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案整理版

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案整理版

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案整理版
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案整理版

《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案

第一课谱写崭新篇章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现代职业及其发展趋势,正确把握当前职业教育的前景,了解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的要求,认同职业教育与个人成才的密切关系,从而正视、接受职业教育。让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体会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学会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并付诸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认识现代职业发展趋势及对从业者的要求和技能人才的重要价值。

(2)如何树立符合自己职业理想?

(3)学会学习,强化职业技能,获得良好的职业评价。

(4)制定科学的职业计划,使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实例分析、视频播放,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导语:谈起职业,我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在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我们以一般人的人生轨迹为例,0-5岁为懵懂阶段,6-24岁为求学阶段,25-60岁为工作阶段,60岁之后退休享受剩余的人生。按这个方法来计算的话,一个人一生中至少有35年是在工作的,可以说我们把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献给了职业,职业基本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主要内容:

第一节职业伴随人生

一、社会发展需要技能人才

1.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

项目

技校毕业生(万人) 就业率

地区

广州 2.8 96.73%

南京 2 99%

广州:2012年所需技能人才:190万人尙缺:约50万人

南京:2010年所需技能人才:90万人以上尚缺:19万人

高技能人才:22.5万人以上尚缺:11.1万人

*技能人才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在我国的需求量很大,而我国的人才供应量远无法满足这个要求技能人才在我国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面对如此之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成为技能人才呢?

2.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活动的趋势:

(1)职业的专业化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职业越来越多,职业更替的周期也在不断加速。据统计,中国目前已经有1838种职业,并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它可以带来三大益处:其一,劳动者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其二,可以免除更换工作造成的时间损失;其三,是使人的注意力倾注在单一事物上,更易在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方面有所突破,更有利于发明创造。

现代化的大生产,涉及面广,场地分散,分工精细,技术要求高,许多工业产品和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到几十个、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企业,有些还涉及到几个国家。(举例)可以说,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2)职业的智能化

职业的智能化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单纯的体力劳动不断减少,脑力劳动比重增加。例如,

(3)职业的复合型

职业的复合型是指职业之间是相互重叠、相互交叉的。不仅要掌握某种专业技能,还要掌握与此相关的各种通用技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专多能。我们要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一个重要的道理:多一种技能,就能多一次择业取胜的机会。例如,机械维修工人,他不但要懂得机械原理,还应懂得电子原理,因为现今很多先进的机械设备都是智能化的,懂得相关电子原理,才能进行维修。

(4)职业的创新型

职业的创新型是指职业活动越来越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根据岗位所面临的新问题,创造性的完成工作。

*活动天地(P4-5)

通过以上材料,你认为职业的专业化、智能化和复合型、创新型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把具体描述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

(1)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

(2)从业人员需具备岗位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实现“一专多能”。

(3)职业活动中单纯的体力劳动比重减少,脑力劳动比重增加。

(4)从业人员能根据岗位所面临的新问题,灵活机智地完成工作。

(5)职业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6)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7)从业人员是体力和脑力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新型劳动者。

序号项目具体表现

1 职业的专业化

2 职业的智能化

3 职业的复合型

4 职业的创新型

职业的专门化

智能化

复合型催生了职业教育

创新型

也即,在当今,职业趋向专门化、智能化、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同时,要成为一名现代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与教育。简言之,技能成才需要职业教育。

所谓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为目标的教育。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最重要也最为直接的一点: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国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0年5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改纲要确定了未来十年间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力争于2015年、2020年分别达到2250万人、2350万人,较2009年分别增加71万人、171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力争达到1390万人、1480万人,较2009年分别增加110万人、200万人。(P6)可见国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个人就业要有岗位技能

1.就业是谋生之本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业

人们通过参加某个职业岗位的劳动来换取报酬,每个劳动者参加职业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个人收入的多少。因此,职业就成为求得个人自立和谋生的手段。(P7)职业活动不仅可以维持个人生存需要,同时也是劳动者为社会作贡献的途径,是实

现个人价值、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

2.职业技能是从业之基

(1)职业技能是就业的必要条件

职业技能是指从业人员完成岗位任务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P7)。

企业选择员工首先看重的就是其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就业的必要条件。

例子(最好能有视频)

(2)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的衡量标准

为了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作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国家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对劳动者的技术等级进行考核。

截止2009年4月,我国共颁布了877个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分等级的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作了明确规定。

*思考(P9-10)

(1)结合李斌的事例,你认为成为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2)你对技能人才价值是如何认识的?

(3)谈谈你对三年学习生活有怎样的打算?

第二节学习改变命运

一、有理想才会有追求

1.兴趣是职业成功的动力源泉

想要在职业活动中获得成就、取得成功,首先就是要培养稳定的职业兴趣。

(1)职业兴趣是什么?

所谓职业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地认识、接触和掌握某种职业的心理倾向。

例:

化学家诺贝尔——研制炸药(生命危险)

数学家陈景润——钻研数学难题(疾病折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高水稻产量(风吹日晒)

成功的动力:对工作的强烈兴趣

(2)兴趣的形成

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对职业的接触、了解、认识而逐渐形成的。

当职业兴趣与专业和工作岗位不一致时,人们可以调整自己,培养职业兴趣,从而获得追求职业成就的持久动力。

*案例链接

贝多芬

包起帆

(3)兴趣的发展(举例:由觉得制作蛋糕有趣——研究制作过程(乐趣)——把成为蛋糕师当成自己的职业兴趣)

第一阶段(初级):有趣

特点:与某一事物的新奇感相联系,短暂易逝,不稳定,易随着新奇感的消失而消逝。

第二阶段(中级):乐趣

在有趣定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专一而深入。

第三阶段:志趣

是乐趣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理想和奋斗目标相结合的产物。

提供内在动力,保障获得职业成功。

*活动天地(P14)

2.理想是职业成功的精神支柱

(1)职业理想的定义

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对所进入的行业领域从事的工作、种类以及工作获得成就等方面的追求。

(2)职业理想的作用

一是对职业选择的导向作用

二是对职业追求的推动作用

三是对职业成功的支撑作用

相对于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对职业成功的作用更加持久而强烈,鼓舞人们克服困难,追求人生目标。

*案例链接

(两座桥的图片)

(3)如何树立职业理想?

