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

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主要生理病理过程与特征是:

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如持久的心理压抑、脾气暴躁或不良的生活习惯、急性或慢性的精神刺激、不良的生活环境等。

以躯体症状(器质性)表现为主,不仅存在多种症状且有相应的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各种心理和躯体的生理病理症状:如心慌、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皮肤瘙痒、麻木、灼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三大因素所致

心身疾病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系统、多个脏器的功能损伤,故人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学习、修身养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预防心身疾病。

与心理生理密切相关的常见疾病列举如下:循环系统

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症、血管神经症、功能性期前收缩、雷诺病、二尖瓣脱垂症、原发性心动过缓症

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惹综合征、喷门痉挛、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神经性贪食、习惯性便秘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

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妇产科

痛经、闭经、经前紧张症、月经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不育症、产后抑郁症、慢性盆腔疼痛、围绝经期精神障碍等

神经系统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疲劳症、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等

骨骼肌肉系统

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全身肌痛等

泌尿生殖系统

夜尿症、过敏性膀胱炎、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等

外科

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症、整形术后综合症、肠粘连症等

儿科

哮喘、遗尿症、夜惊症、口吃、儿童紧张性头痛等

皮肤科

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斑秃、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慢性湿疹、酒渣鼻等

耳鼻喉科

咽喉异感症、失音、过敏性鼻炎、耳鸣、

职业性喉病、梅尼埃病(内耳眩晕症)等

眼科

中心性视网膜病、原发性青光眼、飞蚊症、浅层边缘性角膜溃疡、眼疲劳、眼部异物感等

口腔科

口臭、口腔黏膜溃疡、口腔炎、原发性颞额关节痉挛、牙科畏惧症、口腔扁平苔藓等

其他心身医学问题

麻醉的心身医学问题、癌症的心身医学问题、疼痛的心身医学问题、艾滋病的心身医学问题

女性常见心身疾病及心理问题

原发性痛经、经前期紧张征、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功能性不孕症、围产期抑郁症、围绝经期综合征

其他: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痛、外阴不适感

国外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和分类

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制定的心身疾病的分类如下:

1、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牛皮癣、慢性荨麻症、慢性湿疹等。

2、骨骼肌肉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3、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有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

4、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或低血压、偏头痛、雷诺病。

5、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压食、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6、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原发性痛经、功能性不孕症。

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

9、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有梅尼埃综合征、喉部异物感。

10、眼科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

11、口腔科的心身疾病有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

12、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有癌症和肥胖症等。

心身疾病的治疗

1.心、身同治原则: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

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例

如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综合的生物性救助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应对那些有严重焦虑和恐惧反应的病人实施床前心理指导;

又如对于过度换气综合征病人,在症状发作期必须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以阻断恶性循环,否则将会使症状进一步恶化,呼吸性碱中毒加重,出现头痛、恐惧甚至抽搐等。

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例如更年期综合征和慢性消化性溃疡病人,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应重点作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预手段,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决定,支持疗法、环境控制、松弛训练、生物反馈、认知治疗、行为矫正疗法和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均可选择使用。建议精神或心理科专业指导

2.心理干预目标:

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

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2)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学因素,修复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这属于治本,但不容易。

3)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降低血压。

心身疾病预防护理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心理社会因素大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用才会引起心身疾病(也有例

外),故心身疾病的心理学预防应从早做起。

具体的预防工作包括:对那些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的培养;

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等,应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其进行矫正;对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对于那些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帮助加以疏导。

至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总之,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方面的预防工作是多层次、多侧面的,这其实也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心、身相互影响的心理后果

在心身疾病的研究中,往往比较注重“心-身”的联系。而实际上,躯体疾病也可以成为心理应激源而导致心理反应,即存在着身心反应的问题。这些心理反应不但影响病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

⑴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除了疾病的性质、轻重及病程等因素外;病人的个性特征、年龄、社会角色等也均影响其感知。

