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分析

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分析

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分析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特色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规划设计,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是根本原则。对于一些距离大中城市比较近的城郊地区,具备交通方便快捷、区域旅游要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题特色鲜明、地形地貌独特等条件的,在规划设计和后期建设运营上,应大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解决农村就业,提供回乡创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特色小城镇。

发展特色小城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首先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新型城镇化要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平台的有效举措,加快城镇化特别是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最后,是探索推动小城镇建设的科学方法。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需要资金引导,土地支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项目带动,加快建设;创新体制,激发活力;夯实责任,严格考核五项措施并举。从而强化示范特色、打造空间特色、凸显地域特色、营造文化特色、夯实产业特点。最终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引导性工程,推动农民就近城镇化的民生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样板工程。

三产融合与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合发展路径是什么?

2016年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近日提出的《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现代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必须要有三产融合的产业规划思想作为支撑。应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统筹农业、乡村、生态、文化、景观等各层面要素,重点以科技示范为引领,现代农业三产融合为

支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特色,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科技示范引领、一二三产融合、产村互动一体、模式机制创新的特色小城镇,引领示范带本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下,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对特色小城镇布局有哪些影响?

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与特色小城镇空间布局互为支撑、依托、承接的关系。是点与面的协调补充统一关系。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在规划内容层面:1、明确区域发展资源、生态资源,人文条件等方面内容;2、结合区域城乡交通、经济、政策背景,统筹规划;3、分析区域现状产业条件,确定产业发展条件,专家论证,结合产业链确定产业发内容;4、农业科技支撑、实施要求。在具体的发展战略层面提出:1、从区域城乡统筹重新梳理发展战略、发展定位、产业发展选择、资源支撑条件,对区域景观资源、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特色、地域风貌等进行统筹分析,合理规划,并提出发展的具体措施、规划内容及农业科技植入,技术提升,信息化管理等。2、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等情况,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体,区域发展条件为支撑,以农业科技、农业效益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布局、协调村镇空间布局,合理承接城市功能辐射带动,合理提出迁村并点或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合理配套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其他相关农业产业设施等内容。3、在村镇体系规划布局,村镇空间布局等分面应统筹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的用地布局,形成生态、田园村镇的整体规划格局。4、农业产业科技,品种技术、休闲旅游、景观环境等多层面与特色小城镇进行统筹规划。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如何推动特色小城镇规划实施?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做好镇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策略上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包括农业功能、农业生态、产品、技术、农业信息管理、物流及农民创业增收等均是特色小城镇规划方面的关键。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首先要重点分析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统筹规划规划区的总体布局,立足发展产业的合理配套建设支撑体系、产业链发展的内在

需求,与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农产品加工、公用设施等发展水平相衔接。其次,植入现代农业的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现代农业发展核心生命力。最后,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手段及发展路径。在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空间布局、职能定位上如何承接和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

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分析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五泉镇

一、基本情况

(1)基础数据

镇域总面积:32.2平方公里下辖村庄数量:20个(行政村)

镇区建成区面积:3.1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0.6平方公里

镇域常住人口:31000人镇区常住人口:5600人

镇GDP:15.1亿元公共财政收入:360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主导产业:农业

所获称号:全国重点建设小城镇,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2)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和特色资源

发展基础:本着“农民增收,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目的,镇政府以高科技为依托,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科技产业,以“南菜、北果、中工商”的总体格局为基础,突出“名、优、新、特”的产业特色。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立足镇情,结合实际,推行"政府组织,企业拉动,基地示范,多方配合,农户参与"的建设模式,大力发展以夹道村、茂陵村为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带动毕公、帅家、斜上等新农村建设中心村,辐射全镇,全面建设文明程度高、立体循环经济发展程度高、可持续发展、农户参与的"农、工、商、种、养、加、高、新、特"的一体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优势:五泉镇位于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示范区西北部,距离主城区10公里,处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内,关中环线上的重点城镇。2011年,五泉镇被确定为陕西省31个重点示范镇之一。

