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本粘性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成本粘性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本粘性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目录

摘要…...…….……...………………………………………..I

旭STRACT.………………...….…………………….……..…….Il

1绪论…....……....……….………..…….…………….…….1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21.2.1国外研究现状………………….………………………2

I.2.2国内研究现状………………………………….………4

1.2.3文献述评……….…….………………………………81.3研究意义………………………………………………….9

1.4研究内容….……...……………………………………..10

1.5研究方法….……………………………………………..10

1.6本文的创新点………一…………………………………….11

2相关理论分析…………………………………………………..122.1成本粘性的概念……….…….…….………..……...……..12

2.2成本粘性的特征…………………………………………….12

2.3成本粘性的成因…………………………………………….14

2.4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16

2.5成本反粘性的概念……………………………………..……18

2.6企业绩效的概念…………………………………………….18

3成本粘性对企业短期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203.1研究假设、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203.1.1研究假设…………………………………………….20

3.1.2模型构建..…………………….……..……...……..20

3.1.3变量定义….….……...….…….……..……...…….203.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3

3.3实证分析…...…….……...…….………………...…….233.3.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23

3.3.2回归分析…………………………………………….253.4本章小结………..…………….….….………………….26

4成本反粘性对企业短期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274.1研究假设、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274.1.1研究假设……………………..……...…….……….27

4.1.2模型构建..…….………………………….…...……27

4.1,3变量定义……..…………..…..….…...……..…….274.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8

4.3实证分析….…………….………..……….……..……..294.3.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29

4.3.2回归分析…………………………………………….314.4本章小结..………………………..…….…….…..…….31

5成本粘性对企业长期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325.1研究假设、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325.1.1研究假设………….………….……………………..32

¨

基于KPI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实证研究

基于KPI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关键绩效指标法(KPI)核心思想是根据80/20原则找到公司战略实施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并根据关键成功因素确定需要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本文基于关键绩效指标法指出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得出,要使绩效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必须深入理解绩效管理系统理论,认真分析涉及绩效管理的诸多要素。 关键词:关键绩效指标绩效考核 关键绩效指标理论框架 关键绩效指标法(KPI)是麦肯锡公司为了解决战略实施问题所设计出来的一种战略分解与控制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根据80/20原则找到公司战略实施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CSF,Core Success Factors),并根据关键成功因素确定需要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 KPI作为绩效考核工具在国内应用时间最早,相对应用比较成熟。从一般意义上说,KPI绩效考核体系融合了企业价值管理的思想,是以资本回报率(ROIC,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作为公司经营管理效率的核心指标,通过价值树分解,并逐步对应到公司经营部门以至个人,建立分层级的绩效指标体系。 KPI指标最早应用时主要考虑公司财务性指标的分解,对于企业

其他非财务性的指标难以建立有效的分解体系。近年来,KPI体系也逐步吸收平衡计分卡等其他绩效管理工具的优点,逐步形成效益类(投资资本回报率、息税前利润、自由现金流等),运营类(生产量、生产成本、资产周转率等),组织类(员工满意度等)三大类指标。分解到部门或个人时,强调KPI指标数量不能过多,指标选取原则为重要、可控、可量化。 关键绩效指标的具体含义 KPI是基于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的系统考核评估体系。作为一种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的基础,本文从以下方面深入阐述其具体含义:KPI用于考核和管理被评估者的绩效,是可量化的,如果难以去量化,那么也必须是可以行为化的。如果可量化和可行为化这两个特征都无法满足,那么就是不符合要求的KPI。 KPI体现为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绩效指标,这就是说,KPI是连接个体绩效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个桥梁。既然KPI是针对组织战略起到增值作用的工作产出而设定的指标,那么基于KPI对绩效进行管理,就可以保证真正对组织有贡献的行为受到鼓励。 通过在KPI上达成的承诺,员工与管理人员就可以进行工作期望、工作表现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沟通。KPI是进行绩效沟通的基石,是组织中关于绩效沟通的共同“辞典”。有了这样一本“辞典”,管理人员和员工在沟通时就可以有共同的语言。

