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利比亚战争的相关影响及启示

利比亚战争的相关影响及启示

利比亚战争的相关影响及启示
利比亚战争的相关影响及启示

利比亚战争的相关影响及启示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

【内容提要】持续 6 个多月的利比亚战争是冷战后西方干预非洲内部事务的最新案例,其产生的影响和相关启示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1. 利比亚战争反映出西方干预弱小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新模式,是当前全球力量由西向东转移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2. 非洲国家担忧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可能会借利比亚战争借尸还魂,对非洲的自主外交和一体化进程构成冲击; 3. 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有可能出现“向北看”和“向东看”,而不再是卡扎菲时代的“向南看”; 4. 围绕利比亚战后重建的大国利益博弈,再次暴露出国际关系中“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迄今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的严峻现实; 5. 利比亚战争造成的武器大量扩散还客观上使得恐怖主义在非洲趁势蔓延,这不仅使非洲的和平与安全成为利比亚战争负效应的牺牲品,而且还使美国借机进一步加强其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6. 对西方借利比亚战争挤压中国在非洲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的动机不可不察。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也应该在利比亚战后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利比亚战争干预模式利益博弈中国战后重建作用

2011 年8 月底,呈胶着状态长达6 个月的利比亚战事出现了重大变化。随着反政府武装顺利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并占领卡扎菲的军政枢纽阿齐齐亚兵营,执政长达42 年的卡扎菲强人政权随即崩溃瓦解。10 月20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 简称“过渡委”) 二号人物,执行委员会主席( 相当于总理) 贾布里勒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卡扎菲在当天执政当局武装攻占苏尔特的战斗中被抓获,随后因伤重不治身亡,这一消息随后得到证实。利比亚历史上的卡扎菲时代已经不可挽回地成为了过去式。那么,卡扎菲政权的倒台和半年之久的利比亚战争说明了什么,对非洲安全局势产生了何种影响? 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以及利战后重建中又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一、利比亚战争反映出西方干预弱小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新模式,是当前全球力量由西向东转移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利比亚战争在当今国际关系史上写下的绝不仅仅是个别独裁者被内外联合武力推翻,而是一种新的国际干预模式的问世。事实上,从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再到科索沃战争,西方国家在“保护的责任”以及“人道主义干预”的旗号下,正通过一次次的实战摸索和创出一个新的干预模式,即以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动荡为机遇、以支持反政府武装为掩护、以联合国决议为幌子、以空中轰炸为手段、以“保护平民”为道德借口,实现推翻一国政府的目标。

这一模式在操作层面上一般要经过“三步曲”,第一步是妖魔化拟打击的国家,指责该国政权及其领导人已经“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 第二步是最大程度地在国际上孤立拟打击的国家,特别是拉拢该国所属的地区集团的主要国家,并谋求在联合国通过制裁进而是授权军事打击的决议; 第三步则是组织所谓的“志愿者联盟”力量部署并实施军事打击,实行政权更迭。目前,西方已经在伊拉克、前南斯拉夫、科索沃以及利比亚试用了这一模式,而且可以继续适用这一模式的备选国家名单还很长。用北约前任秘书长克拉克( Wesley Clark) 将军的话来说,早在2001 年11 月,当他与美国五角大楼的一名高级官员闲聊时,该官员就声称,现在美国打击伊拉克仅仅是个开始,今后还会打击叙利亚、黎巴嫩、利比亚、伊朗、索马里和苏丹等等。①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及南非等“金砖国家”力量的增强,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活动中权重的增加,西方国家自感其过去在世界经济中的独霸地位已不可能延续,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还需要新兴国家出手相救。因此,在不得已让出一些国际经济事务的控制权的同时( 如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所占的份额和投票权近年来已不断增加,G20 已取代G8 成为商讨国际经济问题的新平台) ,

西方八国集团仍牢牢把握其在世界政治、外交和军事、安全领域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并伺机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其政治、外交及军事手段把中国等新兴国家好不容易获取的经济利益加以遏制甚至剥夺。所以,无怪乎法国总统萨科齐于2011 年 5 月在法国多维尔主持召开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时( 当时利比亚战争呈僵局状态) 曾说,本次会议将不讨论世界经济和金融问题,这些问题将留给20 国集团会议来讨论。这次G8 会议主要讨论政治理念、价值观和外交原则等问题。更耐人寻味的是,此次G8 会议也一反常态,没有邀请“金砖国家”参加对话会议。看来,在讨论“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理念”问题时,法国总统萨科齐还的确是“内外有别”的。

二、非洲国家担忧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可能会借利比亚战争借尸还魂,对非洲的自主外交和一体化进程构成冲击。

非洲联盟( 简称非盟) 在利比亚战争中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相对中立到反对的过程。今年 3 月初,在有关是否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联合国安理会1973 号决议表决中,考虑到阿拉伯联盟( 简称阿盟) 在该决议中的积极推动,中国和俄罗斯、德国一道投了弃权票( 作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南非当时则投的是赞成票) 。其后,随着北约对利比亚轰炸的猛烈展开以及目标从“保护平民安全”转向“政权更迭”,非盟对这种过度使用联合国授权的行为转持强烈反对立场。非盟不仅很快提出了包括保护平民和结束敌对行动、启动不同政党间对话和政治改革、设立过渡期等内容在内的政治解决利比亚危机的路线图倡议,而且南非总统祖马本人还不辞劳苦地几度亲赴利比亚,与交战双方会谈。另外,在利比亚“过渡委”武装8 月底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后,非盟在较长的时间内并未给予其外交承认。而且,8月24 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利比亚问题的会议上,南非最初还以“非盟尚未承认反对派合法性”为由反对解冻卡扎菲政权的15 亿美元资金为反对派所用。同日,包括南非前总统姆贝基、南非前情报部长龙尼·卡斯里尔斯、南非外交部前副部长阿齐兹·帕哈德、诗人兼作家瓦利·塞罗等知名人士在内的南非200 多位精英在约翰内斯堡联合签署公开信,警告西方国家不应绕开非盟而干预非洲事务,认为非洲有被重新殖民的危险。①来自南非的愤怒其实体现了非洲大陆的总体情绪和感觉。4 月中旬,笔者在布隆迪、刚果( 金) 、肯尼亚等非洲国家考察时,曾就北约轰炸利比亚一事询问上述国家知识界、政界以及非政府组织人士的意见,比较普遍的看法是: 虽然大家在理性上不喜欢卡扎菲及其政权的个人及集权统治,但在感性上也不能接受北约对一个非洲主权国家的狂轰滥炸,同时担心殖民主义有重返非洲的危险。

另外,非盟之所以迟至9 月下旬才承认利“过渡委”的合法性( 但又埋下伏笔,要等利“过渡委”组建好具有包容性的过渡政府后才能重新拥有在非盟中的成员国席位) ,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担忧在利比亚的黑非洲人的安全以及种族主义的沉渣泛起对非洲人的整体意识以及非洲一体化进程的冲击。利“过渡委”武装8 月底攻入的黎波里后,曾以抓捕卡扎菲雇佣军的名义大肆逮捕黑非洲人,致使利比亚监狱内的黑人囚犯数字猛增。据利“过渡委”官员自己估计,在9 月初两周的时间内就有大约5000名黑非洲人遭拘押。被逮捕的黑人与利比亚阿拉伯人的比例大约为10: 1。据说,如果被抓的是利比亚阿拉伯人,只要被抓者同意不再反对利“过渡委”就会获得释放,而黑人则继续被逮捕并被送进监狱,其中既有16 岁的小青年,也有62 岁的老头等等。事实上,这些被抓的人至少半数以上并未打过仗,根本不是卡扎菲的雇佣军,而是普通的劳工而已。②据估计,在利比亚大约有150万非洲黑人移民( 不少人早已取得利比亚国籍) ,其中多数人为从事石油、建筑、农业以及服务部门等的低薪劳动者。战前,这支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低薪劳动大军是利比亚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战争爆发后,许多黑人因无法返回故土而被迫滞留利比亚。

