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本”思想探源

“人本”思想探源

“人本”思想探源
“人本”思想探源

“人本”思想探源

【摘要】“人本”的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在西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深厚的根基,但由于历史局限性,都没有超越封建的或资本主义思想的范围。本文对“人本”思想从中、西、马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源和梳理,以期使人们正确认识进而在实践中正确运用人本思想,指导实践。

【关键词】以人为本;现实的人;人的全面发展

序言

在当代相对和平的环境下,人类社会的主题是发展问题。但先前社会发展往往只是在经济活动的意义上考虑人的因素,而没有从人自身考虑,导致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却失落了。随着对当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清醒而深入地反思,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这样的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已经走到了尽头,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但究竟如何正确理解“人”,如何认识“人”的地位,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人本”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可以追寻到“人本”的人文精神传统。简单地说,“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根本,关注人,肯定人,尊重人,强调人性的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断得到加强和深化。同时,在每一

霍布斯的思想主张是什么.doc

霍布斯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霍布斯的思想主张 霍布斯的哲学主张又分为自然哲学、偶性哲学,自然哲学其意思就是霍布斯指出就是某个东西,是由于它的广袤,所以把它叫做物体,它的存在并不是依赖我们的思想而生存,所以说这个物体它是独立存在的。 霍布斯的物体的解说充分的突出了数学和力学的发展成效,霍布斯完全的呈现机械唯物主义。偶性哲学,霍布斯提出偶性就是存在物体是不被看到的物体,它的存在于某个物体中,不能因为你的看不到就说他不存在。霍布斯通过用机械的方式把人的存在,也看作是自然的物体,人不过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但是人也得遵从自身的生存规律。 政治思想的主张就是霍布斯主要提倡的是国家要订立的制度,霍布斯通过他的假设自然状态的情况进行过的分析,从而引出的人们想要和谐的生活就要走出自然生存的状态。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他主要张契约论,就是说人要促成国家的主要因素就是,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部分,要想人人相互平等,就要签订合约,并推选出主宰者来掌控,从而形成国家。但前提是主宰者也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人每个事情,否则就失去了走出自然状态的初衷,所以霍布斯的思想主张主要的意思是霍布斯讲述生存之道,让人能够产生的仁爱之心。 英国霍布斯的著作介绍 霍布斯全名托马斯霍布斯生于一五八八年死于一六七九年,英国人,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著作主要有《论公民》、《利维坦或物质形式或教会的世俗的国家权力》、《论物质》、《论人》、《贝希莫特》等多部著作。 《利维坦》这本书简述了霍布斯的思想主张,阐述了国学,国家就是指伟大的利维坦是人造的人,主权是他的灵魂,关节是由官员组成,其神经是奖罚的体现,它所要获利的是拥有的财富,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样固然有其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 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且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是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以人民为根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设稽此之,君为轻”。其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也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境界。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什么“以人为本”,从来都是“以君为本”、“以官为本”。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把所谓封建统治阶级爱民的实质点出来了,他说:“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1[①]鲁迅的《狂人日记》说的更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②]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也总有人把它和西方人本主义联系起来。确实,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同中世纪宗教神学文化的“以神为本”相对应的。宗教神学文化通过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束缚了人的发展,压抑了人性。西方人本主义为了强调人的自然主义本性,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③]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离开这些讲人、讲人性、讲以人为本是没有意义的。 说到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也与近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思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人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但谈不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的发展受到种种束缚,人的发展是不自由的、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而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在这个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又是对我们长期发展中的“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等不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制度修正和政策调整,是对过度开发、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改变,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浅析古希腊神话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人文公选课程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至今日,它依然散发着久远的艺术魅力。在西方希腊神话的世界里,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它们或相处融洽,或水火不容,演绎出一个个情节曲折,形象生动的优美故事。这些故事既富有情趣,又思想深刻,予人启迪,发人深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相传古希腊有奥林匹斯十二大神: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海王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射术神及光明神阿波罗,狩猎女神及月神阿尔忒弥斯,爱与美之神阿弗罗狄忒,战神阿瑞斯,火神与工匠神赫淮斯托斯,神使赫尔墨斯,农神德墨忒尔,灶神赫斯提亚。它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 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它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其中最著名的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取金毛等。 古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精神 古希腊神话以其神祗所具有的人性、深刻的哲理性以及希腊式的浪漫而散发着永久的魅