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003~2005年的27家上市汽车生产企业为样本,分析样本企业无形资产的现状,并检验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上市汽车生产企业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文对此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无形资产资产结构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可辨认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主要包括专利、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西方研究表明:无形资产对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和企业价值做出了大量的贡献。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各企业也不断地加大了对无形资产的投入与开发。 1999年美国学者BLAIR博士研究了数千家企业在1978-1998年间企业资产构成的变化,发现这些企业的无形资产在资产结构中的比重迅猛提升。我国学者薛云奎、王志台(2001)对1995-1999年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单位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所作的贡献高于固定资产。黎玉琴(2006)以我国沪市2000-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无形资产对公司经营业绩做出显著的正向贡献,但是贡献程度较少。于玉林(2006)认为无形资产核心是知识产权,体现智力资本的无形资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并提出无形资产的转化应用、进行知识产权贸易、加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都是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经济效益的途径。 上述研究表明,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笔者认为,由于各行业的资产结构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不同的行业对无形资产有着不同的需求。同时,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贡献大小不一。因此,按行业分析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27家上市汽车生产企业的数据为分析材料,对该行业的无形资产结构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到2005年末,我国沪深两市上市汽车生产企业共有27家,其中有5家为ST企业,还有1家企业没有确认无形资产。为了全面、客观地描述当前上市汽车生产企业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样本没有剔除ST公司的数据。为减少数据变动对分析的影响,本文采用了2003~2005年的平均数据形成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上市汽车生产企业无形资产状况分析

