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战轴心国战败原因分析

二战轴心国战败原因分析

二战轴心国战败原因分析
二战轴心国战败原因分析

二战轴心国战败原因分析

从轴心国之间战略统一协调和彼此合作性上分析战败原因:同盟国在二战期间相继召开的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从而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军事合作和战略联盟,为最终打败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二战期间轴心国之间一个联合会议都没有召开.轴心国与同盟国相比,更偏向于各自为战,德国正忙着去入侵苏联,日本正忙着去入侵东南亚和中国,而且把美国也牵扯进了战争.轴心国之间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称霸战略.所以最终必败无疑.

从轴心国元首的二战三元凶和同盟国元首的二战三巨头的才智和谋略上比较分析.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小到一个集体和公司,大到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才智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现在再把二战三巨头和二战三元凶的才智和谋略进行比较一下几可以知道轴心国会被同盟国最终打败的根本原因了.

轴心国战略的八大败笔失误

第一:盟军在敦克尔刻大撤退,希特勒让40万英法联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遛走.

一九四零年得军闪击法国,德军的攻势于一九四零年五月十日展开。几天之后,荷兰军队宣布投降。到了五月十六日,比利时的那些最重要的军事要塞纷纷陷落,五月十七日,德军占领了布鲁塞尔;五月十八日,德军继而攻占了安特卫普。五月二十日,德国的坦克集团军推进到了运河地区,占领了布伦和加来。英国军队逐渐被夹击包围在敦刻尔克。英军的厄运此时看来已是命中注定的了,但就在此关键时刻,希特勒却于五月二十四日下令从沿海方向对敦刻尔克实施合围的德国坦克集团军停止前进。希特勒打算把他的坦克留下来与法国陆军进行决战,故此把歼灭英军的任务交给戈林的空军去完成。然而,空军在完成此项使命之中却证明是力不胜任的。一九四零年五月三十日中午,德军最高统帅部终于了解到了英进撤退的规模,于是边加强了对敦克尔刻的轰炸.然而大雾却救了英国人,大雾笼罩着敦克尔刻,而且还笼罩着德国所有的空军机场,在这些飞机场中停着3000架轰炸机.与此同时,德国的第八航空兵团的"斯图卡"式轰炸机对救援船只所造成的损失非常小,而投在滩头上的炸弹有因为深陷

沙土,造成的丧亡也很小.英国则发动所有能够起飞的战斗机去攻击德国的轰炸机,并且给德国空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当希特勒于五月二十六日重新收回成命并下令坦克部队再次投入攻击时,却已经延误了战机。英军扼守敦刻尔克直到六月四日,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战舰,渔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运工具将三十多万人员撤过了海峡。撤离的英军虽然被迫弃掉了全部装备辎重,然而却毕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事实上历史证明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的顺利大规模登陆.

关于希特勒在敦克尔刻大撤退中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后人纷纷进行了猜测,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释,他原以为英国远征军会像在战争中他表现的那样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他希望将他们围困,等他们弹尽粮绝时,大批的俘虏他们,供谈判时使用.但是他的部队并没有俘获多少英军,希特勒也没有因此而发怒!另一种说法是希特勒是故意饶恕英国人的,故意让英国人逃脱的,因为希特勒不想同英国人开战,他只想让英国保持中立.

第二:德军的空中闪战没有彻底打垮英国,还修建大西洋壁垒,被迫两线作战,从蹈一战覆辙.

希特勒并没有打算真的想发起一场入侵不列颠的战争。希特勒却仍然把立足点放在英国将会屈服上面,因此他还没有制定好对英国的作战计划。到了那时,一个被命名为“海狮”行动的对英作战方案才被临时拼凑出来。德军部队能够顺利在英国登陆的前提是控制海峡以及英国南海岸上方的制定权。

为此,德国空军于八月十三日起开始攻击英国南部的雷达站、机场,港口,飞机制造厂和交通枢纽。希特勒同时还下令轰炸英国的工业中心.尽管德军的轰炸给伦敦和英国南部的工业城市与港口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德国空军却既没有取得打垮皇家空军的预期战果,也没有能够把英国政府“炸到和平谈判桌上来”。此外,德国空军在空战中损失惨重,从九月底开始,空战越来越朝着对英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就在英军遭到无法长期承受的巨大损失,即将陷入崩溃的边缘的时候,德军却突然改变了战术,不再攻击英军的机场和指挥中心,转而对伦敦实施大规模空袭,不列颠之战也就

进入了第三阶段。

这一改变完全是因为一个偶然事件,8月24日12架迷航的德军轰炸机飞临伦敦,在市中心投下了炸弹。8月25日根据丘吉尔首相的指示,英国空军出动81架轰炸机空袭柏林,作为报复。尽管空袭造成的物质损失微乎其微,但在心理上极大地震撼了德国.8月28日夜和8月31日夜英军又两次空袭柏林,使柏林市民也真切体会到了战争。希特勒被激怒了,叫嚣要彻底毁灭伦敦!9月3日,戈林召开了参谋长会议,决定从9月7日起攻击重点转为伦敦。9月4日,希特勒在演讲中声称将以夜袭来回报夜袭,英国人投下一千千克炸弹,德国空军将要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炸弹去回报!8月底,重点攻击英国空军基地和飞机制造厂,使英军损失惨重,精疲力竭,即将崩溃之时,但是从9月份开始却出于报复柏林遭受空袭的思想,转而空袭伦敦,致使英国空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迅速恢复战斗力,从而与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失之交臂.

由于以上缘故,作为入侵王牌的第一个前提的空军轰炸变成了强弩之末。这时,秋天的暴风雨季开始了,“海狮”行动被暂时推迟。直到一九四一年春天,“海狮”行动才正式开始。但是由于后来希特勒开始入侵苏联,所以“海狮”行

动计划被无限期的搁置和推迟了。

第三: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严重和致命的战略错误.

