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和副伤寒题库1-2-10

伤寒和副伤寒题库1-2-10

伤寒和副伤寒题库1-

2-10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伤寒、副伤寒伤寒鉴别诊断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伤寒、副伤寒伤寒进一步检查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伤寒、副伤寒伤寒治疗原则(安徽11选5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5916947.html,)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副伤寒概述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副伤寒诊断与治疗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过程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伤寒和副伤寒流行特征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伤寒和副伤寒疫情处理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 )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后第2~4周 C.起病前1周 D.起病后第5周 E.起病后第6周 2、为伤寒病人做细菌培养,下列有关不同标本诊断价值的描述,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A.病程第1~2周,血培养的阳性率最高 B.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低 C.整个病程中,粪便均可培养出伤寒杆菌,但阳性者不一定都是现症病人 D.病程第3~4周,部分病人的尿培养阳性 E.胆汁培养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3、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 ) A.粪培养 B.骨髓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4、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 ( )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血培养 D.尿培养 E.补体结合试验 5、伤寒极期临床表现不会出现那个表现? A持续发热。B.神经系统中毒症状。C.相对缓脉,玫瑰疹。D.皮肤瘀斑。E.肝脾肿大。 6、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 ( ) A.普通型伤寒患者 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慢性带菌者 D.伤寒恢复期 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7、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哪项正确? ( ) A.属沙门菌属的A群 B.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C.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D.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E.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8、伤寒患者临床类型除了典型外,其他类型那种是错误的? A.轻型 B.暴发型 C.出血穿孔型 D.迁延型 E.逍遥型。 9、伤寒传染源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带菌者或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B.伤寒患者从潜伏期已经排菌为潜伏期带菌者。 C.恢复期任然排菌但在6月内停止者为暂时带菌者,超过者为慢性带菌者。 D.有胆石症或慢性胆囊炎者可终身排菌。 E.典型伤寒病程2-4周排菌量最大。 10、伤寒极期的典型临床表现没有: A.持续发热 B.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C.荨麻疹 D. 相对缓脉 E.肝脾大 11、伤寒的确诊依据是: ( ) A.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D.肥达反应阳性 E.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12、可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是: ( ) A.H抗体 B.O抗体 C.A抗体 D.B抗体 E.Vi抗体 13、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 ) A.肠出血 B.中毒性心肌炎 C.溶血尿毒综合征 D.中毒性肝炎 E.肠穿孔

小学六年级健康教育《预防伤寒与副伤寒》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健康教育《预防伤寒与副伤寒》教 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伤寒、副伤寒? 2、知道伤寒、副伤寒的症状。 3、了解伤寒、副伤寒的传播方式、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伤寒、副伤寒的症状表现、传播方式、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难点: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表现判断。 【教学方法】讲述为主,讨论为辅。 【学习方法】交流倾听讨论检测 【课前准备】 1、收集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的相关资料。 2、完成“学生伤寒、副伤寒认知调查问卷”(课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伤寒、副伤寒防治相关知识,老师在课前布置同学们下去收集。现在,请收集到的同学介绍一下。 二、交流收集资料。 1、指名说。 2、过渡:为了让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伤寒、副伤寒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学习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 三、学习了解伤寒、副伤寒。 (一)什么是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二)伤寒、副伤寒的传播方式: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伤寒、副伤寒的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也可经小便排出体外。患者自潜伏期末就可以从粪便中排菌,在病程3-4周时传染性最强,仍有半数病

