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28例老年人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

28例老年人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1-07-26T11:07:07.0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罗秀琴侯艳曾红[导读] 临床实践证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不仅能解除关节疼痛,而且能明显改善关节的活动能力。 罗秀琴侯艳曾红 (绵阳市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绵阳医院〉骨科四川绵阳 6210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7-0275-02 临床实践证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不仅能解除关节疼痛,而且能明显改善关节的活动能力。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有其特殊性,所以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实施身心整体护理,对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预防并发症,改善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2000年7月-2010年7月,本科共完成老年人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65~86岁,术前术后给予系统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及以往相同手术的成功病例,以消除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紧张心理,使其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教育患者及家属,使其充分认识到早治疗、早手术的重要性。 2.1.2 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指导每日清晨做深呼吸,深咳嗽数次,吸烟者戒烟,指导病人学会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以预防肺部感染。训练床上正确使用便器,以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和便秘。 2.1.3 加强饮食指导应适当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钙、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尿路感染。针对各种并发病做好有效的控制预防措施。 2.1.4 肢体及关节功能锻炼指导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能耐受的床上运动,例如在牵引床的帮助下进行上肢的主动活动,自己每小时做抬臀活动1次,主动活动踝关节每小时10次,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运动。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术后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观察肢体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及静脉回流状况,伤口敷料及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的变化,1h引流量超过100ml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并评估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止痛措施。 2.2.2 保持正确的体位术后患肢用软枕略抬高,保持外展30°中立位,用皮肤牵引或穿“丁”字鞋固定。双下肢间放软枕或全髋海绵,翻身时要保持髋部和膝部在同一水平线上,防止髋关节内收、内旋。 2.2.3 功能锻炼术日指导患者进行下肢的等长运动,进行股四头肌、胫前肌的收缩以增强肌肉力量,患肢踝关节尽量背伸,每次保持5s后放松,每小时10次;术后第1天进行直腿抬高训练,踝关节背伸抬高患肢,抬高20cm后保持10s轻轻放下,重复进行,每小时可以从10次开始,逐渐增加次数,以能耐受为主。同时可以指导患者床边坐起,注意保持患肢的外展中立位,屈髋角度不得大于90°,以防止关节脱位;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后就可以拄双拐下地走路,要保持患肢的外展中立位,循序渐进慢慢增加活动量。 2.2.4 并发症的预防 (1)预防切口感染:可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有感染可切开清创引流。(2)预防压疮发生:特别是老年患者尤应注意,在患肢制动前提下,将髋部整个托起,使臀部离开床面,解除骶尾部压迫,防止局部潮湿刺激,保持床面平整干燥、无渣屑。(3)防止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嘱患者深呼吸做有效咳嗽,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4)其他:观察末梢血液循环、足部温度、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有无栓塞性静脉炎的征象,观察远端感觉及运动功能情况,以检测坐骨神经功能。 2.2.5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常常抱有抵触情绪,应反复给患者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意义和必要性,告诉病人拖延康复训练将会使手术毫无意义,以增强患者主动训练的信心。 2.3 出院指导 2.3.1 指导患者按出院前的功能训练方法,坚持在床上或站立的情况下进行功能训练,并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 2.3.2 术后3~6周可逐渐恢复大多数且轻微的日常活动,避免干重活及剧烈的体育运动。术后6周内注意做到“六不要”,即不要双腿交叉;不要患侧卧位,侧卧时两腿间放一软枕;不要坐软沙发或矮凳子;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使用蹲厕。注意安全,防止摔倒。行动时要使健侧承受大部分力量,每天行走100m以上,穿平跟低帮的鞋,鞋不能太软。 2.3.3 复诊时间为术后1.5~2个月,但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复诊。 3 小结 因老年人大部分身体机能都有所退化,要重视手术前检查,手术后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以防意外;要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从思想上让患者接受手术及康复训练,且能积极配合;要早期开展康复训练,使患者明白康复的速度和质量完全取决于康复训练,从而积极进行训练并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玲,戚晏,牟静.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0):2054. [2]屈惠琴.麦默通,等.全髋关节翻修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4-45.

