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文解字宀部解析

说文解字宀部解析

说文解字宀部解析
说文解字宀部解析

内容摘要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关键词】说文解字宀部

说文解字·宀部字的分析

学生姓名:郭梦娇指导老师:李晋林

前言

公元100年,时值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太尉南阁祭酒许慎编攥了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声读的规范字典——《说文解字》。迄今整整一千九百年间,这部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宝藏的不朽之作,受到了无数人的青睐。降至清朝,以段玉裁、王筠、朱骏声为代表的治《说文》的名家辈出,著述如林。乾隆进士王鸣盛,治经以汉人为师,对《说文解字》更是情有独钟,推崇备至,称“《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通,不可谓非通儒也”。即使在今天,由于《说文解字》“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的功用价值,仍不失为人们常置案头的经典。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一、对“宀”部的综述

《说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按:甲骨文象房屋之形。古代是一种房屋。《说文·宀部》:“宀,交覆深屋也。”远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古代先民们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就在简陋的条件之下,开始了对自然界事物的进一步改造。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来,宀字的形状如同一个房屋侧面的样子。原始先民是在圆形的基地上建造墙壁,然后在墙上覆盖了圆锥形的屋顶,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显得很深邃,因此是“交覆深屋”。而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宀”反映了远古先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洞穴之类的居住环境,通过自己的建筑能力,提升到居住在地面之上的建筑物,这样可以遮风挡雨,避免虫类的叮咬。

二、对宀部字主训词的归类

(一)、释“居也”一类的宀部字

家,《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声。”《玉篇·宀部》:“家,

人所居,通曰家。”《正字通·宀部》:“家,居其地曰家。”家,这里是定居,安家的意思。

宋,《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甲骨文中的宋的形状如同一棵树在屋顶的下面,这个树用来支撑这个房屋。远古时候,先民智慧地选择自然界中可以建筑房屋的材料,用砍伐好的树木支撑自己的房屋。

宭,《说文·宀部》:“羣居也。从宀君声。”指的是群居的意思。一群人居住在宀部的房屋下面。远古时代,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过着群居的生活。

宠,《说文·宀部》:“尊居也。从宀龙声。”《国语·楚语下》:“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韦昭注:“宠,尊也。”这里的宠就是尊崇、地位高的含义。

寠,《说文·宀部》:“无礼居也。从宀娄声。”这里是居处简陋的意思。《玉篇·宀部》:“寠,贫陋也。”居住的地方条件水平比较差,很简陋很贫困。

(二)、释“讬也”一类的宀部字

宅,《说文·宀部》:“宅,所讬也。从宀,乇声。”人们有了住宅、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一定的寄托。《玉篇·宀部》:“宅,人之居舍曰宅。”《正字通·宀部》:“今谓屋为宅。”宅,还有葬地,坟墓的意思。古代建筑房屋时,选择好的地方来作为自己居住的地方。

寄,《说文·宀部》:“寄,讬也。从宀,奇声。”远古先民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了一定的依托、依赖,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状态。

(三)、释“安也”一类的宀部字

寍,《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段玉裁注:“此安宁正字,今则宁行而寍废矣。”这个寍字其实就是安宁的宁字,现在这个字已经不通用了,被换成了宁这个简体字。《玉篇·宀部》:“寍,安也。今作宁。”宀为房屋的形状,寍是会意字,有填饱肚子的食物,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心里就有了慰藉,哪里还有什么不安的呢。

定,《说文·宀部》:“安也。从宀从正。”徐锴系传:“定,安也。从宀,正声。”朱骏声通训定声:“正亦声。”在甲骨文中,这个定字上面犹如一个房子的形状,中间包含有一个口,而下面正是人的脚走路留下的痕迹,这个字就是以会意的方式来表达的,人走路回到家中,自然心情就平静稳定了下来,感觉家就是自己的归宿。这里就是使安定的意思。汉代曹操《封功臣令》:“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清代的洪秀全《吟剑诗》中确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宓,《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必声。”段玉裁注:“此字经典作密,密行而宓废矣。”同“密”。

宴,《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妟声。”段玉裁注:“经典多假燕为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宀部》:“宴,引申为宴飨。”

宐,《说文·宀部》:“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同“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皆象肉在俎上之形。房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很多。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

(四)、释“静也”的一类宀部字

安,《说文·宀部》:“静也。从女在宀下。”古代时候,家庭中有女人才可以安定下来,那时候属于男耕女织的时代,家中有女人可以安静。

?,《说文·宀部》:“静也。从宀契声。”是静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玉篇·宀部》:“?,仓颉篇云:安也。”

(五)、“寄也”的一类宀部字

客,《说文·宀部》:“寄也。从宀各声。”按:周代的金文常用“宾客”连文,“宾客”疑为客的本义。段玉裁注:“自此讬彼曰客。”唐代的白居易《风雨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家中来访的人员称之为客人。还有寄居、旅居的意思。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村。”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

寓,《说文·宀部》:“寄也。从宀禺声。”《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在金文中,寓字的样子犹如一个房屋的外貌,宀部下面有一个“愚”字,它所表示的就是古人用手或是竹棍来驱赶虫蛇这类,房屋没有人居住是因为里面有了虫蛇这类的,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的动物。人们要想进入房屋内居住下来,必须先把这些危害物清除掉,才可以安心居住。《宋史·苏舜钦传》:“舜钦既放废,寄于吴中。”而鲁迅的《<呐喊>自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寓就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寄居到那里。

三、对宀部字被释词的主训词的同义词的辨析

(一)、主训词是“居也”一类的宀部字

居,《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也。踞,俗居从足。”段玉裁改

作:“居,蹲也。从尸,古声。,俗居从足。”

1、居住。《易·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之四:“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

2、住所。《书·盘庚上》:“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孔传:“适,之也,不欲之殷,有邑居。”

3、闲居。《商君书·农战》:“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文选·束皙,<补亡诗>》:“彼居之子,罔或游盘。”李善注:“居,谓未仕者。”

4、卑下。《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身居而名尊,躯辱而声荣。”俞樾平议补录:“凡人蹲踞则身必卑,故借作卑下之义。言身虽卑下而名则尊也。”

5、地位。《逸周书·苪良夫》:“其惟洗尔心,改尔行,克忧住愆,以保尔居。”孔晁注:“洗心改行忧过往,则安尔之居位。”

家,《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声。”《玉篇·宀部》:“家,

人所居,通曰家。”《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这里对应“居”的第二个解释。引申为住所,动词用作名词。《书·盘庚上》:“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孔传:“适,之也,不欲之殷,有邑居。”

宋,居住。《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段玉裁注:

“此义未见经传。”这里对应“居”的第一个解释。居住。《易·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

宭,《说文·宀部》:“羣居也。从宀君声。”指的是群居的意思。这里对应“居”的第一个和第三个解释。分别是居住和住所的意思。

宠,尊崇。《说文·宀部》:“尊居也。从宀龙声。”《国语·楚语下》:“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韦昭注:“宠,尊也。”颜师古注:“宠,尊也。”《汉书·艺文志》:“随时抑扬,违理道本,苟以譁众取宠。”这里对应“居”的第五个解释。由于地位高了,而受到了尊重和仰慕。

寠,《说文·宀部》:“无礼居也。从宀娄声。”这里是居处简陋的意思。《玉篇·宀部》:“寠,贫陋也。”居住的地方条件水平比较差,很简陋很贫困。这里对应“居”的第四个解释。居住简陋贫困进而使得地位卑下。

(二)、释“讬也”一类的宀部字

讬,《说文》:“讬,寄也。从言,乇声。”

1、寄托。《说文·言部》:“讬,寄也。”《方言》卷二:“凡寄为讬。”《史记·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

