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

刘庆邦早期的短篇小说,容量不大却体格精障,你能感到作者总是提着一股气在“做”,苦心经营的痕迹也很明显。刘庆邦的作品里,最先闯入读者视野的,正是这些锤炼得结实而筋道的短篇。他的几个名篇,如《血劲》《玉字》和《走窑汉》,文字瘦而硬,全篇上下几无一块赘肉,这使得小说包含的那股强劲的悲剧力量,如子弹般精准地射入读者的心脏,带给人巨大的震撼。然而,敏感的读者能觉察出,在刘庆邦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风中的竹林——刘庆邦最新短篇小说集》里,这股力道弱了下来。也许变化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发生,我们能发现作家的兴趣视野渐渐拓展了,他把更芜杂的现实收入了自己的笔下,笔力从专注于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戏剧性稍稍转移到了对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生活方式的观察之上,作品的传奇性减弱了,文字更见平实从容,与此同时,他的短篇小说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了。

刘庆邦擅长在自然风景与人物的关系中展开故事,揭示问题。在他的这部最新短篇小说集里,风景和人之间,往往构成某种隐喻性的关系。第一篇《风中的竹林》,那风景的纯净和人事的污秽,二者之对比,即让人感到意外。老汉方云中的院子门口长了一片竹林,延续了二百多代,不但是他家的骄傲,更是庄子里的一道风景。方云中得了血管病,不能坐守竹林,每日需得到庄里到处走动。他去了几次朱连升的小卖部,听搓麻将的人们谈论朱连升的儿子在城里给老爹找小妇——如此寡廉鲜耻之事却为人们称羡不已,方云中感到世风日下,气得病情加重。当他听说朱连升要在小卖部里卖性用品,便找到村长要求批斗朱连升。但方云中的建议遭到村长拒绝,还受了朱连升一番嘲弄,活活气死。故事讲得平实客观,字里行间看不出叙事者明显的态度。但小说选取的意象本身表明着作者的某些倾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竹林是孤傲有节的贤人的栖身之地,老汉姓方名“云中”,自是可见出他方正洁白的品行,以及满腹的不合时宜。小说中写道:“竹子不走,他得走。竹子生来就是守,人生来就得走。”可就是这位村庄里的贤人,想要活动活动筋骨却无处可去。庄子里原有两千多人却几成空巢,有人气儿的小卖部自然不是让方云中合心意的去处,但另一处有人气儿的地方——方长山家里的讨论也让方云中失望。在方云中看来,男女之事不是动物本能,而是事关着严肃的道德风化和社会风气,可朱连升却认为这只是愿买愿卖的生意,自己能消费得起“小姐”代表着他的身份地位,大多数村民也都认同朱连升的观点。从这里不难看出,城市盛行的消费主义观念冲击着这个长着竹林的千年老庄,轰毁了乡村旧有的道德习俗,曾在朱连升的父亲那辈人中间要遭到批斗的行为,在朱连升这里却受着地方政府(由村长所代表)和乡亲的双重鼓励。方云中同朱连升及村长的“斗争”里,我们看到的是朱连升一派的振振有词:“稳定”“和谐”“思想解放”“冲破牢笼”……由政府和市场主导的意识形态同1980年代以来的启蒙话语媾和在一起,给了朱连升等人最大的庇护。相形之下,方云中的话语却显得贫乏、僵硬、冥顽不化。在《风中的竹林》里,作者态度的退场使我们在他的笔端见不到多少伤感之情,事实上,即便充满同情,作家大概也无意于全身心地站在这位乡村贤人的一侧。方云中死后,女儿上坟时给父亲带来了三个纸扎的小姐,母亲一见,气得脸色铁青,一阵乱踩,把那些小姐都踩扁了。这个结尾带着淡淡的嘲弄:坟外的“形势”不可阻挡,仍在向已经作古的死者涌来,使他不得安宁。而方云中的病—一血管瘀住,行动迟缓——也在暗示着什么:“方云中如今的状况,仿佛老是在表示,自己已经‘撮胡儿’(“不行”的意思——引者注)了。他对人这样表示,对竹林里的竹雀也是这样表示。他是人不由己,手不由己,不想表示,也得表示。”就像小说里方长山分析的,朱连升脱裤子是“形势”掌控下的“身不由己”,方云中肉体和精神的衰落也是不由己的“势”。刘庆邦自然没有方云中式的迂腐,他清楚地看到,以乡土的传统伦理道德对抗什么都可看作生意的“形势”,无异于以卵击石。在乡村社会和政治全面溃败的情况下,道德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动人力量。

在“贤人”已死的村庄,乡村社会将由哪些人来主导呢?似是和《风中的竹林》相呼应,

才有了《钻天杨》:田楼村里的柏树林子在1958年被砍倒,带走了村子的好风水。村里的煤矿老板田洪源在乡干部的劝说下承包了五十亩地,栽上杨树,想以此把好风水召回。但杨树林损害了村支书田洪兴的利益,两人多番争斗,结果田洪兴败北。这件事也引起了田家楼村的权力重组,田洪源“悟”到有钱还需有权,便在田洪兴倒台后毫不费力地接手了村支书的职位。小说虽然“公允”地表示,田洪源上台后为村民办了一些实事,却最终让一把无名的大火烧了田洪源的钻天杨。在小说开头的介绍里,钻天杨直插云天,“独干独头”,在村民眼里却一无是处,当地人甚至把钻天杨在夜里发出声音叫成“鬼拍手”。从这些贬低性的描述里能看出,村民对钻天杨和钻天杨式的人物都充满反感。只是,正如竹林贤人的死去是无可奈何一般,一人独霸的钻天杨已变成了农村风水的“象征”。小说不但对田洪源这样的“经济能人”没有好感,呈现出的乡村干部的形象也十分可恶。近三十年来,随着国家权威逐渐撤出农村,基层干部失去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威严,他们中的许多人利用手中尚存的权力从农村改革中获利,沦为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蛀虫。而市场主导的改革并没有带来官僚政治的终结,相反却加剧了乡村精英对资源的垄断,《钻天杨》里就展示了一个权、钱勾结乃至合一的状况。这个小说表达了刘庆邦对农村政治现状的批判,揭示了乡村基层政治暗淡无光的前景。刘庆邦的“客观”叙事里,褒贬再也掩藏不住。

