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汇编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生牵强附会。

历史本体论: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

历史认识论: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史学方法论: 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还直接主导着史学认识论。

《史学要论》是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1924年《史学要论的》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原理的初步形成,该书是李大钊系统地阐述史学思想的一部精粹之作。全书分六章,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具有理论的深刻与实践的激情相结合的特点。论述了“什么是历史”、“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史学与其相关学问的关系”、“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等重大理论问题。

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成果,结合《史记》、《汉书》等文献史籍资料,对汉代边塞和烽燧的考实、玉门关址、楼兰及海头城位置的确定,西域丝绸之路的探索以及汉代边郡都尉官僚系统的职官制度的排列等汉晋木简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问题,逐一做了详尽的考释,博大精深,对后人裨益极大,由此他创立的“二重证据法”。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年鉴派三时段论对立史学研究的影响:

年鉴学派旗帜鲜明地反对作为“人文学科”的西方传统史学把历史归结为政治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的展现过程,认为普通人的状况才是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基本因素;反对把历史学限定在只能叙述以精英人物为中心的事件而不能探求法则的“人文学科”,强调历史学应该成为一门研究普通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构”或“模式”的社会科学或“发展式的史学”;他们博采各学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了经济史、社会史、心态史等领域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模式”和“结构”。但是历史观的局限使他们既看不到那些“模式”和“结构”本来就是有他们刻意研究的那些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造成的,更看不到它们也是随着那些普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的改变而改变的。相反他们看到得只是“静止不动的历史”看不到变动的历史

填空:1.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历史)

2.史学的功能的历史观有:资鉴史观;垂训史观;(经世史观)

3. 外考证有版本、校勘、(辨伪)。考证分为内考证和外考证

4. 历史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5.布罗代尔的三时段论:短时段论、中时段论、:长时段论。

6. 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训诂学、辨伪学等。

7.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

8.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

9.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是郭沫若。

11. 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12历史认识的真理就是经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和社会实践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认识。13. 中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是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而近代以来史书体裁的主流是章节体。

14. 记言、记事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体裁。

1. 试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生产力归根结底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对社会历史认识的思想体系即唯物史观。

原理及意义:①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尽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②人类社会及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以总体体系方式存在的。一般情况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不应忽视人的意识的作用,以及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对人类社会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透彻的了解。③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但最终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各因素的“交互作用”中解释历史发展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从而对全部的历史发展过程获得统一的、科学的解释和理解。④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有规律运动和发展的。因此,它显现为历史过程以及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因此,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辨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⑤社会和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和革命两种形式。只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性变革的作用是片面的。同时应看到,事物的渐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渐进过程的中断,出现质的飞跃,实现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态到新质态的发展。因此,对社会和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要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去准确地把握。⑥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它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矛盾。矛盾各方的又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前进。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还有其他各种呈网络状的矛盾,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⑦在客观历史行程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因此,对历史进程的考察,不仅要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且必须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要研究历史,还要研究人和人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阐明历史。⑧社会历史研究不是一个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过程。所以,研究社会历史既要注重对历史客体的研究,同时还必须注重研究历史认识的主体,探讨历史认识主体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历史研究的过程。

2.论述史学概论研究的对象和特点: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的历史学,它比史学内部各分支学科应高出一个层次,因而必须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概括性,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而“史学概论”的内容结构,应紧紧围绕历史学本身的理论和方法而展开,既有对历史学的理论预设及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又有对历史学全局的乌瞰和描述,内外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象)(1)史学本体论:①史学的性质;②史学的发生(2)史学认识论(3)史学方法论① 历史研究的方法。②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其特点具有:(1)反思性。(2)概括性。(3)理论性。

史料:史料,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史料范围很广,主要来源于口头的、实物的和文字的。通常我们把史料归结为两大类,即实物资料(历史遗存)和文字资料。其中文字史料有:文献史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外国人著述类。实物资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留或遗留下来的前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大体上分三类,即遗址、墓葬和遗物。

此外还有口碑史料。重要性: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作为史料存在的两大形式,两者各有所长,互相补充。文献史料以繁富、完备、连续和系统见长,所以成为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载中的不足和错误势所难免。实物史料较之文献史料,不仅数量少,而且零散,连续性和系统性皆非其所长,但其突出优势在于比较真实可靠,作为史学认识成果的检验形式和依据,它的发掘和发现,不仅可以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因此,实物史料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几种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