⑵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包括:①自我意识转变;②对疾病的理智反应;③情绪反应。

⑶躯体疾病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影响分为两种:①原发性心理障碍,是指机能障碍引起的心理后果,如视力或听力或运动机能的丧失,任何机能障碍都可对个体心理带来限制,有人以“投石入水”譬喻,石头入水溅起的水花是机体障碍后的功能丧失,水面的层层涟漪则是一系列心理问题;②继发性社会后果,是指患病后社会关系改变引起的后

果,如患病后与家人的关系,对学习工作的影响等。

⑷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如脑血管意外或心脏并引起的脑缺氧;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的心理障碍,如高血钾可致意识障碍和知觉异常;高血钙可致淡漠、幻觉等。

以上各类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情绪影响下恶化,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康复措施,大家一定要转变观念,切莫谈“心”色变,才有助于病情的缓解和康复。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 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 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 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 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 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坏 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影响因素

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影响因素 20世纪30年代,心身医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亚历山大(Alexander)把十二指肠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七种疾病称为心身疾病,即七种经典心身疾病。1980年,美国的心身医学所研究的心身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引起或加重躯体病变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一、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以慢性,反复发作,节律性的胃脘部疼痛为典型表现。1.临床症状:以长期性,周期性,季节性和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典型临床表现。常伴有上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泛酸,嗳气,烧心等症状。且症状的轻重与患者的情绪变化有密切联系。当病人因负性心理应激时间导致情绪压抑,心理冲突,精神焦虑时,临床症状加重,反之当病人情绪趋于平静,心情愉快时,症状就减轻或消失。 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作为紧张刺激物,当其强度和发生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成为致病因素;②个性特征,患者有显著的依赖、神经质人格变异和高度的焦虑,抑郁等反应。他们对生活事件的刺激有着过度的反应,容易接受和积累刺激,并通过负性情绪反应使刺激损害定向到胃肠器官;③负性情绪,患者常存在情绪障碍,十二指肠溃疡的溃疡面积,病程,严重程度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二、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指以高血压(收缩压≥21.3315kPa及舒张压≥12.6656kPa)作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表现不明者称原发性高血压。1.临床症状:病人常会出现心情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等心理症状,并常合并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悸、倦怠等躯体不适,少数病人甚至有意识障碍、兴奋、躁动、忧郁、被害妄想,幻觉等较严重的精神症状,而这些精神症状常与血压升降呈平行关系。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情绪,焦虑紧张愤怒以及压抑情绪常为高血压的诱发因素;②人格特征,患者常表现为A型行为特征(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③慢性应激,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指甲状腺呈高功能状态,有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增加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特征,是精神应激诱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紊乱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是一种多系统综合征。1.临床症状: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心慌、情绪紧张及脾气急躁等症状。大多数甲亢患者出现甲状腺肿大,肿大的程度有轻有重,极少数甲亢患者甲状腺不肿大。不少甲亢患者还有眼球突出,眼球突出的程度有轻有重。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可作为心理应激源,引起负性情绪体验,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抑制机体免疫而使机体处于疾病的易感状态;②个性特征,甲亢患者可能有焦虑、抑郁或倾向“A”型行为等性格特征;③负性情绪及精神障碍,甲亢的发生与长期的精神创伤、过度悲哀、紧张和愤怒等心理变化及精神障碍的关系比较密切。 四、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1.临床症状:①腹泻、便秘,

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急性脑血管病起病急,病情危重,太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复发率较高,在我国分别为:219/l0万,719/10万,116/10万及80%、41%[1]。主要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及脑出血为主,起病后多造成肢体瘫痪,影响语言及大小便功能。719/lO万,116/lo万及80%、41%川。目前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后遗症发生率高,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话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来,国内学者主张发病后应尽早进行康复锻练,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致残牢.提高生活质量[2]。除了急性期应积极药物治疗外,护理工作格外重要。 1临床资料 本组为我院2005年1月一2009年1月收治的158例患者。男97例,女59例;年龄36—77岁,平均58.7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脑梗塞96例,脑出

