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体制改革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_昌庆钟

教育体制改革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_昌庆钟

教育体制改革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_昌庆钟
教育体制改革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_昌庆钟

要:由于高校内外体制的制约,高等教育的结构与体系发展不健全,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教授治学”缺乏

制度保障,导致现行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组织与监控系统不健全,质量评估主体比较单一,甚至缺乏其存在的基本前提。要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增强高校办学自主权,

彰显学术权力,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体制。关键词:教育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

04-0003-032003年,教育部启动首轮教学评估。评估的实施有

力地促进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但是,受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估体制的束缚和影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随着《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我国将在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评估体制,强调高校的分类管理与自我评估,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

系建设的制度环境将大为改善。如何抓住机遇,

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我国高校现阶段必须重视的紧迫课题。

一、高校现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估体制的束缚和影响,目前高校普遍建立的是一种“外部适应导向”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清晰的目标指引一般来说,推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动力来自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需要,而非对外部质量评估的应对。清晰的办学目标与办学定位,是一所高校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前提。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缺乏科学的分类,“同质化”发展现象严重,办学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不清晰,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缺乏清晰的目标指引。

(二)内容针对性不强目前,由于缺乏准确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指引,高校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所涉及的资源配置、制度规范、评估

指标体系的设计缺少针对性。如条件保障系统的投入方

向、

管理制度系统的激励引导方向,主要不是从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而是为了适应外部评估的需要;教学评价与反馈系统中的评价方式、质量监控点的选择、质量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等,难以切中学校教育质量的问题与关键,质量问题的持续改进无法真正实现。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由于其立足点不是从学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要出发,而是从应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出发,因而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缺少针对性。

(三

)教学组织与监控系统不健全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既包括教学运行机构,也包括监督教学运行的机构。二者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由于现阶段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为适应外部评估需要而建立,因而质量保障工作主要是行政主导,基本上由教务处贯彻与实施。由于缺乏独立的、专门的质量监控机构,高校内部质量监控的力度不足,质量信息采集的信度难以保证,质量信息分

析的专业程度有限。

根据各高校校园网发布的学校组织机构的信息调查显示,所有的“985工程”学校都没有设立独立于教务部门的质量管理与评估机构,在116所“211工程”学校中仅有8所高校设立了独立的质量管理与评估机构①。正如李延保教授所说,目前多数学校“还没有构建学校教学工作的循环反馈系统,尤其在如何促进学校不断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保障本科教学

质量方面缺乏长效性的体制机制”[1]

。因此,教务部门既

2013年第4期(总第1052期)

No.4,2013

SerialNo.1052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HEILONGJIANGEDUCATION(HigherEducationResearch&Appraisal)

收稿日期:2012-10-17

作者简介:昌庆钟(1965—),男,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大学发展规划研究室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重建”(10YB260)

教育体制改革与高校内部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昌庆钟

(井冈山大学,江西吉安343009)

■高教研究与评估

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四)质量评估主体比较单一

由于高等教育质量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质量评估主体应该是多元的。现阶段,由于质量评估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评估主体主要是学校的管理者,评估过程忽视了质量生成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参与,评估指标过于注重量化评价,缺少面向教师与学生有关质量问题的质的调查,大量的教学质量“真相”没有挖掘。同时,评估主体的单一,既不符合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要求,也不利于大学质量文化的形成。

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错综复杂,但根本原因是体制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体制制约了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的健康、协调发展

从高等教育发展体制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施重点发展战略。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中国人民大学等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到1963年,全国重点大学增至68所。1978年,国务院确立了88所全国重点大学。在“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又确立了15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1993年2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211工程”正式启动。1998年,我国启动了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2]。重点建设的高校发挥了示范效应,以重点带动一般,从而在短期内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是,这一战略的长期影响,使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都向重点高校看齐,与重点高校盲目攀比,逐渐迷失了自身的发展方向,走上了与重点高校“同质化”发展的道路。这就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比较单一。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来看,在集权式管理体制之下,政府主要从行政管理的需要,而不是高校内部的本质特征去考虑高校的分类。迄今为止,我国曾经使用过几种高校分类方案。例如,按照行业分工,我国本科高校被划分为综合大学、工业院校、农林院校、师范院校、医药卫生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语言院校、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少数民族院校和其他院校(军事院校)等12个类别;按照隶属关系,曾经划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国务院各部委所属院校、地方院校等三类高校群体;根据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受国家高等教育重点发展战略的影响,将全国的本科院校划分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三个层次。这种行政主导下的高校分类,无法有效地引导高校的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因此,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发展体制影响了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分类发展,导致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缺乏应有的基础。

