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针灸学》练习题

最新《针灸学》练习题

最新《针灸学》练习题
最新《针灸学》练习题

针灸学习题集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 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 《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 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 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 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

卄茁B / \

专著是()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三、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 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 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四、多项选择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 B?操作方便 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

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

A.骨针

B.石针

C.铁针

D.金银针

E.青铜针

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

A.绘制“明堂三人图”

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C?提出阿是穴 D.创用指寸法 E.提出十四经概

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伤寒论》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

A.《针灸大全》

B.《针灸问对》

C.《针灸聚英》

D.《针灸逢源》

E.《神应经》

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

A.针博士一人

B.针助教一人

C.针讲师十人

D.针工二十人

E.针生二十人

五、简述

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

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

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

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六、论述

1、试述针灸的起源。

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

第二章经络腧穴学总论

第1?2节经络系统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2、经络学说

3、正经

4、奇经八脉

5、十四经

6、十五络脉

7、十二经别

8、一源三歧 9、六合 10、十二经筋 11、十二皮部 12、经隧 13、经脉 14、经气 15、经穴 16、气功 17、脑髓 18、经络之气 19、孙脉 20、孙络 21、标本根结 22、气街 23、四海

二、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经络系统中主干是经脉,分支是络脉,小分支是孙脉。()

2、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上。()

3、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灼热等反应。()

4、十四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5、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其排列顺序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6、手三阳经的循行走向是从头走手。()

7、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是从足走腹(胸)。()

8、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9、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手足阴经在胸腹部相联结。()

10、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11、冲脉与诸阳经有联系,又称为“阳脉之海”或“血海”。()

12、十五络脉的命名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经脉名称命名。()

13、十二经脉的别络从其表里经的络穴分出。()

14、阴经穴位能治头面、五官疾病与经络联系有关。()

15、由于十二皮部属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16、“标本”强调经脉分布于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17、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指的是四肢为“根”,头、胸、腹三部为“结”。()

18、《灵枢卫气》指出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19、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20、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腑,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脏。()

21、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

22、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少阳,再次为太阳。()

23、其“有穴通路”是经脉的主要循行路线,一般经穴图和经穴模型都表示这些内容。()

24、四肢部:四肢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25、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太阳在中(侧),少阴、少阳在后。()

26、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大致是手三阴联系胸;足三阴联系腹及胸。()

27、十二经脉在头部的分布,手足三阳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28、手足三阳经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较广泛,大致情况是阳明行于身前,太阳行于身侧,少

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29、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即指其内行部分。()

30、脏腑中,脏为阴,腑为阳。()

31、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于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这就

是所谓的“阴脉营其府”。()

32、阳经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这就是所

谓的“阳脉营其藏”。()

33、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亦有相应的表里相合关系。()

34、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35、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阴经属腑络脏,阳经属脏络腑。()

36、手三阴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

37、手三阳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手走头。()

38、足三阳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足走腹(胸)。()

39、足三阴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是从头走足。()

40、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41、营气运行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顺序,而且与前后正中的督脉和任脉也相通。()

42、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

43、手太阴肺经在无名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44、手厥阴心包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

45、手少阴心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

46、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47、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连。()

48、足少阳胆经大趾次趾外侧与足厥阴肝经连接。()

49、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衔接。()

50、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连接。 ( ) 51、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目外眦交接。 ( ) 52、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内眦衔接。 ( ) 5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 ( ) 54、足太阴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心中。 (

55、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与胸中。 ( ) 56、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胸中。 (

57、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和阴跷脉、阳维脉和阴维脉。 ( )

58、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歧” 。( )

59、十二经别, 十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 不深入体腔, 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 又称“别 行之正经”。( )

60、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 入、出”的分布特点。 ( )

61、从十二经脉分出的称“离” 。( ) 62、十二经别,进入胸腹腔称“入” 。( ) 63、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 ) 64、在头顶部出来的经别称“出” 65、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 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 ) 66、“浮络”为浮行于深沉部位的络脉。 ( ) 67、“孙络”是络脉中最大的分支。 ( ) 68、“血络“是指细小的血管。 ( )

69、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 )

70、经筋的作用是约束骨骼,活动关节, 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 势。( ) 71、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步部位。 ( )

72、经络的作用是:沟通上下,网络全身;运行阴阳,协调气血;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 导作用,调整

感应。 ( )

73、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 74、 《灵枢 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关节” 。( ) 75、 《灵枢 刺节真邪》所言:“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

76、 《四总穴歌》所说的: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是典型

的循经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 (

) 三、单项选择

1、 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 )

A. 阴阳,五行,脏腑三方面的内容

B. 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C ?阴阳,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D.五行,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E ?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2、 手足三阳经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

A. 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C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 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

D.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E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3、 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分布皆是( )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C.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D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E ?以上都不是

4、 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

A.从手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足走腹

D.从头走足

E.从足走胸 5、 十二经脉中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在( )

A.额头部

B.面部

C.上肢部

D.胸腹部

E.下肢部 6、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不同之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不直属脏腑

B.无表里配合

C.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 E. 除带脉外都自下而上走行 7、 督脉的生理作用是( )

A.调节冲任督带

B.总督奇经八脉

C.调节阳经经气

D.调节阴经经气

8、 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 )

A.足阳明胃经

B.督脉

C.任脉

D.冲脉

E.足太阴脾经

9、 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 )

A.督脉

B.足太阳膀胱经

C.阴阳跷脉

D.阴阳维脉

E.足少阳胆经

10、 督脉别络散布于( )

A.腹部

B.胸胁部

C.头部

D.腰骶部

E.以上都不是 11、 脾之大络分出的部位的穴位是( ) A.丰隆 B.内关 C.大包 D.公孙 E.支正 12、 十二经络脉的走向规律是( ) A.阴经会合于阴经,阴经归并与阳经 B.呈网状扩散

C.