血62例。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脑梗组轻型56例,中型26例,重型14例;脑出血组轻型19例,中型25例,重型18例。全部病例给以静脉输液、应用脱水剂、神经细胞活化剂等治疗,部分患者给予高压氧治疗,合并其他病症者给对症治疗。住院15—38d好转后回家康复治疗。 2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 2.1.1生命体征的监测①意识、呼吸、血压、脉搏,通过与病人对话,观察角膜反射,针刺皮肤或压眶上神经等来判定病人意识障碍程度。重症病例意识障碍严重,可通过刺激而判断。急性期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颅内压明显升高的病人可有呼吸循环及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如血压过高或突然下降,均是病情加重表现,对血压升高病人,应注意使用降压药物要适量,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在21.3kPa以上,以防止引起脑供血不足。由于昏迷可伴呼吸功能障碍,早期呼吸深而慢;病情进展,呼吸中枢严重受损,出现不规则呼吸。早期血压代偿性增高,脉搏缓慢而充实,随病情好转,血压可下降至正常,脉搏恢复正常;如48h内血压下降或脉率不升、节律不齐,考虑病情加重,应及时观察分析、正确判断、及时报告。②瞳孔及颈部抵抗程度:出现一侧瞳孔散大。颈部强直,说明颅内压增高。而颈部抵抗双侧瞳孔针尖大小为脑桥出血,当双侧瞳孔散大时多提示严重缺氧或中枢性衰竭。若双侧瞳孔显著缩小,是桥脑出血的体征。瞳孔忽大忽小,提示有脑疝先兆。瞳孔的变化还可提示昏迷的程度。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 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主要生理病理过程与特征是: 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如持久的心理压抑、脾气暴躁或不良的

生活习惯、急性或慢性的精神刺激、不良的生活环境等。 以躯体症状(器质性)表现为主,不仅存在多种症状且有相应的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各种心理和躯体的生理病理症状:如心慌、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皮肤瘙痒、麻木、灼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三大因素所致 心身疾病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系统、多个脏器的功能损伤,故人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学习、修身养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预防心身疾病。与心理生理密切相关的常见疾病列举如下:循环系统 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症、血管神经症、功能性期前收缩、雷诺病、二尖瓣脱垂症、原发性心动过缓症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惹综合征、喷门痉挛、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神经性贪食、习惯性便秘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 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妇产科 痛经、闭经、经前紧张症、月经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不育症、产后抑郁症、慢性盆腔疼痛、围绝经期精神障碍等 神经系统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疲劳症、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等 骨骼肌肉系统 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全身肌痛等 泌尿生殖系统 夜尿症、过敏性膀胱炎、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等 外科 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症、整

心脑血管病人应该如何护理好自己

心脑血管病人应该如何护理好自己 心血管病是目前的常见病、多发病,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习一些护理知识,那么心脑血管病人生活中如何护理呢?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一些内在的疾病所引起的大脑、心脏等部位出现缺血或者是少量流血的一种现象,患者会出现胸痛,头疼,呕吐,四肢发麻等症状,一旦患上心脑方面的疾病,会伴随患者终生,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心脑血管病人日常生活如何护理,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心脑血管病人应该如何护理好自己 一,吃粗粮 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朋友日常多吃一些粗粮是有好处的,粗粮中含有复杂的糖类和粗纤维元素,这样的东西可以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的疾病。 二,不要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可以吃一些脂肪含量高,或者是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一些瘦肉类,鱼类,不要吃太多的鸡蛋,一般情况下一天最多一个就可以了,如果吃的太多身体没有办法被充分的利用,这样也等于浪费。 三,营养注意荤素搭配 日常生活中心脑血管患者饮食要注意荤素搭配,保证营养均衡,最好是多吃素食,少吃荤食。其实你可以看到很多的瘦子平时吃素都是较多的,很少吃肥腻的肉类,偶尔吃一些鱼肉补充一下营养对身体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四,及时补充维生素 心脑血管患者应该多吃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比如说西红柿,苹果,葡萄,西瓜,猕猴桃,白菜等,这些蔬菜水果对于补充丰富的维生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另外也可以帮助患者摄入大量的微量元素。 五,多吃干果 心脑血管患者不可以贪吃,有很多的食物并不适合患者朋友们吃,那么并不是所有的都不能吃,哪些能吃呢,给大家说几种作参考:核桃,瓜子,山楂,等等这一类的食物可以吃也可以解馋。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六讲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概念。所谓狭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一类有病理形态学或生化改变的躯体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强调病理学和生化的临床改变。广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些躯体疾病或障碍,这些躯体疾病或障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的情况,例如,心因性阳痿、心因性厌食、书写痉挛、口吃等。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和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和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疾病的范畴 1.内科心身疾病

