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CO)是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存在大出血可能的手术、血管手术及伴有心室功能降低和瓣膜病变的患者,准确测定心输出量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及时反映心血管系统状态并指导治疗.肺动脉插管监测技术在1970年引入临床后,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可为那些高死亡风险的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和临床麻醉.肺动脉漂浮导管以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是临床判断心功能最准确的方法,但由于费用昂贵,操作复杂并可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研究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进一步发展,生物阻抗、多普勒超声、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等无(微)创心输出量测定法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临床床边患者心输出量检测技术原理分析及进展(摘)

2009年07月27日星期一 09:32 P.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5600889.html,/view_article.php?id=420

随着危重医学学科的发展,作为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的心输出量(CO),目前临床监测越来越多,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的抢救起到重要作用。各种方式的检测技术也逐步成熟,就相关技术原理,检测方法和进展本文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阐述。

1 检测方法分类和进展

1.1 分类

心输出量(CO)也称心排量,目前有多种检测方法和操作形式,从临床操作上可分为有创,无创和微创三种。从检测技术上分为热稀释法,多普勒超声学检测,核素心血池显像,胸腔阻抗法,Fick法,染色剂稀释法,部分重复呼吸法。检测方法上还可以分为直接、间接、连续和非连续测量,各种方法以下进行介绍和分析。

有创检测同样有连续和非连续监测二种,通过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Fick 法和染色剂稀释法属于有创方法;微创检测形式有经食道多普勒超声学检测和不通过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无创检测核素心血池显像,胸腔阻抗法和部分重复呼吸法。

1.2 进展

测量心输出量的动脉脉搏轮廓法最初是由Otto Frank在1899年提出。此后,建立了各种推算每次心脏搏动时射出血量的血压轮廓公式。其中测量心排量的"金标准"是根据Adolph Fick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理论发展起来的,Fick认为,某个器官对一种物质的摄取或释放是流经这个器官的血流量和动静脉血中这种物质的差值的乘积。尽管Fick法是“金标准”,但这种方法有很多缺陷。在测量过程中病人必须处于生理学稳定状态,而多数需要心排量测量的患者是危重病人,也就是"不稳定状态"。同时要控制吸入氧浓度,监测呼出氧浓度和动脉血采样。对严重低心排病人,Fick法较准确,但因为其技术要求高,所以临床上很少使用。

染色剂或指示剂稀释法,其理论是19世纪90年代Stewart提出,并由Hamilton 完善。该方法在高心排状态更为准确,但需要较复杂的装备,故在临床也不常用。

20世纪50年代Fegler提出了热稀释法测量心排量。直到70年代,Swan和Ganz 医生用一根特殊的热敏肺动脉导管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从那时开始,使用热稀释法测量被国际公认为心输出量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性检查,专业型要求较强,不能长期连续监测,因而目前促使多种其他检测方法的出现。另外热稀释法的检测形式从传统的漂浮导管经右心房进入肺动脉,进而出现不需要打注射液的自动定时加温连续检测心排量和不用漂浮导管的通过中心静脉压导管远端打注射液动脉热稀释导管监测温度和压力的连续心排量检测,这些原理都是用得到一条与指示剂-时间曲线相似的时间-温度曲线的热稀释法。

多普勒超声学检测心动图来反映心脏血流动力学已经用于临床近25年,作为心脏学科超声评价心功能(包括心输出量)使用较为普遍。主要是通过经胸壁多普勒检测,属于无创性的实时动态检查,该方法会受到技术水平、操作手法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难以用于危重患者的持续监护。所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的提出为心脏超声检查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TEE是由1971开始应用观察主动脉内的多普勒效应,探测血流速度,进而用于心功能,包括心排量的测量,比较经胸壁多普勒超声检测图像质量好,用于术中和经胸困难的危重患者较好,应该归属于微创监测,给患者带来有一定痛苦。目前常规检查经胸壁多普勒检测较为普遍,经食道超声检查逐步增多,但作为危重患者心输出量的连续检测使用不多,术中监测较为困难。准确性方面近年使用三维心动图对心脏腔室三维重建,计算每搏动容积大小的变化,加上心率数据计算心输出量,明显比二维超声更优越。

近二年来利用连续多普勒超声波技术的方法,设计床边的无创心排量检测仪也应运而生,这种专用便携式仪器从操作方便性、不受地点限制性和没有耗材成本等方面体现出其优势。

胸腔阻抗法血流动力学检测技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太空总署提出用于宇航生理研究,至90年代末监测技术有了较大的突破,特别是计算方法和方程上有了改进,结合计算机数字化的技术处理,在稳定性、准确性和重复性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大量患者对比研究与热稀释法比较相关性为0.87-0.91。1996

年美国FDA开始批准三家公司的阻抗法监护仪产品进入临床,目前国内外应用发展较迅速。

核素心血池显像(SPECT)心脏功能检查此包括心放射图法,心脏核听诊器检查法,门电路r照像检查法等。心放射图法是核素检查心脏功能的简便方法,使用一般功能仪即可描记出心放射图,通过图形分析计算可得出心排出量与每搏排出量。该方法属于现代核医学,有60多年历史,1993年开始出现核心脏病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SPECT和PET设备出现后,通过门控技术在进行心肌灌注显像的同时可以得到心肌供血和心功能两方面的信息,用于心排量监测结果准确、客观、重复性较好。但设备昂贵,不能连续监测,限制了用于病房临床的使用。

部分重复呼吸法是在Fick方程的基础上使用CO2作为指标,衍生出不同的Fick

方程计算心输出量,属于无创监测。此类设备主要用于呼吸气体和呼吸动力学检测,传感器在患者插管接管与呼吸机Y型接头之间,是近年结合呼吸动力学监测进行间接的测量计算方法。