2、托付,请托。《论语·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宅,1、住宅、房舍。《说文·宀部》:“宅,所讬也。从宀,乇声。”人们有了住宅、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一定的寄托。《玉篇·宀部》:“宅,人之居舍曰宅。”2、住处,居住的区域。《书·洛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孔传:“召公先相宅,卜之,周公自后至,经营作之。”3、托;寄托。《文心雕龙·章句》:“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

范文澜注:“谓章明情志,必有所寄而次序,晰也。”这里除了有“讬”的意

思,还有住宅,居住的区域的意思。

寄,《说文·宀部》:“寄,讬也。从宀,奇声。”这里就是“讬”的意思。(三)、释“安也”一类的宀部字

安,《说文》:“安,静也。从女在宀下。”段玉裁改“静”作“”。

注:“此与同意。”徐锴系传:“安,止也。从女在宀中。”按:安居,安宁当为安本义。

1、安定,安全。《尔雅·释诂下》:“安,定也。”《玉篇·宀部》:“安,

安定也。”《诗·小雅·常》:“丧乱既平,既安且宁。”《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2、安静。《说文·宀部》:“安,静也。”《易·辞下》:“君子安其身而

后动。”孔颖达疏:“故先须安静其身而后动。”《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止,静止。《尔雅·释诂下》:“安,止也。”《战国策·秦策五》:“贾原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民。”高诱注:“安,止也。”《文心雕龙·定势》:“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唐杨炯《浑天赋并序》:“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4、安适,安逸。《释名·释言语》:“安,晏也。晏晏然和喜无动也。”《论

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寍,《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饮食器,所以安人。”段玉裁注:“此安宁正字,今则宁行而寍废矣。”这个寍字其实就是安宁的宁字,现在这个字已经不通用了,被换成了宁这个简体字。《玉篇·宀部》:“寍,安也。今作宁。”这里对应“安”的第一个意思。引申为安定,安全。

定,安定,使安定。《说文·宀部》:“安也。从宀从正。”徐锴系传:“定,安也。从宀,正声。”朱骏声通训定声:“正亦声。”汉代曹操《封功臣令》:“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清代的洪秀全《吟剑诗》中确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这里对应“安”的第一个意思。安定,安全。

宓,《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必声。”段玉裁注:“此字经典作密,密行而宓废矣。”同“密”。安定、安宁;平静。《说文·宀部》:“宓,安也。通作密。”《淮南子·览冥》:“宓穆休于太祖之下。”高诱注:“宓,宁。”这里对应“安”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意思。安定,安全和安静的意思。由于有了住所才安定下来,进而心里有了安全感,同时也有安静安宁的含义。

宴,《说文·宀部》:“安也。从宀妟声。”段玉裁注:“经典多假燕为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宀部》:“宴,引申为宴飨。”这里对应“安”的第四个意思。安适,安逸的含义,段玉裁引申为宴飨的意思,由于生活富足,食物丰足,人们生活安逸安适。

宐,《说文·宀部》:“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声。”同“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皆象肉在俎上之形。房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很多。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这里对应“安”的第四个意思。食物中有了肉类,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自然就安逸多了。

(四)、释“静也”的一类宀部字

静,《说文》:“静,也。从青,争声。”

1、安静、安宁。《广韵·静韵》:“静,安也。”《诗·邶风·柏周》:“静言思之,寤辟有。”毛传:“静,安也。”孔颖达疏:“安静而思念之。”《淮南子·本经》:“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高诱注:“静,宁也。”

2、通“”,止息,平定。《抱朴子·诘鲍》:“兵革所以静。”唐代李白《塞下曲六首》之六:“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

安,《说文·宀部》:“静也。从女在宀下。”1、安定,安全。《尔雅·释诂下》:“安,定也。”《玉篇·宀部》:“安,安定也。”2、安静。《说文·宀

部》:“安,静也。”《易·辞下》:“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孔颖达疏:“故先须安静其身而后动。”这里对应“静”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意思。

?,《说文·宀部》:“静也。从宀契声。”是静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玉篇·宀部》:“?,仓颉篇云:安也。”这里对应“静”的第一个意思。

(五)、“寄也”的一类宀部字

寄,《说文》:“寄,讬也。从宀,奇声。”

1、托付,请托。《论语·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2、客居。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引《广韵》:“寄,客也。”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村。”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

客,《说文·宀部》:“寄也。从宀各声。”按:周代的金文常用“宾客”连文,“宾客”疑为客的本义。段玉裁注:“自此讬彼曰客。”唐代的白居易《风雨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家中来访的人员称之为客人。还有寄居、旅居的意思。宋代的陆游《枕上偶成》:“放臣不复望修门,身寄江头黄村。”这里也是寄居的意思。这里除了“寄”的意思,还有宾客的意思。

寓,《说文·宀部》:“寄也。从宀禺声。”《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宋史·苏舜钦传》:“舜钦既放废,寄于吴中。”而鲁迅的《<呐喊>自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寓就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寄居到那里。这里是“寄”的第二个意思。

四、对宀部字义类层次类别的归类

1、释房屋角落的一类宀部字

宧,《说文·宀部》:“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从宀 。”这个食物

储藏的地方,供人们做饭吃饭,是一个房屋的东北角落。清晨阳光射进房屋的东北角,屋子里所贮藏的食物蔬菜以迎养气。所以古代的厨房和食阁都位于东北角。

《说文·宀部》:“户枢声也。室之东南隅。从宀?声。”这个指的是户枢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房屋的门上的转轴发出的声响,是一个房屋的东南角落。

奥:《说文·宀部》:“宛也。室之西南隅。从宀 。”奥是一个房屋的四个角落最为尊贵的地方,只有有身份的尊贵的人才有资格坐到那里。清晨阳光是从门,或是窗户射进来的,一个房间内自然而然地北边就比南边要亮堂,而奥字是西南的一个角落,因此它就比较昏暗,奥就有了昏暗幽深的意思。

2、释屋室空间大小的一类宀部字

宸,《说文·宀部》:“屋宇也。从宀辰声。”段玉裁注:“屋者以宫室上覆言之,宸谓屋边。”朱骏声通训定声:“宸谓屋檐。”这里是房屋的边沿,屋檐的意思。而《广韵·真韵》:“宸,天子所居。”宸,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南朝、唐朝时都有将宸字作为帝王居住的宫室。《水浒全传》第七十一回:“青龙隐隐来黄道,白鹤翩翩下紫宸。”中也提到了紫宸,也就是皇宫的紫金殿。《镜花缘》第八十九回,也提及到宸字,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后来,随之衍化成天地相接处,李善注引薛综曰:“宸,天地之交宇也。”扩展到宇宙、星辰,天地之交,更为广阔的空间。

宇,《说文·宀部》:“屋边也。从宀于声。”《易》曰:“上栋下宇。”这里是屋檐的意思。《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八月,正是粮食丰收的季节,古代劳动者们在天空之下,辛勤地劳作着。而陆德明释文:“宇,屋四垂为宇。”《淮南子》进一步将宇扩展到宇宙空间,更为之广阔的空间。

寷,《说文·宀部》:“大屋也。从宀丰声。《易》曰:“寷其屋。”段玉裁注:“以此形声包会意,当云从宀、丰,丰亦声。”

宽,《说文·宀部》:“屋宽大也。从宀萈声。”指的是房屋宽敞的意思。《玉篇·宀部》:“宽,大也。”也是指房屋广阔、面积大。

3、释“屋响”一类的宀部字

宏,《说文·宀部》:“屋深响也。从宀厷声。”一种指的是房屋深广。段玉裁注:“各本深下衍响字,此因下文屋响而误。今依《类篇》《韵会》正。。。。深屋者,其内深广也。”另一种指的是因为房屋幽深而回响。

