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1]_10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1]_10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1]_10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1]_10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福建省闽侯第二中学林晓华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当今外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就这一话题阐述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解读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指出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成功交际的保证,最后提出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关系的研究的历史回顾

早在19世纪,德国就有语言学者提出语言的不同并不是声音和符号的不同,而是对世界的看法(world perspective)不同。此种观点在20世纪的德国(Weigerber Trier 在语义研究方面)和美国(Boas 和Sapir在文化与语言研究的关系方面)重新受到注意并获得发展,Sapir 认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人类学、语言学以及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从50年代到70年代,许多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调查研究导致一个共识,即语言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而且应当意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文化中的语言(language in culture)和语言中的文化(culture in language)。美国的拉多(Robert Lado)在1957年已提出外语教学应包括文化教学。在英国,本世纪20年代Malinowsky 就相信不把语言和应用它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个语言有所了解。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向来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对外沟通的日益迫切的需要,外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目标语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外语界对交际法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对跨文化交际

的研究始于8年代。二十多年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硕果累累,而且已达成一个共识:外语教学不能只教语言,不教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体现于使用语言的语法正确性,而且还体现于言语行为的得体性;非言语交际也应成为外语教学的内容。2003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提出了要使高中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课程目标。

二、交际的定义与跨文化交际

萨莫瓦等人对交际作如下定义:

Communication may be defined as that which happens whenever someone responds to the behavior or the residue of the behavior of another person. 交际是一个(或多个人)对另一个人(或多个人)的行为或行为遗迹做出的反应。

根据萨莫瓦等人的理论, 一个人即使只对另一个人的“行为遗迹”作出反应,交际也就发生了。不管一个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还是无目的的(intentional or unintentional), 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只要被人接收, 交际就算成立了。

When someone observes our behavior or its residue and attributes meaning to it, communication has taken place regardless of whether our behavior is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intentional or unintentional.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交际学”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偶尔还见有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的说法。Kato对intercultural与cross-cultural先有如下解释:

In many cases,IC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understood as being the same.However,Gudykunst and Kim differentiated between them in their preface,

maintaining that the former was a comparison of some phenomena across cultures and the latter was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The study of IC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includ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这里Gudykunst和Kim认为,intercultural强调“文化比较”,而cross-cultural 只是指“交往”(interaction),也就是说,前者相当于“跨文化交际研究”,而后者相当于“跨文化交际活动”。可是接下来,Kitao又有这样的说明:

IC includes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aces),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arison of two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显然,这里的cross-cultural并不是简单的“交往”,而又成为一种“文化比较”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既可以指“跨文化交际活动”,也可以指“跨文化交际研究”,不过,胡文仲曾提到,早期有人称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但现在多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此外,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两个国际性组织均用intercultural:The 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Training and Research与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Porter 对跨文化交际作了如是说:

Our mobility places us in contact with people from other cultures. And when we meet, we need to communicate; in fact, we must communicate. This communicative behavior is call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occurs whenever a message sender is a member of one culture and a message receiver is of another.

很显然,Porter也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定义为“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 res”。

三、文化的不同层面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成果的一个总的概念,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对于一个特定的文化,《Collins Cobuild Essential English Dictionary》界定为“A culture is a particular society or civilization especially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its ideas, arts or ways of life”,其中ideas包括哲学的、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思想与观念;arts 包括文学、音乐、美术、雕塑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ways of life指的是习俗、礼仪、风土人情以及各种各样的衣、食、住、行和人际关系等生活方式,它包括语言的及非语言的(nonverbal)行为。ideas 和arts 属于高级文化也叫正式文化或广义文化;ways of life 则属于大众文化或叫普通文化,狭义文化。区分这些文化的不同层次,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为从人类交际的角度看,普通文化即对目标语民族的礼仪习俗、风土人情的了解比之对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等高级文化的熟悉要重要得多,后一种知识懂得再多而不懂目标语民族的日常生活方式,照样会造成交际失误。

