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教版高中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

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学起本节课不会太陌生,应该比较流畅。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3.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模拟实验和绘图,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观。

3.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使用实物演示和模拟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图表图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达到理性上的认识。

七、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

八、教具准备:地球仪、三球仪、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等。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三球仪,转动地球。

(设问)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地球自转,同学们知道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教师归纳)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地球是运动的,运动是美妙的。正是地球有了公转,才使我们这里产生多姿多彩的四季变化。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地球公转。

[板书](一)地球公转

(演示实验)老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

[板书]1.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组,推选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注意:方向为逆时针),让学生细心观察。

(教师归纳)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均为自西向东。

[板书]2.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

(学生活动)按照学生的分组,继续让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让学生细心观察,认识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并让学生试着画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

(教师归纳)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时间为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合365,2422天。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板书]3.黄赤交角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察黄道面和赤道面,以及黄赤交角。

(学生活动)按照学生的分组,继续让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让学生细心观察,认识黄赤交角。

(教师归纳)地球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约为66.5°,即90°-23.5°=66.5°。

[板书](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过渡)地球是个球体,再加上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产生了一系列现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等现象上。

[板书]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演示实验)运用自制教具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让学生代表演示正午太阳高度,并与其他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板书](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图表展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总结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一年中正午太阳

高度角达

最大值的地区

一年中正午太阳

高度角达

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

降低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

地区

南回归线以南的所有地区

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

降低南回归线以南的所有

地区

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

春秋分从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赤道

(教师归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所以,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900,而且一年中有两次。

(活动探究)运用地球仪,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归纳)正午太阳高度H=90°-两地的纬度差(该地的地理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同减异加)

[板书]2、昼夜长短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读二分二至全球的光照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设问)①分析二分日光照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教师归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②分析夏至日光照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教师归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③分析冬至日光照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教师归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教师总结)通过下列表格,引导学生总结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时间段时间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夏半年

自春分日至

秋分日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

②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

大值。北纬66.50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纬66.50

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半年

自秋分日至

春分日

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反之。

②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

小值。北纬66.50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纬66.50

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春秋分

3月21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全球昼夜平分

(学生活动)1.绘制和判读太阳光照图(指导学生绘画和判读,并提醒学生

应注意的事项)。2.认识晨昏线(指导学生认识不同时间晨昏线的变化)(设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地表有何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①引起同一纬度受热情况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进而产生了四季;

②导致地球上不同纬度在一年中受热不同,进而产生了五带。

[板书]3、四季的更替

四季的更替的表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教师归纳)地球公转造成地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四季的变化是一种天文现象,表现为当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活动拓展)四季的划分(北温带国家普遍采用)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过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不仅使地表产生四季的变化,也产生了五带。

[板书]4、五带的划分

五带是指: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五带

(教师归纳)由于南北纬66.50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50称为南、北极圈。南、北极圈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知识小结]

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

随纬度变化随季节变化

形成五带四季更替

【课堂检测】

图15为日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

成下列问题。

(1)图中NAS线为(晨、昏)线,

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2)A、B两点中,自转线速度较小的是,A点的昼

长为小时。

(3)此时,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单项选择)A.长沙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

B.北京和广州的昼长相等

C.湖南正值夏季

D.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4)此时,B点地方时为点

(5)此日,A、B、C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O O

S

N

B

·

A

·

C

·太

图15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所学的重难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比较到位。多媒体和教具的使用,增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小组讨论激烈,探究活动有声有色,教学过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得较难理解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这一问题得到轻松突破。不足之处是课堂容量太大,时间稍紧,学生课堂练习略有不足。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得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得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得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得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得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得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得自转与公转方向、周期、轨道与速度等,分析各自得特点及产生得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得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得昼夜长短状况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得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得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得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得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与公转得特征、黄赤交角得产生及其引起得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得计算、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规律。 3、带范围与天文四季得划分。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得概念,时差得计算。 2、黄赤交角得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得影响、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得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得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得暗黑得 斑点 它得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她 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得主要标 志;活动周期为11年 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得 突然增大、增亮得斑块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 能量造成得 耀斑爆发就是太阳活 动最激烈得显示 色球 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日冕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太阳日的概念,时差的计算。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投影表格,提问检查)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总结,并依次投影展示如下: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 斑点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 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 志;活动周期为11年 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色球

