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海经》:全球最古老之地理书

《山海经》:全球最古老之地理书

《山海经》:全球最古老之地理书
《山海经》:全球最古老之地理书

《山海经》为最古老全球地理书

吕应钟教授

1979 年起,因研究中国古书中的UFO记录所需,曾购买并阅读不少历史、神话、考古等类书籍,对上古史及神话产生浓厚兴趣,于是投入很多时间专研古书,一股莫名的「寻史情怀」油然而生。其中以《山海经》一书给我很大的疑问,因为学界都认为山海经是神话,可是,我深入研究后发现真相并非如此,因为《山海经》自殷商至战国成书以来,以至于明朝胡应麟之前,都被视为「实用地理书」,胡氏以一己之见视其为古今语怪之书,后人便以神话大全看待《山海经》,我认为此为后世学界的大谬,至今也是如此。

不久又读到卫聚贤教授所著《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激起还原「世界上古地史」的雄心大志,但自己并非学历史出身者,此念头实在不自量力。1986 年,我认真的研究,并依书中记载自绘地图,画出了超过古代中国版图的山海经地图,当时直觉就认定《山海经》不仅是最古老之中国地理书,亦是最古老全球地理书,因为其描述内容广至全球。

我深深认为该书不仅描述美洲、亚洲、欧洲三洲之山脉、河流(流向)、矿物、动物、植物,更描述上古风俗民情以及信仰崇拜,并不是现代学者通认的「神话」而已。结果,我在文献中得知美国易经考古学会曾于70 年代,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台湾等地展出1972 年在亚利桑那州出土的许多零碎陶片,其中一件已有7000 年历史的古印第安人彩,其上刻划有易经文字。美籍华裔考古学家洪天水经过数十年考证,加上在圣地亚哥又出土破片,发现有9 个符号与中国半坡文化使用的表意符号完全相同,经过比对113 个标本,又将符号表意内容与中国古籍和易经印证,发现这些彩钵应是中国人自上古半坡氏族移居美洲的一个明证。

再加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考古学教授塔那,根据对9000 名哥伦布以前美洲印第安人、阿留申人和爱斯基摩人牙齿及骨骼的检查,作出美洲先民于2万年前来自中国北方的结论,他认为来自中国的移民可能分三批,一批是经由白令海峡陆桥的南缘移来,美国西北部的那狄恩印第安人则经由陆桥北缘从西伯利亚大丛林来到美洲,另一批为远洋渡海而来。

地球科学已证实白令海峡原本是连接亚洲和美洲大陆,此陆桥因14000 年前巨大的冰河溶解,海平面上升而淹没。而10 年前,一些欧美学者经过考证认为,约在3000 年前,即殷商末年,一批中国人就已来到墨西哥,由于在秘鲁出土的一尊奇特女神铜像,双手提着铜牌,其上铸有「武当山」三个南北朝时的汉字;在墨西哥又发现一方「大齐田人之墓」的墓碑,考证为战国或秦末从山东半岛横渡大洋来

到美洲的田齐人埋骨遗迹。

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莫里亚蒂博士针对在加州海岸外发现的古石锚及11块大石块做研究,认为是早期中国人横渡太平洋的证据,因为对照古文物和实物,以及美国科学机构鉴定,认定此石锚岩质「不存在于北美洲太平洋岩岸,而同南中国海岸地区所产灰岩一样」,应为5 只石锚及其附具。

有了这些美国学界的考古发现,提高了我对人类上古活动研究的兴趣,也更加认定《山海经》是世界地理书,十多年来一直无法忘怀此观念。近年研读上古史,知中国人海上航行,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大陆东海之滨已有7000年前的船桨出土,证明了此点的可能性。

而考古学上已知殷商时代已使用青铜器具,且有能力将独木舟改良为稳定性强、载量大的木板船。研读古书知武王伐纣时,数千兵马仅用47只船,一日之间横渡黄河孟津。《史记˙周本纪》中的记载已反映了武王所乘船只之大、船行之速、吃水之深的盛况。

因此,个人思考「殷人东渡」可能选择当时最合理的沿海岛东航的「阿留申群岛」航线,因为此海路不仅比陆路(白令海峡陆桥) 方便,且殷人素习航海,当时已知用风帆为动力,更有掌握航向的舵桨,且我研究古代天文学,知殷人天文学已能测得新星,也有早期天文导航术,更由美洲沉锚判断,殷商时已有能载百人以上的大船,此类种种均使我坚信我想法的正确性。

但为何殷人要远洋东渡?因为在周武王伐纣之前,商纣王曾把大军留驻于被征服的「人方」(今山东省),商朝灭亡时,大批殷人逃向海外,也就成为很正常之事。而且由山东半岛出航,东渡日本,沿日本列岛之东向北,过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再沿亚洲美洲连接处的白令海峡陆桥,过阿拉斯加前行,南下美洲西岸的加拿大、美国,驶抵墨西哥,再下到南美洲秘鲁。

此路线沿途有陆地岛屿,有鱼、禽、果可供食用,又有黑潮暖流,常年顺风顺水,木船航行毫无困难。后世航海学者及造船学者也多次以木船实验,证实此点。因此,个人对上古殷人移民美洲之事件极感兴趣。