四、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成功交际的保证

交际是为了沟通思想,而相互了解对方所说的话的内容是思想沟通的前提。但是文化障碍恰恰妨碍了人际沟通。在同一文化、同一语言中,一个词或话语有特定的含义、代表特定的概念,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的同一个词可能代表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概念。比如“龙”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是高贵、神圣、伟大和强大的生命力的化身,中国人带着自豪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是在英语中dragon 的含义就不大一样,它被引伸为fierce person(凶恶残忍的人)或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 (狡诈或虚伪的人)。因此当我们对英语民族的对话者自称为the descendent of dragon 时必会引起诧异、不理解甚至厌恶,有效的交际也就无从谈起。这一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中国文化中,年青人往往被认为是“不成熟、不老练、没有经验”,而年长者往往自诩为“有经验、比较老练”。而在西方文化中,young 是与“灵活、精力旺盛、有创新能力”相联系的,而old则意味着“传统、衰老、无用”,所以,西方老年人对old这个词非常敏感。在美国,有一老年人俱乐部,它就不叫The O ld People’s Club, 而是叫The Seniors’ Club。

又比如,中国文化以谦虚为美德,汉语中有许多关于谦虚的成语, 如“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而“自高自大”、“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则表达了对“不谦虚”的鄙夷。此类成语反映了自谦这一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以下西方习语从形式到意义都难以让中国人理解:“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谦虚源于胆怯。);“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l.”(谦虚的狗没肉吃。),在这里对“自谦”是持否定态度的,“谦虚”似为“自信”的反义词,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很难找到。

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得体,但同一话语在英语国家听起来就很刺耳,甚至伤感情。比如别人对你的帮忙表示感谢时,我们中国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s my duty”。英美人听了就不愉快,因为你的帮忙不见得是出于本意。只有说“You are welcome.”或“It’s my plea sure.”才是英语民族的得体话。

为什么有些符合语法规范的英语表达方式,英美人听起来不象英文?这当中恐怕存在一个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表达习惯的问题。交际对语言的要求并非仅仅是要有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懂得按照目标语国家的表达习惯,才能正确地、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而不至于犯忌讳,出洋相闹笑话,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出现尴尬难堪的场面,导致交际失败。

英语在表达日常生活方面的用语与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能否掌握分寸,使讲

话不仅符合英语的语法规范而且符合英语民族的风俗民情,这是成功交际的保证。比如,在朋友见面时打招呼,我们中国人爱说:“吃饭了没有?”、“您上哪儿去?”这些在我们看来相当得体的言语变成英语就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对于见面时只说“Hi”、“Hello”的英语国家的人来说,这多少是触犯了他们的隐私权(privacy),即使勉强给你一个答复,心里也会嘀咕。

称呼不得体,也会使交际的双方产生不快。198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题为“谈称呼与尊重知识与学术”的文章,文章谈到一位美国教授在中国时,讨厌人们不断地称他为“先生”(Mr. ),认为中国人如果尊重知识的话,就应该称他为教授或博士。

为什么这位美国教授不喜欢人们一直称他为“先生”呢?原来Mr.是正式场合所有敬称中最一般的称呼,往往是在不明对方准确头衔的情况下,才用Mr.表示尊称。所以如果要表示敬重,Professor(教授),Dr.(博士)等称呼更具敬意。相比之下,Mr.显得“正式有余,尊敬不足”。

称呼不得体,除了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会产生一些误会外,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有时甚至会带来一些国际礼仪方面的问题。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一年丹麦皇后访华,一天在某市参观兰圃时,她离开了陪同的主人独自走入一条小径欣赏一株罕见的兰花。译员很有礼貌地对她说:“Madam. This way, please.”一连说了三遍,女皇毫无反应。译员这才发觉不对头,立即趋前改口说:“Excuse me. Your Majesty, would you come this way, please?”这一次一说就灵,女皇连声应道:“Yes, yes.”就跟着译员工离开小径。西方人对一国之君的皇帝或皇后要尊称为Your/His/Her Majesty(陛下),Madam 只适用于平民百姓。把皇后称为Madam在外交礼仪上是一种冒犯。