国内外费用粘性综述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商贸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12943641.html, 2012年8月 183 国内外费用粘性研究综述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王贞萍 摘 要:近年来,费用粘性研究已成为热门话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文献,对费用粘性的研究进程进行回顾,对费用粘性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我国未来可研究的方向。关键词:费用粘性 文献回顾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8(b)-183-03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作为管理会计的一种计算方法,成本依据性态一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种类型。而企业发生的成本大多属于半变动成本。半变动成本是指某一期间内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发生的非严格正比例的成本,表达式为y=a+bx 。对表达式y=a+bx 两边同时对x 求导,则有:dy/dx = b 。b 是常数,说明企业成本的边际变动与业务量的增减是呈对称性的,与变动的方向无关。模型的过于简化导致其偏离了企业的实际成本状况,意味着成本只能机械性的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管理者决策等因素。Cooper 和Kaplan(1992)以及Noreen 和Soderstrom(1997)发现成本性态的传统模型与现实中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并不相符,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行为会使得成本的增减不随着业务量增减的变 化而同比例变化,与其变动方向相关,即,成本随着企业业务量增减的幅度是不对称的。传统模型假设成本与企业的业务量增减呈对称性,而成本粘性否定了这一对称性,对传统的成本性态模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于是理论界开始对成本费用粘性进行深入的探究。 1 文献回顾 Banker 等(1993)是最早发现费用的增减与业务量非对称变动的,在对美国航空业的一次研究中发现其费用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与业务量变动的方向相关,虽然没有正式阐述,但已经预告了企业存在费用“粘性”的可能性。Anderson 等(2001)在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产品销售费用(Cost of Good Sold)进行研究后发现企业确 济发展和国内生产因素价格不断地上升,韩国对中国投资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其他国家相比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因此为了适应中国 投资环境的变化,韩企开始投资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学工业及 汽车等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业。因此劳动密集型行业慢慢转变到资 本密集型业。2012年6月目前韩国对中国电子通讯和IT产业方面 已达到83亿4645万美元,韩国对中国制造业投资中占29%,是制造 业中投资最多的项目。此外汽车及拖车制造业达到35亿美元、其他 机器及其设备制造业达到20亿美元。而纤维、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 型业重越来越减少 1.4 投资的地域分布(地区偏重深化) 截止到2011年,韩国已经在中国内陆31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 进行了投资,除了西藏自治区外已经覆盖了中国的全部地区。对山 东省2011年的投资增加到71亿2966万美元,对北京市的投资达到 23亿3796万美元,发展速度迅猛。韩国最早从1988年对中国进行 了投资,当时仅仅申请了福建省、北京市、山东省三个省直辖市,而 实际落实投资的进北京市90.4万美元和山东省的9万美元。通过 从1988年到2012年6月份25年间每个5年(1992、 1997、2002、2007、2012.6)进行抽样分析,对当年韩国投资在中国各省份投资额进行 计算得出结论;(1)韩国在中国的投资,区域集中程度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山东省、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东北三省以及广 东、浙江等沿海省份,投资比例几乎占每年投资的80%左右。韩国中 小型企业投资地区一般散布在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原因是:第一,东 北、天津和山东地区离韩国比较接近,因此节省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运输经费、有受韩国语言和文化影响的朝鲜族会说韩语,因此相互交流方便。第二,廉价的劳动力及低廉的租费等优点。(2)韩国在中国的投资,区域在不断扩大,有最初的3个省或直辖市,慢慢扩大到2011年的26个省或自治区直辖市,且具有从东北沿海地区向中西 部扩展的特点,但所占比例较小。 2 结语 看以上的韩企对中国投资特点及截止2012年6月韩企对中国国际投资趋势,我们可以知道韩企对中国投资依存性越来越多高,且多元性依然很少。因此为了韩企防止碰到任何危机或风险,需要摸索以后的发展点和投资的新因素。现在韩企在内陆发展有几个方向:中国内需市场、从内陆出口到第三国家、返回出口到韩国内等。因此,这些因素不仅仅是具有在企业立场的优势(价格竞争因素、基础设备、廉价劳动力、区位转移等),也得考虑内需市场的内陆消费者。与‘韩流’或‘韩国文化’合起来两国经济关系持续发展下去的话,我们可以期待韩中建交30周年、以及更加强韩中贸易伙伴的关系。 变化中的韩中经济合作,关键词已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转变成为“为中国生产(Made for China)”。 也就是说中国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世界商场”。因此韩企对中国投资性需要转 变点。据韩国忠北大学教授朴相守说“如果说过去20年是韩中经济 合作的制造业时代,今后20年将是服务业的时代。今后中国内需市 场攻略将成为做生意的核心。”可以说无法触动中国消费者的企业 很可能退出市场。与中国消费者时刻保持沟通是“Made for China ” 时代企业生存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金容善.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外资政策的变化与韩国企业的 对华投资[J].韩国国际贸易问题,2008(3). [2] 李彦.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3] 张载奎.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分析[D]吉林大学,2004.[4] 朱平.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决定原因[D]中国人民大学,2008. [5] Tack Seo Lyung.最近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变化及关于进入中国的时事点[J].韩国出进口银行经济,2006.

