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课文成为一个有效的例子

让课文成为一个有效的例子

让课文成为一个有效的例子
让课文成为一个有效的例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e18309109.html,

让课文成为一个有效的例子

作者:谢想珍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7期

叶老说:“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意思是告诉我们教学以课文为依托,但不要过度地迷信于课文,而是以课文为例,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但实际教学中,能有效地使用“课文”这一例子的比例并不高。课文教学的效果被弱化、甚至无效的现象比比皆是。笔者将以课内现代文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课文被“千人一面”

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三步曲”、“五步曲”、“七步曲”等教学模式。其流程大概包括“作者、写作背景介绍——分段、概括段意——逐个文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主题)——写作特点”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不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掌握课文阅读的“自主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按老师这一“模式”去自己阅读文章。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需要或适合这些流程。更重要的是,我们这种相对固化的授课模式,经常忽略了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没有新的切入点,没有兴奋点,每篇课文教学给学生的是一种沉重的重复感觉。

(二)课文被“过度开发”

哪些课文会被“过度开发”?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考试的重点课文,一般指大纲中的“讲读课文”或名家名篇。这些课文在讲授中常常被“肢解”成一个个问题,然后逐句逐段分析,生怕落下一个考点。

如一位老师在分析《藤野先生》第一段时,就设置了以下的问题: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这样”指什么?“无非”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找出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作赏析。

3.文段主要抓住“清国留学生”哪方面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4.“标致”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5.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这个“例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e18309109.html, 用好\用足\用活教材这个“例子” 作者:顾春雨王元讯 来源:《江苏教育》2011年第23期 教材只是薄薄一本,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把语文这门学科与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入语文课堂,进而陪着学生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使其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教师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个例子,并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有篇文章《会走路的树》,初看觉得课文情节简单,文字浅显,似乎不需要教,学生即可理解文意。这种课文怎样教学,才能更有效地用足教材这个例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用好例子,把简单的教材上出宽度 “宽度”是指由教材走向课程资源,由课堂走向日常生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在这里,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了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在《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里,写小树与小鸟之间快乐的相处经历,只用了这么短短的一句:“从那以后,小鸟跟着小树去了许多地方,见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语言十分简练。课堂上,如何让孩子真正读懂读透这一句呢?我紧紧扣住“许多地方”、“有趣”,引发学生思考:他们去过哪些地方,见到了哪些有趣的东西?将这个问题铺展开来,给学生一个语言的环境,提供他们一些语言的素材,再给他们一些合理规范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练说,那么“许多地方”、“有趣的东西”就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也不是干巴巴的陈述。如“他们 来到(),见到()。”再如,“这时,小鸟一抬头,只见(),小树告诉他,这是()”等等,多样的句式、丰富的内容给了学生多元的表达空间。简单的教材因此有了宽度。 二、用足例子,把简单的教材上出厚度 “厚度”是指知识与内涵的增加、拓展、补充。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语文虽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学生的灵气、灵性是客观存在着的,但我们大量的语文教学没有将其激发出来,只是在挖掘教材里的东西而没有挖掘“人”本身的东西。语文教学向生活挖掘资源应该是语文教师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和自己的教学活动应该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是水乳交融的,这是生活的厚度、语言积累的厚度、感悟的厚度。 依然是对那句话的教学,如果一节课仅仅上到刚才那个层次,我们说课堂依然是肤浅的。“从那以后,小鸟跟着小树去了很多地方,见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仅仅是有趣吗?在伴随着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单篇、群文和整本书阅读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蒋军晶 我一直认为,教学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一个老师,如果只满足于已有经验,在学习和改变上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课堂就私有化了,班级就私有化了,学校就私有化了。作为一线教师,我总是自我提醒、鼓劲: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固步自封,要立足实际,从实践出发,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不能年复一年地重复工作”。 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老师,除教科书外,应该会使用不同类型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如自选的课外文章,如整本书。现在的语文老师,也应该会组织不同的课堂阅读活动,如群文阅读,如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各有优势,相互无法替代。 先讲“单篇阅读”。 我们的教材虽然是“一纲多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屈指数来,也有七、八种,但是你们细看之后会发现——这“多本”大同小异,所谓“大同”,这些教材全部是由一篇一篇的独立的文章组成的“文选型”教材,我们的教材编选方式,百多年来,没什么改变。所谓“小异”,就是这一篇篇文章组成单元的线索有些微的差异,或者以“文体”为线索,或者以“语文知识”为线索,或者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其中,多数以“人文主题”为线索。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教材虽然有“单元”,但是单元内每篇文章之间并无多大关联;尽管早有人提倡“单元整组教学”,实际上,大家还是在一篇一篇地进行教学。 单篇教学,陈启天在1920年就讲了,所谓“单篇教学”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的教学。单篇教学,强调的是“举一反三”的教学,强调的是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单独的一篇经典里面,可以获得非常丰富非常多样的学习收获,可以挖掘经典文章的微言大义,可以面面俱到的去探寻单篇经典的各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峰。 当然,我心里知道,大家也心知肚明,一个学期就只教只学这20多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多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是由语文学习的具体迁移规律决定的。语文学习迁移规律是什么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是一种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横向迁移”,而不是知识或技能在概括程度上的高低水平之间的“纵向迁移”; ●是一种在前后学习情境相似中的“近迁移”,而不是在新的不相似情境中的“远迁移”; ●是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特殊迁移”,而不是一般原理与规则的“普遍迁移”。 语文学习的这种迁移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特别是阅读教学,并不追求极高的原理性概括,而更重视经验在数量上的积累。这样的话,疑问就来了,既然学生只有从大量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那么单篇教学,对一篇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还有没有积极意义呢?我个人认为是有意义的。理念决定行为,因此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像山东的韩兴娥老师那样,两三周就将一本教材上完的。 那么,单篇教学的意义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例子”理论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教学性质,将作为教材的课文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区别开来。 当然,在单篇教学中“举一”,到底“举”什么“一”,就非常关键了。在我看来,很多老师对于这一点并没有考虑清楚。我们老师喜欢对课文面面俱到地“深挖硬掘”我们老师总是想尽办法要把课文上全、上深、上透,把自己领会到的、教参中提到的、课后问题问到的都要求学生掌握,如此不厌其烦,一篇课文讲个三四课时司空见惯,于是语文教学自然而然