第一,要适时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努力促使其升华为职业理想。

第二,要全面认识自己,树立符合自己情况的职业理想。

切忌好高骛远、朝三暮四、空谈空想。

第三,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二、会学习才能成才

1.学会学习,强化职业职能

(1)职业学校的学习和普通中学的学习存在差异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

普通中学: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职业学校: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把学生训练成为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其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不同。

普通中学: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与工作并无很大关联。

职业中学:除了基础课程外,还学习专业课程;

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最后,评价方法的不同。

普通中学:学校自身组织的考试考核方式来检查学生学习成果。

职业中学:第一,学校自身的评价,与普通中学一样。

第二,接受社会评价。如,学生接受由专门的社会机构进行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第三,企业评价。学生是否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企业是否满意,是否收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是最基本亦是最关键的评价。

*媒体聚焦(P17)

(2)如何获得良好评价?

四个结合

学与思相结合

学与问相结合

学与习相结合

学与行相结合

*案例链接(P19)

2.全面发展,提高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一般是指从业者通过学校教育、职业实践和个人修养等途径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综合品质。

*资料卡片

世界500强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十分注重考察员工的职业素养有:

诚信可靠

敬业精神

团队意识

个人修养

(2)职业素养的内容: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和身心素养五个方面。

思想素养:理想理念、人生观、价值观等

道德素养:职业道德素养

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和思维能力

专业素养:岗位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状况

身心素养:身体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等

*活动天地

(1)请各小组根据所学专业,从职业素养的五个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列举10种以上的具体表现。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汇总并分类填于表格中。

序号具体表现所属类别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善把握才会有成效

1.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

法国“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提出管理活动的五大职能,其中最首要的就是计划,其认为管理必须善于预见未来,预见的目的就是制定行动计划,以达到发展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校学习的三大目标: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计划的作用:增强自我发展的预见性,避免盲目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链接(P22)

2.设计适合自己的成长规划

内容

包括职业素养的各个方面,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

步骤

(1)确定发展目标。包括内容、标准以及实现时间等几个方面。

(2)分析自身条件。分清有利于不利条件,扬长避短。

(3)规划发展阶段。分解目标,由易到难、从低到高。

(4)制定实现措施。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措施。

*活动天地(P23)

3.实现规划的关键在于行动

第一步,认真投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上好每一堂课。

第二步,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第三步,积极体验职业活动。

第四步,不断进行自我检测和调整。

第二课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认清环境的变化,客观的了解和评价自己,增强自己在实际的生活中应对挫折的能力,热情自信的面对生活。

(2)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学会常见的几种人际交往关系的处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清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的适应环境。

(2)如何正确的面对挫折?

(3)人际交往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实例分析、视频播放,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导语:心理学界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共有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3-5岁称为“第一逆反期”,12-20岁为“第二逆反期”。第一逆反期中,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系鞋带,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后,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常会表现出执拗、任性、逆向而行。青春期中的第二逆反期,逆反心理最重。研究发现,5%—10%的学龄儿童都有叛逆行为的征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处于第二叛逆期,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健康心理,就变得尤为重要。

主要内容:

第一节坚强面对生活

一、客观的认识自我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处于青春发育期,既要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也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这一时期的心情是多变的,它趋于成熟,但是却摆脱不了童年的幼稚。

1.青春期心理的表现

在青春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心理发展及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同学们常常是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如思维敏捷,但容易偏激;热情,但容易冲动;

勇于创新,但缺乏持久性”。在处理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时,易出现困惑、苦闷、焦虑;对家长和教师表现出较为普遍的叛逆心理。

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为:频繁的大发脾气,顶撞师长;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消极反抗;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以及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等。大多数叛逆期的青少年不喜欢按照别人所说的去做,你叫他往东,他一定想方设法往西,更不情愿服从一些规章制度,觉得这才是有主见和有个性;对于长辈反复嘱咐的事件或理论产生厌烦情绪;喜欢做别人不支持的事,越是有人反对,就越想要去做;脾气暴躁,经常顶撞长辈,也经常和同学起冲突等等。这主要由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以及自主能力的增强,同时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希望通过一些比较引人注目、标新立异的方式来引起家长或者老师抑或是同龄人的注意和认可。

2.客观的了解和评价自己

而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除了有刚才我们所说的一般青少年所拥有的青春期心理表现之外还有着一些更加突出的表现。职业学校的学生就必须更加客观的了解和评价自己。

第一,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人感特别强烈

与一般的高中生相比,职业学校的学生较早的独立生活,有更多的生活自主权,有一定的生活费供我们自己支配,因此,会更早的体会到自立的重要性。而且,无论是父母还是自己,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列为大人这一行列,因为马上毕业就面临工作,面临独立谋生的这么一个现状,很多同学都开始用大人的眼光来审视社会,成人感比较强烈。

第二,就业需要突出

职业学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会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而安排很多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在学生的眼中,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就业。而一般的高中生最先考虑的是升学,进入大学,其次才会考虑就业。因此他比一般高中生的就业感更加强烈,就业压力也更加的突出。

第三,成功动机有待提高

有很多学生本身就是因为文化成绩不高没有考上高中,才选择了职业学校,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成绩不好而对学习丧失信心。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职业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表面的文化成绩,当然,成绩也是重要的,但是技能素养,技能水平的培养和学习才算重中之重。因此,大家应该首先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继而转化为职业理想,再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计划,并付诸实践,积极主动的去追求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使理想变为现实。

二、学会主动适应

1.认清环境的变化

人们常常因为学习、工作等更换环境,因此,人们所处的环境总是多变的。而且常常因为环境的变化过快且国语激烈,超出了个人适应能力的范围,或者说个人由于自身原因无法及时适应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心理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失衡,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1)生活环境的变化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会因为搬家、转校、工作等等更换很多种生活环境,对于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往往同时面临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生活的变化,学生们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因此,在学校期间,就该磨练自己的岗位适应性,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以及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2)学习环境的变化

