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

资料1

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特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与社会不可分。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都必然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最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劳动创造性。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的一种独有的特性就是劳动创造性。人类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改造客观事物,创造了自然界中没有的巨大物质财富,这种对自然界的改造就是人的劳动创造性。人的劳动创造性是人与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动物要得到生存资料,只能消极地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东西,而不能创造出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动物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变自然,但是不能创造。正如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

第二,目的意识性。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的另一种独有的特性就是目的意识性。人在与周围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由于人类具有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能够在活动的开始和活动之中,就对活动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具有明确的目的。人类的这种目的意识性,就是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社会属性。动物在和外界事物接触的过程中,能够以感觉的形式反映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并通过大脑把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形成动物的心理。但是,动物对事物的反映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由于动物没有意识,所以他们只是凭着感觉和本能进行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恩格斯曾经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从以上人的社会属性可以看出,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在与周围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人类独有的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的属性,是人的本质的外部表现。

资料2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3)人有类似动物的自然欲求:如食欲、性欲、求生欲等。

老师:总结人与动物相同的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

人以上三方面表现可以看出,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然肌体要服从生物发展规律,所以人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了人和动物的联系和共同性,而不能说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它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因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因为本质属性不仅是该类事物的共性,而且是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性。

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板书)

(1)人是社会的产物。

(2)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别与联系(板书)

区别:

①层次不同。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的较高层

次的属性。

②产生的条件不同。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因此,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社会属性。

联系:

①二者统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

②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就没有人的社会属性。

③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很强烈的社会色彩。老师:同学们分析这两个属性哪个是本质的?

学生分析,老师总结。

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

(1)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板书)

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如人的语言、思维、制造使用工具、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关系等,都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2)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板书)

人格的基本构成 [人格基本特征]

人格基本特征 1、人格定义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候、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2、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人格的整体性。它是指人格不是单一的特质,更不是多个特质或特征的简单堆砌,而是多个身心特质之间相互密切联系的一个有机组织。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整合保证了我们与外界的和谐相处,保证了个体自身的健康完整,同时又是自身发展的前提。一旦这些特质之间出现了断裂,不仅特质间无法实现统整,而且也无法将外界经验统整到自身的人格结构之中,精神分裂症就是极端的代表。 (2)人格的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即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格特征跨情境的一致性,亦即个体的行为虽然随情境变化而有不同,如一个孩子很友好不仅是他在学校表现得很友好,在家里或其他场合都表现得很友好。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的人格也会受到重要事件的影响出现部分人格特质的改变甚至整个人格结构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3)人格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各

人格特质的数量、组合方式上,还体现在每种特质的表现方式上,即便都是外向的人,表达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人格也不会完全相同。因为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每个人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4)人格的社会性。人们出生之时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纯粹是生物学的或遗传学的。但出生也就意味着从一个简单的生理环境进入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掌握所处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信念体系、社会风俗等。这种社会化过程在已有的生理基础上赋予了人格更充分的内涵。 3、个性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下同于其它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在外即个人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个性化就是人存在的方式。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性格;倾向性是需要、动机。 4、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5、气质个人在生活早期就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是先天的,是体质和遗传的自然表现,很难改变,无好坏之分。 6、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交互影响。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英文标题】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Er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nal's All-ro und Development SHI Shu-ch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Hebei University,Baodin g 071002,China 【作者】石书臣【作者简介】石书臣(1965-),男,河北临西人,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中山大学社科系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河北保定071002 【内容提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分析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摘要题】人学探讨【英文摘要】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 ics of modern society,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era's characteristics of Hum 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text. 【关键词】人/发展/人力资源开发 human being/development/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2)02-0010-05 发展是一个哲学概念,现在已经被广泛引入各个领域。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而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和世界关注的焦点,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人的发展,尤其是个体人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思想家、教育家们由于各自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未能正确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直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创立起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才真正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笔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的和核心的内容应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具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16)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和经典性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有关论述,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三方面涵义: 1.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与人的属性相关。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主要指食欲、性欲、自我保存等属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思维、创造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道德性、阶级性等。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生命机体,不能离开自然属性;但是,人的自然属性并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区分人与动物根本标志的、表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