特色资源:培育发展了以小麦良种繁育、奶肉牛畜牧养殖、大棚蔬菜、杂果种植、苗木及花卉繁育的五大支柱产业。全镇共建成小麦良种基地2.2万亩,建成设施农业大棚456座,优质杂果基地4000亩,全镇奶肉牛存栏1760头,蛋鸡11.5万只,奶牛养殖小区7个,苗木花卉基地426亩。特色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显著,毕公正泰养猪场、毕公孵化场、夹道牛场、毕公种兔场、夹道獭兔场、帅家彩兔场等养殖场发展势态良好,经济效益可观。

(3)规划编制情况

2011年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示范镇之后,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专门成

立了五泉重点示范镇建设领导小组,以“杨凌示范区副中心、现代农业园区核心示范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示范镇”为目标,编制了《五泉镇总体规划(2011-2020年)》、《五泉镇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适度超前,彰显特色,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思路,全力打造“两心、两轴、五片区”的城镇空间格局,打造特色鲜明的“农科小镇”。

二、特色体现

(1)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主导产业发展:五泉镇紧紧围绕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把现代农业、中小企业园建设、旅游观光、商贸流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有序有偿流转,组建专业合作社63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4家,建成设施大棚8000亩,经济林果和苗木基地1.3万亩,流转土地1.5万亩,实现设施农业、经济林果、苗木、养殖、食用菌五大产业全覆盖。规划建设了1000亩的中小企业园区,2014年被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引进天安门业、馥稷生物、凌科电子、天威环保、健众生物、福祥塑业等六家企业,园区建成后固定资产投资达10亿,可解决就业3千余人,给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实现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2)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宜居社区建设:按照“加快建设新区、改造提升老区、整合镇域社区、培育产业园区”的模块化推进思路,实施市政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和建成区改造提升四类23个项目,竣工投用16个,累计完成投资11.5亿元。建成清心路、光明路、兴泉路和公园文化娱乐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五泉镇中心小学、五泉镇中心幼儿园、五泉镇卫生院;完成五泉镇中学扩建、五泉中、小学标准化操场建设、五泉老街提升改造;安置小区一期839户群众已乔迁新居,二期17栋住宅楼现已竣工,三期4栋住宅楼主体完工;107省道、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当中。全面开展小韦河生态治理工作,建成小韦河生态景观带。通过多年的建设,五泉重点示范镇新区形象已具规模,老镇区镇容镇貌显著改观,实现了新老镇区建设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3)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特色文化保护:五泉镇充分挖掘和放大小镇及周边地区的农耕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商儒文化、隋汉文化。泰陵、马援祠、背阳观、卧龙寺等隋汉文化的开发,通过传承历史文化,创新规划理念、创新建筑风格,更好地挖掘了五泉镇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做优做美城镇环境,打造展示了“美丽五泉”新形象。

(4)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探索:在社会管理方面,五泉镇结合实际,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将改革前的13个站所调整为6个办公室、3个服务站,将业务进一步细化到具体岗位职责、细化到人,从而建立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镇办机构,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在筹集建设资金方面,五泉镇用足用活上级政策。该镇充分利用省政府提供的100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安置进镇农民的基础上,拿出部分土地通过招拍挂进行商业开发,盘活土地资源,不仅获取了建设资金,还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使用,节约土地1330多亩,获得土地补偿收益6亿多元。在资金使用方面,该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将中省相关部门的资金集中捆绑向重点示范镇建设倾斜。同时,杨陵区财政每年专项列支500万元用于五泉重点示范镇建设。

地方政策支持:2016年,陕西省发出《进一步推进全省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的通知》,提出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切实落实扩权强镇、加强技术支持和专家指导、严格目标责任考核等8项措施,进一步推动全省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即“两镇”建设,带动全省特色小城镇发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配备规划管理专职人员。两镇的主要负责人可由县级领导兼任。从2016年到2020年,省财政给予每个省级重点示范镇每年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每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每年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省上还将分批次给予每个省级重点示范镇1000亩、文化旅游名镇200亩城乡建设增减挂钩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成效显著地市级重点镇奖励600万元和600亩用地指标。

