济发展的

空间需求;③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④空间结构规划;⑤综合交通网络规划;⑥基础设施规划;⑦生态系统规划;⑧大都市区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三、城市群规划

1、主要目的:提供关于城市和空间发展战略的框架,旨在打破打破行政界

限的舒服,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协调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协调城乡建设与人口分布,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关系,使区域经整合后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2、主要内容:①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②城市群空间组织;③产

业发展与就业④基础设施建设;⑤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⑦渔区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

1、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些自然要素的影响,需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活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2、工业用地选址:位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相对风向是,平行布局。

3、热岛效应: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三、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

一、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二、都市区规划

1、大都市区概念:宝货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

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②社会经济发展的

空间需求;③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④空间结构规划;⑤综合交通网络规划;⑥基础设施规划;⑦生态系统规划;⑧大都市区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三、城市群规划

1、主要目的:提供关于城市和空间发展战略的框架,旨在打破打破行政界

限的舒服,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协调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协调城乡建设与人口分布,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关系,使区域经整合后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2、主要内容:①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②城市群空间组织;③产

业发展与就业④基础设施建设;⑤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⑦渔区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

网格状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布局

组团状

带状

星状环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卫星状

五、总规“七线”规定

城市绿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紫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限。

城市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

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

城市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是滴等城市地标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城市红线:城市道路控制线是指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道路两侧边界控制线。

城市黑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

城市橙线:是指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范围的界线。第十四章控规

1控规的13项指标:

规定性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层数,绿地率,公建配套项目,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建筑后退用地边界,社会停车场库,配建停车库,地块出入口方位、数量和允许开口路段

引导性控制指标:建筑形体、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内容

2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设用地面积(单一性质的容积率的计算)

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3建筑密度=用地内所有建筑的总建筑面积(规划地块内格雷建筑基底面积之和)/用地面积4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5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行控制。主要包括退线距离和腿界距离两种。

第十五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 交通分为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对外交通: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

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

2. 城市干道网密度=干道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3. 间距:干道600~1000m,次干道300~500m,支路200~300m,干道网密度2~3km/km^2,

中心区≥4km/km^2

4. 城市道路划分:快速路,主干道<全市性干道>,次干道<区干道>,支路<街坊道路>。

5.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6. 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指包

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7.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一块板、两块板和三块板。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

车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8. 停车场规模: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 0m^2进行计算

9. 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中间站的位置选择:一般设在小城镇,铁路最好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客站和货场(工厂规模不大时)均布置在城市的一侧

客运站的位置选择:能方便旅客,提高铁路运输效能,与城市布局有机结合,应靠近市中心。

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结合城市的总体布局合理选定公路线路的走向及其站场的位置。(汽车)站场的布置:1使他既使用方便,又不影响城市的生产和生活;2要与铁路车站,港口区码头有较好的联系,便于组织联运;3大城市中我们可以将长途汽车站与铁路车站结合布置;4货运站应接近货源和供应区,与居住区有一定距离;5与城市道路相联系又不干扰。

航空港在城市中的布置:位置选择要考虑净空,噪声干扰和与城市联系等。跑道中心线与城市市区边缘的最小距离5~7km,如果跑道中线通过城市,则跑到靠近城市的一段与市区边缘的距离至少应在15k m以上。

10. 城市客运交通应实施“公交优先”的管理模式。

11. 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是我国城市客运的只要交通方式。

第十七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 净水工程设施选址要点:1,水厂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2,水厂应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3,水厂周围应具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和安全防护条件,并考虑沉淀池、料泥及滤池冲洗水的排除方便。4,水厂应尽量设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和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5,水厂选址应考虑近、远期发展的需要,为新增附加工艺和未来规模扩大发展留有余地。6,当取水地点与用水地点较近时,水厂一般设在取水设施附近。通常与取水设施在一起。管网的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式:树枝状和环状。

2. 城市防洪等级和防洪标准

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重要性特别重要的城市重要的城市中等城市一般城镇

城市人口(万人)

>=150 150-50 50-20 <=20

防洪标准[重现期(年)]

河(江)洪、海

>=200 200-100 100-50 50-20

山洪100-50 50-20 20-10 10-5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得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就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得人群,她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 2?城市人口得统计范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得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得统计范围,城市化地区得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得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得口径 城市人口就是指城区得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得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得定义 城市社会就是指以城市为主体得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得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得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得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得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就是通过人们得活动表现出来得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得内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历史发展中得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得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与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与城镇服务设施得需求。 仁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得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得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与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就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得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得相关性,这里得结构就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得比重。 C:人口与就业得空间分布就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就是评价公共设施得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她设施可达性得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得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得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得互动与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得提高,城市规划中得主要社会目标包括,一就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得多元化适宜性。 二就是社会群体内部公共资源得公平分配。三就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得基本生活空间。四就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五就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得统筹发展。六就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得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得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城市人口统计仁城市人口静态统计城市人口得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我国关于人口统计得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等。 A: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就是指在当地公安局派出所登记户口得人口。 B: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一般就是扌旨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她地方居住一定期 限得人口。 C:暂住人口 暂住人口就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得人口 D: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就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得人口。 2.城市人口动态统计 一个城市得人口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变化,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与公共设施、人造与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就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与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什么?依您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与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就是一种现象,不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与谐发展就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与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与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就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您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②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③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④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您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与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与全球化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 2.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1.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2 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 3 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4 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和全球化理论。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最新整理篇--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真题(1)