刘庆邦的写作,目的性很明确。在提到为什么要写煤矿工人时,他说:“他们(矿工)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都还是农民类型的,他们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个由七百多万人支撑起来的群体,为中国提供了67%的能源,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被忽视了……”刘庆邦将自己的写作定位于揭示矿工的内心世界,可以说,他的创作是充满了自觉的。

刘庆邦的许多作品,如《摸刀》和《失踪》,故事情节很像我们每天都在网络上看到的社会新闻。作为大众媒体轰炸下的观众和网民,我们太熟悉这类社会新闻了,它们大多和底层有关,内容不外乎凶杀、欺骗和色情,人物单薄,情节离奇。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小姐”、下岗职工、流浪汉被大众媒体书写为“常人”之外的“另一种人”,有他们出现的故事如此怪诞,透出危险的讯息,让你不愿意再花心力深入探究他们的命运和内心。也就在猎奇的刺激和对重复单调的麻木中,我们逐渐失去了对“人”的兴趣。事实上,我们本来不只拥有一种叙事,被大众媒体遮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当由文学来揭示。这么说来,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是真正需要文学的时代。虽然事实远非如此,但是,有了刘庆邦这样的作家,不是可以让我们目渐单一的文化表征变得不那么浅薄、不那么恶俗吗?在煤矿事故的新闻背后,把当事人还原为和你我一样有感情、可以互相理解和沟通的“人”,让看不见的“人”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这是刘庆邦这样仍在认真写作的当代作家带给我的最有益的启示。

《摸刀》的起因就是一桩刑事案件。打工仔普同生春节前被人骗去钱财,堂兄普同辉劝他回老家,并为他负担火车票。在村子的水塘边,普同生想到自己没赚到钱而堂兄赚到钱,感到没脸,便把普同辉杀死,将刀子扔进水塘。小说从这里才开始。作者选取的视角有些独特,他通过下水摸刀的年轻人普同庆来看这件事,并折射出村庄的变迁。普同庆心思细腻、善良,甚至有那么点儿多情,属于刘庆邦偏爱的一类人。他在摸刀时有意放缓进程,除去满足一下自己被村民围观的小小的虚荣之外,也想给枯燥的农村生活添些趣味。他还希望普同生的母亲能来到水塘边看一眼被捕的儿子。但这个小愿望随着天气的阴沉和水塘的冰冷而冷却下来,叙事中隐约透出不祥的音符,当普同庆放弃卖关子,决定要把刀从水塘底摸出时,一个更大的秘密被揭开了,他摸到了一具女尸!小说戛然而止,可乡村隐藏着的罪恶却在结尾蔓延开来。在《摸刀》里,池塘变成罪恶的渊薮,田园牧歌不再。工业化带给农村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从城市传人的一套生活习惯反过来带给农村更大的破坏。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的需要把农民从土地上连根拔起,吸纳进城市,再把失意的农民工退还给乡村。如果说《相遇》里唐金文善于利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断裂来

牟利,《摸刀》的普同生则掉落在城与乡的夹缝里,最后走上不归路。普同庆是明智的,他不愿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到城里打工,而是安于做一个本分的种地人,从而避免了普同生的命运。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城与乡之间结构性的变动,在刘庆邦之前的作品《空屋》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农民已经失去了对土地的依恋之情,在一轮轮盖房竞争里,土地被挖出了一个个大洞。“洞”的形象在刘庆邦的小说里一贯触目惊心,它神秘、不祥,似乎有吸卷入的力量。《失踪》里的煤窑洞是洞穿一切又沉默寡言的“巨人的眼睛”,而《摸刀》当中的池塘,则像是农村走向破败的一个缩影。我以为,上述几篇小说的文字隐隐透出无聊感的根源,恐怕还在于作家无法在农村寻找到新的活力。在刘庆邦的观察中,乡村里出现的新的东西不过是对城市亦步亦趋的模仿,而城市当中同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移植到农村,不但水土不服,反而更显污秽不堪。而且,这种污秽的感觉之强烈,已经无法使作家满足于沈从文那种对城市“白脸人”的“体面的”讽刺了。