1981 年读到郑德坤教授之《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知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水,明帝赐以《山海经》等书,可见当时看《山海经》为实用地理书,而自《汉书》至《旧唐书》之间近900年,观念没改变,甚至到明朝亦是如此。然而到胡应麟《少室山房笔录》以其个人所见认为《山海经》为古今语怪之书,将传统数千年视《山海经》为地理书之观念开始扭曲,至清代修《四库全书》,将《山海经》放在「子部小说家类」,从此《山海经》就被后世之人视为神怪(神话) 书。

我觉得很奇怪,一部流传数千年的地理书,在明朝被一位学者以一己之见扭曲为神怪书,后世学者不仅不去还原《山海经》的原貌,进行地理志的研究,当今若干学者竟附从沿袭扭曲观点,大作山海经神话及神怪文章,何能称为史实研究?

有此种「义愤」思想,再加上殷人出洋的考古发现,使我在10年前结合此二种思维,便深入研究《山

海经》,并一一依经文画出上古地图,用现代精密地图对照,总归言之,〈东山经〉谈的是自阿拉斯加、加拿大、北美到南美洲的西岸地理;〈南山经〉为亚洲中南半岛地理;〈海外南经〉及〈海内南经〉已描述到中东的红海;〈大荒南经〉描述到孟加拉国湾;〈西山经〉描述华北地理;〈海外西经〉及〈海内西经〉描述中亚地理;〈大荒西经〉描述远及地中海。

因此研究《山海经》可以知晓上古时代的全球地理、航海技术、风土民情等,若和现代地理做比较,正符合目前「地球村」观念之推展,以古鉴今,值得当今世人深思。

解析《山海经》(1

解析《山海经》(1 《山海经》本身透着迷人的魅力,虽然记载着上古的事情,但不难读,关于它的文言文,只要有初中的水平便可以读懂。但是人们容易,理解背后的东西确难,没有强大的综合知识范围作后盾,要通过表面看到深层次的东西却很难。若干年来,对此“书”的解读,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西汉刘秀删改《山海经》以来,所有对此书感兴趣的人都是在单枪匹马的奋斗,限于所处的时代、限于个人的水平、限于知识的范围,多数都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更有甚者,埋头于故纸堆中,引经据典,不厌其烦的为本经作注、作解,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弄的十分复杂。简单事情复杂化,这是某些吃皇粮的“历史学家”的本事。 近年来,一些对《山海经》感兴趣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此书解析,引起了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的不满,在网上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贴子,将其他人斥责为“民间历史学家”。正是众多的爱好者的介入,引起了学术界的恐慌,如果承认了爱好者的结论,只能证明他们是一群吃着“皇粮”的饭桶。都已经威胁到人家的饭碗了,跳出来骂两句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庆幸处在现在的年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历史学家”们想垄断的发言权,垄断不住了。我们不象以前写点什么,非得在他们掌握的学术会议、学术

讨论会是发表,非得经过他们的首肯才能发表。如今我们可以自由发表我们的意见,用不着受别人的干涉。本文也是一样,我不需要通过研究《山海经》给我带来什么,只是兴趣而已,图一个乐!不说那些废话了,言归正传。 《山海经》准确的说,不是书,是上古时代的图。《山经》是大禹在洪水后期,开始命人进行资源普查后,绘制的“全球地理资源分布图”。里面包括了动物、植物、矿产的分布,同时标明了这些分布地点的名称、距离及水系情况。《海经》部分,以《荒经四篇》与《海内经》为洪水之前的“全球行政区域图”。《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为洪水后的“全球行政区域图”。这中间有近千年以上的事情搅在一起,《山海经》又经过脱、删、加、失等种种磨难,今天能见到已经是幸事了。现在我们见到的书,是这几张图的注解和简要说明。下面是我的研究结果。 二、氏族谱系 《山海经》人物纷繁,中间还有错讹,有一团乱麻的感觉。为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先理出“氏族谱系”这根主线,其他的问题便有了归属。以下是根据《荒经》四篇及《海内经》排出: 大皞——咸鸟——乘厘——后照 ---------------------------------------------------------------------------- 炎帝——?——灵恝——互人