由于职业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职业技能,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要为提高学习成绩这一具体目标而奋斗之外,还要考虑就业等长远目标。在学习方式上也更注重技能的实践,较之以前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转变,这对于习惯了以前传统的学习模式的学生而言,会比较难以适应。

(3)人际关系的变化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经常接触的是父母,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小学和初中阶段,大家年龄都还小,因此,相处也比较单纯。到了职业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的到来,使得很多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再向过去那么单纯,容易冲动,人际关系较之以前更为复杂。

2.增强自我适应能力

面对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我们要懂得增强自我适应能力,积极的去适应我们的环境。

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独立生活的能力包括“生活上的自理能力、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按时作息、讲究卫生、遵守制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一点一滴的形成习惯。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老师和家长请教方法,但不能过分的依赖家长。

(2)接受现实,正视现实

人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总是会遇到一些不适或者说挫折。比如,进入职业学校后,对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动手实践能力不如别人等等,如果一味的沉浸在这些挫折中,就会引起心理不适。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勇于去面对现实、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观念,客观的分析环境、分析自己,看自己哪方面还存在不足,进而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

(3)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

无论是近期目标还是长远打算,都要在客观的分析自己的实力的基础上来制定,只有制定符合自己的目标,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否则只能是空谈空想。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们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主动关心别人,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待

人,人们才会真诚待你。

三、追求自信自强

1.培养我们的自信品质

自信心是人们走向成才之路的第一步,不管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任何时候都不能缺乏自信,当然,也不能过分的、盲目的自信,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如何培养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呢?

(1)热情的面对生活

这个热情,主要表现在热爱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人生、热爱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热情对去面对我们周围的人,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难,也要用热情饱满的心情去积极努力的解决。

(2)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也就是肯定自己,树立我能行,我能做到的信念。

(3)体验成就感

2.正确面对挫折

(1)正确认识挫折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挫折会带给我们不幸、会使我们消极颓废;挫折同样也会激励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化挫折为动力,帮助我们走向最终的成功。“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爱迪生发明电灯做了一千五百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适合做电灯灯丝的材料,有人嘲笑他说:“爱迪生先生,你已经失败了一千五百多次了。”爱迪生回答说:“不,我没有失败,我的成就是发现一千五百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电灯的灯丝。”正是他这种正视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促使他更加努力的去研究,最终成功的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因此,我们要不畏惧挫折,正确的认识挫折。

(2)积极面对挫折

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减轻挫折带来的负面作用。

第一种方法是,“采用取代转移法”。

第二种方法“学会坚强”。

第三种方法是“善于找准奋斗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计划,付诸于实践,量力而行,减少挫折和失败的可能性。

第二节学会和谐交往

一、人际交往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人际交往的作用

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际交往具有促进社会整合的作用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增强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团结,也可以消除人们之间的误会和芥蒂,避免矛盾冲突,促进我们的社会的协调运行。

(2)人际交往具有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们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从他人那里获得客观且平时自己难以察觉的一些评价,可以更全面的认识自己,对于自己的不足,可以有针对性的去补充,去完善,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的完美。

(3)人际交往具有信息交流和互补作用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都有他所擅长的领域,更有他未知的领域,经常与人交流,可以在不经意间或得一些自己不曾注意过的知识或者说常识,或者是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这对于人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4)人际交往具有身心保健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孤单、独处的人,慢慢会变得精神忧郁,他的寿命会比乐观开朗、爱交往者短。

2.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所谓平等原则,就是说在我们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他人,不管地位高低、财富差距、权力之别,一视同仁的对待你所交流、交往的对象,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2)互利原则

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互帮互助、互惠互利、互敬互爱、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

(3)信用原则

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说真话、办实事、不欺骗、不虚伪,说到做到,信守承诺。”

(4)相容原则

这是指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做到“心胸宽广、为人谦让、不斤斤计较、乐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二、人际交往的方法

1.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

(1)展示自身魅力

自身魅力包括仪表魅力、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三大类。

仪表魅力:是基于个人长相、体形、动作、穿着、装饰等因素而引起他人关注。

与人交往时要注重仪表端庄、穿着、举止得体大方,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切忌邋邋遢遢,坐没坐相、站没站相。

人格魅力:是由于个人气质、性格、爱好、意志、信仰等因素而引起他人关注。

学识魅力:是由于个人智慧、能力、知识等因素而引起他人关注。

(2)学会自我克制

对于原则性问题,我们要有自己的坚持,不能一味的容忍退让、委曲求全。但是,对于与人交往的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就要懂得容忍退让,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我们遇到一些小冲突时,要懂得忍让,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自己的风度,使人们更加佩服你,而且还有利于矛盾的缓和,换取和谐的人际关系。

(3)提高沟通技巧

人际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分。

在语言沟通方面,应注意培养良好习惯:

一是注意说话时的口头禅

青少年常说的口头禅有两种,一种是带有指责和轻视意味的词,比如“胡说”、“废话”等,这对于熟悉的人来说,可能无所谓,因为彼此之间比较了解,不太在意,但是在正是场合,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人家就可能认为你在指责她,会伤别人的自尊心、引起他人的反感。第二种是脏话,这种会给人辱骂、侮辱的感觉,很容易引起冲突。因此,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注意不要使用这类的口头禅。

二是注意说话时的对象和场合

如果是在一个比较轻松休闲的聚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如果是像婚丧嫁娶这类的,说话时候就要比较注意用词。

三是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简单的一句“谢谢”“对不起”等,也能为人际交往的和谐、融洽做出贡献。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就体现出了你的礼貌,别人也就更加原因与你交流。

四是注意对方的隐私和忌讳

如果是不小心冒犯对方,应及时道歉。

在非语言沟通方面,也应有所重视:

非语言沟通是指人们通过眼神、姿态、表情、动作、语调等手段相互交流信息。

非语言沟通是语言交流的进一步表达或修饰,在人际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

(1)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羞怯

(2)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猜疑

(3)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自私

三、常见人际关系的处理

1.学校内的人际关系

(1)同学关系

第一,用友爱去播种。

第二,用真诚去催发。

第三,用热情去灌溉。

第四,用谅解去护理。

第五,用进取去激励。

(2)同乡关系

(3)师生关系

一是对老师要有礼貌。

二是虚心听从老师的教诲,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不顶撞老师,不强词夺理,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

三是遵守课堂礼仪。

2.家庭内的人际关系

主要指父母子女关系。

如何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呢?