此外,我们还经常看到Teacher Huang(黄老师),Director Li (李主任),Manager Zhang(张经理)这样的英语称呼语,这些都是属于只懂英语不懂英美文化的“仿制

品”。在汉语里可以把“老师”当作一种称呼,可在英语里teacher是occupation,不是称呼。一般学生称呼老师为Sir, Miss 或Mr,Mrs,Ms,Miss后加姓氏即可。在英语里,行政职务,如主任(director)、经理(manager)、校长(principal)、院长(dean)等不能用作与姓氏联用的称呼,除非是用于称呼从事某些特定工作的人——法官、政府高级官员、达到一定军阶的军官、医务工作者、博士、教授和宗教领袖等。例如Judge Harley(哈利法官)、Senator Smith(史密斯参议员)、General Clark(克拉克将军)、Dr. Brown(布朗博士/医生)、Bishop Gray(格雷主教)。

在致谢与道歉方面, 中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英美人说“对不起”(Excuse me)和“谢谢你”(Thank you) 的时候要比中国人多得多。要经过别人的面前、要离开宴会或餐桌,或者要打挠别人给人造成不便时,英美人都要说声“对不起”。

“谢谢你”意味着你在别人为你做了什么事后表示谢意,那通常是无足轻重和极其普通的事情。所以,西方人真是从早到晚谢不离口。比如,在女服务员为你服务后,你就得谢谢她;在女服务员给你送来一杯咖啡时,你会说一声“谢谢你”;你付掉就餐的费用并收回找头时,也会谢谢收款员;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要说“谢谢你”;在家里,丈夫谢谢妻子为他倒了一杯水,而妻子又谢谢丈夫协助她就座。正因为中国的习惯有所不同,所以中国人在国外时就会显得不那么彬彬有礼。在别人为他们做了些琐事后,中国人经常忽视对别人这些小小的恩惠表示感谢。然而,另一方面,有些中国人所表示的谢意又过分了,这在西方人听来,往往会产生一种空洞、虚假和过头的感觉,觉得你言不由衷,因而觉得别扭。比如,当你的外籍老师为你花时间看你的论文并提出指导意见后,你理所当然应该说“谢谢您,我十分感谢您为我花了不少时间(或“您的帮助”)。”这样就足够了。假如你反复地表示感谢,甚至说“实在抱歉,我浪费了您那么多时间”,这样你会使那个外籍教师感到很窘。

他不但不会感到你是在感谢他,反而会生气,而不再乐于给你以帮助了。如果他真的生气了,他可能会这样说:“那好,你真的认为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的话,那么你最好离我远点。”在西方国家,过分的道歉实际上常是一种令人尴尬的行为,即便那仅仅是为了表示礼貌。

英美人,总的说来都是很友好的。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一天到晚,不停地说“对不起”、“谢谢”、“请”。熟人相见,必定相互问候。在美国大街上,有时遇到一个陌生人,他也会向你微笑,自言自语似地说声“Hi”(相当于汉语的“你好”)。他们个性强,好发表个人见解,但说话不唐突,以免使人难堪,所以尽管非常坦率,但发表个人意见,比较婉转,绝无强加于人的味道。你要一个英国人或美国人做某事,他可能回答说“I'm not sure I’ll like to do that.”(字面意思是:我没有把握是否真的喜欢做那事。) ,似乎他仍犹豫不决,仍有考虑的余地,其实他已经百分之百拒绝你的要求,只是口气较为委婉罢了。

但友好(friendliness)与友谊(friendship)还有一段距离,甚至是相当一段距离。对中国人来说,深厚的友谊就是“深交”、“知己”,而英美人深交知己不多。

由于中国人经常将友好与友谊当作一回事,而英美人友好归友好,友谊归友谊,界线分明,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误会:

——在高校里,英美教师觉得中国教师很少与他们打招呼,在路上很少有人对他们说“Hello”(除非个别学生想“抓”个“老外”练口语),很少听见中国人说“对不起”、“谢谢”、“请”之类的话。总之,在英美教师眼里,中国人“冷漠”、“麻木”、“不友好”。

——而有些中国人跟英美人接触久了,以为关系很密切了,已经建立了所谓“地久天长”的友谊,于是在交往中随便多了,甚至提出要“朋友”帮忙的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还存在着许多非言语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各民族文化

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独特性是由于不少非言语行为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里后天习得的。有时甲文化中的某些无意识的行为,在乙文化中被视作有意识的行为;有时甲文化中友好的非言语行为,在乙文化中却成了污辱人的行为。所以不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就可能出现交际障碍,甚至导致严重冲突。下面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被许多人引用的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子: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有次去巴西访问,下飞机时举手做出表示“OK”的动作,惹恼了巴西全国,因为这一手势在巴西被视为下流的动作。结果,美国人向巴西人道歉。

——美国人跟人谈话时,双脚翘到桌面,是一种轻松自在,不拘礼节的表示,往往还是对谈话对方的一种敬意。但对一些拉丁美洲及亚洲人来说,这种行为是粗鲁无礼或自命不凡的表现。

还有,有些中国人有不提前预约,随便串门,打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习惯,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人们有意使坏,而是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但这种习惯与现代生活节奏很不合拍,在跨文化交际中还可能导致矛盾和冲突。例如:

有对美国夫妇带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我国一所大学任教,有些学生经常跑到他们住处找这小女孩逗乐。有一回,这对美国夫妇气愤地说:“我们正在吃午饭,让不让我们安静一段时间?”中国人的友好情感,只因随意串门,打乱了美国人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他们视为非常鲁莽无礼的举动。

美国人比较注重私人空间,也就是个人“领地”不受他人侵犯。因此,美国人从私人住宅到办公室,都存在私密性观念。办公室里的办公桌,一张张相隔较远,或用挡板隔开,很少出现中国常见的两张或四张小桌拼成一块,工作人员面对面的办公格式。正如美国诗人Robert Frost所说:“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bours.”中国人由于其历史的原因,一般具有共享地域空间的习惯,因此很少意识到空间对美国人来说是

不可随意侵犯的。对于中国人来说,三四个同性别的人同租住一个套房是司空见惯的事,而美国人对此则特别敏感,因为这种空间亲密感是同性恋的标志。

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要举一大把的例子似无必要,只是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就难以保证成功的交际。

五、外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1.首先要明确文化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新课标中对文化教学已经提出了具体目标,中学英语教师应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2.要正确处理好本国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关系。不应把外语教学作为传授本国文化的途径,应尽量少用本国人用英语写的介绍本国文化的材料。因为那样做使语言外壳和文化内容常常不能吻合,语言往往不地道,不利于外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3.文化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两者应贯彻始终,相辅相成。

4.外语教师要加强文化知识素养,不仅要了解本国文化和目标语文化,还要善于结合教材把目标语国家民族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贯穿渗透到课内外各个教学活动中去,收效于潜移默化之中。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 (4)

[2]胡文仲. 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J]. 外语研究,1994(1)

[5]聂雅真. 美国风情录[M]. 上海:知识出版社,1984

[6]吴延迪. 英国风情录[M]. 上海:制止出版社,1994

[7]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8]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跨文化交际》_名词解释