与十二经脉共同传注 D.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

E.以上都不是

13、 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 )

A. 奇经八脉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脉

E.十二皮部

14、经络系统中能加强经脉之间浅表联系的主要是( )

A. 十二皮部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五络脉

E.奇经八脉 15、下列除… 外,其循行走向均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

A. 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手三阴经

D.足三阴经

E.十二经络脉 16、寸口之中太渊穴处为何经 “本” ( )

A. 手少阴经

B.手太阳经

C.手太阴经

D.手阳明经

E.手厥阴经

四、双项选择

1、关于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哪些是错误的( )

A. 阴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阳经

B. 阳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阴经

C. 督脉别络散于头

D. 没有专属的腧穴

E.调节十二经气

D. 任脉别络散布于胸胁

E ?脾之大络散于腹部

2、 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的奇经是( )

A.督脉

B.阴维脉

C.阴跷脉

D.阴维脉

E.阴跷脉

3、 足太阳膀胱经的根结部位分别是( ) A.涌泉 B.至阴 C.命门(目) D.大敦 E.窗笼(耳)

4、

手少阴心经的标本部位相应腧穴是( ) A.太渊 B.神门 C.内关 D.心俞

五、多项选择

1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有() A. 针灸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B. 气功导引中体内气的流动 C. 腧穴主治功能的归纳 D.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E. 解剖和生理现象的观察 2、 经脉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 A.手足三阴经三阳经

B ?奇经八脉

3、 起于胞中的奇经有()

A.冲脉

B.带脉

C.任脉

D.督脉 4、根据《灵枢?卫气》篇的论述,人体的气街部位在:

A.胫

B.胸

C.肾

D.腹

E.头

六、简述

1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部分? 2、 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3、 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 4、 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5、 奇经八脉有何生理特点及功用? 七、论述 1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及主要作用是什么?

2、 标本根结,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3、 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第3?6节腧穴概论

一、 名词解释

1、腧穴

2、经穴

3、奇穴

4、阿是穴

5、特定穴

6、五腧穴

7、原穴

8、络穴

9、郄穴10、下合穴11背俞穴12、募穴13、八会穴14、八脉交会穴15、交会穴16、自

然标志定位法17、骨度分寸定位法18、指寸定位法19、中指同身寸20、拇指同身寸21、 一夫法22、活动标志 二、 填空

1、 针灸起源于 _______ 时代。

2、 针灸疗法具有 _____ 、 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等优点。

3、 据鉴定认为针法的原始工具是 ________ 。

4、 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 ________ 。

5、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 ________ 。由 _代 _________ 编著。

6、 —代著名医家 ________ 在其著作 ________ 中绘制了 “名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 寸法。

E.天池

C.十二经筋

D.十五别络

E.十二经别

E.阴维脉

()

7、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_________ 于1026年撰成______________ ,并刻于石碑上供人们参抄拓

印。

&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是由_________ 时期的医家______ 设计铸造的。

9、灸法最早盛行的时期是________ 。

10、___ 代 _____ 于公元1341年著____________ ,将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

11、明代针灸家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 ,由__________ 编撰。

12、我国针灸史上载至清末有过三次较大的总结,其代表著作分别是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13、经络是_________ ,__________ 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_系统。

14、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文献,

即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15、《论语?季氏》篇将人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时是“__________ ”,壮年时是“”

老年时是“______ ” ,说明那时已把“________ ”变化看成是生命的主要特征。

16、《管子?水地》篇还说:“水者地之_______ ,如筋脉之 ______ 者也”。

17、《灵枢?经脉》:“人始_,先成____ ,精成而脑髓 _,骨为 _,脉为_,筋为_ , 肉为 _,皮肤坚而毛发 _,谷(饮食)入于 _,脉道以 _,血气乃 _。

18、《灵枢?脉度》:“经脉为 _,支而横者为 _,络之别者为 _。”

19、经络系统包括、、、、和十二皮部。

20、《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___ ,外络于支____ ”。

21、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_______ ”。

22、十二经脉的名称原则是由__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 三部分组成。

23、四肢部:四肢内侧面为 _,外侧面为 _。手足阴经分布于四肢的______________ ,手足阳经

分布于四肢的_________ 。

24、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太阴、阳明在 _,厥阴、少阳在 _,少阴、太阳在 _

25、脏腑有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亦有相应的______ 相合关系。阴经为 _

属于—,阳经为__________ ,属于_。

26、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 ___ 关系,阴经属_________ 络_________ ,阳经属

络_。

27、《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藏走 _,手之三阳从手走 _ ,足之三阳从头走 _ 足之三阴从足走_。

28、《灵枢》中有“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___ ”。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

来,构成“__________ ”的气血 _______ 关系。

29、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_____ ,卫气行于脉—。

30、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_______ 部衔接。

31、手太阴肺经在________ 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32、手少阴心经在________ 与手太阳小肠经连接。

