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计划学时:2

重点: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技术,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试管、玻璃烧瓶、平皿(culture dish,Petri dish)等是最为常用的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灭菌,使容器中不含任何生物。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可以加到器皿中后一起灭菌,也可在单独灭菌后加到无菌的器具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有些玻璃器皿也可采用高温干热灭菌。为了防止杂菌,特别是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及玻璃烧瓶都需采用适宜的塞子塞口,通常采用棉花塞,也可采用各种金属、塑料及硅胶帽,它们只可让空气通过,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2. 接种操作

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离微生物,或在无菌条件下把微生物由一个培养器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容器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由于打开器皿就可能引起器皿内部被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污染,因此微生物实验的所有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其要点是在火焰附近进行熟练的无菌操作(图2-1),或在无菌箱或操作室内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图2-2)。操作箱或操作室内的空气可在使用前一段时间内用紫外灯或化学药剂灭菌。有的无菌室通无菌空气维持无菌状态。

用以挑取和转接微生物材料的接种环及接种针,一般采用易于迅速加热和冷却的镍铬合金等金属制备,使用时用火焰灼烧灭菌。而移植液体培养物可采用无菌吸管或移液枪。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colony)。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lawn)。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图2-3)。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所谓平板,即培养平板(culture plate)的简称,它是指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固体培养基的平皿。这方法包括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固体培养基用琼脂或其它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

立的活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这种由Kock建立的采用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

1. 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

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

1:10,000......),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2. 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

由于将含菌材料先加到还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而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更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其做法是先将已熔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图2-4)。

3. 平板划线法(streak plate method)

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图2-5),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4. 稀释摇管法(dilution shake culture method)

用固体培养基分离严格厌氧菌有它特殊的地方。如果该微生物暴露于空气中不立即死亡,可以采用通常的方法制备平板,然后置放在封闭的容器中培养,容器中的氧气可采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清除。对于那些对氧气更为敏感的厌氧性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则可采用稀释摇管培养法进行,它是稀释倒平板法的一种变通形式*。先将一系列盛无菌琼脂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熔化后冷却并保持在50℃左右,将待分离的材料用这些试管进行梯度稀释,试管迅速摇动均匀,冷凝后,在琼脂柱表面倾倒一层灭菌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将培养基和空气隔开。培养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间(图2-6)。进行单菌落的挑取和移植,需先用一只灭菌针将液体石蜡--石蜡盖取出,再用一只毛细管插入琼脂和管壁之间,吹入无菌无氧气体,将琼脂柱吸出,置放在培养皿中,用无菌刀将琼脂柱切成薄片进行观察和菌落的移植。

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对于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用平板法分离通常是满意的,因为它们的大多数种类在固体培养基上长得很好。然而迄今为止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例如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这些微生物仍需要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来获得纯培养。

通常采用的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法是稀释法。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如果经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纯培养物。如果经稀释后的

试管中有微生物生长的比例提高了,得到纯培养物的机率就会急剧下降。因此,采用稀释法进行液体分离,必须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稀释法有一个重要缺点,它只能分离出混杂微生物群体中占数量优势的种类,而在自然界,很多微生物在混杂群体中都是少数。这时,可以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法。单细胞分离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较容易,个体很小的细菌则较难。

对于较大的微生物,可采用毛细管提取单个个体,并在大量的灭菌培养基中转移清洗几次,除去较小微生物的污染。这项操作可在低倍显微镜,如解剖显微镜下进行。对于个体相对较小的微生物,需采用显微操作仪,在显微镜下进行。目前,市场上有售的显微操作仪种类很多,一般是通过机械、空气或油压传动装置来减小手的动作幅度,在显微镜下用毛细管或显微针、钩、环等挑取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孢子以获得纯培养。在没有显微操作仪时,也可采用一些变通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进行单细胞分离,例如将经适当稀释后的样品制备成小液滴在显微镜下观察,选取只含一个细胞的液体来进行纯培养物的分离。单细胞分离法对操作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多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中采用。

五、选择培养分离

没有一种培养基或一种培养条件能够满足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生长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培养基都是选择性的。在一种培养基上接种多种微生物,只有能生长的才生长,其它被抑制。如果某种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是已知的,也可以设计一套特定环境使之特别适合这种微生物的生长,因而能够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把这种微生物选择培养出来,尽管在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这种微生物可能只占少数。这种通过选择培养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技术称为选择培养分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对于从自然界中分离、寻找有用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外,在大多数场合下微生物群落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因此,要从中分离出所需的特定微生物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当某一种微生物所存在的数量与其它微生物相比非常少时,单采用一般的平板稀释方法几乎是不可能分离到该种微生物的。例如,若某处的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在108时,必须稀释到10-6才有可能在平板上分离到单菌落,而如果所需的微生物的数量仅为102~3,显然不可能在一般通用的平板上得到该微生物的单菌落。要分离这种微生物,必须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分离的方法。或抑制使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生长,或造成有利于该菌生长的环境,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使该菌在群落中的数量上升,再通过平板稀释等方法对它进行纯培养分离。

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主要根据待分离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例如在从土壤中筛选蛋白酶产生菌时,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牛奶或酪素制备培养基平板,微生物生长时若产生蛋白酶则会水解牛奶或酪素,在平板上形成透明的蛋白质水解圈。通过菌株培养时产生的蛋白质水解圈对产酶菌株进行筛选,可以减少工作量,将那些大量的非产蛋白酶菌株淘汰;再如,要分离高温菌,可在高温条件进行培养;要分离某种抗菌素抗性菌株,可在加有抗菌

素的平板上进行分离;有些微生物如螺旋体、粘细菌、蓝细菌等能在琼脂平板表面或里面滑行,可以利用它们的滑动特点进行分离纯化,因为滑行能使它们自己和其它不能移动的微生物分开。可将微生物群落点种到平板上,让微生物滑行,从滑行前沿挑取接种物接种,反复进行,得到纯培养物。

2. 富集培养

主要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富集条件可根据所需分离的微生物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如温度、pH、紫外线、高压、光照、氧气、营养等等许多方面。图2-7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首先配制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并分装于烧瓶中,灭菌后将少量的土壤样品接种于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原来透明的培养液会变得浑浊,说明已有大量微生物生长。取少量上述培养液转移至新鲜培养液中重新培养,该过程经数次重复后能利用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比例在培养物中将大大提高,将培养液涂布于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唯一碳源的琼脂平板,得到的微生物菌落中的大部分都是能降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挑取一部分单菌落分别接种到含有及缺乏对羟基苯甲酸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其中大部分在含有对羟基苯甲酸的培养基中生长,而在没有对羟基苯甲酸的培养基中表现为没有生长,说明通过该富集程序的确得到了欲分离的目标微生物。通过富集培养使原本在自然环境中占少数的微生物的数量大大提高后,可以再通过稀释倒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操作得到纯培养物。

富集培养是微生物学家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营养和生理条件的几乎无穷尽的组合形式可应用于从自然界选择出特定微生物的需要。富集培养方法提供了按照意愿从自然界分离出特定已知微生物种类的有力手段,只要掌握这种微生物的特殊要求就行。富集培养法也可用来分离培养出由科学家设计的特定环境中能生长的微生物,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微生物能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生长。