人在进入恢复期2周内排菌。 2、传播途经:粪口途经。病菌从大小便中排出后,可以经过污染的手、餐具、饮料、食物、苍蝇及蟑螂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流行往往是水源受污染的结果。 3、易感人群: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老年人少见。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季节:多发于夏秋季,卫生条件差的温带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三)伤寒、副伤寒的主要症状: 1、特点:主要以发热为主,有的患者仅出现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四肢酸痛、咳嗽或类似感冒症状,成年人偶有便秘或腹泻。 2、伤寒潜伏期3-35天,平均10-14天。一旦发热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治疗时间不少于14天。 3、不典型伤寒:轻型1-2周可愈;逍遥型:病情轻微,可坚持工作,但常突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4、伤寒引起病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小学教学设计网伤寒肝炎、心肌炎、支气管炎咳嗽、肾炎、尿毒综合症。 (四)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主要原因:居民对伤寒副伤寒防治知晓率不高,经常在外就餐,吃生芫荽、生薄荷、生韭菜等佐料是发病的高危因素;餐馆洗净待用生菜大肠菌群偏高,病例治疗不规范,农村饮用水合格率偏低等。 (五)伤寒、副伤寒的预防。 1、小组讨论:怎样预防伤寒、副伤寒? 2、交流并小结: (1)不吃生芫荽、生薄荷、生韭菜。 (2)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瓜果要洗净,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隔夜饭菜要煮熟,生熟刀板容器要分开。 (3)不用污水或沟塘水洗菜、泡菜。 (4)一旦发热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四、课堂小结: 伤寒、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通过粪口途经传播,患者和带菌者是伤寒、副伤寒的传染源。所以,我们要做好饮食、饮水、粪便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注意个人卫生,不吃生菜,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一、完成“学生伤寒、副伤寒认知调查问卷”(课后)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 【概念】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以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以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一般症状较轻。 【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均属沙门菌中的D群,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本菌含菌体“O”、鞭毛“H”和表面抗原“Vi”抗原,在体内能诱生相应抗体。 伤寒沙门菌在自然环境中有较强的生活力,耐低温,加热60℃经15分钟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流行病学】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青壮年及儿童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异。 1、传染源:是伤寒患者与带菌者。患者病后2~4周传染性最大。极少数可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为本病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发病机制】 伤寒沙门菌进入消化道后,一般可被胃酸杀灭,若病原菌数量多或人体免疫力降低,未能被胃酸杀灭的病原菌进入小肠,并在肠腔内繁殖。 第一次菌血症:病原菌穿过小肠粘膜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继续繁殖 部分菌进入淋巴回流经胸导管进入血液 (此期也称潜伏期) 第二次菌血症:在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的伤寒沙门菌再次进入血流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相当于第1周(初期)释放内毒素 病程第2~3周 大部分随粪便排出部分再次穿过肠粘膜再次侵入肠淋巴组织 病程第四周产生严重炎症反应(相当于临床的极期) 病变愈合少数患者由于胆囊长期保留病原菌而成为带菌者 【病理特点】 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最具特征性的是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从中央开始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开始脱落,形成溃疡,深达肌层可致穿孔;第4周后溃疡愈合,不留瘢痕,不造成肠腔狭窄。 【临床表现】 伤寒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为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 为病程第1周,大多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的症状,体温于5~7天内上升到39℃以上;发热前可有畏寒,出汗不多。常伴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腹部不适、腹

伤寒和副伤寒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伤寒和副伤寒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是常见的传染病,一旦暴发流行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提高对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成立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中心主任任组长,分管防疫科的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包括防疫科科长、消杀科科长、检验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应急办主任。 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职责是:按照市政府和市卫生局的要求,组织、指挥中心有关人员参加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和完善本中心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开展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二、应急处置队伍及职责 成立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队,分管副主任任队长。应急队伍成员主要由以下科室科长及专业人员组成:防疫科、检验科、消杀科、办公室、健康教育科、应急办。各科室的职责是:

免疫规划科:负责流脑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出处理方案;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 消杀科:根据免疫规划科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疫点疫区的消杀灭工作进行指导;对消杀灭效果进行评价。 检验科:负责采样,进行病原监测。 健康教育科: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办公室:负责应急车辆安排、通信联络等后勤保障工作。 应急办:协助带队领导及有关科室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以上科室人员不足时,中心可根据工作需要从其它科室抽调人员参与应急处置。 三、判定标准 (一)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 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地区,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3 天或以上,体温≥38℃,伴头痛、乏力、腹部不适等症状,但实验室检验结果尚未明确的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以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的病例作为临床诊断病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 5 天或以上,体温≥39℃,头痛、全身乏力、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伴消化道症状或皮肤充血或多系统受累表现,白细胞总数低或正常。 3.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 (1)从血、骨髓、粪便、尿等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