33、手厥阴心包经在_______ 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

34、足阳明胃经在__________ 与足太阴脾经相连。

35、足太阳膀胱经在_________ 与足少阴肾经相连。

36、足少阳胆经在________ (外侧)与足厥阴肝经连接。

37、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___________ 部衔接。

38、手阳明大肠经合足阳明胃经在___________ 连接。

39、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_________ 交接。

40、手少阳三焦经合足少阳胆经在____________ 衔接。

41、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___________ 衔接。

42、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____________ 。

43、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__________ 。

44、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______________ 。

45、《灵枢?营卫生会》:“阴阳相_____ ,如环无 ______ ”。

46、奇经八脉,包括 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_ 、________ 和阴维脉。

47、督脉行于_____ 正中线,任脉行于______ 正中线,任、督二脉各有本经所属________ ,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___________ ”。

48、任、督、冲三脉皆起于 _同出于_而异行,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49、十二经别十从十二经脉__________ 分出,深入________ ,以加强________ 相合关系的支脉,又“别行之________ ”。

50、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分布特点。从十二经脉分出称“_____________ ”,进入胸腹腔称“”,在头项部出来称“ __________ ”,与表里经别同—”。

51、手足三阴三阳经别,阴阳______________ 关系组成六对,称为“____________ ”。

52、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________ 络、躯干后的______ 络及躯干侧

的________ 络,共十五条,称“_______________ ”。

53、络脉按其形状、大小、深浅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________ ”为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_________ ”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____________ ”则指细小的血管。

54、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相应的___________ 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___________ 。

55、经筋各起于四肢________________ ,结聚于_____________ 禾廿_________ 咅有的进入

腔,但不像经脉那样_____________ 脏腑。

56、经筋的作用是___________ 骨骼,活动 _______________ ,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___________ , 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

57、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_______________ 的皮肤部分,属______________ 及其络脉的

部位。

58、由于皮部位于人体最_________ 层,所以是_________ 的卫外屏障。

59、《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布也,邪客于皮则__________ 开,开则 ______ 入客于络脉,络脉_________ 注于经脉,经脉________ 入舍于府藏也”。

60、经各的作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1、《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___________ ,处 __________ ,调 __________ 不可不通。”

62、《灵枢?脉度》:“内_____ 脏腑,外 _________ 腠理。”

63、《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_________ 秘,精神__________ 治”。

68、《素问?缪制论》说:“夫邪之客于__________ 也,必先舍于_________ ,留而不去,入舍于___________ ,留而不去,入舍于 ______________ ,留而不去,入舍于______________ ,内

连_____________ ,散于 ___________

69、《灵枢?官能》说:“串于_____________ 气,明于 __________ 隧。”

70、《灵枢?九年十原》说:“刺之__________ ,气____________ 而有效。”

71、《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_________ ,补其不_________ ,阴阳 __________ 复”。

72、《灵枢?经水》说:“审、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 视其寒温盛衰而

调之”。

73、《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视其经络_________ ,以上下逆从_______ 之”。

74、在足阳明胃经上,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是________ 穴。

75、《素问?皮部论》说:“皮有_____ ,脉有___________ ,筋有____________ ,骨有 _________ ,

其所生病________ ”。

76、《灵枢?九针十二厚》:“神气之所游行___________ 入也”。

77、腧穴是脏腑经络________ 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___________ 和针灸等治

法的___________ 。

78、《灵枢?九针十二厚》说:“五藏有疾也,应出____________ ,十二原各有所出,明

知_________ ,睹其应,而知__________ 之害矣”。

79、《内经》记载穴有穴名者约________ 穴左右。

80、明代《针灸大成》记载腧穴有_________ 穴。

81、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经穴总数__________ 穴。

82、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_________ 、_______ 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83、凡末归入_______ 范围,而有具体的___________ 和_______ 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

穴”。

84、足三阴经在____________ 以下的排列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85、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为:肺大肠一胃一脾?一、

_______ * ________2—* 肾■、___ ■ > *■肝。

86、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___________ ;督脉的别络从 _________ 分出后散布于头,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____________ 。

87、《四总穴歌》所说的“肚腹____________ 留,腰背 __________ 求,头项寻 __________ ,面口收”。是典型的循经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

88、《医学入门》说:“医而不明_________ ,犹入夜行 ____________ ,业者不可____________ !”

89、晋代《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经穴共_________ 穴。

90、阿是穴,又称__________ 穴、 __________ 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_______ 穴,又不是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91、“阿是穴”之名见于唐代《 ______________ 》。

92、《灵枢?五邪》说:“以手疾_______ 之,快然乃 _______ 之”。

9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______ ,各有处______ ”。

94、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

体现在__________ 和_________ 两方面。

95、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96、腧穴的主治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7、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__________ 归类的腧穴,称为________ 穴。