(二)现行高等教育外部管理体制,使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

从高校的外部管理体制来看,现行的集权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政府与高校之间存在管与被管、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就使我国高等教育:(1)丧失了多类型协调发展的土壤;(2)形成了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制,使我国现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存在标准统一与主体单一、行政化与形式化较为严重的局限;(3)长期的被动适应,使高校丧失应有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难以取得实效。

(三)现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使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缺少必要的分离

从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来看,我国高校尚未真正建立起保障“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术决策体制不完善,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教授治学”缺乏制度保障。行政主导之下的教学评估,使评估主体单一,在质量评估过程中难以听到来自教师、学生的真实反馈,质量监控过程中的问题难以真正揭示出来。在这种体制之下,即使设立了独立于教务处的质量评估机构也很难有所作为。

(四)现行人才培养体制的某些弊端,使质量问题的改进难以实现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宽进”已成为现实,而现行的人才培养体制仍然实行“宽出”。这种缺少淘汰危机的培养体制,使学生丧失危机感,教师缺少责任感。师生彼此“宽容”,学业评价和学生评教往往流于形式。这就导致教学质量的信息采集与反馈严重失真,教学问题的改进效果可想而知。此外,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严重忽视和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不能获得科学合理的判断。

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上述分析表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现阶段推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前提。高校要深刻把握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尤其要关注高等教育评估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定位,构建更科学、更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校外部管理体制改革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发展战略上,要实现由重点建设转向兼顾重点建设基础上的全面、协调发展战略,以建立结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发展理念上,强调“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以“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管理体制上,要增强高校办学自主权,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建立有

[责任编辑包玉红]

助于引导、促进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高等教育外

部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制上,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提出,要“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完善

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进一步提出,要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

估制度。加强高校自我评估,

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完整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将有助于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也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管办评分离”的实现,高校将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加之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使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具有更好的外部环境,真正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要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这对于强化高校的质量意识、营造质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内部治理体制改革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育规划纲要》把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推动高校内部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它的建立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首先,它有利

于保护高校办学的自主权。

高校在获得更大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相应地,也必然对其教育质量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会进一步增强高校提升教育质量的内在动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将由被动适应走向主动构建。其次,有利于保障学术权力的运行。高校学术权力作用的发挥,是保证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施的重要条件。大学的人才培养以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为基础,而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主

体是教师,

“教授治学”作用能否发挥,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与评价至关重要。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教育规划纲要》

把加强大学的章程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手段。章程是大学的“基本法”,章程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保证。既然学术权力的有效运行,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施

的重要条件,那么,学校在制定章程时,就必须努力

“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

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只有当“教授治学”的权力得到保障时,学术权力的运行才得以畅通,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育规划纲要》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

改革的要求:(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强调要树立全面发

展观、人人成才观和多样化人才观,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多样化选择的人才培养体制。(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倡

导启发式、

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

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3)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一方面,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

励学生乐观向上、

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另一方面,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由于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因此,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是高校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1)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多样化发展等人才培养观念的树立,有助于高校制定科学的、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有利于引导学校构建更适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2)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推动学校设计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

方案、

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这就要求质量评估要“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使学校的质量保证工作和活动有助于促进目标的实现。

(3)发展性评价和能力取向的人才选用制度等人才评价方式的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制定更科学的评价指标,选择更合理的质量监控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教师与学生主动关注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养成良好学风,使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科学评估的内在需求更强烈,从而进一步增强质量的主体意识,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使教师与学生成为质量评价的主体,推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与重建。

注释:

①本数据根据http://gaokao.eol.cn/html/g/dxcx.shtml/2012-7-15,网页内容统计而成。

参考文献:

[1]李延保.关于构建大学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

考[C]//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0.