刘庆邦最为本色当行的自然不是写作这一类小说。也许在上面提到的那几篇小说里,现实的沉重拖着他的笔,使得他的文字略感滞重,可当他写起《沙家肉坊》和《小动作》时,笔端就潇洒起来,充满了灵气。《沙家肉坊》起首一段就非常利落:“狗有昵称,猫有昵称,骡子也有呢称。马安阳把他的骡子昵称为火箭。他把骡子从小屋里牵出来,说:火箭,过来!他把骡子套上车,说成是火箭准备发射。他把骡子的屁股上抽一鞭子呢,就是为火箭点了火。”这段文字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句子干净,没有多余的形容词作修饰,短句与长句错杂,一停一顿,颇有节奏感。三个“他把”打头的句子,排列整齐中又有错落,呈现出刘庆邦在文字里经常追求的那种民歌的“格式”和韵律。《沙家肉坊》里有两条线:一条线写窑工马安阳的骡子废了,他不忍心把这个朝夕相处的伙伴送到沙家肉坊结果。另一条线写马安阳和邻居牛有坡的老婆杨妹喜相好,迟钝的牛有坡毫不知情。刘庆邦在三个人的姓“马”“杨”(羊)“牛”上做了点惯常的小手段,马安阳有情,杨妹喜心软,牛有坡憨厚。在杨妹喜卖骡子失败后,这个为难的差事落到了看上去没什么细腻感情的牛有坡身上,两条线索汇合,小说家的笔这才伸进了这个人的内心。卖骡子是马、杨二人的托付,可暗地里包含着对牛有坡粗糙心灵的贬低。然而叙事人的同情在这时降临了,牛有坡在树下看杀骡,这几段文字写得人心惊肉跳。他随之想到自己的骡子,感到很不舒服,最终没有把火箭卖给肉坊。牛有坡的行为让马、杨二人对他刮目相看,从此,二人再也没有背着牛有坡做对不起他的事。这是个动人的作品,三个或多或少都有些弱点的人,在结尾一起得到了升华。小说写得最生动的还是骡子火箭的拟人神态,刘庆邦在写到动物时,总会让读者心头一软。而他的小说里最为洁净美好的,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将心比心”。在《一朵白云》和之前的《梅妞放羊》等篇里也满溢着这种感情,可以说,人与人、人与万物相通的这份情,晕染出了刘庆邦小说的灵气。《小动作》堪称杰作。四桃和小冬以拽棉裤腿儿来指代夫妻之事,两入怄气、和好,到老也保存着一份小儿女的憨态。这个小故事还流出了卧房,在村子里传唱,引起了人们的欢乐。这里,刘庆邦的长处又显现出来,写男女之事充满童趣,无一丝不洁之感。《小动作》通篇明白如话,毫无做作,在某些段落里还闪现着赵树理的气质。不过,小说的结尾让人怅惘,四桃小冬的孙子媳妇埋怨她丈夫没有爷爷辈的逗趣,丈夫不以为然,说:想挠脚心,去镇上的足疗店,几十块钱挠个够!在这点怅惘里我们再回想一番,《小动作》的有趣来自哪里呢?其实不仅仅来自四桃和小冬好玩的性格,也来自夫妻二人之外的乡土人情:母亲为出嫁的四桃做其厚无比的新棉裤,起因于平日贫困的生活中母亲对四桃的亏欠,同时也蕴含着浓浓的亲情。有了这条厚棉裤,才有了拽棉裤腿儿这段“佳话”的前提。集体劳动时嫂子弟弟们的打闹、讲笑话,又为“佳话”的流传提供了机会。小冬为四桃拽棉裤腿儿的话头就是在田间劳作的间隙被提起的,这段文字极漂亮:

午后的阳光黄黄的,温暖得很,也厚道得很。阳光看见谁,想搂谁。搂到谁,就向谁问

好,还说我认识你。敞开胸怀的土地也是黄黄的,它吸收了足够的阳光,似乎比阳光还温暖,还厚道。赤脚踩在柔软的土地上,不管踩到那儿,似乎都会冒出一股阳光来。……田间休息时,四桃的一个嫂子干脆躺到松软如酥的田畦里去了。躺了一会儿。嫂子说:我的两条腿晒得像刚穿了一条厚棉裤一样。有人提到厚棉裤,这就把四桃的话引了出来。……

阳光那么温柔,在刘庆邦的笔下简直具有了“母性”。在这样惬意的环境里,四桃向人讲起小夫妻间的私房话,自然而然,不会让人感到有什么不妥。本来,私密性就是都市人发明的一种东西。而在一番辛勤的耕作后,人们躺在酥软的土地怀抱里,晒着黄黄的阳光,夫妻间的“小动作”和辛勤的劳动一样,成了最自然、最美好的一件事!可是到了小冬孙子的一代,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变化,使得做棉裤、拽棉裤腿儿的情趣连同讲笑话的劳动氛围一并消失了。在早些时候的《手艺》里,这种怅惘之情被表达得更为清楚。“他”擅长把破碎的碗锯好,锯碗不但是“他”的爱好,而且隐藏着年轻时的“他”和邻居小媳妇月兰的秘密。可现在没有人锯碗了,也自然不再会有因锯碗而发生的爱情故事了。锯碗是因为物质上的贫困,也源于人对碗的珍惜,当生活富裕起来,观念改变,珍惜也消失了。《西风芦花》的故事原型来自作家自己的初恋,连上《鞋》和《少男》,刘庆邦前前后后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把同一个故事写了三遍,足见这段感情在他心中的分量。那双未婚妻做给男子的枣花底的鞋,多么漂亮,多么有情!它凝结着姑娘的时间,姑娘的心血,还有姑娘对心爱男子的爱情——这就不仅仅是一双鞋了。鞋在这里具有远远大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珍贵品质。我喜欢读到刘庆邦小说里的那股子珍惜,那股子可怜。比如一个农人对一碗饭,一只羊,一头骡子的珍惜,那真是唯有在时光悠长的农业社会才有的感情。有时很难相信还有人保存着那种可冷又可爱的感情,哪怕仅仅是对那种感情的记忆。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化成足疗店里的几十块钱,刘庆邦对这份感情的咏叹,真是近于挽歌了。

回望历史时,刘庆邦绝非一派浪漫的怀旧姿态。《一切都很干净》和《逃荒》对饥饿的记忆,就传递出作家对大饥荒的恐惧心理和批判态度。谈到《到处都很干净》,刘庆邦说:“在食的欲望得到极大满足之后,性的能量和性的消费获得大幅度增长和大量释放,社会变得肮脏起来。但是,若像三年大饥荒那样,掐断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口粮,白茫茫大地干净倒是干净了,但那种干净是多么可怕。我要表达的想法是,人类无论走到哪一步都是困境。性当然是美好的东西,它是生命的根基,是人性的根本属性之一,从来都是文学描写的对象。在这篇小说中,性只对食而言,表明没有了食,就没有了性,食对性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食和性,合起来就是人的基本欲望。在对待欲望的问题上,刘庆邦不是一个严苛的道德主义者,但他的态度有时充满困惑。这一点可以从他以前的一个短篇小说《人事》里看得出。女主角名叫梅志清,从名字里知道叙事人对她品格的赞美。可是她的形象也的确会随着小说中其他人的眼光而变得清高、古板。最后,梅志清也改变了自己对性的严苛态度,可叙事人的笔调又含糊了:这个改变,到底是变得“更人性”,还是随波逐流呢?刘庆邦曾坦言,《人事》的意义不太明确,表达的是他对现实的困惑。而面对现实,不是仅仅做出世风日下的判断就足够了。当消费社会把人的欲望全面鼓动起来,谁能置之世外地做一个清教徒呢,那清高难道不显得虚伪吗,它又足以对抗来势汹汹的欲望洪流吗?