1.Globaliz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increasing involvmen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经济学视角中的全球化表现为不断增加的国际商务往来过程。 2.Macroculture:The term macroculture implies losing ethnic differences and forming one large society. 宏观文化意味着种族差异的消失和一个大社会的形成。 3.Melting pot means a sociocultural assimilation of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nationlities. 熔炉:不同背景和国籍的人们之间的社会文化的同化。 4.Microcultures:cultures within cultures 微观文化:文化中的文化 5.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e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跨文化交际:指拥有不同文化认知和符号体系的人文之间进行的交际。 Chapter 1 6.Culture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values,and norms,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规范的公认的解释,这些信仰,价值观,规范对相当大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7.Culture identity refers to one’s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culture or ethnic group. 文化身份:指有意识地把自己归为某一特定文化或种族群体。 8.Subculture are formed by groups of people possessing characteristic traits that set apart and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s within a larger society or dominant culture. 亚文化:具有能在更大的一个社会范围内或主流文化中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特点的人类群体所形成的文化。 9.Subgroup are groups with the dominant culture does not agree and with which it has communication problems. 亚群体:与主流文化不一致,并与主流文化有交际障碍的交际群体。 10.Rules may refers to socially agreed-on behavior or to individual guidelines for behavior. 规则:社会认同的行为或行为的个体原则。 11.Norms are culturally ingrained principles of correct and incorrect behaviors which, if broken carry a form of overt or covert penalty. 规范指的是正确和不正确行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则,这种不正确的行为一旦发生,就意味着一种显性或隐性的处罚。 Chapter 2 12.Enculturation is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you go through to adapt to your society. 社会文化适应:人们学习适应自己所在社会的文化的社会化过程。 13.Acculturation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learning and adopting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new host culture. 文化适应:人们学习适应新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14.分隔和隔离separation and segregation refer to maintaining one’s original culture and not participating in the new culture. 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保留了原有文化,完全没有接受和习得新文化。 15.融合Integration takes place when individual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new culture

论德语教学中文化元素的导入

论德语教学中文化元素的导入 本文通过介绍“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的定义,指出外语教学中除了传授传统的语言能力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本校德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探讨如何在德语课堂上导入文化元素,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外语人才。 标签:文化;德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 1. 引言 外语教学在中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建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基本是按照“4+5”的模式进行的,即语音、语法、词汇与修辞四大内容,加上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训练。[1] 这种传统的纯外语语言能力地教授已无法满足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求,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困难也成为学生学习外语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元素已经成为时下培养合格外语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以德语教学与德国文化相结合为例,探讨如何在德语课堂上引入文化元素,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2.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1871年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出“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人种学的角度来看……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和接受的其他所有能力和习惯的符合整体。”[2]萨姆瓦等人在2000年出版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对文化的表现形式做了说明,即文化表现在居住在特定社会的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在作为交际形态的行为方式中,还表现在所使用的语言当中。此外,萨姆瓦等学者还总结了文化的几个特点,提出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以符号语言为基础的。[3] 跨文化交际在《郎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中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一般要比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多。每个参与者都根据自己的文化习俗和预见理解别人的话语。如果说话者的文化习俗迥异,就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导致交际的完全失败。”[4]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达到有效的、成功的交际,除了需要掌握外语语言能力之外,对对方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也是必要条件之一。 衡量现代外语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看他们是否具备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能够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学应着重于养成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中国与德国分处两个不同的大洲,各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文化差异非常显著。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广,信仰、风俗等文化因素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渗透于外语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外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B. 军事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B. 鉴真 C. 法显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着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A. 查理·马特 C. 利玛窦 D. 阿基米德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8 【多选题】(10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与()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 固原须弥山石窟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9 【多选题】(10分) 利玛窦不仅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而且帮助中国人打开了视野,使中国人了解到了西方。正是由于他的到来,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 D. 西方哲学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10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将()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 参考答案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Reading I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1. Is it still often the case that “everyone?s quick to blame the alie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is is still powerful in today‘s soci al and political rhetoric. For instance, it is not uncommon in today‘s society to hear people say that most, if not all,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are caused by minorities and immigrants. 2.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oday?s intercultural contact and that of any time in the past? Today‘s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 are far more numerous and of greater importance than in any time in history. 3. What have made intercultural contact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n our life today? New technology, in the form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has accelerated intercultural contact;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have encouraged and facilitated cultural interaction;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has brought people together; changes in immigration patterns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intercultural encounter. 4.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culture is everything and everywhere”? Culture supplies us with the answers to questions about what the world looks like and how we live and communicate within that world. Culture teaches us how to behave in our life from the instant of birth. It is omnipresent. 5. What are the major element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our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three major socio-cultural element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are cultural values, worldview (religio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family and state). 6. What does one?s family teach him or her while he or she grows up in it? The family teaches the child what the world looks like and his or her place in that world. 7. Why is it impossible to separate our use of language from our culture? Because language is not only a form of preserving culture but also a means of sharing culture. Language is an organized, generally agreed-upon, learned symbol system that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experiences within a cultural community. 8. What are the nonverbal behaviors that people can attach meaning to? People can attach meaning to nonverbal behaviors such as gestures, po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eye contact and gaze, touch, etc. 9. How can a free, culturally diverse society exist? A free, culturally diverse society can exist only if diversity is permitted to flourish without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both of which harm all members of the society. Reading II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1. Why does the author say tha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has changed? Many things, such as political change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changed the world very rapidly. In the p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Such an existence, however, no longer prevails in the world. Thus, all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ing this changed and still fast changing world in which we live.