力,这种魅力主要来自希腊神话的突出特征—人本主义精神。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在这种土壤中产生的古希腊神话,通过对诸神和英雄的描绘,流露出鲜明的个人意识,展现了人的个体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处处散发着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其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1 希腊神话中神的故事中诸神身上透露出来的人文价值 古希腊神话一大基本特点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赋予神以人形人性,甚至人的

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目录 概念介绍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前者通常由具备文化的人们通过商队、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如新的农艺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后者表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扩散营力,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借用外来文化特征中的原理,进行文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刺激传播,如欧洲最终发明瓷器是在知道中国瓷器大约200年之后。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实际上传播媒介的特征或身份往往决定传播文化的特征,如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对中国当时园林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特征,起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传播作用。由于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方式和路径以及影响扩散因素的复杂性,因此探讨某种文化特征的起源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难点。通常一个区域在文化特征方面与另一区域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则可推断其外来文化的传布营力大于本区文化的创造能力,近年来一些文化地理学者如瑞典的哈格斯特朗(T. Hagerstrand)等,应用归纳模式和随机模式分析预测文化扩散的概率和传布规律,为深入认识文化传播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传播过程 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把文化传播过程分为 3个阶段:①接触与显现阶段。一种或几种外来的文化元素在一个社会中显现出来,被人注意。②选择阶段。对于显现出来的文化元素进行批评、选择、决定采纳或拒绝。③采纳融合阶段。把决定采纳的文化元素融合于本民族文化之中。从地理空间看,文化传播是由文化中心区向四周扩散,根据传播途中信息递减的一般规律,离文化中心区越远的地方,越不能保持文化元素的原形。当一种文化元素传

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人本管理是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对策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之中,让人本管理统领企业的一切工作。企业中的人本管理,就是首先确立人的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企业中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企业中的人本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为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取得预期目标,让设想得以实现,人本管理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把对人的管理放在首位。 孔子认为“人贵物贱”,一次,他家的马厩失火了,他上朝回来便急忙问“伤着人没有”而不问“马怎么样了”,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道理。扩张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跨国集团大举登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也纷纷大面积“抢滩”,企业发展呈现集团化、多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特点。我国加入WTO,面临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企业要跻身于世界强手之林关键要做到“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聚集各路人才于麾下,才能“得人才者得天下”。 把对人的管理放在首位。首先,应该重视人才,求贤若渴。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如果要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就必须注重开发高素质人才。日本索尼公司之所以誉满全球,重视人才开发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的主要作法是:尊重和鼓励人的才干——选贤任能——始终发挥人的最大作用而高度信任他们,始终允许人去发挥各自的才干。企业只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并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去寻求和网罗各路精英,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就能应付自如,做强做大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应慧眼识,任贤用能。一位外国老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老板应将40%或更多的时间用在选人和用人上。”美国的蓝色巨人IBM公司的成功经验就是用不恭顺的人,用带刺的人。一个集团、企业的下属员工才能和智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取决于领导的识才用人,开明的经营者总是善于因事选人、论才施用,让职工在适当的岗位上尽情施展、乐于付出。