利比亚战争爆发后,有关卡扎菲花钱雇佣黑人雇佣军来为他冲锋陷阵的传闻满天飞。有情报显示,卡扎菲在战争初期也的确花钱从黑非洲邻国乍得、尼日尔等地招募了几百至上千

人左右的雇佣军来为他打仗。但在首都的黎波里被反对派攻占后,这些雇佣军要么追随卡扎菲的其他旧部去了苏尔特或者塞卜哈,要么脱下军装自散逃亡,实际仍在的黎波里的雇佣军恐怕已经少而又少了。不管怎样,以抓捕卡扎菲雇佣军的名义大肆逮捕和虐待黑非洲人既有些“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味道,更使人担忧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如何能够走向民主、自由、稳定和充分尊重法治精神,而不是陷入“种族主义”的泥潭。对此,英国《卫报》刊登的一篇题为“利比亚绚丽的革命已经因种族主义而蒙羞”的文章已经明确敲响了这一警钟。③国际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以及国际特赦组织也均发出警告,认为目前利比亚的非洲移民和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移民,都身处危险之中。

三、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有可能出现

“向北看”和“向东看”,而不再是卡扎菲时代的“向南看”。

由于利“过渡委”扳倒卡扎菲政权主要依靠的是北约国家以及阿联酋、卡塔尔等阿盟国家,因此其上台后自然会与这些国家继续保持密切的关系,其外交政策走向因此极可能呈现“向北看”( 指北约国家) 和“向东看”( 指的是东部的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和阿盟,而非中国等东方国家) ,而不再是卡扎菲时代的“向南看”( 指推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体化以及非洲合众国的建立) 。另外,由于对利比亚战争的不同态度,阿盟与非盟这两个地区组织之间也已出现了为争夺对北非地区的影响力而渐行渐远的迹象。

作为北非的一个阿拉伯国家,利比亚自然同时是阿盟和非盟的成员国。卡扎菲在他执政的大部分时间原本是致力于阿拉伯国家的统一和团结,但因他在政策上的莽撞、冒进( 对外强行推行泛阿拉伯主义和输出革命) 以及他性格中狂热和随意的一面和对其他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不留颜面和口无遮拦的“抨击”,使得卡扎菲本人和利比亚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日渐疏远。利比亚战争中具有历史性讽刺意味的一幕是,一直幻想成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卡扎菲结果成为阿盟抛弃的对象。2011 年 2 月当利比亚危机爆发时,阿盟暂停了利比亚参加阿盟及其所有附属机构会议的资格并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在利设立“禁飞区”的决议案。阿联酋、卡塔尔等多个阿盟成员国甚至直接参与了对卡扎菲的空袭行动。8 月28 日凌晨,当利反对派刚刚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后不久,阿盟即刻发表声明,同意恢复自 2 月以来暂停的利比亚在阿盟的成员资格,由利“过渡委”派员担任驻阿盟代表。

和阿盟旗帜鲜明支持反对派的立场不同,非盟在利比亚问题上则相当纠结。由于卡扎菲在其执政的最近二十年里已经把目光转向了利比亚的南面,开始醉心于非洲一体化和建立“非洲合众国”,并对周边的黑非洲邻国慷慨提供援助,许多黑非洲国家都从卡扎菲的“向南看”政策中获益匪浅。而如今,利比亚反对派之所以能够赶走卡扎菲,靠的是北约的支持和卡塔尔等海湾富国的撑腰,非洲国家因此担心利反对派上台后也必定会采取亲西方、亲海湾国家,而疏远非洲的政策,这将给非洲的地缘政治、非洲一体化的追求以及非洲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 卡扎菲的投资遍布非洲25 个国家。利比亚还是非洲发展银行的主要持股股东。另外,在利比亚大约有150 万非洲黑人移民,其中多数人为从事石油、建筑、农业以及服务部门等的低薪劳动者。如尼日尔就有20 万劳工在利比亚,侨汇收入是这些相邻黑非洲国家的主要外汇来源之一) 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另外,利“过渡委”武装以抓捕卡扎菲雇佣军的名义大肆逮捕黑非洲人,这一“种族主义”的序幕不仅加深了非盟的忧虑,也使人有理由担忧未来利比亚与非盟以及黑非洲邻国的关系。更进一步说,阿盟和非盟的关系也在经受利比亚战争所带来的新考验。

四、围绕利比亚战后重建的大国利益博弈,再次暴露出国际关系中“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迄今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的严峻现实。

随着卡扎菲强人政权的倒台和卡扎菲本人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利比亚战场上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但围绕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未来发展主导权的争夺以及利益分配的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则已经早早打响。

在围绕利比亚问题的大国和国家集团博弈中,法国以及北约作为利比亚反对派的坚定支持者自然不甘心战后利比亚发展的主导权旁落。在利比亚战事中冲锋在前并率先承认利“过渡委”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不仅在利“过渡委”武装攻入的黎波里后的第一时间邀请利“过渡委”主席贾利勒访问巴黎,而且还分别致电各国领导人筹划召集了9 月1日在巴黎召开的名为“利比亚之友”的有关利比亚战后重建的国际会议。此外,我们还看到贾布里勒出现在意大利罗马,据悉,意大利能源巨头埃尼公司已经率先与利“过渡委”签订了第一单石油合同。此前对“空袭”投弃权票并且未参加北约军事行动的德国也赶紧向利“过渡委”示好,紧急提供了 1 亿欧元的援助。俄罗斯则在9 月1日巴黎会议召开的前夕宣布承认利“过渡委”的合法性,并在次日邀请利“过渡委”主席贾利勒访问莫斯科,明确提出,希望战前两国间签署的条约和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义务继续有效并得到履行,同时探讨新的石油等资源的合作开发。9 月15 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卡梅伦还联袂访问利比亚,成为“后卡扎菲时代”最先访问这个北非国家的外国元首。

在纷纷登场的各种“紧急会议”和访问中,如何在战后利比亚丰厚的石油资源开发以及巨大的战后重建订单中多分到一些份额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利比亚石油储量估计约430 亿桶,居非洲首位。北约空袭前原油每日产量约160 万桶,虽仅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约2%,却属全球少数的高质量低硫轻质原油。作为欧洲最重要的油气来源国之一,利比亚石油产量的88% 出口到了欧洲,其中出口意大利的占出口总量的28%,法国占15%、德国和西班牙各约占10%。战前,意大利是在利比亚拥有最多石油开采与生产份额的西方国家。对此,自认为对利比亚反对派的胜利立有汗马功劳的法国自然不会太买账。有报道说,利反对派曾以石油利益换取法国的支持,承诺战后法国可以控制利比亚35% 的石油生产。法国外长阿兰·朱佩也不加掩饰地把法国介入利比亚军事冲突称作是“对未来的投资”。①有“投资”就必然要着眼于“回报”。可以预计的是,不仅欧洲国家与美国之间,即使是参战的法国与意大利,甚至包括与阿拉伯国家卡塔尔之间都将有一场争夺利比亚石油开采权益的博弈。