(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首先是用于解答疑难的字典、词典类;其次是为搜集史料指引线索的目录、索引类;最后是类书等史料汇编。(2)分类搜集法;(3)追踪搜寻法;(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5)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资料;(6)利用网络和数码信息搜集史料。两种史料的整理方法:(1)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2)按时间先后整理;

2、史料的鉴别

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句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

史书的辨伪

明代胡应麟的辨别伪书的方法:(1)检查最早的目录书是否著录过;(2)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严明此书何时见于著录,考其流传的线索;(3)考察与作者同时代的著作中,有无谈到或称引这部书的地方;(4)考察后世的著作有没有引用或发挥这部书中某些言论、观点的地方(5)核查这部书的文体是否符合当时的语言文字习惯。(6)考察书中所记之事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7)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出于托名;(8)考察传播书的是什么人。

梁启超鉴别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正因而突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2)其书遂前代有著录,然后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历来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明者。(5)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义者,则今本必伪;

(6)其书题某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必伪;(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有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需甚加选择;

(8)书中所言,确实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二俱伪;

(10)各时代之文体,盖天然界划,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11)各时代之社会状况,齐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推见其崖略。若其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伪。

3. 史料的校勘

陈垣在前人校勘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校勘实践的经验,在所著《校勘学释例》中提出了“校书四则”,可供我们参考和采用。(1)对校法;(2)本校法;(3)他校法;(4)理校法。

4. 史事的考证历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史事与历史事实之间经常存在程度不同的背离,由此出现伪事。伪事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主要的根源在于史家的历史观和所处的阶级、社会地位的局限性,从而在史料的取舍、记载的方法和史事的评价上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利益倾向折射到历史记述之中,因而其中参杂了各种偏见歪曲。史事考证方法有:(1)求源法;(2)反证法;(3)旁证法;(4)还可以适当地运用理证法。

40. 简述史料搜集的途径和手段。途径:①利用各种工具书搜集史料。②通过平时读书阅报积累资料。③注意从考古发掘中搜集新史料。④利用采访和调查,搜集历史文物及口碑资料。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学术研究史料。手段:指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用一定的物质形式去保管、储存和编制所搜集的史料。主要有:①摘录卡片。②剪辑报刊资料制成资料袋。③自制专题资料目录索引。④录音、录相、复制拍照和附制模型。⑤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电脑)编辑、存储史料。

41、考证史料的基本方法有哪些?①理证。指有些史料,从道理上讲值得怀疑,但是又无确切的证据,只得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其正误。②书证。指利用皇帝的诏书、大臣的奏章等各类档案资料以及各种书籍为依据,以考证史料的正误。③物证。指用出土的龟甲、金石以及其他考古器物为依据,考证史料正误的一种考据方法。

42、什么是校勘?校勘史料的原则是什么?校勘,又称校雠准或雠校。指广聚众本,并用善本或古本为底本,校正、勘误古书字句错误的方法。原则:①存真。求古本之真;求事实之真。②校异。只把各种本子的异同罗列出来,不作是非判断。③订讹。订正史料文字的讹误,并说明其产生讹误的原因。43. 史学工作者要具备哪些必备的素养?

①做好献身精神。a、专业思想稳固,不可以三心二意b、不为名利c、做好持久勤奋的准备

②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b、与实际相结合,了解社会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②要有高尚的史德。a、端正治史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史德b、做到实事求是,

秉笔直书

④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a、广博的知识b、掌握史学基本功和技

能,如搜集整理史料、调查研究、写作技能

⑤要有创新精神。史学有创新才有生命。要坚持真理,有纠正错误的勇气。

创新应充分吸收消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要反对两种历史倾向,一是历史虚无主义,二是国粹主义。

初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打印版)

八年级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填入对应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下列是小刚在参加学校的知识竞赛中遇到的一道题:“规定割让台湾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他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2.下列是一个反映中国1903年一家四兄弟情况的历史故事,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老大在日本人开设的工厂上班 B、老二因参加义和团被杀害 C、老三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所房子 D、老四远赴重洋到美国留学 3.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A、“自由、平等” B、“自强、求富” C、“民主、科学” D、“师夷长技以制夷” 4.小明暑假去北京旅游,参观了圆明园遗址,导游说北京在近代曾经两次遭到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劫掠,大量珍贵文物至今流失海外。你知道是哪两次吗? A.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这朝廷已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里所说的现象应该发生在()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如果让你撰文批驳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中国的历史,你可以引用的论据是 ①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30 万人以上②日本在中国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③在其全面侵华期间,致使中国伤亡3500多万人④七七事变后侵占北平,烧毁了