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 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学起本节课不会太陌生,应该比较流畅。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 [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 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 球的示意图 [重点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 [讲授过程]: 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 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 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 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 极递减。 [问题]:P点经过多长时间转到Q点的位置? (考虑南北极点的位置) 题二:图中加上两条经线~~给定两条经线的经度,西 经50和西经70度,后都改成东经) 二、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周期:相对于认为无限远处的一恒星来说,地球绕日转过了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恒星年。相对于太阳公转一周,即太阳直射点的一个回归运动,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 速度:a.角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快 远日点(7月初)较慢 b.线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大 远日点(7月初)较小 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这两种成分的叠加。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时针转动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顺时 针转动从北极上空向下看:逆 3.轨道 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 (1)平均速度?? ?'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 (2)速度变化 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

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 (2)黄赤交角与五带 ∠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 ∠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苏版高一地理一地球的运动教案

苏版高一地理一地球的运动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影: 〔投影表格,提问检查〕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教师讲解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 地球运 动围绕中 心 运动方 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 度 地球自 转地轴 自西向 东 23小时56分4秒 地球公 转太阳 自西向 东 365天6小时9分10 秒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表格空白内容。 板书: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 学生使用地球仪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方向转动。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如以下图所示。 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4小时吗?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课件显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 图1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地运动教案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三维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 4.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 2. 3. 教学难点 1.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4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师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 师 板书: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 生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4

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课件显示: 图1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推进新课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360 如图2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 2点停止,此时P 师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因为是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 图2 图3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 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 4 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考纲全景透析】 一、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 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 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 夜半球的是昏线。如图4-6。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o;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o; ③直射点A 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 的 纬度之和等于90o;如当太阳直射在20oS 时, 切点B 的纬度为70o′N 或70oS 。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2)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

个小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误区警示 (1)“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中的“早”与日常生活中的“早”有所不同。前者中的“早”应看东西方位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时间数值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大,即时间较早。 (2)北京的地方时不等同于北京时间,它是指北京所在116°E 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指120°E 的地方时。 (3)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指中时区的区时或0°经线的地方时。 【主线构架】 【热点难点全析】 【基础突破】 一.图示地球自转速度 二.图示时区、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三.昼夜的界线——晨昏线(圈)及其判断方法 定义 太阳光照射地表时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组成 晨线(即日出线)和昏线(即日落线) 特点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是以地心为圆心的大圆;移动方向是自东向西;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介于66°34′和90°之间 指示 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18时;晨昏线上的纬

湘教版科学五下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4.一年四季 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4.一年四季(14)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能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坚持较长时期的观察季节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科学知识 1.知道四季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物、植物行为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课前准备:不同季节里的动物、植物的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主导学 1.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板书:一年四季 2.你知道每一个季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3.播放关于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 二、自主探究 (一)四季对我们的影响——学习合理安排作息 1.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四季的变化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活动。请看我们学校各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