伤寒与副伤寒从中医分型辨治 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6-05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 48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而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副伤寒与伤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演变与治疗方法基 本相同。 ㈠营卫热毒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恶心。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咽痛、或不思饮食、或咳嗽、或呕吐、或全身酸痛。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调理营卫。可选用银翘散与葛根芩连汤合 方。 ㈡肠胃热毒、浸淫内外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呕吐、腹泻、腹胀、全身酸痛。 2.辨证要点口渴、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数或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不思饮食、或手足烦热、或饮水不解渴、 或水入即吐、或头痛、或咳嗽。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调解内外。可选用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 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㈢肠胃热结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恶心。 2.辨证要点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脉滑或沉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呕吐、或不思饮食、或手足汗出、或面色红赤、或 脘腹烦热、或高热不退。 【治则与选方】清泻肠胃、荡涤热结。可选用大承气汤与麻子仁丸合 方。 ㈣肠胃瘀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辨证要点口渴、痛如针刺、舌质红夹瘀紫、苔黄或厚、脉滑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面色

暗红、或脘腹烦热、或发热。 【治则与选方】清泻肠胃、活血化瘀。可选用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 与失笑散合方。 ㈤寒毒瘀结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大便不通、腹胀、腹痛。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痛如针刺、舌暗淡夹瘀紫、苔白或厚、脉沉或 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恶心、或呕吐、或不思饮食、或夜间痛甚、或手足 不温、或痛胀因食凉加重。 【治则与选方】温暖肠胃、活血化瘀。可选用四逆汤、大黄附子汤与 失笑散合方。 ㈥热毒扰肝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颈项强直、腹泻、或腹痛。 2.辨证要点高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沉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抽搐、或筋脉挛急、或不思饮食。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平肝息风。可选用葛根芩连汤与羚角钩藤 汤合方。 ㈦脾肾亏虚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腹泻、耳鸣、听力下降。 2.辨证要点倦怠嗜卧、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不思饮食、或食则腹胀、或腹痛、或腰酸腿软、或 头晕目眩、或气短乏力。 【治则与选方】温补脾肾、益气助阳。可选用四逆汤与真人养脏汤合 方。 ㈧热毒扰心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谵语,或昏迷、腹泻。 2.辨证要点高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沉细。 3.可能伴随的症状心烦、或表情淡漠、或反应迟钝、或胸腹背部斑疹、 或不思饮食、或腹痛。 【治则与选方】清心凉血、透热解毒。可选用葛根芩连汤与清营汤合 方。 ㈨气血虚热证 【病证表现】 1.主要症状腹胀、腹泻、或腹痛。

伤寒和副伤寒防治规范

伤寒和副伤寒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 (一)定义是由伤寒杆菌或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 (1)病前30 天内曾到过或生活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区。 ( 2 )有伤寒、副伤寒患者、带菌者密切接触史。 (3)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 2、临床表现 (1)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热型多呈稽留热。 ( 2 )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 ( 1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下。 (2)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 H ”抗体凝集效价>1:160者; (3)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高 4 倍以上。 ( 4 )从血、骨髓、粪便、胆汁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 (三)鉴别诊断 1 、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均可有持续发热,白细胞数减少,与伤寒相似。但此类病人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大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 2 周内不药而愈。 2 、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夏秋。起病较急,脉搏较速,多有明显头痛。第5~6 天出现皮疹,数量多且有出血性皮疹。外斐氏反应SSA 性。治疗后退热比伤寒为快。 3、钩端螺旋体病本病的流感伤寒型在夏秋季流行期间常见,起病急,伴畏寒发热,发热与伤寒相似。但此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有眼结合膜充血, 全身酸痛,尤以排肠肌疼痛与压痛为著,以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血象自细胞数增高。进 行有关病原、血清学检查即确诊。 4 、急性病毒性肝炎 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 但前肝功能损害较轻, 有黄疽者黄疽出现后仍发热不退,并有伤寒的其它特征性表现且病原及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5 、布氏杆菌病患者有与病畜(牛、羊、猪)接触史,或有饮用未消毒的乳制品史。本病起病缓慢,发热多为波浪型,退热时伴盛汗,并有关节痛或肌痛等症状。病程迁延,易于复发。确诊须有血液或骨髓培养出病原体、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 6、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有时可与伤寒相似,但患者尧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热不规则,常伴盗汗、脉搏增快、呼吸急促等。发病 2 周后X 线胸片检查可见双肺有弥漫的细小粟粒状病灶。