另外在有创连续心排量监测方面目前国内只有两家,美国Edwards和雅培公司,采用CO-Set+密闭注液系统和心排监测主机进行危重患者的CCO持续心排量测定。随着危重医学学科的发展,通过持续心排量测定对心脏功能作出完整的评估,在临床应用也会逐步增多。

2 临床危重患者常用心排检测技术特点及原理

作为临床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检测,特别是危重患者的心输出量的床边监测,目前临床主要应用于ICU/CCU、麻醉手术科、心内科、急诊科和透析室等,常用于床边监护的设备有各种床边监护仪中配置的通过Swan-Ganz导管的心输出监测模块或插件,专用导管断续和连续心排监测仪,这三种都属于有创或微创的热稀释法。还有胸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监护仪、部分重复呼吸法的无创心肺功能监测仪和无创便携式床边连续多普勒心排量检测仪,以下就这些不同方法的心排检测技术和基本原理进行分析比较。

2.1 热稀释法

该方法也称作温度稀释法,测量原理是由锁骨下静脉插入漂浮导管,进入右心房、右心室到肺动脉。导管前端有温度传感器,经导管向右心房注入一定量的冷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水,血液和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混合后发生温度变化,分别测量出指示剂在右心房和肺动脉的温差和传导时间,得到心排血量计算描记-时间温度曲线的面积,从而计算心排血量及其他血液动力学指标。

连续心排量监测的热稀释法,Pulsion公司的PiCCO plus系统是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和专用的动脉热稀释导管,不用肺动脉导管,利用改进的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推算CO,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CCO)通过经肺热稀释测量方法进行校正。而Edwards公司是使用专用导管和冰水或室温CO-Set+注射系统进行连续热稀释法测量,在线温度探头直接位于注射液体通路中。

2.2 胸阻抗法

工作原理是通过胸腔电生物阻抗(TEB),对每一心动周期中胸部电阻抗的变化监测测定血液动力学,评价心血管功能和计算心排量。具体地说,用来测量电信号通过胸部传导时的阻力或阻抗。电信号通过胸部传导时寻找阻力最小的路径。血液是具有导电性的,因胸部的血液主要集中在主动脉,所以大多数电信号沿着主动脉传导。每次心脏搏动,主动脉的血容量和血流速度都会变化,导致电信号传导的阻抗或阻力相应的变化,这些随时间变化的阻抗用来计算每次心脏搏动的泵血量(即搏出量),仪器设备通过电极进行生物电变化的监测和软件分析结果。

2.3 部分重复呼吸法

部分重复呼吸法计算的无创CO是基于呼吸气体分析,通过传感器组件(包括重复呼吸活瓣和呼吸环路管道)进行监测。设计上使用CO2作为指标,衍生出不同的Fick方程计算心输出量,属于无创监测。此类设备主要用于呼吸气体和呼吸动力学检测,传感器在患者插管接管与呼吸机Y型接头之间,关键的传感器为呼吸活瓣和CO2/流量混合的设计,重复呼吸阀由监测装置自动控制。呼吸阀启动,吸入和呼出气体流量流经重复呼吸的环路时方向被改变。阀不启动,外加的重复呼吸容积被旁路并恢复正常通气。

2.4 超声连续多普勒法(床边监护式)

利用连续波多普勒超声技术,超声探头经皮测量主动脉血流量(胸骨上窝或锁骨上窝),或肺动脉血流量(胸骨左缘3-5肋间隙),从而监测左右心输出量。利用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显示多普勒频移,监测心脏及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显示回声方式属于D型。检测数据通过软件分析计算,能实时监测安静时呼吸对CO 的影响,通过监护仪显示数据,目前此类仪器能测量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约10个左右。

3 综述

上述心输出量的监测技术,从设备的设计检测原理各有不同,但在临床危重病床边监测的应用,如ICU/CCU、麻醉手术科、心内科、急诊科和透析室等部门,目前主要有通过温度传感技术结合时间监测的热稀释法,利用生物电胸阻抗法进行监测分析和基于CO2为主要指标的部分重复呼吸法。可以说三种方法及监测设备目前都在临床床边应用,热稀释法的断续和连续检测仪还是较为经典的方法被临床认可,胸阻抗法因无创的优势,结合稳定性和准确性的提高有后来居上的势头,结合呼吸动力学监测的部分重复呼吸法在通气患者的使用方面同样有自己的优势,而超声连续多普勒法通过设计成床边监护仪形式,并且在准确性、重复性表现出较好的结果,在操作方便性较有优势,属新产品用户还不多。实际心排血量的测定只是通过血流动力学评估病人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帮助临床医生合理治疗,指导进行抢救,使病人转危为安起到重要作用。使用那种监测方法进行心输出量评价,需根据医生操作技术水平、患者情况、经济承受能力和使用成本等多种因素考虑。

基于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的心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完整版)

基于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的心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 (完整版) 前言 《中国心血管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起搏器植入术后、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术后及心脏外科术后(如瓣膜修补术或置换术)等均属于心血管重症[2]。面对心血管重症防治的严峻形势,心脏重症康复是突破目前我国心血管重症防治瓶颈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血管重症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以及降低全因死亡并实现更多的心血管获益。 心脏康复、预防已有70多年的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心血管事件拐点部分得益于此,目前已经成为决定心血管疾病或者医疗质量及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并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面对众多的心血管急性症发病和PCI术后等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目前临床工作重点仍主要局限于相关心血管重症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往往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没有足够重视,导致患者反复发病、反复住院,医疗开支不堪重负,故心脏重症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对于心脏重症患者病情的监测与评估是心脏重症康复的核心环节, 但是尚缺乏精准有效的连续监测和疗效评估手段。2016年心脏康复的心肺运动试验指南将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心功能的临床评估价值单独列