⑴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外收缩,雷诺氏病,神经性循环衰弱症等。 ⑵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 ⑶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心因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 ⑷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心因性知觉异常,心因性运动异常,慢性疲劳等。 ⑸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阿迪森氏病,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低下,垂体机能低下,糖尿病,低血糖。 2.外科:全身性肌肉痛,脊椎过敏,书写痉挛,过敏性膀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3.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4.儿科:心因性发烧,遗尿症,遗粪症,周期性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症,脐周痛和心因性呼吸困难。 5.眼科:原发性青光眼,低眼压综合征,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等。 6.口腔科:心因性齿痛,下颌关节炎症,原发性慢性口腔溃疡,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唾液分泌异常,咀嚼肌痉挛等。

疾病概要整理

疾病概要细小知识点 呼吸系统疾病 总论 1.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咳嗽、咳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 2.咳痰: 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感染; 大量黄脓痰-----肺脓肿或支扩; 红棕色胶冻样痰-----肺炎克雷白菌感染; 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 咖啡样痰-----肺阿米巴病; 痰量减少,体温升高-----支气管引流不畅; 脓痰有恶臭-----厌氧菌感染。 3.呼吸困难: 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左心衰; 慢性进行性气促-----慢阻肺; 急性气促伴胸痛-----气胸、胸腔积液、肺炎; 吸气性喘鸣音-----喉头水肿、肿瘤、异物引起上气道阻塞。 4.大量咯血标准:24小时内达300ml以上。 5.呼吸系统检查: 痰检:合格的痰标本在低倍镜视野里上皮细胞<10个,白细胞>25个。 定量培养菌量≥10^7cfu/ml可判定为致病菌。 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提示过敏性因素或寄生虫感染。 慢性阻塞性肺病 1.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典型症状加上一定时间(≥3月/年×2年);患者每年咳嗽,咳 痰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更长。 2.发病有关的最常见的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葡萄球菌。3.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型:单纯型和喘息型。 4.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最主要的措施是:控制感染。 5.COPD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肺功能检查呈气流受限且不完全可逆可诊断为COPD。 6.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7.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伴有细菌感染时,痰液变为粘液脓性,咳嗽和痰量亦随之增加。8.评价COPD最重要的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 9.COPD病程分期:急性加重期(诱因如感染或气胸)和稳定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肺动脉高压标准: 静息时肺A平均压≥20mmHg,为显性肺A高压; 静息时肺A平均压<20mmHg,运动后>30mmHg为隐性肺动脉高压。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实验室心电图检查最典型变化:主要表现有右心室肥大,肺型P波。3.呼吸衰竭分类: 按动脉血气分类:Ⅰ型:PaO2<60mmHg