苏德战争是二战的主战场,因为这个战场牵制主了轴心国中最厉害的一个国家---法西斯德国的陆军的主力部队,苏德战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欧洲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败,因此希特勒在这个战场上的战略失误将直接导致纳粹德国的灭亡和轴心国的战败.

1.希特勒在入侵苏联时间安排上的战略失误.

1941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导致希特勒推迟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六周的时间,从而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一个不祥之兆,暗示着德国必然在苏联战场上被打败。

希特勒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下达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后命令。《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做好准备……通过一次快速进剿制服苏联”。进攻的时间确定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但是希特勒并没有能够遵守他所规

定的进攻时间。因为,在此期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三月间,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加入了三国(德——意——日)条约同盟。有了此种背景,希特勒决定去援助在希腊的墨索里尼。然而,就在条约签立后不久,贝尔格莱德的亲德政府被人推翻,新政府于四月五日与斯大林签订了一个相互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约。因此,希特勒决定先打南斯拉夫,然后再去教训希腊。

四月六日,对南战争开始了。四月十七日,南斯拉夫军队缴械投降;四月二十一日,希腊军队步了南军的后尘。占领了希腊半岛和克里特岛之后,希特勒赢得了—个十分优越的战略地位,既可以从这里直取苏伊士运河,又可以从这里去进攻苏联。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因此而失掉了六周的时间,这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剿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由于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使希特勒失掉了六周的时间去侵略苏联的话,这样德军就有四个多月的时间来消灭苏联了,这对于擅长使用闪电战突袭的德军来说,有四个月的时间,确切的说应该有20周的时间来收拾苏联已经足够了.

2.希特勒在列宁格勒会战中的战略失误.

希特勒想把列宁格勒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他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重炮向城内轰击,如果苏联人宣布投降,应该予以拒绝!在列宁格勒城前,德军的挺进也因受到顽强的抵抗而陷于停滞状态。希特勒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炮火向城内轰击,想由此而达到将城内守军困死饿死的目的。但是,苏联人却成功地通过拉多加湖给城市提供了微薄的供应。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困持续了将近三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城内有成千上万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死于饥寒冻馁。

3.希特勒在"台风计划"---莫斯科会战中的战略失误;

希特勒推迟了"台风计划"一个多月,由于苏联天气阴雨和严寒,导致德军的空中优势和地面装甲部队的"闪电战"难以发挥,严寒的气温不适应德军作战,再加上苏军的顽强抵抗从而导致"台风计划"的破产.

1941年8月间,德军参谋总部建议,现在是进行莫斯科决战的时候了。莫斯科作为首都不仅对于苏联的抵抗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而且它作为苏联的工业中心和公路、铁路枢纽也具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可是,希特勒却要在南方寻机决战。八月二十一日,他下令中路大军的一部向南迂回,南路大军

的一部则向北运动,实施包抄迂回,目的是在普里皮亚特河的沼泽地上对在两路大军之间运动的红军主力实施合围。

合围按预定计划取得了成功。六十五万五千名红军士兵作了德军的俘虏。希特勒把此次军事行动称之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但是,他的许多将军们却认为这是一个“东方进剿中最大的战略失策”。因为尽管南路大军与此役之后还是完成了向顿涅茨盆地的推进,然而对于中路大军进攻莫斯科来说,时间已经是太迟了。

十月二日至十月二十二日,筋疲力尽的德军部队边战边进,逼近了莫斯科。莫斯科城内的居民们开始针对着德军的包围进行着各方面的准备,一道道的城防壁垒被建立起来。

兵临城下的德军先头坦克部队很快推进到了莫斯科的郊区,但却在那里受到阻击而停止了前进。道路泥泞的雨季来到了,车辆和人员寸步难行,无法前进。最后,俄罗斯的冬天终于降临到了莫斯科城下,这一年冬天的来势迅猛异常,寒风凛冽。

可是,德军却根本没有配发进行冬季作战的装备,就是后来临时在家乡凑集运来的冬服和滑雪装具也无法改变德军面临的恶劣处境。数以干计的德国士兵在俄罗斯的第一个冬天

被严寒夺去了生命。

闪电战的破产宣告了东方战争的失败。德军方面的王牌——机动性、速度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此时面对着笨重但人数众多的苏联战争机器已经变得无计可施。希特勒不可能在辽阔无垠的苏联领土上打赢一场消耗战争。战争的头一个月苏军被俘数字高得惊人,但是当这些歼灭战打过之后,苏军的后备资源却远远没有罄尽,新组建起来的部队源源不断地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地区和苏联的欧洲部分开赴战场。战争还证明,红军在技术装备方面也远远不象希特勒所估计的那样落后。莫斯科会战的失利击破了希特勒进入莫斯科的梦想,而且也似乎暗示着希特勒将要遭受历史上拿破仑曾经遭受的命运!此时希特勒也不得不承认,战神已经离他们而去,跑到对方的营垒中去了.

<<孙子兵法>>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但是希特勒既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更谈不上知天知地了。实际上从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开始,他只有最多三个月的时间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大城市并灭亡苏联,即从1941年6月22日到9月22日为止,

也就是说德军必须破釜沉舟,速战速决!如果到了10月之后,苏联的天气变成多雨的寒冷的话,他的闪电战注定要破灭,苏德战争他注定要失败的。更不用说把战争拖到1942年,或者更久,时间拖的越久对德军越不利,但是对苏联则越有利。因为德军的战线将拉的更长,并且德军的后勤保障的运输线路将遭到苏联游击队的破坏,还有德国本来就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小国,如果和苏联进行持久战的话,只能把德国给拖垮。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从"台风计划"破产和闪电战的破灭之后,并且苏德战争推迟到1942年的时候,德军进攻的势头已经被压下去了,苏联就开始进行战略反攻,就注定德国必然战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像德国这样的法西斯国家,它的生命就建立在进攻上的,进攻一旦停止,它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孙子兵法>>势篇曰:"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这里所说的"势"就是<<孙子兵法>>曰:"故善战之势,如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说的也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巨大冲击态势.而这里所说的"节"转瞬即失的战机.而在闪电战中这种"势"和"节"就是是闪电战的灵魂和取胜的关键所在!但是此时,也就是在莫斯科会战时的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失去了势能了.