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检验

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 参考范围: 肥达(Widal)试验 “H”<1:160 “O”<1:80 “A”<1:80 “B”<1:80 “C”<1:80 Vi凝集试验 临床评价: 1.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独特的急性全身性发热性单核细胞内感染,主要由沙门菌属中的伤寒沙门菌和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偶尔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Vi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肥达试验即为测定患者血清中O、H抗体效价的一种传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对伤寒和副伤寒具有辅助诊断价值。测定Vi抗体可用于发现带菌者。 2.肥达试验这一方法的建立已有一百余年,方法较为简易而可靠,已广泛应用。试验时用的抗原有伤寒沙门菌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鞭毛抗原“A”、“B”、“C”共五种同时试验。对试验结果的解释除正常参考值外,须结合临床症状及以下诸方面作出正确判断。 (1)伤寒与副伤寒发病一周末肥达试验开始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演进而递增,第4~6周达高峰,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若最近没有免疫接种史,H≥1:160,O、A、B、C≥1:80在诊断上有参考价值。单次效价增高的定论可靠性较差,恢复期较急性期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才有肯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新近是否感染该病的指征。于病程中每隔5~7天重复采血试验,若效价依次递增者则诊断意义也较大。 (2)感染伤寒沙门菌后,一般O抗体出现较早,它是IgM型抗体,存在于血清内的时间较短(几个月),高效价()抗体常见于伤寒急性期。而H抗体为IgG型抗体,产生较慢,但效价较高,存在的时间亦较长(可长达数年)。 (3)伤寒沙门菌与甲型、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有部分共同的O抗原,可使体内产生相同的O抗体,故O抗体特异性较低,增高时只能诊断为伤寒类疾病的感染。而伤寒与副伤寒时产生的H抗体特异性较高,在免疫学反应中不发生交叉凝集,因此某一种鞭毛抗体(“H”、“A”、“B”、“C”)的升高,对伤寒与各型副伤寒有鉴别诊断意义。 (4)Vi抗原存在于新从病人分离的伤寒沙门菌及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菌体最表层。患者感染后,Vi抗体的升高,往往在病程3~4周之后,Vi凝集试验≥1:5者提示为伤寒带菌,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没有意义。 3.伤寒与副伤寒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往往降低,大多为3~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病原菌的检出是本病的确诊依据,疾病早期以血培养为主,第一周阳性率最高,可达90%,病程后期以骨髓、粪、尿等培养为主,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对应用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用。粪、尿培养一般于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另外,取玫瑰疹刮取物或活检切片进行培养,也可获阳性结果。 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 (1)过去曾预防接种伤寒、副伤寒疫苗者,H抗体效价明显升高,并持续数年,而O抗体低于正常值。 (2)以往患过伤寒病或曾接种伤寒菌疫苗,新近又感染流行性感冒或布鲁菌病,可产生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GB16001—1995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1—1995 前言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自从发现伤寒、副伤寒病原体以来,本病不论在临床或病原学方面均有很大进展,总发病率在趋向下降。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水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每年仍有相当的发病数,小规模爆发流行时有发生。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指导诊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发病均具有实际意义。 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我国在伤寒、副伤寒防治方面的成果,并使之在有关条目中得到表达。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传染病教研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复、翁心华。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伤寒、副伤寒的诊断原则(包括临床诊断标准与确诊标准)、诊断标准和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所有城市和农村各级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 2 定义 伤寒(typhoid)、副伤寒(Paratyphoid)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3 诊断原则 伤寒、副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4 诊断标准 4.1 临床诊断标准 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4.1.1、4.1.2和4.1.3可作临床诊断。 4.1.1 持续性高热(可达40~41C)为时1~2周以上。 4.1.2 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4.1.3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 4.2 确诊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4.2.1 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2.2 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鞭毛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5 预防原则 伤寒、副伤寒是消化道传染病,预防重点是加强饮水、饮食卫生和粪便管理,防蝇、灭蝇,消灭苍蝇孳生地,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教,提高群众卫生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见附