《幸福家庭》是这部小说集中非常特殊的一篇。七里槐的村民们评选出全村最幸福的家庭,实则是由一个老光棍耿文心虚构出来的。他的“家庭”有六口入,老婆和他一样在村里种地,可四个孩子全都大有出息:大儿子天成是科学家,会造克隆人;大女儿天美爱美成性,算半个明星;二儿子天功是大经理,代表着金钱上的成功;二女儿天凤在清华大学读硕士,是知识分子。孩子们孝顺老父的方法,和《风中的竹林》里的朱连升的儿子如出一辙。幻想中的耿文心享受着“小姐”的服务,并以半遮半掩的讲述刺激着观众的神经。老瞎子耿文心人如其名,擅长虚构,有一颗“文心”。他编织的幸福家庭,灵感大概就是来自那台黑白电视

机,正是当今中国社会流行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带给人们的想象,是一套现代性话语许诺给人的梦想。如果说,变革中的中国给农民安排了一个“中国梦”的话——那么这个梦对农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当然不对《幸福家庭》里的老瞎子敞开,可他却以自己的想象揭示出了几亿农村人正在做着的中国梦的内涵。科学、金钱、知识、性爱的组合不过是城市意识形态的复写,这些生活理想不是从乡村的土壤深处生长出来的,和农民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隔膜。《幸福家庭》的文本内部是一个缠绕的圆圈,听故事的村民们正奔赴在实现这个中国梦的路上,可我们看得出,他们的年过得仍然寂寞,如果乡村的公共生活真的丰富、有意义的话,他们也不会围绕在一个老瞎子身边听他讲大概永远是千篇一律的“幸福家庭”了。人们听耿文心讲故事,表面是弥补生活的空虚,若再涵咏一番小说的意味,就知道人们实则是在耿文心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落差里,找到心理平衡。乍一看,《幸福家庭》在文本层面具有某些自我指涉的成分,耿文心让人想起乡村说书人,可是我们拿《幸福家庭》和赵树理写于1940年代的《李有才板话》做一番对比,就区分开了耿文心和李有才的不同:李有才的讲述是多么有力量,他可以把农民编织进广阔的历史进程,让板话成为斗争的武器和历史的见证。而耿文心讲故事的行为,则源自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恐怕只能作为乏味的乡村生活里人们虚弱的慰藉。最能实现幸福家庭的其实是一个最不可能的人,小说精心构制的讽刺,一举击穿了这一幻想的虚妄。主流话语所建构起来的生活理想,并不可能带给农民心灵真正的充实。在拆穿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给人的空洞“幸福”之后,刘庆邦自己的理想又寄托在什么地方呢?作家对此并没有过多的直接表述,但读书的人是并不满足于此的,于是,我的眼光落在了《皂之白》和《月光下的芝麻地》上。

《皂之白》是作家自己也十分珍爱的一篇小说,通篇色彩烂漫,文字通透,带有童话的感觉。劳动者匡某火是美的,作家写起他的外貌真可谓浓墨重彩。他爱劳动,也爱清洁,内心敏感而丰富,爱读《红楼梦》的细节透露出他颇具诗意的性格。他不在工厂脏污的澡堂里洗澡,而是在野外自己建了一池活水。洗澡时,他热心地观察着可爱的小动物,纯然一派赤子之心。最后,他还拒绝了一个画家付费为他画像的要求。这个结尾有些突兀,也并不巧妙。但作家用它来表明,匡某火是不被金钱和欲望侵扰的一个人,是个地道的劳动者。匡某火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一些理想。如果说有什么是作者可以和《幸福家庭》里消费主义式的未来图景相对抗的,可能就是匡某火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生活方式吧。他选择回到自然当中,从劳动自身获得存在的意义。他不像《美发》里的胡建敏,沦为劳动力市场上被人买卖的商品。也许由于内心的强大和命运的眷顾,他的劳动始终不曾被市场异化,他洁身自好,也从没被金钱和情欲所诱惑。他为自己精心设计的生活诗意浪漫,自尊而且自爱。《皂之白》不但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一首吟咏着刘庆邦的乌托邦理想的诗。

《月光下的芝麻地》则有些向孙犁致敬的意味,阳光下的棉桃和月光下的芝麻地,都让人想起白洋淀的苇眉子与荷花。这实在是一个很“老”的小说,意思“老”,手法也“老”。从内容看,故事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生产队。玉青等四个大姑娘在集体劳动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这让刚刚加入生产队的小女孩睛感到羡慕。睛猜到玉青四个人密谋早起杀芝麻,因为“她们几个都是爱干活儿的人,都是喜欢结伴干活儿的人,都是以结伴干活儿为快乐的人,得到杀芝麻的机会,她们大概不会放过”。于是,她在夜里钻进芝麻地,当玉青她们真的来到地里,睛这个小姑娘显示出了她的智慧和从容,她要求和她们一起杀芝麻,以这种聪明又不失自然的方式,加入了四个姑娘的劳动队伍。小说的意思真是极简单,无非表达了那种作家理想中极为单纯的快乐:

睛不怕出汗,不怕累,她的心情是愉悦的。

待村里的上工铃声响起,她们把芝麻全部放倒,五个姑娘正在地头的水塘边洗脸。秋水有些凉,但他们的感觉是,痛快!真痛快!!痛快死了!!!