老年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方式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方式及注意事项 1、首先做好麻醉前的访视:老年人因外伤致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疾患 , 常需行髋关节置换术解决站立行走的问题,但该手术创伤大,失血多,同时老年患者术前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对麻醉的承受能力低下,使麻醉的风险增高,因此麻醉前应全面详细了解病人全身情况,对麻醉及手术耐受性做出正确评价很关键。 该病人年龄78岁,三天前入院,卧床,存在多年的血压增高病史,入院后血压最高达170/110mmHg(一直未曾使用药物治疗)。入院后ECG检查发现有心肌缺血和频发早搏(房早及室早都有),14次/分钟左右,经过心内科会诊诊断为冠心病可能及心功能I级,无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史,自诉平时无明显胸闷气促胸痛等症状,近期也无明显肺部感染症状。 2、病人进入手术室前应该最好充分的麻醉前准备,麻醉机的常规检测,麻醉药物及其他必要的抢救药品准备好。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查看氧饱和度、评估、同时建立静脉通液,然后吸氧,穿动静脉(如果能够估计术中出血量超过1000ml,可以考虑使用自血回收装置,尽量避免输注异体血,以减少手术风险)。 3、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首选腰麻(或者)及硬膜外麻醉左右,麻醉药物选择低溶度布比卡因或者罗哌卡因,平面应该严格控制在T10以下比较安全,减轻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这个在座的各位老师经验都比我丰富)。(但是根据资料说在施行硬膜外麻醉降压时术中失血量很少会超过300ml)。如果平面过高,会造成交感神经广泛阻滞,从而使血管扩张,血压快速下降,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跳骤停。 4、该病人心电图显示有频发早搏,术前可以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加以纠正,防止术中发生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心衰。(在会诊当时没发现有频发早搏,为偶发性,平时也没有发现心功能不全病史表现,说明可能是代偿性的心功能不全,术中应该严密观察心律的变化及患者的表现。) 5、老年病人心室顺应性降低,使其无法耐受过量的容量负荷,所以术中应严格控制输液的种类、速度和剂量,准确估算失液、失血量,量出为入,防止心功能衰竭和肺水肿的发生。 手术期间输液原则:量出为入 (1)正常维持液量:每小时液体维持量可按体重计算。正常维持量(ml)=每小时需要量(kg/h)×估计手术时间。 (2)术前禁食所致的液体缺失量:术前禁食液体缺失量(ml)=禁食时间×每小时需要量,此部分液体可在第一小时输入1/2,第2、3h各输入1/4。 (3)麻醉丢失量:麻醉后血管的扩张,随麻醉装置不同,吸入冷而干燥的气体,呼吸道液体损失多,吸入加热湿化的气体时,呼吸道液体丧失少。 (4)手术创伤所致液体丢失:一般按小手术补充2ml/kg/h;中等手术4ml/kg/h;大手术6ml/kg/h;腹腔大手术可达15ml/kg/h。 (5)电解质需要量:每100ml水需要量应补充电解质:Na+,K+ ,CL- 。 6、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可能会使用到骨水泥,有5%的病人会发生骨水泥综合征,一般于使用骨水泥后1-10分钟内发生,主要表现为快速的血压下降、低氧血症、心脏骤停、猝死。其机制可能包括两方面的原因: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有直接扩血管作用和心肌抑制作用;空气, 脂肪或骨髓栓子在挤压下进入静脉系统导致肺栓塞(因为长期卧床的病人会造成深静脉血栓)。现在最多的认为主要还是栓塞机制引起。 预防骨水泥综合征的发生,应当在用骨水泥时:

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析

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析 发表时间:2017-01-06T16:26:00.2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5期作者:曾志华[导读]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一般是因为外力所致。 湖南省常宁市中医院湖南衡阳 421500 【摘要】目的:研究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高龄股骨粗空间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内钉治疗方式,试验组采用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关键词】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mented hip arth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Methods:the femoral coarse space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treated 80 cases with frac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roximal femoral nail,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one cement hi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87752.html,pared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bed tim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and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hip function scores were compared.Results: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after treatment,the bed activity time was significantly earli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And the test group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hip function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the curative effect of bone cement type half hip replac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s significant,and it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Bone cement type partial hip replacemen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一般是因为外力所致。老年人一般在受到直接外力撞击、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以及下肢突然扭转时很容易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并且骨折发生后多为粉碎性骨折[1]。由于粗隆部血运丰富,因此患者骨折后很少出现不愈合的情况,但根据临床研究发现患者骨折后很容易出现髋内翻的情况,并且老年患者因身体各方面技能正在逐渐下降,其在骨折后多会因为长时间卧床而出现各种并发症。本研究对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高龄股骨粗空间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年龄在63~84岁,平均年龄(71.25±3.47)岁,其中左侧病变患者22例,右侧病变患者18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在62~83岁,平均年龄(71.39±3.25)岁,其中左侧病变患者20例,右侧病变患者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变位置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详细检查,全面评估其具体病情,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内钉治疗。试验组采用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其中先指导并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有髋关节外侧与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的缝隙进入,同时沿着患者股骨大粗隆将骨折完全暴露。保留粗隆骨折块和筋膜,然后对患者的骨折进行复位处理,于患者股骨颈部位截骨后实施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使用第三代水泥技术为患者安装假肢柄,保证假体柄的高度和倾角准确。其中将股骨小粗隆作为前倾角的参照点,并且要将大粗隆顶端与假体股骨头调整到统一水平直线上,治疗过程中尽量防止因扭转而导致的暴力损伤,并且要防止发生股骨近端骨折的发生。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常规抗炎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并对患者存在的其它合并症进行治疗,加强患者的术后训练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观察,其中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完成。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两组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全髋置换术的麻醉

全髋置换术的麻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了人工股骨头及全髋关节以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临床越来越广泛,使骨科学的范围和内容有了很大改变,也给麻醉带来了新的课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麻醉医师有更宽的知识面,对病人的病史、合并症要有充分的了解,做好术前准备,术中监测和管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一、粘合剂的使用 在全髂关节置换术中运用骨粘合剂(骨水泥),是在骨髓腔内填入骨水泥,再将人工假体插入,可提高人工关节的稳定性,避免松动和松动引起的疼痛,有利于病人早期活动和功能恢复。但在使用过程中,其毒性可被所接触的局部组织、心脏、血管和肺脏吸收引起“骨水泥综合征”。表现为: 1.肺微血栓形成,病人可感胸闷、心悸。 2.心电图显示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包括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 3.低氧血症,心输出量减少 4.肺高压 5.低血压 预防骨水泥综合征的发生,应当在用骨水泥时 1.严密监测PaO2,PaCO2,ETCO2,SpO2,Bp,HR,ECG等; 2.增加吸氧浓度; 3.停用氧化亚氮; 4.补足血容量; 5.必要时给予升压。 二、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全髋关节置换,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据报道,全髋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有的研究高达80%。肺栓塞发生率为3.2%~9.4%,这些病人中有50%死亡。有报道,全髋置换术后死亡的病人50%与肺栓塞有关。肺栓塞对病人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病人死亡率高,而且容易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跳骤停相混淆。对麻醉科医师来说,对术中发生的肺栓塞有足够的警惕非常重要。1.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手术操作步骤及病人的反应; (2)严密监测HR、Bp、SpO2、PaO2、ETCO2等, 对大面积肺栓塞的治疗进行复苏、支持和纠正呼吸与循环衰竭。主要方法包括 1.吸氧、镇痛,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抗休克。 2.空气栓塞时,应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头低位,使空气滞留于右心房内,防止气栓阻塞肺动脉,再通过心脏机械性活动而逐渐进入肺循环,也可通过经上肢或颈内静脉 插入右心导管来吸引右心内空气。 3.高压氧舱可促进气体尽快吸收并改善症状。 4.术后预防用一些抗凝药物,如阿斯比林,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林,可用葡聚糖、双香豆素等。