除了石油蛋糕的分割以及对将以万亿美元计的重建订单的争夺以外,主导利比亚未来政治发展方向并将其纳入由法国总统萨科齐早在2008 年就倡议成立的“环地中海经济圈”( “不识时务”的卡扎菲过去拒绝加入这一机制) 则是法国等北约国家更远的战略谋划。这个计划要求建立一个包括地中海南岸埃及、突尼斯等北非国家以及地中海东岸以色列、叙利亚、卡塔尔等中东地区国家的“经济圈”,这一举措不仅可以为欧洲的战略安全建立缓冲区,而且有利于其经济版图的扩张,增强法国、欧盟及北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而从美国方面来看,虽然其在利比亚的石油权重并不大( 美国仅有1% 的石油是从利比亚进口的) ,但因其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也花费了近10 亿美元,因此美国也绝不甘心在这场利比亚战后利益的分割中充当看客,一些美国的石油公司如康菲石油公司、马拉松石油公司等也摩拳擦掌地希望进入利比亚。另外,与其欧洲盟国所不同的是,作为拥有全球利益的超级大国,美国还从全球反恐战略以及利比亚未来发展对此轮中东北非国家动荡角度以及未来该地区格局演变等深层次的影响等方面来“掂量”利比亚的份量。美国是否打算把其成立多年却在非洲始终找不着落脚点的“非洲司令部”最终安顿在利比亚已成为人们观察的另一个焦点。

五、利比亚战争造成的武器大量扩散还客观上使得恐怖主义在非洲趁势蔓延,这不仅使非洲的和平与安全成为利比亚战争负效应的牺牲品,而且还使美国借机进一步加强其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当利比亚人以及国际社会开始将注意力放到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的发展时,8 月26日先后发生在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以及利比亚邻国阿尔及利亚的两声巨大爆炸让我们不得不在利“过渡委”和北约的庆祝声中冷静观察一下这场利比亚战争带来的负面效应。

8 月26 日,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的联合国大楼遭自杀性恐怖汽车炸弹袭击,造成18 人死亡和多人受伤。马上认领袭击案的是有着“尼日利亚的塔利班”之称的尼日利亚极端伊斯兰军事组织“博科圣地”( Boko Haram,当地豪萨语,意为“西方教育的罪恶”) 。这还是该组织自2004 年成立以来第一次把国际组织( 更不要说是联合国) 当成它的袭击目标。同日,阿尔及利亚提帕萨省一家军校也发生两起自杀式炸弹袭击,而且同样致18 人死亡。

毫无疑问,这两起爆炸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不能说与利比亚战争毫无关联。长达6个月的利比亚战争造成了大量武器的流散。姑且不论卡扎菲数次打开军火库武装平民,传闻还有10 吨芥子毒气、几百枚“飞毛腿”导弹等堪称“中等规模”的“致命杀伤性武器”行踪不定。考虑到此次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爆炸案的制造者“博科圣地”已出现了与“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 该组织以非洲萨赫勒地区为大本营,恐怖活动范围过去主要涵盖阿尔及利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尔等四国) 联手的趋势,一旦该组织向撒哈拉沙漠以南纵深发展,这对非洲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将构成严峻的挑战。无怪乎就连美国负责非洲军事事务的指挥官卡特·哈姆将军也担忧,北非“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索马里“青年党”和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这三大非洲伊斯兰激进组织已经开始合作,( 这不仅对非洲) 而且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均构成了威胁。①

在打击恐怖主义的旗号下,美国在利比亚战争之后加大了在非洲的军事介入。9月14 日,美国以“为重开美在利比亚使馆评估安全环境”为由向利比亚派出了 4 名美国军人( 后来又很快增加到十几人) ,美国大兵的战靴终于踏上了利比亚的国土。9 月20 日,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网站报道称,“为打击中东和非洲之间地区日益膨胀的恐怖势力,美国正在该地区秘密加速无人机基地的部署”。据报道,此次部署无人机的在建基地共有 4 处,将分别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非洲岛国塞舌尔、位于红海与亚丁湾交界处的吉布提以及阿拉伯半岛。另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爆料称,其实美国早在2009 年就在塞舌尔部署了“捕食者”MQ -9 无人机,而且美国及塞舌尔官方均曾确认这一事实。②10 月中旬,美国总统奥巴马又下令向乌干达、南苏丹、中非共和国和刚果( 金) 等非洲国家派遣约100 名美国特种部队,协助上述国家打击乌干达反政府武装“圣灵抵抗军”。③

六、对西方借利比亚战争挤压中国在非洲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的动机不可不察。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也应该在利比亚战后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虽然利比亚战争爆发之后,北约等西方国家和组织一直打着“保护平民”、“人道主义干预”以及“支持利比亚人民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等漂亮的旗号进行干预,但其背后却隐含着争夺利比亚石油资源、扩大其在北非乃至非洲地区的影响,特别是借机挤压中国在非洲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的战略企图。对此,美国有高官甚至在公开讲话中已不加掩饰地挑明。如曾任里根政府财政

部助理部长、现任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和国际研究政治经济中心教授的保罗·克雷格·罗伯茨( Paul Craig Roberts) 在今年 4 月16日接受伊朗英语电视频道“新闻电视台”( Press TV) 采访时就直言不讳地承认,美国中央情报局已经卷入了利比亚战争中( 支持利反对派) 。他认为,美国卷入利比亚战争有三个理由: 第一是因为中国在利比亚拥有广泛的能源投资和基建投资并已将非洲视为未来能源的来源地,因此美国此举实质上是想把中国踢出地中海; 第二是美国希望通过组建“美国非洲司令部”来与中国抗衡,但卡扎菲却拒绝加入。因此这次美国要借机把卡扎菲拉下马; 第三是利比亚控制着地中海部分海岸,但这些海岸并不受美国左右。①

卡扎菲政权倒台后,9 月初,一些西方媒体以及利“过渡委”的某些官员曾放话称,“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要依据各国以往对“过渡委”的支持程度来给予不同的回报。甚至有媒体断言,中国是利比亚战争后的“输家”,中国会从利比亚的战后重建中“出局”,

等等。其实,这样的言论不仅反映出政治和外交上的短视和不成熟,而且也从根本上不利于利比亚战后的恢复和发展。只有不徇政治私利,才有利于利比亚今后迈上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并充分享有主权的发展道路。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也应该在利比亚战后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中国已捋顺与卡扎菲之后利比亚执政当局的政治关系,为中国参与利比亚战后重建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9 月12 日,中国正式承认利比亚“过渡委”为利比亚执政当局和利比亚人民的合法代表。“过渡委”则表示,将坚定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切实遵守双方此前签署的各项条约和协议。战前,中国公司在利比亚的业务领域主要是修路架桥、房地产开发以及通讯业等基础设施领域。据悉,中国共计75 家企业,包括中国铁建、中国建筑、葛洲坝集团、中国中冶等13 家央企在利比亚共有大型投资项目50 个,涉及合同金额188 亿美元( 约合1200 亿元人民币) ,从业中方人员达 3. 5万人。战争爆发后,不仅中方从业人员全部撤回,上述在建项目也被迫停工。毫无疑问,利比亚局势的稳定以及中利关系的正常发展将保证上述合同与项目得以恢复和继续进行,从而减少并挽回中利双方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这些民生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完成将切实改善利比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战后民心的稳定和其他各领域重建工作的展开。

其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以积极协助推动联合国主导的利比亚战后重建进程。联合国主导利比亚战后重建的原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9 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利比亚问题的第2009 号决议,决定设立联合国利比亚支助特派团,支持利比亚战后的政治平稳过渡和重建进程,为期 3 个月。其主要任务包括帮助恢复公共安全和秩序,促进法治; 开展包容各方的政治对话、促进民族和解; 着手开展制宪和选举工作以及启动经济复苏计划等等。目前,联合国秘书长新任命的利比亚问题特使已经率团抵达利比亚,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团队和工程技术人员也在利比亚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救助工作。中国近年来积极参加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共派出3000 多名维和人员参加了12 项维和行动,现仍有1100 多名官兵活跃在非洲8 个维和区。中国维和官兵不仅在维持和平和冲突后重建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屡次获得联合国有关方面的最高褒奖。毫无疑问,这些宝贵的经验有助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的利战后重建工作。