三、招商引资项目

杨凌五泉农耕文化产业园项目:

五泉农耕文化产业园项目由杨凌和谐小城镇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项目规划总用地75.58亩(50386.9m2),总建筑面积23000m2,园区功能划分为民俗风情街、精品客栈、农耕文化体验及果蔬展销、关中院落、文化广场五大板块,项目总投资1.2亿元。

项目东临兴泉路,西林光明路,南临杨扶路,地处五泉镇政府东侧。是以杨凌农业科研、种植及杨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融入关中民俗文化、新型农耕文化和特定商业元素,挖掘五泉镇自身小城镇建设特色,打造“体验式农业旅游发展文化村”。

项目特色产业及社会效益:大学生创业基地-面向杨凌高校5万大学生及回乡创业的有志青年提供创业平台和资金支持;电商平台——采用企业+农户、企业+政府+农户及企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利用项目果蔬展销平台及我公司股东之一,陕西奥达集团旗下的奥达果蔬和奥达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的研发育种、种植生产、采摘体验、线上线下展示销售实现全产业链一条龙服务。

四、未来发展方向

“一镇一村”建设试点:

以“一镇一村”为主线,一产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重提质增效;二产搞加工作坊,重点打造中小企业园区,同时扶持全民创业;三产抓好服务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最终达到现代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

初步规划,利用五泉发展现状和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开发和推广三个特色产业村的发展。加强“三品一标”认证,侧重食品安全及品牌效应,突出地方特色。(1)杨凌特色农产品加工村:充分发挥斜上村及周边各村设施农业及果蔬产业发展优势,依托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在斜上村重点发展果品蔬菜包装、分级家庭作坊,以及果酒、果醋酿造等加工产业。(2)杨凌副食产品加工村:充分发挥毕公村粮油加工产业基础的优势,重点发展关中特色粮油食品、豆制品等副食品加工。(3)农业文化产品村:在蒋家寨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一批农业文化产品。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

一、基本情况

(1)基础数据

镇域总面积:34.9平方公里镇区建成区面积:10.2平方公里

镇域常住人口:4.9万人建设用地面积:0.6平方公里

镇域常住人口:31000人镇GDP:101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81万元主导产业:健康产业

下辖村庄数量:18个(行政村)

所获称号:全国重点建设小城镇,省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省级卫生镇

(2)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和特色资源

发展基础:南充市集中布局的有机食品加工园区,突出有机食品加工主导产业,立足西充县有机食品第一县的农业产业禀赋,特别是西充二荆条辣椒、有机水稻、充国香桃、西凤脐橙、竹娃娃竹笋等优势农产品发展实际,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程,推动精密制造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发展优势:多扶镇位于西充东南部,旧名多宝寺,距县城10公里,距南充市也仅2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被誉为南(充)广(元)高速公路的璀璨明珠,西充县的东大门,南充市的后花园、创业热土、投资乐园。1994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试点小城镇。2009年,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南充市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特色资源:多扶镇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有机融合了川西民居、徽派建筑等特点多扶古镇影视城;拥有多个有机农业、中药材、特色花卉等现代农业发展基地。市级旅游风景区明末农起义军著名领袖张献忠的殉难地――凤凰山。景区内现存张献忠驻军时的将军石、点将台、应战门、练兵场、跑马岭等大量古战场遗迹供人凭吊。山中另建有信众甚伙的佛教禅林圭峰禅寺。

(3)规划编制情况

2008年西充县编制了《多扶镇总体规划2008—2020》

二、特色体现

(1)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主导产业发展:产城一体发展,有机农业、中药材、特色花卉等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多福古镇、华严禅境、影视文化、凤凰景区发等项目全面建设,有机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新型产业同步推进。工业园区共入驻企业26家,16家企业在今年会建成投产,包括蓝剑饮品,嘉陵江钢铁,展登服饰,风和黄酒等。多扶镇旅游综合收入达到0.4亿元。当地工业园区入驻的53家企业,部分已投产并创年产值80亿元。工业园区让3600名本地村民转身“工人”,人均增收2.2万元。