[2]李立国.从一流大学到高等教育强国:我国高等教育发

展战略的转变[J].复旦教育论坛,2010,(3).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附件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试行) 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 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具体任务是: (一)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

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三)树立现代质量文化。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基本原则 (一)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诊改工作主要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查研究。 (二)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本方案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充形成省级执行方案。学校可在省级方案基础上,补充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诊改内容。 (三)自主诊改与抽样复核相结合。以高职院校自主诊改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对学校进行抽样复核。 四、诊改与复核 (一)诊改对象与复核抽样 1.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应每3年至少完成一次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新建高职院校可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执行。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自主诊改基础上,每3年抽样复核的学校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4。 (二)基本程序

xxxx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Xxxx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二〇一七年三月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建立常态化高职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 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

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 方案(试行)》、《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 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川教 函[2016]113号)等相关文件要求,学院于 2016年正 式启动了诊改工作。 诊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 保证体系,通过科学制定规划体系,明确“诊改”坐标;建立常态化全员性过程性考核性诊改制度,落实“诊改”运行单元;通过建设智能校园,提升教育教 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展现教学新形态;通过确立全员 质量主体意识,树立现代质量文化。通过诊改工作的 开展,有利于促进学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制度 保证体系;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能力;以 内涵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 学院自2013年开始实施全面绩效考核,逐步树立了全面质量、全程质量、全员质量的质量观,逐步构建了由目标指向、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工作绩效和特色创新等指标组成的质量控制与绩效考核体系,初步形成了学院特色的质量文化。2016 年下半年,学院启动了第一轮专业评估工作,对建立健全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

“多元”评价机制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多元”评价机制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一、指导思想 为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落实《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校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专业教师一起研究确立多元、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制定相应的监控、跟踪、反馈制度,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其任务就是发现偏离于计划目标的误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从而确保教学任务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多元性原则。建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为核心的多元性评价机制。 (三)系统性原则。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等多方面,同时与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管理等有关,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学校、职能部门、专业科、教研室和学生班级等构成一个多层次、纵横交叉的网络,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 (四)全程性原则。教学质量主要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质量监控保障系统应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目标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涉及教学决策、政策执行、质量标准、专业评估、教学评估、毕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信息收集与反馈等。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与相应的奖惩制度。通过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促进学校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途径与方法 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包含三个方面:外部教学质量监控、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对问题的跟踪反馈与落实(有效纠正与预防)。 (一)外部教学质量监控 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和行业企业参与评价两个方面。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与检查 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宏观层次对学校办学行为、办学规模、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的监督与检查。 (1)办学评估。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按照《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鲁教职字〔2009〕3号,《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分级标准(试行)》鲁教职字[2012]1号,通过系统地搜集学校的主要信息,准确地了解学校实际

同济大学教学高质量保障体系

一、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 本纲要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列为四个主要方面,即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 1.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 2. 教学资源管理 3.教学过程管理 4.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 说明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一览表 一、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 1.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 1.1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是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 质量要求:由校长主持,明确学校的定位、教育思想观念及本科教育的地位,保证相应的“人、财、物”的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1.2 质量目标 1.2.1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质量要求: ①由校教务委员会制定,符合学校的定位、教育思想观念及本科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②体现在办学中“以学生为本”、实现“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人才 培养模式。 1.2.2人才培养目标

质量目标,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 门人才。人才培养总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 (1)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质; (2)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 (3)实践训练:实验/写作训练;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专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4)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 理能力、批判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5)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 质量要求: ①由校教务委员会制定,与指导思想相符合; ②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尽量满足学生个人的学习愿望和要求; ③子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并明确具体实施的相关部门;相关学院(系)应对毕业生应达 到的知识、能力要求具体化,在培养计划中反映。 1.3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定位。 质量要求: ①有利于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②促进学校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1.4 职责、权限和沟通 职责、权限和沟通是学校的重要管理职责之一。校内组织机构(行政、学术组织)的职能及 其相互关系(包括职责和权限)应予以规定和沟通,以促进有效的质量管理。 质量要求: ①有适合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所要求的组织机构; ②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明确,相互关系清楚;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关键。本文论述了高校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涵,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阐明了高校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涵现状支持条件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校部自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高校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客观地讲,以监控为主的教学