成本粘性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本粘性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目录 摘要…...…….……...………………………………………..I 旭STRACT.………………...….…………………….……..…….Il 1绪论…....……....……….………..…….…………….…….1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21.2.1国外研究现状………………….………………………2 I.2.2国内研究现状………………………………….………4 1.2.3文献述评……….…….………………………………81.3研究意义………………………………………………….9 1.4研究内容….……...……………………………………..10 1.5研究方法….……………………………………………..10 1.6本文的创新点………一…………………………………….11 2相关理论分析…………………………………………………..122.1成本粘性的概念……….…….…….………..……...……..12 2.2成本粘性的特征…………………………………………….12 2.3成本粘性的成因…………………………………………….14 2.4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16 2.5成本反粘性的概念……………………………………..……18 2.6企业绩效的概念…………………………………………….18 3成本粘性对企业短期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203.1研究假设、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203.1.1研究假设…………………………………………….20 3.1.2模型构建..…………………….……..……...……..20 3.1.3变量定义….….……...….…….……..……...…….203.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3 3.3实证分析…...…….……...…….………………...…….233.3.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23 3.3.2回归分析…………………………………………….253.4本章小结………..…………….….….………………….26 4成本反粘性对企业短期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274.1研究假设、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274.1.1研究假设……………………..……...…….……….27 4.1.2模型构建..…….………………………….…...……27 4.1,3变量定义……..…………..…..….…...……..…….274.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28 4.3实证分析….…………….………..……….……..……..294.3.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29 4.3.2回归分析…………………………………………….314.4本章小结..………………………..…….…….…..…….31 5成本粘性对企业长期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325.1研究假设、模型构建及变量定义….…………………………….325.1.1研究假设………….………….……………………..32 ¨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摘要 目前,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最重要的长期激励制度,成为推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股权激励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其次简要介绍了股权激励的概念及模式等,结合目前我国股权激励的现状,然后以156家样本公司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实施股权激励的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司绩效

目录 第一章研究背景 (1) 1.1 研究目的 (1) 1.2 研究方法 (1) 1.2.1 委托——代理理论 (1) 1.2.2 人力资本理论 (2) 1.3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概念 (2) 1.3.1 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 (2) 1.3.2 公司绩效的相关概念 (2) 第二章文献回顾 (3) 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3) 2.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4) 第三章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5) 3.1 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探究 (5) 3.1.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 3.1.2 研究假设 (5) 3.1.3 变量指标的确定 (5) 3.1.4 回归分析模型建立 (7) 3.1.5 统计结果分析 (7) 3.2 回归分析 (9) 3.2.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相关关系 (10) 3.2.2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区间效应 (11)

第四章分析与结论 (14) 4.1 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14) 4.2 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对策 (14) 第五章研究的不足 (15) 参考文献 (16)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 关系实证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保证公司的科学决策,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公司绩效是公司治理水平及是否健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反映,一般高水准的公司治理必然与公司良好的绩效与持续发展能力相关联。本文以2014年3月底之前公布年报的A股上市公司为基础数据,利用CASMAR 数据库及SPSS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就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绩效回归分析 现代公司制度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引起了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等一系列的问题。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当所有者委托管理者经营公司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就可能产生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而这种情况必然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而怎样防范和控制代理人“利己行为”就成为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而这种理论的现实基础在于公司的股权充分分散,且与经营者之间是单委托代理关系。 在现实中,我国企业正处于经营转轨时期,以股权高度集中或相对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公司大量存在着。一般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由大股东掌握,或者是控股股东直接掌握,极有可能造成利用手中的控制权,进行“利己行为”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引起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保证公司的科学决策、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是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公司治理水平良好、健全与否,能够最有效、最直接地反映在公司的绩效上。一般来说,高水准的公司治理能使公司取得良好的绩效,以及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就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一)公司治理概念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从多层次多视角出发,对公司治理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Berle and Means(1932)最先提出了公司

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国政府也明确提出要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尝试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途径,出台了各种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可以为我国经济平稳、高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低碳行业的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将不断深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最引人注目的正是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低碳板块上市公司。同时,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中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以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 因此,如何建立管理者激励机制,实现对管理者的有效激励,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成本,提升企业经营业绩,成为紧迫而又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选取了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流程、研究创新点以及一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首先,介绍有关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其次,对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些文献综述简单做了评述。第三部分:研究设计。 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框架。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本文选择了低碳板块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低碳板块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及相关因素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和低碳板块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及相关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考察我国低碳板块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第二,