人格的基本特性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 (一)人格的整体性 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一个现实的人的行为不仅是某个特定部分运作的结果,而且总是与其他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进行活动的结果。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布洛伊勒(Bleuler,1911)在提出精神分裂症这个术语时便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他将统—性的 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视为此病的本质。可以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与行为比喻为一个失去指挥的管弦乐团。得了这种病,患者的感觉、记忆、思维和习惯这类心理机能虽然不至于丧失,却是乱七八糟的。由此可见,一个正常人的心理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有机的整体。 (二)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 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每个人的自我,在世界上不会存在于其他地方,也不会变成其他东西。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也是明天的我。过去的我透过现在的我,影响着我的现在和将来。虽然未来不能决定现在,但自我对未来的洞察力能决定现在的我。这就是自我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所谓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例如,一个外向的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善于交往,喜欢结识朋友,在校外也喜欢交际,喜欢聚会,虽然他偶尔也会表现出安静,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指较为持 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的东西。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第一,人格特征随着年龄增长,其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同是特质焦虑,在少年时代表现为对即将参加的考试或即将考入的新学校心神不定,忧心忡忡;在成年时表现为对即将从事的一项新工作忧虑烦恼,缺乏信心;在老年时则表现为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也就是说,人格特性以不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内在秉性的持续性是有其年龄特点的。第二,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移民、严重疾病等,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的某些特征,如自我观念、价值观、信仰等的改变。不过要注意,人格改变与行为改变是有区别的。行为改变往往是表面的变化,是由不同情境引起的,不一定都是人格改变的表现。人格的改变则是比行为更深层的内在特质的改变。