山海经其实是世界地图

山海经其实是世界地图 《大荒西经》中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也类似狮身人面像?)。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西海当时为地中海,西海之南,也就是在地中海南方。流沙当指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沙海的古音),流沙之滨,在撒哈拉大沙漠边沿。 赤水为红海,上古时旁有国家名阿卡德(阿卡德,就是红的意思)。 黑水指青尼罗河。 弱水之渊,指东非大裂谷河湖海环绕,其四面有维多利亚湖,尼罗河,红海,印度洋。 炎火之山即乞力马扎罗山。 从地理位置看只有位于非洲的肯尼亚以及埃塞额比亚一带符合条件,昆读音就是肯,仑指land也就是陆地,和尼亚同意。 西王母即西方称的示巴女王,西王母拜见过西巡的穆天子(即周穆王),而示巴女王也去觐见过所罗门,指的就是同一个事。近代埃塞额比亚最后的皇帝还自称是所罗门与示巴女王的血脉。 东非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是应该有它一定的道理的。 ...... 《海内经》:"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白马即现在的巴 尔干半岛,鲧的封地就在巴尔干的夏(希腊)。 希腊南方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的克里特即为启的古代读音,岛上的米诺斯文 明的米诺斯即是禹的古音。 伏羲氏时,埃及为居南的南岳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 赫胥居南" ," 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 ,就是共工据有上埃及。后祝融氏族迁往埃及,获得共工之位,占据整个埃及。原共工之臣相柳臣服于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为鹰图腾,下埃及为蛇图腾。 ...... 狮身人面像一提起埃及,大家都会想到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那么狮身人面像究竟是谁的造像呢? ...... “台(共工之台)之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这就是狮身人面像,似乎更应该叫做蛇身人面像才对。古埃及人似乎更喜欢蛇一些。下埃及的图腾就是蛇。蛇身,人面,披发,在共工之台侧,应为共工之造像。 上古留下的伏羲女娲图都为蛇身人面,看来上古人类更喜欢用这样来描绘部落的首领。 狮身人面像在西方又称“司芬克斯”,而上古时,共工氏族的社会分工就有“司分”之职。 ..... 郭沫若先生曾经考证巴比伦的古十二岁名即中国古代的黄道周天之十二宫,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山海经中角色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山海经中角色造型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具有传奇色彩的一部巨作,其中包含了许过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宝库。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将我国古代文化与神话故事传承到动漫故事和人物中,并对其进行渲染和创新,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佳品,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一定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角色造型;造型传承;造型创新 前言 《山海经》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奇书,此书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生物、巫术、民俗等丰富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现代文艺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参考作用,但古书所记载的大量事物描述简练,信息松散,在现当代文学、动漫等产业中的运用,还需要添加更多的综合性再创作,使山海经中角色的造型得以传承和创新,从而得到适合当下文学、美术及动漫行业利用和发展的、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形象素材。 一、关于山海经 我国古典名著《山海经》自古以来被称为旷世奇书,给后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其一,因为它在一万三千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万多个历史及神话人物,四百多种神怪兽。集地理志、方物志(矿物、动植物)、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留了古老的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神话故事。其二,许多人认为《山海经》只是荒诞不经之作,司马迁曾说过,“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鲁讯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人面兽、九头蛇、三足鸟,给大多人留下《山海经》只是神话的印象。然而,也有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山海经》具有很强的历史参照性,特别在地理志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被记载在奇书中的江山河流迄今依然依稀可辨,部分矿物、动植物也极具现实性。长卿著《山海经的智慧》一书中,开篇提出“鸟兽荒诞吗?山水荒诞吗?故事荒诞吗?概念荒诞吗?”,针对这四大问题,长卿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论证其可靠的现实意义。纷争芸芸,奇书依然有许多未知之谜等待解开。最后,《山海经》开创了我国图文并貌的先河,据记载,早期山海经的编写有两个阶段,根据文字配图阶段和根据图画配加文字的阶段,最早的古本原著目前已经

山海经与现代世界地理的惊人吻合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化典籍,但由于它所记载事物的广博性与儒家不同,因此一直被视为荒诞不经的怪书,实际上《山海经》是一部记录远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著,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这种生存与发展所凭依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这本书里所包含的密码是你绝对无法想象的,当年西周发生内乱,一个王子-朝带着大批的周市典籍(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藏书)投奔楚国,但是由于楚国也内乱,王子朝一行没有到达楚国,而是神秘的消失了,这批典籍在之后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现在我们有理由推测这批国家图书馆珍藏的的典籍是被王子朝藏起来了。 而这批图书恰恰可以证明中国的历史绝对不只是区区五千年,而是有着更加灿烂更加文明的悠久历史。 篡位后的周敬王向王子朝追索周室典籍,而王子朝以死拒绝交出典籍。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与此同时,老子(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官长)可能因参与秘藏周室典籍之事,遂被迫辞职,大约此后不久,老子便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隐去。王子朝死后那些流落江湖的远图书馆巫师和学者正是根据这批上古典籍编写出了旷世奇书《山海经》。编写《山海经》这样的大部头著作,需要编写者有着充裕的时间、充足的财力,并且没有或少有世俗杂务的干扰;显然,这样的条件乃王子朝一行的后裔所充分具有的,而这种工作也成为他们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乐趣。,《山海经》极为谨