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

人本模式如果说古典组织理论属于科学主义的话,而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则属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思想源远流长,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形成于文艺腹于启芒展于启蒙运动,在现代社会得到不断地完善,同科学主义一道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人本主义运用于管理学的历史则不长,这是因为管理学本身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首先以"人际关系理论"的形式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运并发展于40-50年代;60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都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在20-30年代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管理实践中,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但却遭到了许多工人的反抗。为找出问题的症结,在19221932年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梅奥(Mayo,E)和罗斯利斯伯格(Roethlisberger,R.J.)等领导了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管理实验研究,主要是想搞清楚车间照明、工间休息时间和每天工作时间的长短等物理因素对提高工人工作效果的影响。他们发现,不管照明、工间休息和每天工作时间长短是否得到了改善,产量一直都在增长。研究者的结论是,物理的工作条件是不是得到了改善不能导致产量的提高,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改变了工人的社会条件。 工人的动机和满意度等的提高就可以促进工人提高产量。实验证明,改善管理人员对工人的管理和监督采用民主的、富有人情味的监督和泰罗制所采用的物质刺激、严格的控制等方式都是有效果的,但前者效果更佳。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梅奥认为以效率为本的管理模式让人异化并丧失自我,所以他提出了不同于效率为本管理的关于对人的特点的看法,在他看来,人是受社会需要的激励并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满足感、意义和价值。同来自外部刺激和管理控制比较,个人更容易对来自所在集体的社会压力作出反应。梅奥还认为个人对管理和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主要取决于组织和管理是不是满足了他的社会需要。 因此,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要。梅奥的这一理论就?人际关系理论",它是针对科学管理理论的弊病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和杜威的民主教育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40年代以后流行的教育管理思想,这里称之为早期人本主义管理理论。但人际关系理论过分强调个人的社会需要,忽略对工作的责任感,并且把完成工作任务和满足个人的需要割裂开来,也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只要工人是愉快的和满意的,他就可能对影响其工作的决策没有什么兴趣"。[19]社会需要的满足与组织任务的完成以及工作效率之间一定是有矛盾的吗?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就一定以降低组织的效率为代价吗?40年代从勒温(Lewin,Kurt)和巴纳德等的社会系统理论把人的行为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开始,不少学者试图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就使人际关系理论的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的二元对立论开始走向人力资源理论的二元整合。 其中的许多研究成为管理学的经典。如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人的协助系统,其要素是共同的组织目标、合作的意愿以及信息流通。这就运用目标、意愿和交流等要素把组织与个人统一起来了。巴克(Bakke,E.W)则把组织看作是一个"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试图运用组织来实现其目标,而组织则运用个人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在改造组织,而组织也在改造个体;通过组织契约实现了个人的个体化过程和组织的社会化过程的双向溶合。 阿基里斯(Argyris,C.)的观点与巴克的看法比较接近,认为人的个性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但正式组织往往阻碍人的成长。所以,管理人员要帮助组织成员减少对组织工作的依赖性,扩大工作内容并实行民主参与管理。马斯洛(Maslow,A.)的"需要等级论"把人的需要分成从低向高发展的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为组织成员提供条件满足其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就自然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麦戈雷戈(McGregor,D.)在马斯洛的需要论的基础上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主义 精神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析古希腊神话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人文公选课程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至今日,它依然散发着久远的艺术魅力。在西方希腊神话的世界里,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它们或相处融洽,或水火不容,演绎出一个个情节曲折,形象生动的优美故事。这些故事既富有情趣,又思想深刻,予人启迪,发人深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相传古希腊有奥林匹斯十二大神: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海王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射术神及光明神阿波罗,狩猎女神及月神阿尔忒弥斯,爱与美之神阿弗罗狄忒,战神阿瑞斯,火神与工匠神赫淮斯托斯,神使赫尔墨斯,农神德墨忒尔,灶神赫斯提亚。它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 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它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其中最着名的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取金毛等。 古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精神 古希腊神话以其神祗所具有的人性、深刻的哲理性以及希腊式的浪漫而散发着永久的魅力,这种魅力主要来自希腊神话的突出特征—人本主义精神。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

的实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在这种土壤中产生的古希腊神话,通过对诸神和英雄的描绘,流露出鲜明的个人意识,展现了人的个体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处处散发着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其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希腊神话中神的故事中诸神身上透露出来的人文价值 古希腊神话一大基本特点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赋予神以人形人性,甚至人的

企业以文化传播增强职工思想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企业以文化传播增强职工思想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的文化力量。本文从实践与思考的角度,阐述了中原油田采油四厂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思想教育深入融合,挖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传播优势,将文化软实力转变成了凝聚人心、促进生产、推动发展的硬实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播职工思想教育 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近年来,中原油田采油四厂充分发挥文化传播优势,以”企业发展我成长”为行为目标,深入构塑“我们采掘的是奇迹”的文化价值观,将文化传播与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有效融合,凝聚了职工队伍,促进了科学发展。 一、文化传播与职工思想教育相融合,建设一流职工队伍 中原油田采油四厂运用文化传播方式,使职工思想教育由“软”变“硬”、由“虚”转“实”,并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营造了团结一心、文明健康、积极进取的和谐氛围。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红旗采油厂”、“环境工程建设优胜单位”、“稳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是塑造阳光理念凝聚人。以“采掘奇迹,超越梦想”为文化精髓,确立了“人文关怀,和谐四厂;缤纷活力,魅力四厂;创新创业,激情四厂”的企业发展思路。启动职工旋律、成长、阳光三项