三个“痛快”,六个惊叹号,真是把劳动的欢乐写得透透的。

赵园先生在谈到孙犁小说时,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他(孙犁)相信自己小说本身的道德力量和情感效果。他的人物的性格、命运似乎没有完成,镜头的运动在人物的某个动作上停住了。小说停在了一个时间上,运动却还在人们的想象中继续下去。当《铁木前传》收束的时候,正派积极的青年四儿和九儿既没有彼此吐露爱慕,落后的六儿、小满儿也不曾“改邪归正”。生活的轮子仍在转动着。小说以其蕴蓄的全部力量使你相信,这轮子正挟着希望转向光明,转向一个更诗意的境界,因为通篇作品中生活的律动是那样有力。

《月光下的芝麻地》接通的就是这样一个孙犁的世界。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如: 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 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2018初中英语写作之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区别

2018初中英语写作之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区别 Many years ago, before Chinagot developed, people dreamed to live in the city, because the life in city was colorful, everyone was chasing for the prosperity, the attracting thing for the city life lies in that people will find the chance to get succeed. Now,Chinahas been developing, the citizens start to chase the country life, they like the quiet environment, the air is much fresh. City life and country life, which is better? City life is convenient, people can buy what they want, while the country life is quiet and peaceful, I think the old prefer the country life, the young prefer the city life. People in different stage will chase for different life, t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很多年前,在中国发展以前,人们梦想着过上城市的生活,因为城市的生活多姿多彩,大家都追求繁荣,城市生活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人们可以找到成功的机会。现在,中国正在发展中,城市居民开始追求乡村生活,他们喜欢安静的环境,空气也很清新。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那个比较好?城市生活很方便,人们可以买到想要的,然而乡村生活安静祥和,我觉得老人比较喜欢乡村生活,年轻人比较喜

浅谈生活方式与文化变化的关系

浅谈生活方式与文化变化的关系 生活方式是一个很宽泛烦人概念,涉及到很多方面,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我认为生活方式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改变,每一个时期都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来表现文化的变化,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反映在文化领域里。 一定的文化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即文化往往以其深层的底蕴,潜移默化地规范、引导着一定群体的生活意向和生活方式。在古代社会的时候,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原地区,他们是以种植作物为主的农业定居为主的生活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的形式,食物也以小麦、大米为主,住在固定的房子里。在以游牧文化为主文化的游牧地区,他们以游牧为主,随着季节的不同进行迁徙,经常驯马、狩猎、放牧。他们住在蒙古包里,而且住所也不固定,经常迁徙,以奶制品、肉食为主。 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地理分界上有很明显的印记,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现代社会,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差异也还存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交往的频繁,两种生活方式有所融合,在汉族为主的地区也接受游牧民族的文化,而在游牧地区,对小麦、大米等食物也不是一无所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慢慢出现,两种生活方式以也在慢慢的改变、融合。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不同文化的影响反映在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上。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鲜明的特色,以蒙古族为例,蒙古族人们在见面的时候都要互相交换鼻烟,这是他们特定的习惯。蒙古族的饮食方式也很有特色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他们喜食羊肉,烤全羊、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现在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蒙古族的一些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比如说饮食中也加入了蔬菜、水果、谷物等。出行的交通工具也不仅仅是马,有了一些现代的交通工具,比如说汽车和摩托车。 生活方式一般指人们的物质资料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以及闲暇生活方式等内容。它通常反映个人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一项重要内容,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总之,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社会生活方式是通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结构的形成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即世界观的基本倾向。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文化比较保守,所以反映在生活方式上也比较单一,人们只追求吃饱,衣服颜色好样式也很单调,居住条件差,交通工具落后。在改革开发之后,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生活方式变得丰富多样,人们不止追求吃饱,而更注重吃好,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营养搭配均衡。在居住方面,住房面积大了,设施也齐全了。