六、二元培养物

分离的目的通常是要得到纯培养。然而,在有些情况下这是做不到的或是很难作到的。但可用二元培养物作为纯化培养的替代物。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含有二种以上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混合培养物,而如果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识的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称为二元培养物。例如二元培养物是保存病毒的最有效途径,因为病毒是细胞生物的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有一些具有细胞的微生物也是严格的其它生物的细胞内寄生物,或特殊的共生关系。对于这些生物,二元培养物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接近于纯培养的培养方法。

在自然环境中,猎食细小微生物的原生动物也很容易用二元培养法在实验室培养,培养物由原生动物和它猎食的微生物二者组成。例如,纤毛虫、变形虫和粘菌。对这些生物,二者的关系可能并不是严格的。这些生物中有些能够纯培养,但是其营养要求往往极端复杂,制备纯培养的培养基很困难、很费事。

七、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的微生物纯培养物,还必须通过各种保藏技术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死亡,不会被其它微生物污染,不会因发生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否则就无法真正保证微生物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菌种或培养物保藏是一项最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工作,微生物菌种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国家都设有相应的菌种保藏机构,例如,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CCCCM),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美国的“北部地区研究实验室”,荷兰的霉菌中心保藏所,英国的国家典型菌种保藏中心以及日本的大阪发酵研究所(IFO)等。国际微生物学联合会(IAMS)还专门设立了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WFGC),用计算机储存世界上各保藏机构提供的菌种数据资料,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询和索取,进行微生物菌种的交流、研究和使用。

生物的生长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合适的营养,微生物也不例外。菌种保藏就是根据菌种特性及保藏目的的不同,给微生物菌株以特定的条件,使其存活而得以延续。例如利用培养基或宿主对微生物菌株进行连续移种,或改变其所处的环境条件,例如干燥、低温、缺氧、避光、缺乏营养等,令菌株的代谢水平降低,乃至完全停止,达到半休眠或完全休眠的状态,而在一定时间内得到保存,有的可保藏几十年或更长时间。在需要时再通过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使保藏物恢复活力。

1. 传代培养保藏

传代培养与培养物的直接使用密切相关,是进行微生物保藏的基本方法。常用的有琼脂斜面、半固体琼脂柱及液体培养等。采用传代法保藏微生物应注意针对不同的菌种而选择使用适宜的培养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移种,以免由于菌株接种后不生长或超过时间不能接活,丧失微生物菌种。在琼脂斜面上保藏微生物的时间因菌种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有些可保存数年,而有些仅数周。一般来说,通过降低培养物的代谢或防止培养基干燥,可延长传代保藏的保存时间。例如在菌株生长良好后,改用橡皮塞封口或在培养基表面覆盖液体石蜡,并放置低温保存;将一些菌的菌苔直接刮入蒸馏水或其它缓冲液后,密封置4℃保存,也可以大大提高某些菌的保藏时间及保藏效果,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为悬液保藏法。

由于菌种进行长期传代十分繁琐,容易污染,特别是会由于菌株的自发突变而导致菌种衰退,使菌株的形态、生理特性、代谢物的产量等发生变化,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在实验室里除了采用传代法对常用的菌种进行保存外,还必须根据条件采用其它方法,特别是对那些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更是如此。

2. 冷冻保藏

将微生物处于冷冻状态,使其代谢作用停止以达到保藏的目的。大多数微生物都能通过冷冻进行保存,细胞体积大者要比小者对低温更敏感,而无细胞壁者则比有细胞壁者敏感。其原因与低温会使细胞内的水分形成冰晶,从而引起细胞,尤其是细胞膜的损伤。进行冷冻时,适当采取速冻的方法,可因产生的冰晶小而减少对细胞的损伤。当从低温下移出并开始升温时,冰晶又会长大,故快速升温也可减少对细胞的损伤。冷冻时的介质对细胞的损伤也有显著的影响。例如,0.5 mol / L左右的甘油或二甲亚枫可透入细胞,并通过降低强烈的脱水作用而保护细胞;大分子物质如糊精、血清蛋白、脱脂牛奶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虽不能透入细胞,但可通过与细胞表面结合的方式而防止细胞膜受冻伤。因此,在采用冷冻法保藏菌种时,一般应加入各种保护剂以提高培养物的存活率。

一般来说,保藏温度越低,保藏效果越好。在常用的冷冻保藏方法中,液氮保藏可达到—196℃。因此,从适用的微生物范围、存活期限、性状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该方法在迄今使用的各种微生物保藏方法中是较理想的一种。但液氮保藏需使用专用器具,一般仅适合一些专业保藏机构采用。与此相应,冰箱保藏使用更为普遍。例如在各种基因工程手册中,一般都推荐在—70℃低温冰箱中保存菌株或细胞的某些特殊生理状态(添加甘油做保护剂),例如经诱导建立了感受态的细胞。在没有低温冰箱的条件下,也可利用—20~30℃的普通冰箱保存菌种。但应注意加有保护剂的细胞混合物的共融点处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常会由于冰箱可能产生的微小温度变化引起培养物的反复融化和再结晶,而对菌体形成强烈的损伤。因此采用普通冰箱冷冻保存菌种的效果往往远低于低温冰箱,应注意经常检查保藏物的存活情况,随时转种。

3. 干燥保藏法

水份对各种生化反应和一切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因此,干燥,尤其是深度干燥是微生物保藏技术中另一项经常采用的手段。

沙土管保存和冷冻真空保藏是最常用的二项微生物干燥保藏技术。前者主要适用于产孢子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放线菌等。一般将菌种接种斜面,培养至长出大量的孢子后,洗下孢子制备孢子悬液,加入无菌的沙土试管中,减压干燥,直至将水分抽干,最后用石蜡、胶塞等封闭管口,置冰箱保存。此法简便易行,并可以将微生物保藏较长时间,适合一般实验室及以放线菌等为菌种的发酵工厂采用。

冷冻真空保藏是将加有保护剂的细胞样品预先冷冻,使其冻结,然后在真空下通过冰的升华作用除去水分。达到干燥的样品可在真空或惰性气体的密闭环境中置低温保存,从而使微生物处于干燥、缺氧及低温的状态,生命活动处于休眠,可以达到长期保藏的目的。用冰升华的方式除去水分,手段比较温和,细胞受损伤的程度相对较小,存活率及保藏效果均不错,而且经抽真空封闭的菌种安瓿管的保存、邮寄、使用均很方便。因此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是目前使用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微生物保藏方法,大多数专业的菌种保藏机构均采用此法作为主要的微生物保存手段。

除上述方法外,各种微生物菌种保藏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纸片保藏、薄膜保藏、寄主保藏等。由于微生物的多样性,不同的微生物往往对不同的保藏方法有不同的适应性,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方法能被证明对所有的微生物均适宜。因此,在具体选择保藏方法时必须对被保藏菌株的特性、保藏物的使用特点及现有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微生物菌株,则要尽可能多的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进行保藏,以免因某种方法的失败而导致菌种的丧失。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绝大多数微生物的大小都远远低于肉眼的观察极限,因此,一般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系统的作用才能看到到它们的个体形态和内部构造。除了放大外,决定显微观察效果的还有二个重要的因素,即分辨率和反差。分辨率是指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而反差是指样品区别于背景的程度,它们与显微镜的自身特点有关,但也取决于进行显微观察时对显