第一,要聆听父母的教诲

第二,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第三,尊重父母,关心父母

第三课恪守道德规范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1)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汶川灾后重建的案例中懂得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从洪战辉的事迹中学会勤俭自强。(2)分析沉迷网络、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增强自制能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拒绝一切不良诱惑和不良行为。(3)使学生能够做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生活、形形色色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各种各样的道德难题和挑战,有正确的道德立场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在自己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有辨别是非、恶善、荣辱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剖析公民道德修养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的意识。

(2)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提高自制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抵制一切外来不良诱惑。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实例分析、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导语:毛泽东所说的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康德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思考它们就越对它们产生无限的敬畏:一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二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主要内容:

第一节加强道德修养

一、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

1.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

对个人而言,培养良好的道德有利于适应社会生活,促进自我完善,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社会而言,弘扬高尚的道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增进社会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

会上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主要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我们应该自觉学习并积极践行,以“八荣八耻”为座右铭,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自省自警、自珍自爱。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道德操守,转化为行为习惯。

二、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1)热爱祖国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

热爱祖国,就是要对祖国怀有最真挚的情感。集中表现为热爱祖国的河山和物产资源,热爱祖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表现为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以及维护国家尊严和国家利益的使命感、责任感。

热爱祖国,还应当自觉践行报国之志,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将爱国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化作为报国之行,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2)遵纪守法是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只有树立了牢固的守法意识,才能使法律这种外在强制性的他律要求转变为人们内在的自律要求。

2.明礼诚信

(1)文明礼让是高尚品德的追求

文明礼让主要表现在仪容端庄、待人和气、举止文明、谦恭礼让等方面。其实质就是尊重他人,不骄傲,不蛮横,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

做到文明礼让,首先就要提倡讲礼貌、重礼节、懂礼仪。

做到文明礼让,还要懂得谦让,学会宽容。谦让是指在名誉、权位、利益上的让。(2)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诚信”的含义主要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其表现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要做到诚实守信,就应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做到诚实守信,就应杜绝说假话、大话、空话,不要欺骗他人,也不自欺欺人。

3.团结友善

(1)团结合作是力量的源泉

善于团结合作,就要懂得理解尊重别人。善于团结合作,就要学会欣赏每一个人。善于团结合作还要学会正确处理矛盾。

(2)友善待人是富有爱心的表现

严于律己是做到友善待人的前提条件。

4.勤俭自强

(1)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做到勤劳节俭,就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避免铺张浪费。做到勤劳节俭,就要自觉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

(2)自强不息是人类精神的象征

是指自己努力向上,不懈怠,不停息。

5.敬业奉献

(1)爱岗敬业是从业的基本要求

要做到爱岗敬业,就要热爱本职工作;要做到爱岗敬业,就要认真履行职责。

(2)奉献社会是更高的道德境界

奉献社会,要有忘我的献身精神;奉献社会更要有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

三、遵守社会公德和传承家庭美德

1.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2.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勤俭持家。

(5)邻里团结。

第二节抵制不良侵袭

一、杜绝不良诱惑

1.拒绝沉迷网络世界

2.正确对待传媒影响

3.理性对待偶像崇拜

第一,不盲目“追星”。

第二,不疯狂“追星”。

二、杜绝不良行为

1.杜绝打架斗殴行为

2.杜绝偷窃行为

3.杜绝赌博行为

4.杜绝吸烟酗酒行为

5.杜绝早恋行为

早恋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容易引起情绪的不稳定。

(2)容易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3)不喜欢集体活动,容易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

(4)容易引发违法行为。

三、增强自制能力

1.科学认识自制能力

所谓自制力,是指个体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语言的品质。

(1)自我管理

(2)自我教育

(3)在我控制

2.自觉提高自制能力

(1)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2)要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自制习惯

(3)要学会对不良行为和不良诱惑说“不”

第四课增强法制观念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法律修养,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预防违法犯罪,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透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实例分析、视频播放、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主要内容:

第一节提高法律意识

一、社会与法律

1.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2)法律具有预防作用

(3)法律具有校正作用

2.我国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构成的。所谓法律部门,是指调整同一种类社会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宪法

(2)行政法

(3)民商法

(4)经济法

(5)刑法

(6)程序法

3.培养依法治国的观念

所谓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1)树立民主法治的观念

(2)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3)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

二、个人与法律

1.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制度的态度,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以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培养法律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习法律知识

(2)自觉遵守法律

(3)参与法律实践

2.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主要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二节预防违法犯罪

一、预防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1.公共秩序与治安管理

治安管理是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运用行政手段,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国家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其主要任务是:(1)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2)惩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3)预防灾害事故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2.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但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1)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2)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

(4)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二、预防误入犯罪歧途

1.犯罪及刑罚

(1)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

(2)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加以控制的能力。

2.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18周岁的公民,实施了危害社会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1)犯罪动机的偶发性、模仿性强

这类犯罪人员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具有不良的道德情感,道德水平低下,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缺乏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个性狂妄,好逞能。

二是自制力差,犯罪动机情绪化。

(2)涉案类型中,暴力侵害、偷盗侵财的案件居多

(3)团伙犯罪较多,社会危害增大

3.预防犯罪从自身做起

(1)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

(2)自觉控制不良心理的影响

(3)自觉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第五课走好人生道路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和了解人生观、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如何确立科学的人生目的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人的本质理解与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实例分析、视频播放、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主要内容:

第一节正确对待人生

一、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

1.理想与现实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在确立自己的理想时,不能脱离当前的现实。

(2)理想确立后,更要从现在做起,重在实践。

2.顺境与逆境

(1)顺境与逆境是人生常事。

(2)正确看待顺境与逆境。身处顺境要保持头脑清醒,不骄傲,不沾沾自喜,谨慎而勤奋地利用顺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自己;身处逆境,不抱怨,不心灰意冷,坚强而平和的对待逆境的磨炼,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发展自己。