城市与乡村话题作文

第一讲城市与乡村 写作容:城市与乡村 金题展示:请以“城市与乡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2)自选文体(诗歌不少于20行),文章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城市化。而城市人厌倦了僵化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回归城市?还是回归乡村?这是现代人面对的两大问题。 说到底,无论生在地,城市或乡村,生命都只是一种过程。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生于乡村的人,年轻的时候,往往迷恋着城市,一心想做个城里人,逃离这片土地。直到很多年后,才淡灭了这种轻率的渴念。 以“城市与乡村”为话题的文章,在立意和选材上都可以多样化。就立意而言,可以抒发对乡村不断城市化的无奈、反思或是释然,也可以表达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面貌演变的批判、质疑或是赞扬。事实上,眼下已经有太多的文章立足于对“消逝的村庄”的感伤,如果依旧选择这种立意,而未能从选材、结构、表达面有所突破,很容易造成阅读者的审美疲劳。而如果将立意转化为对乡村城市化或城市生活的一种肯定与期,文章的情感会更为明亮,也更能突出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生存体验。 从选材上看,其实就是乡村意象与城市意象的延伸。乡村面,往往写的是田园、阡陌、庄稼汉,或与此类意象相关的生活场景,容侧重于还原自然本色的生活或是强调乡村本真面貌的失落。城市面,则可以集中于行道树、城市鸟、交通、建筑、广场等意象。以城市鸟为例,可以旨在表达对城市鸟自然生存空间被侵占的悲情,也可以表现城市鸟已能适应城市节奏,以城市为家,以自由姿态鸟瞰城市人的生活,表达对其生命形态的赞美。 当然,也可以选择城市与乡村中共有的意象,在比较中传达自我思考。比如“乡下草”与“城市草”,它们的生命状态各有不同,城市草尤其是在花圃中或是草坪中的草,经常要接受修剪,这无疑是一种戕害,城市的环境让草木无法像在乡村中野蛮生长。 除去自然物,也可以设置一个人从乡村走向城市,比如“城市农夫”,“城市蜘蛛人”等形象,通过人物的人生选择表现城市与乡村的主题。这就涉及到讲故事的能力问题。 如果你还不太擅长讲故事,那你应该有听过故事、读过故事的经验,如果我们读到了一个与“城市与乡村”主题相关的故事,并且能对这个故事加以改编,就有助于我们成功写作。主题讨论: o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对立面。----《新京报》 o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库泊 o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穆《乡村与城市》 我的主题: 他人主题: 交流之后,完善主题: 构思举例1. 乡村铁质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 学生准备: 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和图片等。 (二)教学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活方式的转变调研 摘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们对此的看法和满意度是不同的。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拥有更多的可自 由支配的休闲时间,率先步入数字化时代;而在满意度方面,很大一部分人比较满意目前的 生活状况。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质量的发展态势很好,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更加便利于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对此的反映是如何的?是否满意目前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否适应呢?最近一项调查发现:有72%的人认为最近十年来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而28%的人则认为没有太大改变。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的。那么哪些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呢?调查发现,在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娱乐问题上,生活质量的变化是很大的,其中在住房面积与住房环境方面的改变尤为明显,而认为治安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上发生变化的人数却不多。由此看来,在人们生活的物质方面的改变是比较大的,而其他方面的变化不大。 在满意度方面,有一半的人对现在的就业状况表示不满,剩下大部分人则表示一般,很少有人满意于目前的就业状况。这一结果与目前的媒体报道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很多的报道就是就业难,而调查对象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占据很大的部分,他们或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或为自己的儿女的以后的工作而担忧,因而导致了大多数人对就业感到迷茫或者担忧。绝大多数人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很好的印象,尤其是在现在的经济危机过后的影响下,更是对就业的严峻形势雪上加霜,引起绝大部分的人对现在的就业问题滨不满意。而且,即使是现在有工作的人也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工作表示不满意。因而可以看出现在的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不断重视,现在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上学比较方便,同时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也是教育问题更加人性化,不断的减免学杂费,使得家长更加放心自己的孩子,这使得大部分人对目前的教育问题标致满意态度。在医疗问题方面,满意的人占大多数,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反映目前就医难,医药费比较贵与医药的流通不规范等问题仍亟待解决。但是相比以前十年,医疗条件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无论是卫生条件还是技术方面,都使人们能更好的得到治疗,生活更加得到保障。 总结:生活方式的改变的体现社会的改变,这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是最直接反映在城市。改革开放30 年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方式也悄然放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我们江桥镇居民生活。城市生活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我们居民生活从“静态”走向“动态”。生活方式更具个性,“小资”时尚、浪漫生活模式引人注目。在改革开放之前,城市居民大部分在全民或集体单位就业,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得到承认,不同等级层次的经济收入与文化水平使得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率先步入“数字化时代”。加电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改善着生活的方方面

[建国70周年]以我证时—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

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身边的故事 以我证时—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细细算来,饱经沧桑的共和国也走过了七十个年头。这七十年来,共和国有发展,也有停滞,有固化,也有变革。一路风雨走来,共和国已然是时代的弄潮儿,让世界为中国而瞩目。时至今日,我们已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一带一路沟通亚欧两地,全球人民共享开放福祉。蛟龙下五洋,墨子探星空,高铁已成为世界名片,中国这条巨龙已然腾飞,向世界发出他的声音。此刻,适逢建国七十周年,不禁心潮澎湃,谨以此文,为祖国贺,为民族贺,为一代代前仆后继的华夏儿女贺。 我只是14亿中国人的普通一员,我的家族也只是中国无数家族中的普通一个。它并不出彩,也不值一提,但在我看来,它

却是现代中国几十年来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的家族祖孙三代人的人生历程,也印证着共和国几十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我的祖父出生于1942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定的年代,祖国大地,饱经战乱之苦,他的成长历程,是艰辛而又不易的,他经历过巨龙的落魄,也经历过新中国初期的喜人成绩,他经历过动荡的十年岁月,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他是祖国初期艰辛的创业者。我的父亲生于1975年,之后十年文革结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高中毕业后,他并未像爷爷那样,端起铁饭碗,响应时代的潮流,他外出打工,自谋前程,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为国家出力,他是改革开放的最好见证。我是千禧之子,2000年出生的我,18年的成长历程,享受着共和国发展带来的种种喜人成就,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共和国复兴的脚步愈发加快,经济腾飞,一天一个样,人民生活水平愈发提高,我十分有幸能亲历并见证着这一切。

关于农村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农村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报告系部:XXXXXXX系 专业:XXXXXXXXXXX 班级:XXXXXXXXX 学号:2011XXX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

关于农村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源于我是一个来自乡间的孩子,比较比较,对于这次的调查任务,我觉的还是在自己所熟悉的乡村进行;再就是因为农村更加具体﹑详细地反映出问题的基本所在。而我也希望我能为我的家乡,乃至全中国像我们家乡有相同问题的乡村作出些贡献,更希望我们农民阶级的人民能够早日走向又好又快的小康社会的全方面幸福的美好生活。 二﹑调查的对象以及意义 所以我对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彭家墩村从10多岁至60多岁的年轻人﹑老人的部分村民以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据我不完全统计调查,我们彭家墩村的村民们对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各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毋庸置疑十分满意,都觉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快了我们奔向小康家庭的步伐。就我们彭家墩村住房情况来说在2000年至2011年家家户户几乎都住上了新盖的水泥﹑外墙的正面贴上了五顔六色的彩色瓷砖两层或三层的新房子,只有极少户没有住在新房子里,不过是已经盖了新房子的,如我三婆家的两个儿子都相继盖了房子,只是三婆对老屋有感情,不肯搬进新房子,至今还住在那盖着瓦片的土砖房子里。也是啊,毕竟三婆在那间老房子住了五十多年,孰能无情呢! 在另一方面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的发达,我们所谓的大山里的村庄村民们的生活也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