髋关节置换患者指南

髋关节置换患者指南 简介 骨性关节炎导致的髋关节疼痛会严重影响你的生活。在过去的25年里由于外科手术上很大的改进使得髋关节置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随着世界人口逐渐老龄化,髋关节置换手术(也称为关节成形术)正越来越普及化。 这篇指南将帮助你理解: ·手术的目的 ·手术的过程 ·手术后的效果 相关文献: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指南 解剖 髋关节是如何工作的? 髋关节是体内一个真正的球窝关节。髋关节的窝被称为髋臼,由一个围绕在股骨头上部分深杯状的骨头构成。大腿骨称为股骨,股骨末端的球状物称为股骨头。在髋关节后部围绕它的是厚实的臀部肌肉,髋关节前部由股骨厚实的肌肉围绕。 股骨头及髋臼表面被关节软骨覆盖。在大多数关节中,关节软骨组织有四分之一英尺厚。关节软骨是一种坚实,光滑的物质,允许关节表面彼此滑动,而不受损害。 相关文献:髋关节解剖患者指南 基本原理

手术的目的? 关节炎关节人工关节置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阻止骨之间彼此磨损。这种磨损因此引起疼痛。用人工关节代替疼痛和关节炎的关节,使得关节有一个活动光滑和无痛新的关节面。手术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无痛的活动和更自由的运动。 准备 手术前该做些什么准备? 只有当你了解了尽可能多的手术程序,你和医生才能决定为你做手术。矫形医生会建议由你的保健或家庭医生给你做个详细的体格检查。这是为了确保你有最好的身体条件去耐受手术过程。你也需要和理疗师配合,他将指导你手术后行康复训练。 手术治疗前的观察一个目的是记录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包括你目前疼痛程度,功能和髋关节运动及力量。 手术治疗前的观察第二个目的是去为你马上要做的手术做准备。你要开始锻练你手术后会用到练习。你也会要求去练习使用助行器或拐杖。手术中是否使用骨水泥决定了手术后在你行走时你能负多少的重量。 手术中医生须打开你的髋关节。这会导致你的髋关节早手术后发生脱位的可能。为了防止脱位,患者需严格遵循髋关节避免姿势指南。你的理疗师在术前会和你温习这些预防措施,他还会督促你时时作训练不少于六个星期。六到十二个星期后医生会同意你停止预防措施锻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记录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记录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左侧卧位,体位架固定。常规碘酒、酒精消毒术野皮肤,铺无菌巾单。行右侧髋关节后外侧切口,长约12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电凝止血。切开阔筋膜,显露大粗隆,于大粗隆后方钝性分离臀大肌与臀中肌间隙,保护坐骨神经,牵开臀中肌,显露外旋肌群,于转子间窝处切断外旋肌群(梨状肌、上孑肌、闭孔内肌及下孑肌),用紫线标记。沿股骨骨膜剥离显露小转子,同时暴露髋关节关节囊,切开后侧关节囊,用紫线标记。屈曲内旋髋关节暴露股骨头,使股骨头脱位。见股骨头塌陷、变形,失去正常形态。清除股骨颈基底部纤维组织,在小粗隆上1.5cm处垂直于股骨颈用电锯截除股骨头及股骨颈,取出股骨头。板状拉钩显露髋臼。切除髋臼缘增生骨质,松解关节周围纤维组织。切除髋臼内软组织。依次用44mm-54mm髋臼锉保持外翻45°前倾15°磨削髋臼,达髋臼真臼底,并见软骨下骨广泛渗血,彻底止血冲洗干净髋臼,以髋臼试模测试髋臼大小、方向良好。于外翻45°前倾15°方向打入非骨水泥型56mm(LINK公司人工髋关节)髋臼假体,两枚螺丝钉固定牢固。打入高分子聚乙稀内衬。安徽省中医院骨伤科周章武 清理梨状窝内软组织,于靠近大粗隆根部之股骨颈横断面中点处,依次以直径8-12mm髓腔锉扩大髓腔,然后以2A之股骨柄试模扩大髓腔,按装直径2A股骨假体试模及标准股骨头假体,复位后松紧度满意,取出试模。按装2A股骨非