圆明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南京作为近代中国的政治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一个生卒年为(1854-1938)的南京市民可能见证的近代重大历史事件有 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⑵中华民国建立⑶南京大屠杀⑷国民政府迁都 A.⑵⑶ B.⑴⑵⑶ C.⑴⑵⑶⑷ D.⑶⑷ 8、你看过电影《大决战》吗?你一定被影片中我军领导人高超的指挥艺术和解放军战士英勇乐 观的高大光辉形象所深深吸引。请指出邓小平同志参加指挥的战役是 A、百团大战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9、下列现象和近代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刘某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10、“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要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将士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A.马尾战役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 11、设想1895年你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莫过于参加 A、镇南关大捷 B、反割台斗争 C、革命派起义 D、收复西藏的斗争 1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平等条约庇护下,在中国开始设立工厂是在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鸦片战争之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3、抓住关键词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位同学用“赔款、划定、拆毁、严禁、允许”这十个词 来 帮助记忆某条约的内容。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很多同学都看过反映清朝宫廷是是非非的古装剧,皇帝、格格等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使君临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5、“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 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16、在历史活动课上,李志坚同学拿来了自己课前找到的视频资料向同学们展 示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其中取材不当的是 A.四渡赤水河 B.飞夺泸定桥C.翻越大雪山D.会师井冈山 17、被陈毅元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战役是指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 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 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 数历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 历史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 规律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 的产物

2020年高中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中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道小题1分共36分) 1. 近代后期推行平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教育家是() A.杨贤江 B.陶行知 C.徐特立 D.郭沫若 2. 四大家族是以下哪个阶级的代表:A.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C.官僚资产阶级 D.买办资产阶级 3. 近代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重要铁路是() A.京汉铁路 B.京张铁路 C.津浦铁路 D.胶济铁路 4. 下列各对应组中,哪一组是正确的( ) A.曾朴:《哀旅顺》 B.黄遵宪:《台湾行》 C.吴沃尧:《块肉余生述》 D.林纾:《孽海花》 5. 东北抗日联军中的少数民族将领是( )

A.周保中 B.杨靖宇 C.李兆麟 D.赵一曼 6.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起点在:() A.河北 B.山东 C.广东 D.上海 7.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的首先提出者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鲁迅 D.胡适 8. 1885年清政府决定台湾正式设立行省,第一位巡抚是:() A.刘永福 B.刘铭传 C.冯子材 D.许寿山 9. 中华民国初期,策动西藏“独立”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俄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10.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是在(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七七”事变后 11. 中华民国元年是指( ) A.1911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0年 12. 清末发现的甲骨文为研究下列哪一朝代提供了文字依 据?(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原始社会 13. 义和团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 B.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 C.清政府的镇压 D.外国教会的欺压 14. 焚毁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侵略军是以下哪两国的联军: ( ) A.英俄 B.法俄 C.英美 D.英法 15. 孙中山在下列哪个报刊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 A.《国民报》 B.《游学译编》 C.《民报》 D.《新民丛报》 16. 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太平天国进行了() A.北伐 B.西征 C.东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历史中考模拟试题(有答案)

中考文科综合模拟试卷(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每小题 2 分,共30 分) 1.“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C) ①使用打制石器②种植水稻③会使用火④过定居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许多成语典故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特征。以下成语能够体现的历史时期特征是(B) ①退避之舍②围魏救赵③纸上谈兵 A早期国家的建立B春秋战国的纷乱 C大变革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下列选项中能提现由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是( C ) A“三家分晋”到“秦王扫六和” B“桐叶封弟”到“烽火戏诸侯” 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聚邑为县,置令丞” D“废井田,开阡陌”到“车同轨,书同文” 4.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必备的重要素养,下列有关年代和时间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 A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早期 B罗马帝国建立时,中国正值西汉末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于辛亥年 D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民国九年 5.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三班历史小组准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为主题制作美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D) ①五四烽火②国民革命歌③台儿庄战役4遵义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4 D①②4 6. 小明班上有位同学自我介绍:“我的祖先曾驱逐过荷兰殖民者,抗击过日本的侵略,经历了与亲人的离别。我现在盼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位同学来自