宖,《说文·宀部》:“屋响也。从宀弘声。”同“宏”,房屋因为幽深而有了回响的声音。只不过这两个字是属于一字异体。

4、释官职一类的宀部字

宦,《说文·宀部》:“仕也。从宀从臣。”学习官吏的事务。《广韵·谏韵》:“宦,学也。”杜预注:“宦,学也。”做官,《广韵·谏韵》:“宦,仕宦。”甲骨文与金文中,臣看起来就如同一只竖立着的眼睛,人抬起头来,从侧面望过去,看到的眼睛正好是处于竖立的状态的,而抬起头来,从侧面看到的眼睛是处于竖立的状态的人,只能是那些跪在地上的人,正在接受着训斥和命令,臣服地跪着。韦昭注:“宦,为臣隶也。”

宰,《说文·宀部》:“辠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这些奴隶与那些做饭的厨子,赶马车的车夫以及管理家里杂务事情的奴仆并列在一起,是在房屋内进行劳作的奴隶。后来,这些奴隶慢慢从属于一些国君、士大夫,成为他们身边的奴隶,渐渐地位有所提升,扩大了自己的职权成为了一些高级的官吏、执掌着国政的官僚。《礼仪·聘礼》:“宰命司马戒众介。”

守,《说文·宀部》:“守官也。从宀从寸。寺府之事者。从寸。寸,法度也。”段玉裁注改作:“从宀,寺府之事者。从寸,法度也。”按:字或从又,与从寸同意。官吏的职责,职守。《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宀表示的一个房屋,也就是朝廷的衙门,在宀下面有一个寸字,这个寸字是表示手的意思,人用手才房屋下从事工作,就是官吏在衙门之下处理事务。守也有掌管的含义,《商君书·君臣》:“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还有保护、防卫的意思。《玉篇·宀部》:“守,护也。”

5、释起居习惯的一类宀部字

宵,《说文·宀部》:“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徐灝注笺“谓夜居室中窈冥耳。”夜,宵夜对举时指的是前半夜,宵,指的是前半夜,夜,指的是后半夜。古人根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晚上就停止劳作了。

宿,《说文·宀部》:“止也。从宀 。 古文夙。”过夜,夜晚睡觉。《玉篇·宀部》:“宿,夜止也。”在甲骨文中,宀部下面有一个人形,依靠在类似席子的东西上,就是在房屋之下,左边是一个人的形状,右边依靠着一个竖立的东西或是跪在凉席之上,从而停止下来了,不进行劳作了。古代的人们在房屋之内铺上凉席,以方便他们的跪坐,白天人们跪坐在凉席上,晚上他们可以在凉席上吃饭,休息,交谈聊天。

《说文·宀部》:“寤也。从宀吾声。”指的是睡醒的意思,《小广雅·广言》:“寤,觉也。”《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是说的美好的女子,在梦中和醒来之后,都想见到她。

6、释财富一类的宀部字

富,《说文·宀部》:“备也。一曰厚也。从宀畐声。”这里指的是盛多的意思。在宀部下面一个人还有一亩田,人们拥有田地用来耕种,有房屋可以居住。何晏集解:“孔曰:富,盛也。”在《镜花缘》第七回中:“且喜家中书籍最富。”特指的是年少,来日方长。还有一种解释《说文·宀部》:“富,备也。”郑玄注:“富之言备也。备而已,勿多于礼也。”

实,《说文·宀部》:“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金文是从田从贝,皆会意字。在金文中,宀部下面一个象田的字,田下面一个贝字。贝在古时就是用来当货币,是一种钱财。房屋下面有田地,也有贝类的钱财,当然能会富裕。段玉裁注:“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

宝,《说文·宀部》:“珍也。从宀从王从贝,缶声。”贝与玉在宀内,宝之意思就很明确了,古金文与篆文又增加了缶。按:缶为本字,最初为人所

宝重,故宝古字作“”,是会意兼形声字。《文心雕龙·才略》:“金玉殊质而皆宝也。”房屋下面有了珠宝玉器,就有了钱财,有了钱财,人们就有备无患了,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7、释不同房子的一类宀部字

室,《说文·宀部》:“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徐锴系传:“室,实也。从宀,至声。室、屋皆从至,所止也。”按:“至”从倒矢,从一,像矢着地形,有到达的意思。室本义为居室,是会意兼形声字。室在甲骨文中是宀部下面一个类似脚的样子,上面是一个房屋的轮廓,下面是一只脚停止下来的样子,人走路房子里面,就自然会停下来了。房间、内室的意思。五代的徐锴《说文系传·宀部》:“室,堂之内,人所安止也。”唐玄应《一切皆音义》

卷六:“户外为堂,户内为室。”南朝宋颜妍之《秋胡诗》:“上堂拜嘉,

入室问何之。”茅盾的《子夜》六中:“静室独坐的时候,她感到冰窖似的悲凉!”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宀部》:“室,引申之,则凡所居皆曰室。”《后汉书·仲长统传》:“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可以看出古代不管是贫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居住的房屋都可以统称之为室。

宫,《说文·宀部》:“宫,室也。省声。”甲骨文有等形,于省

吾释雍,认为“宫”字从宀,雍声。按:“吕”是“纽”和“”的象形初文,

有连接、聚集的含义。宫字从宀,从吕,会意。宫是房屋的统称。《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张守节正义:“宫即室也。”当宫室对举时,宫指的是整个所有围墙围着的房子,而室仅仅指的是其中的一个居住的单位。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宫部》:“宫,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当细细分析宫室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当笼统称谓时,则没有什么区分了。唐代的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而唐代的诗仙《古风五十九首》之二:“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原先不论是贫贱还是富贵的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宫,到了秦汉以来,只有帝王居住的地方才可以称之为宫。郑玄笺:“宫,宗庙也。”毛传:“宫,庙也。”这里的宫还有宗庙的意思。

宣,《说文·宀部》:“天子宣室也。从宀声。”段玉裁注:“篕谓大室。”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以宣名宫室,故其本义。”在甲骨文中,

宣字上面是一个宀部,是一个房屋的形状,下面如同一个上下蜷缩扭转来朝

拜的样子。宣指的是天子的宣室,故宫室名。《淮南子·本经》:“武王甲卒三千,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这里就是天子居住的地方。

宗,《说文·宀部》:“尊祖庙也。从宀从示。”按:于省吾谓“示”象神主,“宗”当是屋中立神主之形。一说“示”是地祗之“祗”的初文。古人认为生命来源于土地,人死要归土,用“示”表示神灵和先祖。宗是祖庙,祭祀祖先的地方。段玉裁注:“当云:尊也,祖庙也。”殷人把宗建造在埋葬祖先的地方之上,为的是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起到遮阴避雨的作用。

宔,《说文·宀部》:“宗庙宔祏。从宀主声。”按:典籍以“主”为之。主,是古文的假借字。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徐锴系传:“以石为藏主之椟也。”宀部下面一个主字,是在石头下面藏着主神的意思,房屋的下面藏着主神,用来朝拜,就是宗庙的意思。

8、释生活不好的一类宀部字

?,《说文·宀部》:“贫病也。从宀久声。《诗》曰:“茕茕在?。”人在房屋下,处于长期生病的状态,一个人孤孤单单,生病好长时间。

寒,《说文·宀部》:“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荐覆之,下有仌。”从寒字的金文结构可以看出,宀部下面一个人,用草堆覆盖着,下面全是寒冰。房屋里面躺着一个人,人身上被用杂草堆覆盖起来,杂草堆下面全是寒冰。

害,《说文·宀部》:“伤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丯声。”是损害、伤害的意思。段玉裁注:“《人部》曰:‘伤,创也。’”郑玄笺:“枝叶未有折伤。”