2.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表。(要将四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综合为一让学生观察) 3.你发现各个季节的安排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4.你觉得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5.你能根据季节的特点设计一份夏季和冬季的作息时间表吗?试一试,填写在28页的表格中。 6.小组交流设计的情况,评一评:谁设计的合理?为什么? 7.季节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的作息。季节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呢? (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形态也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改变,我们知道些什么呢?小组里说一说。 2.PPT出示拖足蜂的四季变化图、雷鸟的羽毛变化图,讨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这样的变化呢?(梅花鹿、雪兔、大雁等) 3.PPT出示银杏等植物的四季变化图。体会四季对植物的影响。 百花齐放的春天、郁郁葱葱的夏季、硕果累累的秋季、万物萧瑟的冬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可真不小,让我们留心观察,发现更多动植物随季节变化的秘密吧。 三、自主建构 1.我们周围的动植物在各个季节又是什么样子?你想观察什么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2湘教版必修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在升上高中之前有一年时间没有进行地理学习,就算在初一、初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看成是一个“ 次科” 而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已经遗忘。如何唤起他们的记忆和兴趣,是高一地理教学中迫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节的内容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怎样在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是本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7 ~ 9 年级的地理课中也有地球运动的内容,因此,高中地理要处理好与它的区别和衔接问题。 教材分析: 对于本节的教学处理,可以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 15 页的活动目的既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和应用,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比较法的适用范围、如何设计比较项目、如何分析比较结果等。 恒星日与太阳日” 是教学中的难点,说明时要把握:第一,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 三点共线” 到下一次“ 三点共线” 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 1.14 中的“ 三颗恒星” 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 ,并明确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二是产生了地方时差,对于时间计算的问题,要注意讲清基本概念,特别是近似概念,如:时区与区时、区时与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与“ 北京时间” 等。在讲授计算方法之后,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进行教学,如打国际长途电话给亲友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乘坐国际航班到达目的地要“ 倒时差” 等,一方面提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与日期的差异,可以从180° 经线东、西两侧分别是地球上时间最晚和最早的地方,并结合例子来说明。至于“ 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在本章不必涉及,留待第二章学习。 黄赤交角” 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可以从“ 一轴两面三角度” 和“ 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掌握它的概念:“ 一轴” 指地轴;“ 两面” 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 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 23 度 26 分,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 66 度 33 分,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 90 度。“ 三个基本不变” 是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

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1.3地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 [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 的示意图 [重点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 [讲授过程]: 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 转移到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 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 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 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 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 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3节 地球的运动》电子版课文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运动》电子 版课文湘教版必修1 一、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 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周期和时间 1.用一个小的球体进行模拟,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地球自转一周,实际上是大于还是小于360°?如果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为参照物,结果又会如何? 2.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称为恒星日。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并根据已学的知识,以太阳日为标准,计算一个恒星日约有多少小时多少分,将结果填入下表。 图1-11 北半球“二分二至”时的地球位置示意

3.实际上,每一个太阳日或恒星日也不是等长的。讨论以下问题:计量时间的精确方法还有哪些?采用精确时间尺度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1.假设地球是正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完成下表的计算。 2.归纳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运动,对许多自然现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为“生物钟”现象)。 二是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三是地球自转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动手演示昼夜更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二)》教学设计

1.3 地球的运动(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4、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 [重点难点]: 1、晨昏线的画法; 2、时间的计算; 3、对水平运动的物体进行分析 [教具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规律,其目的还在于了解这些规律会产生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自然现象。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1)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如果人处于昼半球中,就是他的白昼,而处于夜半球之中应该是他的黑夜。 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光线对地平面的倾角。 用当地的太阳高度来演示昼夜半球。 处于昼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角都大于0,(都处于地平面以上)。 处于夜半球的各地的太阳高度角都小于0,(处于地平面以下)。 处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都为0度(处于地平面上)。 [问题]太阳高度最大可以达到多少度? 哪里的太阳高度是九十度?太阳直射点 对于同一地点来说,一天之中什么时刻太阳高度最大?(正午) (2)地球是在不断地自转的:由于地球不断地转动,在一天之中,地球上的人有半天在夜半球,有半天在昼半球,也就是说,我们的昼与夜在不断地更替, [问题]昼夜交替的周期为多长时间?一太阳日,即24小时。 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人们作息的周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 由于太阳日时间不太长,所以地球表面可以被均匀加热,从而保证了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的温度。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是昼夜交替现象,而不是昼夜现象。 二、地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自然教案第一册 5、5地球的运动(2课时)】 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