历年初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历年初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国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挽回鸦片被销毁的损失 2、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3、下列侵华战争中,侵略战火燃烧到清王朝统治中心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4、率清军摧毁阿古柏政权,收复x疆的清军将领是() 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国藩 D.冯子材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圆明园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法德联军 C.英法联军 D.美俄联军 6、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曲折。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苦苦探索。 7、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 C.实现民族独立 D.发展军事工业 8、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创办万木草堂 B.“公车上书”的发表 C.创办《中外纪闻》 D.强学会的建立 9、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要实地考察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他们应该去() A.北京 B.上海 C.延安 D.武昌 10、以下哪一个选项不属于三民主义阐发的思想() A.民主 B.民权 C.民族 D.民生 11、“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也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主张()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革命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 12、中国近代,最能体现青年学生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西安事变 D.五四运动 13、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A.台儿庄战役的战斗情景B.辽沈战役的战斗情景 C.北伐战争的战斗情景D.渡江战役的战斗情景 14、中国*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的是() A.秋收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广州起义 15、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党的中心工作是() A.进行武装斗争 B.建立统一战线 C.从事农民革命运动 D.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16、右图是小明在遵义考察一处革命遗址时拍摄的照片.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与这幅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主题词,下列哪项最准确()

西南大学《史学概论》考试题库

1、简述史学概论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 史学概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概要地论述历史科学,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是新的史学分支学科,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它的研究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或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内容: (1)史学本体论:①史学的性质;②史学的发生(2)史学认识论(3)史学方法论①历史研究的方法。②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 其特点具有:(1)反思性。(2)概括性。(3)理论性。 2、什么是历史理论?什么是史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历史理论:是指历史运动本身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理论:是指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联系:历史理论以客观人类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史学理论从理论和方法上说明如何研究历史的,二者都以人类社会历史为指向,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决定了史学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 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历史理论具体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过程和客观规律,对象为客观历史,而史学理论研究对象是历史学本身。 3、什么是历史?历史有那些特征? 历史:(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科学。 特征:(1)客观性(2)过时性(3)规律性(4)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4、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学科结构怎样? 历史学又称“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具体讲,历史学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观点,利用历史资料,研究已往的客观历史过程,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象把它表示出来的一门学问。 学科构成体系包括:①反映不同历史范围和过程的各种史学,如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 ②研究史学一般原理和史学方法论(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的历史科学概论。③研究史学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史。④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⑤研究史学成果表现形态的历史编纂学。 5、简述历史学的学科精神。 历史学对人类社会过去的探究,体现出的是历史学家本于人类理性判断和以独特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主体化的历史内容。正是基于人类所具有的求知欲望、探秘的好奇心理、保留历史记忆的观念和面向未来的自信,才赋予了历史学独特的精神——历史学精神。它包括:(1)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2)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精神。(3)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4)品评历史人物的惩恶扬善精神。(5)记录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传承精神。(6)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7)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8)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9)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尚智精神。 6、什么是鉴诫史学?什么是理性史学?鉴诫史学的特征是什么? 西方(欧洲)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以前的史学与中国从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到戊戌维新运动以前的古代史学称为鉴诫史学。 特征:①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出选择和评价;②利用历史歌颂王权,歌颂统治阶级的功业;③利用历史的榜样来赏善罚恶,对政治家进行教诲,对民众进行道德灌输。 理性史学是于14—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下产生的人文主义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应面向世俗和人间,把历史视为人的行动的记录,把挣脱了宗教桎梏的、有意识的人视为创造历史的力量。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这套题整理的不错)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20分) 1.1936年10\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 ) 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 ( 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4.1935年12 是(B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5. 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6. 的阶段是( 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7.1945年4 表是(C ) 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8. 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 C) 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9.1947年10月10(C ) 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B.C.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0.1949年6 著作是(D ) 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1.1898 (C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

(A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 是(D )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 ) 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 主要领导人是(D ) A.梁漱溟 B.黄炎培 D.张君劢 D.邓演达