微镜的正确使用及良好的标本制作和观察技术,这就是显微技术。而现代的显微技术,不仅仅是观察物体的形态、结构,而且发展到对物体的组成成分定性和定量,特别是与计算科学技术的结合出现的图象分析、模拟仿真等技术,为探索微生物的奥秘增添了强大武器。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

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被称为复式显微镜。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机械装置包括镜座、支架、载物台、调焦螺旋等部件,是显微镜的基本组成单位,主要是保证光学系统的准确配制和灵活调控,在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而光学系统由物镜、目镜、聚光器等组成,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性能,是显微镜的核心。一般的显微镜都可配置多种可互换的光学组件,通过这些组件的变换可改变显微镜的功能,如明视野、暗视野、相差等。

对任何显微镜来说,分辨率是决定其观察效果的最重要指标。从物理学角度看,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的干涉现象及所用物镜性能的限制,可表示为:

式中λ为所用光源波长;θ为物镜镜口角的半数,它取决于物镜的直径和工作距离(图2-8);n为玻片与物镜间介质的折射率,显微观察时可根据物镜的特性而选用不同的介质,例如空气(n=1.0)、水(n=1.33)、香柏油(n=1.52)等。n sinθ也被表示为数值孔径值(Numerical Aperture,NA),它是决定物镜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光学显微镜在使用最短波长的可见光(λ=450nm)作为光源时在油镜下可以达到其最大分辨率,0.18 μm(表2-1)。由于肉眼的正常分辨能力一般为0.25 mm左右,因此光学显微镜有效的最高总放大倍数只能达到1,000~1,500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对观察效果的改善并无帮助。

2. 暗视野显微镜

明视野显微镜的的照明光线直接进入视野,属透射照明。生活的细菌在明视野显微镜下观察是透明的,不易看清。而暗视野显微镜则利用特殊的聚光器实现斜射照明,给样品照明的光不直接穿过物镜,而是由样品反射或折射后再进入物镜(图 2-9),因此,整个视野是暗的,而样品是明亮的。正如我们在白天看不到的星辰却可在黑暗的夜空中清楚地显现一样,在暗视野显微镜中由于样品与背景之间的反差增大,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明视野显微镜中不易看清的活菌体等透明的微小颗粒。而且,即使所观察微粒的尺寸小于显微镜的分辨率,依然可以通过它们散射的光而发现其存在。因此,暗视野法主要用于观察生活细菌的运动性。

3. 相差显微镜

光线通过比较透明的标本时,光的波长(颜色)和振幅(亮度)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标本(如活的细胞)时,其形态和内部结构往往难以分辨。然而,由于细胞各部分的折射率和厚度的不同,光线通过这种标本时,直射光和衍射光的光程就会有差别。随着光程的增加或减少,加快或落后的光波的相位会发生改变(产生相位差)。光的相位差人肉眼感觉不到,但相差显微镜配备有特殊的光学装置——环状光阑

和相差板,利用光的干涉现象,能将光的相位差转变为人眼可以察觉的振幅差(明暗差),从而使原来透明的物体表现出明显的明暗差异,对比度增强。正由于样品的这种反差是以不同部位的密度差别为基础形成的,因此,相差显微镜使人们能在不染色的情况下比较清楚地观察到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暗视野显微镜下都看不到或看不清的活细胞及细胞内的某些细微结构,是显微技术的一大突破,为此,其发明人F. Zernike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奖。

4. 荧光显微镜

有些化合物(荧光素)可以吸收紫外线并转放出一部分为光波较长的可见光,这种现象称为荧光。因此,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荧光的物体会在黑暗的背景下表现为光亮的有色物体,这就是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由于不同荧光素的激发波长范围不同,因此同一样品可以同时用二种以上的荧光素标记,它们在荧光显微镜下经过一定波长的光激发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荧光显微技术在免疫学、环境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中应用十分普遍。

5. 透射电子显微镜

6. 扫描电子显微镜

7. 扫描隧道显微镜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样品制备是显微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显微观察效果的好坏。一般来说,在利用显微镜观察、研究生物样品时,除要根据所用显微镜使用的特点采用合适的制样方法外,还应考虑生物样品的特点,尽可能地使被观察样品的生理结构保持稳定,并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其反差。

1. 光学显微镜的制样

光学显微镜是微生物学研究的最常用工具,有活体直接观察和染色观察二种基本使用方法。

(1) 活体观察

可采用压滴法、悬滴法及菌丝埋片法等在明视野、暗视野或相差显微镜下对微生物活体进行直接观察。其特点是可以避免一般染色制样时的固定作用对微生物细胞结构的破坏,并可用于专门研究微生物的运动能力、摄食特性、及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如细胞分裂、芽孢萌发等动态过程。

①压滴法:将菌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盖玻片后立即进行显微镜观察;

②悬滴法:在盖玻片中央加一小滴菌悬液后反转置于特制的凹玻载片上后进行显微镜观察。为防止液滴蒸发变干,一般还应在盖玻片四周加封凡士林;

③菌丝埋片法:将无菌小块玻璃纸铺于平板表面,涂布放线菌或霉菌孢子悬液,经培养,取下玻璃纸置于载玻片上,用显微镜对菌丝的形态进行观察。

(2) 染色观察

一般微生物菌体小而无色透明,在光学显微镜下,细胞体液及结构的折光率与其背景相差很小,因此用压滴法或悬滴法进行观察时,只能看到其大体形态和运动情况。若要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致形态和主要结构,一般都需要对它们进行染色,从而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提高观察样品不同部位的反差。

染色前必须先对涂在载玻片上的样品进行固定,其目的有二: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常用酒精灯火焰加热和化学固定二种方法。固定时应注意尽量保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和收缩。而染色则根据方法和染料等的不同可分为很多种类。

小结

1 从混合在一起的微生物群体中得到特定的某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是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无菌操作技术是微生物学的重要技术,而且广泛地被其它学科和生产实际所利用。

2 通过稀释或划线等手段,在琼脂平板上得到微生物的单菌落是最常用的纯种分离手段。

3 传代培养、干燥保藏、冷冻保藏是通常使用的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

4 微生物个体微小,通常必须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个体形态,而进行显微观察时,分辨率和反差是决定显微观察效果的二个最重要的因素。它们与显微镜的特性有关,也取决于样品的制备与观察技术。无论是光学显微镜还是电子显微镜,其设备和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面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5 在显微镜下微生物的大小与形态千差万别,丰富多彩,是区分不同微生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思考题

1. 一般说来,严格的无菌操作是一切微生物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分离与培养极端

嗜盐菌时常在没有点酒精灯的普通实验台上倾倒培养平板、在日常环境中直接打开皿盖观察和挑取菌落,而其研究结果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 如果希望从环境中分离得到厌氧固氮菌,你该如何设计实验?