关于希特勒在莫斯科会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有历史学家分析认为:1941年初夏,希特勒不同意陆军向莫斯科进军的计划,他下令,取消对莫斯科的直接进攻.他把中央集团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分为两支,一队进攻列宁格勒,另一队向乌克兰进军,在希特勒看来,这两个地区比莫斯科更加重要,但是恰在此时,希特勒染上了疾病,经过医生的检查他染上了胃病,痢疾和冠心病,(希特勒早不病晚不病,偏偏这个时候生了病.)当希特勒病倒的时候,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对他的基本计划进行了破坏,从而导致莫斯科会战失败的恶果.

这次"台风计划"和敦克尔刻大撤退以及对英国的空中闪电战一样,仿佛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事事因果相报,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又谓之常.

4.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战略失误.

1942年德军发动夏季攻势时,希特勒过于轻敌,低估了苏军的兵力,命令德军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结果德军兵力分散,两头扑空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惨败.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

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作战”。其主要内容是: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包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7月17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推进到顿河中游,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渡过了顿尼兹河,向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前进,鲁夫第17集团军则占领了伏罗希洛夫格勒。

但是此时希特勒突然再次改变了计划。他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而第6集团军的动量却

又有赖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对此,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写道:“和1941年一样,因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自己毁灭了他的战役。1941年,他因为调动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去参加基辅会战,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这一次又是因为调动了霍特的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中游到下游去,结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尔·哈特也在其《战略论》中写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不分兵向南,以协助第1装甲集团军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过下顿河的企图,那么在7月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的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装甲集团军再回转过头向北进攻的时侯,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了。”

<<孙子兵法>>势篇曰:"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这里所说的"势"就是说一种居高临下的巨大冲击态势.而这里所说的"节"转瞬即失的战机.而在闪电战中这种"势"和"节"就是是闪电战的灵魂和取胜的关键所在.但是此时,也就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时的德军已经是丢失了宝贵的战机,已经失"节"了.

在历史上,大事件的成功或失败,往往和一些表面上看来无足轻重的决定有关,如果斯大林格勒在仲夏被德军包围或者

占领的话,苏军的整条战线在冬季将会变的不可收拾。但是希特勒冒险分兵,企图同时夺取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犯了兵家大忌,而在此之后他又犹豫不决,把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到高加索调来调去,从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作战时间,贻误了战机。终于导致了惨败!仿佛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事事因果相报,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又谓之常.

5.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战术失误.

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没有使用海军去封锁斯大林格勒背面的伏尔加河,从而可以完全切断苏军的援军,给养和后勤线路,将死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消耗殆尽.

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守卫该城的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地势最高的一块地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激战,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当时德军曾用迫击炮不分昼夜封锁伏尔加河,想可以来切断苏军的援军的后勤保障,但是苏军最

高统帅部大本营最高统帅斯大林同志命令苏联红军海军的伏尔加河区舰队出动,突破德军的封锁,将大批援救战略物质和武器装备以及援军运送到了斯大林格勒,于是在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苏军夺回。最终直到1942年11月德军仍然没有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这为苏军后来的反攻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但是如果此时希特勒命令第三帝国海军司令邓尼茨的海底狼群潜艇部队出动的话,就可以击溃苏联的伏尔加河区舰队完全封锁伏尔加河,从而可以完全切断苏军的援军,给养和后勤线路,将死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消耗殆尽.

希特勒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失误中,最严重的就是"台风计划"---莫斯科会战中的战略失误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战略失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来分析苏德战争的话,1941年是苏德战争中德国全力进攻的阶段,而1942年则是苏德战争中相持阶段,等到了1943年,就是苏联进行战略大反攻阶段了,到那个是时候,德国则必败无疑!因此在1941年德国全力进攻的阶段的莫斯科会战和1942年苏

德战争相持阶段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苏德两国军事较量的关键所在.希特勒输掉了这两次战争的话,在苏德战场上他已经败局已定了.

第四:希特勒在北非战场上的战略失误.

1.希特勒没有说服西班牙叛军首领佛郎哥去执行"菲力克斯战役"计划,去进攻直布罗陀海峡.从而导致地中海仍然在西方手里,希特勒只能在欧洲大陆活动了.

如果希特勒说服了西班牙叛军首领佛郎哥去执行"菲力克斯战役"计划,去进攻直布罗陀海峡的话.地中海就会被德军占领,那么整个北非和中东都会落入希特勒的手中,如果希特勒在利用阿拉伯人对犹太人仇恨进行煽动的话,那么整个物产富饶的阿拉伯世界都会加入轴心国的阵营之中,那个时候,希特勒就可以耀武扬威了.那么世界历史又要改写了.

但是佛郎哥为什么要反对希特勒呢?原因可能是西班牙绝望的经济形式和与最终失败者结盟的恐惧,也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即佛郎哥是半个犹太人.仿佛这有是佛教所说的因果轮回,善恶有报啊.正是因为希特勒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所以他发动的战争必定失败.

2.希特勒没有命令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完全瘫痪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或者出动空降伞兵将其完全占领,从而导致后来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直接导致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阿拉曼的惨败.