最后,中国还可拓展重建参与领域,尝试参加利比亚战后在安全、政治、金融以及教育等领域的重建工作。一方面,在公平、公开化和透明化的招投标过程中,中国公司以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经验、资金、人力资源等优势,可以在利战后的基础设施重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包括继续执行战前已有的合同和新增的合同) 。另一方面,在安全、政治、金融以及教育领域,中国亦可参与利比亚军队、警察重建过程中的培训工作,公务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培训、物质保障工作,未来宪法的制定以及选举过程中的选举观察和国家治理经验交流等等。利比亚“过渡委”最近提出对中国金融援助的期待,中资银行因此也可与利比亚银行讨论融资和参股方面的合作可能性。另外,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教育部门正风风火火地制定新教材,为开学做准备,中方也可为其提供一些教具和文具,帮助其印制新教材。总之,“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不仅需要建立一个包容性的过渡政府来凝聚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实现国家的平稳转型与过渡,更需要包容和开放的国际合作和外交政策,以尽快推进其战后重建进程,造福人民。

以利比亚战争为例,谈谈你对新干涉主义的理解

以利比亚战争为例,谈谈你对新干涉主义的理解 摘要:利比亚战争,是以北约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的一次武装侵略,在这次局部战争中,显示出了“新干涉主义”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干涉主义人权民主利比亚和平 新干涉主义,指的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以科索沃危机为契机,新干涉主义正在西方乃至全球日渐抬头。它作为一种处理国际问题的模式,日益显示出对国际关系的危害。而且在美国及其盟国的推动下,新干涉主义在理论上日渐完备,在行动上日渐机制化、制度化、模式化。 2011年3月19日,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发动了名为“奥德赛黎明”的军事打击,以武力方式推翻了卡扎菲政权。这场战争成为西方国家强行武力介入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一个新“范例”,“新干涉主义”成为笼罩在国际关系中挥之不去的一块阴云。 新干涉主义的有两大理论支点: 其一是“人权高于主权论”。新干涉主义在人权和主权关系上大做文章,提出什么“人权高于主权”“主权有限论”“主权过时论”“人权无国界”,大力鼓吹所谓“人权外交”和“道德贸易”。这一次的利比亚战争,从一开始,西方社会,尤其是西方媒体,就极力凸显卡扎菲的独裁统治,在国内犯下了一系列反人类的有违人权、道德的罪行,为其下一步武力出兵,寻找法理依据。 其二是“捍卫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公开宣扬什么人道主义、民主与法治是西方共同的价值观,维护西方价值观与“被压迫民族”权利符合西方战略利益。这次的利比亚战争,北约国家从一开始就是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干涉利比亚内政,表面上看是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实际上是暗度陈仓,以此为掩护,向利比亚反对派提供大量的武器等军事支持。 最近,在西亚北非地区相继发生的所谓“阿拉伯之春”造成了这个地区一些国家的政治动荡,西方则借机鼓吹“民主化”,目的是将这些国家纳入自己所设置的所谓的“民主化”轨道。利比亚爆发社会动荡伊始,西方舆论便立即认定这

出大事 中国驻利比亚使馆突然宣布紧急撤侨

记者28日从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获悉,使馆当天发布安全提醒,提醒中国公民不要前往利比亚,并提醒在利比亚中国公民及早撤出。 使馆安全提醒说,利比亚战乱持续,多地有武装冲突,并向油田、港口等重要设施蔓延。大使馆提醒中国公民不要前往利比亚,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也应及早撤出。 自今年7月13日利比亚冲突升级以来,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多次发布安全提醒,要求在利中国公民尽快撤离。1000多名在利中国公民在使馆积极协助下顺利撤离。 中国在利比亚的撤侨行动标志着一个深远的转变。它让中国达到美国、英国以及其它发达国家的水平,可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保护本国公民。 但它同样是一个证据,证明随着中国更深地卷入遥远(而且有时是不稳定)国度的事务,中国置身事外的能力正逐渐下降。 长期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专家一直对于不断增多的海外中国公民的脆弱感到担忧。2007年,16名中国石油工人在尼日利亚遭到绑架,9名被埃塞俄比亚叛军杀害。此前,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之后,中国政府曾紧张地关注局势发展,当时瑞典等国家的政府因营救行动而受到批评。在那场危机中,中国派出了一艘货船,而美国出动了第七舰队。

利比亚的事件确实证明了中国的远程行动能力。但同样,它们似乎也表明中国正受到各种事件的冲击。 除了军事因素的问题,还有另一个重要新闻恐怕也是中国这次突然撤侨的原因之一。 利比亚:H5N1禽流感疫情 利比亚卫生部长礼达12月27日发表声明说,该国发生H5N1禽流感疫情,已导致4人死亡,其中3人死于首都的黎波里,另外一人死于东部靠近埃及边界的托布鲁克市。在托布鲁克医疗中心,目前还有一名疑似H5N1禽流感患者接受观察治疗。 解放军援利比亚医疗队收治首例埃博拉确诊患者 当地时间12月23日,笔者在利比里亚中国埃博拉诊疗中心获悉,在我军援利医疗队收治的留观者中,出现1例埃博拉病毒检测阳性患者。这是自12月5 日该诊疗中心开诊接收病人以来,出现的首例埃博拉确诊患者。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摘要】以美军的新军事变革为背景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情况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对我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战争军事变革我军信息化建设一、前言 过去12年间,美军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一战争,三场战争前后递进,不断创新,不仅验证了新军事变革的阶段性成果,而且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一步步逼近。在三场战争的基础上,美军又于今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特点是:依托C4ISR系统,验证网络中心战理论; 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精确闪击战、快速决定性作战; 依托数字化改造后的新型地面作战力量,验证信息化战争中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和越点突袭的新战法,同时确认地面部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看,伊拉克战争实践并检验了“先发制人”战略和“震慑”理论,把作战理论和战法聚焦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四个方面,从而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确定了新的模式。 二、伊拉克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