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还是推动、改进教学?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发展教育?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区分优劣、排列名次;后者侧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这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前者是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性功能,强化过程性和反馈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监控信息的样本量,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公正意识的状况,都影响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学生评教,还是专家或领导评估,都要对教学作出量化评估,其准确度不可能不产生偏离.如果偏离过大.就会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为,第一,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有的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讨好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第三,有的学生打分随意、不严肃;第四,不区分课程性质、课程与专业培

本科教学指导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精心整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专项评估 全校各教学单位: 为全面了解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不断完善我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增强质量保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评建工作安排,决定对各单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专项评估,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培养标准是学校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各个方面(如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思想品德标准、能力标准、知识标准等)、各个教学环节(如理论课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等)的基本要求。不同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标准也不一样。 1.3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规格、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学制学分、毕业条件、授予学位等。 基本要求:培养方案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能够很好地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应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审制度;应保证得到有效的执行。 2.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本院部为人才培养所提供的所有软件、硬件条件,例如,教师、实 ;符 基本要求:应以学生需求为服务宗旨,为学生提供恰当并充足的学习资源,图书、实习、实践、实训基地、校外教学资源的利用等能够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并建立全方位的学生学习支持系统。 2.3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主要体现教学经费的管理使用。 基本要求:教学经费在本科性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上,保证持续增长并有效使

用。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形成过程,由各个教学环节组成。教学环节对培养质量的形成起着基础性作用。 3.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包括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等,理 用。 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4.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保证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质量的一种手段。质量管理通过对影响质量的要素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质量监控、质量评估、质量分析后,进行持续性地质量改进。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doc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专项评估 全校各教学单位: 为全面了解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不断完善我校教学质量保 障机制,增强质量保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评建工作安排,决定对各单 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专项评估,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估内容 本次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各教学单位各专业(含方向)的质量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各包括 3 个二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1.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即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总规划,它 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预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构建知识体系、 配置课程资源的基本依据。各专业应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确定 培养目标。 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要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 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才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确 定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充分体现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 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是学校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各个方面(如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思想品德标准、能力标准、知识标准等)、各个教学环节(如理论课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等)的基本要求。不同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标准也不一样。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开展 教学活动的依据。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规格、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学制学分、毕业条件、授予学位等。 基本要求:培养方案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能够很好地体现 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应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

高职院校诊改实施方案: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为深化学院综合改革,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精神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完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学生等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制定各类规划为基础,以自主改进和持续创新为动力,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全覆盖、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目标任务 以制定完善各类规划为基础,以目标、标准和制度体系建设为目标,建立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的工作机制,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建设智能校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突出“服务”价值取向,坚持“学生为本、规范创新”的质量理念,培育以自律、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实现各部门和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持续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具体任务是: (一)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学院章程、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修订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生全面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办学定位。遵循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完善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工作绩效、考核激励,完善相关质量标准和制度,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自主诊改工作。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构建起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关系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阐述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与构建,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些建议。 标签: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达到2 442所,在校生达到2 391.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0%,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为全面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与程序体系。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预定的本科教育目标,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评价与诊断、反馈与调控、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校内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系统。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体系由六个部分构成: (一)教学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高等学校制定学校质量目标,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依靠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质量行为。教学质量目标系统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规范等;(2)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等。 (二)教学质量保障决策与指挥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的决策与指挥系统通常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处等人员和有关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教学管理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进行决策,制定学校政策措施,组织指挥和协调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并总结经验和不足。这个系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刘楼镇小路店小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质量做了明确论述,指出: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学校,也迫切需要建立校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它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的总和。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助推学校教育质量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 1、校内质量保障领导小组(校长办公会议) 教育质量保障小组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基础建设,学校质量保障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教育质量保障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加强对德育、教学、课程以及各年级组、教研组实施教育质量保障的监督、检查、考核、反馈、调控。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小组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定期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阶段性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改进方法,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在稳定和不断提升。 2、质量保障家长委员会 各年级推选有教育经验及组织领导能力的家长,建立教育质量保障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讨论分析学校的教育质量,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3、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任课教师 教导处全面负责校内教育质量保障管理体系的基本运作。教研组基于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标准,实施学科教研。年级组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发展规律,合理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育实践。备课组结合学科和年段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预设的课堂、教学过程和进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个性化实施教育教学,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和辅导。二、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德育保障体系的构建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专项评估全校各教学单位: 为全面了解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不断完善我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增强质量保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评建工作安排,决定对各单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专项评估,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估内容 本次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各教学单位各专业(含方向)的质量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各包括3个二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1.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即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总规划,它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预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构建知识体系、配置课程资源的基本依据。各专业应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培养目标。 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要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才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充分体现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 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是学校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各个方面(如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思想品德标准、能力标准、知识标准等)、各个教学环节(如理论课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等)的基本要求。不同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标准也不一样。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学制学分、毕业条件、授予学位等。 基本要求:培养方案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能够很好地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应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