3. 为什么光学显微镜的目镜通常都是15×?是否可以采用更大放大倍率的目镜

(如30×)来进一步提高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

4. 培养条件对微生物个体的大小有那些影响?你是否能很快地在显微镜下区分同为单细胞的细菌、酵母菌、和原生动物?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1)试管、玻璃烧瓶、培养皿。 (2)高压蒸汽灭菌,杀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休眠体,同时可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3)高温干热灭菌。 2、接种操作 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在火焰附近进行操作,或在无菌操作箱或操作室内进行。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1、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2、涂布平板法 3、稀释倒平板法 4、平板划线法 5、稀释摇管法 对氧气更加敏感的厌氧型微生物。先将一系列盛无菌琼脂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融化后冷却,将微生物进行梯度稀释,冷凝后,在琼脂表面倒一层灭菌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将培养基隔开。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对一些个体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藻类。 稀释法。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经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纯培养物。 只能分离出混杂微生物群体中占数量优势的种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采用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较大的微生物较容易,个体较小的较难。 对较大微生物,用毛细管提取个体,在低倍显微镜下操作;对较小微生物,采用显微操作仪。 五、选择培养 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分离的方法,或抑制大多数其他微生物生长,或造成有利于该菌生长的环境,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平板稀释等方法进行纯培养分离。 1、选择平板培养 2、富集培养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 水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水成分已愈来愈复杂。某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需要运用微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污水具备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条件,因而微生物能从污水中获取养分,同时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废水中呈溶解态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处理方法。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以其消耗少、效率高、成本低、工艺操作管理方便可靠和无二次污染等显着优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污水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水质 1. 污水生物处理的特征 污水与污水生物处理? 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成分极其复杂,一般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是代谢废物和食物残渣,工业废水可能含有较多的金属、酚类、甲醛等化学物质。此外污水中还含有大量非病原微生物和少量病原菌及病毒。污水的生物处理就是以污水中的混合微生物群体作为工作主体,对污水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同时通过扩散、吸附、凝聚、氧化分解、沉淀等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因此,污水生物处理实际上是水体自净的强化,不同的是,在去除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后,必须将微生物从出水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本身的絮凝和原生动物、轮虫等的吞食作用完成的。 生化需氧量及生物处理的应用? 在污水处理中,通常是以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如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通常这5 d、20℃下,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称为BOD5。BOD5约占生化需氧总量的2/3,故采用BOD5来表示污水中可降解有机物的浓度是比较合适的。但污水中有机物并不是都能较快降解的,在工业废水中,可以结合COD等指标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完整版)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1 目的 1.1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几种接种技术 1.2 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掌握无菌操作的基本环节 2 实验说明 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无论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或鉴定以及有关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及生理研究都必须进行接种。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如操作不慎引起污染,则实验结果就不可靠,影响下一步工作的进行。 3 实验器材 3.1 器械和用品 酒精灯,玻璃铅笔,火柴,试管架、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滴管、移液管、三角型接种棒等接种工具。 3.2 菌种和培养基 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培养基:普通琼脂斜面和平板,营养肉汤,普通琼脂高层(直立柱)。 4 实验流程 斜面接种法→液体接种法→固体接种法→穿刺接种法。 5 操作步骤 5.1 斜面接种法 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接种纯菌,使其增殖后用以鉴定或保存菌种。 通常先从平板培养基上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或挑取斜面,肉汤中的纯培养物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操作应在无菌室、接种柜或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先点燃酒精灯。 将菌种斜面培养基(简称菌种管)与待接种的新鲜斜面培养基(简称接种管)持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之间,菌种管在前,接种管在后,斜面向上管口对齐,应斜持试管呈45~0度角,并能清楚地看到两个试管的斜面,注意不要持成水平,以免管底凝集水浸湿培养基表面。以右手在火焰旁转动两管棉塞,使其松动,以便接种时易于取出。

右手持接种环柄,将接种环垂直放在火焰上灼烧。镍铬丝部分(环和丝)必须烧红,以达到灭菌目的,然后将除手柄部分的金属杆全用火焰灼烧一遍,尤其是接镍铬丝的螺口部分,要彻底灼烧以免灭菌不彻底。用右手的小指和手掌之间及无名指和小指之间拨出试管棉塞,将试管口在火焰上通过,以杀灭可能沾污的微生物。棉塞应始终夹在手中如掉落应更换无菌棉塞。 将灼烧灭菌的接种环插入菌种管内,先接触无菌苔生长的培养基上,待冷却后再从斜面上刮取少许菌苔取出,接种环不能通过火焰,应在火焰旁迅速插入接种管。在试管中由下往上做S形划线。接种完毕,接种环应通过火焰抽出管口,并迅速塞上棉塞。再重新仔细灼烧接种环后,放回原处,并塞紧棉塞。将接种管贴好标签或用玻璃铅笔划好标记后再放入试管架,即可进行培养。 5.2 液体接种法 多用于增菌液进行增菌培养,也可用纯培养菌接种液体培养基进行生化试验,其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与斜面接种法基本相同,仅将不同点介绍如下: 由斜面培养物接种至液体培养基: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沾取少许菌苔,接至液体培养基时应在管内靠近液面试管壁上将菌苔轻轻研磨并轻轻振荡,或将接种环在液体内振摇几次即可。如接种霉菌菌种时,若用接种环不易挑起培养物时,可用接种钩或接种铲进行。 由液体培养物接种液体培养基时,可用接种环或接种针沾取少许液体移至新液体培养基即可。也可根据需要用吸管、滴管或注射器吸取培养液移至新液体培养基即可(图4-5)。 接种液体培养物时应特别注意勿使菌液溅在工作台上或其他器皿上,以免造成污染。如有溅污,可用酒精棉球灼烧灭菌后,再用消毒液擦净。凡吸过菌液的吸管或滴管,应立即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器内。 5.3 固体接种法 普通斜面和平板接种均属于固体接种,斜面接种法已讲了,不再赘述。固体接种的另一种形式是接种固体曲料,进行固体发酵。按所用菌种或种子菌来源不同可分为: 用菌液接种固体料,包括用菌苔刮洗制成的菌悬液和直接培养的种子发酵液。接种时按无菌操作将菌液直接倒入固体料中,搅拌均匀。但要注意接种所用水容量要计算在固体料总加水量之内,否则会使接种后含水量加大,影响培养效果。 用固体种子接种固体料。包括用孢子粉、菌丝孢子混合种子菌或其他固体培养的种子菌。将种子菌于无菌条件下直接倒入无菌的固体料中即可,但必须充分搅拌使之混合均匀。一般是先把种子菌和少部分固体料混匀后再拌大堆料。

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重点与难点剖析纯培养技术1

第二章: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 重点与难点剖析 一、纯培养技术 1、分离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物是研究利用微生物的基础。获得纯培养物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无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分离纯化技术和微生物培养和保藏技术。 2、无菌技术:包括培养基和物品的各种灭菌技术和微生物各种接种过程的无菌操作技术等。重点在实验课中掌握相关的技术原理和操作规范,以牢固树立“无菌”的思想和概念。 3、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物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纯培养指的是只有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自然环境中微生物是混杂在一起的,因此分离获得纯培养物的基本原理:首先采用方法将单个的细胞与其他细胞分离开,进而提供细胞合适的营养和条件,使其生长成为可见的群体。进行微生物的分散主要采用稀释的方法,而固体培养基由于能够使分散的细胞固着于一定的位置,与其他的细胞分离,从而生长成为一个单细胞来源的群体-即纯培养,而成为常用而简便的分离介质和营养介质。 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物由于稀释方法的差异和接种平板的方式差异而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划线平板法 将合适的无菌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却后制备成平板,按以下方法划线: 平板划线法中细胞的分离和稀释过程发生在接种环在固体平板表面上的划线和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单个细胞在培养基表面生长的后代就是纯培养物。 (2)倾注平板法和涂布平板法 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就是在将细胞接种到培养基之前,通过液体稀释的方法分散细胞,最常用的液体稀释方法为10倍系列稀释,参考下图: 随着稀释程度的增大,单位体积中的微生物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得以分散。