计划,塑造了“每个你都很重要,一切从你开始”、“让我们共同打造精彩”、“凝聚起更大的智慧和力量”等24条阳光文化理念。为每一项文体活动赋予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了“众志成城”拔河比赛、“缤纷活力”排球比赛、“同心帮扶”送温暖活动等12项文体赛事,激励全体员工创业、创新、创效。 二是注重体系建设启迪人。建立“让每名员工都成为优秀员工”的优秀员工培养选树体系、“职工每一条建议都有价值的”职工献计献策体系、“来自职工的创新想法总是最多的”职工创新成果绿色通道等工作体系。通过工作职责体系化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观念,理顺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为企业的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是运用信息平台教育人。开通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职工心灵网站、廉洁从业网站、共青团“联动空间”网站,;创办《角度》、《纪录》、《今日四厂》、《平安365》专刊,开辟职工文化长廊、职工创新创业橱窗,举办小型多样的文艺汇演,展示职工的创业、创新、创效风采,打造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职工精神家园。 四是丰富文体活动引领人。坚持运用文化舞台促进思想教育。成立了篮球、足球、乒乓球、象棋、围棋、音乐、摄影、文学等32 个文体协会。设立业余体育指导员,建立文体赛事制度,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实施“成就,从今天开始”的成长计划,举办安全技能擂台赛、职业技能比赛,开展“十大职业道德模范”、“美丽人生魅力人物”等评选,聚拢人才树立榜样。