骨水泥型假体和直径40mm金属股骨头假体,复位髋关节。活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不受限,内旋达45度(并向后推动膝关节,不能造成关节脱位),活动满意。放置自体血回收负压引流管。在大粗隆上用克氏针钻两个小孔分别穿入紫线系牢。清点纱布、器械无缺。缝合阔筋膜、皮下、皮肤。无菌敷料包扎切口。 手术顺利,出血约1000ml,麻醉满意,术后病人安返病房。 本次手术器械及人工髋关节假体由LINK公司提供。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人工全髋关节由人工髋臼和人工股骨头组成。过去二者均用金属,实践证明并发症多,现已不用。目前国内外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制成的髋臼,低强度模量金属制成的人工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的类型和设计较多,主要是股骨头的直径和与骨固定的髋臼面的设计。较厚的髋臼,直径相对小的人工股骨头组成的全髋,头臼磨擦力小,人工臼稳定,局部反应小。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除有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并发症外,尚有人工髋臼的松动,脱位及负重区的超高分子聚乙烯面磨损后引发的局部反应。 [适应证]

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

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骨水泥柄和生物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骨科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意愿,32例为骨水泥组,30例为生物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下地时间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在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物型组在手术耗时、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均优于骨水泥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物柄可能更适合老年股骨颈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 标签:骨水泥柄;生物柄;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股骨颈骨折 随着全球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股骨颈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容易发生骨折部位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肺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技术及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发展,人工髓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逐渐成为公认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2]。现阶段,骨水泥柄和生物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疾病的治疗,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一直是广大骨科医师所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评价两者的临床疗效,笔者对我院6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以上两种材料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2例老年(年龄≥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60~84岁,平均(71± 2.6)岁,骨折类型采用Garden分型法[3]:I型9例,Ⅱ型18例,Ⅲ型22例,Ⅳ型13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确诊,并排外病理性骨折、陈旧性骨折、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骨水泥组32例和生物型组30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在性别、年龄及骨折类型等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62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患肢皮肤牵引或者胫骨结节牵引,完善入院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行手术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常规消毒铺巾,取髋关节外侧切口,逐层切开并打开关节囊,根据患者意愿,分别采用骨水泥柄/生物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常规留置切口负压引流1~2d,并给予抗炎、抗凝、止痛等处理,术后根据患者情况指导进行早期关节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①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术后下地时间;②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4]评估两组患者髋

88例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处理

88例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8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4例,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术中血压波动情况、平均动脉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效果好于对照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血压波动幅度小,平均动脉压高,术后不良反应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各有优点,但腰硬联合麻醉的起效快,药物用量小,麻醉效果好,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等更适应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手术。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麻醉处理;老年人 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所有或部分髋关节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消除和缓解患者髋关节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纠正下肢不等长,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和纠正关节畸形的优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髋关节置换主要用于老年人,老年人因其本身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下降,耐受性有限,因此为手术操作增加难度,且手术过程中常需扩髓、截骨、置入骨水泥等操作,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特点,要求选择麻醉效果好,对患者全身影响小的麻醉方式[1]。本研究对本院2012年9月~2014年6日骨伤科44例髋关节置换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4年6月本院骨伤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4例。观察组男25例,女19例。最大年龄79例,最小60岁,平均年龄69岁。患者身高154.5~177.2 cm,平均身高166.3 cm。 体重50.5~77.5 kg,平均体重66.4 kg。对照组男27例,女17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61岁,平均年龄68岁。身高156.4~181.2 cm,平均身高167.4 cm。体重52.4~78.4 kg,平均体重67.1 kg。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年龄最小60岁,且需要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无相关药物禁忌证。排除标准:排除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及不能配合治疗和护理者。 1. 3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完善术前常规检查,下肢彩超排除术前静脉血栓,肺部X线,心脏彩超,肺活量监测,有合并症的患者术前积极治疗,如肺部疾患给予积极抗感染,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高血压者术前继续用药,控