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教语文获来宾市教科所一等奖

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教语文 ——《乡下人家》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取舍 武宣县思灵乡中心校覃秀丽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那么,对于《乡下人家》这个例子,我们是如何去解读文本,取舍教学内容的呢? 一、思想内容:情感美好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不是单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展现一幅幅农家朴实、别有风趣的风景以及恬静、富有人情味的乡村生活景象,在字里行间中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用心装点自己家园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文章这样的思想内容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在反复诵读、品词析句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去体会、渗透,而不是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割裂开来,或是让人文唱主角,导致“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园”。 二、遣词造句:表达精妙 课文中没有一个“热爱”之词,却能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喜爱之情,这缘于作者运用了对比和大量拟人描写,将情感寄托于物,让没有感情的竹笋、鸡鸭、纺织娘赋予人的情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读者感到乡下人家各种事物都是如此亲切、可爱、有趣,这也是作者对下村生活的热爱、向往的情感体现。例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个“探”字,让读者联想到竹笋犹如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与人们捉迷藏,多么亲切、多么可爱、有趣呀,读起来让人对乡村的美妙生活无比向往。又如:“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仔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率领”和“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把鸡群觅食这种乡村最寻常的场景写得生动有趣,让人联想起母鸡与雄鸡夫妻之间这种相扶相持、尽职尽责养育儿女的恩爱、和睦场面,富于浓浓的人情味!再如:“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这是多么美妙的描写呀!这司空见惯甚至有时令人厌烦的纺织娘叫声在作者的笔下竟然是“让辛苦一天的人们梦乡”的美妙音乐,纺织娘在作者的笔下就像是母亲守在床前不辞辛苦地轻唱着催眠曲,哄着人们入睡,多么感动、多么亲切呀!乡村的生活如此打动人心,富有诗意,又怎能不让人向往、追求呢? 作者之所以能够把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写得如此生动、美妙,其主要的表达方法是寄情于物,运用拟人的写法把事物写得生动、亲切、富有人情味。在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中,体会优美语言,感受田园诗情,积累精彩句段是教学的重点,在这组课文中拟人描写特别突出,而《乡下人家》中的拟人描写则起到“例子”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应该把品读拟人句,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