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4-06-30T13:43:25.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何秀华 [导读]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的疾病的统称,由脑血管和心血管慢性病变所致。 何秀华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中心医院 024326) 【摘要】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6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甲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乙组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乙组患者经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生活生存质量。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216-01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的疾病的统称,由脑血管和心血管慢性病变所致。此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状多的特点,临床上概括为“四高一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抽取年龄在65~80岁(平均73岁)的60例患者,病程在5—21年(平均病程14年)之间,包括女患者22例,男患者38例。随机将其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乙组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状况以及病情和治疗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者无明显区别。 1.2 干预方法 对甲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乙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详细安排如下: 1.2.1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 适当的休息不仅能够缓解心脏负担,减轻症状,还能增加患者体内的氧气量。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在护士指导下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有规律的生活,早睡早起,不要通宵或者熬夜,情绪波动不宜过大,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等。还要预防由于脑血流量骤增或骤减发生的脑出血或脑缺血,保证血压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护士要根据患者病情恰当的安排时间。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为避免其下肢出现静脉栓塞等并发症,要经常保持肢体运动。 1.2.2科学控制患者饮食 控制总量、合理安排结构是科学管理患者饮食的重中之重。控制患者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在6g左右,多食用钙镁含量高的食品。尤其对于肥胖患者,更应正确指导其饮食观念,为减轻患者的体重,必须减少热能的摄入,控制其血压在正常范围。患者经常忽视控制脂肪、蛋白质以及零食量的摄入,普遍认为只要减少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即可达到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必须确保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合适以及把总热量的摄入控制在一定范围。 1.2.3督促患者适当锻炼以及加强心理护理 研究表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和一直坚持有氧运动的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经常从事脑力劳动和缺乏体育锻炼的人[3]。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运动的强度。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降低血压。慢跑、骑自行车等小强度的有氧运动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常生活中适当加强锻炼,对患者的恢复更有促进作用。护理还包括积极做好心理干预工作。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进一步得知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改变以及心理状态,为使患者正确看待自己的病情,医生应认真恰当的向患者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做检查以及治疗有什么意义,以便能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惧,让患者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2.4做好日常观察 做好患者的日常观察工作,第一,护士要基本熟悉每一患者的个体情况,如病情和治疗程度,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其次,按照医生嘱托告诉患者及家属常用的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以及禁忌症,若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必须马上停药,第一时间告诉医生。 1.3数据处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的测定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3到4周后再由负责人员进行评价。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 2 结果 表1显示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的评分结果。表格显示,护理干预数周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的乙组患者的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比较 组别例数社会功能情况躯体功能 QOL总分心理功能 甲组 30 27.11±3.29 48.29±3.33 137.92±5.44 29.83±3.38 乙组 30 11.29±3.94 22.29±4.83 57.20±4.33 10.73±3.09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临床上心脑血管专家对生存质量(QOL)的概念解释为:创造条件使患者活得更好[2]。医学理论上定义生存质量为一个包括社会心理学以及生物医学内容的集体概念,是一种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现阶段医学模式正在从以前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方向转变,医疗模式的迅速发展,也使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上升了一个高度,不再是单纯的身体没病或只消除身体的疾病,而是在身体没病的基础上同时提高生活质量,从社会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也是完好的。1990年,Rodin曾发表说:医学上的患病率指标和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层面的测量肯定会不能完全反映心脑血管等一些慢性病的结果,但生活质量总分却可以综合地评价疾病的影响和结果[3]。从这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 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胶 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 (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3.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 破坏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选择题 1.疾病的概念是指 (C ) A.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 E.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 2.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E) 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B.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 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 D.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3.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B ) A.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 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E.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4.死亡的概念是指 (D )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种反射消失 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5.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c ) A.瞳孔散大或固定 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C.自主呼吸停止 D.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E.不可逆性深昏迷 6.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 (B ) 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E.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二、问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