新军事变革的技术支撑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新军事变革的关键是系统集成、技术融合,新军事变革的最终实现是军事理论、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的全面革命。没有武器装备的数字化就没有信息化,没有作战空间的网络化就没有一体化,没有信息化和一体化也就没有信息化战争。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是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要素。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基础在于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和作战空间的网络化。 1. C4ISR系统的作战运用 武器装备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础和支柱,没有信息化武器装备,就不可能打赢信息化战争,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建设信息化战场,主要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C4ISR)系统的建设,其主要功能是信息获取、处理、传递、指挥和控制,主要作用是粘合剂和力量倍增器,其核心是构建信息化作战体系,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一体化作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全球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C4ISR系统的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和实时化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区分概念。 发现目标就意味着打击目标,而打击目标就意味着摧毁目标。因此,及时准确地发现目标,是精确打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发现目标,主要由侦察监视和预警系统实现。美军的侦察、监视和预警体系非常健全,基本覆盖了所有维度、所有空间、所有频段。对地面目标的侦察、监视和定位,主要是依靠空天一体的C4ISR系统。电了信息装备在作战中的运用效能,主要是看信息化和一体化程度的强弱。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浅析利比亚事件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浅析利比亚战争的原因 市营(1)班庄倩2010125122 【摘要】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对于“社会基本矛盾”这一基本概念的解释与阐述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外国的剥削实施,分析和阐述了此前利比亚战争的内因和外因。认为分别是由其内部的阶级矛盾,以及外部对于其国家资源的虎视眈眈这两个原因而形成了这场战争。 【关键词】利比亚战争社会根本矛盾资本主义 一、事件简介 由于内部的动乱和外部资本主义势力对于利本身的资源窥视已久,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0:45,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 二、内因分析 众所周知,作为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报告,2010 年利比亚的石油产业占其出口额的95%,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利亚的人均GDP 达到了将近一万五千美元,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中并不低,但由于缺乏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利比亚的失业率达到了近30%。由此可见,利比亚最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便是失业率高。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1利比亚石油业的如此发达以及与之相较的其他行业的落后;高GDP以及低就业率的反差,使得其本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产生了极大的矛盾,高失业率不但影响消费,还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公、群体事件、以及对国家和公共事务的信心丧失,使社会产生了动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意义上来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 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第11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利比亚撤侨行动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2011年第4期上半月·总第479期学习月刊2月16日以来,北非国家利比亚爆发的骚乱和流 血冲突不断升级,外国侨民争相逃离这块动荡之 地。为保护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政府果断决定 撤侨。从2月22日至3月5日短短240小时内,中国 海、陆、空联动,撤出在利的35860名华侨并接回国 内,这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在 此次众多国家纷纷撤侨的“大竞赛”中,中国以其行动 之快、规模之大、效率之高和责任心之强赢得了国际 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多国媒体纷纷称赞中国。从 这些赞扬声和他国待撤侨民那投向华侨的羡慕眼神 中,我们不仅读出了中国国力的强大,也读出了中国 软实力的提升。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约 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以来,该理论迅速受到世界各 国政要和学者的重视。所谓软实力,就是能够吸引其他 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能力。它不同于军事或者经 济等硬实力手段是通过威胁或引诱来改变他人的行 为,它是一种吸引人的力量,其核心本质在于价值观的 认同。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软实力的作用,我国在相当一 段时间内是世界软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老子认为“天 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孔子强调“以德服人”,孙 子提出“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在 处理国际关系时,中国主张“德化”,不恃强凌弱,以先 进的文化、强大的国力树立国家形象。但近代以来,由 于中国的落伍和西方文明的侵蚀,中国的软实力损耗 殆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软实力出现上升态势,不 过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中国更 多精力用于经济等硬实力建设,对软实力建设关注相 对不够。一般认为,国家实力增强的基本路径是,硬实 力先上升,软实力提升随其后,但到了一定期间,软实 力必然成为制约硬实力及国家总体实力发展的重要因 素。伴随着中国硬实力的不断增强,这种制约性时隐时 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愈发明显。鉴于此,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软实力建设问题。国际政治的现实表明,硬实力和软实力有时相互扶持,有时相互干扰。怎样把中国日益强大的硬实力成功转化为软实力而不是损害它,对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这几年,中国高标准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等大型国际盛会,在世界各地兴建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等等,都是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软实力的有益尝试。这次撤侨行动也是如此。在这次行动中,中国政府共派出91架次民航包机、12架次军机,5艘货轮、1艘护卫舰,租用35架次外国包机、11艘次外籍邮轮和100余班次客车,为中国开创了多个“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第一次海陆空联动立体撤侨,第一次派遣军舰军机参与撤侨,第一次在撤离中动员众多友好国家协助撤侨。中国完美的撤侨行动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国力的强大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以前只有美英等发达国家能够做到大规模撤侨,而现在中国也能够做到且做得更好。英国《金融时报》3月4日刊发评论,中国在利比亚的撤侨行动标志着一个意义深远的变迁,即中国已达到与美、英等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位置上,也有能力保护其远离祖国的公民。在信息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各国政府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并将风险控制到最小范围,是各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考验着各国政府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智慧和魄力,也直接影响到该国的软实力。约瑟夫·奈就认为,政府在国内外的政策是软实力的一个主要潜在来源,它既可能增强也可能减损国家的软实力。如果内政外交显得虚伪、傲慢、一意孤行,或是基于狭隘的国家利益来施政策,都会损害软实力。如2005年,美国政府由于在应对“卡特里娜”飓风时行动迟缓、救灾不力而导致灾区出现无政府状态和抢劫、强奸等恶劣事件,受到了新奥尔良市灾 ●马千里利比亚撤侨行动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为软实力能力助推软实力提升特别关注 T E B I E G U A N Z H U 31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启示与思考讲稿 伊拉克战争以来,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最后评价众说不一,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各个国家都从这场战争中总结出不少的经验和启示,也吸取了不少的教训,现在由我为大家介绍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这次交流包括伊战进程、胜负评定、军事理论和思考启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伊战进程: 1、战争开始,美英联军从2阶段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2、僵持阶段 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

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 3、转折阶段 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2003年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美国坦克开进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 4、收尾阶段 美军2003年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据美国官方公布,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美军人数为128人,其中110人阵亡,18人死于事故。英军士兵死亡31人。战争消耗了美国大约200亿美元。2003年3月美国开打伊拉克战争,迄今共有4400名美军阵亡。美国总统奥巴马21日在白宫宣布,将于今年12月31日前撤回全部驻伊拉克美军,正式终结持续近9年时间的伊拉克战争。 美国总统奥巴马12月14日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军事基地发表讲演说伊拉克战争正在结束。 二、胜负评定

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

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 学院:农学院 学号:20094011323 姓名:陈新

阿富汗战争在历史上有两次,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1979 年,是指1979 年12 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 年的战争。这次入侵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2001 年,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为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著反恐战争的开始。联军官方指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盖达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 美国发动的以9-11事件为直接导因的阿富汗战争,既是一场反恐怖战争,也是一场由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长期互存偏见而引发的一定范围的文明冲突; 恐怖与反恐怖只是其 表现形式。美俄等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积极合作实际是出于反恐怖的共同需要所促生的策略之举,它并未使相互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全面化解,所谓“后冷战” 结束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阿富汗战争中有限的国际合作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多年来所奉行的单边主义,但它将使美国今后在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选择问题上更为实用和灵活,分别或合并使用二者。阿富汗战争也将使反恐怖及其国际意义成为美国今后推行新干涉主义的新的“正当理由”。 9 ? 11事件的发生使全球反恐怖问题备受关注,人们的目光也为随之而来的阿富汗战争 所吸引。随着塔利班政权的垮台和阿富汗临时政府的成立,阿富汗战争已进入尾声,但人们对反恐怖问题和这场战争的议论并未结束,它的影响似乎才刚刚开始。阿富汗战争究竟是否是 文明的冲突,是否意味着后冷战时代的结束和单边主义的抛弃,可谓见仁见智。 一、阿富汗战争是以反恐怖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明的冲突 阿富汗战争的直接起因是9 -11事件,因而阿富汗战争作为一种对恐怖分子的报复行动,无疑是一场反恐怖战争。但它在事实上又不仅仅是一场反恐怖战争,而且是由不同文明之间 的相互偏见引发的以恐怖与反恐怖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明的冲突。自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问 题后,人们对亨氏的观点褒贬不一。9 ? 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爆发后,文明的冲突问题被再次 提起,甚至亨廷顿本人也站出来就此发表看法。不少人认为,9 ? 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虽发 生在个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但还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国际反恐力量对恐怖分子的打击。其主要理由: 一是亨廷顿本人不认为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他也希望不要把反恐战争扩大成文明的冲突。 二、是9 ? 11事件发生后,在准备反恐战争的过程中,布什三番五次讲战争不是针对阿富汗人民和全体穆斯林,而是针对恐怖分子,恐怖主义也不是穆斯林的信仰,美国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朋友。布什甚至还到一座清真寺去给穆斯林以安慰。 三、是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只是看到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侧面而忽视了更重要 的“融合” 的一面。所有这些的确都有一定道理,但真正理论起来,都难以否认阿富汗战争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首先,亨廷顿的言论并不等于事实本身,他不讲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是文明的冲突,并不表明战争本身的进程就不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他的讲话事实上也有其政治考虑,如果他明确承认这是文明的冲突,可能会在国际上引起某种混乱,从而给美国的反恐行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他不会不考虑国家利益的需要,更何况他并没有否认反恐战争发展为文明冲突的可能性,而是提醒人们存在这样的“危险” 和“可能” ,希望美国政府设法阻止。但愿望改变不了现实,控制战争进程。 其主要理由: 一是亨廷顿本人不认为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他也希望不要把反恐战争扩