著名管理思想-人本管理

保罗·高尔文:人本管理思想 保罗·高尔文被人称为“摩托罗拉之父” 他创建的摩托罗拉公司在国际通信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尔文有一句名言:对每一个人都要保持不变的尊重。 【思想概述】 高尔文在管理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人本管理思想。 所谓人本管理思想指的是公司一方面要树立人才竞争的战略,树立利用人才、服务人才的人才观,同时要有科学的人力资源计划,对员工的管理要充分考虑人性的特点,科学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合理充分地开发人力资源。 【背景故事】 高尔文,出生于1895年同,美国企业家。 1926年,高尔文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当初只有5名员工,不到1000美元的设备,而由高尔文公司发展成的摩5公司现在是手机和寻呼机的国际巨人,高尔文正是这一奇迹的创始人。作为企业的创始人,高尔文奉行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本管理思想为大多数所效仿,形成了高尔文为管理界留下的宝贵财富。 据悉,摩托罗拉公司从创办之禄就在高尔文著名名言(对每个人都要保持不变的尊重)的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以尊重人为宗旨的价目表业制度和工作作风,进而将这一思想渗透到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我们可以从摩托罗拉公司的成功体会到这一点。 【思想精要】 信息导航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了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地球也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同时,经济日益全球化,竞争趋激烈,价格、质量的竞争正在转向高科技、伟质服务的竞争,新产品、新观念叠出,谁能领先推出新产品、新服务,谁就能赢得生存和发展。但所有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在念珠知识经济时代,正如一句广告词只所说的“科技以人为本”,管理也是以人为本的。 综观现代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无一不与人的水谁与素质密切相关,如“巨人风波”、郭士纳使IBM复兴,无不展示了人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能迅速崛起成为当今第二号经济强国,也只能归因于日本有较高素质的国民这一点。一家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不仅要有一流的企业领导,还要有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广大员工。 我们知道,一家企业要提高效益,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支合格而具有竞争性的员工队伍。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工作的变化,并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环境的变化扩大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有求;国际、国内对人才的争夺正在变得日趋剧烈。因此,要保证企业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对企业现在和未来对各种人力资源的要求进行拉学的预测和规划,以保证组织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能及时地得到各种所需的人才,而又不至于造成人员过剩,以达到人员的最佳配置,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 人力资源计划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摩托罗拉公司有其独到之处,公司的总裁高尔文更是颇有心得,他在长期的公司管理中形成了完备的人本管理思想。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本思想的渗透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本思想的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19-01-10T16:35:53.8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1期作者:王艳 [导读] 将人本思想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充分结合起来,需要老师坚定不移的以人本教育为目的。 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731100 摘要:如今新课改得到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将教育理念转移到“以人为本”上。思想政治的课堂上必不可缺乏人本主义的身影,人本主义应成为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上的新主角。下文中,我将根据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和特征,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人本思想教育理念的应用,期望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人本思想 高中思想政治科目设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完善人格、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指导理念给予到以人为本上。同时老师也需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糟粕,创新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人本思想,获得全面发展。下面,我将对人本思想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推广做如下建议: 一、以人本教育为目的,精确规划教学方案 将人本思想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充分结合起来,需要老师坚定不移的以人本教育为目的,对人本教育有充分、透彻的理解和认识,配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将教学方案进行合适、精确规划。同时将当前阶段所拥有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将其应用于人本思想教育,在进入到实战教学阶段前,做好完善的教学准备。将人本思想加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给予学生人性的阳光,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将自己摆回人生的主角位置,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有人情味。举个例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上的一个教学主题为《政治生活》,内容为国家政治生活,主要介绍了公民和政府两个角色所涉及到的生活。在此单元中采用人本教育,即将学生当做主体,否定老师和教材立于学生之上的课堂,依据高中生的特性、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水平,将生活搬进课堂,利用生活中学生了解或感兴趣的政治示例,在学生出现了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的氛围下,介绍政治生活参与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大提高,同时爱国的热情更加炽热,加强了政治参与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课堂灵活性高,能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各式各样的创新和尝试。具体点说,在人本主体课堂上,教学的素材不仅仅只是课本,授课地点也不仅在教室上,教学问题的答案也不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有价值的素材都是教材,有学生的地方都是教室,有依据的答案都是标准答案。对此所要克服的第一个障碍即为教师的“自我之境”,老师走出自我,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优质的政治素养、开阔眼界等为教学中心,利用好当前复杂、多元素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明白问题的多面性。老师在平时中,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加深师生感情,对课堂积极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当我们在进行教学《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老师可以引进多媒体进行教学,收集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服饰、风俗等的展示视频,利用视频讲解的方式能使学生充满兴趣去观看,并为学生揭示各地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这些原因包括了地域因素、历史因素等,在这儿便可拓展开别的学科的相关知识。最后,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节日为例,向学生介绍文化多样性对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并让学生概括文化多样性的知识点,总结出各地文化异同,了解认识各地民族文化的亮点。在课堂的结尾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予一定背景,对给定话题思考和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对文化多样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保护、继承、发扬我国优秀文化有责任意识。 三、将学生当做教学中心,为学生定制课堂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将人本思想全面推广和深入,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此理念下构建出的课堂,学生受到尊重,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大大提高。老师需摆正自己的位置,摒弃过去传统的机器式灌输教学模式,在课堂之外与学生双向交流,对学生的特性有充分地了解,并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规划。同时老师需要注意将知识讲解绝不能脱离生活,在课堂上引用生活实例,或将课堂搬进生活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索意识,学生能感受到科目的趣味性和亲切性,课堂效率将会极大提高。如在学习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老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头播放我国运动健儿们在各大运动会中拼尽全力、突破自我、取得胜利的视频,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出学生的民族魂。而后,采用分组教学,给定讨论内容,如中华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的影响等,每个话题总结出至少三个以上不同的结论,派取代表进行口头汇报。当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后,可向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和对教学主题进行思想上的升华,如向学生介绍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名人名言,以及有关中华文化的趣事等,最后布置思考和实践任务,在下一节课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的收获和成果。这种模式下来,课堂气氛活跃,更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实践探究技能也有所提高,思想觉悟更上一个台阶,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人本思想教育是新课改中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做出的要求,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必须更新自我,深入学习人本思想,加深理解。配合学生特点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坚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达到政治教学目标,最终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燕芬探究人本思想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 [2]谭利政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人本思想[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