98、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 、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在四肢躯干的以及全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 (一)一、绪言部分。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1、毫针刺法。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 b、手法练习 c、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6、行针手法。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7、得气。此步骤很关键,它关系到针法疗效好坏;医者得气则其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患者得气会有酸麻重胀之感,亦有“雷霆乍惊”“如鱼吞钩而浮沉”之反应。8、毫针补泻手法,主要以捻转补泻合提插补泻为主,兼以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操作手法;复式手法可见于烧山火、透天凉。9、留针与进针,留针实践根据病人情况而定,虚者宜补,时间可稍长些,实者宜泻,时间稍短些;临床上留针通常不超过30min。出针补者为快出,用干棉球按针孔直至无出血现象,泻者出针为摇大针孔,无须铵压针孔。 10、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临床上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情况,医者不能慌张,应按照有关处理方法进行应对。11、针刺注意事项。 四、灸法。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其种类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有灯火灸和天灸等。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书中以详细介绍。 五、拔罐法。现代常用玻璃罐和抽气罐。其吸附方法分为火气法(闪火、投火、滴酒、贴棉法)、水吸法、抽气吸法。要使拔罐得到疗效,还可以施用几种行罐方法,如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 六、其他针法。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二)一、经络总论。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及分布,简要了解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作用。然后了解了经络的相互作用关系。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档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 二、单项选择 1、C2、B3、D4、E5、C6、A7、C 三、双选题 1、AE2、BC 四、多选题 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 二、单项选择1、C2、B3、D4、E5、C6、A7、C 1、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针灸治疗学儿科妇科试卷1603231433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试卷1603231433 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围:xxxxx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2B铅笔填涂 2.提前5分钟收答题卡 一、单5选1 (本大题共50小题,共50分。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 的一项) 1.产后乳少而浓稠,乳房胀满而痛,伴胃脘胀闷,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气海、血海 B. 足三里、中脘 C. 关、期 门 D. 行间、三阴交 E. 公、关 2.针灸治疗滞产气滞血瘀型,宜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太冲 B. 气 冲 C. 关 D. 气海 E. 足三里 3.针灸治疗急惊风的常用方法为 A. 补法 B. 泻法 C. 可以用补法,也可以用泻法 D. 补法与泻法交替运用 E. 平补平泻 4.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关、合谷 B. 三阴交、太冲 C. 太冲、太 白 D. 脾俞、胃俞 E. 肾俞、关元 5.治疗肾阳亏虚型崩漏,除针刺主穴外可再加 A. 气海、命门 B. 膈俞、中脘 C. 肾俞、 太溪 D. 期门、肝俞 E. 足三里、脾俞 6.治疗子宫脱垂日久伴湿热下注者,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再加 A. 中极、蠡沟 B. 中脘、足三里 C. 肾俞、 阴陵泉 D. 三阴交、维道 E. 归来、带脉

7.产后乳少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伴神疲食少,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关元、气海 B. 足三里、三阴交 C. 关、期门 D. 太冲、行间 E. 血海、膈俞 8.治疗气血不足型经前期紧综合征,除针刺主穴外,还应加用 A. 脾俞 B. 太 溪 C. 肾俞 D. 丰隆 E. 中脘 9.治疗子宫脱垂初期之脾气虚证,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再加 A. 中极、蠡沟 B. 中脘、足三里 C. 归来、 足三里 D. 肾俞、阴陵泉 E. 中极、带脉 10.治疗经前期紧综合征的主穴是 A. 神门、百会、太冲、膻中、三阴交 B. 脾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膻中 C. 肾俞、神门、百会、太冲、血海 D. 丰隆、百会、太冲、血海、三阴交 E. 中脘、太溪、三阴交、气海、膻中 11.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在基本处方基础上加心俞外,还应加用 A. 肾俞、肝俞 B. 期门、足三里 C. 太冲、 涌泉 D. 气海、脾俞 E. 神门、关 12.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下列各项中除( )外皆为须注意的事项 A. 帮助患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B. 对患儿不良行为要耐心教育 C. 关怀和爱护患儿 D. 打骂、歧视患儿 E. 对学习困难者应予指导、帮助 13.治疗百日咳初咳期,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合谷、外关 B. 天突、孔最 C. 太渊、 太白 D. 脾俞、足三里 E. 关、庭 14.下列各项中除( )外皆为治疗急惊风的常用穴 A. 水沟 B. 中 冲 C. 合谷 D. 太冲 E. 关元 15.治疗疳证如用穴位割治的方法,一般取 A. 外关 B. 八 邪 C. 八风 D. 大鱼际 E. 小鱼际 16.治拧肝肾亏虚型闭经,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中脘、足三里 B. 太溪、肝俞 C. 膈俞、 血海 D. 脾俞、太冲 E. 太冲、期门 17.下列各项中除( )外,都能治疗气血不足型闭经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 2.经络系统 3.十二经脉: 4.砭石: 5.“阳脉之海”: 6.经气: 7.“一源三歧”: 8.十五络脉: 9.经络学说: 10.“六合”: 11.“气街”: 12.五输穴: 13.“肺系”: 14.募穴: 15.“陷下则灸之”: 16.“感觉阈”: 17.隔姜灸: 18.平刺: 19.四总穴” 20.艾炷灸 二、判断题 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 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上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5.经脉循行中与耳有联系的经脉有2条。( ) 6.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 7.下合穴中,三焦下合委中,胆下合穴为阳陵泉。( ) 8.丰隆穴的定位: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 9.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 10.胎位不正首选至阴穴。( ) 11.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并深入内脏。( ) 12.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太渊、鱼际、经渠和尺泽。( ) 13.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带脉,而内关通阴维脉。( ) 14.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皮肤上。( ) 15.大肠经的郄穴是手三里。( ) 16.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不经过手(足)掌部。( ) 17.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池。( ) 18.瘀血腰痛的配穴为膈俞、次髎。( ) 19.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有“阴脉之海”,“血海”之称。( ) 20.中风的中经络型的针灸治法为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主穴选内关、水沟。( ) 三、单项选择题 1.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 2.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3.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针灸学试卷