成本粘性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成本粘性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鼓励加大各方面投资,我国经济迅速恢复并且各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短短几年,我国一些行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就出现了供过于求现象。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防止过度投资出现的生产要素浪费,中央出台了供给侧改革方案,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加强成本控制成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有效手段。 由于必要成本在生产时已经发生,在企业业绩发生变化时,管理者出于各方面考虑,在成本投入、控制和调整方面就采取不同态度,从而有了产生成本粘性的可能,成本粘性打破了传统管理会计对成本性态的认识,使得成本管理更加复杂又更加科学。目前研究认为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在盈余管理、企业绩效尤其对企业盈利的影响方面,管理者对本期投入成本费用的管控会影响企业下期成本费用的投入量,进而影响下期盈利水平的变化。管理者出于获得更多薪资奖励或者晋升机会等各种考虑,就会努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实现其自利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操纵盈利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就会在成本投入方面进行调整,成本粘性就会产生。因此在业务量变化时,成本变化率就会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201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成本粘性程度高的公司盈利能力弱,成本粘性低的公司盈利能力良好,即较高的成本粘性不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2)利润空间较大的公司成本粘性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利润空间狭小的公司成本粘性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3)公司处于成长阶段和衰退阶段时成本粘性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高于公司处于成熟阶段时成本粘性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债务融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债务融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根据现代财务理论研究,可发现资本结构的选择至关重要,一方面它不仅能够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高低,另一方面它与宏观经济运行、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有关。企业外部资本获得的主要来源大体有以下两大类:分别是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己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然而,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其自身制度的不规范和内部存在的缺陷所带来的波动性,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主要表现在于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对其融资功能的有效发挥具有显著的影响,使上市公司的项目所需资金无法及时筹集到位。与此同时,相对于债务融资而言,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一般相对较高,这样就会提高公司整体的资本成本,并且随着股权融资比例的不断增加,原有股东的股权就会逐渐被稀释。因此,大多数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更偏向于债务融资。由于不同的债务融资期限结构,会给企业的融资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因而通过研究不同债务融资期限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仅能使上市公司更加有效地利用债务融资,而且对于促进整个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各个行业的债务融资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债务融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分析时应当考虑行业因素的影响,选取某个特定的行业进行分析。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此行业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较为显著,且自身对资金有高度需求,资产负债率要比一般行业高的特点,在资本结构上具有代表性。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与民生息息相关,它发展的同时带动了诸如钢铁、水泥、建材和金融服务等行业的迅速发展。 目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房地产企业更多的是偏向于债务融资,各个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利润又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通过分析这个行业的公司的债务融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将有助于其融资结构的优化,经营绩效的提升。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最终选取了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按照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对策建议的思路展开论述,一共涵盖了五章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导论。

粘性信息经济学_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文献综述

粘性信息经济学_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文献综述粘性信息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最新发展的一个文献综述 彭兴韵 ——粘性信息理论的发展及其内容提要:本文对近十年来新兴不完全信息理论之一— 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梳理,介绍了信息粘性的来源、度量,存在信息 通胀与产出之间的动态关系(粘性信息菲利浦斯曲线)、粘性摩擦时的消费者行为特征、 融入粘性信息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及其对经济周期(大稳定)的解释。文章最后还总结 了粘性信息经济中的货币政策规则设计、透明度及可信性等货币政策哲学。 关键词:粘性信息菲利浦斯曲线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哲学 一、引言 凯恩斯基于粘性价格和工资,认为市场无法自动出清,只有依靠国家干预,才能避免经济周期波动。Phillips(1958)发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被视为是政策选择菜单。但货币主义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只在短期存在;在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垂直的。理性预期理论更进一步认为,即便在短期,菲利浦斯曲线是也是垂直的,任何预测到的货币供给变动都没有真实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只会导致通胀率的持续上升,对真实产出和就业没有实质影响。 新凯恩斯粘性价格/工资理论容易受到质疑。Fischer(1977)认为长期合约导致了工资的不完全调整,但为什么理性人会接受无效率的工资合同或事后不重新谈判呢?Ball (1994)还指出,根据 紧缩政策会导致繁荣而不是衰退,这又恰恰与事实相反。Mankiw&Reis新凯恩斯菲利浦斯曲线, (2019)认为,一些基本的宏观经济现象仍是过去的理论无法解释的:(1)加速现象:经济繁荣时,通胀趋于上升,当经济活动乏力时,通胀趋于下降,即通胀具有顺周期性。(2)真实工资的平滑性:根据古典理论,真实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下,劳动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平均生产率。但是,真实工资并不像劳动生产率的波动那么大,与真实工资的基本决定因素变动相比,真实工资具有平滑性。