心脑血管疾病护理要点及完善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护理要点及完善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要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分析制定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对照组采取常见的护理方案,分析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护理方案进行分析,寻找需要改 进的地方,并制定针对性的有效护理措施进行实施。结果:分析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 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化护理方案护理方案可显著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护理要点;优化措施 1 引言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在逐渐升高,对群众的身体健康造 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也很高,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也很多,所 以危害性很高。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很容易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生而出现。因 此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来说,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据此,我院对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护理研究,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 材料 选择我院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分析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 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8.7±5.6)岁;分析组中男性4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69.2±7.3)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2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保持病房干净卫生、整洁、通风良好;指导患者适当的进行运动,并帮助不便翻身的患者翻身,以免形成褥疮;嘱托患者尽量戒烟戒酒,保持规律的作息,加强休息;按照医生规定正确用药。 分析组:对患者需求进行合理分析,然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护理措施进行优化,具体包括:第一,心理干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不足,因此容易 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还有的患者因为担心经济负担而不愿意配合治疗,因此 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通过对患者家庭情况和个人情况的了解,针对性的开展 心理辅导,向患者详细说明所患疾病的危险性和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增强患者对疾病 的认知,缓解心理压力,克服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改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 依从性。另外要注意和谐医患关系的维持,随时关注患者需求,并为患者解决存在的疑问,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 第二,环境干预。为患者打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定时通风,温湿度适宜,光照良好,特别是冬春季节要注意通风换气。另外可以结合医院情况为患者提供一定的室内娱乐活动, 围棋、电视节目、唱歌、音乐播放等,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 第三,用药干预和饮食干预。向患者说明用药的必要性和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性,指导患 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随意增减药量和更换药物;在用药过程中要加强监督,避免出现 不良反应,特别是输液时要注意观察,避免出现回针、鼓针等情况。在饮食上,根据心脑血