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 740?吉林医学2017年4月第38卷第4期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 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何君源(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广东中山528400)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应用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高龄病患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患者给予 骨水泥型固定,B组患者给予生物型固定。对比两组患者术后H arris髋关节评分、术中失血量以及手术时间。结果:B 组术后Harris评分、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治疗高龄转 子间骨折方面,采用生物型人工髋关节置换能够明显减少病患失血量及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术后髋关节各项功能 评分情况良好,与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相比,具有更高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高龄;髋关节置换;骨水泥型;转子间骨折;生物型 据临床数据显示[1],我国人口中老年人占有较大比例。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功能运动开始处于衰退 状态,作用能力显著降低,骨组织易发生钙化,继而较容易引 发骨质疏松症,当老年人肢体突然扭转、跌倒后,极易导致骨 折。由于高龄患者活动量较少,长期卧床者较多,因此患有转 子间骨折概率较高,对于转子间骨折患者通常予以手术治疗,其术中多采用生物型与骨水泥型固定方式。因此,为了更好 地分析两种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笔者对接受T H A手术60 例患者进行分析与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 T H A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 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其中A组:男13例,女17 例;年龄70 ~84岁,平均(77. 39 ± 2. 38)岁;病程1 ~5个月,平均病程( 3.03 ±1.06)个月。B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 71 ~85岁,平均(78. 34 ±2. 79)岁;病程2 ~5个月,平均(3. 12 ±1.43)个月。本组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 对象均自愿参与调查研究,已接受相关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 意书,且依从性较好。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A组患者给予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在骨折部位外 侧做切口,分离肌肉并暴露骨折部位,置人向导针,根据患者 个体情况选择合适假体并安装,采用骨水泥型固定方式,清理 手术区域后置人引流管,缝合切口并加压包扎。B组患者采 用生物型固定方式,其他手术操作均与A组相同。在整个操 作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确保引流管通畅;术后指导患者进行适当体位转换以及髋膝屈伸锻炼,告知患 者活动应适量,切忌过量运动;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勿长 时间站立,应遵医嘱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Hams髋关节评分情况及手术 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H am s评分评价标准:包括疼痛、步 态、日常生活、体征表现,查体结果,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 形4分,关节活动5分,总分100分,分值越低说明髋关节病变越严重。分为四个级别,优为90 ~ 100分,良为80 ~ 90分,中为70 ~ 80分,差为<70分。手术情况包括术中失血量、平均 手术时间。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20. 0软件进行分析,计 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G± 0表示,计数资料行/检验,组间 比较用《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〇.05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H am s髋关节评分情况:治疗前,两组患 者Ham s髋关节评分较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B组Ham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〇.〇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病患Harris髋关节评分情况(5;±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A组3045. 23 ±3. 7176. 18 ±3.39 B组3044. 86 ±3. 5578. 42 ±3. 17 i值0. 394 7 2. 643 5 P值0. 694 50. 010 5 2.2比较两组病患术中失血量及平均手术时间:B组患者术 中失血量与A组明显要少,B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与A组明 显要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平均手术时间(5 ± s , min) 分组例数失血量(ml)平均手术时间(min) A组30211. 57 ±43. 4651. 98 ±8.44 B组30182.45 ±20. 1945. 73 ±5.27 i值 3. 328 3 3. 440 4 P值0. 001 50. 001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