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理解叶圣陶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例子” “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从事教育教学生涯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阐明了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 “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入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的文章,可供入选的文章有很多,而这些入选的课文只是例子。语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它的主旨在强调发挥教材的举一反三作用,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删补移,同时参阅其他同类教材。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论断是在当时“逐句讲解”教材之风盛行,拘泥于教材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环境下提出的。他认为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这样便可使学生一辈子受用。【2】 在现今一些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本、教学参考书依赖性很大,未吃透教材、大纲,只讲课文,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阅读,与学生少进行沟通。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唯教材是从、唯答案是从的现象,上课时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讲授的、书本上的答案一字不差,但离开课本、老师后就寸步难行。面对这种教条主义习气,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都被禁锢于固定的模式中,这种僵化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好对于教材的应用。明确课文教学目的,把

用好课文例子,引领写作技巧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这些文章无论是从整体布局方面,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无疑都给学生带来很重要的影响,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正如作家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阅读教学中,落实写作方法的指导呢,可尝试如下方法: 首先在词训练中发展语言。 著名的语言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单位。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体会文章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做到迁移运用。 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我引导学生作多元解读: 师: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长、钻、伸、露、探、冲) 师:再体会一下,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 师: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再读一读,有什么感受? 接着我展示“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的课件,再问: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些什么? 组织学生想像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她多想-------。”写后学生交流。 生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她多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生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她多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啊。 生3: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她多想在微风中跳个美丽的舞蹈。 再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不光一家窗前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是花的长廊,花的海洋,真是让人—— 生:应接不暇 师:“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 生:“暇”字。师:“暇”是什么意思? 生:词典上说的是“空闲,没事的时候。” 师:你预习很到位,“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 生:没有空闲,很忙。

叶圣陶 课文只是个例子

例子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学,在叶圣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理论。他对语文教材、课文有着精辟的阐述,给中国语文教学留下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教学经验。叶老1978年3月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多次提到“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是从学生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读物中举出来的“例子”或“样品”,学生如果能够读懂这些篇章,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东西,这是它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同、相似的见解称之为“例子说”。 叶老的“例子说”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和教材编写的原则、标准。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体现,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选择“例子”,运用好“例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子”的标准:文质兼美典范之作 什么文章可以作为“例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有什么标准呢?这儿的“例子”是指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语文教材就是由一篇篇范文——“例子”组成。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文章,要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还要适合教学。要科学合理,分量上恰如其分,要适应学生实际,操作上方便教师教学。叶老多次强调语文教材的选择标准,要从众多同类读物中精选,学生能够读懂这些“例子”或“样品,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文章,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子说”是叶老对语文教材的科学定位,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科学的教材观念就要求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学内容,并且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叶老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就表明,叶老的语文教材“例子说”是他“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语文教育思想必然体现。把“课文”称为“例子”、“样品”,并强调:“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由此可见,“例子”、“样品”很重要,作为教材的编者应把好选材关,要达到“例子”、“样品”的标准,真正起到“举一”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教材种类很多,国家、地方的都有,好的不少,既典范,又有代表性、时代性,还便于教学。但也看到有的教材选的篇目不典型,不规范,作为学生一般了解是可以的,但作为“例子”、“样品”,就显得不够格,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可以放进课外读本中。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修订中应按标准选择“例子”。 “例子”的教学:明确目标教有所得 从理论上分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思想内容好,表达形式佳,堪称“例子”、“样品”,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诸多方面的原料。“例子”是具体、典型的材料,从具体典型的材料出发,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由于语文训练