疾病概述

『纵隔肿瘤疾病概述:』 纵隔上界为胸廓入口,下为膈肌,前抵胸骨,后达脊柱前沿,两侧为纵隔胸膜所覆盖。由于纵隔肿瘤的性质与所在部位的器官组织有密切关系,常将纵隔分成若干解剖部分。一种方法是将纵隔分为前纵隔、中纵隔(脏器部份)和后纵隔。即以气管和心脏为界,气管和心脏前方为前纵隔,其后方为后纵隔,气管和心脏大血管所在部位为中纵隔。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胸骨柄下沿至第4胸椎的一条水平线将纵隔先分成上、下纵隔,再以气管为界将上纵隔分成前上纵隔和后上纵隔,上纵隔内有胸腺、气管、食管、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等器官。下纵隔也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前纵隔内有胸腺、脂肪和淋巴组织;中纵隔中有心脏(心包)、主动脉、膈神经、气管分叉部、左及右总支气管和淋巴结;后纵隔内有食管、胸导管、降主动脉、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节链。 由于纵隔内包含多种组织器官,原发性纵隔肿瘤不甚少见,且与所在部位的组织有关,临床上常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进行分类和诊断,如:常见的前纵隔肿瘤有胸腺瘤、畸胎瘤或皮样囊肿、胸骨后甲状腺瘤、淋巴瘤等;中纵隔有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后纵隔常见肿瘤为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肿瘤不受年龄限制,从儿童至老年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生。良性肿瘤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75%。常无临床症状,多数在常规X线胸片检查中发现。恶性纵隔肿瘤则可因压迫侵蚀邻近器官产生一些相应的症状,如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受累时可有胸闷、咳嗽等症状,又如恶性淋巴瘤或胸腺瘤可压迫上腔静脉,产生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一)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绝大多数发生在后纵隔的交感神经链或/和肋间神经上,在胸部侧位片中,可见肿瘤圆形阴影与脊柱重叠,甚或更偏向脊柱的稍后方,神经源性肿瘤中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神经母细胞瘤、节细胞瘤和神经肉瘤等不同种类。虽然不同年龄的人都可发生神经源性肿瘤,而且以良性者居多,但在儿童中神经源性肿瘤有较多的恶变趋向。肿瘤可向椎间孔内生长而呈哑铃状,也可侵蚀骨质,使椎间孔扩大。 大多数神经源性肿瘤不产生临床症状,但如肿瘤生长较快,或压迫侵蚀椎间孔骨质时,可出现胸背痛的症状。 (二)胸腺瘤胸腺瘤在纵隔肿瘤中较常见,上海市中山医院在1955~1985年治疗的357例纵隔肿瘤中,有93例胸腺瘤,占26%。绝大多数胸腺瘤发生在前上纵隔,紧贴在胸骨后,仅有个别病例发生在中纵隔或后纵隔。组织学上可将胸腺瘤分成淋巴型、上皮型和混合型三大类,但单从病理切片检查上有时尚难明确恶性胸腺瘤,需结合临床手术时所见肿瘤侵犯邻近器官组织(如肺、胸膜、心包膜和大血管)才能确定肿瘤为良性或恶性。 在胸腺瘤病人中,约有30~40%合并有重症肌无力,而在重症肌无力病人中,仅有15%病例患有胸腺瘤。重症肌无力可能与胸腺不正常的免疫机制有关,因此在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病例,应施行全胸腺切除术,对缓解重症肌无力症状效果较好。从外科角度而言,合并重症肌无力病人的预后较差,手术死亡率也高。根据中山医院胸外科的材料,未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病人无手术死亡,而合并重症肌无力者死亡率高达13.0%。 (三)畸胎类瘤和囊肿常见于儿童和年轻病人。前纵隔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可为实质性畸胎瘤或为皮样囊肿,其中包含外胚叶、内胚叶和中胚叶的组织结构,因此常带有毛发、牙齿或肠粘膜等组织。由于畸胎瘤的组成结构复杂,其中任何一种组织都可能发生恶变,使肿瘤迅速增长。畸胎瘤还可穿破入肺组织或支气管,从而招致感染,同时病人痰液中排出肿瘤的内容物如毛发等,有助於确定临床诊断。 (四)淋巴瘤淋巴瘤常发生在前纵隔和中纵隔,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如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和Hodgkin病等。临床上病人常有不规则发热,胸部X线片上常见肿瘤呈分叶状,向纵隔两侧扩展,有时可压迫气管产生呼吸道症状,压迫上腔静脉产生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应详细检查锁骨上和腋下有无肿大的淋巴结,摘取肿大的淋巴结作病理切片检查可确立诊断。淋巴瘤对放射治疗甚为敏感,因此不但确定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病人应用放射治疗,对临床上诊断有困难的病例,怀疑有淋巴瘤的可能性时,也可应用小剂量放射试验性治疗以帮助诊断,恶性淋巴瘤经5~7Gy(500~700rd)小剂量照射后,即有迅速缩小的反应。 (五)胸骨后甲状腺胸骨后甲状腺可为迷走甲状腺腺瘤,较常见者为甲状腺叶下极腺瘤移入胸内,其特点为肿瘤与气管关系甚为密切,透视下常可见到肿块阴影随吞咽动作与气管一道上下移