慎地回避任何与现实有特定关系的事件,当亦有其苦心。即作者或编写者出于某种现实的考虑而竭力想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有点象寻山隐修会,呵呵。 <<山海经-大荒东经>>称:''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蹲其上,张其两耳。’’这个记载很容易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山上有门状结构物,用以观测日月的升落,从而判断季节时辰,你有联想起什么呢? 大禹治水过程中,曾经建有众帝之台,它们是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共工台,这些台现在哪里?山海经记载的台的守护神陆吾是人面虎身的怪物,在<<海内西经>>里又被称作开明兽,它的身躯体大类虎,它站立在昆仑之上,注视着东方,这些台的主人为什么要向往东方呢,为什么黑人古代又被称为昆仑奴呢? 楼兰古国消失在荒漠之中,我们知道它曾经存在过,因为有考古证据。和氏璧在战国群雄的硝烟中失踪,我们不怀疑它曾经存在过。因为有典籍记载,但是山海经所言渤海之东(今日太平洋)有五座仙山,即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山上有众多仙人居住,由于天灾人祸,岱舆、员峤二山(实为海岛)沉没海中,无数居民逃往它处,还有的人从才在水中居住,这个古老的故事长期被人们视为神话,因为没有证据了,可是最近西方学者证实了大西洲、太平洲的曾经存在,也许海底真的住着麦克,哈里斯:) 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山海经要分海内篇和海外篇,直到我看到一篇报道美国地理考古女学者的文章,转载: “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试着进行按经考察,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国古代的旅行者一样,用双脚去丈量勘测那些山脉。她的方法是:《山海经》中的中国古人让你向东,你就向东,让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会发现什么。 经过几次失败,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 真是令人惊讶:一个美国人,研究了中国学者都难以读通的《山海经》,并且据此实地勘察,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美国女学者默茨博士研读了《山海经》,并亲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后,由衷的赞叹: 对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为白雪皑皑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头,顶礼膜拜。”

孙绍振解读《阿长与山海经〉》

孙绍振:《阿长与〈山海经〉》解读 开头两段,似乎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分析的。 但是,用还原法,是可以提出问题来加以分析的。 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以阿长这个名字作为关键词,作还原来分析 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繁琐了?鲁迅不是说过,文章写成以后,至少要看两遍,要将可有可无的东西删去吗? 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 因为阿长,在这个关键词的深层,不但有长妈妈的,而且有周围人的精神密码。 按照还原法,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 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绰号。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长得“黄矮而胖”。 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 问题、矛盾,通过还原,就不难提出来了: 1,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这是很可悲的。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2,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 从研究方法来说,这样的分析,已经提供了可讲性,但是,还可以扩展一下,力求结论有更大的涵盖面。 用名字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奥秘,是鲁迅常用的手法,在《阿Q正传》里,对阿Q的名字,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名字,也有同样的细致用心。祥林嫂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叫祥林嫂,因为丈夫叫祥林,在鲁镇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后来她又被抢了亲,被迫嫁给了贺老六,在贺老六死了之后,她又一次回到鲁镇。鲁迅特地用单独一行写了一句: 大家仍叫她祥林嫂。 这句似乎是多余的。读者早就知道她的名字了。鲁迅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一下,是因为祥林嫂,这个关键词里包隐含着荒谬,旧理教的荒谬。丈夫叫做祥林,她就叫做祥林嫂,可是,她又嫁了贺老六,那么还原到正常道理上来说,应该研究一下,是叫她祥林嫂,还是叫她老六嫂好呢?或者叫她祥林老六嫂比较合理呢?这并不是笑话,在美国人那里,不言而喻的规范是明确的,不管嫁了几个,名字后面的丈夫姓,都要排上去,没有什么见不得人,难为情的。例如肯尼迪的太太积奎琳,后来又嫁了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她死了以后,墓碑上就堂皇地刻上:积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但是,我们的封建礼教传统不可能想象把她称为祥林?.老六嫂的可能,只承认第一个丈夫的绝对合法性。可见礼教传统偏见之根深蒂固,在集体无意识里,荒谬的成见已经自动化,不动脑筋已经成为可怕的习惯了。 需要注意的是:鲁迅在整篇文章,没有对阿长的肖像描写。光是对名字这么叙述,看来连描写都算不上的,但是,在鲁迅看来,这比之对肖像的描写还要重要。 分析如果到此为止,是很可惜的。因为还有深入的余地。许多教师即使会分析,往往浅尝辄止,原因是方法单一。当一种方法好像,到顶了的时候,就应该换一种。还原不够了,就用比较的方法。事实上我们前面分析长妈妈的名字的时候,就用了比较的方法,把她的名字和祥林嫂比较。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山海经》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山海经》 【本文插图,除特别说明外,均由知名画家黄箫老师提供,特此感谢!】有很多喜欢怪物的朋友经常问我:道长你干嘛不聊聊《山海经》?我其实很喜欢《山海经》,但只限于通读过几遍,深入研究做不到。而且《山海经》看似几万字,比《西游记》少得多,其实这里面的道道比《西游记》复杂得多得多,要真聊起来,少不得又要开一百讲。然而绝大多数内容,因为涉及到上古文献,会非常枯燥乏味。除非有经济上的支持,或者改写成小说,如果只追求阅读量,贫道是不会聊《山海经》的。所以只能从浮皮表面聊一聊。一、《山海经》是个混合体在聊《山海经》之前,有必要列几个常见的问题,比如:《山海经》写的山和海,是不是真的?《山海经》写的是中国大陆吗?《山海经》写的是日本吗?《山海经》写的是美洲吗?……其实,只要您看过贫道《西游记》的解读就会有一个认识:一部古书,往往并不是一个一次成型的整体,由一个作家花个一年半载写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来源,叠加而成的。而《山海经》正是如此。它不是一个人一次写成的(这是上古文献的共同规律)。所以,里面的东西,也是真实和想象共存,是真假参半的。所以,不能笼统的问《山海经》到底靠不靠谱,只能这样回答:1)《山经》和《海经》原来很可能