粘性成本研究

1成本粘性研究 成本粘性相关理论 成本形态假设 1、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性态假设———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对称性 传统的管理会计假设成本与业务量是一种线性关系, 即在业务量的增加额与减少额相等时, 其对应的成本增加额也与减少额相等。这是传统的、理想化的观点。 解释:多数管理会计教材认为单位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线性比例关系, 而固定成本保持不变。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线性比例的对称关系可简单化为: 业务量增加1%, 成本相应的增加1% ; 相反, 业务量减少1%成本也减少1% 。根据成本变动与业务量水平的关系,可以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传统成本性态模型(y=a+bx)中,a被视为固定成本,bx 被视为变动成本,表现为:当业务量增加时,成本按某一比例增加;当业务量减少时,成本按同一比例减少。 缺陷:其实在现实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条例、不同地域、不同组织结构、不同技术优势、不同企业家精神以及各种随机因素, 它们都是导致不同成本的因素。管理会计产生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对生产的理想化描述, 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管理层以及其他客 观因素对于企业成本的影响。 例如,经理层有时会出于各种考虑而有意识地对成本加以管理, 使成本的变化朝他们期望 的方向发展, 不能随业务量的增减调整成本。对于已经发生的成本, 有些成本具有不可调整性, 即使有些成本可以调整, 其调整本身也要发生大量的成本。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确实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影响着成本。 2、成本粘性( 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性) 对传统成本性态假设的挑战 现代研究发现, 成本与业务量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国外已有文献提出业务量的增加引起的成本的增加额比业务量等额减少时引起的成本减少额大, 也就是说, 业务量等额增减变化时成本减少的幅度小于成本增加的幅度, 即存在着成本粘性。这与传统的成本模型中假设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减同幅度的增减变动有着明显的差异。成本性态的非对称性研究, 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成本粘性研究, 是在近十多年来才提出和兴起的。它一开始就对传统管理会计关于成本性态的假设提出了挑战。 成本粘性的基本理论 1、成本粘性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成本粘性概念的界定普遍采用的是描述性定义,即他们在对实证研究所出现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如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业务量上升1%时成本上升%,业务量下降1%时成本仅下降%,由此解释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性变化就产生了成本的“粘性”这一概念。进一步地讲,所谓的成本粘性就是指当业务量发生等额增减变动时成本的下降幅度小于成本的增加幅度,即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性变化。 2、成本粘性的特征。 (1)反转性。在单一期间所研究的成本粘性反映的是当销售收入下降时维持多余的资源所发生的成本。当研究的期间扩大到多个时,更多完整的调整周期发生了,经过更长的调整间隔时间,管理者在确认需求变化的持久性时将会更有把握,并且相对于维持多余的资源成本,调整所发生的成本将会变得相对更小。因此,当所研究的区间变长时,成本粘性很有可能会变得不是很显着。由此得出成本粘性的一个特征:随着研究区间得拉长,成本的粘性程度将会变小,即成本粘性在以后期间将会发生反转。 (2)反向性。成本的粘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情况。当业务量变化较小时企业可以用现有资源应对,但是较大的业务量变动将促使管理者改变成本结构,进而改变企业总成本的方向———当管理者增加成本并提高生产能力使其适应业务量的增加