zhen787546516@https://www.wendangku.net/doc/836537796.html, **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试卷A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阳经与阳经在(1)部相接,阴经与阴经在(2)部相接。 2、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3)经;凡属六腑的经脉都称为(4)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是结合(5)、(6)、脏腑三方面而命名的。 4、奇经八脉中的督脉能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为(7)、任脉能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为(8)、冲脉称为“(9)”海,又称(10)。 5、《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11)头项寻列缺,(12)。 6、十四经穴的特点是(13)、(14)及(15)。 7、人体的(16)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17)的施术部位。 8、腧穴的主治作用分为(18)、(19)、(20)。 9、八脉交会穴是指(21)与(22)相通的八个腧穴。 10、手少阴肺经共(23)个穴;足厥阴肝经共(24)个穴。 11、《黄帝内经·灵枢》篇说:“凡用针者,(25),(26),宛陈则除之” 12、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的经脉是(27)。 13、灸法是一种温热刺激,对(28)效果好。 14、(29)是治疗小儿疳疾的有效穴。 15、十二经脉的络穴在临床上具有治疗(30)有关病症的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21分) 1、位于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的穴位是() A、中渚 B、鱼际 C、大陵 D、列缺 E、太渊 2、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 A、从手走头 B、从头走足 C、从胸走手 D、从足走腹 E、从足走头 3、入上齿中,回出环绕口唇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督脉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4、在胸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单位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5、关元穴位于() A、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B、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4寸 C、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0寸 D、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E、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6、在八会穴中,血会穴是() A、血海 B、中脘 C、内关 D、膈俞 E、绝骨 7、循行在前臂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太阳小肠经 8、在侧头部,额角发际上0.5寸的穴是() A、神庭 B、上星 C、头维 D、天柱 E、风府 9、太阳穴的正确位置是() A、眉梢外1寸处 B、目外眦外1寸处 C、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D、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后0.5寸 E、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10、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的穴位是() A、京门 B、期门 C、日月 D、章门 E、大包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总结 或许针灸是个小专业,各网站关于针灸学的中级考试的资料相当少,本人考完了2009年的考试,愿意发到网站上跟诸位要考针灸的朋友共享考试经验: 中医针灸学中级考试复习要点、考试技巧及各科考试比例 注意:试题完全出自题库,随机抽取,没有所谓重点非重点的区别。所以千万不要押重点。 第一场:总体评价:难度偏难 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22%、内经3%、伤寒3%、金匮3%、温病3%、中药学33%、方剂学33%。(以上为大概比例) 复发的基本特点: 1. 轻粉的散剂剂量? 2. 连朴饮主治: 3. 三仁汤主治: 4. 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都含有的药物是: 5. 肺其华在? 6. 五脏的生理特点?考察内经原文 7. 非疠气致病特点的是? 8. 下列药物苦寒有毒的是:选项有甘遂、芫花等 9. 既能祛风湿又能清湿热的药物是: 10. 砂仁、豆蔻的共同功效? 11. 既能利尿清淋又能清肺止咳的是? 12. 温脾汤和黄龙汤都有的药物是? 13. 《脉要精微论》中:胸中之府指的是? 14. 温热类温病阴虚火炽型所选方剂? 15. 血虚之寒疝方剂? 第二场:总体评价:难。相关知识:中医诊断学25~35%、诊断学基础(原名为西医诊断学)25~35%、医古文5~10%、传染病学5~10%、医学心理学5~10%、医学伦理学5~10%、卫生法规5~10%。 诊断学基础 1.发热伴眼结膜充血的是: 2.满月面容见于: 3.面具面容见于: 4.左心功能不全的体位: 5.语颤增强见于:备选有胸腔积液、气胸、压迫性肺不张 6.奥-弗杂音见于: 7.格-斯杂音见于: 8.板状腹见于: 9.轻度脾肿大见于: 10.中度脾肿大见于:选项有败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红斑狼疮、骨髓纤维化 11.白细胞减少见于:

2017年基层大专 《针灸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针灸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 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 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 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 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 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 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 答案: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 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 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 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 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 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 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 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 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精品】第一单元针灸学发展概况.doc

第一单元针灸学发展概况 细目:针灸学发展简史 要点: 针灸学代农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及主要内容特点 第二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纽?成 要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屈络衣里关系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细目二: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奇经八脉的功能 细目三:十五络脉 要点: 1.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 2.十五络脉的作用 细目四:十二经别 耍点: 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 2.十二经别的作用 细目五:十二经筋 要点: 1.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2.十二经筋的作用 第三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经络的作用 要点: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要点: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辨证归经 3.指导针灸治疗 第四单元腌穴的分类 要点: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五单元脸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细目一:主治特点 要点: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细目二:主治规律 要点: 1.分经主治规律 2.分部主治规律 第六单元特定穴 要点: 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第七单元脸穴的定位方法 要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第八单元手太阴肺经、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第九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嚅、肩關、扶突、迎香 第十单元足阳明胃经、穴 要点:

针灸治疗学考试试卷A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中风脱证选用神阙穴宜采用 A隔姜灸B隔蒜灸C隔盐灸D隔附子饼灸E温针灸 2.下列属于近部取穴的是 A高热取大椎、曲池B气病胸闷取膻中C目赤肿痛取行间 D口喎取地仓、颊车E脱肛灸百会 3.下列属于本经取穴的是 A咳嗽取尺泽、列缺B胃病取内关、足三里C牙痛取行间、合谷 D脱肛取百会、长强E流涎取合谷、承浆 4.治疗失眠多梦取神门、大陵是哪类取穴法 A远部取穴B对症取穴C近部取穴D上下取穴E左右取穴 5.下列哪个穴位不常用于治疗脱证 A关元B气海C人中D足三里E中冲 6.下列各穴,即是脾之募穴,又是脏的会穴的是 A中脘B章门C期门D巨阙E以上都不是 7.八脉交会穴中与任脉跷脉相通的穴位是 A公孙B后溪C照海D足临泣E列缺 8.男患67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脘腹痞满,时有疼痛,纳少,舌苔薄白,脉弦。宜选穴 A支沟,期门,太冲B支沟,天枢,大肠俞,太冲C支沟,气海,上巨虚 D支沟,大横,上巨虚E以上都不是 9.阳经五输穴与其表里经的同名五输穴所属五行属性的关系是 A我生B我克C生我D克我E以上都不是10.小儿遗尿属肾气不足的治疗,除取膀胱俞、中极之外还应加用 A肾俞,命门,肺俞B肾俞,命门,腰俞C肾俞,太溪,三阴交 D肾俞,交信,水道E肾俞,水分,归来 11.对于肝肾亏损的痿证治疗上宜以 A足少阴肾经穴为主B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C足太阴脾经穴为主D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E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12.和眩晕的病因病机关系最小的是 A风阳上扰B心神不宁C痰浊上蒙D气血亏虚E肝肾阴虚 13.高热宜选下列哪组穴位最合适 A大椎,曲池,外关,合谷B大椎,风池,内关,神门 C大椎,陶道,神门,合谷D大椎,足三里,复溜,合谷 E印堂,百会,内庭,肩井 14.面瘫的发病是由于

针灸学期末复习 重点穴位 位置 主治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联络喉咙】: 中府(肺之募穴){横平第1肋间,旁开6寸}→ 尺泽(合穴){肘横纹上}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急症→ 孔最(郄穴){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太渊线}→ 列缺(络脉;八脉交会穴:通任脉){腕掌侧远端横纹1.5寸。简便取穴:虎口平直交叉}头项寻列缺→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 鱼际(荥穴){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出}→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点刺放血:咽喉肿痛,昏迷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 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咽喉肿痛,热病,昏迷。可点刺放血→ 合谷(原穴){第2掌骨桡侧中点。简便取穴:拇指指间关节横纹,另一双拇、食指指蹼缘}面口合谷收。外感病。镇痛要穴。孕妇禁用→ 阳溪(经穴){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鼻烟窝”}→ 偏历(络穴){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曲池连线}→ 手三里{肘横纹下2寸。阳溪曲池连线}→ 曲池(合穴){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清热要穴,隐疹→ 臂臑{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 肩髃{肩峰外侧缘前段与肱骨大结节凹陷之间。简便取穴: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凹陷}→ 扶突{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一般不用电针,引起迷走神经中枢反应→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四白{眶下孔}→地仓{口角旁开0.4}→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紧时咬肌隆起}→ 下关:闭口→头维{入发际线0.5,头正中旁开4.5}→ 人迎{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 梁门{脐上4寸,旁开2寸}→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针灸学试题库完整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 A1型题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资生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答案:1.C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 A.唐代—孙思邈 B.晋代—葛洪 C.宋代—王执中 D.晋代—皇甫谧 E.宋代—王惟一 答案:2.D 3.《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 A.354个 B.359个 C.361个 D.349个 E.152个 答案:3.D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 A.王执中 B.杨继洲 C.王惟一 D.李时珍 E.滑寿 答案:4.C 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 A.唐代 B.晋代 C.战国 D.元代 E.宋代 答案:5.E 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A.王焘 B.李学川 C.杨继州 D.高武 E.李时珍 答案:6.C 7.继《内经》、《甲乙经》之 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D.《十四经发挥》 E.《奇经八脉考》 答案:7.A 8.《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A.滑伯仁 B.李学川 C.杨继洲 D.皇甫谧 E.王惟一 答案:8.A 9.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 是 A.李时珍 B.李学川 C.杨继洲 D.王惟一 E.滑寿 答案:9.B 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 A.公元6世纪 B.公元7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7世纪 E.公元9世纪 答案:10.D 11.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 是 A.阳明、少阳、太阳 B.少阳、太阳、阳明 C.太阳、阳明、少阳 D.少阳、阳明、太阳 E.太阳、少阳、阳明 答案:11.A 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 是 A.厥阴、少阴、太阴 B.少阴、太阴、厥阴 C.太阴、厥阴、少阴 D.厥阴、太阴、少阴 E.太阴、少阴、厥阴 答案:12.C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 以下部位排列是 A.太阴、少阴、厥阴 B.厥阴、太阴、少阴 C.少阴、太阴、厥阴 D.厥阴、少阴、太阴 E.少阴、厥阴、太阴 答案:13.B 1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错 误的是 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阳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答案:14.C 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 交接的部位在 A.头部 B.胸腹部 C.面部 D.手足末端 E.上肢部 答案:15.D 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 交接部位在 A.头面部 B.颈项部 C.胸腹部 D.四肢末端 E.胸部 答案:16.A 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 经)交接部位 A.胸腹部 B.胸中 C.腹部 D.四肢部 E.头面部 答案:17.B 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 是 A.手少阴—手太阳 B.足厥阴—足少阳 C.手阳明—手太阴 D.手少阳—手少阴 E.足太阳—足少阴 答案:18.D 19.不属于奇经八脉循行的 特点是 A.除带脉横向循行外 B.其余均为纵向循行 C.纵横交错地循行 D.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E.经与经之间有相互交接规 律 答案:19.E 20.十二经别是指 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 的别行部分 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 的别行部分 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 的别行部分 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 的别行部分 E.十二正经离、入、合、出 的别行部分 答案:20.A 21.不是十二经筋的循行走 向 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B.行于体表 C.不入内脏 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E.入走体腔 答案:21.E 22.不是经络的作用 A.运行气血 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 D.保卫机体 E.活血祛瘀 答案:22.E 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 的交接部位在 A.心中 B.肺中 C.肝中 D.胃中 E.胸中 word 可编辑..