是分开的。只是汉代以后才合起来叫《山海经》。2)总的来说,越是靠中原地区的,记载就越靠谱;越是靠外围的,记载就越瞎编乱造。第一个答案告诉我们:《山海经》从开始并不是一个统一体。甚至《山经》和《海经》就是两拨人写的,世界观都不太一样,写的完全是两回事。就像麻辣锅底和清汤锅底既可以分开上,也可以合起来叫“鸳鸯锅底”;相声《文章会》和《大保镖》可以分开说,也可以合起来说一个《文武双全》。但麻辣锅和清汤锅,并不存在谁包容谁的关系。基于这个道理,想给《山海经》整体画一幅地图,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个答案告诉我们:无论古今中外,人们有一个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离自己越近的越熟悉,认识越贴近真实;离自己越远的越模糊,越掺杂着想象。现在有个时尚名词,叫“异域想象”。我的老家是河北,小时候还没有高铁,火车飞机也没那么发达,所以不要说对外国,就是对黑龙江、四川、新疆甚至近在咫尺的北京、河南都充满了“异域想象”。我10岁时,心目中的黑龙江到处出没着东北虎,四川到处能看见大熊猫,所有的新疆人每顿饭都是烤羊肉串就葡萄干。所有的北京人民都是正义感爆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楷模。而河南是一片汪洋——天知道我怎么会有的这个印象,好像我小时候河南闹过几次水灾。即便是今天,我身边一些不太出门的人,“异域想象”也是空前的发达,比如认为陕西人不管是汉中人、西安人还是延安人,一定是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解读 一.文本综述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文中描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劳动妇女。她粗鲁、迷信、没文化,爱切切嚓嚓,并不善于照顾孩子,然而她质朴,善良,热心,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淳朴向往和对“我”的真诚关爱。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充满了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不知姓名、身份低微的保姆的深切怀念。她的善良,她对我的关爱,特别是她对“我”的精神需求的尽力满足,让成年后的我充满感激,久久难忘。 二.目标设置 1.认识阿长。 2.品读细节描写,发现人物的语言,阿长的表现背后的隐藏的秘 密。 3.梳理“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读懂并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深 怀念之情。 三.教学内容解读 (一)走进阿长认识阿长

1.阿长是谁 这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称呼她长妈妈,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名字是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阿长在这里无名无姓,可见身份是多么的低微,是不被人尊重的。 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繁琐了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 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绰号。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长得“黄矮而胖”。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问题出来了:1、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这是很可悲的。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2、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 3.写了阿长什么 她喜欢“切切察察”,“说话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自己的鼻子和对方的鼻尖。”这是我最讨厌的。喜欢

山海经与世界地图

山海经与世界地图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显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目前的学术界对于《山海经》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仅仅限于中国,一种认为包括了整个亚洲圈,而第三种看法更为大胆,认为覆盖了整个世界,《山海经》就是古代的世界地图。《山海经》古时称为《山海图》,从名称上来看,应有图,而今不存。很多人都认为《山海经》仅仅是一本神话书,因为里面所描述的一些东西在中国不存在。而实际上《山海经》很可能是一本世界地理书,上面标满了各方的地理,物产,历史演变以及风土人情氏族,书中的很多东西要在世界范围内找。这是一种很新颖的假设,虽然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支撑它,但是也已经在考古学和语言学上找到了一些可以证明它的论据。 若干年来,历史书上都说,是意大利人哥伦布于十一世纪首先发现了美洲,然而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根据经上所说《东山经》在中国大海之东日出之处,他在北美试着进行按经考察,经过几次失败,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过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胜利了。他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此实地勘察,他发现了中国古人早已到达美洲。 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美洲,特别是在墨西哥发现了大量具有我国殷商时代至宋朝以后文化特征的文物和文化遗迹。据统计,其中已发现汉字59个,加上重复的汉字,共计已有140多个。从这些汉字的字体上看,从殷朝到宋朝,几乎都有。墨西哥的基奇霍夫教授说:“在欧洲人入侵以前,当地居民使用的所谓阿兹特克历法,便是中国人发明的。” 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虑,也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例证。在上古时,人类只有

山海经内容流程

流程 一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基本属性内容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 31000 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 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 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

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藏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价值参考. 二重要的四点 1.上古时代,洪荒时代,远古时代的定义。B.c4000年。 2. 成书时间,战国中期到汉国中期,B.c400~B.c200,距今大概有两千年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时间,在当时的时代有了儒家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巫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或神。在有相对完整正式的社会体制之前是作为领袖的存在。并且巫术没有文字,口口相传,与山海经的失传有一定关系。 4.明清时代,小说这种载体发达,山海经图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