出。传统有创的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虽然是金标准,但有高价格、高风险、耗时、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培训等运用瓶颈,无法在临床常规开展。与传统监测技术相比,动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则提供了一个更优的选择。目前,基于动态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尚无统一的标准,为规范动态血流动力学在心脏重症康复中的应用,以及学术发展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的需求。中国心脏重症与康复血流动力学专家委员会特制订此专家共识,以期为中国心脏重症康复动态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的标准应用及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 1 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 1.1定义: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是基于欧姆定律原理,通过新一代心室血流阻抗波形描记法,实时连续监测人体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以血流动力学角度评估静息、活动及运动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广泛用于临床指导用药、液体管理、鉴别高血压及休克类型、制定I、II、III期心脏康复处方、评估治疗及康复效果等。 1.2使用方法: 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具备静息、动态、监护三种工作模式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1)血流动力学静息评估模式,指病人保持卧位或坐位静息状态监测。(2)血流动力学动态评估模式,这包括被动抬腿负荷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是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凡影响到搏出量或心率的因素都将影响心输出量。心肌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而心肌收缩能力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 (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静脉回心血量有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方式调节心搏出量,即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或等容心室的室内峰压升高。这种调节方式又称starling机制,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搏出量,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反映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初长度)的关系,而心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前负荷和心肌的特性。心肌达最适初长度(2.0~2.2μm)之前,静息张力较小,初长度随前负荷变化,但心肌超过最适初长度后,静息张力较大,阻止其继续被拉长,初长度不再与前负荷是平行关系。表现为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 (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因素起作用,其中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ATP酶活性是控制心肌收缩力的重要因素。另外,神经、体液因素起一定调节作用,儿茶酚胺、强心药,Ca2+等加强心肌收缩力;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心衰等降低心肌收缩力,所以儿茶酚胺使心肌长度—张力曲线向左上移位,使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移位,乙酰胆碱则相反。 (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搏出量明显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心率低于40次/min时,也使心输量减少。 1 / 1'.

生理问答题答案

生理问答题答案 1、试述微循环的概念、组成、三条主要通路及各通路的作用。(5 分) 答:微循环指的是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典型的微循环包括七个组成部分,即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微循环的三条主要通路是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迂回通路的主要作用是完成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直捷通路的作用是使血液尽快通过微循环回心,动-静脉短路的作用是调节机体散热。 2、小肠作为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何优 势?(6分) 答:小肠之所以成为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因为小肠具有以下有利条件:(1)成人小肠约4-5米。它的粘膜有许多环形皱褶伸向肠腔。 皱褶上拥有大量绒毛,绒毛上又有大量微绒毛,使小肠的表面积达到同样长度的简单圆筒的表面积的600倍左右,约达200平方米,为食物的吸收提供了巨大的面积。(2)绒毛的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还有平滑肌,其中平滑肌的舒缩,可使绒毛发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也有利于吸收。(3)食物在消化道内已被消化成适合于吸收的小分子。 (4)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大约3-8小时,使营养物质

有足够的时间被吸收。 3、简述胃液的成分及作用。(6分) 答: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粘液。 盐酸的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活动提供合适的酸性环境。(2)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3)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4)随食糜进入小肠后,间接引起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5)进入小肠的盐酸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胃蛋白酶原被激活变成胃蛋白酶,后者可将蛋白质水解为饰shi和胨。内因子的作用是与VB12结合成复合物,使后者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坏,并促进VB12的吸收。粘液则可保护胃粘膜免受损害。 4、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组成和作用。(5分) 答: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为280~320mmol/L。包括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5、简述脊休克的概念及主要临床表现。(5分) 答: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1)躯体运动反射消失、骨骼肌紧张性下降。(2)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3)出汗反射被抑制。(4)粪尿潴留。

监测:从心输出量监测到心脏超声(2)

监测:从心输出量监测到心脏超声(2) 监测:从心输出量监测到心脏超声(2)重症行者翻译组朱然译心脏超声心脏超声并不是一项血流动力学监测 技术,因为它并不能提供连续性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然而,一项近期研究展示了一种新式单用途迷你经食道超声探头,这种探头可以在重症病人原位留置72小时,病人耐受性良好,因此,可用于接受机械通气的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目前,心脏超声仍被认为是对休克病人进行心血管评估的首选,尤其是对休克类型的初始评估,及序贯心脏功能的评估。心脏超声的两项主要优势是无创性,及远好于其它方法的心脏功能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心脏超声能够提供的最重要参数之一。由于既依赖于左室心肌收缩力,又依赖于左室后负荷,LVEF 必须结合动脉收缩血压进行解读。这在休克时尤其重要,因为此时的左室后负荷可以在短期之内出现显著改变。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可以通过心脏超声估测出,测量主动脉下血流的速度时间积分(VTI)及左室流出道面积,计算其乘积即为SV。VTI代表了红细胞在一个收缩期内的移动距离,可以应用脉搏多普勒在主动脉下进行轮廓描记。左室流出道面积通过其直径进行计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主动脉下直径测量的误差极小,也可导致CO值的显著误差。不