中国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对比

中国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对比 城市人到底羡慕农村人的生活还是农村生活? 让我来告诉你农村人是怎么生活的 这是一个靠近北朝鲜的农村 先看看农村人的吃住行 吃一一 在农村,因为附近没有超市,所以要买个东西会很困难。别看家家户户都有母鸡,但想吃鸡蛋可不那么容易。城里人来农村收购土鸡蛋,以至于农民不舍得吃自己的鸡下的蛋,而去外面买蛋,对城里人来说易如反掌,去楼下超市就可以买到,这里,最近的超市要坐车1小时才能到。 住—— 需要讲究环境。大的环境在这里是室外零下20度,室内有时零下3度。小环境,没有城里的暖气,更没有空调。大部分人都在晚上7,8点钟开始睡觉,不过早到4,5点钟起床。也有白天睡大觉,晚上通宵打

麻将或看电视的。补充一点,这里没有自来水!洗澡是类似于传说中西藏人那样的奢侈活动。 行--- 出行在这里属定量供应,每天按时按点有车往返附近的市县。这些年新的变化是车子开始变新变快,当然价钱也突突往上涨。这里可没有地铁或城铁的梦想,但有急事可以叫出租车,价钱还不太贵。 城里人其实羡慕的是农村生活,而不是农村人的生活,这叫叶公好龙。 再看看城里人和农村人都看重什么东西。 城里人估计是看重健康,金钱,感情。换句话说,他们最缺这几样。 而农村人最看重的是面子,其次是天气和地里的农活。 看见了吧,城里人和农村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追求。金钱也不是万能的,尽管大家都在挣钱过日子。 农民一年的收入到底有多少?下一篇文章将向你介绍。 一个烂苹果 城里人偶尔吃点一个烂苹果,会把烂的部分挖掉,而这里,你能想象他们是

怎么对待一个烂了的苹果? 先描绘一下苹果在这里的价格:一斤0.25元,一个秋天可以收获 10000斤,总收入约2500元!这是一年里全部主要收入的1/4,另外3/4来自玉米,约10000斤X 0.80元=8000元。 部分农民开始烤大棚或养猪,能增加1-2万元的收入,过去的猫冬变 得忙起来了。 现在,我这个城里来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把烂苹果连皮一起吃掉!忽然我想起很多很多,哲学上说,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带来不同的人生。比如一个烂苹果,你得看重好的那部分,这样,你就会乐观了。 政治家可能会说,大局稳定就是一切。企业家说,总体向好,20: 80原则适合一切事物。但是,在这里,生存是第一概念,其他都是闭门造车。 农村教育 寒假快到了,老师暗示家长把孩子送到老师那里去补习。一周时间, 学完下学期全部课程。按一个孩子补习交200元,一天上8节课,一 个班30人的话,老师寒假收入可达到6000元。如果这个老师带2-3 个班,收入就够2年的寒暑假买一个小轿车了。家长笑着说,一个学期3-4个月都学不好,怎么能在7天时间里学好呢?可谁要是不去老 师家里补习,开学就给你小鞋穿。比如安排座位不给坐前排。

周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变迁调查

周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变迁调查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家乡这边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对此的看法和满意度是不同的。本文通过一份调查问卷,调查目前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重点调查人们对于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的满意度是如何的,然后再自己的家乡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收回有效的问卷后进行分析,看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到底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同时人们对此的反应与满意度又是如何的,这样有利于为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和为人民服务提供更加有利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目的 目前家乡周宁发展态势很好,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人们对此的反映是如何的,是否满意目前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否适应呢。为了了解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假期设计并分析的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家乡周宁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以便为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和为人民服务提供更加有利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方案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法,方便取样抽取市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要调查的对象和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市区的一些街道区段和生活小区进行方放并进行了回收,共发放了50份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6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以此为基准进行分析。 三、调查情况及统计结果 在这里对调查的具体结果进行展示,为更加直观的显示数据之间的关系,特别绘制了条形图和饼状图进行展示。 1:您的年龄是 未成年18-30 31-50 50以上 7 17 13 9 2.您的性别是 男女 30 16 3.您的学历是

高中以下高中大学研究生研究生以上 8 25 10 3 0 4.您的身份是 学生教师企事业单位公务人员个体待业其他 20 10 15 1 5.近5年来生活方式是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若有,则主要表现在(多选) 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治安问题娱乐方式人际交往 36 26 28 30 29 38 24 15 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的,在住房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治安问题、娱乐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均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对住房和娱乐方面表现最为明显。 6.对您的居住环境是否满意 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26 14 5 1 对居住环境的感受情况 通过上面得出人们对居住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现在的住房环境相比三十年前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不管是环境还是现代化的程度,都更好的满足了人们。但是现在的房价过高也确实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意。 7.您对现在的就业问题是否满意 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0 25 15 6 对就业问题的感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极端的现象,就是对就业感到很满意的是零,这与目前的媒体报道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很多的报道就是就业难,而调查对象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据很大的部分,他们或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或为自己的儿女的以后的工作而担忧,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很好的印象,尤其是现在的经济危机,更是再就业的形势雪上加霜,引起绝大部分的人对现在的就业问题滨不满意。还有的是现在有工作的人也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不满意,因而可以看出现在的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8.您对目前的教育问题是否满意

当下最时尚的健康生活方式:乡村旅居+乡村康养

当下最时尚的健康生活方式:乡村旅居+乡村康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这样一个公式:健康= 60%生活方式+ 15%遗传因素+ 10%社会因素+ 8%医疗因素+ 7%气候因素。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健康的身体来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指人们的物质资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休息、娱乐、社交、待人接物、兴趣爱好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如今,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可以说生活方式病已经取代传染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乡村旅居:“5+2”生活方式 白居易曾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随着人们“避雾霾、避酷暑、避忙碌”的需求越来越多,乡村生活的闲适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 从城市生活到乡村生活 在不同的时期,事情往往在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过度和发展。从居民生活方式