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

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

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姆?哈勒法战斗中遭到惨败。

隆美尔元帅在自己日记中,分析阿拉曼会战失败原因时写到:“英国人的空中优势,已经使我们过去战无不胜的战术规律,都随风飘去了。除了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强大的空军以外,对于敌人的空中优势,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真正的答案。在今后的任何会战中,美英空军的力量会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分析至此,不难发现,北非战局彻底逆转取决于制空权,英军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是在美国大量飞机坦克支援下获得地面和空中优势.

第五:日军过早的的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陷入中国战争的泥潭,中国军民的顽强抗战牵制住了大量的日军主力部队,为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取胜,作出巨大贡献.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也由此开始.

“七·七”事变后日本陆军内部和政府内阁中在侵华的全面战争问题上,分为两派,即"扩大派"和"不扩大派",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认为对苏联作战第一的原则出发,出兵中国必然会导致扩大事态------是作战长期化,这样以来日本和中国的冲突将发展成为大战,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日本将可能陷入这场战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那么将来对苏联的动向就没有保障了,也就无法消除对苏联的担心.但是以当时关东军参谋长东条因机为首的"扩大派"军官却坚持入侵中国,"扩大派"占多数,而"不扩大派"占少数,所以日本军部通过了全面入侵中国的军事计划.

小日本就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欺软怕硬,鼠目寸光,缺乏远见,干不成大事,成不了气候.当时日本人认为当时的苏联正在忙着国内经济建设和备战,无暇东顾,美国也被经济危机搞的晕头转向;此时正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时机,但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中国这么大,人口又这么多,不是几年就

轴心与同盟 攻略+秘籍

秘籍作用 enigma 关闭战争迷雾fieldpromotion # #为数字(不带数字代表加100经验) swissbank 99999 加黄金(最高99999,不加数字带表加黄金 100) isurrender 即刻战胜敌人 rosieriveter 所有建造瞬间完成 veday 立即胜利(相当于跳关) killers 拥有一击必杀 god mode 无敌模式 rocketarmy 发射火箭 medic 生命全满 bravery 无畏 crushers 盟军卡车得到毁灭性的火箭 攻略: 前两个训练关没什么可介绍的,按提示做就行 盟军战役 第一关:阿拉曼战役 主要任务:1消灭隆美尔的军队司令部 次要任务:2摧毁海滩上的5门火炮 3占领并控制意大利的炼油厂 本关攻略:一开始你作为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拥有英军司令部和2辆补给仓库卡车及1个摩步团(即游戏中以若干个体单位组成的1个战斗集体单位,你只需点击一下作战单位上的图标即可整个集体行动,以下均以团作为对每个集体单位的通称)与几座碉堡,而隆美尔率领的德意北非军团一开始会派步兵攻击你的一座碉堡然后撤退,同时还有几座碉堡和火炮及雷区分别保护其司令部、意大利的炼油厂、北方的海滩,另外电脑控制的友军也会在游戏开始一段时间后出现在你的基地内,因此建议你要先升级你的司令部,然后展开那2辆卡车,接下来就造步兵师、摩托化师、装甲师的司令部和相应的支援补给设施,此关建议你先造1个步兵师部、1个摩托化师部、4个装甲师部,再各造4个迫击炮团、3个摩托化炮兵团、12个中型坦克团组成强大的地面装甲机械化突击兵团进攻驻守意大利炼油厂的敌军,北面海滩的火炮交给此时赶到的友军去摧毁,你指挥的英军占领炼油厂并休整后再继续西进,摧毁沿途的敌军防御阵地,最后包围并围攻隆美尔的司令部,摧毁该司令部后即告过关。 第二关:瓜达康纳岛战役 主要任务:1夺取并控制日本机场

一战和二战对比

相同: 1、原因相同: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都是为了掌握政权,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革命。 2、领导阶级:三国的革命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3、革命动力:人民群众在三国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4、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美各国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不同点: 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为了要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 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以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 3、特点:英国是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不同:英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赢得国家独立;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理解: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认识: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属于这一范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打倒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处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 而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又有着尖锐的矛盾.一战后,德国为了取得英法美对它的侵略扩张的支持与纵容,希特勒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而后法西斯国家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波兰的侵略,更使法西斯德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使得英法美等大国”坐失良机”,”自食其果”.二战时,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 2)原因: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 :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法国退居世界第三, 四位, 新兴的美国, 德国跃居世界第一, 二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丧失的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已经基本上被瓜分完毕, 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争夺霸权, 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 欧洲形成了三个基本矛盾. 即法德矛盾, 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失控法国东山再起, 极力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表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他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匈帝国独立. 英德矛盾: 英国从他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即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实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 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围绕着这三对基本矛盾, 形成了三国同 盟 (德, 意, 奥) 及三国协约 (英, 法, 俄) 两大军事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间的对峙局面, 激烈争夺加速了欧洲的紧张局势, 最中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被刺,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爆发也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929年至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打击下, 德, 意, 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企图通过对外疯狂扩张的途径摆脱经济危机, 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欧洲策源地: 1932年,纳粹当一越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掌握了国家政权, 对内实行恐怖统治, 对外积极扩张道路,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亚洲策源地: 守军部法西斯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 对内禁止工人罢工, 限制人民言论, 结社, 新闻和出版自由; 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了侵略扩张德基本国策, 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也都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 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二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利益耳机进行的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08历史董源 一.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处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而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又有着尖锐的矛盾.一战后,德国为了取得英法美对它的侵略扩张的支持与纵容,希特勒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而后法西斯国家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波兰的侵略,更使法西斯德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使得英法美等大国“坐失良机”,“自食其果”.二战时,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 二.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退居世界第三,四位,新兴的美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二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丧失的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欧洲形成了三个基本矛盾.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法德矛盾: 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失控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俄奥矛盾:

表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他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匈帝国独立.英德矛盾: 英国从他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即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实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围绕着这三对基本矛盾,形成了三国同盟(德,意,奥)及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间的对峙局面,激烈争夺加速了欧洲的紧张局势,最中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德爆发也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打击下,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通过对外疯狂扩张的途径摆脱经济危机,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欧洲策源地:1932年,纳粹当一越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道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亚洲策源地: 守军部法西斯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了侵略扩张德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也都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帝国主义二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利益耳机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在战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密切合作,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四.影响: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一次模拟试卷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卜老师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张看不见的铁幕阻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可以支持卜老师观点的是 A.东西方经济发展不平衡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美苏“冷战”对峙局面D.全球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2.201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30周年纪念日。这道“德国的伤疤”东德官方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西柏林市政府则认为这是限制行动自由的“耻辱之墙”。同一面柏林墙却有不同的称谓,是因为 A.美苏两国进行冷战B.德国因此而发生了分裂 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雅尔塔体系遭到了破坏 3.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为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 A.社会扶贫计划B.社会保障制度C.以工代赈D.计划经济 4.早在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在他发起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宜言中断言这将使“法国与德国之间的任何战争”变得“不仅难以想象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这说明欧洲的联合有利于 A.维护地区安全B.加快经济发展C.提高国际地位D.加强国际交流5.如图照片名为“跃入自由”。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首都柏林被一分为二。1961年8月15日,19岁的东柏林边防警卫汉斯康拉德舒曼,跳过了边界的铁丝网,奔向西柏林。舒曼飞跃柏林墙后,却有始终无法逾越的心结。直到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之后,舒曼才高兴地说,这时他才真正感到自由。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国合并等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化B.版图的根本性变化 C.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D.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6.如图漫画反映了冷战期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其目的是 A.控制欧洲,称霸世界B.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C.复兴欧洲,干涉中国D.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世界征服者2攻略 黄色计划战役图文过关方法

世界征服者2攻略黄色计划战役图文过关方法 一、轴心国 任务说明咱只挑重点看,总之这场战役咱的任务是配合古大将军,北上侵占丹麦和挪威的资源,并且元首给了7天的时间来完成任务(咱只追求重大胜利),行,那就在时间内搞定吧。 东北部带运输船的大炮和步兵下水,至于干嘛,咱后面再说; 装甲部队往丹麦方向集结,用战舰将防守前线的丹麦步兵轰掉,同时西面的大炮跟在装甲部队后面,待攻克丹麦后作防守用。 南面,指挥官坦克+大炮占领了一格没有资源的古大将军地盘,古大将军意见很大,但这不是为了配合您作战么,况且也没消耗你的资源嘛。 第二天 装甲部队攻克丹麦,征一批步兵协助残血的装甲部队防守,战舰占领军港协同防守;

之前下水待命的大炮开始干活,轰一下挪威指挥官即可。 (小技巧:不要一次性使用掉一个单位的所有行动力,要轮番上阵) 看吧,古大将军果然被打了个大缺口,指挥官坦克和大炮跟上补漏,仍然不碰您古大将军的资源,万一被戴高乐部队占领了,咱再帮您收回来。 第三天 实践诺言,帮古大将军收复失地,然后在一级工业城组建一支敢死装甲车部队,直抵巴黎附近。 古大将军嘴巴上说很快到达巴黎,其实才刚刚攻克了比利时。 北面在战舰的火力掩护下,消灭企图登陆的挪威部队后,装备运输船,渡海去挪威。 (小技巧:坦克在消灭一支部队后,攻击所用的行动力会返还) 挪威指挥官和瑞典指挥官激战正酣,咱海上的大炮继续揩挪威指挥官油,轰他一下

第四天 海上的大炮+步兵轰掉了与瑞典打得不可开交的挪威指挥官,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海上。 装甲部队不费一枪一炮登陆挪威,组建一支装甲车,占领空荡荡的挪威城市。 占不完不要紧,反正今天也结束不了战斗,南面的法国还在苟延残喘。 戴高乐为了消灭巴黎附近的我军装甲车,出了巴黎,指挥官坦克趁虚而入,不费吹灰之力攻克巴黎,吊唁下那支敢死装甲车部队吧。而古大将军此时才刚刚抵达巴黎附近。 后面的一级工业城继续组建装甲车,战术攻击,消灭法军残部。 第五天 占领空城,挪威战败,缅怀那位不知名的挪威指挥官吧 在巴黎组建装甲车,在指挥官坦克的火力支援下,消灭了巴黎城外的戴高乐部队,老戴您赶紧重新制定战术再来被灭一次吧。。

一战和二战的练习题(对比)

一战和二战的练习题 1、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 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借此能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合约的经济后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主张的主要原因。 2、下列材料摘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好心肠”?他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材料一:经历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来临的世界时什么样子,甲同学说:战争已经永久结束了,真正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 材料二: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所说的话(虚拟): “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节前给我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材料三: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列宁 (1)如果你站在甲同学的立场上请用史实说明。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哪些矛盾? (3)材料三列宁所作的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4、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并且也是徒劳的。——保罗.肯尼迪《联合国的过去和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 要求:注意明确,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三峡博物馆 抗战岁月讲解词

抗战岁月展览 抗日战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八年抗战期间,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指挥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成为战时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这场拯救民族危亡的保卫战中,重庆以其坚毅的勇气、巨大的牺牲和卓越的奋斗,激荡着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人类正义和平事业浩然正气,谱写出壮丽诗篇。 《抗战岁月》展览、《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和《重庆大隧道惨案》复原场景,三位一体,构成宏大的历史画卷。这对于我们回顾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回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价值,回顾我们伟大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付出和牺牲以及所焕发的活力和成熟,回顾重庆在这一历史构架中的地位和作用,均是十分有益的。 第一单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八年抗战期间,重庆不仅是国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 国民政府迁渝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重庆设立南方局,“代表中央向国民党及其它党派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并指导南方和大后方各省党的工作”。在重庆、南方局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遵循中共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贯彻“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坚持国共合作,动员国统区一切力量抗战到底。在南方局领导下,一个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曾被讥为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反对日本侵略、呼吁团结抗战的宣言,如1935年8月1日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同年12月,中共中央陕北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扣留了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决定对西安事变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在周恩来、叶剑英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提供了前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在此前后,国共两党为共同抗日进行了6次正式洽谈。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全民抗战的新阶段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公开发表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12月7日国民党中央党部也开始在重庆办公。稍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亦移驻重庆,山城重庆从此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