3.竞争与合作

(1)提倡正常有序的竞争。

(2)提倡真诚合作。

(3)坚持竞争与合作的统一。

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视频:

一个女硕士的生命绝唱

一位女大学生的求职经历:从61次失败中起来

热能博士宁可乞讨不工作

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和应具备的人生态度。把握人生需要采取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

《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点 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 一、单项选择 1、接触一个人,给人留下直接而敏感的第一印象的是( A )。 A 个人礼仪 B 交往礼仪 C 职业礼仪 D 公共礼仪 2、个人利益是以( C )为基础,以文明礼仪为标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 A 行为习惯 B 文化素养 C 社会公德 D 物质文明 3、与人交谈时应该( D )。 A 用手指点对方 B 随意插话 C 自卖自夸 D坦诚、谦虚和礼让 4、“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是( C )提出来的。 A 英格丽·张 B 马克·吐温 C 莎士比亚 D《礼记》 5、( B )是企业形象的最好代言。 A 广告宣传 B 员工的良好形象 C 企业的良好管理 D低廉的企业产品 二.多项选择 1、我们对仪容的修饰要( ABCD )。 A 扬长避短 B 整洁 C卫生 D 美观 2、“良言一句三冬暖”中的“良言”反映了言者的( BCD )。 A 良心 B 善良 C 诚恳 D 热忱 3、善于与他人交谈,要讲究( ABCD )。 A 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性质交往中的不同礼仪要求 B 倾听的艺术,要聚精会神,目光专注 C 使用礼貌用语 D 注意提问的内容和方式 4、我们的职业形象等于下列哪些方面( ABC )之和。 A 简单的修饰 B 得体的着装 C 优雅的仪态 D 岗位的职能 5、下列行为中体现了“良好礼仪之美”的是( B D )。 A 与人谈话时不停地查看或编发短信 B 与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C 与人握手时,同时与多人交叉握手 D 穿西装时先将西装袖口上的商标拆除。 三辨析题 1、个人礼仪只需关注仪容仪表即可。 答:这种说法不全面,仪容仪表只是个人礼仪的一部分。个人礼仪还包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4 两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的作用范围比法律广泛的多。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分属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彼此渗透,相互补充。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课教案.doc

教 2009-2010 学科 案 第二学期第 2(1)周 《职业道德与法律》 日期 专业班级 第节教师: 09 级计算机课堂类型新课讲授 教学内容二、礼仪修养显示个人魅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 德育目标:树立礼仪意识,完善自身人格。 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遵守个人礼仪的作用;2、个人礼仪重在养成。教学难点:良好的礼仪风范是在自身努力修养和践行中形成的。 教学方法讲述、问答、阅读、讨论、课堂练习 其它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旧课复习:充分认识自我,同学间交流对自己的认识。学生互相交流自身特点。新发中在群体识课导入:情境创设:一位中考失利的同学上了职业高中,心情一度很思考:通过该生的己认现自调整亲苦闷。在一次礼仪课上,老师给大家提出了礼仪要求:“入座身感受思考个人礼仪轻稳自自己,己莫含胸,腿脚姿势须庄重。双手摆放要自然,安详庄重蕴含着怎样的道德意坐如钟。”她导入新课 勉强照着做了,但奇迹也随之产生了。“我挺起义?遵守个人礼仪有长久以来含着的胸膛, 世界仿佛变大了;当我庄生地举手投什么作用?结合上述事例和生活实际,说足自己仿佛 变得重要了;当我端庄安详地挺身而坐,即使在父母面臆,也仿佛每句话都掷地有声。一 种从没有过的独感、明我们中职学生应如尊严感油然而生。我在坐、立、行之间,清晰地 感司到了自何遵守个人礼仪。己的存在。此后的日子,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尊严, 要靠实力。”“新学年开学,师生们写在脸上的庄严与亲切感染了我。要允许别人以‘貌 '取人,因为在初次见面开口之前,

你只能靠仪表展示自己。这也许正教育的真谛。” 新知内容:讨论并回学习依次仪礼加深对二、礼仪修养显示个人魅力1.个人礼仪打造良好“第一印象”答,老师总结出:个人确正知识的纠提问:个人礼仪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问:个人礼仪的基礼仪的基本要求有哪正偏认识,差本要求是什么?提问:在个人仪容仪表方面要注意哪些方面?些?学生分析:个人礼行为。综提高2.个人礼仪蕴含道德意义案例:微笑的魅力。案例:奥运会仪蕴含着怎样的道德分析、能和合礼仪服务人员的表现3.个人礼仪生在养成提问:如何养成良意义?遵守个人礼仪表达力思于 好的礼仪习惯?( 1)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要加强自律,有怎样的作用?学养培勤善于表学会自我约束。( 2)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要懂得自尊自生分析并回答边看达考,的能力爱。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要注意言行适度得体。 3)(观边练错正误行纠 看周思敏《现代礼仪知识》录像课堂小结:简略为 课堂效果检测方巩固新课(当堂练习) 案 课后作业1.假设你即将参加某公司的面式,你如何进行着装准备?(思考)2.行为训练:仪态训练、坐姿训练、走姿训练。(自我训练) 教案 2009-2010 第二学期第2(2)周日期第节教师: 学科《职业道德与法律》专业班级09 级计算机课堂类型新课讲授 教学内容.三、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职业道德与法律练习及答案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1986年通过的( D )曾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人权宣言”,是我国调整民事关系的主要规范性法律文件。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在由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之间在法律地位上的关系是( C ) A上下级关系 B隶属关系 C平等关系 D依附关系 3、我国公民从( D )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A 年满18周岁起 B 年满14周岁起 C 年满16周岁起 D 出生时起 4、法人自( A )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A成立时 B登记时 C批准时 D申请时 5、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A ) A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 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 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D 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6、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是指( A ) A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B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 C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D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所有精神病人 7、周某,现年9周岁,看到很多中学生用MP3听音乐很是羡慕。有一天乘父母不在家,从家里拿了500元去超市买了一款MP3,父母回家后批评了周某的行为并去超市要求退货。你认为超市( B ) A不能退,因为MP3没有质量问题 B应该无条件退货,因为周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的买卖行为是无效的 C不能退,如果MP3有质量问题可以换