针灸治疗学试卷B答案

针灸治疗B 一、名词解释 1、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快,可以不留针,且针用泻法以 清泻热毒。 2、经穴触诊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是根据内脏有疾可通过经脉在体表出现各 种不同的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的原理,在一定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进行触扪、按压,寻 找各种阳性反应,从而判断病在何经的方法。 3、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4、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或胃腑失于温煦及滋养所致。临床上以腹部近心窝处经 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又称“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 5、中经络为中风的一种,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斜,偏身麻木。无神昏,病位浅,病 情轻。 二、填空题 1、疏通经络 2、以经取之 3、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相应组织器官 4、局部选穴、邻近选穴、循经远取、辨证选穴 5、补,泻 6、,↓ 7、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 8、孔最,梁丘 9、腑病,上巨虚 10、太溪,神门 三、简答题 1、(1)、疏通经络(2)、扶正祛邪(3)、调和阴阳 2、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解表。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处方:鱼际、尺泽、合谷、曲池、外关、大椎。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大椎、少商点刺出血。 四、判断题√√×√√ 五、病案分析 病名(1分):中风 证型(2分):中脏腑,脱证 治法(1分):回阳固脱。 所选经脉(2分):以任脉、督脉穴为主。 处方(3分):关元、神阙、足三里、水沟、内关。 随证配穴(2分):烦躁不安者,加:四神聪。 刺灸方法(2分):以大艾炷灸关元、神阙,无问壮数,以危候转轻为佳,足三里可针灸并施。水沟、内关平补平泻法。 方义(2分):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且又联系命门之真阳,故为阴中有阳之穴;神阙位于脐中,脐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故取任脉的关元、神阙两穴重灸,以回阳救逆而救虚脱。足三里可益气养血。水沟、内关开窍醒神。 六、选择题ACCAB AADCA AACDD AABCA

《针灸学》试题A卷

《针灸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可携带文具可携带文具和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经外奇穴 2、骨度分寸法 3、灸法 4、行针 5、阿是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针刺印堂采用进针方法____________。 2、经络系统包括、、、和十二皮部。 3、太溪穴位于、外关穴位于。 4、常用的火罐法包括、、和。 5、.三棱针古称_________,常用的三棱针刺法包括、、和 刺络法 6、.针具高压消毒在_____kPa大气压,_______高温下,保持______分钟。 7、合谷穴的定位在,血海穴的定位在。 三、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______ A《内经》 B《素向》 C《灵枢》 D《针灸甲乙经》 2、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______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3、胸剑联合至脐中的骨度是______ A 7寸 B 6寸 C 8寸 D 10寸 4、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是______ A 13寸 B 14寸 C 16寸 D 15寸 5、口角旁开0.4寸,向上直对瞳孔的腧穴是______ A颊车 B颧髎 C地仓 D承泣 6、前正中线、脐上4寸的腧穴是______ A梁门 B中脘 C上脘 D膻中 7、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的腧穴是______ A太溪 B昆仑 C三阴交 D阴陵泉 8、刺法古称______ A砭刺 B艾灸 C针灸 D针砭 9、捻针法的角度一般应掌握在______ A 90o左右 B 270o左右 C 180o左右 D 360o左右 10、行痹配穴是______ A合谷、太冲 B风门、列缺 C膈俞、血海 D肾俞、三阴交 四、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腧穴的主治特点有______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特异治疗 E双向治疗 2、针刺深度应考虑哪些因素______ A年龄 B体质 C病情 D部位 E季节 3、行针基本手法有______ A提插法 B弹法 C捻转法 D刮法 E摇法 4、灸法的作用有______ A温经散寒 B扶阳固脱 C消瘀散法 D防病保健 E解毒杀虫 5、施灸的禁忌有______ A病情禁止 B部位禁止 C穴位禁止 D睛明 E承泣

针灸治疗学儿科妇科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试卷33 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范围:xxxxx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2B铅笔填涂 2.提前5分钟收答题卡 一、单5选1 (本大题共50小题,共50分。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 的一项) 1.产后乳少而浓稠,乳房胀满而痛,伴胃脘胀闷,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气海、血海 B. 足三里、中脘 C. 内关、 期门 D. 行间、三阴交 E. 公孙、内关 2.针灸治疗滞产气滞血瘀型,宜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太冲 B. 气 冲 C. 内关 D. 气海 E. 足三里 3.针灸治疗急惊风的常用方法为 A. 补法 B. 泻法 C. 可以用补法,也可以用泻法 D. 补法与泻法交替运用 E. 平补平泻 4.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内关、合谷 B. 三阴交、太冲 C. 太冲、 太白 D. 脾俞、胃俞 E. 肾俞、关元 5.治疗肾阳亏虚型崩漏,除针刺主穴外可再加 A. 气海、命门 B. 膈俞、中脘 C. 肾俞、 太溪 D. 期门、肝俞 E. 足三里、脾俞 6.治疗子宫脱垂日久伴湿热下注者,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再加 A. 中极、蠡沟 B. 中脘、足三里 C. 肾俞、 阴陵泉 D. 三阴交、维道 E. 归来、带脉