二战各国军力对比

军力:军事实力.包括人员和装备.通常以建制单位或人数表述. 军事:有关军队和战争地事情或事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战争打地是后勤,后勤取决于本国地国力.也就是本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地总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年月日—年月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地第二次全球规模地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个国家和地区、亿以上地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余万人,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两个组织,轴心国和同盟国!个国家开战群殴!实际上,主要国家还是轴心国地德国、意大利、日本;同盟国地英国、美国、苏联、中国为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不算意大利,没法算它!怎么看怎么觉得意大利军队像是一帮喜剧演员,在阿尔巴尼亚、希腊,北非、西西里、演出啦一幕幕幽默喜剧!轴心国也就两个国家,德国、日本;加上英国、美国、苏联、中国;总共六个国家.如果二战是一部大电影,那么这六国是主演,其它国家你也可以说是配角.主要说这六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果要给六国具体军事实力(陆、海、空,三军地总实力加国力)排名,那么美国无疑是第一!这么说德粉们不愿意苏粉们更不愿意,他们肯定会举出很多美军无能和胆小如鼠地例子!苏粉们会说,东线如何如何,没有苏军拖住德军主力会如何如何!真是无语!以最小地代价取得最大地胜利,这是古往今来各国军事家们地最想做到地!无疑,二战美国做地最好,因为它是最大地赢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美国地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地.早在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和经济大国,有数据显示,年时美国地即达到多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大国.依托强大地经济,美国同时建立起了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强也最具活力地工业体系(当然它还是最安全地工业体系),年美国钢产量达到万吨,居当时地世界之首.到年时,美军总兵力达到万人,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万架、坦克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地克莱斯特工厂生产地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地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地规模.海军装备方面,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艘、战列舰艘、巡洋舰艘、驱逐舰艘、护卫舰艘、潜艇艘;而同期地日本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艘(也有艘一说)、战列舰艘、巡洋舰艘、驱逐舰艘、潜艇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美国强大地军工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地战争需要,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支援同盟国作战,对盟国地物质支援其实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了.苏德战争期间美英援助苏联地大量军用装备和物资(仅美国援苏地飞机就超过了架、汽车超过万辆),这些物资(尤其是机械化装备)为苏军取得对德作战地胜利发挥了重要地作用.应当说,美国巨大而不受任何干扰地工业生产能力为同盟国服务是同盟国最终取胜地根本保证.在轴心国地高级军事将领中,除了山本五十六外,德国地隆美尔元帅也较早地意识到了美国工业能力对战争全局地影响.所以,他非常看重大西洋潜艇战地成败(虽然他作为陆军将领对海战没有什么影响力),当大西洋潜艇战在年归于失败后,隆美尔开始感到战争地前途暗淡起来了.《隆美尔战时文件》对于北非战争这样地一番总结:“决定北非战争胜负地主要因素就是盟军地物质优势.事实上,自从美国人参战之后,我们对最后胜利地希望就已经极其渺茫.假使我们地潜艇能控制大西洋,那么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令美国人能够生产大量地战车、火炮和车辆,但仍须经过海运始能到达战场上.可是足以决定战争前途地‘大西洋之战’,不久就因为我们潜艇损失数字惨重而宣告失败.这个事实就是一切胜负地主因:只要是美英运输舰队可以到达地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易错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一次模拟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瓜分德国殖民地。条约规定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托统治’形式予以瓜分……”此条约内容出自 A.《九国公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五国条约》 D.《凡尔赛和约》 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德国不可能长期忍受条约的压制与束缚,一旦恢复过来,它必然会摆脱条约对它的种种束缚。“束缚”德国的条约是 A.《凡尔赛条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九国公约》 D.《北大西洋公约》 3.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加速了农业的发展D.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一个公约”指什么? A.《凡尔登条约》B.《凡尔赛条约》 C.《九国公约》D.《联合国家宣言》 5.苏德战争初期,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扭转劣势取得战争胜利。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B.苏联模式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C.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D.苏联的改革解决了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6.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人《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等。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 B.农业集体化推进 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D.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 7.法国作家巴比斯的《战火》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战场上)到处散布着破碎弹片,折断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其中有些人被抛到十五英尺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该场面应发生在100多年前的()