跨文化交际答案1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双语课程水平测试题(一) I. Multiple Choice(20 points, 2 points each) Directions: There are some statements in this section. For each statement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D, choose the ONE that best complete the statement. 1.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es to welcome a large number of immigrants移民each year and has referred to as a melting-pot大熔炉society. This trend can reflect the theory of ___A__. A. macroculture B. microculture C. globalization D. modernization 2. A teenager dresses like and talks like a gang member but not a member of any gang. This case reflects the ___A____ characteristic of subgroup. A. deviant label B. temporality C. wanna-be behavior D. unexamined 3.When you talk with your friends about Picasso, Beethoven, you are talking about culture from ___B___ perspective. A. anthropological人类学 B. intellectual有才智的 C. social D. psychological心理 4.The dialogues at the United Nations, for example, would be termed __B_______. A.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B.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C.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5.There is a Chinese belief that “One is good in nature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ut similar habits. However, if he is not well educated, his nature changes”. This belief can reflect that____C___. A. Human nature is evil but perfectible B. Human nature is a mixture of good and evil C. Human nature is good but corruptible容易 堕落的 D. None of the above 6.Mr. Wang, a Chinese immigrate in U.S, has adapted himself so well to American culture that he gradually lost his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rocess is called__C___. A. separation and segregation隔离 B. integration整合一体化 C. assimilation吸收同化 D. marginalization边缘化 7.Liming, a Chinese student, just began his study in a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his first week in U.S., he thought everything was new and exciting, and he enjoyed himself a lot. Liming is in__A___ stage of culture shock. A. honeymoon蜜月 B. crisis危机 C. reintegration再整合 D. gradual adjustment逐渐适应 8. ___C__ is the process of putting an idea into a symbol. A. Decoding B. Channel C. Encoding D. Source 9.___A__ refers to anything that distorts歪曲曲解the message the source encodes. A. Noise B. Message C. Source D. Context 10.___D__ refers to that portion of the receiver response of which the source has knowledge and to which the source attends and assigns meaning.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doc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 “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当代外语教学不仅要帮学生解决词汇量和语法等语言问题,而且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困惑:学生能熟记英语单词,语法也掌握得不错,但不知道美国南北战争;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是爱情的象征,却不知道这两个人物出自于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大学生喜欢过洋节,在万圣节时买搞怪面具,却不知道万圣节到底是何来历……。对于英语的习得,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掌握四级要求的四千五百词汇和语法?还是提高语言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似乎不够全面,但是,任何对语言的定义都不会否定语言的这一重要功能。我们要利用这一工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习得语言的一个重要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理应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文化,并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肤色,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文化是社会成员共有的。即使某个人掌握了特殊的行为方式,如果不为广大的社