优品课件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

优品课件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树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能够运用所学原理澄清一些错误认识,批判“人性自私论”。教学重点: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教学难点:论证“人性自私论”的错误。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法教学过程:第六课侧重介绍了客观世界对人的意义以及人们判断客观事物对人有无意义的评价标准,即介绍了价值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那么,人以及人的活动对人类 的意义又是什么?人们判断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有无意义的评价标 准又是什么?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和活动对人类有意义?这就 涉及到人生价值及人生目标问题。高二《思想政治》的第七课就是介绍这方面知识的。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P65-101)先介 绍第一个问题: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的意义问题,即人生价值问题。设问: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第一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P66-77)设问:人生的 真正价值为什么是对社会的贡献?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人!我和在场的各位都是人,我们作为人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然而,我们可能很少考虑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设问:人的本质究 竟是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P66-69)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在这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对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曾作出过种种不同的回答。课本P66第一段例举了5种说法。请 同学们看投影显示的材料并思考回答:这些说法涉及到人的哪些特征或属性?媒体显示:①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动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②人是陆栖两脚动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③人是食品的过道(和运河,旁的动物的坟墓,死者的归宿所,通过旁人的死亡来产生生命,一个装满腐朽的财宝箱。)――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大画家达?芬奇。④人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十六、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⑤人就象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十八世纪英国诗人蒲伯。⑥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十八世 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里。让学生回答,逐步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共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麦柯斯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王成华 [摘要] 人与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既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并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统一起来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据此可以看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就是人的特性。而人的本质就是这三个特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人的自然性人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性人的本质人的特性及其本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这些思考和探讨对于我们认识人的特性和本质问题是非常有益的。但既然这是个哲学问题,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常问常新、可以永无止境地对其追问的问题。在历史上,每当人和人的社会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人的问题(人的本质、生存、发展等)便凸现出来。人的问题在当代的凸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表征着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和关键时期。因此,在今天,结合人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入反思人的特性、本质、生存等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拟就人的特性和本质问题作些思考。 我们知道,人是直接从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但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同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或只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偏执一端,都不可能认识人的本质,这也是人们常出现意见分歧的一个关节点。我们认为,只有既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统一起来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据此不难看出,人在其与动物的联系和区别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而人的本质就是这三方面特性的有机统一。 一、人与动物的联系——人的自然性 (一)人的自然性 人的自然性是人和一般动物都具有的属性。从生物学上看,人是生物群的一个种类,是一种动物,因而动物所具有的所有特性人都无一例外地具有。动物最基本的特性是: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案(一)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示例(一) 人教版 导入新课 我们前边学习的有关内容,概括起来分属于两部分知识,一部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价值观的,本课书要学习和探讨的则是关于人生观的,那么这三者之间是否是彼此分立、毫不相干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本课书的前言这一段,并翻阅一下本课的节题和框题。 (学生阅读,回答) 通过粗略地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部分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本课书的主题侧重人生观,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人生价值问题;实现人生价值是需要条件的;人生价值总是与人生目标相联系的,这几部分知识的有机联系,便构成了我们将要学习的这课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投影显示: “人处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细,灵长目,人科。” ─林奈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会者,谓之人”。 ─《列子·黄帝》 提问:以上两段话各是从怎样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的? 林奈的观点是从动物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列子·黄帝》则力图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那么,以上两种关于人的属性的观点,对不对呢?人究竟有哪些属性?人与动物有哪些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 正如林奈所说,人处于动物界,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生物,因而,人必然具有与动物相似之处;即具有自然性。人的自然性有哪些表现呢?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板书) 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1)人的自然属性及其表现:人的生存和发展,总会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 能具备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第二层含义指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价值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价值?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所谓“本质”,是指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 1,说人的思想行为是由他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实际上也就是说追求利益的本能是一切人共同的本能,也是人性论。马克思著作中经常出现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这种提法和现在在我国学术讨论中所通用的“共同人性”这一提法,二者的差异仅仅在于,一是指具体的人性,一是指抽象的人性;一是指人性在不同社会必然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异化形态,一是搦产生这一切社会必然性及其异化形态的同一个自然必然性。归根结底,二者并不矛盾 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人的本质。把阶级性当作人的本质是对于社会必然性的盲目。把共同人性当作人的本质是对于自然必然性的盲目。 “共同人性”是变化的,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本性。这种自我改变,即自我创造的本质是人的本质,这个本质则是不变的。所以共同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对于“共同人性”的论证,不能代替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证。至多,共同人性只能算是人的本质的自然基础,即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次。 2,意识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第二个层次。 很明显,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只有作为人类目的树立和目的实现之间的中间环节,即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是“人的”劳动。只有在这样的劳动中,才存在着人的一整个族类生活的共同特征。这种劳动不仅创造手段,而且创造目的;不仅满足需要,而且创造需要,这种创造常常表现为手段对于目的的超越。它代复一代地进行,形成文化,形成复杂的精神文明。这样一来,各个具体人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不仅是生物学和社会学上的存在,而且是这种精神文明的存在,是这种精神文明的现实的生成。 这个生成过程,不仅表现为劳动转化为创造,性欲转化为爱情,感觉转化为审美,本能转化为道德,而且表现为感性材料转化为语言文字符号,以及符号的符号——信息系统。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能动的、反思的精神结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人的本质的第三个层次是人的世界。即个体和整体的统一。“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同他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看法相一致的。人的世界并不是历史运动的力场,不是在人之外的盛装人类的容器,它本身就是人的表现,人的活动及其后果的总和,亦即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对象。 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的内涵 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人的问题时所特有的总的方法论。对人的价值问题的探讨也应在这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价值在哲学上是标志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等特定关系的范畴。

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

资料1 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特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与社会不可分。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都必然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最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劳动创造性。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的一种独有的特性就是劳动创造性。人类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改造客观事物,创造了自然界中没有的巨大物质财富,这种对自然界的改造就是人的劳动创造性。人的劳动创造性是人与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动物要得到生存资料,只能消极地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东西,而不能创造出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动物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变自然,但是不能创造。正如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 第二,目的意识性。人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的另一种独有的特性就是目的意识性。人在与周围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由于人类具有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能够在活动的开始和活动之中,就对活动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具有明确的目的。人类的这种目的意识性,就是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社会属性。动物在和外界事物接触的过程中,能够以感觉的形式反映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并通过大脑把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形成动物的心理。但是,动物对事物的反映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由于动物没有意识,所以他们只是凭着感觉和本能进行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恩格斯曾经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从以上人的社会属性可以看出,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在与周围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人类独有的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的属性,是人的本质的外部表现。 资料2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3)人有类似动物的自然欲求:如食欲、性欲、求生欲等。 老师:总结人与动物相同的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 人以上三方面表现可以看出,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然肌体要服从生物发展规律,所以人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了人和动物的联系和共同性,而不能说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它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因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因为本质属性不仅是该类事物的共性,而且是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性。 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板书) (1)人是社会的产物。 (2)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别与联系(板书) 区别: ①层次不同。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的较高层