史学概论题目

课程习题 第一编什么是历史 客观存在的历史 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2.为什么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3.为什么说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表明了历史学既具有与其他科学同样的科学品格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独特性? 4.因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是一次性的.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过程,就否认第一节历史真相的可知性和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能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5.为什么说从"人体解剖"推知"猴体解剖"的以今推古方法,与由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 主体化的历史 1.为什么说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存在着既吻合又背离的关系?怎样才能尽可能增大吻合度.消减背离度? 第三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 1.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2.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关系? 3.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4.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 6.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 7.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为例) 8.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9.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 第四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只有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2.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3.为什么说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形式可以表述为"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 4.为什么说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 非决定论和多元折中论的困境? 5.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 6.怎样理解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作的不同的归纳的含义? 7.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8.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9.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最新考研历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研历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下列人物中,辅佐商汤灭夏的是 A.xx B.xx说c.皋xxD.xx 2.东汉末年发动xx的民间教派是 A.五斗米道 B.xx C.天师道 D.太一道 3.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指今天的 A.xx和xx B.xx和xx c.xx和xxD.xx和xx 4.元朝派驻xx县的监临官称为 A.札xx B.xx C.必阁赤 D.探马赤 5.编纂《明儒学案》并创立学案体史学体裁的学者是 A.xx B.xx c.xxD.xx 6.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中,最早在所属企业中推行泰勒“科学管理法”的是 A.xx B.xx C.xx D.xx 7.xx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是 A.崇厚 B.xx

c.何如璋D.xxxx 8.1912--1927年间中华民国的国旗是 A.十八星旗 B.xx C.xx D.青天白日旗 9.民国年间京剧“四大名旦”是 A.xxxxxxxx B.xxxxxxxx C.xxxxxxxx D.悔xxxxxxxx 10.196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是 A.凋整、改革、巩固、提高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调整、改革、充实、提高 D.凋整、充实、发展、提高 11.下列世界古代文学作品中,哪一部不是史诗作品? A.《xx婆罗多》 B.《伊利亚特》 c.《埃涅阿斯记》D.《xxxx》 1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古波斯宗教领袖琐罗亚斯德创立的宗教被称为 A.祆教 B.摩尼教 C.景教 D.一赐乐业教 13.中世纪实行“索贡巡行”赋税征收形式的国家是

A.xxxx B.基辅xx c.xxD.xx汗 14.“赋敛轻薄,徭税俭省。各安世业,俱佃口分。假种王田,六税其一。”这段反映印度戒日帝国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的史料出自A.法显《佛国记》 B.xx净《xx寄归内法传》 c.xx、彦惊《大xxxx法师传》 D.xx《大唐xx记》 15.中世纪西欧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为七种自由艺术,简称“七艺”..它们是 A.文法、绘画、雕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B.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儿何、天文、音乐 c.文法、修辞、逻辑、算术、绘画、雕塑、音乐 D.文法、绘画、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l 6.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朋基罗作于罗马西斯廷教堂墙壁上的祭坛画是 A.《xx圣母》 B.《末日审判》 c.《最后的晚餐》D.《圣母与圣子》 17.1838年向南非开普敦殖民地附近的祖鲁人发动进攻,最终占领其大部分领土的是 A.比利时人 B.法国人 c.布尔人D.西班牙人 18.1893年德国制定了连结小亚细亚、直抵波斯湾的铁路修建计划,被称为 A.“3R”计划 B.“3B”计划