7.产后乳少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伴神疲食少,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关元、气海 B. 足三里、三阴交 C. 内关、期 门 D. 太冲、行间 E. 血海、膈俞 8.治疗气血不足型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除针刺主穴外,还应加用 A. 脾俞 B. 太 溪 C. 肾俞 D. 丰隆 E. 中脘 9.治疗子宫脱垂初期之脾气虚证,可在基本方基础上再加 A. 中极、蠡沟 B. 中脘、足三里 C. 归来、 足三里 D. 肾俞、阴陵泉 E. 中极、带脉 10.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主穴是 A. 神门、百会、太冲、膻中、三阴交 B. 脾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膻中 C. 肾俞、神门、百会、太冲、血海 D. 丰隆、百会、太冲、血海、三阴交 E. 中脘、太溪、三阴交、气海、膻中 11.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在基本处方基础上加心俞外,还应加用 A. 肾俞、肝俞 B. 期门、足三里 C. 太冲、 涌泉 D. 气海、脾俞 E. 神门、内关 12.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儿,下列各项中除( )外皆为须注意的事项 A. 帮助患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B. 对患儿不良行为要耐心教育 C. 关怀和爱护患儿 D. 打骂、歧视患儿 E. 对学习困难者应予指导、帮助 13.治疗百日咳初咳期,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合谷、外关 B. 天突、孔最 C. 太渊、 太白 D. 脾俞、足三里 E. 内关、内庭 14.下列各项中除( )外皆为治疗急惊风的常用穴 A. 水沟 B. 中 冲 C. 合谷 D. 太冲 E. 关元 15.治疗疳证如用穴位割治的方法,一般取 A. 外关 B. 八 邪 C. 八风 D. 大鱼际 E. 小鱼际 16.治拧肝肾亏虚型闭经,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 A. 中脘、足三里 B. 太溪、肝俞 C. 膈俞、 血海 D. 脾俞、太冲 E. 太冲、期门

针灸学大学真题试卷

针灸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本题60个小题,每小题1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被称为《针经》的著作是( ) A:《难经》 B:《素问》 C:《灵枢》 D:《针灸甲乙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 ( ) A:皇甫谧 B:王惟一 C:杨继洲 D:徐凤 E:李时珍 3.“阳脉之海”是指( )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以上都不是 4.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 ) A:表里经之间的相互联系 B:依靠络脉联系 C:腧穴主治的相对特异性 D: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于头面 E:阴阳经通过任督二脉相互联系 5.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的经脉是 ( )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6.督脉的别络的分布特点是( ) A: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B:阳经别络走向阳经,阴经别络走向阴经 C:散布于胸胁 D:别于鸠尾,散布于腹部 E:别于长强,散布于头 7.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大体分布规律是( ) A:阳经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胸腹 C:头、胸、腹 D:头、胸、腹、胫 E:脑 8.手少阳三焦经循行( ) A:至目内外眦,人耳中 B: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9.阿是穴是指( ) A:经外奇穴以外的穴位 B:经穴以外的穴位 C:病变局部的穴位 D:病变部位中心的穴位 E:与病变有关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 10.下列特定穴中除哪项外基本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 A:八脉交会穴 B:五输穴 C:十二络穴 D:八会穴 E:原穴 11.以下不属于指寸法定位的是( ) A:中指同身寸 B:拇指同身寸 C:横指同身寸 D:手指同身寸 E:一夫法 12.参照动植物命名( ) A:光明. B:腕骨 C:天井 D:攒竹 E:日月 13.十四经穴也称( ) A:经穴 B:天应穴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4.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为( ) A:9寸 B:8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5.足阳明胃经的主干线止于( ) A:足大趾 B:足次趾 C:足中趾 D:足四趾 E:足小趾 16.下列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符合原文的是( ) A:起于大趾内侧端 B:上踝,循胫后 C:循股内前廉 D:人腹,属脾络胃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针灸学试卷

《针灸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头针治疗感觉性失语宜选用( ) A、感觉区 B、言语一区 C、言语二区 D、言语三区 2、浮郄穴在人体的( ) A、臀部 B、背部 C、大腿部 D、小腿部 3、腧穴是指( ) A、针灸施术的部位 B、痛点 C、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D、人体内外部信息交流的“良导点” 4、治疗月经先期的处方是( ) A、气海三阴交肾俞脾俞 B、气海三阴交血海归来 C、气海三阴交交信足三里 D、气海三阴交太冲太溪 5、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相同的病是( ) A、神志病 B、胃肠病 C、咽喉病 D、前阴病 6、根据骨度分寸法,下列穴位中两者间距不是1.5寸的是( ) A、气海神阙 B、内关大陵 C、神门灵道 D、神庭曲差 7、留针可起到( ) A、得气的作用 B、候气的作用 C、行气的作用 D、催气的作用 8、施灸的顺序应该是( ) A、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B、先上后下,先阴后阳 C、先下后上,先阳后阴 D、先下后上,先阴后阳 9、刺络拔罐适用于( ) A、咽喉肿痛 B、痄腮 D、咳喘D、神经性皮炎 10、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的处方是( ) A、中脘内关丰隆解溪 B、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C、鸠尾大椎间使丰隆 D、风池侠溪丰隆肾俞 11、治疗行痹,除取局部穴外,还宜加用( ) A、大椎曲池 B、膈俞血海 C、肾俞三阴交 D、风池风门 12、下列哪一组穴位可用仰靠坐位?( ) A、风池曲池天池 B、百会哑门足三里 C、廉泉列缺照海 D、人中腰阳关委中 13、在何经的循行线上没有募穴?(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