《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

《山海经》雕像园:桂林山水的科学解读 尹国兴 在广西桂林,人们一向津津乐道其山水。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素有“甲天下”的称誉。一般认为,桂林山水的奇特造型是天然形成的,是自然力亿万年作用的结果。然而,如果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来看,这一说法并不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桂林山水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来自于史前人类的卓越创造,是史前时期一处大型的造园遗址。不仅如此,这些奇谲诡异的山峦的设计和开凿是有依据的,都是源自于一部上古奇书——《山海经》。桂林山水,即是一部立体的山海图,体现了史前时期(夏代)人们对传世典籍《山海经》的诠释和解读。 一、桂林山水与《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说为益所作。益,也作伯益,为皋陶长子,作《山海经》。帝舜年老,欲传位于皋陶,但皋陶早亡,遂传禹。帝禹年长,欲传位于益,禹子启代立,是为夏朝。《山海经》原来是有插图的,叫山海图,六朝以后图已失传,只留下了文字。《山海经》记载了许多瑞兽图腾和神话故事,早在先秦已普遍流传。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而是一部上古时期的传世奇书,只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记录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同时也描写了龟蛇、龙虎、猩猩、犀牛、神鸟等瑞兽图腾。古代中国一直把《山海经》作正史看待,是中国历代史家必备的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桂林山水中,有很多人形山和人头山,是史前人物的聚会,也有大量的瑞兽形象。漓江百里画廊,峰丛之中不时出现的人像,有头像和全身像。其中还有孕妇的形象,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原始的生殖崇拜的表现。桂林山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园林山水工程的遗址,其设计和修凿与《山海经》有直接的关系,历史地理学上属于后《山海经》时代,是《山海经》成书以后的作品。桂林山水是上古历史和神话的雕像园,极具历史文化内涵。 阳朔是桂林山水的核心区,史有“阳朔堪称甲桂林”之谓,现主要以阳朔县黄布滩一带的山峦为例,试述桂林山水与《山海经》的关系。 1、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史前地理名胜,出自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原址在辽宁牛河梁北部,属建平县。其地表形态基本保存完好,是一个人持戈(或手杖)奋力奔跑的状态(图1)。在黄布滩,夸父是一个拄臂而眠的男子,另一只手拿着手杖(图2)。

《山海经》的秘密

《山海经》的秘密 《山海经》是一本记载着奇诡怪物和神灵的古书,一本“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的荒诞之作。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非常懊恼,因为其中纷繁复杂的山水地理,使人如坠迷雾;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又极其向往,因为其中王母所居之玉山、黄帝所建之轩辕之丘,使人如临仙境。在成功地穿梭于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故纸堆后,《山海经》的神秘,于今,愈加的耐人寻味,引人发思! “五藏”与“五脏”之间的趣味解读,大陆地球位置与五脏人体的相吻合;按“河”索“山”,拨开山海经地理迷雾,谜一样的黄河,纷繁的昆仑!曾经沧海为桑田,“青海”一名亦源于此;传说中的“泛天之水”,浊浪滔天;“浊”与“濁”,“濁”与“蜀”,是巧合,还是必然?一张现代电子卫星地图,让我们不得不打破几千年的思维成规;也许,对于大自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一、地球的五脏 大陆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调整过来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二、麻烦的黄河源与昆仑山 一直以来,人们都想从《山海经》里按图索骥地找出对应的山水来。可是,结果总是被这些云里雾里的山水搞得稀里糊涂,根本无法对上号。恰好,这些山上又生长或居住着人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奇形怪状的动植物或神灵。

解读山海经中的文字游戏

山海经里的数学游戏 一、数字游戏: 《周易.系辞传》:三五以变,错综其数----数字在使用过程中意思发生了改变。 一为阳奇,二为阴偶,为事物分为2半;三多指约数,而非确数;四多指重复,五多与手指有关。 甲骨文中,表示人的毛发时,只用三根线条。比如“首”用人头的象形上加三根线代表着数不清的头发。“眉”在“目”字(眼睛)上画三条线代表许多眉毛。 “子”在—个小孩之形上长了三根头发,表示人的手足时,也用三根线代表所有的手指和足趾。其他如左、右、足,都是只画三条线而不是按照实有的手指、足趾数画五根线条。 表示木本植物时,也多取三作为代表。如“木”字,形体是一棵树的样子,上部为枝桠,下部为树根,用三条线象征着所有的枝桩根须; 果”字,只用三只果子表示树上“硕果累累”; “桑”字,用三片叶子代表树上所有的叶子; “束”字,外部方圈表示绳索,圈的中间仅有三根木柴,代表所有被捆扎的柴草; “采“字,三只果子表示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而其上那三条线被用来表示采摘果子的那只手。 至于同水有关的事物,其例更是不胜枚举,所谓“三点水”(氵)正代表着所有的“水”;“雨”字,中间四点就象征了全部的雨丝和雨点; 三折肱(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始为良医”----屡次折臂,多方医治久了,(伤者)自已也会成为良医。后用来比喻阅历广,经验丰富,才能造诣精深。 三衅三浴(国语.齐语):(鲁)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 《孔子集语·子贡第二》引《尸子下》:子贡问孔子,过去,传说黄帝有四个面孔,真的吗? 孔子回答,这是黄帝任用了四个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们彼此不用协商就和谐一致,这就叫四面,并非黄帝真有四个面孔。 “六”与“陆”的通假不知起于何时,今本《辞海》为“陆”另辟一义项,说它是“数目字‘六’的大写”。不过,“陆”字本身和睦之“睦”通假,又兼有“厚”的意义,所以自古就是个吉祥字。 “九”:音久,数也:(韵会)阳之变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易·乾);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列子·天瑞篇); 言多也:中国之外,有赤县神州者九(史记·驺衍传);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公羊传·僖九年); 阳九,戹也:世际阳九(左思·吴都赋),阳戹五,隂戹四,合为九。 姓,复姓:岱县人,姓九百,名里(何氏姓苑);又秦穆公时九方阜,一名歅,善相马;音仇,国名:九侯(史记·殷本纪); 聚也,音鸠:九合诸侯(论语);禹亲操橐耜,以九杂天下之川(庄子·天下篇);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讲法,从道到万物之间最大的创生飞跃就在于“三”,这是为什么呢?换一种说法:从一到三都是依次逐个“生”出的,为什么从三就一下于“生”到“万”了呢?这个道理,恐怕只有老子自己才会明白了。 二、度量的游戏: 古代的长度单位:肘、虎口、掌。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 古代五尺曰墨。六尺曰步。七尺曰仞。八尺曰寻。十尺曰丈。所以一仞等于七尺。 “步”作为古代的长度单位,历代一步之尺数不一。《孙子算经》曰:“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氂(厘),十氂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五十引为一端,四十尺为一匹,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三百步为一里。”