D不能退,因为买卖行为是双方自愿的 8、遵守法律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 D ) A遵守地方性法规B尊重风俗习惯C符合宗教信仰D遵守国家政策 9.李某父亲生前留下几本邮册。李某由于对邮票不敢兴趣,一直想处理掉。一日,李某的朋友刘某来吃饭,刘某也是一集邮爱好者,他随即表示愿意全部购买,最后俩人以5000元成交。事过不久,李某从父亲生前一朋友处得知,他父亲所留的邮票中,有7张相当珍贵,可能每张都值10000元。刘某的行为违背了( C ) A自愿原则B诚实信用原则C公平原则D自愿原则 10.曹某有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别墅,当他得知有一栋大楼将要建设,从此别墅不能再眺望海景时,就讲别墅卖给想得到一套可以眺望海景的房屋的徐某。曹某的行为违背了民法的() A自愿原则B诚实信用原则C等价有偿原则D公平原则 11.民法中的平等原则是指( D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男女平等 C民事活动的结果平等D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地位的平等 12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下列人身权利中,属于公民身份权的是( C ) A肖像权B名誉权C荣誉权D姓名权 13在我国民法规定的一系列人身权中,( B )是基础权利,是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 A姓名权B生命健康权C隐私权D名誉权 14、任兴夫妇在儿子任华周岁生日时到红星照相馆为儿子拍照留念,摄影师刘某翻拍了任华的底片,将其卖给个体户张某做挂历用。张某又将该底片卖给蓝星香皂厂作婴儿香皂广告之用。在本案中,刘某、张某和兰星香皂厂侵犯了任华的(C ) A名誉权B姓名权C肖像权D隐私权 15、周某捏造说他的同事和某曾经因盗窃而被判刑,并在单位里传播,周某的行为侵犯了何某的( C ) A姓名权B荣誉权C名誉权D隐私权 16.2000年,甲、乙签订了一份转让房屋协议,甲将自己的3间破旧私房作价2万元转让给乙。乙居住1年,于2001年又将该房屋以3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丙。丙居住1年,于2004年又将该房屋以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丁。上述转让均未办理私房过户手续。2005年,由于

论道德与法律关系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摘要】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不能把二者划分开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道德与法律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通过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不难发现,从法律的产生,再到实现法治就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相互演进的过程。而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儒家的伦理道德对各个阶段各个时期中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倡导意义。 【关键词】:法律,道德,关系分析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道德和法律的概念: (一)道德的概念: 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借以评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优与劣,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见,诚实与虚伪,野蛮与文明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综合体系。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婚姻家庭道德。① (二)法律的概念:

法是有国家制定的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 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 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确认, 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② 二: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法律和道德随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规范体系和调控机制,有各自的性质和界定,无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别 (一)产生的条件不同; 纵观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历程,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 氏族公社的大背景下首先产生的是道德规范和神秘的宗教禁忌,随 着历史发展,封建社会下国家机器的产生勾画了法律的雏形,终于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度的产生、确立 而出现。然而道德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则是与人类的产生同步,由最古老的社会规范逐渐发展完善, 经过历史沉淀来维系整个社会最基本的规范,没有道德的约束,整个社会便没有了存在的依托。法 律的产生以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冲突普遍化为条件,道德的产生则是 以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为条件。 (二) 本质不同; 法律的本质是“他律”道德的本质是“自律”。法律主要表现 在他的外在强制力上,而这一手段的作用形式就是国家机器。而这 些强制手段往往具有一定的暴力色彩,如剥夺财产甚至生命。可以

最新中职校《道德法律与人生》德育授课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道德法律与人生任课教师: 章节内容个人就业要有岗位技能 授课班级 13秋电气;13秋幼教授课日期9月9、10、11日 13秋农村经济管理授课日期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案例作业练习练习册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和理解就业是谋生之本,职业技能是从业之基。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岗位技能的动力和信心 重点难点职业技能是从业之基。 复习题社会发展为什么需要技能能才? 仪器教具多媒体,网络 审批意见 审批人:2013 年月日 讲授内容和过程方法与指导

教学纲要: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跟同学们介绍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也介绍了一些紧缺的工种,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有哪些?对我们的实际生活要什么重要意义?现代职业的特点是什么?所以要想顺利找到工作,就得: 二:个人就业要有岗位技能,(板书) 1、就业是谋生之本 职业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从事的比较稳定的有合法收入的工作。(1)我们无论是上高中,读大学还是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培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就业,职业是个人自立和谋生的手段。 (2)职业也是个人实现其自身价值,体现其社会价值的活动,职业活动是劳动者为社会作贡献的途径,是实现个人价值,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 让学生自行举例 老师总结,举例指导学生复习课本内容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制 第二页 讲授内容和过程方法与指导

举例:许振超的事迹。 20XX 年12月25日,在青岛港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这个自20XX 年以来连续7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码头上,员工们用效率、品牌、科技、流程挑战危机,仅用2小时55分就完成了“地中海弗朗西斯卡”集装箱班轮2581标准箱的装卸作业,创造了船时效率498自然箱/小时的最新“振超效率”。振超团队第8次刷新了集装箱装卸世界效率,船时效率提高超过50%,相当于一般港口的两倍效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振超团队屡破纪录背后还有个非常值得思索的故事:在振超团队第三次打破世界纪录以后,他们又反复测算业务流程和每一道工序,发现以前买的两台设备和新购进的设备升起速度慢了两秒。他们就从这两秒入手,把流程和速度重新进行设置,最终,振超团队第四次打破了世界纪录。正是这种不停钻研“更高、更快、更强”的劲头和实际行动,为青岛港港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职业技能是从业之基(板书) (1)职业技能是指从业人员完成岗位任务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企业选择员工首先看重的就是其职业技能,越是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越是企业急需的员工。正所谓“就业靠素质,上岗靠技能”,因此职业技能是就业的必要条件。 (2)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为了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作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 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我们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有哪些呢?(提问学生) [生]知道,共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有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板书) [师]那么,哪个等级最高?哪个最低?我们在坐的同学们毕业后考取的等级证书将是哪个等级? [生] 高级技师等级最高,初级为最低,我们毕业考取的属于中级等级证。 (3)在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千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2、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 (1)加快产业优化升级(2)提高企业竞争力 (3)推动技术创新(4)科技成果转化 故事:《知道在哪里画线值9999美元》。 有一回,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有一台大功率电机不转了,福特公司从美国邀请来了很多专家一起会诊,两三天过去了,结果还没找到电机故障的真正原因,无奈之下,只好另请世界权威--德国的机电专家斯坦门茨。 斯坦门茨到现场后,很仔细地听了听电机运行的声音,半个小时之后,他在机器某 国家职业资格等级 初级 国家职业资格 五级 中级 国家职业资格 四级 高级 国家职业资格 三级 技师 国家职业资格 二级 高级技师 国家职业资格 一级 阅读,理解,自由讨论,复述课文,练习巩固