学生的本质特征

?学生的本质特征(材料分析题) (一)学生具有主体性的人 (1)选择性(2)自主性(3)创造性 (二)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教育、自我能动性的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启发式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启发性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同时,它也是当今社会与科学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人才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论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1)了解和研究学生(2)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3)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4)抓好班干队伍建设(6)制定班级组织的规章制度(7)搞好班级学习管理(8)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9)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阶段性(2)发展的不平衡性(3)发展的整体性(4)发展的个性(5)发展的价值性(6)发展的终身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论述题) (1)专业精神的形成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专业态度、专业道德三方面的内容。 (2)专业知识的拓展 1.学科专业知识的不断加深 2.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不断拓宽 3.教育学科知识的深化 4.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3)专业能力的发展 1.教学设计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学组织管理能力 4.专业自我的建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简答题—— 1.知,既是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既是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动力。3.意,既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思想品德形成的调节力量。4.行,既是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表

人性与人的本质

论人性与人的本质 浙江工商大学黄宏伟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关于人的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性、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种种片面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社会本质。 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 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古代区分人性与物性的直观认识阶段。从古代神话、原始宗教直到古希腊罗马哲学及中世纪的基督教,都属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人们只局限于从人的直接存在即“人性”上,把人性同物性直观地区分出来。有的观点偏重于人的体质特征,柏拉图就把人定义为“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有的观点偏重于人的意识特征。如,基督教把人看作“信仰的生物”。 第二,近代寻找人的“本性”和“本质”的认识阶段。近代思想家不再满足于用直接存在、具体人性来规定人,而开始寻找决定人的普遍性质和深层结构,把它看作具体人性、直接存在的决定者。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强调人性,就是自然的、个体的、由生理欲求支配的,认为人性是从具体的个别的人性中归纳出来的共性。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则认为人性是现象形态,它由深层的即人的理性、伦理本质决定的,强调人的本质具有超自然的、应有的性质,认为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的、族类的、按伦理规范行动的。后一种观点的代表有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人”理论,特别是康德提出的人超越现象世界,个人必须按照人类普遍的伦理规范去行动的“绝对命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则代表了努力综合二者的倾向。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只有实践才是这种统一的现实基础,因而不可能真正克服上述两种观点的“二律背反”。 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了近代哲学对人的片面认识,进一步突出了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创造性、个性和能动性,把人看作是盲目的生命冲动或潜能的自我实现,否定了受理性、伦理必然性的制约,认为人只是一种孤零零的存在和纯粹的可能性。结构主义人类学和符号文化学则强调人的被创造性、社会性和受动性,认为人是“符号世界”或“文化世界”的产物,甚至不过是社会结构之网上的一个“位置”。近现代西方哲学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地位矛盾性的反映,不可能真正克服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社会性和个性、能动性和受动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唱的都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同一“主题歌”:“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3页) 第三,用实践和社会关系科学规定人的本质的认识阶段。这是人类的真正的自我认识,它始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观与人性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社会性和个性、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社会历史实践之中。马克思在理论上解决了前人根本无法解决的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而在实践上真正扬弃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人类解放运动。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三大人种的基本特征

人类三大人种的基本特征 ——学习与探究之四 设计思想 活动目标: 通过梳理三大人种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三大人种的基本特征。 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三大人种的历史资料,学习查阅历史资料、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通过活动,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加深对三火人种特征的印象,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和兴趣,提高表演能力和再现历史的能力。 活动内容:人类三大人种的基本特征 活动方法:表演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创新:学生自由组合,用演讲、舞蹈、相声等多种表演方式进行表演。 深化表演内涵,在表演三大人种基本特征的同时,使学生认识三大人种虽然在生理征上有所不同,但并无种族优劣之分,在人种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准备 1.教师向学生详尽介绍三大人种的起源、基本特征、历史发展及其分布情况,布置本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介绍有关的资料的查询、整理和使用的方法。抽查指导各班组的活动准备情况。 学生自由组合成6个学习小组,组内设组长,全面负责本组的活动:资料收集员,负责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脚本撰写员,负责撰写表演脚本;道具制作员,负责制作表演所需要的化妆道具;导演,负责指导演员的排演和表演;演员,负责表演;评分员,负责展示课各组表演的评分:每班设活动主持人,负责主持活动。 各组组长全面检查本组的活动准备情况。 2.教师检查各组学生的排练情况,进行指导,与主持人一起安排班级排练顺序。学生分小组排练,对小组排练时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纠正。