轴心国与同盟国

轴心国与同盟国》(Axis & Allies),个人认为很不错的一款游戏,注意它不是红色警戒3世界大战。 《轴心国与同盟国》主要包含了四种游戏模式:二战游戏模式、竞技模式、冲突模式、多人网络对战模式。二战游戏模式与其他的棋盘类游戏很相似,玩家可以在世界上的五大军事力量中做出选择:美国、英国、俄国、日本、德国。并可扮演你所选派别中的一个军事将领。这种基于回合制的游戏模式将世界地图分成了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设定有不等的收入量。玩家可以用这些资金进行科技发展、购买军队。并以此攻击和最终夺取敌对方控制下的区域。在本模式下对战双方的目的就是攻占敌方的首都。 在本作中你可拥有三个兵种——步兵,机械化部队,以及装甲兵。没有海军和空军。最有趣的是冲突怎样被解决。你可以策略模式进行战斗,地图上所部署的军队将取决你所建造的建筑的种类和你所拥有的资金的数量。例如,一支机械化的军队表明你能建造步兵并且在战斗过程中使单位机械化,但是你不能建造装甲单位。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电脑AI的原因本作趣味性大打了折扣。你也可以让电脑自动进行对战,不过由于是糟糕的AI对决,其结果也许并不能让你满意。 本作在游戏的策略AI上也不是那么智能。在早期的科技发展中资金耗费太多而不是用来发展军队。比如美国一方,我们可以用步兵就能够压制住日本人。然而日本一方却把大量的资金花在开发反坦克的技术上,而不是通过增加兵源来进行反击。由于本作AI在战斗中表现很是迟钝,AI并不能理解你能通过奇袭取得胜利。在地图的设计上也有些许瑕疵,比如,你只需几个回合就能操纵德军很容易地攻陷俄国的首都。即使是在冲突模式中,你也只需几个小时就可通关。总之,本作的有缺陷的AI和地图设计使得本作并不那么令人感到满意。 盟军一方的战役包含了一些世界闻名的战役。比如,库尔斯克、诺曼底登陆、硫黄岛等等。而轴心国一方更多的是情景场景。比如你可以在阿拉曼对抗蒙哥马利,还可以随隆美尔推进苏伊士运河,还可以帅领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在各个战役之间没有多大的关联性。不过战役却是有顺序性的,首先开始的是在俄国境内的战役,然后又转向阿拉曼和瓜达卡纳尔岛,各战役之间没有相互衔接。只有那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方面知识渊博的玩家才能够意识到各个任务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游戏中每场战役开始时都有一个开场白。纷繁的任务使你兼顾不到游戏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派别、单位、领袖等等。而且正如前文所述,本作在AI方面的捉襟见肘也使得不能进行大量的战斗。 在以上三种单人模式中,当你同电脑AI进行对战时,你会为其低劣的AI 设定感到失望。电脑AI在指挥军队进行军事打击方面做得挺不错,不过一旦轮到策略性出场,电脑AI就大失颜色了。你可以设定严格的指令和攻击的优先级顺叙。例如,你能让将步兵组成一个团队从一个方向攻击一个敌人基地。这将导致防御方抵抗进攻的团队。对战一般不会持续有多长。在二战和冲突模式中,因为电脑一方不会很快地建造防御工事,你可以运用步兵冲击敌方的阵地。 运用步兵冲击敌方的阵地就是一种奇袭的策略,不过这也暴露了本作最基本的弱点。为了发展机械化和装甲,你必须先建造一座步兵楼。而在你能生产建造防御用的工程师之前,你就必须建一座步兵大楼和一工程师旅。当你储蓄钱建造这些大楼时,对手能通过廉价买进步兵并攻击你,因此要在能生产单位之前稳住,那么你也得选择相同的策略。在是优先发展科技还是先发制人上,玩家可以进行

九年级历史第4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成员-中考试题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成员国中,位于最南边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奥匈帝国(06常德)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北约和华约的形成 D.欧盟和独联体的形成(06山东) 1914年7月,德皇威廉二世借口“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个“机会”是指A.三国同盟成立 B.三国协约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06潍坊) (2007年湘潭市中考)25.1914年6月,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夫妇,对这一事件评价正确的是:(B) ①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气焰,维护了世界和平②是恐怖主义的暗杀行为,不值得赞扬 ③维护了塞尔维亚的独立和安全④被帝国主义利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A.①③ B.②④ C.① ② D.②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A.凡尔登战役B.萨拉热窝事件 C.协约国建立D.同盟国建立(06襄樊) 1914年6月,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夫妇,对这一事件评价正确的是:(B) ①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气焰,维护了世界和平②是恐怖主义的暗杀行为,不值得赞扬 ③维护了塞尔维亚的独立和安全④被帝国主义利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A.①③ B.②④ C.① ② D.②③ 1914年8月,欧洲一家报纸报道说:“这个叫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该报道中的“战争”指:(C) A.普法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2007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3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两大敌对军事集团是(A) A.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B.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集团 C.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七十七国集团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2007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33.它是由民族矛盾引发的一次偶然事件,但却成为了一场历时四年的世界性战争的导火线。“它”是指(B) A.黑船事件 B.萨拉热窝事件 C.凡尔登战役 D.珍珠港事件 (2007年中山市中考)19.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其实质是(B)A.奥匈帝国的皇储夫妇被打死 B.德奥借机发动战争 C.塞尔维亚民族解放斗争高涨 D.英法制止俄国扩张

太平洋战争双方的兵力如何

太平洋战争双方的兵力如何 太平洋战争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一场重要的战役,这场战役总共持续了三年零八个月,双方共计上阵兵力六千万人,并且由十五亿人受到战争的牵连,那么太平洋战争双方兵力对比如何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太平洋战争双方的兵力如何,希望大家喜欢! 先说工业产值。在1941年之前,美国的工业产值是2000亿美元,而日本的工业产值则是90亿元,美国产钢量是3300万吨,而日本仅仅只有580万吨,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日本的持续性作战能力都要小于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用其极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制造武器,并且充分利用国内的科技实力来研发新型的军事武器,这也是日本所无法弥补的。 据不完全统计,美军在1945年的时候已经能够达到年产四万架飞机、两万辆坦克的水平,并且全国兵力也达到了一千零五十万人。在海战上,美军当时总共生产了一百四十一艘航母、七百四十多艘反潜艇舰,而当时日本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只是建成了六十三艘驱逐舰,并且也总共只拥有十七艘航母。在空军方面,日军在整个二战中使用的多数是零式及其改造机型,而美军则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研发新机型,并且十分重视对驾驶员的保护措施,使得美军飞机既安全又强力,再加上美军强大的生产实力,使得日本完全无法在军事实力方面与美军进行比较。