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摘要:食品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很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主要选取了沪、深两市的相关食品类上市公司,利用传统的因子分析方法,从财务报表出发对三十家食品行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绩效评价。从而发现食品上市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对投资者决策具有指导作用,有助于了解我国食品行业的经营状况及其发展潜力,同时提高食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食品行业的经营和管理,使其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食品行业因子分析法绩效评价 Food industry companies Empirical Analysi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ummary:Food industr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 mainly choose the relevant food categories listed compani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the use of traditional methods of analysis factors, starting from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food industry thirty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Listed companies in order to find food in the problems, decision-making guidance for investors to help understand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China's food industry and its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while improving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food business, food industry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o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as played a greater role. Keywords: Food Industr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actor Analysis 前言 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对食物的依赖,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食品行业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为人们提供能量和健康保障,食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飞跃般的发展,食品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变大,食品行业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不歇的动力,食品上市公司作为食品行业中的璀璨明珠,同样也在证券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经营绩效的状况,不仅

企业成本粘性思考

[提要]成本是一个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消耗或放弃的资源,它的存在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和经济效益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随着学者观念的改变,提出成本粘性的理念,打破了常规的成本习性观点,成本粘性也由此成为会计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针对成本粘性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成本粘性对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成本习性;成本粘性;成本反粘性;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30日 一、成本习性基本理论 与传统的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另起炉灶”,依据新的标准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界定,就是所谓的“成本习性”。成本习性,亦称为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即业务量变动与其相应的成本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传统的成本习性主要与混合成本理念保持一致,即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组成,它的固定部分是不受业务量影响的基数成本,变动部分是在基数成本的基础上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而成正比例增长的成本。由此建立起混合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y=a+bx,即成本总额与业务量呈现对称性。 二、成本粘性 (一)基本理论。在早期,国外一些学者通过一系列数据研究发现并正式提出费用粘性,挑战了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由此打开成本研究的新大门。营业成本也尝试性被列入到了费用中来,即所谓的“总成本”。通过具体数据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总成本与业务量呈现非对称性,奠定了成本粘性后期的发展。 粘性最初是经济学中普遍使用的一个概念,用来表示某一种变量相对于其他变量变化的延迟。当业务量上升1%时成本增加额假设为M%;当业务量下降1%时,成本相应的减少额却小于M%,即成本的增 企业成本粘性思考 □文/李晓文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实却是,有的中介机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为谋求私利,不仅没有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责,还帮助企业做违法之事,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三、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平衡公司内部利益结构对公司健康有序运营至关重要。首先,应优化董事会、监事会的内部结构,强化其对公司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内部监管体系;其次,要加强企业管理者的职业素质,使其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并将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贯穿始终,从而遏制弄虚作假之风。除此之外,企业也要能够加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对于公司内部每项经济活动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不断的规范公司内部的财务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会计信息更加真实。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惩处力度。一是要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填补空白条款,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细化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个人信息披露行为、虚假陈述、举证责任分配等方面应当明确加以规定。对立法不全面的地方,可以通过立法及司法解释来补充;二是要加强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设,适应市场实际发展需求,修订补充会计准则,逐步完善会计立法体系,建设诚信会计;三是要加大处罚力度,降低入刑门槛,要超过其因违规而获得的收益,从而加大违规成本。 (三)建立健全第三方监管模式。一是要继续强化证监会的核心监管地位。在尊重市场运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证监会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事前教育宣传、事中监管指导、事后追究处罚;二是要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监管体系。证券交易所既是公司证券交易的审核者,又是证券交易的场所,所以应从各个环节进行把关,不断创新管理模 式,强化责任意识;三是要强化社会性监督组织的作用。这里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及其任职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及其任职的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为使这些组织更好地履职尽责,应当明确其独立地位,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对相关从业人员培训,严肃处理发生的违规舞弊行为;四是要加强公众媒体的监督。应当进一步拓宽媒体报道渠道,扩大监督范围,提高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更好地维护普通投资者的权利。 四、结束语 信息披露关乎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无论是对于上市公司本身还是对其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至是整个证券市场的运转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如何完善信息披露的对策上,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建设,也少不了技术的支撑。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发布公开透明真实的信息,这是广大投资者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慧.上市公司董事高管信息披露担保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凸明瑜.论上市公司信息公开的原则[J].中国法学,1998.1. [3]韩奇霖,周子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财税研究,2016.7. [4]顾钰诚.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5]田静怡.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情况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 管理/制度 No.2x2017《合作经济与科技》 109--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完整版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以浙江省为例 孙敬水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 内容提要: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薪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股权结构、与两职状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两职状态并不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公司绩效与独立董事比例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公司绩效与独立董事薪酬存在较弱的倒U型的二次曲线关系,尽管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显着性,但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还是提供了经验支持,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与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公司绩效;薪酬 中图分类号: 作者简介:孙敬水,男,1958年生,安徽蚌埠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司经济,计量经济。 一、文献综述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本意,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弱化内部人控制,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提高公司绩效。逻辑推理似乎也是这个结论,但实际结果如何,国内外学者做过许多实证研究,却一直未能得出一个公认的结论。 (一)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Jensen和Meckling(1976)说明了随着公司股份的分散,公司价值下降,导致代理成本是必然的。而通过引入监督,能够减少公司价值的下降,也即能够增加股东的权益。Fama和Jensen(1983)指出,独立董事的介入,会降低公司管理层和董事合谋的可能性,董事会的活力会得到加强。独立董事在这个过程中,其作用是刺激和监督公司管理者之间的竞争,作为专职的调停人和监督人,从而有效的降低管理者对剩余要求人权益的侵害。 Baysinger和Butler(1985)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和公司业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Weisbach(1988)研究发现,以总经理为首的高管人员的升迁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在外部董事较多的公司要相对强得多,其原因是外部董事多的董事会独立性比内部董事控制的董事会要强。Rosenstein和Wyatt(1990)的研究同样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和公司的市场价值之间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William和Brown(1996)认为,独立董事往往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一些独立董事本身就是其他公司的CEO、或者是高级管理人员,有着许多宝贵的管理经验,他们能为当前公司能够提供许多 * 本文为浙江省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浙江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批准号:Z03YJ18)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孙敬水;课题组成员:邵锡秋、姜波、陈利萍、周春喜、侯怀霞、朱慧。本研究得到中国证监会杭州特派员办事处、宁波特派员办事处的大力支持,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殷保庆、朱简、孙金秀、曹彦芹等参与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的实证研究