伤寒与副伤寒预防知识问答

伤寒与副伤寒预防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伤寒病?主要症状是什么? 伤寒是一种叫做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症状是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二、引起伤寒的病原体是什么? 引起伤寒的病原体是伤寒杆菌,这种菌属于沙门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短杆状,菌体周围满布鞭毛,能活动,没有芽胞,也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因为胆汁中的类脂及色氨酸可作为伤寒杆菌的营养成分。 伤寒杆菌不产生外毒素,但在菌体裂解时可产生毒力很强的内毒素,此种内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伤寒杆菌的菌体0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能够使人产生相当的抗体。由于O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测定病人血清中OH抗体可以诊断病人,Vi抗原性不强,申此产生的vi抗体的凝集效价也较低而且时间很短,当细菌消除后vi抗体也随之消失,因此在伤寒病人的诊断上并无很大帮助、但有助于发现伤寒慢性带菌者。 三、伤寒杆菌易被杀灭吗? 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能力很强,在地面水中可存活2一3周,井水中可存活 1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冰冻环境中可生存数月不死,对光、热、干燥物一般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不大,干燥和直射阳光下很快死亡,加热60℃10余分钟死亡,煮沸100℃立即死亡,一般化学消毒剂都可杀灭。因此像我们经常使用的来苏儿、漂白粉、洗消净都可使用。家里使用的餐具也可以用最简便的煮沸的办法进行消毒。 四、什么年龄的小儿易感染伤寒?

各年龄的小儿均可感染,二岁以下婴儿患者少,新生儿罕见。原因一是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多为母乳喂养,摄入的食品污染机会少;二是来自母体的抗体水平仍较高,因此感染率低,发病就少。 五、什么季节易发生伤寒病? 大多数病人发生在夏季和秋季(6 至10月),但在其他月份也可发病甚至流行,冬季有时有散发病例,有的将其称之为越冬伤寒。 夏秋季发病多的原因认为与苍蝇的机械携带传播有关系。近年来发现夏秋季节,水被污染之后,造成传播的占很大的比重。 六、伤寒是怎样传染的? 伤寒病人和带菌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病人在整个病程中由大小便排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尤其是在病后2至4周传染性最强,少数病人还没有出现明显症状,即潜伏期末就从粪便中排菌了。 带菌者有两种,一种是健康带菌者,另一种是病后带菌者。健康带菌者并无伤寒发病史,但可不断排出伤寒菌,而病后带菌者特别是慢性带菌(持续排菌三个月以上)的传染性与病人的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病后带菌的时间可长达数年甚至终身带菌。 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污染水、食物,或者同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作为媒介等而传播。 七、小儿患伤寒病,需要大人注意什么? 小儿得了伤寒病以后,到医院传染病房进行隔离治疗,家长要很好的进行护理。小儿的呕吐物,粪便和尿随时都要进行消毒处理,尤其粪便是消毒的重点,可以用漂白粉、过氧乙酸,洗消净等消毒剂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污物再倾倒就不会污染外环境。伤寒热退以后进入恢复阶段,这时小儿会有饥饿感,食欲增强,家长一定要控制孩子的饮食量,尽量给易消化的软而无渣的食品,如米汤、米粥等,切不可给粗糙的硬的带皮的食品,防止出现肠出血,肠穿孔,一旦出现抢救不及时,往往可以致命。 小儿治愈出院之前需要做二次粪便培养,如果没有条件做粪便培养,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与护理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与护理 伤寒和副伤寒系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命攸关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全身中毒症状、肝脾肿大、相对缓脉、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病情经过复杂,病程较长。 1、病因 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属,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对阳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伤寒杆菌有菌体(O)搞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三者都能产生相应的抗体,由于(O)与(H)抗原性较强,故常用于作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反应)辅助临床诊断,也可制成伤寒菌苗供预防接种。进行慢性带菌者调查时(Vi)抗体效价在1:20以上有意义,伤寒杆菌菌体裂解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病菌经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消灭,则入小肠上部肠壁淋巴组织繁殖后经胸导管及门脉入血,是原发菌敌国症期,此期无症状称潜伏期,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全身如肝、脾、胆囊、肾、骨髓中继续大量繁殖,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菌血症并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进入肝胆系统的病菌在胆囊胆汁内繁殖,且向肠道排出,不断在肝肠间反复循球,使肠壁淋巴组织广泛受染,肠壁淋巴结由增生转为坏死及形成溃疡,尢以回肠末段病亦最和理,少数可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氏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与伤寒大致相同。 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8~14天,起病第一周称发热期即初期,发热是本病最早的症状,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一周内39~40摄氏度。发病第2~3周称极期,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发热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特殊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症,相对缓脉、玫瑰疹,直径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分布于胸、腹及背部2~4天消失,脾肿大。起病第四击体温逐渐下降即缓解期,病情减轻。但本周内有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对饮食与活动要适当限制,相当第四周末即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内完全恢复健康,以上典型伤寒的自然发病过程目前已少见,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部分患者在恢复期之前,体温未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症状加重,称为“再燃”。有些患者在退热1~3周后临床症状再次出现,称为“复发”,复发症状较轻,少数患者可有两次以上复发。肠出血,肠穿孔为伤寒的严重并发症,多发一于病程第2~3周,其次有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等病,常发生在病程第2周,副伤寒甲、乙、丙的临床表现大致类似伤寒,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3、诊断 根据当地伤寒流行情况,本人既往病史,有无伤寒菌苗接触史,有无与伤寒患者接触史,以及稽留高热,特殊中毒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病程中细胞计数减少,分类中性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氏反应(+)呈4倍以上增长,抗“O”〉1:80,“H”〉1:160有意义,细菌学检查,发病1~2周血培养阳性率,3~4周尿便培养阳性机会高,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且持续时间长。 4、治疗与护理 (1)一般治疗与护理 ①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15天,连续3次大便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②卧床休息可减少病人的消耗,减轻病损器官的负担,特别是预防肠道及心肌的严重并发症。 ③饮食应给高热量,高营养少渣易消化的流质饮食,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饮食。 ④充足的水分可使尿量增加,有利于体内伤寒杆菌内素素的排出,从而减轻毒血症状,