高职院校诊改实施方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苏教高﹝2016)9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发[2010]11号)等文件精神,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诊改工作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

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与各系统的工作融为一体,相关部门及人员均为诊改主体,充分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可控性原则:遵行SMART原则(准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 (3)科学性原则:诊改工作针对不同层面(主体)确定科学合理的诊改内容、周期和方法。 (4)客观性原则:诊改工作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 (5)持续性原则:建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诊改运行机制有效且可持续。 三、思路与目标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以考核性诊断为抓手,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形成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质量保证机制,树立“以生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 以学院“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一系列目标为依据,确立质量目标和标准,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管理流程,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体系 (一)健全组织,形成组织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顶层设计方案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 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具体任务是: (一)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三)树立现代质量文化。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2-

##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断报告(201812)_201904230816491

****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断报告 一、学校诊改工作概述 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贯彻执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落实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主体责任,加快建立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学院从 2016 年 9 月开始,按照“55821”理念,在区内率先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 (一)贯穿五横五纵,建立体系机制 1.建立领导机构,完善组织体系 成立由学院院长亲自挂帅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和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学制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学院党委领导,院长指挥,质量管理委员会全面协调,行政职能部门保证质量提升,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保证体系设计、考核诊断、质量监控,学院各部门,全体教职工都是质量生成主体的质量理念。 2.构建质量管理体系与信息反馈调控机制 在学院二级部门建立质量督导工作小组。构建学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质量督导办公室——质量督导工作小组三级质量保 —1—

证的责任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与反馈新机制。 3.构建常态化的质量管控机制 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纪检监察室、审计室依照工作权限,利用网络现代信息手段及各种日常人工巡查相结合的手段,常态化的对行政、教学部门开展内部质量管理与质量督导。 (二)定目标建标准,夯实诊改基础 1.定目标。以创建优质校为目标,以“六个一流”为主攻方向,以“五大发展战略”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基础办学条件改善工程、智能化校园建设工程等“九项建设工程”,制定由学院总体规划、9 个专项规划和 12 个院系(部)子规划组成的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目标体系,找准诊改工作起点。 认真分解规划任务以及高等职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形成年度目标链。在此基础上,按照“五有” 标准将年度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层层抓落实。 2.建标准。认真梳理岗位工作职责、制定和完善岗位工作标准。并按照“下有底线,上不封顶”的原则设置好标准,在固化、完善已有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等各个层面的标准,先后制订与完善了专业调研标准、专业资源配置标准、标杆分析标准、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等标准,并持续 —2—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刘楼镇小路店小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质量做了明确论述,指出: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学校,也迫切需要建立校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它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的总和。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助推学校教育质量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 1、校内质量保障领导小组(校长办公会议) 教育质量保障小组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基础建设,学校质量保障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教育质量保障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加强对德育、教学、课程以及各年级组、教研组实施教育质量保障的监督、检查、考核、反馈、调控。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小组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定期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阶段性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改进方法,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在稳定和不断提升。 2、质量保障家长委员会 各年级推选有教育经验及组织领导能力的家长,建立教育质量保障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讨论分析学校的教育质量,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3、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任课教师