管怎样,由于主动脉瓣环是纤维性的,左室流出道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变化。因此,CO的相对变化可以通过VTI的相对变化进行估测,而VTI的测量更为简单,并且更不易产生误差。 心脏超声也可以评估左心舒张功能。将二尖瓣环的组织多普勒成像与脉搏多普勒测量的跨二尖瓣血流结合,可以半定量估测左室充盈压力。心脏超声还可通过对主动脉下最大血流速的呼吸变异度或下腔静脉直径的呼吸变异度来预测液体 反应性,也可采用PLR后的主动脉下VTI变化来预测液体 反应性。并且,心脏超声还可用于评估右室功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心脏超声是诊断急性肺心病的金标准。 心脏超声的主要缺陷在于操作者依赖性,并且操作者在达到熟练操作之前需要一定的培训时间。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心脏疾病或应用经食道超声时。但是,掌握重症病人经胸超声检查的基础技能所需的培训时间却是很有限的。 对于休克的病人如何选择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设备低血容量、血管张力降低、心脏功能不全是休克时最主要的心血管异常。这些情况可单独存在,也可以各种方式合并存在。心脏功能和前负荷反应性的评估对明确休克机制、选择足够治疗及评估治疗反应性来说都是最主要的。对恰当血流动力学监测方式的选择依赖于休克的时相,复杂程度和对初始治疗的反应性(图1)。

生理学考试题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_ ~200_学年第 二学期期末考试(B )卷 专业:临床、口腔、护理 课程名称: 生理学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 分) A 型题: 1. 细胞膜内外正常 Na +浓度差和K 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 +通透性大 C. N a +、 Kf 易化扩散的结果 ATP 的作用 2. 神经-骨胳肌接头处传递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碱 E . 5-羟色胺 3. 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比容增大 量增多 D. 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4. 窦房结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 A. P 细胞0期去极速度快 位仅为-60mV 化速率最快 5. 心动周期中心室的血液充盈主要取决于:( ) A.血液的重力作用 B.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抽吸”的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静脉血回流 进静脉血回流 6. 下列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 态的一个指标 C.其正常变动范围为 4-12cmfO (1cmHO=98Pa ) D.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中心静脉压 较低 E.外周静脉广泛收缩时中心静脉压升高 7. 血浆蛋白浓度下降时,引起水肿的原因是:( A.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下降 管血压下降 8. 肺活量等于:( ) A.补吸气量+潮气量 气量 D. 深吸气量+补呼气量 9. 胃液的作用是:( ) ) B.膜在兴奋时对Na +通透性增大 D.膜上钠一一钾泵作用 ) C.Y -氨基丁酸 E . E.膜上 D.乙酰胆 B.红细胞比容减小 C.血浆白蛋白含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 B . P 细胞阈电位为-40mV D.动作电位没有明显的平台期 C.最大复极电 E. P 细胞4期去极 E. C.心室舒张时的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促 B.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状 )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淋巴回流量增加 B.潮气量+补呼气量 E.补呼气量+余气量 E .毛细血 C.补吸气量+补呼

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复习过程

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 的影响

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和原理】 心输出量指一侧心室的每分输出量。它受心率、前负荷、心肌收缩能力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和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当前负荷不变时,后负荷增加,则心输出量降低。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在体蛙心灌流,观察前、后负荷改变时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器材和药品】 1、仪器和材料FCO-1蛙心输出量测定系统(长立柱、前负荷标尺0-250 mm、后负荷标尺0-450 mm、后负荷调节模块、动脉插管、10ml量筒、静脉插管、储液瓶300ml)、蛙类手术器械 2、药品任氏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系统组件的安装 二、营养液管路及前、后负荷的准备 将储液瓶中加入实验所需的任氏液,使液体充盈至静脉插管,排除气泡,关闭三通;调节储液瓶高度,观察前负荷标尺刻度,当液面到达设定 前负荷时,固定储液瓶;拧松后负荷调节模块的锁紧螺钉,滑动模块至设 定后负荷刻度时锁紧螺钉,完成后负荷的调节。

三、FCO-1型蛙心输出量测定系统介绍 计量单位时间内的收集量即为蛙心输出量。前负荷标尺上液面高低表示了前负荷的大小。后负荷标尺上液面最高点与心脏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心脏收缩所需克服的静水压,它的高度代表收缩时后负荷的大小。通过改变前后负荷的高度,可测定蛙心在改变条件下的心输出量。(装置如下图所示) 四、制备心脏标本 1、用探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将其仰卧并固定于蛙板上,打开胸腔,暴露心脏、剪去心包膜。 2、细心剪去左右主动脉两旁的包膜,右主动脉下穿一丝线,左主动脉下穿两丝线备用。(正面观) 3、将心脏倒翻向头部,识别静脉窦、后腔静脉(下腔静脉)的解剖位置。细心剪去下腔静脉两旁的包膜,穿一丝线备用(背面观)