霍布斯的政治伦理学思想

霍布斯的政治伦理思想 摘要:霍布斯对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近代转型意义在于,不仅把正义看作高于道德,而且正义时其政治哲学的根本,而霍布斯的正义观却是以自然状态的假设为逻辑起点的。霍布斯对人性进行分析,以激情、理性、绝对自由、自我保护的私人力量为推论起点。而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时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所以走出自然状态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霍布斯看来,走出自然状态的方式,就是订立契约,把每个人的权利转让给一个人为的公共权力,一个政治共同体国家——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 关键词:自然状态;自我保存;政治伦理;正义 我们知道,霍布斯的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研究对象时国家制度,霍布斯通过义自然状态的假设为逻辑起点,对人性进行了分析,以激情、理性、绝对自由、自我保护的私人力量为推论起点。人们以自我保存为目标,每一个人追求自认为善的自愿行为都是正当的,由于没有共同的权利慑服众人,其结果必然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所以,走出自然状态时必然的、必要的。 一、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理论 自然状态说时霍布斯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霍布斯从机械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来论述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说明人的感情、欲望和理性。他指出,人同自然的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物体。当外界物作用于人,有助于人的生命运动时,就会引起喜悦和快乐的情感。当外界无作用有碍于人的生命运动时,就会产生厌恶的感情。前者称为善,后者称为恶。 在霍布斯看来,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存,趋利避害,无休止的追求个人利益,他写道:“得其一思其二,然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就会随之产生。“有些人时为求新辟疆土之名,有些人是为求安逸和肉体快乐,还有些人则希望在某些艺术或智能方面出类拔萃,以博得人们的赞扬和阿谀。”[1]霍布斯人为,自然状态下人是生而平等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意识人在心理和身体上的能力是十分相等的,二是在相等的时间可以使人们在同样的事物中获得同等的经验和智慧。正是由于能力上的相等,就能产生达到目的的希望的平等。有这两个前提出发,霍布斯提出了这一结论:“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有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1](93)他们的目的主要是自我保存。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霍布斯进一步从人性中寻求相互斗争的原因。他认为在我们的人类的天性中,竞争、猜疑和荣誉是造成人与人之间斗争的主要原因。竞争使人为了求利,猜疑使人为了求安全,荣誉则使人为了求名誉而进行侵犯。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个没有共同权利是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下。”[1](96) 在自然状态中,人性让人彼此相互离异,易于互相离异摧毁,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

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

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 发表时间:2016-10-24T09:05:31.51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6月作者:李亚蕊[导读]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信阳师范学院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既能够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域,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更为丰满和更进一步深化,也能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系统研究,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尤其能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研究,为当今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因此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理想的。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几次思想上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了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的思想。第二次飞跃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本思想和人民利益标准,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三次飞跃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把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先进与否的评判标准。第四次飞跃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一)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 社会发展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为主要依据,提出了以社会统筹发展为基础的整体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人本观、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动力的协调发展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 20世纪末,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会长期并存,而且还要相互越来越密切地交往。面对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高瞻远瞩,认真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人本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在“以人为本”方面,邓小平关注更多的是实践,主要包括: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的需求。其次要注重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再来要正视人的个性,倡导多彩生活。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党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立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邓小平“以人为本”的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神圣宣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四)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践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弘扬马列毛邓伟大理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而“以人为本”就是其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首先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次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也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社会历史却从来不是脱离人的活动的无主体的过程,社会历史活动也不是人的无目的活动。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就是说人创造了历史,但人创造历史活动的目的又是为了人自身,这是人类历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本质内涵,并且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重要目标,看作人的自身权利的全面实现。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并加以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必将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人本管理的综合概述

人本治理 近些年来,“以人为本”“人本治理”经常可闻可见,但又有多少智者能者真正理解了其本原与内涵呢?人本治理,在极力推崇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宝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目标的今天,大概被理解成了尽可能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和重视运用人力资本,照此讲法,它充其量只是是社会组织实现其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现代化”的手段,而组织中的“人”并未摆脱其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在此过程中,讲得“不文明点”,人只是一种制造财宝的高级工具。 作为治理者都会十分关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制造性,这是因为组织目标的达成依靠于组织成员对工作的全身心的投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制造性可不能自发存在。巴纳德曾经讲过:“若要将那些组织内认为有潜能的组织成员按其服务的自愿程度来排列,从最高的自愿慢慢减在中间或零,然后慢慢地到最高的不自愿或反对或厌恶,那么在现代组织中,大多数人都落在负的一边。”由此可见,治理者的重要任务确实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并将他们的行为引向组织目标之途。但问题在于,治理者何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组织成员的工作潜能,即组织成员什

么状态下情愿充分展现其才能并不断自主地挖掘其自身的内在 潜能。 典型的经济学理论“经济人”假设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作为一个“经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自然成为个人行为的全然动机。那么我们认为一个组织作为一个“经济人”,也无可置疑地会将本组织的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组织的目标。组织治理者就得通过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方式手段,将可能有物质利益冲突的“个人”协调到一起,以实现组织目标。按传统的治理学观点,组织职员高效率地完成工作的达成组织总体目标,“激励机制”被广泛采纳。激励措施一般可简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但其效用,随着时刻的推移,已足显其“捉襟见肘”之尴尬。 首先,物质激励因其时刻特征,在物质生活水平差不多比较高的今天,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在那个物质生活水平不发达的特定的时空里,物质激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质”能够量化,公平公正,便于治理考评等,而且,在人们尚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四处奔波的生活里,物质激励是最好的也是唯一可行的手段。但在“物质”不再成为问题,不再威胁人民生活的今天或者改日,这种方式实在令人堪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展,“物质激励”的边际效用递减!物质激励不外乎增加或减少职员的工薪奖金等。“在我的工资水平或者讲生活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时,增发一点工资或奖金,对我来讲,算不了什么,那点滴工资或奖金已