伤寒、副伤寒消毒要求及方法

伤寒、副伤寒疫点消毒工作要求及方法 病人、疑似病人、带菌者的家庭是一个重要疫点,在其接触或污染过的各种物体上往往沾染大量病原体,健康人接触后可受感染,因此,当发现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时,除及时隔离治疗外,还需对其家庭等污染场所进行彻底消毒,以达到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目的。 一、组织领导 (一)为配合疫点紧急处理,卫生部门应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指定专人负责疫点消毒工作。 (二)叁加疫点消毒的工作人员,应掌握一定的流行病学知识和消毒技术,因此,必须对消毒人员进行有关的业务培训。 二、药品器械及个人防护装备 (一)常用消毒剂:漂白粉、漂粉精、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过氧乙酸、福尔马林、碘伏、戊二醛、氧乙烷等, (二)应配备的器械:喷雾器、刻度量杯、盛装药品的消毒箱等。 (三)防护用具:工作服、隔离衣、帽、口罩、长筒橡皮手套、胶鞋、毛巾、肥皂、刷子等。 三、病家消毒工作要求 (一)随时消毒管理方法 l.接到传染病报告后,应立即前往病家组织和指导患者家属做好日常性隔离消毒工作,定期访视,检查执行情况,并做记录,直至撤销隔离期为止。 2.根据病家具体情况布置隔离环境。凡患者接触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剩余食物亦要经消毒后才可丢弃。 3.向患者家属做好卫生宣教。发给必需的消毒剂,教会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要求患者在隔离期间不去公共场所。 (二)病家消毒工作注意事项 1.消毒员在出发前仔细检查所带消毒剂和用具是否齐全。 2.消毒时不可吸烟、喝水、吃东西,不要在疫点随意移动,劝阻无关人员进人疫点。 3.消毒时认真负责,谨慎细心,抓住重点,切勿遗漏。勿损坏病家物品。对已消毒和未消毒物品应严格区别,分开堆放,防止再污染。 4.病家消毒应尽量采用经济、简单易行、效果好的消毒方法,凡是耐热物品应采用煮蒸(15-20分钟)或干热方法。 (三)病家终末消毒操作程序