心输出监测的生理学基础

心输出监测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指标 心脏是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心脏为了推动血液在体内作循环流动必然要消耗能量作功,将化学能转化为用于心肌收缩、血管运动和血液流动的机械能;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过程不但影响血管运动和血液流动,同时也受血管运动和血液流动的影响,因此心肌能量的产生、心肌的收缩与舒张、血管的运动及血液的流体等发生变化时均可引起心脏泵血功能的改变。其中心脏作为一个泵血的动力装置,泵的前后负荷、泵的工作效率以及外周循环动脉血压的变化均可直接影响心脏血液输出的效率;血液循环作为一个功能性封闭体,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反过来也会对心肌细胞与血管细胞产生深刻的影响,导致心肌肥厚或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发生。 一、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织构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官,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心脏肌肉组织不断地作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心脏舒张时容纳静脉血液返回心脏,心脏收缩时则为心脏内的血液提供机械能使血液能从心脏射入动脉中,并在外周血管内流动。在心肌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和心脏瓣膜规律性开启与关闭的配合下,心脏推动着血液沿单一方向在体内不停地作循环流动,心脏这种推动血液流动的作用方式与水泵工作的原理相近,因此可以把心脏看成是一个实现泵血功能的肌肉器官。 心脏泵血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心脏向外周血管输送血液量的多少,这是医疗实践和实验医学研究中经常遇到和关心的问题。临床上将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以至于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同时将心力衰竭的早期过程称为心功不全,心力衰竭往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变化的共同结果。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受心力衰竭发生部位的影响,按发生的部位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多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导致左心输出量减少、肺部淤血或水肿;右心衰竭见于肺心病、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疾病,并常继发于左心衰竭,结果表现有心输出量减少,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增加,常伴有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发生全身性水肿;全心衰竭是左右心室同时发生的一种心力衰竭,如心肌炎、心肌病等引起的全心衰竭,或继发于左心衰后并发的一种右心衰竭,结果表现既有左心衰又有右心衰的临床症状。显然心输出量的减少与组织代谢对血液量的增加都会导致心功不全或心力衰竭,有时心力衰竭发生在心输出量并不减少甚至是升高但机体对血液量的需要增加使心输出量相对减少,因此心力衰竭可分为高输出和低输出两类心力衰竭。总之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的严重失代偿表现,它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上需要有一套客观的指标来评价心输出量及其变化的程度以帮助临床上对心血管病人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 二、心输出量的评价 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通常按心脏搏动一次或工作时间在一分钟内射

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 1.观察改变前、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2.学习离体蛙心恒压灌流的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是衡量心功能的直接指标。通常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其值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每搏量受前、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的影响,前负荷可影响心肌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心肌初长度越长,心肌射血力量越大。后负荷构成心脏射血的阻力,增加可致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速度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心肌收缩能力是决定泵血功能的内在因素,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可改变心肌收缩能力,从而影响心输出量。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加心输出量也增加,但心率过快,心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心输出量反而减少。 【预习要求】 1.预习心脏泵血的过程。 2.预习前负荷、后负荷、心率及心肌收缩能力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机制 【实验标本】 蟾蜍离体心脏。 【实验器材与药品】 XL-1型心输出量影响因素实验装置、蛙类手术器械、刺激器、刺激电极、支架、50ml 量筒、心房和动脉插管、任氏液、1:10000肾上腺素、1:100000乙酰胆碱。 【实验前准备】 1.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A为贮液瓶,容积500ml,内盛任氏液。B为灌流瓶,刻度0~25cm,灌流瓶液面高低决定灌流压大小,反映前负荷。灌流瓶通过橡皮管与贮液瓶可在支柱上上下移动以控制灌流压。C为液压管,刻度0~45cm;有10根侧管,间距5cm,均朝下倾斜。用于反映后负荷。D1.2为血管插管接头,分别通过橡皮管之灌流瓶和液压管连通。E1.2为血管插管接头支架,其关节处能上下、左右、前后移动,以调节血管插管接头与灌流器官之间的相对位置。F为刺激电极支架,也可变动位置。

PICCO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PiCCO(pulse - 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即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是一种较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热稀释法可测得单次的心排出量,并通过动脉压力波型曲线分析技术测得连续的心排出量( PCCO) [ 7 ] 。临床上使用的PiCCO 监测仪( Pulsion ,Germany) 只需置1 根特殊的动脉导管和及1 根中心静脉导管,既可进行CO、胸腔内血容量( ITBV) 及指数( ITBI) 、血管外肺水( EVLW) 及指数( ELWI) 等指标的测定,并能进行连续心排出量( PCCO) 及指数( PCCI) 、每搏量(SV) 及指数(SVI) 、IBP 等的连续测定[ 8 ] 。与Swan - Ganz 导管相比, PiCCO 具有以下优点。第一,PiCCO 无需置管到肺动脉及肺小动脉,极大的减轻了对人体的损伤,减少和避免了Swan - Ganz 导管的一系列问题和并发症,而且留置时间可延长至10d[ 8 ] ;第二,PiCCO 采用了新的监测指标。Swan - Ganz 导管通过监测PAP、PAWP 及CVP 来评价血管容量和心脏前负荷的状况,可是易受到血管壁顺应度、心内瓣膜功能、胸腔内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9 ] ,而且不能反映血管外肺水的量,使其准确性倍受质疑。PiCCO 引入ITBV 及EVLW 这两个 指标的测定,大量研究表明连续监测ITBV 及EVLW 能够更准确、及时的反映体内液体的变化[ 10 ] ;第三, PiCCO 整合了IBP 监测,一举两得,使用方便,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而且顺应了技术医学发展的潮流;第四,PiCCO 能连续反映一些高变异度但临床价值大的指标,能捕捉瞬息变化的信息供医生参考,并提供直观、简便、安全的界面和操作要求[ 8 ] 。 4 PiCCO 的启示 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起,西方医学几乎就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热稀释法的提出及Swan - Ganz 导管的诞生在当时是医学界的重大进步。但随着人们对医学价值的深入思考,认识到医学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是促进人、自然、社会三者价值的统一。按照这一标准来评判,就曾经出现了否定Swan - Ganz 导管临床价值的观点,认为其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11 ] 。虽然其后的一些随机大规模临床研究否决了增加病死率的观点,认为Swan- Ganz 导管仍能给患者带来益处并提高生存质量[ 12 - 13 ] ,但它的医学价值仍值得怀疑,大量应用于临床依然不现实。医学技术的创新是一个缓慢推进的变革,新旧技术的交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Swan - Ganz 导管被取代也需要时日[ 1 ] 。与Swan- Ganz 导管监测技术相比,PiCCO 因其微创性、科学性、简便性等优点正逐渐被临床所接受,见表2 。 经肺温度稀释法和PCCO的测定需要一根特殊的动脉导管。该导管通常置于股动脉或腋动脉,小儿只能置于股动脉。通过该导管,可连续监测动脉压力,同时监测仪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测定