霍布斯

外文名: Thomas Hobbes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威尔特省 出生日期: 公元1588年4月5日 逝世日期: 公元1679年12月4日 职业: 政治家、哲学家 毕业院校: 牛津大学 主要成就: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杰出人物 代表作品: 《论政体》《利维坦》《论人》 生平 霍布斯于1588年4月5日出生于英国南部的维斯堡镇。他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家庭的女儿。父亲是当地的乡村牧师,性格暴躁而又愚蠢无知。霍布斯出生不久,他的父亲便在一次和同事的争斗后弃家远遁了。霍布斯早年的抚养和教育都是由他的叔父资助的,四岁时被送到当地的教会小学读书,后又转到私立学校上学。 1603年 不到十五岁的霍布斯就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牛津大学麦克多伦学院学文科。 1608年 霍布斯大学毕业后,留校讲授了一年逻辑学。随后,他受聘为卡文迪什(William Cavendish )男爵的儿子当家庭教师。从此,霍布斯便和这个贵族家庭建立了终生的联系. 1610年 霍布斯奉命陪同他的学生出游欧洲大陆,先后访问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次大陆旅行,使霍布斯的眼界大为开阔。在旅居大陆期间,霍布斯学会了法语和意大利语。大陆文化使他深受激励。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精深的古典学者。 回国后,霍布斯成了自己的学生的秘书。少年卡文迪什不久继任为德芬郡伯爵。通

过主人的关系,霍布斯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朋友,如著名的英国诗人和剧作家本·琼生(Ben Jonson)。在霍布斯结交的好友中还有著名的英国大哲学家培根。 1629年 在德芬郡伯爵死后,霍布斯暂时离开卡文迪什家族,受聘于克林顿家族当家庭教师。同年霍布斯陪同他的新学生少年克林顿前往欧洲大陆访问。他们遍游了法国,还去了威尼斯。第二次大陆旅行成了霍布斯走向哲学家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他把自己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科学和哲学。 这种转变的发生很富于传奇色彩。据说有一次霍布斯到一位法国绅士家作客,在他浏览主人的书房时,发现桌上放着一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书页翻到第一卷,命题47。在此之前,霍布斯从未注意过几何学,好奇心驱使他读了该书对该命题的全部论证,结果使他不得不为几何学逻辑证明的严密和精确性大加赞叹。此后,霍布斯开始研究几何学,热衷于几何学方法。 1631年 霍布斯又回到了卡文迪什家族,为继任的第三德芬郡伯爵当家庭教师。大约在这一时期又发生了一件对他的哲学觉醒很有影响的事情,从而决定了他的整个哲学思路。有一次,霍布斯和一些学者聚会,当有人提出“究竟什么是感觉”这个问题时,霍布斯惊奇地发现,在座的大学者们没有一个知道应该如何回答。此后,霍布斯的头脑里总是萦绕着一个问题,感觉的原因和性质到底是什么?他坚信,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会使他找到打开哲学大门的钥匙。此时,霍布斯已经四十岁了,开始对哲学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假如物体总是处于静止状或匀速运动状态的话,那么任何事物也不会有差别了,我们对物体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因此,感觉的原因和本质必定是由物体的运动所决定的。 1640年 霍布斯发表了《法的要素》(Elementary of Law,又译《法的原理》),论证了主权的不可分性。 1642年 霍布斯把《法律要素》一书的后一部分“论公民”作了扩充,并增加了论宗教的章节,更详尽地论述了教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会和国家是同一躯体,而国王则是这个躯体的头脑。因此,国王有权解释圣经,解决宗教争端以及决定民众的礼拜仪式等。该书题名为《论公民》,用拉丁文写成,匿名发表于荷兰。这本书出版后大受欢迎,就连笛卡尔也为之赞赏不已,使作者立即声誉鹊起。这本收把霍布斯的政治学说勾画出了轮廓清晰的大纲,他以后发表的政治认著都是对该书内容的详细展开。 1646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