稀释倾注平板法的操作是:选择细胞得以分散的合适稀释度的菌悬液与灭完菌冷却到50-55°C的培养基混合均匀,一起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却形成平板后,培养。 稀释倾注平板法操作较麻烦。在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时,该方法需要样品与热的培养基混合,因此对热敏感微生物的影响明显;该方法操作过程中,样品中的微生物有的分布于平板表面,有的则裹在培养基中,后者则会影响严格好氧微生物的生长;而且,对于同一种微生物,平板表面的菌落形态与培养基内的菌落形态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影响菌落形态的判别。在进行微生物计数时,该方法细胞分散均匀,计数较准确。 稀释涂布平板方法的操作是:首先将灭完菌冷却到50-55°C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却形成平板,然后选择细胞得以分散的合适稀释度的菌悬液加到平板中央,以三角刮刀将之均匀地涂布于整个平板上,培养。 稀释涂布平板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它克服了倾注平板方法对热敏感微生物、严格好氧微生物和培养基内部菌落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实验室中经常使用的常规分离方法。其存在的问题是有时会由于菌液太多或者涂布不均匀而使细胞分散不充分,影响计数结果和分离纯化效果。 (3)稀释摇管法 主要用于厌氧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是稀释平板法的一种变通。其基本操作流程为:试管培养基融化→50度保温→样品梯度稀释后加入试管培养基中→摇匀冷却凝固→石蜡油封闭→培养。细胞固着于试管的琼脂柱中,再加以石蜡覆盖,就可以进行厌氧菌的分离纯化。由于氧的存在对严格厌氧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因此严格厌氧菌的培养往往需要专业的厌氧操作设备。因此,稀释摇管法在虽然观察和挑取菌落时比较困难,但是在缺乏专业设备的条件下,此法仍是一项方便有效地进行厌氧微生物分离、纯化和培养的低成本方法。 所有以稀释为基础达到分离纯培养物的方法,其前提条件是该类群的微生物细胞必须在群体中占有数量上的优势,才能够在不断的稀释中不被淘汰而保留下来。 4、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的原理 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物仍然基于稀释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高度稀释,致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细胞,至多只有一个细胞,这样才能够在液体培养基中获得纯培养物。因此根据统计学原理,采用稀释法进行液体分离纯培养物时,必须要求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应超过95%)试管中表现为不生长,这时表现为生长的试管中为纯培养的可能几率就增大(据统计计算,若同一稀释度的试管中有95%表现为不生长,在有细菌生长的试管中培养物来源于一个细胞(即纯培养)的几率为97.5%。来源于两个细胞的几率为2.44%,来源于三个细胞的几率为0.04%) 5、选择培养分离与富集培养 所有以稀释为基础达到分离纯培养物的方法,其前提条件是该类群的微生物细胞必须在群体中占有数量上的优势,才能够在不断的稀释中不被淘汰而保留下来。非数量优势微生物类群的分离纯化则可以首先通过选择培养与富集培养的方式使其数量增加,成为数量优势菌群后,再通过上述各种平板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选择培养就是通过添加抑制剂,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或者选择特定的营养物,使得需要的微生物易于快速生长。 ——没有一种培养基或一种培养条件能够满足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生长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培养基都是选择性的。 富集培养就是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6、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性状稳定的菌种纯培养物是微生物学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否则生产或科研都无法正常进

第七章 有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第七章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重点难点: 1.介绍三种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方法; 2.微生物脱硫机理; 3.烟气脱硝机理。 7.1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7.1.1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原理 微生物法净化有机废气需经历三个步骤: (1)有机废气成分首先同水接触并溶于水中(即由气相扩散进入液相); (2)溶解于液相中的有机成分在浓度差的推动下,进一步扩散至介质周围的生物膜,进而被其中的微生物捕捉并吸收; (3)进入微生物体内的有机污染物在其自身的代谢过程中作为能源和营养物质被分解, 经生物化学反应最终转化为无害的化合物。 7.1.2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工艺 有机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包括生物过滤法、生物滴滤法、生物吸收法和生物洗涤法等。1.生物过滤法 废气处理工艺利用含有微生物的固体颗粒吸收废气中的污染物,然后微生物再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常用的工艺设备包括土壤滤池、堆肥滤池和微生物过滤箱。生物滤池中,有孔的介质通过进气的湿度调节器和偶尔的喷淋而保持潮湿。 生物过滤法包括:土壤滤池、堆肥滤池、微生物过滤箱。 (1)土壤滤池 构造:采用特制的颗粒化土壤作为填料,由气体分配层和土壤滤层两部分组成。气体分配层下层铺设粗石子、细石子或轻质陶粒等,上部由黄砂或细粒组成;土壤滤层由粘土、含有机质沃土堆肥、细砂土和粗砂按一定比例混合的配料组成。 影响因素:温度、湿度、pH值及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应用:土壤滤池已用于肉类加工厂、动物饲养场、堆肥场等产生恶臭废气的处理,这类废气的主要特点是带有强烈的臭味,这种臭味是有一种或多种有机成分引起的,而这些有机成分在废气中的浓度并不高。 优缺点:土壤滤池具有投资小、抗冲击能力强、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是该处理方法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差。 (2)堆肥滤池 工作原理:将畜粪、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等有机废弃物经好氧发酵、热处理后作为填料。有机废物经稳定化作用后形成的堆肥是一种高达50~80%腐殖质含量的疏松物质,空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其中含有大量可降解有机气体的微生物。 构造:在地面挖浅坑或筑池,池底铺设排水管,在池的一侧或中央设输气总管,总管上接出多孔配气支管,并覆盖砂石等材料,组成厚度为5~10cm的气体分配层;分配层上再铺厚度为50~60cm的堆肥,形成过滤层。 应用:可用于处理易生物降解有机气体产生量大的场合。由于堆肥产品受pH的影响,堆肥滤池一般不适合于酸性有机气体的处理。 优缺点:具有空隙率高、渗透性能好的特点,因此该处理方法占地面积要远小于土壤滤池,堆肥中微生物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因此堆肥滤池处理效率远大于土壤滤池,而停留时间