心输出量测定 简介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 输出量。 作用 心输出量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一般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平方米。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3.0~3.5升/分/平方米。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单位体表面积的代谢率不同,故其心指数也不同。新生婴儿的静息心指数较低,约为2.5升/分/平方米。在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高,可达4升/分/平方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 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一是心脏本身的射血能力,外周循环因素为静脉回流量。 此外,心输出量还受体液和神经因素的调节。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

脏收缩力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致心输出量减少。 体液因素主要是某些激素和若干血管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心血管活动,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变化。血管紧张素Ⅱ可使静脉收缩,静脉回流增多,从而增加心输出量。此外,甲状腺素(T4和T4)可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在缺血缺氧、酸中毒和心力衰竭等情况时,心肌收缩力减弱,作功能力降低,因此心输出量减少。另外,某些强心药物如洋地黄,可使衰竭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得以增加。 心输出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率相适应。机体在静息时,代谢率低,心输出量少;在劳动、运动时,代谢率高,心输出量亦相应增加,以满足全身新陈代谢增强的需要。人体静息时输出量与体表面积具有正相关关系。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 一般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平方米。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3.0~3.5升/分/平方米。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单位体表面积的代谢率不同,故其心指数也不同。新生婴儿的静息心指数较低,约为2.5升/分/平方米。在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高,可达4升/分/平方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到80岁时其静息心指数接近于2升/分/平方米。从性别来看,由于女性的基础代谢率一般较同年龄的男性为低,所以女性的心指数一般较男性低7~10%。运动可增加心输出量,良好训练的运动员运动时心输出量可较静息时增加6倍,即可达30升/分以上。睡眠时心输出量较清醒时约降低25%。妇女经期中心输出量稍降低,经期前后略升高,排卵时又稍降低。怀孕时心输出量约增加8%,与此时代谢率的增加相一致。热水浴时心输出量也可增加50~100%。

PICCO监测技术经验及评分标准

P I C C O监测技术经验及 评分标准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心输出量监测技术 【学习目标】 1、掌握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的操作方法及步骤。 2、熟悉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的注意事项。 3、了解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的原理。 【知识准备】 1、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又称每分输出量,为心率与每搏输出量 的乘积,。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L(4.5~6L/min),即每分心输出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是评价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2、PiCCO(pulseindicatedcontinuouscardiacoutput)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该监测技术只需配置中心静脉及动脉导管,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输出量(pulsecontourcardiacoutput,PCC0),并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形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 PCC0,可同时监测PCC0和容量指标,并可监测血管阻力变化。 2、PICCO工作原理:置入1根中心静脉导管和1根股动脉导管,随时监测病人血温且保持 在>30℃,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10-15ml,温度一般<8℃[1]注入中心静脉后,容积和温度很快弥散至心脏及肺内,当动脉热敏探头探测到热量信号时,即可识别温度差并汇成曲线,计算机自行对该曲线进行分析得出单次心输出量,并结合PICCO导管测得的股动脉压力波形,得出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临床参数:心脏指数、动脉压、血管外肺水、肺水指数等。 【情境】 王某,男,60岁,住院号A209233,因呼吸窘迫,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 78%,R35次/分,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协助医生置入抢救治疗,HR138次/分,SPO 2 颈内静脉导管及PICCO股动脉专用导管,欲连接PICCO监测导线,行心输出量监测。 【用物】 PICCO监测装置的监护仪1套,PICCO监测导线2根(1根压力监测导线,1根温度监测导线),PICCO压力传感器1套,消毒用物,25U/ml肝素稀释盐水500ml1瓶,加压带一只,无菌纱布,胶布,三通管1支,冰生理盐水10-15ml,10ml注射器一支,护理记录单 【方法及步骤】 1.评估与准备 (1)核对治疗单及医嘱。

第3章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第3章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一直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但有创技术要求高,并发症相对较多,需经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来实施。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操作更加简单、科学可靠的监测方法。1983年,Wessellng首次提出了连续心排量监测(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这一技术概念。PiCCO是目前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热门技术,在危重症医学领域的应用广泛,PiCCO 技术测量参数较多,可相对全面地反映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心脏舒缩功能的变化。包括:持续心输出量(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CCO)、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lobal End-diastolic V olume,GEDV)、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EVLW)、胸内血容量(Intrathoracic Blood V olume,ITBV)、每搏量变异(Stroke V olume Variation,SVV),脉压变异(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全心射血分数(Global Ejection Fraction,GEF)、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VR)、心功能指数(Cardiac Function Index,CF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dex,PVPI)。尤其是ITBV及EVLW这两个指标,能够更准确及时地反映体内液体量的变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手段也取得一定进展,常规无创监测包括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 Respiratory Rate,RR)、无创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IBP)、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等监测指标。它们能较准确地反映人体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人体不构成新的创伤,所需费用也较便宜,易于为患者接受,进一步降低了医疗的盲目性和患者的病死率。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无创监测与真实值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反映即时变化的灵敏度较差,监测指标有限,且无法实现对特殊血流动力学监测。 利用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脉搏波型轮廓分析技术,进一步的测量血液动力监测和容量管理,并使大多数病人不再需要放置肺动脉导管。该监测仪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并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PCCO)。同时可计算ITBV和EVLW,ITBV已被许多学者证明是一项可重复、敏感、且比肺动脉阻塞压(Pulmonary Artery Obstruction Pressure,PAOP)、右心室舒张末期压(RVEDV)、中心静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更能准确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 临床上使用的PiCCO监测仪只需置入1根特殊的动脉导管和1根中心静脉导管,即可进行动脉压力、连续CO的测定。PiCCO利用热稀释法,通过静脉导管注入冰盐水,动脉导管温度探头测定温度变化曲线,来测定单次的心输出量。通常需要测定3次心输出量求平均值来校正PCCO。由于便于操作创伤小,仅通过一条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简便,精确、连续、床边化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可测出心排血量、胸内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为判断肺水肿程度和心脏前负荷状态提供宝贵资料,使危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处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临床