(2)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宜居社区建设:将多扶镇作为南充生态后花园、西充对外开放“桥头堡”,

在城镇风貌、城市环境、乡村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提档升级。更加注重城镇风貌的协调统一与城镇环境的清爽整洁。坚持将多扶作为南(充)-西(充)同城一体发展重要节点,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交通发展、城市管理等方面统一对接、同步推进、统筹完善。

(3)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多扶镇文化底蕴厚重,为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多扶镇的传统文化,围绕“天下福镇、中国多扶”主题,挖掘多扶“福、佛”文化内涵。多扶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唐代著名高僧何炯大师(另有专文介绍)就出生于离镇不远的鹭鸶山下。时至今日,何炯的读书亭、观月楼、泉水池、龙眼井等遗址仍历历可寻,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境内有明末农起义军著名领袖张献忠的殉难地凤凰山。风凰山属四川省旅游景点之一,为市级风景旅游区。景区内现存张献忠驻军时的将军石、点将台、应战门、练兵场、跑马岭等大量古战场遗迹供人凭吊。山中另建有信众甚伙的佛教禅林圭峰禅寺。

(4)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探索:坚持多规融合机制,以“西充多规合一试点县”建设为契机,按照“规划一张图、发展一股劲”的要求,推进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乡村旅游等多种规划深度融合,实现城市建设依规有序发展。坚持高效服务机制,县委、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多扶镇党委书记兼局长的县工业园区管理局、全面建成西充县政务中心多扶分中心。创新政策保障机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促进优势企业加快发展,不断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竞争力。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制定多扶镇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地方政策支持:四川省制定《“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指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优化宜业宜居宜商环境为方向,推进功能化、个性化、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发展水平高、代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特色小城镇。相关政策指出:一、扩大行政收费、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权利下方范围,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二、加大用地保障,特别优先保障多扶园区工业企业建设用地。三、出台更多更优企业发展支持政策,特别是在品牌建设、

人才引进、科技支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

三、未来发展方向

多扶被定位为西充融入南充的桥头堡,围绕以生物科技、精密制造为特色的工业园区,以健康养老、体育休闲、文化创意为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全国全省重点小集镇。到2020年,建成12平方公里的食品工业园区,将多扶建成第二西充县城。多扶镇将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统筹城乡互动的思路,抓好工业园区拓展区规划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及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到2020年建成区规模达1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6.63万人,城镇化率达81.5%,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居纯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备注:以上文章内容来源于住建部特色小镇培育网,由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整理编辑)

城乡统筹规划设计、农业农村统筹规划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绿色生态产业带规划设计、国家农业公园规划设计、农村综合改革规划设计、农村三产融合规划设计、生态旅游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等,行业龙头企业,就找-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温馨提示:请到中国城乡规划网(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5242467.html,);美丽乡村规划网(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5242467.html,)官网了解更多案例。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隶属中农富通,是国内首家以农为优势,统筹城乡,集城镇、乡村、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等多专业多领域于一体的创新型规划设计研究机构。

核心业务:城乡统筹规划设计、农业农村统筹规划设计、现代农业城镇规划设计、现代农业田园小镇规划设计、生态村镇规划设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绿色

经济产业带规划设计、国家农业公园规划设计、农村综改试验区规划设计、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规划设计、生态旅游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设计、乡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农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以及创新性专题研究等。科技服务:乡村投资开发、品牌运营服务及科技成果推广等。

更多关注: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中国美丽乡村创新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三产融合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现代村镇产业发展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特色小镇建设论坛》等活动。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城市规划院等科研院校,发改、住建、农业、科技、旅游等部委局办,以及国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