实验8-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实验八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划线法 一、实验目的 1、巩固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原理 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学中将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人们希望研究或利用某种微生物常常必须是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后代。但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或人及动、植物体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欲获得某一种微生物时,就必须从混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分离它,以得到只含有这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另外,若人们原有用于试验研究与利用的微生物纯培养菌株,因接种转管以及保存不当等原因而被非目的菌种污染后,也必须再次进行菌种的纯化将污染的杂菌除去,以重新获得目的菌株纯培养。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单孢分离法、挑取菌丝先端等方法分离、纯化该微生物,从而得到纯菌株。 当菌种被其他杂菌污染时或混合菌悬液常用划线法进行纯化(纯种分离)。此法是借助将蘸有混合菌悬液的接种环在平板表面多方向连续划线,使混杂的微生物细胞在平板表面分散,经培养得到分散成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从而达到纯化的目的。 二、实验器材 1、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糖琼脂培养基(PDA); 2、供试的细菌及霉菌的斜面菌种、无菌水、接种环、青霉素、无菌培养皿 三、操作步骤 1、培养基平板的制备将备用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加热冷却至45-50℃分别倒入90mm的无菌培养皿内,每个培养皿倒入培养基20ml,冷凝后贴上标签、并标明培养基的名称及自己的姓名。 2、菌悬液的制备取青霉菌、曲霉2种霉菌及大肠杆菌的斜面菌种试验各1支,倒入少量无菌水后以接种环刮菌苔表面,将细菌的细胞与霉菌的孢子洗下,倒入一无菌的三角瓶或培养皿,然后加入适量的无菌水稀释混匀得试验用的菌悬液。 3、取菌液将移菌环浸入菌悬液内,取一环菌液。 4、平板划线将有菌液的移菌环按图所示方法,在制备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平板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来回划线。

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技术

GIS技术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刘巧铃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GIS在环境评价中的主要应用,包括了从数据的采集到编辑处理,从评价的空间分析到结果输出等具体应用实例。总结了GIS 在环境评价中的特点、优势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将GIS技术应用于环境评价,与具体的环境评价方法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环境评价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随着GIS技术的不断更新,环境评价工作的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评价,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1. 引言 1.1 环境评价简介 环境评价是环境保护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对环境质量(影响)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说明与描述[1]。进行环境评价首先应在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区域,选择评价的因子、评价的方法,确定评价的标准和评价参数的权系数,然后建立评价的数学模型,并且通过分析和运算,依照环境质量的分级,最后得出环境评价的结论。 环境评价在国外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70年代蓬勃发展。我国,环境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也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此发展期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国内外的环评技术和方法都取得了诸多进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热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管理,模型模拟等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已经充分地应用于环评中的基础数据的存储、收集,环评工作的管理、环境监测的管理等。 1.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美国联邦数字地图协调委员会FIC-CDC)。1963年加拿大测绘学家R.T.Tomlinson博士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并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2]。之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目前GIS已成为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为一体的学科,并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人地关系、全球变化、环境科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我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将GIS技术用于环保领域。1995年,世界银行B-1项目(即建立中国27个省、自治区级GIS)选用ARC/INFO作为GIS开发平台,从而使GIS在我国环境中的应用进入了正规发展新阶段。[2] 2. GIS技术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由于环境信息80%以上与空间位置有关,因而可以通过GIS方便地获取、采集、输入、存储、管理和显示各种环境信息,而且可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模拟、分析、评价和规划,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全面、即时、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因此在环境保护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水成分已愈来愈复杂。某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需要运用微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污水具备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条件,因而微生物能从污水中获取养分,同时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废水中呈溶解态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处理方法。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以其消耗少、效率高、成本低、工艺操作管理方便可靠和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污水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水质 1. 污水生物处理的特征 1.1 污水与污水生物处理 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成分极其复杂,一般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是代谢废物和食物残渣,工业废水可能含有较多的金属、酚类、甲醛等化学物质。此外污水中还含有大量非病原微生物和少量病原菌及病毒。污水的生物处理就是以污水中的混合微生物群体作为工作主体,对污水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同时通过扩散、吸附、凝聚、氧化分解、沉淀等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因此,污水生物处理实际上是水体自净的强化,不同的是,在去除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后,必须将微生物从出水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本身的絮凝和原生动物、轮虫等的吞食作用完成的。 1.2 生化需氧量及生物处理的应用 在污水处理中,通常是以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如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通常这5 d、20℃下,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称为BOD5。BOD5约占生化需氧总量的2/3,故采用BOD5来表示污水中可降解有机物的浓度是比较合适的。但污水中有机物并不是都能较快降解的,在工业废水中,可以结合COD等指标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只有BOD高的废水才适宜采用生物处理,COD很高但BOD不高的废水不宜采用生物处理。对于有毒的废水,只要毒物能降解,就可用生物法处理,关键是控制毒物浓度和驯化

微生物实验全

微生物学实验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研究所 一.显微镜的使用细菌的单染色 二.革兰氏染色法 三.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四.酵母菌形态观察及死活鉴定微生物显微镜 直接计数法 五.培养基的配制及干、湿热灭菌法 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七.微生物培养特征的观察 八.微生物平板菌落计数法 九.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试验 十.糖发酵试验 十一. IMViC试验 十二.实验综合技能测试 目录 微生物学实验卡 注意事项:1.本实验课选用统编教材15个实验内容,学时共计36学时。 2.本卡为便于学生预习,搞好平时考核而设计,所以学生必须妥善保存,学期结束交回,以作实验平时的考核参考。 3.学生每次上课时必须随身携带本卡,试验每次结束后,老师签字后方能离开

微生物学实验课考核卡 级班20年月日 显微镜的使用 细菌的单染色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并掌握对细菌进行进行涂片 染色的技术 3.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1.显微镜的结构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机械装置,一为光学系统,这两部分很好的配合,才能发挥显微镜的作用。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1. 物镜转换器 2. 接物镜 3.游标卡尺 4.载物台 5.聚光器 6. 彩虹光阑 7.光源 8. 镜座 9. 电源开关10. 光源滑动变阻器11. 粗调螺旋12. 微调螺旋13. 镜臂14.镜筒15.目镜16.标本移动螺旋 2.油镜的使用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 加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香柏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3.单染色法 是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不能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使其着色。 当在中性、弱碱性、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 三、材料仪器 1.仪器:显微镜、酒精灯等 2.实验材料: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 四联球菌 染色剂:齐氏石碳酸复红染液 碱性美兰染液 四、内容及方法 (一)、显微镜的使用(主要是油镜) 1.用前检查: 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粗调、细调 4.依次再进行中倍、高倍观察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 后,提升聚光镜,在标本中央滴一滴 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 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换片:另换新片,必须从第三条开始 操作。 7.用后复原:观察完毕,上悬镜筒, 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然后再 用擦镜纸沾取少量洗液(无水乙醇∶ 无水乙醚=7∶3)擦去残留的 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洗液, 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显微镜保养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 粗布,以保证光洁度 3.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

