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领导干部如何看待容错纠错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领导干部如何看待容错纠错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领导干部如何看待容错纠错机制

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坚持真理,就在于其能够主动修正错误,“错”与“真”两对关系既是辩证的、又是发展的。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领导干部如何看待“容错纠错机制”?我们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划定容错纠错的尺度,把握落实机制方法论原则,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风尚。

关键词: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三个区分开来容错纠错机制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各级党组织要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1在推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一些干部思想存在顾虑增多、动力减弱,甚至一些官员主动提出“实改虚”,放弃实权职务、选择清闲岗位,与其干事冒险,不如卸下重担……如此种种“为官不为”现象致使改革遭遇“软抵抗”,凸显出官场上的“逃避心理”,“投机心态”。

为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针对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观望多、实干少,顾虑重、动力弱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之后,中央层面开展政策倡导发动,地方层面建制施行,各地纷纷出台贯彻容错纠错机制精神的文件。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领导干部如何看待容错纠错机制?这是本文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起点:从“容错”到“容错纠错机制”

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后的风雨历程,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进行革命、建设的历史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辉煌成就的背后,同样也有错误,甚

至有过严重的错误。可以这么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自我革新,不断突破的历史,而创新就有可能意味着“犯错”,党内“容错”思想实际上是如何辩证的、发展的看到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犯过的错误和失误。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坚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错误,这些观点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谈到“经验与探索”之间关系:“没有经验,就难免要犯错误。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要有一个过程。”2毛泽东更加重视的是如何辩证的看待错误,在1958年3月20日成都会议上的谈话,便辩证的看待“犯错误与少犯错”之间的关系:“争取错误犯得最少,这是可能的。错误犯得多少,是高个子与矮个子的关系。少犯错误,是可能的,应该办到,马克思、列宁就办到了。”3

社会主义建设与追求真理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哪里有完全不犯错误、一次就完成了真理的所谓圣人呢?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4这是谈到如何发展的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错误时,关键是要积极改正错误,才能不断获得进步,改正错误是承认错误的目的与核心。在改正错误中不断走向真理,这是毛泽东“容错”思想的关键。

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也为随之而来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打开了解放思想的局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实践过程中,不可能有任何教条,或者现成方案可供遵循,这就要求打破以往僵化思想,实现破局开路,如此也就容易出现失误甚至重大失误。

为鼓励改革创新者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曾经精辟的论断: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5“摸着石头过河”是民间俗语,指的是在没有前人经验、没有现成的桥和船的情况下,要想分清楚水流深浅、危险程度,只好以身试水、摸索前进,这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6但这绝不意味着胡乱摸索,应该是稳步推进。在实践过程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而是关键是如何分析犯错的原因,进而找到改正错误的正确路径。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题中之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一次明确提出“宽容改革失误”的思想的文件。2015年10月1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指示基层改革创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同日,李克强在部分省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用合理‘容错机制’和完善的激局机制,使创业创新者的活力不断涌现”。这表明中央已由“宽容改革失误”的初步认识上升为建立“容错机制”的制度考虑。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健全融励机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著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这是第一次在政府作报告中论及此事,并且在文字表述上将“容错机制”变为“容错纠错机制”,也意味着中央对“容错机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这是党内“容错思想”逐步走向“容错机制”的一个里程碑。

二、构建容错纠错机制的时代背景

全面深化改革仍是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容错纠错机制是“允许改革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个背景下,就需要领导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勤奋工作,积极作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能因为自己的懒惰,辜负人民期望。可是与理想状态有一些距离,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高压反腐形势,当前干部中却存在“为官不为”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为‘三不为’,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7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畏首畏尾,顾虑重重、束手束脚,这既有害怕工作失误或犯错误领导干部被追责的心理,也有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心理。有的领导干部有了一些扭曲的价值观,比如他们自持“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人生信条,故作高深,仿佛掌握官场秘密心经,默念“我不贪不占,也不想提拔升官,得过且过,再无烦恼”,于是乎——《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成式的官员悄然走红。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个别官员“不作为”,“不敢为”中比较突出的新表现: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明哲保身,美其名曰:“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在自己的工作时间中,开始利用自己权利的便利来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需要。有的领导干部为求“平安着陆”,开始采用不贪腐、不干活、不作为、不办事的工作方式,甚至这种风气日渐受到推崇效仿。更为突出的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有的改革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具体举措迟迟出不来;有的把改革落实等同于开开会、发发文件,陷入文山会海,而不抓改革落实,有的只唯上,不唯实,着力打造领导关心工程,“可视工程”。2018年1月23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就提出要“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克服形式主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不比改革之初小,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广泛程度和深刻程度前所未有,要最大限度调动广大领导干部在改革事业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全社会形成勇于改革,干预创新的良好风尚。就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

容错机制主要是针对当下领导干部的“不作为”,“不敢为”的现象。我们通过对以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