转变的阶段来看,前些年,处于中国城市化高潮阶段,大量居民涌入市区,步入了城居生活时代。随着城市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城市资源逐步稀缺,城市空间趋于狭窄、城市环境越发恶化,人们开始逃离城市的压力和氛围,急迫需要一个缓解压力、释放身心的生活空间。 在英国,有一种说法叫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近在咫尺的城市,而属于相对远离自己的乡村;在日本,退休人士和一些在城市工作的人士,一年中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乡村;在俄罗斯,乡村别墅是生活必需品,是家庭的“第二住宅”。莫斯科40%的人在郊外有乡村别墅,其余的人则会选择租赁,一般租3个月……这种乡村生活方式,近几年在国内蔓延开来。 “5天城市家”+“2天乡村家” 所谓的“5+2”生活方式,就是在城市工作5天,到乡村休闲2天。 现在,游客到乡村已不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被乡村的环境所吸引,在当地体验城市生活所没有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北京等大都市,在黑、吉、辽这样的省份,甚至出现了“候鸟式旅居”。 中国乡村有人们渴望的原生态的风景和原真性的人文,有未来最大的休闲产品。这不仅仅是乡村景观,还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古朴纯真,恬淡静

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比较

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比较 1、乡村生活有很多好处 2、城市生活也有很多好处 3、两种生活都有弊端 Country life and city life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ty life and country life? When we talk about the city life, we will surely think of skyscrapers (tall buildings), busy streets, flourishing businesses and a great many advanced pieces of equipments. What about the country life? The first feeling coming into our minds is peace and quiet. In the countryside , people live a quiet life. They have less noise and pollution than people who live in the city. City life and country life, which is better? The answer is not certain. People who live in the country want to be city people. In their thoughts, city is full of chance and adventure. Today many country youth leave their hometown for big cities in search of a lot of money and good job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more and more pollution is coming out in cities. Citizens have to put up with noise, harmful smoke and dirt. The air is not clean enough for people, especially in the downtown areas. The majority of citizens are tired of overcrowded traffic and polluted environments. But in the country, the condition is obviously different. It is pleasant to live with green mountains, clear springs and grand plains. Blue sky, green trees, red sunsets and golden crops. Wow! What a lovely picture! So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citizens are eager to escape from the city. In the old days, there was a clear differenc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But now some countries look like modern cities, while some cities are as beautiful as the countryside. If we pay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while we are developing industry, the city can als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untryside. And we shouldn't forget to develop the countryside. If so, we, the city people or country people, will enjoy both modem and peaceful lives!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安排学生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组查找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查找相关书籍,摘取资料,进行整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图片、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制成多媒体,演示改革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

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式方法 课前开展合作实践法,教学开展资料展示法、谈话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 四、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

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对比_英文

综述 Today we will hold debate about the country lifestyle and the city lifestyle which is better ? The answer is not certain. 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in the city want to live in the coun try. And many people in the country want to live in the city. It is an interesting fancy thing for our society. There are two poi nts 甲方 In ours view the country lifestyle is much better and relaxed tha n city lifestyle .(总) 在乡村的好处 1 In the country people have their farm and eve n their own stores but i n the cities people are mostly work ing for compa nies operated or even owned by a bigger compa ny 2 Also in the country people are more ope n in excha nging goods and services in return for such and in the cities it is only the money that makes everyth ing possible 3 Peace of mind also comes free in the country simply because there is less to worry and stress about.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福田九义校应建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级消费品,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你们知道这“四大件”指的都是什么吗? 学生: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教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新四大件”指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指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教师: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四大件”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住房、汽车也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讲授新课: 教师:新中国的成立,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党领导人民走向新时代,走向幸福生活。应该说,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受到当时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然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着物质的丰富,观念的解放,人民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板书) 1、绚丽多彩的服饰(板书)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板书)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板书)

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研究

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研究 生本1201班张婷 201206510020 调研目的:闲暇生活方式科学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待闲暇的态度,是衡量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传统社会中农民那种单一的生活时间配置模式开始向多元化转变。闲暇空间正逐步扩大。在农村的闲暇时间有与城市不同的特点,但整体看目前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方式不太科学,表现为生活方式单一,活动内容贫乏等等。这种状况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经济水平、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居民观念等。拥有科学健康丰富的闲暇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 调研内容: 闲暇生活方式就是人们如何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以满足精神的、社会的、生理的需要的活动方式。人们的休闲生活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到人们的价值观的影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农村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在农民的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和劳动空间等发生了深刻的明显的变化的情况下,农民越来越趋向于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作为农民精神文化活动一部分的闲暇生活,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全面反映着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

1、现状 农民在一天的闲暇时间里,最主要也最普遍的闲暇活动:看电视;闲聊。其次具有娱乐色彩的闲暇活动有四项:打麻将;上网;探亲接待亲友;逛街赶集。在农村中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农民们接触度不大的闲暇活动方式:看电影;观看各种展览;书法绘画集邮摄影创作。另外有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但不常接触的:祭祀活动;体育活动;看戏看文体表演;吹拉弹唱等自娱活动。 农民每天看电视、闲呆闲聊的时间最长,是农民主要的闲暇方式。 社交活动在农民闲暇生活中也占有较长时间。农民的社交活动主要有探亲访友、串门聊天、户外交往交谈、与亲朋好友在外(或在家)一起喝酒聚餐等形式。 打麻将、下棋打扑克是农民的主要娱乐性活动。 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短。许多农民认为,农业劳动是最好的身体锻炼,没有必要在进行体育锻炼。 网络的引入无疑是农民闲暇生活中的一大亮点,但仅仅成为了娱乐消遣的工具,却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 农民闲暇时间主要花费在看电视、闲呆、聊天、社会交往等消遣娱乐活动上,而真正属于提高农民素质的一些学习提高型、发展型的活动的时间则很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对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进行的讨论,我们主要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的改变进行归纳。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 3.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 4.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 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 6.通讯:由鸿雁传书到人远天涯近 截至目前,中国固定电话用户已达3.6亿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接5.7亿,已成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今,无论走到国内哪个大中城市,电话可以直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7.娱乐生活方面: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