太平洋战争简介太平洋战争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作战地点实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参战双方是轴心国和同盟国,同盟国的主要参战国家是英国美国,轴心国的主要参战国家是日本。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太平洋战争简介,来具体了解一下这场发生在二战期间的著名战役吧。 太平洋战争的战场范围很大,包括了太平洋、东亚、印度洋等地区,这场战斗开始于1941年12月7日,起因是轴心国日本队美军的珍珠港进行了偷袭,最终使得共计三十七个国家参加了这场战役,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投降,才终结了这场战役。 太平洋战争时期,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总共出动了将近六千多万的战力,战争涉及人口多达十五亿,因为其破坏之大,所以这场战役有着难以进行详细统计的具体损失与伤亡。在这将近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进行了血与火的交换,最终在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终结。当时在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政府也是日军实力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的汪精卫政权是站在日本轴心国立场上的,但是除此之外的中国势力,包括国民党和共产党等党派,多数是站在同盟国立场上的。因此尽管太平洋战争发生在太平洋周围,中国土地上也不可避免地开展了小型的“太平洋战争”。 在这场战斗中,美国首次使用了原子弹,对日本国土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也是日军之后无条件投降的原因之一。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对日后太平洋周边国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看完了太平洋战争简介,想必大家对太平洋战争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二战轴心国取胜的五大战略假设

二战轴心国取胜的五大战略假设 第一:轴心国加强彼此之间的战略合作,召开定期的首脑会议,制定统一争霸战略,协调各国之间的战略合作和军事合作. 1.1941年12月轴心国元首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在柏林召开轴心国首脑会议,制定共同争霸世界战略,并且共同制定针对消灭同盟国的"红,黄,蓝"三色作战方案,(红,黄,蓝是颜色的三原色)和征服世界的战略步骤. 2.日军取消偷袭珍珠港计划,转而和美国进行和平谈判,暗中支持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孤立主义势力弹劾总统,让美国置身战争事外,(当时美国国内国会参众两院的孤立主义势力十分强大,虽然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心想参战,但是有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的约束之下,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有发生珍珠港事件之后,罗斯福才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孤立主义势力,促使美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按照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西方的民主议会制度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此,因为民主政体的国家非常怯懦,不敢打仗,更惧怕伤亡.而在集权社会制度的国家里,就完全不会有这种缺陷,因为中央集权曾被称为力量的标志,它可以调动

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从事某项伟大的事业,苏联之所以能够熬的住德国的进攻,并且最终打败了强大的德国战争机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国家中央集权政体所发挥的积极重要的作用,如果两个综合国力完全相同的国家发生战争的话,民主议会制度国家绝对不是中央集权政体国家的对手!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大优越性表现所在. a.现在德国和意大利,以及军国主义日本这时可以加大马力开动他们国家庞大的宣传机器对美英进行大规模的宣传,鼓惑和外交攻势,二战三元凶这时可以频繁出访美国,并且在美国孤立主义势力的大本营——芝加哥,进行大规模的反苏亲美演说,说他们发动的战争主要是对付布尔什维克苏联,并没有入侵他们的想法,只是想让美英保持中立而已,把美国佬和英国的绅士们唬的晕头转向,从而可以打消他们的顾虑,这样轴心国就可以放心大胆,集中兵力对付苏联了. b.轴心国可以不惜重金买通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孤立主义势力的领导人物,让他们去弹劾总统,让美国置身战争事外,甚至取消对苏联的战略物质和武器装备的援助. 3.日军取消侵略东南亚和印度支那的"南进"战略计划,暂缓

世界历史下册一战二战复习题

世界历史下册一战二战复习题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前,下列国家依其经济实力排列顺序是() ①法国②美国③英国④德国 A.④①②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③① D.①④②③ 2、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 A.1914年6月 B.1914年7月 C.1918年11月 D.1919年1月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地狱”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B.莫斯科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 5、《物种起源》一书的作者是英国生物学家() A.牛顿 B.达尔文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6、它的提出是时空方面的伟大革命,对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理论是() A.万有引力学说 B.马克思主义 C.生物进化论 D.相对论 7、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的是() A.文艺复兴 B.明治维新 C.启蒙运动 D.新文化运动 8、下列作品中属于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是() ①《罗密欧与朱丽叶》②《哈姆雷特》③《仲夏夜之梦》④《威尼斯商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 A.莎士比亚 B.托尔斯泰 C.孟德斯鸠 D.汤显祖 10、1917年11月,一艘名为“阿芙乐尔”号的巡洋舰突然发出了一声炮响,炮弹的火光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这是世界历史上哪一次革命的开始?() 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法国的巴黎公社 D.法国攻占巴士底狱 11、十月革命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它是() A.工兵苏维埃政权 B.取得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 C.平定了国内反革命叛乱 D.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12、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的新经济政策规定()A.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取消商品买卖 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D.实行余粮征集制 13、巴黎和会规定,把德国战前在我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让给()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14、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的问题是() ①德国赔款问题②中国山东问题③欧洲安全问题④海军军备问题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①②④ 15、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是在什么条约之后?() A.《九国公约》 B.《四国条约》 C.《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D.《凡尔赛和约》 16、下列关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整 B.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C.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目的是为了提倡消费 D.新政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17、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相似之处是() A.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和种族狂热 B.法西斯党魁直接上台执政 C.在对外侵略扩张中逐步建立 D.利用了社会政治、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 18、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的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德国希特勒上台 B.日本侵占整个中国东北 C.轴心国集团形成 D.国会纵火案 19、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点的是() A.《慕尼黑协定》 B.《布勒斯特和约》 C.《九国公约》 D.《凡尔赛和约》 20、法国败亡后,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是在() A.巴黎 B.莫斯科 C.伦敦 D.开罗 21、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说:“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只是由于‘不明智、麻痹大意,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才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你认为和这段话没有关系的选项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慕尼黑阴谋 C.拿破仑 D.绥靖政策 22、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A.德国突袭苏联 B.珍珠港事件 C.七七事变 D.中途岛海战 2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标志着()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C.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转折 D.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