1997 城市规划原理(30+10+5+55=100) 一、名词解释(5×6=30) 城市规划纲要 净空限制区 Suburbanization (城市发展的)economic base theory Build-up area f) Accessibility 二、用图示表示以下规划内容(2×5=10) 公路及站场在大城市中的布置方案 一个理想的沿江城市的组团式结构 三、 从下游到上游写出10 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5) 四、问答题 论述城市规划的防震措施。(10) 论述造成我国城镇工业布局极其分散的原因和弊端。(15) 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20) 城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10) 1998 一、名词解释(4×5=20) 卧城 分区规划 城市用地选择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劳动构成 二、作图题(10×2=20) 用图表示我国九十年代一个典型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 一个典型矿业城市的布局结构。 三、问答题(20×2=40) 举例说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为何要确定城市规模?当前推断城市人口规模的最常用的有哪些办法?它与传统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城市规划对房地产产业和例健康发展有何作用? 四、读图分析题用文字简要描述下图某城市的布局特征;假定该是进一步扩大规模,请你在原图的基础上为其补充新的部分。 1999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必答,每题5 分): 1。低度城市化 2。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 3。邻里单位 4。带眷系数法 5。都市连绵区 6。港口岸线分配规则 7。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8。城市公共设施(概念与分类) 二、必答题(每题15 分): 1.我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论述城市规划为什么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规划? 三、选择回答题(在以下4 题中任选2 题,每题15 分): 1.试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 2.分别阐述在以下气候条件下: (1)全年有两个风向相反的盛行风向; (2)以静风为主; (3)盛行风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城市工业如何布置才能有效减轻对居住区的污染? 3.你认为当前对我国城市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规划应采取什么防治措施4.目前长江沿岸有不下30 个设市城市,请你从上游到下游写出其中15 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 2000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一、说明以下名词的基本内涵:(5 X 8 = 40) 1。邻里单位 2。容积率 3。建成区 4。城市用地选择 5。切块设市 6。过度城市化 7。B/N比 8。World City 二、问答题(每题20 分,任选3 题,多选无效) 1。在确定城市性质和人口规模时,为什么"不能就城市论城市"?(10 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劳动平衡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难点是什么?当前如何解决城市人口预测问题?(10 分) 2。在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的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为什么? 3.航空港(大型机场)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0 分)你对利用空港周围地区进行产业开发有何看法?(10 分)4.请你评述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 北京大学2001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 铁路编组站 三块板的道路断面(用图表示) 布置工业区与居住区的最小风频原则(用图表示)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二、选择正确答案 关于城市郊区化,下面的几种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b) 城市郊区 l) 交通运输业化就是郊区城市化。 c) 城市郊区化是整个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阶段。 d) 我国正处在集中型的城市化阶段,与离心性的郊区化相矛盾。 e) 我国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在郊区建设卫星城,所以郊区化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始了。 f) 和西方自发的郊区化不一样,我国的郊区化基本上是被动的。 g) 伴随着城市郊区化的离心发展,城市化水平要下降。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

考试内容: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讲城市、城市化与城市规划概述 1、城市化定义、分类及城市化水平测算方法 一、什么是城市? 城: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交易的场所,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人口规模、密度、产业结构、从事职业等等 二、什么是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 土地城市化: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 城市化水平= 或者= 三、城市规划定义 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规划? 部署、安排、计划 规划什么? 发展目标、性质、规模、发展方向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其他建设:交通、绿地等等 四、为什么要做城市规划? 以人生规划为例:人生定位,人生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 2、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有几大系统p48 3、城市规划技术系统包含哪些方面?p57 4、“一书两证”p58 5、有关新型城镇化的讨论:过去的城镇化有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新”指的是什么?有哪些挑战? 背景:李克强的讲话与发文 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潜力。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乐观派:前景:a 投资拉动b 内需拉动c 技术进步d 生活品质e 现代文明 建议:“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户籍制度改革 b 土地制度改革 c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d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悲观派:问题:a 空心城市化b 耕地保护:18亿亩红线c 粮食安全:进口转基因粮食? d 就业问题 e 社会问题 f 环境问题 主张:a 把农民留在农村 b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c 农业规模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p48-p58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 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

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 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 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资料讲解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

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