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的实证研究 ——以A公司为例

目录 目录 (1) 摘要 (3) 引言 (4) 1 简析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状 (4) 1.1中小企业的特点 (4) 1.2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状 (5) 1.3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因素分析 (7) 2 解决中小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 (8) 2.1更新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 (8) 2.2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8) 2.3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9) 2.4建立健全良好的绩效反馈机制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9) 3 A公司绩效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10) 3.1A公司简介 (10) 3.2A公司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0) 3.2.1 缺乏战略一致性 (10) 3.2.2 绩效管理体系不系统 (11) 3.2.3 公司绩效考评指标不科学 (11) 3.2.4 考核结果运用不合理 (11) 3.2.5 绩效考评流于形式 (11) 4 A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 (12) 4.1通过培训加强员工的绩效理念 (12) 4.2制订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12) 4.3制定合理有效的绩效计划 (12) 4.3.1 依据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完善的绩效计划 (12) 4.3.2 对员工的绩效计划进行审核 (13) 4.3.3 通过沟通使管理者和员工就绩效计划达成共识 (13) 4.3.4 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 (14) 4.3.5管理者协助员工制定具体计划并签订绩效协议 (14) 4.4落实计划中不间断地沟通辅导 (14) 4.5制定完善的绩效评估系统 (14)

4.6合理有效运用评估结果 (14) 4.7改善A公司绩效管理的几点建议 (15) 5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