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I.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II. Basic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III.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IV.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V.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直译和意译) VI.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归化和异化)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理解与表达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 (直译 意译) “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及“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学说,强调读者反应,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产生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ugene A. Nida“案本 求信 神似 化境” 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从释道安的“案本”(意为按照原文的本意),严复的“求信”,傅雷的“神似”,到钱钟书的“化境”,都离不开“忠实”这个总原则。 忠实 Faithfulness 通顺 Smoothness 严复参照古代佛经翻译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 于1898年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 翻译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1951年, 翻译家傅雷从文艺学--美学角度提出翻译的最高艺术境界是“神似” (similarity in spirit;spiritual resemblance). 傅雷的“神似”(similarity in spirit) :在《高老头重译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神似”即要传达原文的意蕴和韵味,“把原文的意义、神韵把握住”。 许渊冲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之“三美论” (beauty in meaning, beauty in sound and beauty in form); 刘重德提出的“信、达、切”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closeness); 英国历史学教授泰特勒(A. F. Tytler)在18世纪提出的翻译三原则:1.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 2.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 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 “异化” (alienation;foreignization) “归化” (adaptation;domestication)。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就文化转换而言,我们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oriented, or SL culture-oriented)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oriented, or TL culture-oriente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韦努蒂(Venuti)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

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 奈达(N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对Nida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因此,英语成语“to grow like mushrooms”在译成中文时,可用汉语成语“雨后春笋”来表达目前翻译界普遍接受的,也是作为一般翻译学习者必须努力掌握的标准,简而言之是两条:忠实 (Faithfulness) 和流畅 (Smoothnes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