生理学简答题

生理简答题 1.简述异化扩散的分类和特点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非脂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蛋白质(通道、载体)帮助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特点: ①由高到低顺浓度差扩散(离子扩散还与电位差有关) ②转运蛋白与转运物质间有选择性 (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转运物质:小分子物质,如GS、AA、核苷酸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的特点: ①转运速度比溶质物理特性预期的快; ②饱和现象saturation; ③结构特异性:如对GS转运,只转运右旋GS,因为载体是D-GS carrier; ④竞争抑制; (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转运物质:带电离子 通道的分类: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通道的特征:①离子选择性②门控性 通道转运功能特点:①转运速率快;②无饱和现象,无竞争性抑制;③通道有不同的功能状态通道蛋白状态:静息、激活、失活 2.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特点 (一)静息电位产生机制:1.生物电活动的基础:钠泵活动造成离子不均衡分布,胞外[Na+]>胞内,胞内[K+]>胞外。2.离子扩散与离子平衡电位:(1)扩散驱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2)膜通透性:安静状态下膜只对K+通透。(3)扩散平衡:电位差=浓度差,驱动力=0.(4)根据Nernst公式可计算出离子平衡电位。 影响RP因素:①胞内、外的[K+]: ∵[K+]o与[K+] i的差值决定EK ∴[K+]o↑→EK ↓ ②膜对K+、Na+通透性: K+的通透性↑,则RP↑,更趋向于EK Na+的通透性↑,则RP↓,更趋向于ENa ③Na+-K+泵的活动水平 (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1.离子跨膜流动的电化学驱动力:电化学驱动力=Em-E离子=动力为负值:推动正电荷流入膜内(内向电流如Na+,Ca2+内流) 动力为正值时:推动正电荷出胞(外向电流如K+外流,Cl-内流) ∴RP条件下,Na+受到很强的内向驱动力 ①Na+通道: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tetrodotoxin,TTX) ②K+通道:通道特异性阻断剂四乙铵(tetraethylammonium, TEA) 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①升支:Na+内流; ②降支:K+外流; ③静息水平: Na+- K+ 泵活动,离子恢复静息时的分布状态; ④负后电位(后去极化,after depolarization):复极时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阻碍了K+外流; ⑤正后电位(后超极化,after hyperpolarization):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动作电位的特点:①“全或无” all or none: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②不减衰传导 ③有不应期:因而锋电位之间不发生融合或叠加。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CO)是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存在大出血可能的手术、血管手术及伴有心室功能降低和瓣膜病变的患者,准确测定心输出量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及时反映心血管系统状态并指导治疗.肺动脉插管监测技术在1970年引入临床后,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可为那些高死亡风险的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和临床麻醉.肺动脉漂浮导管以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是临床判断心功能最准确的方法,但由于费用昂贵,操作复杂并可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研究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进一步发展,生物阻抗、多普勒超声、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等无(微)创心输出量测定法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临床床边患者心输出量检测技术原理分析及进展(摘) 2009年07月27日星期一 09:32 P.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5600889.html,/view_article.php?id=420 随着危重医学学科的发展,作为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的心输出量(CO),目前临床监测越来越多,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的抢救起到重要作用。各种方式的检测技术也逐步成熟,就相关技术原理,检测方法和进展本文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阐述。 1 检测方法分类和进展 1.1 分类 心输出量(CO)也称心排量,目前有多种检测方法和操作形式,从临床操作上可分为有创,无创和微创三种。从检测技术上分为热稀释法,多普勒超声学检测,核素心血池显像,胸腔阻抗法,Fick法,染色剂稀释法,部分重复呼吸法。检测方法上还可以分为直接、间接、连续和非连续测量,各种方法以下进行介绍和分析。 有创检测同样有连续和非连续监测二种,通过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Fick 法和染色剂稀释法属于有创方法;微创检测形式有经食道多普勒超声学检测和不通过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无创检测核素心血池显像,胸腔阻抗法和部分重复呼吸法。 1.2 进展 测量心输出量的动脉脉搏轮廓法最初是由Otto Frank在1899年提出。此后,建立了各种推算每次心脏搏动时射出血量的血压轮廓公式。其中测量心排量的"金标准"是根据Adolph Fick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理论发展起来的,Fick认为,某个器官对一种物质的摄取或释放是流经这个器官的血流量和动静脉血中这种物质的差值的乘积。尽管Fick法是“金标准”,但这种方法有很多缺陷。在测量过程中病人必须处于生理学稳定状态,而多数需要心排量测量的患者是危重病人,也就是"不稳定状态"。同时要控制吸入氧浓度,监测呼出氧浓度和动脉血采样。对严重低心排病人,Fick法较准确,但因为其技术要求高,所以临床上很少使用。 染色剂或指示剂稀释法,其理论是19世纪90年代Stewart提出,并由Hamilton 完善。该方法在高心排状态更为准确,但需要较复杂的装备,故在临床也不常用。

心输出量测定

心输出量测定 1简介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 输出量。 2作用 心输出量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一般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平方米。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3.0~3.5升/分/平方米。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单位体表面积的代谢率不同,故其心指数也不同。新生婴儿的静息心指数较低,约为2.5升/分/平方米。在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高,可达4升/分/平方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3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 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一是心脏本身的射血能力,外周循环因素为静脉回流量。 此外,心输出量还受体液和神经因素的调节。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