山海经 原文与译文对照版

《山海经》 卷一【南山经】 原文: 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音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音遇)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音生),食之善走。 丽(音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音假)疾。 译文: 南方第一条山系之首是鹊山。 鹊山的首峰叫招摇山,它雄踞西海之滨,山上有很多桂树,盛产黄金、玉石。 有一种草,它的样子像韭菜但开着青色的花,名叫祝余,吃了就不会感到饥饿。 有一种树,它的样子像构树但有树上有黑色的纹理,会发出四射的华光,名叫迷榖,佩戴它的(枝条、花叶)就不会迷路。 有一种野兽,它的名字叫禺长着白色的耳朵,四肢伏地而行也能人立奔走,它的名字叫狌狌,吃了它就能疾步如飞。 丽水从这里发端,向西流注入海,水中盛产一种名叫育沛的东西,佩戴它就不会长寄生虫。 原文: ⑵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音掩)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译文: (离开招摇山)再向东三百里,有座堂庭山, 山上长着许多多棪木,有许多白猿, 盛产水晶和黄金。 原文: ⑶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音猿)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译文:

(离开堂庭山)再向东三百八十里,有座猨翼山, 山中到处是怪兽,水中尽是怪鱼, 盛产白玉,蝮蛇毒虫遍布其k , 还有许多怪蛇,和奇怪的树木, (山势险峻)无法攀登。 原文: ⑷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音纽)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音毁)尾,其名曰旋龟, 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译文: (离开猨翼山)向东三百七十里,有座杻阳山,山南多产赤金,山北多产白金。 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马,头是白色的,身上的斑纹像老虎但尾巴是赤红的,发出的声音像人在歌唱,它的名字叫鹿蜀,披上它的皮毛(亦有可能是指佩挂鹿蜀的骨头牙齿)就能子孙满 堂。 怪水从这里发端,向东流入宪翼河。水中有许多黑色的龟,形状像龟但头像鸟尾巴像蛇,它的名字叫旋龟,发出的声音像劈开木头,佩挂旋龟的壳就不会有耳聋的疾患,还可以用来治 疗脚底(开裂的)老茧。 原文: ⑸又东三百里,曰柢(音底)山,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音协)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音陆), 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译文: (离开杻阳山)向东三百里,有座柢山,此地多水,但却没有草木。 有一种鱼,形状的像牛,却又要上岸居住,蛇一样的尾巴上还长有翅翼(或者蛇尾;还长有翅翼),它的羽毛长在肋下,它发出地声音像犁牛(的叫声),它的名字叫鯥(音陆),冬天蛰伏夏日复苏,吃了它就不容易生痈肿疾患。 原文:

从《山海经》的记载和人类迁徙地图相吻合说起

从《山海经》的记载和人类迁徙地图 相吻合说起 在《石破天惊重见昆仑》一文中论证了我们典籍中屡屡提到的圣山昆仑是位于非洲中部的鲁文佐里山,这里不仅仅是昆仑所在地,同时也是《圣经》里面记载的伊甸园和佛教里面的阿耨达,下面首先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1、人类起源地:非洲中部的鲁文佐里山和昆仑山、伊甸园、阿耨达的比较 鲁文佐里山和昆仑 首先,鲁文佐里山在非洲大陆的中央,符合昆仑在大地中央的记载;第二,鲁文佐里山从下往上分别是森林、草甸、雪峰,符合昆仑分为樊桐、悬圃、天庭三层的记载;第三,鲁文佐里山周围有四条大河向四面八方流淌,分别是刚果河、尼罗河、Nyaamagasani、Semiliki四条河流。其中尼罗河色白,刚果河色黑,Nyaamagasani色赤,Semiliki色青,符合文献记载的赤白青黑四色水。第四,鲁文佐里山是尼罗河的源头,符合大河之源的记载;第五,河水发源于鲁文佐里山的东北方,南流东注于维多利亚湖,符合文献记载的河水南流东注于无达;第六,河水在流入维多利亚湖以后,又从湖的北面流出,向北流入地中海,也符合入渤海又出海外的记载。