思想汇报--利比亚撤侨感想

尊敬的党组织: 最近,党和政府撤退在利比亚人员的行动已经圆满结束,作为中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撤离海外同胞的行动,党的指挥坚定有力、安然有序,使我深受鼓舞,也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 首先,这次行动面临的形势复杂、任务艰巨,但是党和政府以高效率的动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确保了撤侨行动的顺利开展。在撤侨行动中,中国政府不仅租用外国邮轮、客船、客车、旅店等,还大量使用国内的客机和货船,甚至动用了军舰和运输机。雄厚的经济实力条件和物质实力条件,彰显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做支撑,那么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国家能力的坚强后盾。因此,要更加坚定不移的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国家发展了,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其次,这次撤侨行动的口号是“我们的目标是,一直到最后一位中国同胞安全撤离为止”向世界表达的是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对中国同胞生命价值至高无上的重视。党和政府在重重困难下的坚决和果敢,对撤侨行动的无偿性和彻底性,深刻反映出了党对人权的重视和保护,体现出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不仅深深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尊严,也感受到了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巨大的团结力和凝聚力,这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最后,这次撤侨行动的成功,体现出了中国模式的巨大威力。在这次行动中,政府全程主导和指挥,国务院统筹协调,使馆联动,军民协作,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无论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还是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的行为都及时有力、协调周密、立体高效,充分展现出党和政府巨大的国家能力,体现出中国的国家权威和体制优势,这是一些国家不可想象的。 这次成功的撤侨行动,回击了某些国家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恶意攻击,也给那些怀疑中国模式的人“上了一课”。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感到自豪;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感到骄傲! 汇报人:jqx 2011年3月18日

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

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 一、引言: 自战争产生以来,人类已经经历了游牧时期的徒手战争、农业时代的冷兵器战争,工业时代的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则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及战争实践发展到又一新阶段的产物。信息化战争是信息起主导作用的战争,是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它突破了传统有限战场的时空概念,可利用计算机兵不血刃的控制敌方的信息系统,在敌国民众中制造恐慌,所以,信息化战争将成为未来信息的主导。 二、下面将论述信息技术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的影响(一)信息技术使作战空间多维化 1.物理空间超大无限:阿富汗战争的作战规模虽远不及海湾战争和 科索沃战争,但其作战空间范围要远比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大得多。美军在空中部署有各种侦察、预警飞机,全方位、全时段监视对方的所有行动。在外层空间利用多颗卫星组成太空侦测网,全面监视、搜寻塔利班和本拉登的动向。 2.信息空间多维广阔:电磁战场被称作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 五维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温和”的电磁脉冲炸弹。伊拉克战争中,萨拉姆的地下指挥控制设施、伊拉克军队的光纤通讯网络都是重点攻击对象。美军利用这种电磁脉冲弹与萨拉姆大巷战,很快破坏在城市建筑物中的伊军武装系统,但没有使城市建筑和平民住宅遭到巨大破坏。

(二)信息技术使作战力量一体化 1.武器装备系统一体化:各类武器装备系统经过信息化改造,相互 之间能够直接进行信息传输,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武器装备系统的反应速度和作战效能。美军和伊军之间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坦克大战,美军取得了187:0的骄人战绩,就主要得益于美军坦克实现了数字化,展示了武器装备系统一体化的巨大成效。 2.作战单元一体化: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把参战的空军、海军航 空兵、陆军航空兵临时组合起来,统一划归空中作战司令部指挥,依赖的就是信息处理的高度一体化和物理结构上的“可拼装化”、“可剪裁化”。 3.作战要素一体化;只有情报侦察、指挥控制、信息对抗、火力打 击、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实现了一体化,“发现即摧毁”才能从可能变成现实。一体化的作战要素是一体化作战能力最终形成的关键所在。 (三)信息技术使交战行动非接触化 1.打击效果上实现了精确毁伤: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 军以空中平台(B-52、B-1B、B-2型远程轰炸机)和海上平台相结合,在防区外发射中远程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对预定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取得了良好效果。 2.兵力运用上达成了灵活机动:在伊拉克战争中,B-2型隐身战略轰 炸机首次实现自主作战,B-1B战略轰炸机首次实现一次携带3种

论述利比亚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

利比亚战乱原因: 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裏。报道认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并将自己的部族提拔到关键的安全岗位和决策岗位。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作为其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招牌的体现,他还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部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 而路透社的评论认为,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年的领导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相反的,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据利比亚知情者说,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著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Warfalla)的基地。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 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 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动乱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目前,利比亚内务部长奥贝迪、司法部长亚利等已宣布辞职退出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奥贝迪并号召军队支持反对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义务”。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亚驻外大使以辞职来抗议国内的杀害事件,一些高级外交官则呼吁卡扎菲下台。 利比亚战争有两点原因:

看天下杂志分析

《vista看天下》杂志分析 姓名:刘娜学号:T00814166 专业:新闻系 《Vista看天下》(以下简称《看天下》)于2005年6月创刊,被推崇为中国期刊市场上,唯一一份面向高消费人群的新闻类文摘杂志。力争做“最好看的新闻杂志”。 其内容涵盖广泛,有时政、财经、社会、科技、文化、时尚、娱乐以及专栏等领域。在2010年的全国期刊杂志调查中,《看天下》以30.59%的零售市场份额,占据中国市场销售第二,仅次于《三联生活周刊》,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三,零售市场份额为6.86%的《南风窗》。是什么因素让这份本名不见经传的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崛起为中国新闻杂志市场上的新秀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内容特色 对于以“内容为王”的新闻期刊来说,内容是品牌经营的核心。《看天下》杂志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脱颖而出,与其特色的栏目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1、栏目设置 《看天下》栏目设置广泛而多样,分别为: (1)封面故事; (2)时政:中国、两岸、海外看中国、海内看世界、世界观、环球、漫画; (3)社会:冷暖、世相; (4)财经:特别关注、商业、观察、趋势、速览; (5)娱乐:影响、影视、红人、八卦; (6)生活:新品、in生活、男女私房生活、天下填字; (7)文化:万象、趣读、阅读; (8)专栏 此外,除了这八大专题外,还有一些栏目如互动、社评、十日谈、浮世绘、时话拾说、天下看点、图说天下,老照片等。这些多姿多样的栏目设置,给读者更多的选择余地,不至于“众口难调”。而且严肃与趣味结合,避免了以往的新闻杂志单调枯燥的缺点,有兴趣才会进一步阅读。 2、内容特色 (1)新闻选题 《看天下》杂志的内容涉及面极广,正如其名,一览天下。政治、经济、文化、国际、