寇,《说文·宀部》:“寇,暴也。从,完。”容庚《金文编》:“从人从

在宀下,会意。”《广雅·释言》:“寇,钞也。”又“钞,掠也。”金文中,寇如同人以暴力的形式进入房屋之内,进行地掠夺、抢劫,是强取的意思。寇的本义就是侵略、进犯的意思,犯者把房屋内的主人赶出去,自己占据别人的屋子。

五、总结

《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宀部字,构成了一部古代社会生活的精彩的影集。与居住有联系的宀部字,家,是住所的意思。宋,是居住的意思。宭,既有居住的意思也有闲居的意思。宠,是尊崇的意思,与地位有关。寠,是贫陋的意思,与地位卑下有关。与“讬也”有关的一类宀部字,宅,人们有了住宅、房舍,在心理上就有了寄托。还有葬地,坟墓的意思。寄,远古先民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了一定的依托、依赖,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状态。与“安也”有关的宀部字,寍,有填饱肚子的食物,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心里就有了慰藉。定,这里就是使安定的意思。宓,同“密”。宴,引申为宴飨。宐,房

屋内的刀俎上放置着肉,有肉可以吃,自然就安定了很多。后来衍化成菜肴的意思。与“静也”有关的宀部字,安,安静,安定的意思。?,是静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安的意思。与“寄也”有关的宀部字,客,这里是寄居的意思。寓,是日常供那些路人或是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寄居到那里。与房屋角落有关的宀部字,宧,这个食物储藏的地方,供人们做饭吃饭,是一个房屋的东北角落。

,这个指的是户枢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房屋的门上的转轴发出的声响,是一

个房屋的东南角落。奥,是西南的一个角落,因此它就比较昏暗,奥就有了昏暗幽深的意思。与屋室空间大小有关宀部字,宸,这里是房屋的边沿,屋檐的意思。也有解释为帝王居住的地方。后来,随之衍化成天地相接处,扩展到宇宙、星辰,天地之交,更为广阔的空间。宇,这里是屋檐的意思。进一步将宇扩展到宇宙空间,更为之广阔的空间。寷,大屋。宽,指的是房屋宽敞的意思。也是指房屋广阔、面积大。宏,一种指的是房屋深广。另一种指的是因为房屋幽深而回响。宖,同“宏”,房屋因为幽深而有了回响的声音。与官职有关的宀部字,宦,学习官吏的事务。宰,刚开始指那些奴隶与那些做饭的厨子,赶马车的车夫以及管理家里杂务事情的奴仆并列在一起,是在房屋内进行劳作的奴隶。后来,这些奴隶慢慢从属于一些国君、士大夫,成为他们身边的奴隶,渐渐地位有所提升,扩大了自己的职权成为了一些高级的官吏、执掌着国政的官僚。守,官吏的职责,职守。守也有掌管的含义,还有保护、防卫的意思。与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有关的宀部字,宵,夜,宵夜对举时指的是前半夜,宵,指的是前半夜,夜,指的是后半夜。古人根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晚上就停止劳作了。宿,停止劳作,过夜,夜晚睡觉。与财富金钱有关的宀部字,富,指的是盛多的意思。实,在金文中,宀部下面一个象田的字,田下面一个贝字。贝在古时就是用来当货币,是一种钱财。宝,贝与玉在宀内,宝之意思

就很明确了,古金文与篆文又增加了缶。按:缶为本字,最初为人所宝重,

故宝古字作“”,是会意兼形声字。与不同房子有关的宀部字,室,室本义为居室,房间、内室的意思。古代不管是贫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居住的房屋都可以统称之为室。宫,宫是房屋的统称。当宫室对举时,宫指的是整个所有围墙围着的房子,而室仅仅指的是其中的一个居住的单位。当细分宫室时,是有一定的差别,当笼统称谓时,则没什么区分了。宫还有宗庙的意思。宣,这里就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宗,是祖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代的人把宗建造在埋葬祖先的地方之上,为的是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起到遮阴避雨的作用。宔,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房屋的下面藏着主神,用来朝拜,就是宗庙的意思。与生活不好的有关的宀部字,?,贫病。处于长期生病的状态,一个人孤孤单单,生病好长时间。寒,冻也。房屋里面躺着一个人,人身上被用杂草堆覆盖起来,杂草堆下面全是寒冰。害,伤也。是损害、伤害的意思。寇,侵略、进犯的意思,犯者把房屋内的主人赶出去,自己占据别人的屋子。

总而言之,《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

参考文献: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 1988

谷衍奎《汉字远流字典》华夏出版社 2003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200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中华书局影印《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 1987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李晋林!他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在学习的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这次写论文的过程中,使我了解到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李老师对待学术严谨认真,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他敬业、不厌其烦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他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有很大的帮助。感谢所有帮助过我和即将帮助我完成论文答辩的专家、学者,谢谢你们的辛勤指导。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不足 清代大儒戴震有言,“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故曰,文字作为一切学术的基础,做学问得从掌握文字开始。而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原文化一块瑰宝,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绚丽的色彩。它不仅是一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而且是一部因形表义的反映原始文化的著作,是古汉字结构纷呈的原始文化的一种载体。笔者就其价值归纳了以下内容: 其一世界第一部规范字典 “《说文解字》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规范字典,将永远在词典编纂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它的词典学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成书时代之‘早’,还在于它所实际达到的令人惊讶的水平。”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首创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发明部首制度;先列小篆形体后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的体例,系统的编排汉字;采用构形分析法,系统地进行字义、词义说明;建立收字、释字、注音、引证的编纂法体例;建立“博采通人”,“信而有征,不知盖阙”的辞书编纂法原则。极具使用价值,保存古字、古义、古音,对于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分析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后世研究古代文献。 同时,许慎《说文解字》收录小篆9353文,参照古籀大篆,因形释本义,诠释每个字的形、音、义,吸取前人成果,广收博采,征引时人前贤通人之说30余家,文献典籍110多种。许慎辛辣地批驳和嘲笑了汉字凝固不变的观点。《序》就是一部东汉以前的汉字发展史。除体式发展之外,《序》还论及汉字内部结构的发展。“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擎乳而浸多也。”许慎认为,文是源,字是流。汉字是沿着简单到复杂、文到字的擎乳浸多的方向发展的。《序》对文字的功用的论述是明确的。 “六书”说本来是战国末年以来流行的文字学理论,班固曾转引在《汉书"艺文志》里:“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许慎第一次对六书作了界说,并且在逐字的说解中,将六书原则贯彻始终。许慎牢固地建立了汉字结构理论体系。 其二资源宝库 “其所以说解,都是为了探求文字的本源,推考文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及其由来,正如许慎在《后叙》中所说:据形系联,引而申之,已究万源。”[②]这句话将的是《说文解字》著书的目的,也可知其内容的涵盖面。事实上,《说文解字》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与之相关的词汇材料,以及东汉以前的百科知识,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比如它收集了东汉时能够见到的篆文、古文、摘文、或体、俗体、奇字、今文,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字体。《说文解字》是东汉以前汉字本形本义的总汇。它是正确训释东汉以前的经史子集的有力工具。分析多义字词,无非是要分析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说文解字》通过形声系统,通过读若,以及假借、声训、重文、联绵词等等,提供大量的上古语音资料。清代《说文》学家,凭借它并参照《诗经》、《楚辞》的用韵,研究秦汉语音系统,取得不少成果。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书面上的一个字,往往表示口头上的一个词,从这个角度而言,字和词具有同一性。《说文》既然保存了东汉以前大量的汉字形、音、义的资料,势必能够充分地反映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也说:“《说文解字》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 其三另类文化史 在说解阐释文字时,不仅要注意其体系内部固有的属性,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同一个字