教导处全面负责校内教育质量保障管理体系的基本运作。教研组基于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标准,实施学科教研。年级组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发展规律,合理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育实践。备课组结合学科和年段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预设的课堂、教学过程和进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个性化实施教育教学,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和辅导。 二、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德育保障体系的构建 1、加强实务培训,注重有效性 学校每学期开展有针对性的班主任全员培训活动,提高师德师能。近两年来,我们连续开展了“如何处理偶发事故”、“班级文化建设”、“家校沟通艺术”、“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为主题的教师实务培训内容,通过“案例回放”、“头脑风暴”、“合作策划”、“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思维碰撞,分享经验,帮助班主任团队在学习先进育人理念的同时,提升育人智慧。 2、家校形成合力,注重常态化 学校注重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开通微信家校沟通平台,注重家校携手,使德育工作常态化;专人对行为偏差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 3、完善评价机制,注重全面化 近两年来,学校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标准。在教师层面,修订了《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从班级常规管理及自身发展两方面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评价,对班主任的考核更趋全面;对学生的期末表彰,在以往只设“好苗苗”、“优秀队员”的基础上,增设了孝敬长辈、诚实守信、关心集体、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施方案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施方案 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 168 号)《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苏教高﹝2016)9 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教职成〔2015〕9 号)《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发〔2010〕 11号)等文件精神,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 的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机制,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 机制,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诊改工作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工作融为一体,部门及全体师生员工均为诊改主体,充分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可控性原则:遵行 SMART 原则(具体、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 (3)科学性原则:诊改工作针对不同层面(主体)确定科学合理的诊改内容、周期和方法。 (4)客观性原则:诊改工作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 (5)持续性原则:建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诊改运行机制有效且可持续。 三、思路与目标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以考核性诊改为抓手,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形成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质量保证机制,确立“以生为本、人人成才”的质量理念,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 以学院“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一系列目标为依据,确立质量目标和标准,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管理与运行流程,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 —2—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摘要]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做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教学过程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持续改进体系五个子体系。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数量迅速增加。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诞生在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之外,也让我们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保证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其可持续发展。1、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 升本后,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尽快达到本科教学要求,在参照老本科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都初步建 立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采取积极鼓励已有教师提升学历和引进优秀人才等措施,使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增加,学科结构、年龄结构渐趋合理化,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数在教师总数中的比例逐步扩大;在本科新专业检查、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本科水平评估等项目的推动下,通过升本后的持续建设,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尽管如此,新建本科院校与老本科院校及重点大学的办学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诸多影响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如:在专科教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思维定势,难以适应和满足本科的办学要求;对本科教育环节不熟悉,对本科教育管理尚处于“仿真”阶段;缺乏本科教学经验,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学术水平等各方面都与本科教育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新建本科院校抓住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利用监控机制,对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信息进行反馈,使教学工作得到控制,实现教学质量规X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2、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和实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仅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在需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工程。二级学院是高等学校的二级教学单位,属于一线的教学组织部门和质量监控部门,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许多高校都对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控予以高度重视,建立了校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但在二级学院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上仍处于探索阶段。机械学院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探索,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主要包括“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 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具体任务是:(一)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三)树立现代质量文化。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基本原则

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试行) 中等职业学校根本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 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抚顺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试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建立科学、完善、可操作、行之有效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质量为核心,能力为本位原则。 2.坚持科学性与公正性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可行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长远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 (三)组织机构

1.成立由校长、党委书记任组长、校班子成员和相关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领导小组。 2.各专业部、教研室成立由部室主任任组长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 3.学校督导评估办公室作为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机构,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职能部门,负责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四)主要内容 1、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指挥组织保障系统和监控系统两部分组成,其总体构架如下: 抚顺一职专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部教研室 教 务 科 实习指导科 总务科 学校建设指导委员会 教职工代表大会 教学指导委员会 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行政服务考评组 学 生 科 就业科 社会组织评价 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领导小组 保障机构 监控机构 督导评估办公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