教材是作文最好的例子

教材是作文最好的例子,叶圣陶也说过“教材就是例子。”为了达到“自能作文”这一目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选文方面,力求每篇课文都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适合于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观,又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只有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材,以书本为中心,从文本中挖掘“泉水”,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教学才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笔者仅以自身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利用语文教材来指导学生作文。 (一)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例子 新课标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一个“新”字。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使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学生在学习上更容易接受。新教材重点体现出了“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学会“借助书本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和自我”,“攀登上智育和美育的高峰”,也可以借以进行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和审 美方面的自我教育,阐发个人的志趣和理想,发展想像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写作方面,学生往往不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课文内容,就为学生以后写作积累了素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过去从知识出发,现在从实践活动出发;过去从教师讲解出发,现在从学生自主活动出发,应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标教材阅读部分,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内在线索,抓住主要实践环节(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作为显性标志,配合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与自我能力发展为主线索,要求教师进行专题教学设计,目的是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标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源泉”。 (二)如何从教材中挖掘学生写作的“泉水” 目前,新课标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中外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方面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除了缺乏生活体验和积累之外,更缺了老师在“借鉴”上的点拨、引导,缺了用范本之“长”联系对照已文之“短”,缺了进行“说文”与扩散思维的训练。新课标教材采用“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每个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相信学生一定找到写作的“源泉”。譬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学习完成后要求学生: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描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这个单元收录的都是描写景物的记叙文,由于四季景色不同,作者着眼点不同,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而在写法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需要一一细辨、体会。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等方面的提升,这样就为学生写作以自然景物为内容的作文提供了素材。 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加以理解。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致,如写完了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

好的故事 课文

好的故事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入织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如何使用好部编本语文新教材(讲座)

如何使用好部编本语文新教材 这套新教材是中央关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编写的,来自全国56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编写组。下面主要针对一线教师如何认识这套教材做一些说明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我看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

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汉语拼音对刚上学的孩子比较难,教学有什么建议? 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声母、韵母的音节能够书写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讲究。大致说来,就是一年级拼读准确,二年级要求熟练一点儿,也就可以了,别增加其他额外的负担。有许多学校一年级还学英语,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老是混淆,老师教学的压力是很大的。还有就是南方方言区的老师,为了训练一个发音,可费老劲了,效果还不好。如果认识到汉语拼音就是一个认字的“拐杖”,普通话正音无非是为了沟通,那老师的压力会小一点,辐射到学生那里负担也会轻一点,效果不见得就差。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降低了难度,有些学校可能不注意。说到普通话的学习,也要实事求是,方言区的学生会用普通话沟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说得多么标准、漂亮。如果方言区的老师能结合所在地区学习普通话的发音难点,来补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就更好了。总之,学拼音就是帮助认字,不能代替认字。拼音对学普通话有正音作用,但不要把读拼音当作学普通话的办法。

用好课文这个例子-精选资料

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 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遗憾的是,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临事而迷”,不能充分地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课文‘例子'作用被忽视的情况屡见不鲜。 1.重视“例子” 选入中学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方法,从精心选材到语言锤炼等方面,应该说都有许多可供学生习作时学 习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部作文宝典, 是中学生作文的宝库。老师应该紧紧抓住写作的重点,强化这些方面的教学。例如《同志的信任》一文中,突出的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因此,应该抓住本文的这个“范例”,让学生明确何为正、侧面描写,为何正、侧面描写,如何正、侧面描写。又如 春》一文中,重点是景物描写,因此,不仅要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更要突出指导学生怎样以本文为“范例”进行景物描写,并把它做为重点来解决。这样,才不致于让学生感到更多的只是怎样怎样“美”,而应引导他们更多地重视为何这样“美”,如何才能这样“美”。上课之前,应明确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哪一项作文知识;上课时,应把该项知识做为一个重点去解决;上完后,应围绕该知识让学生去练习、掌握、积累,把这当做重点去突破。 2.学好“例子” 应该说,对于初中生,尤其是起始年段的学生,对写作,大部分的还是习惯于“模仿”。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作文定格上的训练,先让他们“照着葫芦画瓢”。《大纲》提出: “教材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可见,课文是最好的“葫芦”,是学生“画瓢”的最好模型,也应该是教师教“画瓢”的最好范例。 那么怎样学好课文这个“例子”呢?