会成员认可并共有那就不是文化。文化是传承的,是社会遗产。由于文化的传承,使得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包含了历史的积淀。 交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交际是多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的连续过程,当各个构成要素出现文化差异时,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交际不是在真空地带进行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展开。因此,交际的过程和各构成要素会不断地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文化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文化差异越大,跨文化交际时发生困难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了解双方文化差异将有助于减少误解和歧义,促进交际顺利进行。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文秋芳(2005)认为“交际能力既可以指母语学习,也可以指外语学习。与母语交际不同,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为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因为这一概念包括了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单位各个层次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从语言技能来看,它包括听、说、读、写、译。在中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主要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宏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标是“社会文化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加工社会文化信息,使人格向更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以前我以为做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很容易,就是教外国人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然而,自从学了这门跨文化交际课,我明白了其实一点都不容易。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方面的冲突。因此,对一名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讲,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而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十分必要。以前我认为他们只是学习中国的语言,只要掌握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规则,就可以很好的学习汉语。现在明白了,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学习语言,而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贯彻到第二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帮助留学生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更好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任务是准备将来充当跨文化交际的“强梁”,第二语言教师的工作就是架设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充当跨文化交际“桥梁”的根本条件是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可知,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管是对于第二汉语教学者还是学习者,都是十分重要的。 文化不同,礼俗规范和交际规则也会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因此,第二语

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这就要充分克服“三大敌人”的严重心理干扰。克服文化中心论,不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自己文化的行为标准并不是所有文化的标准。例如一些学习汉语的西方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母语文化优越与世界上一切其他文化,这使得他们在汉语学习中必将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冲突,因此不能很好的学习汉语。克服文化模式化,不要把每种文化的所有人都看成是毫无差别、用一个模子铸就的同一形象。如不要把所有的美国人都看成是很富有、无拘无束、过于友善、讲究物质利益;不要把所有的中国人看成是保守、含蓄难以捉摸的。克服文化偏见,不能用固有的成见而对与己不同的文化持有不公平的、带偏见的甚至顽固不化的歧视态度。比如克服这种专门搜集可以证实自己看法的种种事例,却将与自己看法相矛盾的事件弃之不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 由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 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 人们往往对于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与评价。在交际中, 如果仅仅沿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 尽管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也会导致交际不妥或失败。因此把跨文化交际教育融入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如在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上讲到有关汉语感谢语时,应该与英语进行对比,深入到文化层面,从文化的深度来更好地理解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章单元测试 1、李希霍芬 2、东洋航线西洋航线南洋航线 3、贸易作用外交作用文化交流作用 4、贞观十四年 5、张骞 6、不空真谛 7、马可?波罗 8、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 9、西洋音乐西方油画机械钟表 10、瓷器茶叶丝绸 第二章单元测试 1、美国 2、牛仔鸡尾酒快餐 3、熊猫京剧长城 4、丝绸之路四大发明 5、语言饮食宗教 6、江南民居川西民居北京四合院书院建筑 7、巴洛克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洛可可建筑 8、雕梁画柱飞檐斗拱亭台楼阁 9、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 10、洛可可式建筑 11、粤菜湘菜川菜鲁菜 12、勺子筷子盆子碗 13、红茶白茶黑茶绿茶 14、二锅头黄酒 15、豫剧黄梅戏京剧评剧 16、扬琴古琴 17、茶花女卡门图兰朵 18、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19、澳大利亚 20、BDCEA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全选 2、傅聪傅敏 3、Skype Twitter 4、文化背景年龄年龄 5、受众面广不受时空限制