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习礼仪,讲文明。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运用: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教学内容 1.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1)懂得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是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的主体,理解珍惜人格、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主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2)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塑造良好的形象。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养成遵守个人礼仪的习惯。 (3)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 2.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1)了解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 (2)理解职业礼仪的作用,践行职业礼仪,展示职业风采。 (二)知荣辱,有道德。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道德对于完善人格、成就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增强敬业爱岗精神和诚信、公道、服务、奉献等职业道德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道德的特点和作用、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理解遵守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崇尚职业道德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 运用: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内容 1.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1)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理解道德的作用,感受道德的力量,懂得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良好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A4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陈远寅,政治学院 摘要:道德与法律是调整社会行为的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同时又都存在着局限,它们之间既有着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着相互冲突的一面。本文重点探讨道德与法律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状,从“合法不合理”和“合理不合法”这两个现象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并着重分析了产生冲突的原因,试图寻求一套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解决这两个方面冲突的途径,让二者在冲突的解决中推动法治不断地进步。 关键词:法律;道德;冲突;原因;

协调 Conflict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Chen Yuanyin,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Law and morality are two important social norms to adjust social behavior, each of which has a unique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limitations, they have a mutually dependent, and have conflicts with each other.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and law,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urrent legal and moral conflicts. From the “legally unjustified” and “reasonable unlawful” the two explored the conflicts of law and morality, and has focused on the causes of conflict, and attempts to find a set of under construction the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way to solve these two aspects of the conflict , and let the two

第二版第一册 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 教学大纲

德育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和情感的发展为线索,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心理品质、法制意义教育。主要内容有:职业伴随人生,学习改变命运,培养健康心理,养成良好品德,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合法权益,正确看待事物等。 2、课程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人生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的公民和企业受欢迎的从业者。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和生活紧密相连,有着现实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因此,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紧密联系自己的实际,力求甚解,学以致用,把书上的观点和要求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 二、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要求与内容 第一课谱写新的人生 教学要求 从正确认识职业开始,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了解职业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描述自己的职业兴趣,解释职业理想的作用,懂得学习的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尝试进行学习生活的自我设计

教学内容 1—1 职业伴随人生 一、职业与人生 二、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 三、职业教育与个人成才 1—2 学习改变命运 1.有理想才会有追求 1.会学习才能成人才 2.善把握才会有成效 第二课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要求 列举心理健康的表现,解释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成才的关系。感受环境的变化,了解适应环境的方法和途径。解释自尊自信的重要性,了解提高自信心的方法,掌握人际交往与合作的原则和技巧,熟悉常见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教学内容 2—1 培养健康心理 1.客观认识自我 2.学会主动适应 3.追求自信与自强 2—2 学会和谐交往 1.人际交往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人际交往的方法 3.常见人际关系的处理 第三课恪守道德规范 教学要求 了解公民的基本道德和公民应尽的义务,做到文明礼让,诚实守信。要善于团结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别人。了解在社会活动中要做到爱岗敬业,勤俭自强。懂得抵制成长过程中的诱惑和不良行为的侵袭,掌握怎样增强自制能力。 教学内容 3—1 加强道德修养 1.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 1.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遵守社会公德和传承家庭美德 3—2 抵制不良侵袭 一、拒绝不良诱惑 二、杜绝不良行为 三、增强自制能力 第四课增强法治观念 教学要求 熟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以及此处罚的方法。辨别犯罪的行为,熟悉刑罚的内容,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案

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法治专册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第一课,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法律是什么、法律与生活、法律作用大。“法律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法律的内涵,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法律与生活”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知道法律调整和规范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着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法律作用大”这一部分了解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及资料搜集能力,能借助书籍、网络开展课外的拓展活动,能有效拓宽教学的途径和时空。当然,小学生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要认知形式,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典型生动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得到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珍惜权利,同时又要恪守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与义务,认识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规则。 3.能力目标: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回顾,从而深刻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认识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法律,我们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2.了解刑法、民法和行政法的概念,体会法律的巨大作用。。 教学难点 1.认识到纪律、道德和法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成员都要遵守。 2.懂得法律保护了我们的哪些权益。 课时安排 2课时。 1

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

第一章: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1. (1)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2)职业道德是成年人应该遵循的准则,与我们未成年人无关。()(3)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4)(多选)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A: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B: 员工与老板C: 职业与职工D:老板与顾客 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 F T AC 2. (1)强调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助于调节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维护和提高________、有助于促进________、有助于提高_________。 (2)强调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助于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3)强调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 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本行业的声誉、本行业的发展、社会道德水平 T T 3. (1)机动车维修职业道德范畴就是义务和良心,其他的不用管。()(2)机动车维修职业道德范畴包括义务和良心、信誉和尊严等。()(3)(多选)机动车维修职业道德范畴主要包括()等方面。 A:义务和良心B:信誉和尊严C:责任和情感D:素养和品质 F T ABC 4. (1)机动车维修的职业信誉主要表现的方面是机动车维修职业的_______、社会对机动车维修职业的_______、机动车维修职业在_________等。 (2)机动车维修职业要有很重要的信用和名誉()(3)机动车维修职业只有有了信用和名誉才会赢得社会对机动车维修的信任感() 信用和名誉、信任感、社会生活中的声誉 T T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 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 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 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