甲骨文解说说文解字图文并茂

说文解字 每天学习几个字, 天天都能涨知识。 关注微信公众号:班主任俞老师 ★安居乐业★ 安 从上图甲骨文“安”字形看,上面为宝盖头,象征房子,下面则是一女子跪坐在家中(魏晋时期前,古人常常跪坐),女子在家中,比较不会遇见危险;家中有女眷,不宜奔波,也意味着要在此常住定居,因此“安”本义是平安、安定。 也有观点认为,“安”指的是女子从外面跑回家中,在家就安全、安定了。女子跑回家中是因为在外面遇到麻烦了,因此“安”又有“哪里”“怎么样”等含义。这种观点由此引出“按”的含义:用手拉住往回家跑的女子,由此产生按的意思是按住、制止等。 还有观点认为:甲骨文(宀,新房)(女,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兴宅、娶亲,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事件,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顺利兴宅、娶亲,便能安居乐业,反之内心则焦虑不宁。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古人称娶亲成家、宁神度日为“安”,称衣食充足而娱乐养心为“宁”(宁)*,“安”是“宁”的基础,“宁”是“安”的高级境界。 居 “居”,由“尸”和“古”组成。 说法一:像一个坐着的人。古代的祭悼传统,让活人坐在祭位上,以代表死者或者先祖,接受人们的吊唁。所以“尸”字的本义指坐在祭位上的人。“古”则代表位置,接受祭祀的人坐在位置上。由此得出“居”的意思有:担当、处于等。如“身居要职”。 从而可以理解“据”,一手抢夺了重要位置,即“占据”、“据为己有”等。 说法二:甲骨文(人,指妇女)(倒写的“子”,表示刚降生的婴儿),表示妇女生孩子,呆在家里坐月子。在古人眼里,妇女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最能体现“家居”的本质。造字本义:动词,妇女生育坐月子,安安定定在家里过日子 现在,“居”用得比较普遍的有“居住”、“处于”等意思。 乐 甲骨文:乐 “乐”,最初念yue,第四声,本义为乐器、音乐。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弦附木上”。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但是加了“白”,很像调弦之物。因为音乐会使人愉悦,所以“乐”有快乐的意思。

说文解字宀部

内容摘要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关键词】说文解字宀部 说文解字·宀部字的分析 学生姓名:郭梦娇指导老师:李晋林 前言 公元100年,时值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太尉南阁祭酒许慎编攥了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声读的规范字典——《说文解字》。迄今整整一千九百年间,这部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宝藏的不朽之作,受到了无数人的青睐。降至清朝,以段玉裁、王筠、朱骏声为代表的治《说文》的名家辈出,著述如林。乾隆进士王鸣盛,治经以汉人为师,对《说文解字》更是情有独钟,推崇备至,称“《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通,不可谓非通儒也”。即使在今天,由于《说文解字》“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的功用价值,仍不失为人们常置案头的经典。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一、对“宀”部的综述 《说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按:甲骨文象房屋之形。古代是一种房屋。《说文·宀部》:“宀,交覆深屋也。”远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古代先民们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就在简陋的条件之下,开始了对自然界事物的进一步改造。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来,宀字的形状如同一个房屋侧面的样子。原始先民是在圆形的基地上建造墙壁,然后在墙上覆盖了圆锥形的屋顶,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显得很深邃,因此是“交覆深屋”。而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宀”反映了远古先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洞穴之类的居住环境,通过自己的建筑能力,提升到居住在地面之上的建筑物,这样可以遮风挡雨,避免虫类的叮咬。 二、对宀部字主训词的归类 (一)、释“居也”一类的宀部字 家,《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声。”《玉篇·宀部》:“家, 人所居,通曰家。”《正字通·宀部》:“家,居其地曰家。”家,这里是定居,安家的意思。 宋,《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甲骨文中的宋的形状如同一棵树在屋顶的下面,这个树用来支撑这个房屋。远古时候,先民智慧地选择自然界中可以建筑房屋的材料,用砍伐好的树木支撑自己的房屋。 宭,《说文·宀部》:“羣居也。从宀君声。”指的是群居的意思。一群人居住在宀部的房屋下面。远古时代,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过着群居的生活。

从“宀”部字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从宀部字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汉族先民们通过“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汉字符号系统,在汉字符号系统中也隐含着这种思维方式,也自然隐含着由这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来的文化。 《说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象形。”许慎的解释是极其恰当的。考察甲骨文和金文,宀是一个房屋纵剖面的象形;从考察考古发掘出的仰韶文化中的古代建筑遗址得知,人们是在一个圆形的基址上建造房屋的,这种房屋非常简陋粗糙,整个房屋呈圆柱形,覆盖着一个圆锥形的顶棚。这种房屋是最早的建筑,它的出现为后来的建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自从出现了最早的建筑宀之后,人们就不断地发展着建筑的规模和样式。到了后来,一个简单的宀已不能描述尽建筑的规模和样式,所以出现了一些其它字来表示房屋。《说文解字》:“宋,居也,从宀从木。”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知道因地制宜,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他们直接围绕树木来建造房屋,结果木就变成了房屋的中心,大概就像现在的蒙古包,中间总有一根木柱支撑着整个房屋结构,宋字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造屋的情形。宅是另外一个表示房屋的词,《说文解字》:“宅,所托也,从宀乇声。”《释名》:“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择应当是宅的引申意义,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都要考察建造地的吉凶,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对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先民来说这是再吉祥不过的了。今天民间还有看风水的习惯,这大概也是那时期的遗存。室字也是表房屋的一个词,《说文解字》:“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

止也。”房屋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供人居住,只有人们处于其中,房屋才发挥它的作用。与室同义的词有宫,《说文解字》:“宫,室也,从宀躳省声。”《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在起初,宫和室指的都是房屋,是同一回事。考察甲骨文,宫字的形态像是房屋外之围墙,这应当是房屋规模扩大,出现院落围墙之后的情形了。段玉裁注曰:“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则不别也。”宫和室只是用了建筑的两个不同部分来表示同一个意思罢了。宫和室的区分是到了秦汉的时候才逐渐出现,宫的意义逐渐缩小,专门用来表示帝王的居所,而室则成了普通百姓居住场所的统称。 建筑规模在逐渐扩大,建筑的结构也在逐渐繁富,那么对建筑进行描述的词也必然不断增多。在《说文》宀部中就有一些字是描述建筑结构和建筑整体的。宧、艮宀、奥、口宀等说的都是建筑的某一局部:宧表示房屋的东北角;口宀表示房屋的东南;奥表示房屋的西南角;艮宀表示房屋向北开的窗户。另外有宏、寷等字是对建筑整体性的描述,《说文解字》:“宏,屋深响也,从宀厷声。”人们建造房屋的技术不断增进,建筑也就不断扩大,到了某一时期人们可以建造比较大的房屋,如果人在这种房中讲话,必然会产生回音,宏这种效果正是大屋的一个表现;《说文解字》:“寷,大屋也,从宀丰声。”丰指的是盛放食物的豆中放有两串玉,引申之得大之意,宀下有丰则自然表示屋子大了。 自从有了建筑,人们就对建筑所构成的空间展开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识便慢慢地扩大到宇宙范围。在他们看来房屋是个小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张皓思2010111102000050 【摘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对《说文》中“心”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思想的独特性与传承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字 引言:汉语是汉民族文化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在语言世界的反映。汉字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它的作用更是如此。汉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并认为心在身体各个器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维持着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 一、《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说文解字》全书十五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卷,则共为三十卷。共收字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 许慎把九千多个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找出其中的规律,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把文字按照部首归纳分类,是许慎的一大创举。许慎按文字学原则,从意义出发来安排字的次序,后世则改变成部首检字法,按笔画的多少来安排次序。现在我们字典上所使用的部首检字法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说文》部首的排列是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这是按照汉代阴阳五行中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安排的。部首的前后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例如:“页、面、首”,“惟、怀、惀、想”等。每部中再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心”部中的:恫、悲、恻、惜、愍、殷等等。虽然其中也有些字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但总的来说,540部的次序安排,许慎是思考研究过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分540部为若干大类,这样就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意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字义。 《说文》按文字学原则,即六书体系(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来分部,只有同一意符的字可以率属于同一部首。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按类别来编排。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举木的名字,再列举树木各个部分的名字,如“木,柢,根,末,果,杈,枝”等,其次再列举木制品。水部大致也是先列水名,然后再列与水有关的动词和形容词。 二、《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释字体例先分析部首,说明凡是属于这个部首的字都从这个部首,也就是说它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再对每个字,先释字义,然后释字的形体结构,有时也指出字的读音。《说文》对一个字的解释,一般只解释一个意义,就是这个字的本意。下面我们来按“六书”对《说文》的释字体例做下简单的讲解: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 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 丅底也。指事。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江水。出蜀湔氐檄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