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理解xx 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例子 “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从事教育教学生涯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阐明了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 “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入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的文章,可供入选的文章有很多,而这些入选的课文只是例子。语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它的主旨在强调发挥教材的举一反三作用,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删补移,同时参阅其他同类教材。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论断是在当时“逐句讲解”教材之风盛行,拘泥于教材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环境下提出的。他认为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这样便可使学生一辈子受用。【2】 在现今一些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本、教学参考书依赖性很大,未吃透教材、大纲,只讲课文,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阅读,与学生少进行沟通。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唯教材是从、唯答案是从的现象,上课时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讲授的、书本上的答案一字不差,但离开课本、老师后就寸步难行。面对这种教条主义习气,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都被禁锢于固定的模式中,这种僵化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好对于教材的应用。明确课文教学目的,把作品的特色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从感性认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教学应把

举好例子 写好文章

举好例子写好文章 大多数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都会陷入这样一种困境——不会扩充内容,常常同样意思的话语重复,最后作文写出来没有实质性内容,空洞无味。 讲道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要讲出几百字的道理是更困难的事情,而还要把这几百字的道理讲得都不重复,是考生们很少有人能驾驭的事情。所以还是把重点放在学会举例子上,考生们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举例子听起来简单,真做起来也是有难度的。因为考生们大部分人所知的事例比较少,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大家去准备事例,会让考生们很迷茫,不知该从哪里下手。所以,下面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一些建议: 积累故事有方向:可以证明以下主题的故事,大家都要重点注意积累。 诚信、善良乐于助人、坚持奋斗、理性心态、积极乐观、自尊自信、勤奋成功、创新制胜、思路灵活方法得当、勇敢无私,重视群众、脚踏实地、有梦想有目标、理解懂得、做事抓关键抓重点、道德建设、环保意识、风气改善等等。 例: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曾受到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倾慕和照顾,他感激公爵,但并不因此出卖尊严。一次,公爵要求贝多芬到他家为一批占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队的军官演奏。贝多芬看不起公爵这种阿谀逢迎的态度,断然拒绝了。公爵凭他的地位和布施者的身份,一定要他演奏。公爵的傲慢冒犯了贝多芬的自尊,他冒着倾盆大雨冲出公爵的庄园,一回到家中,就把案头上公爵的半身塑像猛地掷在地上,并给公爵写了一封信。他写道:“公爵,你之为你,是由于偶然的出身; 我之为我,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维护尊严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第一天可能擦六次,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平凡但不平庸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少年时当过俄亥俄河上的摆渡工以及种植园的工人。但是他非常热爱读书,在艰苦劳作之余,总是挑灯夜读到很晚,通读了很多文学和历史书籍,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在担任州议员期间又通过自学成为一名律师,进而成为辉格党领袖,最终在1860年当选为总统。——坚持奋斗 积累故事有来源:新闻事件、历史故事和名人故事。

小学语文论文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说习作教学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说习作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具体说来: 一、例子的个性特征 现行入编的教材其整体既是一个系统编排的序列,同时其个体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行文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个别差异,才能多角度、多范围地为学生提供了练习习作的典范。 [教学片断一]:感悟写法① (《白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师:作者是怎样写白鹅高傲这一特点的,谁来为大家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学生分别读相关段落) 师: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 生:这一句话的前半句是对第一自然段的总结,后半句概括了后四个自然段的内容,用一个“更”字将前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 师:对,这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说“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那么,它的叫声、步态、吃相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选择相关的句子的段落细读、品味,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师:课文在描写白鹅高傲这一特点时,有些句子是直接写的。请同学们把这样的句子画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脖子来咬你一口。 生: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师:通过这些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表面上时说不喜欢这只鹅,在说它的缺点,而实际上更能感觉到作者特别喜欢这只白鹅。