浅析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

浅析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9-12-05T14:00:30.56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2期作者:盖悦红 [导读] 目的:重点分析和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以及综合护理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山东省军区莱阳离职干部休养所山东省莱阳市 265200 【摘要】目的:重点分析和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以及综合护理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有针对性的选取我所2019年1月到10月这个阶段内收治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这样的两个组别,其中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而治疗组是以对照组为基础,进一步采取综合护理方法。两组患者经过相对应的护理干预之后,对其SDS、SA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针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干预之 后,通过分析和对比能够充分看出,治疗组患者所呈现出的SDS、SAS评分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显著的提升,两组之间的比较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实践中针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得到特别显著的提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巨大的改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极大提高,这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行。 【关键词】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综合护理;效果 针对老年患者而言,他们的身体组织和各项器官都有着比较明显的衰退,免疫力和抵抗力度严重下降,特别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而言,更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一种高发疾病。患者患病之后,对其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都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值得关注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有着特别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持续攀升,对此必须着重关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及时有效的救护。针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进行着重护理,要从根本上提升其护理质量,而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这样才能使其得到积极有效的救助,早日恢复健康。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之中有针对性的选取我所2019年1月到10月这个阶段内收治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和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以及综合护理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某种参考和指导。现在针对具体的研究成果和内容进行总结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有针对性的选取我所2019年1月到10月这个阶段内收治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这样的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人数相同,年龄最大的是86岁,年龄最小的是78岁,平均年龄是79.45岁。治疗组中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人数也一致,年龄最大的是84岁,年龄最小的是78岁,平均年龄是81.85岁。针对两组患者而言,都在参与本次研究之前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我所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参与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康复,护理,饮食指导等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而治疗组是以对照组为基础,进一步采取综合护理方法,在整个护理实践中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个性化评估,预警护理等一系列相关内容,特别是着重针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把握,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把握疾病的根源,着重关注关键环节。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着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来有效展开,确保患者能够真正意义上充分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和防护措施,加强自我防护能力的提升,确保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在护理中能够科学正确的看待健康教育,并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防治技能和效果。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和勇气,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提升依从性和配合程度,使医护环节更平稳有序的推进。与此同时,要着重做好风险防护措施,针对相关药物的副作用进行有效识别和判断,并做好预防跌倒的处理措施等等。患者入所之后,医护人员要与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和交流,掌握患者的身心变化情况,特别是着重把握其心理动态,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干预,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评估,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有针对性的通过咨询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建立数据库,所涉及的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情况,危险因素的把握情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相关内容。同时要关注,老年人在反应能力方面比较薄弱,在出现并发症的时候,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预知,护理人员要进一步提升预警护理意识,着重关注,高度重视,如果患者出现相关方面的异常症状,要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对应的应急救治方案,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在饮食方面要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饮食喜好等相关因素,针对饮食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使其养成更加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要着重针对病房进行有效打扫,确保其清洁度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1.3观察标准 两组患者经过相对应的护理干预之后,对其SDS、SA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都采取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和同组治疗前后的配对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 为两个组别之间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针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干预之后,通过分析和对比能够充分看出,治疗组患者所呈现出的SDS、SAS评分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显著的提升,两组之间的比较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从医学的层面进行分析,我们所称之为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一种循环系统的疾病和病变,其中心脏和血管都属于特别典型的病变部位。大多数时候,心脑血管疾病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危险的因素就是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就是老年人以及肥胖人群等,因为年龄的衰老,老年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普遍下降,生理功能进一步衰退,所以如果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昏厥,眩晕,四肢麻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更有甚者,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有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 随着医学科学得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得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得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由于社会、生活、学习等各种因素得变化,各种竞争日趋剧烈,无不影响着人们得心理行为,产生一定得生理反应,持久得、过重得生理反应可导致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就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为主引起得躯体疾患,介于神经症与躯体疾病之间。近年来,疾病谱及死亡谱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心-身相关机制导致得心身疾病逐渐取代了传染性疾病。即使某些单纯得生物因素引起得疾病,也存在着一些心身障碍。对心身疾病得研究已成为21世纪得重要研究方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心身疾病得发生就是在生物、心理、社会行为等多因素得作用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三种中介作用,影响或(与)改变生理活动,引起相应得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其中心理因素既可以就是主要病因,又可以就是重要诱因,对每一种心身疾病来说,存在个体差异。 (一)病因 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遗传、自主神经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就是引起心身疾病得主要五大生物因素。此外,还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营养失衡、性别、年龄、血型等。原生理始基就是指机体具有发生疾病得某种病变基础,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冠心病得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则就是在有病理改变得基础上,该器官发生疾病得难易程度。 2、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特征、心理应激源(psycho-stressor)、情绪反应及行为因素等。人们在特定得社会环境中形成个体得心理特征,从而影响个体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