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职业道德和法律教学总结

《职业道德和法律》教学工作总结 授课教师:马晓鹏 本学期我担任二个班级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任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圆满地完成的这个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在这个学期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地思索这一学期的教学策略,反思和总结这一学期的教学成果,具体总结如下: 一、注重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结合当前的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补充及丰富教学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职业道德与法律》我是第一次接触到的教材,因此要认真研究教材,备好课,尽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授教养效果。所以我阅读了大量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如道德方面的参考著作,对道德的产生、发展、演变作了进一步的讲解,以便同学们对该学科职业道德教育部分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法律部分也加强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加强讲解了目前国际上的主要法律体系,及其相应法律体系的特点,最后对我国的法律体系作了系统的概括。同时,还积极向同事们请教,以便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预备,突出教学的难点,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在每一课结束后并认真思考教学过程中得失,及时

在下一个教学环节中得以更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正确掌握学情,激发学习兴趣。 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和备课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取得课堂教授教养的有效性。职业学生基础差,大多人都以为读职业学校就是学技能,其他课可以不用当真上。因此在教授教养中,我特留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学生的思维实际,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用鲜活的材料,身边的新闻,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及社会问题,并引导性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把政治课教学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转变思想,把老师要我学的知识变成我要学的的知识。 四、精心设计功课,认真组织考查。 在教学中,按照学校的要求,有创造性的设计功课。对职业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功课,或是回答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或是其他形式,考查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及运用。对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完成训练外,还布置作业,案例分析。如有关于环境保护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一个提示性标语,并且涉及面非常大,可以让学生发挥其独特的想象空间;法律教学引入了一些身边的小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相关知识的浓厚兴趣,以及如何与违法犯罪做斗争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运用。 五、做好课后总结工作,留意分层教学。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据此,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主要可作如下表述: 生成形态并列。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的重要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概括了道德的本质特征,而且指明了道德与法律的根本区别。从性质上看,道德体现的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它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精神力量,实际上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性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律表现的是“国家意志’’的他律,具体而言,它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占社会领导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阶级意志而采用规范形式制定的,同时又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即法庭、警察、监狱等来保证施行的。所谓法制即是上述法律规范体系及有关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一系列环节的制度。以上说明,在社会规范系统中,法律与道德是两个并列存在的对立面的统一。就其生成形态来说,法律主要是一种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们在基本内涵、表现形式、调控方法等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调控范围交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对立面的排斥,而且存在着对立面的过撞与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教案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教案

第五单元与法同行14 法律就在我们 身边 第二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培养健康文明的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努力成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知识与能力】 1、懂得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区别,又相联系。 2、我们既要增强法制意识,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教学重点: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请大家讨论一下《被告山杠爷》 讲述了发生在一个非常偏远的、治安秩序很好的山村的故事,山杠爷是该村党支部书记,个人品质很好,非常受人尊敬,村里有个年轻媳妇经常虐待甚至多次打伤婆婆,受到全村人的谴责,,山杠爷看不过,派人把这个媳妇抓起来游村,羞愤之下,年轻媳妇自杀了,事情捅到了上级司法机关,山杠爷被依法逮捕,山杠爷感到很委屈,不少村民也为山杠爷鸣不平。 探究: (1)山杠爷感到很委屈,不少村民也为山杠爷鸣不平说明了什么? (2)怎样做才能避免影片中悲剧的重演?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了解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净化社会风气,而且还要依靠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究的问题。 名言赏析 这个世界惟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 道德欣赏:居民李某,在打扫卫生时,把一双破旅 游鞋扔了。清洁工樊某觉得这双鞋补下还能 穿,于是就捡回去。回家试鞋的时候,发现 鞋里有一只袜子,拿来一看,里面竟有6张 存折,共计人民币28700元。这位清洁工 虽然每月只有300元钱的工资,家里经济 状况很拮据,但他还是立即赶到当地派出 所,在民警同志的协助下,把存折全部送还 到失主的手中。 读完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想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人们最基本的行为,促使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在是与非、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荣誉和耻辱等方面作出选择。自主探究:请大家看书,四人小组交流找出 案例分析: 案例:阿珍中年守寡,含辛茹苦把女儿小英抚养成人。小英成家后阿珍又拖着病体为她操持家务,照看孙子。孙子长大后先后参加了工作,小英却把母亲当成了累赘,稍不如意就破口大骂,母亲生病也不闻不问。老人悲愤难忍,走上了悬梁自尽的绝路。小英虐待母亲的行为激起了公愤。司法部门经查证实,以遗弃罪判处小英有期

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

一、道德导论 1、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答: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须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哪些? 答:(1)道德的功能: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道德的认识功能、调节功能和教育功能三者各不相同,三种功能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共同目标是全面实现道德的社会作用。 (2)道德的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首先,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其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再次,道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答:(1)道德与法律的联系:法律与占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本质上看,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一致的,两者都属于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并由相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两者都体现相同的阶级意志和共同的革命使命。从历史上看,不论哪一个统治阶级,都是一方面借助本阶级的道德来为他们的法律规范及其实施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借助本阶级的法律来维护和推行他们的道德。从内容上看,两者都是社会规范,都是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矩。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包含。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从作用上看,两者互相补充。(2)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从起源和发展看,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同步的,而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从形成的方式看,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由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制定或认可的;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养成、自发形成的,一般不需要专业人员和机构去制定、颁布。从表现形式看,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通过人的言行表现出来;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从实施方式看,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实施,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从调整范围看,道德调整范围涉及社会关系各个领域和所有方面,法律只调整重要的社会关系;法律主要作用于人的外部行为,道德主要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 4、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答: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是两个紧密相连的统一体。 5、“以德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答: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6、为什么要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 答:“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需要。 7、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以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4)自强不息和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5)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总之,中国传统道德是一种以整体精神和责任意识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观。 8、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 9、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追求真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提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11、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坚定理想,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12、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是什么? 答: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