鲁文佐里山和伊甸园 首先,鲁文佐里山有四条河流,符合《圣经》记载的伊甸园里有四条河流,而且这四条河都是从同一个地方(伊甸)流出。第二,鲁文佐里山地产赤道附近,高温多雨,物产丰富,符合伊甸园物产丰富,非常美丽的记载。第三,和昆仑一样都是祖先最初生活的地方。 鲁文佐里山和阿耨达 首先,阿耨达所在的洲是阎浮提洲,此洲南部狭窄,北部宽阔。在现在的大洲中,非洲,南美洲和印度本身的南亚次大陆都符合,但是南亚和南美的南部太尖,不符合车厢形状,只有非洲符合;第二,阿耨达被称为无热池,阿耨本身就是清凉的意思,可见,阿耨达一带气温凉爽宜人。如果对无热池这个名字做一个猜测的话,无热池的周围应该是炎热的气候。如果周围都是凉爽的气候,那么就没有必要把这一处称为无热池,就像在北极不会出现凉风山,在热带雨林里不会出现绿洲这样的名字,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别性;第三,从阿耨达发源的大河有四条,四条河,有青黄赤白颜色之异,分别流向四面的大海。从昆仑发源的大河也有四条,颜色也各不相同,分别流向不同的方向;第四,阿耨达山附近有湖泊,在昆仑山周围有从极之渊,有弱水之渊环之,二者是高度相似;发源的大河分四色,青黄赤白,除了黄色不见于昆仑记载,其他均相同,在鲁文佐里山北面,也确实有黄色的河流。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鲁文佐里山就是中国文献里记载的昆仑山和基督教、犹太教记载的伊甸园,也是佛经记载的阿耨达。这里有黄帝之宫,也

山海经

山海经

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臵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是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

流流入其干道的情况了解到它们的大致流经区域。《山海经》记载了伏流河和季节河。“潜行于下”的河即伏流河。 其次,《山海经》还有人文地理记述。《海经》部分大量记述了当时的一些区域的社会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科技成果等。有许多关于先民对于疆域的开发,如《海外北经》提到“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因此有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中国的第一部地理志 神话学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

《山海经》:全球最古老之地理书

《山海经》为最古老全球地理书 吕应钟教授 1979 年起,因研究中国古书中的UFO记录所需,曾购买并阅读不少历史、神话、考古等类书籍,对上古史及神话产生浓厚兴趣,于是投入很多时间专研古书,一股莫名的「寻史情怀」油然而生。其中以《山海经》一书给我很大的疑问,因为学界都认为山海经是神话,可是,我深入研究后发现真相并非如此,因为《山海经》自殷商至战国成书以来,以至于明朝胡应麟之前,都被视为「实用地理书」,胡氏以一己之见视其为古今语怪之书,后人便以神话大全看待《山海经》,我认为此为后世学界的大谬,至今也是如此。 不久又读到卫聚贤教授所著《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激起还原「世界上古地史」的雄心大志,但自己并非学历史出身者,此念头实在不自量力。1986 年,我认真的研究,并依书中记载自绘地图,画出了超过古代中国版图的山海经地图,当时直觉就认定《山海经》不仅是最古老之中国地理书,亦是最古老全球地理书,因为其描述内容广至全球。 我深深认为该书不仅描述美洲、亚洲、欧洲三洲之山脉、河流(流向)、矿物、动物、植物,更描述上古风俗民情以及信仰崇拜,并不是现代学者通认的「神话」而已。结果,我在文献中得知美国易经考古学会曾于70 年代,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台湾等地展出1972 年在亚利桑那州出土的许多零碎陶片,其中一件已有7000 年历史的古印第安人彩,其上刻划有易经文字。美籍华裔考古学家洪天水经过数十年考证,加上在圣地亚哥又出土破片,发现有9 个符号与中国半坡文化使用的表意符号完全相同,经过比对113 个标本,又将符号表意内容与中国古籍和易经印证,发现这些彩钵应是中国人自上古半坡氏族移居美洲的一个明证。 再加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考古学教授塔那,根据对9000 名哥伦布以前美洲印第安人、阿留申人和爱斯基摩人牙齿及骨骼的检查,作出美洲先民于2万年前来自中国北方的结论,他认为来自中国的移民可能分三批,一批是经由白令海峡陆桥的南缘移来,美国西北部的那狄恩印第安人则经由陆桥北缘从西伯利亚大丛林来到美洲,另一批为远洋渡海而来。 地球科学已证实白令海峡原本是连接亚洲和美洲大陆,此陆桥因14000 年前巨大的冰河溶解,海平面上升而淹没。而10 年前,一些欧美学者经过考证认为,约在3000 年前,即殷商末年,一批中国人就已来到墨西哥,由于在秘鲁出土的一尊奇特女神铜像,双手提着铜牌,其上铸有「武当山」三个南北朝时的汉字;在墨西哥又发现一方「大齐田人之墓」的墓碑,考证为战国或秦末从山东半岛横渡大洋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