3.教师检查班级排练情况,进行指导,与主持人一起制定比赛规则和评分办法。学生进行班级排练,对班级排练时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纠正。 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了解了三大人种的起源,了解了三大人种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三大人种的历史发展及其分布情况。今天,我们将用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进一步加深对三大人种基本特征的印象,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和兴趣,提高表演能力和再现历史的能力。下面,有请我们的主持人胡岩竹同学上台主持表演。 主:初二(9)班《人类三大人种基本特征》活动课现在开始,首先请各小组评分员领取评分表,(宣布评分标准):表演脚本60分,表演道具10分,表演技术,15分,团队精神15分。 评委:(领取评分表) 主:如果说彩虹有七种颜色,那么世界上的人种可以说主要由三种颜色组成,即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我们所说的人种主要是在生理上和体态外貌上具有共同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的群体,这种人的群体具有区域性特点。因此,种族所具有的特征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关系也甚为密切,并与其生存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关于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起源的知识,可能是同学们感到最陌生的。下面,请同学们倾听第一组孙语乔、郭晨两位同学的演讲《三大人种的起源》。 第一组:孙语乔、郭晨同学演讲《三大人种的起源》。 主旨:简要介绍三大人种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强调人种间平等的原则。 方式:资料展示与讲解。 内容: 1.总启 2.图片展示(三大人种的知名人士) 3.介绍三大人种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占世界人口百分比 4.分析“世界人种分布图” 5.总结,指出人种间平等的精神。 主:非洲黑人国家虽然贫穷,但他们神秘的黑人文化一直是艺术家、科学家们的追逐对象。到底黑种人与其他种族到底有何不同的地方,使这么多人向往呢?首先让我们通过第二组《黑种人的舞蹈》来了解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_1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树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能够运用所学原理澄清一些错误认识,批判“人性自私论”。 教学重点: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教学难点: 论证“人性自私论”的错误。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六课侧重介绍了客观世界对人的意义以及人们判断客观事物对人有无意义的评价标准,即介绍了价值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 那么,人以及人的活动对人类的意义又是什么?人们判断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有无意义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和活动对人类有意义?这就涉及到人生价值及人生目标问题。高二《思想政治》的第七课就是介绍这方面知识的。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P65-101) 先介绍第一个问题: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的意义问题,即人生价值问题。 设问: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 第一节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P66-77) 设问:人生的真正价值为什么是对社会的贡献? 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人!我和在场的各位都是人,我们作为人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然而,我们可能很少考虑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设问: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的回答是: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P66-69)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在这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对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曾作出过种种不同的回答。课本P66第一段例举了5种说法。 请同学们看投影显示的材料并思考回答:这些说法涉及到人的哪些特征或属性? 媒体显示: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轻松学习 (一)课前准备 1.搜集 (1)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事例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马蜂窝背后人与自然的关系》 《防治沙尘暴关键在于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 (2)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材料 《礼的产生从饮食开始》 《饮食习俗》 (3)关于舍己救人的英雄事例 《舍己救人浩气长存》 《见义勇为、舍己救人》 2.思考 综合上述事例,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导学 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古往今来,众说纷纭。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陆栖两脚动物。”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写道:“人只是食品的过道。” 英国哲学家培根写道:“人不过是自然的仆役。” 英国古典主义诗人蒲柏在《人论》中写道:“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 英国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过一首对人的颂歌: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些说法都没有揭示出人的本质属性或特点,人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是什么呢? (三)自学导引 1.人具有自然属性

归纳:人的自然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________离不开自然界;第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_______的制约;第三,人与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________欲求。 总结: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________和_________的前提条件,是人与其他动物的 __________之处。 2.人具有社会属性 归纳:人具有社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是社会的__________;第二,人的 __________具有社会性;第三,人的__________具有社会性。 3.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格基本特征