7、叔侄关系 8、自然形成无需刻意建立恒久不变 9、宰相肚里能撑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10、全选 11、面试出席婚礼谈判 12、全选 13、合理的 14、包容的精神 15、机智幽默 16、清晨晚10点半以后 17、于约定时间前去朋友家做客 临时起意邀请朋友过来用餐 朋友婚礼赠送礼金 18、主人为客人夹菜相互劝酒客套表示谦虚 19、注重个人隐私把家视为私人的空间 20、于约定时间后五到十分钟到达准时到达 第四章单元测试 1、情景语境文化语境 2、是否已婚收入财产 3、百年好合 4、外语能力语用能力文化背景知识 5、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 6、含蓄隐晦间接 7、表情空间沉默 8、低语境国家 9、日本墨西哥 10、老乡观念强邻里关系紧密战友关系紧密对家族观念强 11、参与模式 12、全选 13、互动频繁可以当面争执 14、. 健康婚姻年薪 15、全选 第五章单元测试 1、非语言交际 2、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速的轻重 3、品牌标识交通标识 4、口头形式文字形式 5、言谈 6、商务政务

跨文化交际(英文版)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sis statement: This paper is mainly talking abou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several countries. Outline: Chapter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Chapter2: Culture shock Chapter3: What’s in a name? Chapter4: Social interaction Chapter 5: Roles and relations Chapter6: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hapter 7: In other words. Chapter 8: From a primitive Tribe to a Global Village Conclusion Chapter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 out daily lives depend largely on communication, without it we can’t know each other. So, we should come to realize that communic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What is communication? In total, communi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y are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communication. In general, if there is communication, there must have 4 cases: there are at least two or more people, some contact between communicators, a language shared by communicators, an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has taken place. I just take the fist one for example. Suppose there is one person, there can’t be communication. Otherwise, he may talk to himself. Communication not just exist in human-beings There are five kinds of communications they are human communication, animal communication, human-animal communication, human machine communication, machine communication. So, Animals and machines can als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or human beings, how can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Experts say that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communication. Nowadays,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tools for us to communicate .For people we can use telephone and computer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y them, finally we can receive message. What is social situation? When there are two or more people gather to do a job or an activity, then it creates a social situation. That is to say, an individual working alone can not constitute a social s A social situation may have two definitions. One is given by the community, and the other by the participants. Finally, we should notice that being polit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 高英祺梁玉《光明日报》(2014年09月07日07 版) 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便捷与畅通,跨文化交际现象也日益增多。但由于交际双方所处地域、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交际双方在习俗、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容易导致交际出现障碍。因此,文化认同越来越得到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和交际双方的重视。 文化认同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文化认同理论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松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理论,它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文化认同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因部分认同的背离或异特性而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书籍、民俗、文化意识以及社会文化信息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价值因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中实现的,价值观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意识中,其社会关系更强调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帮助与协调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但交际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都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同的实现路径 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是生活习俗和语言行为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思想观念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际原则,努力寻求一种符合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路径。 加强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培养和引导作用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选

浅谈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浅谈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语言运用得体的保证是文化意识则,这就要求我们不要一味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单单要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教他们社会文化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有关目的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规则,才真正拥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标签: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阅读课本口语训练词汇教学翻译文学作品的分析 如今,在英语教学的领域内,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更主要的是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慢慢的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高一虹在她的《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大多数英语界的学者普遍认为,最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包括三方面: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此外,事实上,跨文化交际学是一种文化方面的比较,它的核心就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因此其研究成果能为文化教学实践提供基础,而且能帮学生查清楚,弄明白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在外语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专家学者们研究并发表了诸多有关语言和文化的专著和文章,探讨如何通过对中西语言差异的认识,把握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本文从分析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必要性入手,着重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中西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交际手段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功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差异的反映。这种差异在语言上反映为语法规则不同,语序排列不同,语言内涵不同,以及一些有某些特定文化背景导致的约定俗成的习惯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育家沃尔夫森曾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果真如此,倘若在英语教学中若是没能把握好汉语与英语的文化交叉问题,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很难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就无法适应世界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三项。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

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吧。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子,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描写。例如:“我姐姐是一名大学生”、“天安门广场很大”等等,这些句子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说得过去。然而,有许多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 最后一项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

相关文档