脏收缩力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致心输出量减少。 体液因素主要是某些激素和若干血管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心血管活动,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变化。血管紧张素Ⅱ可使静脉收缩,静脉回流增多,从而增加心输出量。此外,甲状腺素(T4和T4)可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在缺血缺氧、酸中毒和心力衰竭等情况时,心肌收缩力减弱,作功能力降低,因此心输出量减少。另外,某些强心药物如洋地黄,可使衰竭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得以增加。 心输出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率相适应。机体在静息时,代谢率低,心输出量少;在劳动、运动时,代谢率高,心输出量亦相应增加,以满足全身新陈代谢增强的需要。人体静息时输出量与体表面积具有正相关关系。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 一般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平方米。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3.0~3.5升/分/平方米。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单位体表面积的代谢率不同,故其心指数也不同。新生婴儿的静息心指数较低,约为2.5升/分/平方米。在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高,可达4升/分/平方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到80岁时其静息心指数接近于2升/分/平方米。从性别来看,由于女性的基础代谢率一般较同年龄的男性为低,所以女性的心指数一般较男性低7~10%。运动可增加心输出量,良好训练的运动员运动时心输出量可较静息时增加6倍,即可达30升/分以上。睡眠时心输出量较清醒时约降低25%。妇女经期中心输出量稍降低,经期前后略升高,排卵时又稍降低。怀孕时心输出量约增加8%,与此时代谢率的增加相一致。热水浴时心输出量也可增加50~100%。

生理学复习题

生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何谓生理学?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可从哪些水平研究? 2.何谓兴奋性、刺激、兴奋与抑制、稳态、反应、反射? 3. 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4.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有哪些?何谓新陈代谢、能量代谢?5.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并比较其异同及其各自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地位。 6.何谓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7.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 8.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被动转运的方式及其各自主要转运的物质是那些? 2.何谓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易化扩散、单纯扩散、Na+-K+泵及Na+-K+泵的作用和意义? 3.何谓跨膜信号转导?信息物质主要包括有哪些?什么叫配体、受体? 4.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有哪几种? 5.何谓静息电位(RP)?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 6.何谓动作电位(AP)?动作电位各时相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细胞AP的共同特征? 7.何谓阈值、阈电位、超射、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倒极化、复极化状态及绝对不应期? 8.阈值与阈电位的区别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阈值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生理学 兴奋性、刺激、兴奋与抑制 、 反应、反射 内环境?内环境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最基本的特征有哪些? 新陈代谢、能量代谢

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 正反馈、负反馈、 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负反馈调节 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易化扩散、单纯扩散、Na+-K+泵及 Na+ -K+泵的作用和意义? 何谓静息电位(RP)?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 6.何谓动作电位(AP)?动作电位各时相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细胞AP的共同特征? 7.何谓阈值、阈电位 超极化 9.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 9.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10. 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11.神经纤维上某点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12.何谓兴奋-收缩偶联?其结构基础是什么?Ca2+起何作用?肌丝蛋白各起什么作用?骨 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13.何谓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肌细胞收缩是怎样发生的? 14.何谓肌肉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有那几种?如何影响的? 15.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 第三章血液生理 1.血液组成及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有那些?血浆渗透压的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 渗透压分别由血浆中何种主要成分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那些? 3.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4.下列正常值并熟记前两者的名词解释: 红细胞比容、血沉、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分类、血小板数 5.简述各类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尤其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整理)心输出量调研

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 调研报告 心输出量测量新技术 调研组成员:李莉、杨富兰、万林 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班级:电医0901 时间:2011年12月4日

心输出量测量新技术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是心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L/min)。心输出量是衡量心功能的重要指标。 公式:CO=SV′HR SV:心脏每搏输出量 HR:心率 测量的方法有: 1、指示剂稀释法:它的测定是通过某一方式将一定量的指示剂注射到血液中,经过在血液中的扩散,测定指示剂的变化来计算心输出量的。 Fick法;染料稀释法;热稀释法 2、阻抗法 3、成像法:超声、磁共振 下面介绍三种心输出量测量新技术 一、经食道超声心输出量检测(Oesophageal Doppler) 心输出量的测量是动力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可以指导药物和液体治疗。一般用肺动脉导管的热稀释法来测定。但是这种方法近来受到质疑,人们希望寻找另外一种创伤性更小的方法来测量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 :心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L/min) CO=SV HR SV:心脏每搏输出量 HR:心率 注意事项: 常规检查前禁食6~12h,急诊检查前至少禁食4h。检查前可用镇静剂。 操作方法: (1)咽部局麻。 (2)常规检查时,患者平躺。 (3)将2%盐酸利多卡因凝胶涂于探头表面。

(4)嘱患者咬住开口器,将探头送入咽部,使探头前段呈弧形,以适应咽部与食管的弯曲。此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沿咽后壁将探头推进食管。一般探头顶端距门齿40~45cm时,说明探头顶端已达胃底。 (5)探头达胃底部即应开始记录,一般采用探头逐渐后撤、自深至浅进行检查,操作管柄旋钮微动探头,并转动相控阵装置进行0°~180°的系列连续切面探查。检查过程一般为20min 左右。 (6)检查结束,清水冲洗探头,消毒。 脉搏轮廓分析模型 医学超声在临床上应用的一个重 要方面是检测人体的血流速度和血流 流量 它们使超声诊断从形态学转向形 态血流动力学的特征分析超声血流速 度测量 的基本原理有两大类: (1) 利用超声多普勒原理; (2) 非多普勒原理的直接测量方 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