伤寒与副伤寒的危害与预防

《伤寒与副伤寒的危害与预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伤寒、副伤寒? 2、知道伤寒、副伤寒的症状。 3、了解伤寒、副伤寒的传播方式、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伤寒、副伤寒的症状表现、传播方式、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难点: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表现判断。 【教学方法】讲述为主,讨论为辅。 【学习方法】交流倾听讨论检测 【课前准备】 1、收集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的相关资料。 2、完成“学生伤寒、副伤寒认知调查问卷”(课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伤寒、副伤寒防治相关知识,老师在课前布置同学们下去收集。现在,请收集到的同学介绍一下。 二、交流收集资料。 1、指名说。 2、过渡:为了让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伤寒、副伤寒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学习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 三、学习了解伤寒、副伤寒。 (一)什么是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二)伤寒、副伤寒的传播方式: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伤寒、副伤寒的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也可经小便排出体外。患者自潜伏期末就可以从粪便中排菌,在病程3-4周时传染性最强,仍有半数病人在进入恢复期2周内排菌。 2、传播途经:粪口途经。病菌从大小便中排出后,可以经过污染的手、餐具、饮料、食物、苍蝇及蟑螂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流行往往是水源受污染的结果。 3、易感人群: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老年人少见。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季节:多发于夏秋季,卫生条件差的温带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三)伤寒、副伤寒的主要症状: 1、特点:主要以发热为主,有的患者仅出现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四肢酸痛、咳嗽或类似感冒症状,成年人偶有便秘或腹泻。 2、伤寒潜伏期3-35天,平均10-14天。一旦发热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治疗时间不少于14天。 3、不典型伤寒:轻型1-2周可愈;逍遥型:病情轻微,可坚持工作,但常突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4、伤寒引起病发症:肠出血、肠穿孔、小学教学设计网伤寒肝炎、心肌炎、

伤寒

(一)名词解释 1.伤寒细胞(typhoid cell) 2.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 3.玫瑰疹(Rose spots) (二)填空题 1.伤寒的临床特征包括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⑥ 2.伤寒极期的典型表现包①② ③ ④ ⑤ ⑥ 3.能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的标本可来自①;② ; ③;④; ⑤; (三)选择题 1.A1型题 (1) 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肠出血 B.肠穿孔 C.支气管肺炎 D.中毒性心肌炎 E.股静脉血栓形成 (2)确诊伤寒最可靠的依据是: A.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大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D.血清肥达反应阳性 E.发热、表情淡漠、耳鸣以及外周血白细胞降低 (3)伤寒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可能原因是: A.伤寒的病情严重 B.伤寒杆菌内毒素诱发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 C.伤寒患者患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D.使用氯霉素治疗进行病原治疗 E.使用头孢菌素进行病原治疗 2.A2型题 (1)伤寒患者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时,伤寒病原治疗宜用: A.氯霉素 B.复方甲基异恶唑 C.万古霉素 D.头孢他啶 E.红霉素 (2)患者发热一周,肥达反应结果为H 1:1280(+)、O 1:640(+)、A 1:640L (+)、B l:640(+)和C(-),应考虑: A.伤寒早期 B.伤寒 C.副伤寒乙 D.副伤寒丙 E.伤寒疫苗预防接种后 3.B型题 (1)