利比亚战争分析

利比亚战争—— 科索沃战争的打法,伊拉克战争的结局? 2011年3月19日,恰逢伊拉克战争开战8周年,美、英、法等国再次联手,对利比亚发动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空袭。利比亚战争由此拉开帏幕。同前几场战争一样,这场战争依然是由西方军事大国发起的影响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局部战争,依然是一场针对主权国家的非对称战争。 战争目的:争夺地中海霸权 利比亚战争虽因部族之争而爆发,但通过大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其战争企图暴露无遗:竞争地中海的主导权。“世界油库”——中东有两大富油区:海湾地区和濒临地中海的北非地区。通过两次海湾战争,美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海湾地区产油国的控制。此次利比亚战争,西方大国又对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北非国家打起了算盘。 法英看中的是利比亚的资源。利比亚卡扎菲政府建立后,法英等国与其虽有驱逐外军基地、空袭民航飞机等积怨,但基本上相安无事,甚至一度握手言欢。而今,法国拉着盟国挑头空袭利比亚,军事干预利比亚内乱,决非一时冲动。只要将地中海南北两岸作一下对比就会一目了然。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地中海北岸的老牌欧洲国家越来越不景气,地处南岸的北非“穷国”,却因丰富的石油资源,安然无恙。两岸的鲜明对比使得北岸国家蠢蠢欲动。此前,英法大国作为配角,曾参加过美国主导的多次战争,但在战后并未捞到好处。此次利比亚战争,法国打破谨小慎微的传统,跨海南下,无非就是想重新恢复在利比亚的传统利益,进而争夺地中海地区的领导权。而传统“大佬”美国的弱势,恰为“高卢鸡”飞向地中海对岸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美国看中利比亚的是,这里是控制地中海的要地。地中海地处美国三大司令部(欧洲司令部、中央司令部、非洲司令部)辖区的交叉地带,是美国战略关注的焦点区。地中海周边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但是法国“南下”的重要诱因,同时也是美国在该地区苦心经营的主要动力。即使没有利比亚战争,地中海这一内陆海也不会平静。早在二战结束后,这一海域没就是西方军事大国军舰密集度最大的海域,美国第6舰队更是长期在此游弋,以保障美国的利益安全。发动利比亚战争虽然不是美国的初衷,但从与英法等欧盟国家竞争的角度考虑考虑,它也不敢麻痹大意。因此,此次利比亚战争,美国虽看似被英法拖进了战争,实则暗度陈仓、谋求实现其地中海大战略。而“别人搭台、我唱戏;别人打头,我收场”,恰好是美国“巧实力”战略的重要特征。 如今,利比亚已经成为地中海争霸的第一块蛋糕。历史上,卡扎菲曾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东最难对付的“硬骨头”。为了将卡扎菲赶下台,西方国家采用过经济制裁、斩首攻击等多种手段,均未奏效。此次由部族冲突而引发的利比亚内乱,无疑为西方提供了“下嘴”的机会。美英法等国的军事介入,使得卡扎菲陷入了内外夹击之中,政府的统治力已受到重创。作为一个部落国家,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是利比亚将陷入部落混战的危局之中。政府垮台,国家内乱,主权丧失,使得利比亚成为西方国家能够轻松摆布的“病鹰”,对利比亚资源更可尽收囊中。通过这场战争,地中海地缘政治格局大变动已经开始,美欧地中海大战略已经展开。美、英、法等国将再次踏上非洲的土地,取道北非直趋大陆内部。 战争过程:更像科索沃战争 利比亚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民主党政府继科索沃战争后发动的第二场针对主权国家的战争。这两场战争均发生在地中海地区。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依托,但美国“象”、“驴”两党在实施战争的模式上却截然不同。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相比,利比亚战争将美国的战争模式又拉回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

主语残缺类病句解析

主语残缺类病句解析 武汉市近几年的大型考试中,病句修改题特别忠情于因为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这种类型,如: 【例1】2010年四调:冬奥会上,经过中国小将周洋的奋力拼搏,终于获得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金牌。 【例2】2010年中考: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体冠军。 【例3】2011年四调:通过利比亚撤侨事件,使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更加令人瞩目。 【例4】2011年中考: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使学生的人生安全得到了保障。 2012年中考考查了“成分残缺”中“宾语残缺”这个类型后,2013年四调再次回到主语残缺这个题目上: 【例5】随着黄浦江死猪事件的曝光,引起了人们对病死动物如何善后这个 重要话题的热议。 从武汉市近年的考题上来年看,主语残缺主要是因为滥用介词而造成的。 滥用介词淹没句子的主语,造成了主语残缺。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当病句是一个由两个分句组成的复句时,原本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句子的简洁,所以后一分句就承前省略了相同的主语。现在因为介词的使用,前一分句变成了一个介宾短语,从而褪变成后一分句的一个成分:状语,现在第一分句变成了状语成分,自然就没有主语一说,所以后一分句的主语也就无从谈起了,整个复句也降级为一个带有状语成分的缺少主语的单句了。

所以要修改这类病句,只需要把省略掉的主语补充完整就行了。而补充主语有两种补充方法,在【例1】中,可以把状语中的“中国小将周洋”提前到“经过”之前,删除掉其后的助词“的”,整个句子就修改成: 冬奥会上,中国小将周洋经过奋力拼搏,终于获得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金牌。 也可以把“中国小将周洋”这个主语直接从状语中提取出来放到后面作主语: 冬奥会上,经过奋力拼搏,中国小将周洋终于获得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金牌。 上面5个例句中,【例1】、【例2】和【例4】都是同类型的题目。 第二种情况就是【例3】和【例5】这一类型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单句,但是主语成分被逗号和后面的句子隔开了,而这一类的主语往往是一个较长的偏正短语,在这个主语前加上介词之后,看似强调了这个主语部分,却在这个句子的主语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介词后的宾语成分,这样整个句子又失去了自己了独立的主语成分。所以,只要去掉介词,还原主语的本来面目,就可以把病句修改过来了。【例3】就修改成: 利比亚撤侨事件,使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更加令人瞩目。 当然,这类病句另有一种修改方法,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使”字,让“使”字引导的成分上升为句子的主语,前面介词短语依然保留介词,使之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成分,这样【例3】就修改成 通过利比亚撤侨事件,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更加令人瞩目。 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句子成分分析法这个语法知识后,这类病句修改就不再成为一个问题,但是实际情况远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从学生答卷中反馈出来的情况来看,这类题却往往成为学生的一个失分点,而且人数往往还不低。 分析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究其根源当然是学生的句子成分分析这个语法知识没有过关,但是新课标又淡化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考查,要想让学生尽量少在此类题型上少丢分,还需要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 以前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这类病句,给学生总结了一个修改病句的口诀:看到“通过”就去“使”。【例3】和【例4】就是一个典型。当学生机械记住了这个口诀后,面对这类“规范”的病句,学生当然知道判别和修改了。可是,不知其所以原的修改,往往当“规范”的病句摇身一变成【例5】的样式后,学生又开不知所措了。 只要用语法方法分析,【例5】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滥用介词短语造成的主语残缺的例子。但是因为“通过”变成了“随着”,后面又没有出现“使”,学生就糊涂了。所以,要想杜绝此类病句修改丢分情况的发生,只能让学生掌握一点相关语法知识,碰到“介词短语”作主语时,就要小心了。 说到介词这一语法用词,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会掩盖主语的介词,大致有如下一些:从、自、自从、由、往、朝、到、在、向、当、于、和、跟、与、同、以、用、将、把、被、比、对、对于、为、为了、为着、除、除了、根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兵力部署、战略投送、精确打击、快速机动、信息获取处理和决策、后勤保障和官兵素质等诸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准,体现了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实力,其诸军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能力仍然是其他国家难以与之相比的。在实力悬殊的对比之下,伊拉克军事上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还要取决于人民是否支持。由于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不成立,遭到伊拉克和世界人民的反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仍不能取胜。 1.美国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错误。美国政府高估了美军入侵伊拉克战争计划的可行性,高估了军事力量所能发挥的作用,对全球和中东地区人民的反美情绪估计不足,对军事占领后伊拉克人民的反抗斗争准备不足,美军在战后重建行动中遭到挫折时,也未能及时进行战略策略的调整,导致其被动,是伊拉克战争无法取胜的重要原因。美军重新犯了在越南战争中的战略错误。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认为越南战争美军失败的原因是:对敌人的意图进行了错误的估计,用自己的经验模式看越南人民和领袖;低估了人民的力量、忽视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信仰;没有认识到高科技装备在非正规作战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实施军事行动之前和之后没有与国内公众进行深入讨论,没有认识到美国也不是万能的;没能组织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去处理战争中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美军占领伊拉克的代价远远超过美国最初的估计,而且至今还没有结束。美国即将离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佩斯陆战队上将2007年9月14日说,自己在伊战初期错误估计形势,认为伊军和老百姓都会欢迎美军的“解放”,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导致驻伊美军数量不足,使伊拉克局势不断恶化。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已遭挫败,所依据的两个假设被伊拉克战争证明已不可行:一是美国能获得对手能力和意图的可靠情报;二是美军有技术优势使战争的代价显著减少。战争初期此一理由似乎还有说服力,但到了今天,证明其假设是错误的,拉姆斯菲尔德倡导的军队转型计划已遭到重挫。 2.美军的转型计划和一系列作战理论存在着局限性在战争中遭到挫败。美国切奇准将2006年6月在《陆军》杂志上指出:海湾战争后,一些时尚的概念抓住了国防部官员和公众的想像力,它们依次是:“震慑论”、“全球力量、全球到达”、“由海向陆的机动”、“快速决定性作战”和现在提出来的“基于效果作战”。尽管这些理论都包含着少许的智慧,并以新式武器技术带来的一些证据为支撑,但也包含着对对手的错误假设和对技术能力的实实在在的狂妄自大。这些花哨的概念都是工程师们为解决结构复杂的难题而设计的。他们依据的思维模式导致线性和确定性的预期结果。今天,这些过于片面的和基于技术的现代战争概念已失去吸引力,战争又被认为是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人类集团间复杂、你死我活的斗争。 战争是否能达成目的是以军队所能达到的效果来划定的。应当放弃那些过于不切实际的先敌发现,并决定性地结束战斗的颂歌,以及诸如“信息优势”或“制信息权”等狂妄自大的术语。作战理论必须要强调对作战之初了解敌方的程度持怀疑态度。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作战理论社“网络中心战”、“基于效果作战”、“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震慑论”、“五环理论”在伊拉克战争中都不完全成功。这些理论在这场战争实践中尤其战后重建中效果有限。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情报系统,并对伊拉克进行了十多年的全面深入的情报分析,但战时美军的情报与实际情况之间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存在着严重的情报问题。美军靠卫星、无人侦察机、雷达预警机等技术手段难以全面搞清敌情。缺少中东问题研究专家和语言专家,无法在任何级别上最佳地使用传感器和接收系统。美军不具有查明建筑物内部藏有什么,里面的人在干什么和对建筑物进行目标定位的能力,美军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错误地确定了打击伊拉克领导人所在的地点,也夸大了打击伊拉克C4I系统的重要性。对伊拉克安全部队、非常规部队,对步兵及轻型装备的探测十分困难。美国对这些理论的局限性也进行了批评和检讨。“网络中心战”和“基于效果作战”可以改变作战的特征,但是不可能改变战