教材是个例子

教材把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一节可是否成功。分析教材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理解得深,思考得透,教材才能把握得好。钻研理解教材是基础,一节课40分钟有限,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要思考的是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们要给学生哪些知识点,掌握哪些技能教师心中要有数。下面结合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分析理解语文教材,不妥之处,肯望大家指正。 一、明确教材使用方向。 不管拿到哪册教材,我认为我们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温新课程标准,要静下心来对它的阶段目标进行通读,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重点读懂对应学段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要对教学参考中的“教材说明”部分认真阅读,对要使用的整册教材从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对重点部分内容反复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实。最后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整体上感知这一册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了解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大局”出发,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方向。 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科学的定位。分析教材首先把握好年段要求。其次是把握好教材的阶段要求,最后把握好课时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有较大的偏差。 如:统计的教学从1年级到6年级都有我们要把握每个年级的要求更要知道这一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对统计学习的作用。 二、展示教材内容魅力。 对教材的分析理解离不开学生,在分析时不能就教材说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展示教材魅力。在平时的数学备课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

课文里的故事

课文里的故事 语文书里有一篇课文叫《负荆请罪》,你知道吗?在这个故事之前还有一个故事呢,下面我就讲给你们听听:战国时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蔺相如,他胆识超群,而且机智聪明。在赵惠王统治时期,有一个姓和的人把一块美玉(璧)献给了赵王,秦国的国王秦昭王听说此事后,也非常想得到那块璧,就派人向赵王请求,假装用十五座城去换那块璧。 赵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个骗局,城是绝对不会给的。但要是不将璧给秦王,又怕秦国会借机侵入赵国。于是,就派蔺相如带璧出使秦国,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骗局。 蔺相如带着璧来到了秦国,恭敬地将璧献给秦王。秦昭王看后爱不释手,却只字不提割城给赵国的事。蔺相如马上灵机一动,说:“大王,其实这块璧有斑点,让我指给你看。”秦王很震惊,就把璧交给了他。蔺相如拿到璧后,就说:“我将璧给了您,可大王您却不提割城给我国。如果您坚持不割的话,那么我就和这璧一起撞在柱子上。” 秦昭王担心玉毁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让人拿出地图割城给赵国。蔺相如明白那只不过是演一场戏,便又说:“这样的好玉给你们,你们秦国必须举行很大的庆祝活动,否则我们就不给。”秦昭王实在没办法只好照办。等庆祝活动的准

备工作做好了,就让人请蔺相如将璧献给他。蔺相如却说:“璧,我已经派人送回赵国了。一定要等你们将城池交给我国后,我才会派人送过来。我国一定遵守约定的。若是您以为我欺骗您而要杀我,那我自杀算了。” 秦昭王看喜欢的璧都不在了,杀了他也没有用,于是放了他。后来,秦国没有割城给赵国,赵国也果真没有给秦国那块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它,不退缩,不害怕。我以后再遇到困难时我一定会如蔺相如那样想办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战胜它。

【资料】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篇一: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枝江市教学研究室徐国梁推荐 浅谈如何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驾驭语文教材 内容提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 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为了让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契 机,立足教材,举一反三;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准绳,丢开 教参,确立教学目标;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出发点,机动灵 活地整合教材。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复应有的生气。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例子灵活驾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因而,语文教 学应该是充满灵性的,给学生美的启迪,让学生在舒适自由的氛围 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可是就笔者多年来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观察 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许多的语文教师以本为本,把自己和学生禁锢在手中的教材之中,对每篇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按既定 程式加以解剖、分析,让原本充满智慧、灵气的作品变得支离破碎, 使语文教学失去生气,味同嚼腊。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复应有的生气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 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 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 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 位。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 递文化的工具。所以从语文的工具性来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 是要借助教材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具体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 我表达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运用 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能力;要使学