微生物处理污水技术

微生物处理污水技术 发布时间:2008-11-10 15:52:12 被阅览数:3163 次来源:环境保护污水处理 水体受污染原因: 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会引起水质恶化。因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超过水体自净能力而致。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排放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被污染水质经过分析会发现COD、氨氮、磷、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水体透明度极低,水中的悬浮物比较多,在水体不流动的死角处会有树叶杂草和油状物出现,水体有刺鼻异味或臭味。由于水量比较大,一般不采用外河道换水的方法,而采用原位修复的办法。 常见的污染物: (1) 病原微生物污染: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 (2) 耗氧污染物:由于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甚至转为厌氧分解,水变黑发臭; (3) 酸、碱、盐无机污染物: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或农药、化肥等各种酸、碱、盐等无机物进入水体; (4) 植物营养物污染:如锌、磷、氮严重超标使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质富营养化; (5) 各种油污染:油田、炼油厂污水排放,饭店潲水排放; (6) 有毒物污染:主要有砷、氟、铅、汞、硝酸盐等; (7) 放射性物质污染:放射性物质。 (8) 热污染:热污染是一种能量污染,它是工矿企业向水体排放高温废水造成的。 污水治理措施: 1、采用人工或物理的方法清理水面的树叶杂草,漂浮物,进行日常性维护; 2、进行水体流动或曝气复氧的设施改造,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3、采用化学的方法对水体中的悬浮物进行吸附沉降,偶尔用化学杀藻剂进行杀藻; 4、用微生物活菌制剂进行水体调理和改善,主要利用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和转化,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COD、氨氮、磷、亚硝酸盐等指标。 5、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面积,用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进行有效管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基本实验技 术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 一、实验目的 1. 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 2. 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3. 掌握微生物实验的操作技能。 二、实验内容: 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用油镜观察细菌和酵母菌染色装片。 3. 学习微生物实验的操作技能。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细菌三型、酵母菌染色装片;显微镜、香柏油、擦镜液、擦镜纸;试管、培养皿、移液管、纱布、棉花等。 四、操作步骤 (一)显微镜油浸的使用 1.将显微镜置于平稳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沿约为4cm,坐正。 2.调节光源:将低倍物镜转到工作位置,把光圈完全打开,聚光器升至与载物台相距约1mm 左右。转动反光镜采集光源,光线较强的天然光源宜用平面镜,光线较弱的天然光源或人工光源宜用凹面镜,对光至视野内均匀明亮为止。观察染色装片时,光线宜强;观察末染色装片时,光线不宜太强。 3. 低倍镜观察染色装片 首先下降镜台,将酵母菌染色装片置于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住,将观察位置移至低倍镜正下方,镜台升至距装片0.5cm处,适当缩小光圈然后两眼从目镜观察,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至发

现物像时,改用细调节器调节到物像清楚为止。移动装片,把合适的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 4. 高倍镜观察染色装片 眼睛离开目镜从侧面观察,旋转物镜转换器,将高倍镜转至正下方,注意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撞。再由目镜观察,仔细调节光圈,使光线的明亮度适宜。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使物镜清晰为止。将最适宜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不要移动装片位置,准备用油镜观察。 5. 油镜观察染色装片 提起镜筒约2cm,将油镜转至正下方。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镜头的正下方)滴一滴香柏油;从侧面注视,小心慢慢降下镜筒,使油镜浸在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乎与装片接触,但不可压及装片,以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 将光线调亮,从目镜观察,用粗调节器将镜台徐徐下降(切忌反方向旋转),当视野中有物像出现时,再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如末找到物像,必须再从侧面观察,将油镜降下,重复操作直至物像看清为止。仔细观察并绘图;再次观察提起镜筒,换上细菌三型染色装片,依次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绘图。重复观察时可比第一次少加香柏油。 6. 镜检完毕后的工作 下降镜台,取出装片;清洁油镜,油镜使用完毕后,须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香柏油,再用擦镜纸沾少许擦镜液擦掉残留的香柏油,最后再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干残留的擦镜液;擦净显微镜,将各部分还原。将接物镜呈“八”字形,不可使其正对聚光器,同时降下聚光器,转动反光镜使其镜面垂直于镜座。最后套上镜罩,对号放入镜箱中,置阴凉干燥处存放。 (二)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 1.用单层报纸螺旋包扎移液管。 2.用两层报纸包扎培养皿。 3.用四层报纸包扎试管。 4.做棉棉塞 五、注意事项 1.使用油镜必须按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再用油镜观察。 2.上升镜台时,一定要从侧面注视,切忌用眼睛对着目镜,边观察边上升镜台的错误操作,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无菌操作技术 1、定义 是指在执行实验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无菌操作技术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是保证微生物实验准确和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2、内容 无菌操作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 1)创造无菌的培养环境。包括提供密闭的培养容器、培养容器的灭菌、培养基的灭菌等; 2)在操作和培养过程中防止一切其它微生物的侵入的措施。包括紫外线杀菌、甲醛熏蒸、超净台的消毒与检测、操作工具、器皿灭菌、操作方法等。 3、无菌操作原则 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接种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2)在操作前20~30分钟要先启动超净台和紫外灯,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3次后使用。严禁用手直接拿无菌物品,如瓶塞等,而必须用消毒的钳、镊子等; 3)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能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4)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5)接种环或接种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须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 6)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倾倒平板应在超净台内操作,并且在开启和加盖瓶塞时需反复用酒精灯烧。 二、无菌操作的环境要求 1、无菌室 (1)无菌室的结构:更衣间、缓冲间、操作间;

微生物的生长和纯培养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什么是纯培养?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技术。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纯培养的概念和微生物的无菌操作技术。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 应用多媒体授课,主要以讲授为辅,实验教学为主。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微生物纯培养 纯培养((pure culture pure culture):): ):单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 克隆:对于微生物,由于其主要进行无性繁殖,故纯培养即为克隆。 建立纯培养,证实其纯度无可置疑,并保持不受污染是微生物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即控制无杂菌) 一、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一).平板分离法: 1、划线分离法:快速、方便。 分段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大的样品适用于浓度较大的样品)) 连续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小的样品适用于浓度较小的样品)) 扇形划线 方格划线

分段划线法 2、稀释倾注分离法: 可定性、定量。 方法:先取稀释液注入平皿,再注入45℃左右的培养基,将稀释液冲开培养基表面、中间均会出现菌落。 3、涂布平板法(培养基表面出现菌落) 简单易行,但易造成机械损伤 (二).液体分离法

适用于细胞较大的微生物。用液体培养基对菌液做10倍系列稀释,使试管中只存在一个细胞,由此繁殖得到的后代必是纯培养。 (三)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较大的微生物可用毛细管挑取单个个体;个体较小的微生物,需用显微操作仪,在显微镜下进行。 (四).选择培养分离(通常做成固体的培养基) :通过选择培养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技术称为选择培养分离。 1、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2、富集培养