利比亚战争背后的经济战略及思考

利比亚战争背后的经济战略及思考世界经济之战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它往往更隐蔽、更彻底,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战争概述——不得不说的历史渊源 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了“奥德赛黎明”的行动,将战斧式巡航导弹投向利比亚。随后法国便率先出兵利比亚,与此同时英国也加入了攻击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中,而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家也与英、美、法站在同一立场,共同袭击一个中东国家——利比亚。由此利比亚战争全面爆发。 至2011年8月24日,反对派宣布占领象征卡扎菲政权的阿齐齐亚兵营,从此利比亚开始正式进入后卡扎菲时代。 自古以来,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处于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间的北非地区也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到20世纪初,北非东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相继被法国占领,北非东部的埃及和苏丹也被英国控制、意大利则抢占了中部的利比亚。1943年法国控制利比亚,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1969年卡扎菲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作为曾经通知过利比亚的法国,与利比亚有着特殊的关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利比亚独立以前,法国一直控制着利比亚南部地区。从地理环境看,利比亚对法国的战略意义也相当重要。但是对于法国的政治家们来说,地理环境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经济原因。可以说,如今利比亚国内动荡不安的局势为法国谋求本国利益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因此在利比亚战争中法国选择率先采取军事行动。 危机嫁接——参战国国内危机的转移 此次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的国家(美国、英国、法国、丹麦、希腊、冰岛、荷兰、挪威、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比利时、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未参加对利比亚军事打击的北约成员国12个(持保留意见)捷克、波兰、德国、立陶宛、卢森堡、葡萄牙、克罗地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 从参与对利军事行动中的几个主要国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利比亚军事行动与经济的关系。 利比亚战争爆发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欧债危机进一步加剧,从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各国一直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法国罢工事件不断。2011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季度增速为0.4%(为环比折年率),低于去年3%的水平。欧元区第一季度则由前一年的0.8%下滑至0.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从阿富汗战争谈特种部队在未来联合作战中的作用

从阿富汗战争谈特种部队在未来联合作战中的作用 摘要: 9.11事件后,2001年10月7日,美国打击“9.11”事件的幕后策划者——本.拉登为由, 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这是21世纪一场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具体体现。美国特种作 战部队在战争中实施战场侦察、袭击重要目标、进行搜剿作战等行动。在高新技术无法发挥其 最大作用的山区作战中,美国特种作战队员在现地准确定位与呼唤远程火力打击,弥补了侦察 监视在山区作战的局限性,赋予了特种作战新的内涵。 关键字:阿富汗战争,特种部队,联合作战 阿富汗战争经过 2001年10月7日,美国以打击“9.11”事件的幕后策划者——世界头号恐怖分子头目本.拉登为由,开始对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持久自由行动”的猛烈火力打击。这场战争以其独特的作战背景、作战对象被称为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9.11”事件后,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美国及其盟国便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战争一开始,美军便对阿富汗进行猛烈地火力打击。摧毁阿战略目标和防空设施,例如阿总统府、国家广播电视大楼、机场、塔利班武装指挥中心、防空系统、油库等重要军事目标。打击阿战役战术目标,例如塔利班军队的训练基地、武装指挥所等重要武器装备,杀伤其有生力量,支援地面作战。后来,以空中火力搜剿溃退、潜藏的塔利班武装,火力追歼拉登和奥马尔。随后进行城市攻坚战,美国人采取以阿制阿的战略,有效避免了美军的重大伤亡。最终将奥马尔、拉登及其残余部队逼进了山区,随后美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地面搜剿行动。 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在战争中的作用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先后动用了来自海陆空三军以及中央情报局行动小组等特种作战部队共2000多人,盟国如英国也都先后派出特种作战人员参战。主要进行了以下活动:一是实施战场侦察。战争开始后,美军实施了代号为“巨浪”的侦察行动,派遣大量特工和情报专家前往巴基斯坦和其他前哨阵地,并向阿境内派出特种作战部队500余人和中情局“特别行动队”150余人,广泛收集战场情报。为了加强对阿境内重要目标的监视,美陆军“海豹突击队”和海军的“绿色贝雷帽”部队共250余人秘密进入阿境内,在主要交通要道和秘密地点上安装监视仪,用于监视塔利班武装和拉登“基地组织”兵力调动情况。 二是袭击重要目标。2003年10月20日凌晨,美军组织特种作战部队分别对位于坎大哈的塔利班指挥部实施了袭击战斗。担负袭击的特种作战部队乘坐直升飞机,从靠近巴基斯坦海岸的“小鹰”号航母起飞,在战机的掩护下,直扑位于坎大哈北部的目标。机降后,按照事先计划,迅速展开对主要目标的攻击,并很快夺占了指挥中心和加固的地下掩体,缴获了大批情报资料。另外一批特种部队人员乘坐运输机,从安曼军用机场起飞,以伞降的方式,迅速占领控制了机场,实施破袭行动,炸毁了机场内的部队武器弹药,随后又乘坐运输机返回基地。整个作战行动中,充分发挥了小股部队的快速机动、不易被发现的优势,取得了不菲的战果。 三是进行搜剿作战。在整个作战过程中,美、英、加等国的特种部队先后多次对拉登、奥马尔可能藏匿的地点实施空袭式的搜剿行动,虽未抓到主要头目,但迫使他们无法实施正常的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