《【自然教案第一册 5、5地球的运动(2课时)】地球的运 动教案湘教版》 摘要:(A)北寒带(B)北温带(C)热带(D)南温带,(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C)(2)(B)(3)(D)(4)(C)(5)(D) 北寒带:北极圈以北获得太阳光热最少 南寒带:南极圈以南有极昼极夜出现。 4.我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一小部分领土在热带。 六、习题和解析 1.随堂练习 (1)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有() (A)太阳东升西落(B)昼夜交替 (C)昼夜长短变化(D)地貌变化 (2)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 (A)北寒带(B)北温带(C)热带(D)南温带 (3)南极考察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4)当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我国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A)昼长夜短(B)昼夜平分 (C)昼短夜长(D)黑龙江北部有极夜现象 (5)寒带之所以寒冷,主要原因是由于() (A)阳光不易到(B)一天中阳光照射时间最短

(C)到处是冰雪(D)阳光倾斜的角度大。 2.课后作业 (6)读南半球热量带示意图回答。 1)图中(a)、(b)两条线 的地理名称: (a), (b)。 2)填出(A)、(B)、(C) (A), (B), (C)。图5-10南半球热量带示意图 3)在(A)带太阳光线有现象,在(C)带则有 现象。 (7)南纬66.5 (A)北温带(B)南温带(C)北寒带(D)南寒带 (8)地球上获得太阳光热最多地区叫,位于;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地区叫,位于。(9)填出图5-11地球公转示意图中(A)、B、C、D所代表的节气和时间。 图5-11地球公转示意图 1)(A)点为节气,大约在月日前后; 2)(B)点为节气,大约在月日前后; 3)(C)点为节气,大约在月日前后;

高中地理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案 补充知识: 一、地球的形状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且南北半球不对称的不规则的三轴椭球体。 二、经纬网 通过经纬仪,认识经纬线、经纬网,再详细做解释。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连接南北两极点。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点。 (1)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2)经线自成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3)经线指示南北。 注:边画边演示经度的由来和分布规律,介绍特殊的几条经线--------0°,180°,20°W,160°E。解释东西半球。 3、纬线:由赤道引出。 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平分南北半球的大圆。 纬线是与赤道平行且垂直于地轴的一个一个同心圆。 (1)每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 (2)纬线圈不等长。 (3)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注:边观察边总结。 由“坐地日行八万里”指出赤道圈的长度约4万千米,其它纬线圈的长度为4万千米×cosφ(φ为所求纬线圈的纬度数)。 注:边画边演示纬度的由来和分布规律,介绍特殊的几条纬线--------0°,30°N,30°S,60°N,60°S ,23.5°N,23.5°S,66.5°N,66.5°S,90°N, 90°S。解释南北半球、高中低纬的分界线、南北极点的特殊方位。 高 纬

通过图总结: a.自西向东增加为东经度,自东向西增加为西经度。 b.东经度数增加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 c.北半球纬度由南向北增加,南半球纬度由北向南增加。 d.北极点只有南的方向,南极点只有北的方向。 e.东经度不都属于东半球,西经度不都属于西半球。 4、方位的确定:利用图中各点。 5、坐标的确定:利用图中各点。 6、介绍极点俯视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一个同心圆。各圆为各纬线圈,最外圆为赤道。半径为每条经线的一半,直径是正对的两条经线各一半。 E F 7、举例侧视图、俯视图判断经纬度和方向。 情景导入:夏日长,冬日短。 引入主题地球的运动: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请学生例举与地球运动有关的地理现象。 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自转,引导学生归纳。 (一)地球自转 1、自转中心:地轴,地轴的空间指向永远指向北极星。 2、方向:自西向东(永远不变),北逆南顺(俯视图)。分析俯视图。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docx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 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 4 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活动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运动规律,理解其对气候的影响。 ⑵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 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运动规律,理解其对气候的影响。 2.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以及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五、教学流程 导入语: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恩泽。有很多我们看起来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其实都是有着一定原因的。像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一天中黑夜与白昼的变化,春暖、夏热、秋凉、冬冷这些季节的更替以及气候的不同等等。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来一探究竟。 出示学习目标(内容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