说文解字540部首表

《說文解字》540部首小篆字形和難字注音表 說文解字弟一 1.虔一。 2.蚌丄(上)。 3.訐示。 4.凰三。 5.副王。 6.動玉。 7.敝玨( 珏),jue2。 8.敗(氣)[气]。 9.敘士。 10.斬丨,gun3。11.晝屮,che4。12.梯艸,cao3。 13.焚蓐,ru4。14.煮茻( ),mang3。 說文解字弟二 15.犀小。16.猴八。17.琨釆,bian4。18.痞半。19.發牛。20.腕犛,li2。21.腎告。22.腆口。23.幹凵,kan3。24.廉吅,xuan1。25.慈哭。26.想 ( 走)。27.溪止。28.煆(撥)[ ](癶),bo1。29.牒步( )。30.獅此。31.瑚正。32.瑁是(昰)。33.當辵(辶),chuo4。34.跳彳,chi4。35.鉅廴,yin3。36.閘?,chan1。37.隔行。 38.預齒。39.嘟牙。40.圖足。41.氳疋,shu1。42.滾品。43.漩龠,yue4。44.滯 (冊 册)。

說文解字弟三 45.漣?,ji2。46.滲舌。47.熙干,gan1。48.熄 ,jue2。49.獄只,zhi3。50.瑤?,ne4。51.疑 句,gou1。52.瘉丩( ),jiu1。53.監古。54.睿十。55.福 (卅),sa4。56.種言。57.敵誩,jing4。58.暴音。 59.標?,qian1。60.樊丵,zhuo2。61.歐菐,pu2。62.毆廾( ),gong3。63.潟( ),pan1。64.熨共。65.獎異( ),yi4。66.瑾舁( ),yu2。67.瘦 ,ju1。68.皚?(晨),chen2。69.瞌爨,cuan4。70.磅革。71.蝌鬲,li4。72.諉 (?),li4。73.趣爪,zhao3。74.踩 (丮),ji2。75.輦鬥,dou4。76.鄱又。77.駙 ,zuo3。 78.髮史。79.魅支。80.魯 (帇),nie4。81.齒聿,yu4。 82.儐畫(畵),hua4。83.劑隶,dai4。84.噫臤,qian1。 85.噪臣。86.噯殳,shu1。87.憾(殺)。88.擁 ,shu1。 89.撼寸。90.擒皮。91.曄?,ruan3。92.樺攴(攵),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说文解字》。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 “病” 、“死”等最具代表性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 。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文,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约有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所以甲骨文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形、音、义的重要途径。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所以又叫“钟鼎文”,起源于商末,盛行于西周,一直沿用至汉代。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 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四版块是“字义转化”。此版块让我明白了很多汉字字形的本义以及引申义。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 摘要: 《说文解字》作为文字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它不仅是传统小学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通过对其中衣部、羊部、宀部、车部等相关部首字的考释,来阐释我国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说文解字古代文化部首 汉字是一种具有独特构造方式和结构系统的表意文字。汉族先人在创造汉字之初“据义取象”,他们凭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选取相对应的物象从而“具象显意”。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揭示了汉民族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成果,记录了汉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解析字形、分析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许慎通过“据形释义”之法为我们探究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下面,我就《说文解字》的几个部首例字来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衣着作为民生之本。《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可见服饰首先源于避寒暑、避形体,其次是遮羞,后来才有了表达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以及美饰作用等。我们从《说文》“衣”字“上衣下裳”这种服饰体制还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就以“含蓄、严谨、宽大、庄重”的服饰风格为美。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的“温柔敦厚”这些人生观都可以从《说文》“衣”部的一些字里反映出来。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食美”的概念。《说文·羊部》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我们在历代文献中也可发现,“羊”字本身就具有“美”、“善”义。早在甲骨文时期,“羊”字就从表示美食义延伸到了表示其他事物的美、善义上。在汉代,“羊”常用于吉祥义。出土的西汉铜洗纹饰“吉祥”就写作“吉羊”。“羊”还可表示一般意义的美、善义。诸多古代文献记载都认为:羊象征吉祥、幸福、美好,这是先民们向往和追求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中国古代先民的社会心态。 房屋不仅能遮蔽风雨,还能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安全保障。在古代,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一个能够遮蔽风雨、生火取暖的地方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人们基本的生存依托,同时也是人们的精神依托。如:《说文·宀部》:“安,静也。从女在宀下。”安表示女性在屋里,本义是安宁。居室里有了女性,能让人感到平静和妥善,男耕女织的生活才是最美满的生活。这是古人用心理直观感受来造字的典型例子。透过对《说文》有关房宇的字词意义的说解,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宽敞、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一般是用马牵引的。因此,在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用。《说文·车部》:“车,舆轮之总名。舆,车舆也。”古人也很讲究马身上的装饰。马饰与驾驭用的马具不可分,多数就是在马具上加上金属或玉石的饰片,并绘制相应的花纹或图案。《说文·革部》:“勒,马头络衔也。”勒是马头上用以系着马嚼子的皮带。由此可见,古人车饰以文采为美,“文采'的本义是"有色彩的花纹"。这些花纹、图案都来自上古人的生活感观意象。

说文解字序注译

周大璞《古汉语纲要》[附录一] 许慎《说文解字序》译注(1)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2),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3),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5)。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6),庶业其緐(7),饰伪萌生(8)。黄帝之史仓颉(9)见乌兽蹏迒之迹(10),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11),初造书契(12)。“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13),”“夬扬于王庭(14)”,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15),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16)。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17)。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18)。文者,物象之本(19);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0);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21)。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22)。 【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家现象于地,又看到乌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象。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乌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始创造了文字。“百官以乂,万民以察,大概取象于分别,”“分别了,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王者朝廷里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对下布施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没有相同的呢。 【注释】 (1)许慎,字叔重,生于东汉,汝南郡召陵人,今河南郾城县东四十五里之地,相传郾城县尚有许慎墓。《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前十四卷是本书,末卷是叙目。全书是五百四十部。据许慎所说,全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字十三万八千四百四十一。 (2)法,法象,现象。 (2)文,文理;宜,犹言仪,谓形状。 (4)诸,之于。 (5)垂,示也。宪,法也;宪象,法定的图象。 (6)统,纪也。相传神农时代用结绳来纪事:“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 (7)庶,众也;其同綦,犹极也,程度副词;緐,多也。此谓事物特别繁。 (8)饰伪,巧饰伪诈也。“及神农氏”三句言神农时代以结绳记事,因无文字可凭而且事情又很繁杂,所以巧饰伪诈之事发生。 (9)史,史官,记事之官也。仓或作苍。 (10)蹏,古蹄字。迒,《唐韵》:胡郎切,念háng,兽迹。蹏迒,近义复合词。 (11)分理犹文理。 (12)书契,文字也。 (13)上三句见于《周易·系辞》。工,官也;乂,治也;品,类也。万品,万物也。察,明也。盖,或然之词。夬,《说文》:分决也,念guài。此言“百官因此治理,万物因此明白,大概取之于分别”。 (14)此句见《周易·夬卦》卦辞。 (15)文,文字。宣教明化,即宣明教化。此二句大意是:“夬,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

说文解字部首整理

《说文解字》部首 1、yī(一)(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 物的最少数量)《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说文解字注》: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凡一之屬皆从一。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zá,同‘雜’)廁(廁)也。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从该部的字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说文》始也《说文解字注》見爾雅釋詁。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说文》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说文解字注》顚者,人之頂也。 2、 shàng( )《说文解字解字注? 部》:“ ,此古文上。”《说文解字注》高也。此古文丄。古文上作 。故帝下?