如何用好教材中的辅助文

如何用好教材中的辅助文 (教学一得) 杨玲瑛在教材中,正文是主体部分,是教材的基本内容。除了正文外,还有一些辅助文,都是对正文的说明、知识性的介绍,有的是文字说明,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故事,有的是典型的事例,有的是语录、名言、谚语,教材还设计了随文小问题,如,“想一想”、“说一说”、“忆一忆”、“议一议”、“比一比”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那么,在教材中如何用好辅助文呢?本文就如何用好教材中的辅助文谈几种方法。 1、启发法 即以教材辅助文中的事例、材料、故事、小设问等为中心,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明确其中包含的道理和对我们的启示。运用启发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觉悟。 如讲“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时,就以教材中“点评”为中心,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1)为什么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2)为什么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始于法定年龄,终于死亡?(3)你们是否具有民事行为权利?是否能独立实施重要的民事行为?这样使学生明白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人一出生法律就赋与,但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才可以独立参加民事活动。 又比如讲“市场和市场经济”概念时,利用教材中的小设问:“想一想”市场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吗和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吗,及“议一议”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是否已发展为市场经济,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从而明确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含义。 2、比较法 即以书中的事例、材料、故事进行分析比较,来说明问题,明确道理。运用比较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较快地接受新概念、新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提高教学效果。 如讲“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制和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制异同点,利用教材辅助文中两段文字,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制和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制的主要特征,通过比较它们各自特征,就能明确它们的异同点。 3、讨论法 即让学生围绕教材辅助文中的材料、故事共同探讨,各抒己见,以求得解决问题。运用讨论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如讲“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和方式”时,就张某被高压电所吸而触电受伤一案进行讨论,电力公司和王某分别是按什么原则认定责任的?使学生明确了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4、引伸法 即把教材辅助文中的事例、故事与现实生活中事实相结合,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社会实际的能力,

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谈略读课文教学 衢江四小邵建刚 尊敬的龙老师,各位认识和即将认识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区教进校领导和龙老师给我这个幸福的机会,与在座的各位热爱语文教学的朋友们一起,交流讨论“略读课文”的教学。谈讲座是不敢的,因为讲座都是象胡主任、施特、郑特还有我们龙老师,这些有思想的专家讲讲的,所以我把龙老师给我的这一个多小时,定位为咱们一群热爱语文教学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聊聊天,把我这几年从龙老师这里学到的一些皮毛,跟大家一起汇报一些。因为我是第一线的老师,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能讲讲实践中的一线例子,作为样本,供大家参考参考。 【导语】 下面我们就从几句别人说的话开始今天的聊天, 记得有一位老师说:“每天都有那么多的课,那么多的事要做,忙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这是几年前我校的一位语文骨干老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上讲的话。情况也确实如此,当时我们周课时都在二十节以上,大家都为课务所累,可以说是忙得团团转,很少有时间休息,更无从谈深入思考。我记得当时我们的教研活动一般放在晚上进行的,可以说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这让我想到了教学质量,大家都知道我们衢江四小的教学质量挺好的,大家更知道衢江一小的教学质量更好。(这里有好几位来自衢江一小的优秀教师),说句真心话,自从03年从柯城划到衢江以来,我对我们衢江一小的敬佩之情可以说与日俱增,甚至到了崇拜的境界。就拿教学质量来说吧,我一直很想了解一下一小的老师是怎样教,为什么成绩总是这么好。 所以,我们四小每年都有老师派到一小锻炼,回来的时候我都会跟他们进行深入地交流,我们一致的感觉是:在我们四小,随时随处都可看到的,下课、中午、放学老师的办公室里,总是有不少后进生在接受辅导,我们的老师一天到晚都在为质量担心,忙着为后进生补课。老实说我们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老师的奉献精神,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而得来的。 而这样的现象在一小是很难见到的,相反由于一小活动很多,学生的课堂时间倒往往被冲掉。为什么我们花的时间多,花的精力大,而取得成绩却不如一小近几年我和我学校的老师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初步找到了原因,那就是教学质量的主战场——课堂教学40分钟的效率有高低。 因为一小的老师把我们用来补课的时间花在思考上,花在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 所以今年我们学校就提出了“向一小看齐,转型升级、内涵发展的目标”,我们要把苦干、蛮干的时间省下来,好好琢磨琢磨如何巧干。着名的教育学家朱永新老师说过“教师的成长,不在于他(她)教了几年书,而在于他(她)用心教了几年书。” 事实证明:思考是必要的,思考是有效的,思考是幸福的。我们现在的课务不是少下来一些了吗,我们培训学习的机会不是多起来一些了吗所以忙碌的老师们,请停下来歇一歇,幸福的思考,养精蓄锐后,以更快更好的方式前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