人格基本特征 1、人格定义: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候、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2、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人格的整体性。它是指人格不是单一的特质,更不是多个特质或特征的简单堆砌,而是多个身心特质之间相互密切联系的一个有机组织。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整合保证了我们与外界的和谐相处,保证了个体自身的健康完整,同时又是自身发展的前提。一旦这些特质之间出现了断裂,不仅特质间无法实现统整,而且也无法将外界经验统整到自身的人格结构之中,精神分裂症就是极端的代表。 (2)人格的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即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格特征跨情境的一致性,亦即个体的行为虽然随情境变化而有不同,如一个孩子很友好不仅是他在学校表现得很友好,在家里或其他场合都表现得很友好。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的人格也会受到重要事件的影响出现部分人格特质的改变甚至整个人格结构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3)人格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各人格特质的数量、组合方式上,还体现在每种特质的表现方式上,即便都是外向的人,表达方式也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人格也不会完全相同。因为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每个人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4)人格的社会性。人们出生之时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纯粹是生物学的或遗传学的。但出生也就意味着从一个简单的生理环境进入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掌握所处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信念体系、社会风俗等。这种社会化过程在已有的生理基础上赋予了人格更充分的内涵。 3、个性: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下同于其它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在外即个人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个性化就是人存在的方式。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性格;倾向性是需要、动机。 4、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5、气质:个人在生活早期就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是先天的,是体质和遗传的自然表现,很难改变,无好坏之分。 6、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交互影响。 7、认识人格的途径:人格理论、人格评鉴、人格研究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荣格等。弗洛伊德理论: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动力——性本能(利比多);人格发展——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荣格理论:人格结构——自我、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2)、人本论:马斯洛、罗杰斯等。马斯洛+理论:自我实现——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动力——人生来具有的趋向健康成长从而发挥其潜力的内在动力;高峰体验。罗杰斯理论:自我概念;自我发展。 (3)、特质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等(详细见后)。

人的本质作业

试题例析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 2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只有与他人和社会隔离起来才能显现。 这种观点是( ) A抽象的人性论B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C夸大主观意识的唯心论D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3人的价值是价值关系的特殊形式,这意味着这种价值关系的客体是( ) A一种特殊的物B人的有用性 C人的实践活动D人的工具性 4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 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6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

A反映和创造的关系B为己和为他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工具和目的的关系7下列关于人性的观点,属于正确的观点是() A人性善B人性恶C人性有善有恶D人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8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 A现实的人出发B个人出发C抽象的人出发D人的自由出发 9人性决定于() A先天的禀赋B遗传的因素 C后天的社会实践D家庭自身 10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的属性D意识特性单项选择题[答案]1C2A3C4D5D6D7D8C9C10 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人的属性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 A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B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C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D思维属性可以归结于社会属性E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 2在人性问题上,以下观点属于先验论的有() A人生而自由B人性善C人性恶 D人的本性是天赋的E人性善恶决定于社会实践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A人的本质是共同的B人的本质是变化的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human essence 字体[大][中][小]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性,即人的本质属性。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人之初性本善与性本恶的争论。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为人的本质(灵魂)有三部分,即理性、意志和情欲,其中理性居支配地位。人的这种本质的放大就是国家。国家相应于人的本质的三个部分划分为三个等级:国家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具有三种性质:偶然性(如脸白、鼻塌)、固有性(如有两脚、无羽毛)和本质属性(即社会性)。因而提出“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政治动物”(《政治学》)。在近代,16世纪,F.培根提出人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自爱)的性质,一个是社会的性质。对人来说,“保持他对于公众的职责应当比保持他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更为珍贵”(《培根论文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的第一条法则是维护自己的生存,人最关怀的是他自己”,强调人是“社会的生物”(《爱弥儿》),指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生本性。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人自身实在有个使他与万物有别,并且与他受外物影响那方面的自我有别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理性”(《道德形而上学探本》)。黑格尔将人的本质说成是“神圣的理性”,并且指出人的理性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和理解;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和意识,能够进行劳动创造。费尔巴哈提出“人的最高本质就是人本身”,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心(爱)”。马克思早年受黑格尔的影响,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对客体的改造。后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概念。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认识到人是“现实的人”,必须从一定物质生活关系中去把握人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1845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的本质问题。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页)。人的本质是劳动,或者说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展示了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和社会性。人的现实的劳动,一方面构成人和自然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同时又实现了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因此,人的本质的基础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在阶级社会中人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质还应从阶级关系中得到说明。近年来,中国有人认为,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仅仅是指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的表现,是指明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的方法,而不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有人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还有人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参见“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