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 。篆作丄。各本誤以丄爲古文。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爲。而用上爲部首。使下文从 之字皆無所統。示次於 之恉亦晦矣。今正丄爲 ,爲丄。觀者勿疑怪可也。凡說文一書。以小篆爲質。必先舉小篆。後言古文作某。此獨先舉古文後言小篆作某。變例也。以其屬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變例而別白言之。指事也。凡指事之文絕少。故顯白言之。不於一下言之者,一之爲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實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天地爲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則皆爲事。 “上”: 从该部的字: xià《六書本義》古文下字。註詳一部二畫。 (shàng) (shàng) (xià)二(èr)四字編碼有區別。(下)《说文》底也。指事。下,篆文丅。胡雅切〖注〗 (古文二) (下)二(上)。《说文解字注》篆文下。今各本篆文作。後人所改。“下”字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说文解字

作者生平、书名由来及撰写背景[编辑]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人。师事贾逵,受古文经学,为马融所推崇,时人誉称“五经无双许叔重”。举孝廉,历任校长、太尉阁祭酒。所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说文解字》始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前后经历二十余年,至汉安帝建光元年,许慎卧病在床,才由其子许慎进上;而《五经异义》已佚,清人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辑注较备。许慎于《说文解字叙》中指出:“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由于古人没有文字,只用结绳等方法来记事,以致“庶业其繁,饰伪萌生”。及至仓颉造字,才使“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然而,随着文字的演变,而时人又“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加上假借字的普遍,使许多字已失去了本义,或者出现误用的情况。为了“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许慎遂作《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体制[编辑] 东汉许慎撰著的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它首立部首排列法,以六书理论解释字形、字义、字音及其互相关系的汉语字典,开创后世字典编排、查检的先河﹔保存了上古丰富的文字资料﹔阐发了前人的六书说,并首先运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因形说义,因声求源,是人们认识、掌握上古音、词汇和读通先秦两汉古籍的重要工具书。此外,《说文解字》释字时往往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总括而言,《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内容编排[编辑] 关于《说文解字》的编排,《说文解字序》说﹕“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由此可见,本书分为十四篇,另加序一篇,共十五篇。篇下开列部首,如第一篇有部首十四个。部首统摄字,有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之下加解说,包括意思,读音等,解说时又附以古文、籀文、俗字、奇字等异体字,称重文,合计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在北宋时期,徐铉等人作了校订。其中在校订中对原书的编排作了一些改动和补充。包括: 把原书十四篇各分上下增加反切增加注释增加了一些见于古代典籍的文字——新附字。那么如此众多的被解释字是怎样有系统地组织在一起的呢?作者的编排原则是什么?这里牵涉两个编排的原则。第一是关于部首之间的排列次序﹔第二是每部首之下统摄之字的排列方法。这在《说文解字序》里也有说明﹕“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又说:“其建首也,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系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段玉裁 说﹕“凡部首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全书十五篇,正文十四篇,共收正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许慎按照不同的表意或表声偏旁(多数为表意偏旁),把这些篆体汉字分为五百四十部。例如从木(以木为偏旁)的字,如楷、梫、桂、棠、杜、槢、椫等,都放在木部。从水的字(以水为偏旁),“河、泑、涷、涪、潼、江、沱”等,都放在水部。如此等等,这就是“分别部居”。评价及贡献[编辑]历代不少学者都曾研究《说文解字》,当中尤以清朝 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说文对于文字贡献,在于网罗当时许多的小篆籀文古文等古代文字,着眼于本形本义,保存当时的文字说解,不仅为第一部文字学钜著,事实上两千多年来的文字学便是说文之学。

说文解字鸟部相关字探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说文解字鸟部相关字探究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为东汉许慎所著,成书应在公元100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分析汉字形义的书籍,它按照六书的原则,把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并将其作为部首,凡同一偏旁的都统属其下(除少数部首,如三、录、燕、五、甲等没有统属的字),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叙篇注》中称其:“此千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若网(网字本有丝旁)在纲,如裘挈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史籀篇》、《仓颉篇》、《凡将篇》杂乱无章之体例,不可以道里计。”分部收字(辅之以据声系联),这种全新的编述形式,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中国古代汉字的认识和研究,也由此逐渐形成字书、字典编纂的基本规范,现代汉语中“部首”、“形声”等概念就直接来源于《说文》。《说文》全书共十五篇(后人改篇称卷),据叙篇所说,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由于全部是手写,辗转传抄,多有伪脱。 《说文》是一部连接古今文字、文学的关键性著作。它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诂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释字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字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先秦、两汉时期的作品。此外,《说文》中还保存着一些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材料,它对字的各种含义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例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据此可以肯定在夏代已经有了“车”这种交通工具。许冲将《说文》进之于朝时,上表叙述其写作经过,指出“六艺群书之诂,皆顺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虫(这两个虫是一个字)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自经史群书以及屈赋、汉赋,都成为它采取原料的源泉,可以说《说文》包含了相当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正因为如此,后代学者才能不断地从中获得新的启示。《说