利用微生物电池技术处理废水

利用微生物电池技术处理废水 进入21世纪,由于微生物燃料电池高效、清洁、环保的独特优点,利用微生物电池技术处理废水的研究在全球掀起热潮。通过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特点和原理的介绍,综述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废水处理技术的优势,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微生物燃料电池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的重点突破方向。 标签:微生物燃料电池;废水处理;产电 废水处理是高能耗行业。据统计,仅我国每年用于废水处理的耗电量就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1],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更高达3%[2]。随着能源短缺的日益加剧,节能降耗已成为废水处理行业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至今为止,废水的处理技术主要采用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种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其缺点。好氧生物处理消耗能量大且运行费用高,而厌氧工艺的产出物甲烷无法实现能源的回收,会加剧着地球温室效应。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污水的生物处理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主要技术,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进入21世纪,由于微生物燃料电池高效、清洁、环保的独特优点,利用微生物电池技术处理废水的研究在全球掀起热潮[3]。 1 微生物燃料电池特点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简称MFC)是一种以微生物为催化剂产生电能的新方法,可以利用细菌通过生物质产生生物电能。它是一种将化学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4]。其问世于20世纪初,但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其研究陷入停滞。20世纪末,由于能源危机的巨大压力以及化石能源的环境污染,MFC研究再度受到人们关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电子中介体的使用,使得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有较大提高,但因为其性能不稳定性且成本较高,使其不能广泛应用。近年来,高活性微生物及无氧化还原介体方式的发现,极大促进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5]。 MFC在理论上具有很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其具有以下优势:(1)燃料来源多样化:可以利用一般燃料电池不能利用的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呼吸的代谢产物、发酵的产物,以及污水等作为燃料。(2)电池的操作条件较温和:由于使用微生物作为催化剂,电池常温常压下即可运行,这与现有的发电过程不同,使得电池维护成本低、安全性强。(3)生物相容性好:利用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和氧气作燃料,可为植入人体的一些人造器官提供电能。(4)无需能量输入:微生物本身就可以进行能量转化,把燃料能源转化为电能,为人类提供能源。(5)由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唯一产物是水,所以该技术无污染,可实现零排放。(6)能量利用率高,能量转化过程无燃烧步骤,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能量利用效率较高[6]。 2 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实验一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微生物观察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微生物观察 第一节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学习并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重点是油镜的使用技术和维护知识。 3、在油镜下观察微生物的几种基本形态。 二、基本原理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由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两部分组成(图1-1)。 1、机械系统 机械系统包括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调节器等。 (1)镜座:它是显微镜的基座,可使显微镜平稳地放置在平台上。 (2)镜臂:用以支持镜筒,也是移动显微镜时手握的部位。 (3)镜筒:它是连接接目镜(简称目镜)和接物镜(简称物镜)的金属圆筒。镜筒上端插入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接。镜筒长度一般固定,通常是160mm。有些显微镜的镜筒长度可以调节。 (4)物镜转换器:它是一个用于安装物镜的圆盘,位于镜筒下端,其上装有3~5个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为了使用方便,物镜一般按由低倍到高倍的顺序安装。转动物镜转换器可以选用合适的物镜。转换物镜时,必须用手旋转圆盘,切勿用手推动物镜,以免松脱物镜而招致损坏。 (5)载物台:载物台又称镜台,是放置标本的地方,呈方形或圆形。载物台上装有压片夹,可以固定被检标本;有标本移动器,转动螺旋可以使标本前后和左右移动。有些标本移动器上刻有标尺,可指示标本的位置,便于重复观察。 (6)调节器:调节器又称调焦装置,由粗调螺旋和细调螺旋组成,用于调节物镜与标本间的距离,使物像更清晰。粗调螺旋转动一圈可使镜筒升降约10mm,细调螺旋转动一圈可使镜筒升降约0.1mm。 图1-1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1. 镜座 2. 镜臂 3. 镜筒 4. 转换器 5. 载物台 6. 压片夹 7. 标本移动器 8. 粗调螺旋 9. 细调螺旋 10. 目镜 11. 物镜 12. 虹彩光阑(光圈)13. 聚光器14. 反光镜 2、光学系统 光学系统包括目镜、物镜、聚光器、反光镜等。 (1)目镜:它的功能是把物镜放大的物像再次放大。目镜一般由两块透镜组成。上面一块称接目透镜,下面一块称场镜。在两块透镜之间或在场镜下方有一光阑。由于光阑的大小决定着视野的大小,故它又称为视野光阑。标本成像于光阑限定的范围之内,在光阑上粘一小段细发可用作指针,指示视野中标本的位置。在进行显微测量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以染色玻片为例,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显微镜油镜使用的原理 (1)光学部分: 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它使检视物放大, 造成物象。(2)机械部分: 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它起着支持、调节、固定等作用。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λ:可见光的波长(平均μ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a:镜口角(即入射角)。3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实验材料 1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酒精灯、火柴、玻璃铅笔、蒸馏水等。 2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玻片染色标本。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先粗调再微调至物象清晰。 (4)转入中倍、高倍观察,每一不只需调微调旋纽即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旋转转换器,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像。 (7)、换片:另换新片观察,必须从(3)步开始操作。

微生物处理的技术题目(附答案)

1、单选题 (B)2、厌氧菌只具有()酶系统,无氧化酶系统。 A、拖S B、脱H C、脱N D、脱P (D)4、流动镶嵌模型描述的是()。 A、原核生物染色体的物质 B、真核生物鞭毛结构 C、原核生物加膜的结构 D、原核生物细胞膜的结构 (B)5、生活饮用水细菌卫生标准,细菌总数1ml不超过()。 A、10 B、100 C、1000 D、1 (A)6、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大肠菌群数()水中不超过3个。 A、1L B、10L C、1ml D、10ml (A)7、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 A、细胞壁,原生质体 B、细胞壁,细胞质 C、细胞壁,核资 D、细胞壁,内含物(D)8、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 A、涂片的技术 B、菌体的固定 C、水洗的程度 D、酒精脱色 (B)9、芽孢是抵抗恶劣环境的一个(). A、繁殖体 B、休眠体 C、生长体 D、特殊体 (C)11、固体培养基的用途是()。 A、大量繁殖细菌 B、观察细菌动力 C、用于细菌的分化和纯化 D、短期保留菌种(D)13、在评价废水时,当BOD/COD>0.45说明生物降解性()。 A、很差 B、较差 C、很好 D、较好 (B)20、引起污泥沉降的原因不包括()。 A、污泥膨胀 B、硝化 C、起泡沫 D、不絮凝 (C)21、灭菌指杀死一切微生物包括()。 A、芽孢 B、孢子 C、芽孢和孢子 D、荚膜和鞭毛 (B)28、()的细菌细胞代谢活性最强,组成新细胞物资最快。 A、缓慢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退期 (A)30长期选定那种细菌来作为检验水的卫生指标()。 A、大肠菌群 B、肠球菌 C、产气荚膜杆菌 D、伤寒杆菌 (C)34、常见的固着型纤毛虫主要是()。 A、豆型虫 B、漫游虫 C、钟虫 D、裂口虫 (B)37、硝化细菌属哪种营养类型()。 A、光能自养 B、化能自养 C、光能异养 D、化能异养 (A)39、水处理微生物在()时期出项,是为了调整代谢。 A、缓慢期 B、衰老期 C、生长期 D、稳定期 (B)41、污泥膨胀是因为()微生物增多而产生的。 A、原生动物 B、丝状细菌 C、真菌 D、放线菌 (B)43、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多细胞的是()。 A、放线菌 B、霉菌 C、酵母菌 D、铁细菌 (D)44、根据菌落的不同,大肠埃希尔氏杆菌菌落呈()。 A、紫色或深红色 B、淡红色中心较深 C、无色透明 D、紫红色带金属光泽(D)45、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能判断氧气的不足。 A、钟虫 B、肉足虫 C、匍匐型纤毛虫 D、固着型纤毛虫 (A)47、下列属于真核微生物的是()。 A、霉菌 B、放线菌 C、大肠杆菌 D、埃可病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