2016学年历史期末考试题

201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民考民期末考试卷 总分100分,答题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7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一篇祭文中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里的“始祖”是指 A .黄帝 B .嫘祖 C .蚩尤 D .仓颉 2.《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3.他是我国历史上治水英雄,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这里的“他”是 A . 炎帝 B . 尧 C . 蚩尤 D . 大禹 4.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农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 .农耕文明 B .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 .神话传说 D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5.我们常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五谷在我国首先齐备是在 A 夏朝 B 商周时期 C 战国时期 D 春秋时期 6.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商代的 A . 司母戊鼎 B . 四羊方尊 C . 青铜神树 D . 青铜面具 7、现在中行、建行、工行等设计银行徽章时,都选用了内方外圆的造型,下图是哪一朝代铸造的钱币? A 战国 B 秦朝 C 西汉 D 三国魏 8.“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9.如果我们要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应该查阅(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庄子》 10.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 .弱肉强食 B .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 .适者生存 D .统一 11.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2.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 .多生产粮食和布帛 B .合理经商致富 C .大力开垦荒地得到政府的奖赏 D .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1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 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 .荀子 B .墨子 C .老子 D .孙膑 14.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这里 的“孔孟之道”指的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15.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所描写的人物是 A .李冰 B .孔子 C .司马迁 D .屈原 16.秦始皇巡游各地前,要向各地颁发圣旨,让各地做迎驾准备,圣旨上文字的书写应该是 A.金文 B .甲骨文 C .小篆 D .楷书 17.郭沫若先生认为它“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是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他高度评价的这个水利工程是 A . 都江堰 B . 郑国渠 C . 灵渠 D . 三峡 18.“揭竿而起”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陈胜吴广起义 19.宏伟的长城是我国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特征,秦朝时修的长城是为了抵御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进犯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羌族 D .氐族 20.下列各项不属于文景之治局面形成原因的是 A .提倡节俭 B .重视以德化民 C .减轻农民负担 D .统一铸造五铢钱 21.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所作《二京赋》,在颂扬汉朝国势隆盛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含着浓厚的“恤民”气息,这里所说的二京指的是 A .东京和西京 B .北京和南京 C .长安和洛阳 D .镐京和殷 2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属于诗词里“汉武”的作为是 A .兴修灵渠,统一岭南 B .创办太学 C .减轻赋税,发展农业 D .推行分封,巩固统一 23.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始于 A .秦朝 B .汉朝 C .春秋 D .战国 24.西汉王朝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思想的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下列哪个皇帝时期 A .汉文帝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元帝 25.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兴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 .秦一西汉 B .西汉一东汉 C .东汉一三国 D .三国一西晋 二、26制表题: 按照三国鼎立时三国的建立时间,三国名称,建立人,都城,制表(12分) 三、27识图题(10分)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初中历史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

2013初中历史模拟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近代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学完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某期同学出了一期板报,下列板报内容,最能反映日军野蛮暴行的是() A、难忘九一八 B、血染卢沟桥 C、南京大屠杀 D、血战台儿庄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B三大改造的完成C、土地改革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右图反映了新中国在1971年取得的什么外交成就()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小明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 做了如下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 B、技术条件:造船技术极大提高 C、支持国家:英国和意大利 D、深远影响: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7、人权,既是人类长期以来的追求,也是现实社会中的热门话题。就十八世 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而言,为推翻封建专制,争取人权方面颁布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文献是()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法典》 8、下列改革中,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是() ①中国“戊戌变法”②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③日本“明治维新”④美国“罗斯福新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 A、瓦特 B、史蒂芬孙 C、爱迪生 D、卡尔本次 10、1919年巴黎和会签署的涉及中国问题的条约是() A、《凡尔赛和约》 B、《五国条约》 C、《九国公约》 D、《联合国家宣言》 11.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

初二下历史期末考试题

初二下历史期末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南京条约》 2.近代史上,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甲午风云 D.义和团运动 3.国际著名的一家公司在一次拍卖会中以高价出卖圆明园的一批古物,引起极大争议,这些国宝沧为外国古董商人的拍卖品,与下列哪一次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风云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有一公司筹拍有关“义和团”的电影,下列哪一情节不符合历史事实() A.义和团杀教士,烧教堂 B.设立拳厂、神坛,进行练拳习武活动 C.盛行于广东一带,打出“扶清灭洋”口号 D.在一次战役中用“火牛阵”破解敌人的地雷防区 5.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死于1902年,他这一生里中国发生了哪些事情?()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⑤.林则徐虎门禁烟⑥.义和团运动 A.①③④⑥ B.②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6.“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谁的伟大业绩() A.曾国藩B.李鸿章C.左宗棠D.林则徐 7.洋务派推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清朝统治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发展资本义义 8.如果说你是清末的一位读书人,希望能从事外交工作来救国,你应进入何处培养你的外语能力?()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京师同文馆 9.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口号是() ①.民主②.求富③.科学④.自强⑤.扶清灭洋 A. ②④ B.②③ C.④⑤ D. ①② 10.1895年,身居北京的居民可以看到的爱国壮举是( ) A.公车上书 B.百日维新 C.戊戌变法 D.兴中会的成立 11. 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 B.光绪帝颁布诏书 C.强学会的成立 D.康有为几次上书光绪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