_说文解字_字本义错误举隅_张庆元

说文解字 字本义错误举隅 张庆元 摘 要 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 是根据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多数是对 的,但是由于字形的变化,许慎对于字义的说解也有不少错误的地方。文章举出不 少例字来说明。 关键词 字形 本义 变化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是一部以解说字的本义为主的字书,正如清代的江沅所说: 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 。(见江沅 说文解字注后叙 )那么,许慎是根据什么来解说字的本义呢?那就是根据汉字字形的分析。我们知道,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它一般是根据一定的意义来造字的,也就是说,在造字之初,它的形体结构是同一定的意义联系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字的本义,必须从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入手,例如 颂 这个字,现在一般作 歌颂 赞颂 解。查 说文 页部 颂,儿(貌)也。从页,公声 。原来 颂 是一个形声字。从 页 , 页 是头,说明 颂 的本义和头有关,可见 颂 的本义不是 歌颂 颂扬 的意思,而是 容貌 的意思。 颂 是 容 的本字。 史记 鲁仲连列传 : 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 。司马贞 索隐 : 从颂者,从容也 。 战国策 赵策 正作 从容 。又 汉书 儒林传 : 而鲁徐生善为颂 。师古注: 颂读与容同 。 史记 儒林传 作 善为容 。而 容 字本不作 容貌 讲, 说文 说: 容,盛也 。 容 本是 盛 的意思,后假借为 颂貌 的 颂 ,而 颂 也被借用为 歌颂 颂扬 的意思。由此可见,字形和字义的关系是多么密切。清人王筠说: 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 。意思是说,许慎是根据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我们要了解字的本义,也必须从分析字形入手。 说文解字 在分析字形、说明字的本义时,多数是对的,是反映了造字的实际的,从后来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来看,更能证明许慎说解的正确。例如 向 字, 说文 说: 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 。 宀 篆文作 ,表示房子,在房子的墙上开一个口,当然就是窗。而甲骨文比篆文更能说明问题, 向 字,甲骨文作 ,你看,多像墙上开了一个窗啊!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甲骨文、金文尚未出土),许慎对于字义的说解也有不少错误的地方,这主要是由于字形的变化。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虽说都是古文字阶段,但字形毕竟发生了一些变化。字形变了,也就不大容易反映出字的本义来;把字形分析错了,自然也就不可能找到字的本义。段玉裁在 说文解字注 中指出: 许书之作也,尽正其失,而犹未免此(按:指许慎以引伸义为本义),且曲为之说,是千虑之一失也 。(见 家 字下注)下面我们就举出几个例字来看一看:51第十四卷第一期1998年2月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Vol.14 N O.1 Februar y 1998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豩”和从其得声之字的音义 及相关问题研究 ◎ 史杰鹏 ◎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内容提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讨论了《说文解字》中从“豩”得声的字和古文字中“”的关系,从古音方面详细证明了传统韵书中“豩”的两个反切“伯贫切”和“呼关切”,其实是从一个读音分化出来的。又从字形方面详细论证了秦汉文字中“豕”常和“彖”相混,而早期文字中和“彖”并不同形的“”,也常常和“彖”相混,这导致许慎将从“?”讹变的“豩”放在了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其实“豩”字有可能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文章还顺便讨论了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篇和郭店简中的两段文字,解释了其中的某种语音现象。 关键词:说文解字许慎反切 《说文?豕部》有个“豩”字,许慎的解释是:“二豕也。豳从此,阙。”其音阙失不闻,段玉裁注云:“许书豳、燹皆用豩为声也,然则其读尚约略可识矣。古音当在十三部。”段玉裁的十三部,相当于王力古音系统的真文部。段玉裁又说:“二豕乃兼顽钝之物,故古有读若顽者。大徐伯贫切,又呼关切。”按段玉裁所说“二豕乃兼顽钝之物,故古有读若顽者”一句,显然是没有根据的猜想,不足为信。不过前面他却说得很对,既然“豩”可以做“豳” 1 和“燹”的声符,则的确可以推断它的读音。“豳”是《说文》中“邠”字的或体,训释为:“美阳亭,即豳也。民俗以夜市有豳山,从山,从豩,

阙。”“邠”的的上古音在帮母文部,作为它或体的“豳”自然也在帮母文部。“燹”字在《说文?火部》,训释为:“火也,从火豩声。”反切为“稣典”切,这说明“燹”上古音在心母文部。“豳”和“燹”都是文部字,但声母却有唇齿之别,相差很远。大徐本“豩”的“伯贫”“呼关”二切大概就是因此而来的,“伯贫切”和“豳”音对应,“呼关切”上古音应当在晓母元部,虽然不能和“稣典切”严密对应,但读音也并不远。心母字和晓母字再古书中有相谐现象,比如“宣”、“瑄”为心母字,而同从“亘”得声的“暄”、“萱”、“暄”却为晓母字;又比如《尚书?舜典》:“五品不逊。”《史记?殷本纪》作“五品不 训。”“训”为晓母字,而“逊”为心母字。至于韵部方面,文、元两部则一向被古音学家认为相当接近,比如“俊骏浚”为文部字,而同从“夋”得声的“酸”却是元部字。这様看来,“豩”的两个反切,韵部是相近的,这点段玉裁已经指出。但声母方面还有麻烦,“伯贫切”的声母是唇音,“呼关切”的声母是喉音(可以和齿音心母相通),相差很远,也许以它为声符的“豳”“燹”两个形声字是分别借用了它的唇、齿读音,形成了自己的读音。这似乎可以得出结论,“豩”是一个有着两种不相关读音的字。在古代这种情况貌似也很常见,比如甲骨文“月”和“夕”有时同形,读音却没有关系;“士” 1 2和“王”皆为斧头的形状,但却是两个字;“”既可以表示“范”,又可以表示“围”,所以,“豩”似乎也是这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古文字中从来没有发现过“豩”和从它得声的 “豳”“燹”等字,倒是有一个“”字,在金文中多次出现,很多学者早已指出,“豳”和“燹”其实是一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说文解字的作者《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是东汉汝南郡召陵人,即今河南郾城县东(现属漯河市)人。关于其生平事迹,范晔在《后汉书·儒林传》的《许慎传》中作了这样的记载: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藏否不同,于是撰写《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于世。从这段记载中,我们除知道许慎的籍贯外,还知道他为人朴实稳重,博涉群籍,精通五经,曾作过郡功曹(协助郡守掌管一郡政务的官吏),被推举为孝廉,后升任洨长(洨县之长,洨县在今安徽灵壁县)。据许慎之子许冲所上《说文表》所记,许慎在

升任洨长之前还作过太尉府和南阁祭酒(祭酒,学官名,博士之首)。关于许慎更详细的情况,我们从《许慎传》中则无从得知,因为该传过于简略。清代学者曾对许慎的生平和事迹详加考证,如严可均的《许君事绩考》,林颐山的《许慎传补遗》,陶方琦的《许君年表》,诸可宝的《许君疑年录》,钱大昕的《许慎传漏略》等。(参看《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下《许君事迹类》各文)根据这些学者的考证,我们知道许慎生于明帝永平(公元58—75年)年间初期,在举孝廉后,到了洛阳,任太尉府南阁祭酒。章帝建初八年(公元八十三年)精通今古文的经学大师贾逵奉诏在黄门署讲授《春秋左氏传》、《谷梁传》、古文《尚书》和《毛诗》,许慎此时住在京师洛阳,大约就在这时从贾逵受古文之学,并帮助老师整理秘府旧文。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完成了《说文解字》初稿。在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他与马融、刘参以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等五十余人奉诏在东

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辩

《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辨 摘要:《说文解字》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唐写本《木部》残卷和《口部》残卷,虽存字不多,但所据皆为当时传本中之善本。北宋大徐本出,除小徐本,清代依来本刊刻者有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初刻本、藤花榭本和了少山仿刻宋监本,可校正后传《说文》之误者颇多,因此我们对它进行考证,以备之用。 关键词:历史:流传:版本。 一《说文解字》的源流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汝南郡召陵县(今河南涂河市国城县)人。曾任郡功曹、太尉府南阁祭酒等职,并曾在东汉皇家图书馆东观校书。《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除《说文解字》外,许慎还著有《五经异义})、《孝经孔氏古文说》和《淮南子注》等,今皆亡佚。 《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型,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展示汉字形音义必然联系的文字学著作。其重要特点是解释了字形构造的缘由,反映了汉字形义的相互依存关系。《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说文》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说文》9353个正篆都是被训释字,其中很多字还做过训释字。我们如果把这些做训释字的资料都抄录在正篆的书头上,可以互相参照,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正篆的意义。 《说文》说解文字的一般格式是:首先解释字义,其次分析字形结构,然后根据情况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引经作为书证,用“读若”标音,等等。对于部首,都要标明“凡某之属皆从某”这样一句话,而对于部首所辖的字都要标明“从某”来呼应。“从”表示在形体上和意义上的从属关系。因为《说文》只解释字的本义,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列举一个义项,如果有必要说明另外的意义,则用“一曰”表示。总之大致说来,说解的次序是先解释字义,再分析字形,然后用说明形声字声旁及譬况读音的方法说明字音。 《说文解字》的编纂体例:《说文》用四个字告诉读者,这部书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它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其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对于文字部分,我们知道《说文》中的文字是小篆。许慎之所以把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的对象,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是小篆是一种经过系统整理的文字,是“书同文”的产物,它比籀文和古文都规范、完备:二是有些字在籀文基础上稍加简化:三是小篆和出土的石刻儒家经典中的古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