A.确诊伤寒病人B.伤寒带菌者 C.伤寒并发心肌炎 D.斑疹伤寒 E.临床诊断伤寒 ①长期发热,脾大,粒细胞减少,骨髓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 ②10月龄男婴,不规则发热7天,腹胀、腹泻稀烂便3次/日,伴呕吐、惊厥、心律120次/分,血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 ③慢性腹泻患者大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 ④持续发热二周,伴明显中毒症状,腹泻,脾大,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血清肥达反应O 1:320(+),H l:640(+)。 (2) A.奈瑟菌属 B.铜绿假单孢菌属 C.沙门菌属 D.志贺菌属 E.鲍特菌属 ①痢疾杆菌 ②脑膜炎球菌 ③伤寒杆菌 ④百日咳杆菌 (四)问答题 1.试述肥达反应的临床意义 2.试述伤寒的诊断依据 3.试述伤寒肠出血的治疗要点 (五)病案分析 男性,36岁,广州某公司产品推销员。15天前出现低热,乏力,以后体温逐日上升,近一周体温持续在39℃~39.5℃水平,伴有腹泻3~5次/次,2004年9月7 日入院。体检:肝大肋F 2cm,脾肋下1cm。外周血白细胞5.1X109/L,中性粒细胞0.50,淋巴细胞0.48,单核细胞0.02;谷丙转氨酶100U/L,抗-HBs(+),肥达反应O 1:1 60,H l:160 (1)本例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 B.疟疾 C.钩端螺旋体病 D.伤寒 E.肾综合征出血热 (2)对帮助本病例确诊意义阳性率最高的实验室检查为: A.血培养 B.骨髓培养 C.血液厚薄涂片找疟原虫 D.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 E.钩体凝溶试验 (3)本例患者临床经验性病原治疗的首选药物为: A.氯霉素 B.环丙沙星 C.万古霉素 D.头孢他定 E.庆大霉素 (4)本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哪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A.肝性脑病 B.黑尿热 C.赫克斯海默尔反应 D.肠穿孔 F.高血容量综合征 二、参考答案及分析 (一)名词解释 1.伤寒细胞(typhoid cell)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 2.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 使用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五种,采用凝集法测定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的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一、前言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是常见的传染病,一旦爆发流行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加强对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伤寒、副伤寒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我区各有关部门联动协作,及时落实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判定标准 1、爆发疫情 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5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单位,7天内有10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10例以上病例;在1范围内,14天内有100例以上病例或20例以上相关病例。 2、重大疫情 在1范围内,如5天内发现50例以上病例,为一级重大疫情;如5天内发现10-49例病例,为二级重大疫情;如5天内发现5-9例病例或5天以后又有续发病例,为三级重大疫情。 四、预案启动条件

一旦发生伤寒、副伤寒爆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立即启动本预案。 五、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超过1周者。 2、临床诊断标准 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下列之一者,可做出临床诊断: (1)持续性高热:高热、稽留热为主要热型,可在5-7天内达40-41℃及以上,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一般持续1-2周。 (2)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3)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3、确诊病例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 (1)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六、处理程序与步骤 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 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初步判断疫情报告情况可靠,立即向应急管理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报告。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急小分队立即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伤寒、副伤寒考试资料模拟考试.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伤寒、副伤寒考试资料模拟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填空题 伤寒并发症中,中毒性肝炎发生率大约__________。 本题答案: 2、配伍题 肥达反应阴性( ) 伤寒早期( ) 伤寒菌苗预防接种( ) 副伤寒甲( ) 副伤寒乙( )A .O1:80;H1:160;A1:40;B1:40 B .O1:40;H1:40;A1:40;B1:40 C .O1:160;H1:160;A1:320;B1:40 D .O1:160;H1:40;A1:40;B1:320 E .O1:40;H1:320;A1:320;B1:320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伤寒的典型临床症状为( )A .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与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B .持续发热、肝脏肿大、血疹、脉速、白细胞减少 C .弛张热、脾脏肿大、水晶汗疹、相对缓脉、白细胞增多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D.不规则发热、脾脏肿大、玫瑰疹、重脉、白细胞减少 E.以上都不是 本题答案: 4、配伍题 解除伤寒患者隔离应采取何种培养( ) 已用氯霉素而未能确诊的疑似伤寒患者应采取何种培养为优( ) 伤寒慢性带菌者必要时应采取何种培养( ) 伤寒患者入院时常规培养应是( )A.骨髓培养 B.血培养 C.粪便培养 D.尿培养 E.胆汁培养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关于伤寒的免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B.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有交叉免疫 C.病后免疫力与O、H、Vi抗体的水平密切相关 D.细胞免疫是伤寒免疫的重要因素 E.Vi抗体效价平稳下降,提示带菌状态的消除 本题答案: 6、多项选择题 关于伤寒杆菌抵抗力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强,耐低温 B.水中可存活2~3周 C.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 D.60℃,15分钟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E.对一般消毒剂不敏感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关于肥达反应下列哪项错误( )A.应用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